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024-05-09 06:22

1.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扩展资料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已进城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在此基础上,提高全体城镇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任务之一。当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是落实好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类型城镇落户的政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本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就业为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的户口迁移登记制度,建成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城镇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公共政策等提供依据。分类指导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积分落户制度,为公平有序落户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谁提出的~~急求~~所谓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最早2007年4月提出的, 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定义和发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生态文明论,作者张荣寰。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这段话也出自张荣寰的《生态文明论》 ,
       还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规划建设的生态文明城镇集群。””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民为本、发展人文、生态宜居、产业优化、城镇联动、走廊便捷、循环持续、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具有独特竞争力、自优化的生态产业群。新型城镇化是空间调整的最高艺术。“

3. 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 提升到2015年的56·1%,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经济总量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

扩展资料: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也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不断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城镇化进程,共同分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化同步,就是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4.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谁提出的~~急求~~所谓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最早2007年4月提出的,
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定义和发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生态文明论,作者张荣寰。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这段话也出自张荣寰的《生态文明论》
,
还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规划建设的生态文明城镇集群。””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民为本、发展人文、生态宜居、产业优化、城镇联动、走廊便捷、循环持续、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具有独特竞争力、自优化的生态产业群。新型城镇化是空间调整的最高艺术。“

5. 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5年的56·1%,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经济总量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

扩展资料: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也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不断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城镇化进程,共同分享城镇化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化同步,就是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6.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样的城镇化

虽然也有一些专家试图给新型城镇化下一个严格定义,但我想,要找到一个权威的大家都认可的新型城镇化定义,可能很难,或许下定义的专家本人都未必清楚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从三个方面做了阐述,但这只是原则要求,说不上是严格的定义,即使是定义,也不能全面涵盖新型城镇化之“新”。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据说未来十年城镇化是中国扩内需的重大战略。经济工作会议也已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今年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许多地方都正在或已经制定了新型城市化的规划,相关专家学者也忙着在全国飞来飞去,向地方主政者推销自己的新型城市化方案。
  2012年已经过去,从经济角度说,2012年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增速虽然实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但却降到近年来的低点。对中国来说,由于还有繁重的就业压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压力,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充足财力保障才能做好的事情,所以,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因为财政的增收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要使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成功,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前提应是建立一个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而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从而也是保证经济较高增长的优势所在。相关统计显示,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一些机构已经预测,由于有了城镇化的政策保障,今年经济至少能够达到8.2%的增速,远高于去年增长水平。凡此种种,决定了今年的工作重点还是会放在如何把经济搞上去。
  把经济作为优先处理的事项虽然符合中国当前情形,不过,我担心的是,假如大家都把眼睛盯在城镇化上,恐怕中央对新型城镇化之“新”的要求就会落空。道理很简单,各地打城镇化的主意,着眼不在城镇化的“新”上,更多还是出于GDP和财政收入的考虑。如上所述,毕竟只有经济增长,才有财政的增收。如果这样,目前各地大张旗鼓的城镇化很可能会变成“穿新鞋,走旧路”,回到过去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状态。
  迄今为止的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所批评的,它是被GDP主义捆绑的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悖的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的病态城镇化;是一味以西方城市镇为参照系的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中国文化缺位、特色不明的城镇化;是在错误城镇化理论误导下,使城镇化成为不计成本的盲目追求大城市扩张的非理性城镇化。简单地说,目前的城市化异化成了在政府主导下的一种非理性的造城运动,它一方面把农民赶上楼,剥夺农民参与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权;另一方面,又驱使农民进入城市,干又脏又累的活,但却长期只拿大体相当于城镇同等人群一半的报酬,给农民造成双重伤害。
  所以,让城镇化回归到中国特色城镇化上来,走一条与已有的城镇化不一样的“新”路,就不仅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再次强调,并不知道什么叫新型城镇化,但我想新型城镇化之“新”,至少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个性特质,二是要有人本气息,三是能够城乡互补。城镇也是有生命的,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这样的城市没有个性,自然也体现不出“新”来。其次,推进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使生活于这个城镇的人们日子过得舒心,这就要求我们的城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为城镇而城镇;也就是说,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使之具有人情味,形成良好的人本氛围,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相反。
  还有,新型城镇化不是不要农村,因此,城乡互补和融合在城镇化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不能认为农村是城市的累赘,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要力戒这一点。
  (作者为时政专栏作家)

