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总体状况

2024-05-05 08:32

1. 论述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总体状况

国内:2012 年国内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下滑,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有所放松,防止经济陷入“通缩”。虽然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还是很大, 但鉴于国内投资依然强劲,加上政策将趋于稳定,预计国内经济在未来将会“软着陆”。
一方面,我国“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另一方面,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
   国外:当前,全球经济活力正在逐渐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欧债危机、海湾地区的动荡等因素引发了人们关于世界经济再次探底的猜想,市场信心也因此大幅下降。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2011年基本持平。

论述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总体状况

2. 怎样看待中国2012年的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三十来年,也该停下来思考思考了。

  中国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有几个重要的增长点
  1  基础建设投资
  说白了就是楼房、高速公路、铁路等等,物流网连接大大小小的城市,尤其是中国的东部沿海一带。这些投资吸引了更多的资本,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还是国外资本,资本的投入,基础建设的发展,必定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劳动者,比如钢铁 水泥 化工等等,但是这样的投资发展到2000年之后,出现了大跃进的趋势,看看城市的房价,看看高速公路过低的收益率,看看铁老大的暴利。官员为了业绩,地价卖的超级贵,从而导致房价的飙高。拿着纳税人的钱去修桥铺路,这些资金的投入都会算成当年的经济增长,官员赚足自己腰包的同时,也赚取了政治