7. 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

县城
县城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这个文件引发了一些思考。
现在很大一部分人不是特别支持县城的发展,认为城市化路径的最佳选择还是大城市和都市圈发展。大城市和都市圈确实有着海量的外来人口,毋庸置疑也是推进城镇化政策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不等于县城就可以被忽视,毕竟这些县城也是农村人口进城的现实选择。

原因:
城镇化是一个高大上的事情,城市建设得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媲美。那些生活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地级市的居民,看到的城市,想象中的城市,都是各种言语上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对中西部县城,甚至包括都市圈周围的很多建制镇来说,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这些真正期待城镇化进程的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小城镇和县城顺利实现他们进城的愿望。
以上内容来源:人民网-县城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推进以什么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

8.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样的城镇化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我肯定答不出来。虽然也有一些专家试图给新型城镇化下一个严格定义,但我想,要找到一个权威的大家都认可的新型城镇化定义,可能很难,或许下定义的专家本人都未必清楚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从三个方面做了阐述,但这只是原则要求,说不上是严格的定义,即使是定义,也不能全面涵盖新型城镇化之“新”。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据说未来十年城镇化是中国扩内需的重大战略。经济工作会议也已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今年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许多地方都正在或已经制定了新型城市化的规划,相关专家学者也忙着在全国飞来飞去,向地方主政者推销自己的新型城市化方案。
  2012年已经过去,从经济角度说,2012年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增速虽然实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但却降到近年来的低点。对中国来说,由于还有繁重的就业压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压力,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充足财力保障才能做好的事情,所以,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因为财政的增收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要使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成功,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前提应是建立一个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而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从而也是保证经济较高增长的优势所在。相关统计显示,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一些机构已经预测,由于有了城镇化的政策保障,今年经济至少能够达到8.2%的增速,远高于去年增长水平。凡此种种,决定了今年的工作重点还是会放在如何把经济搞上去。
  把经济作为优先处理的事项虽然符合中国当前情形,不过,我担心的是,假如大家都把眼睛盯在城镇化上,恐怕中央对新型城镇化之“新”的要求就会落空。道理很简单,各地打城镇化的主意,着眼不在城镇化的“新”上,更多还是出于GDP和财政收入的考虑。如上所述,毕竟只有经济增长,才有财政的增收。如果这样,目前各地大张旗鼓的城镇化很可能会变成“穿新鞋,走旧路”,回到过去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状态。
  迄今为止的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所批评的,它是被GDP主义捆绑的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悖的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的病态城镇化;是一味以西方城市镇为参照系的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中国文化缺位、特色不明的城镇化;是在错误城镇化理论误导下,使城镇化成为不计成本的盲目追求大城市扩张的非理性城镇化。简单地说,目前的城市化异化成了在政府主导下的一种非理性的造城运动,它一方面把农民赶上楼,剥夺农民参与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权;另一方面,又驱使农民进入城市,干又脏又累的活,但却长期只拿大体相当于城镇同等人群一半的报酬,给农民造成双重伤害。
  所以,让城镇化回归到中国特色城镇化上来,走一条与已有的城镇化不一样的“新”路,就不仅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再次强调,并不知道什么叫新型城镇化,但我想新型城镇化之“新”,至少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个性特质,二是要有人本气息,三是能够城乡互补。城镇也是有生命的,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这样的城市没有个性,自然也体现不出“新”来。其次,推进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使生活于这个城镇的人们日子过得舒心,这就要求我们的城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为城镇而城镇;也就是说,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使之具有人情味,形成良好的人本氛围,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相反。
  还有,新型城镇化不是不要农村,因此,城乡互补和融合在城镇化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不能认为农村是城市的累赘,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要力戒这一点。
  (作者为时政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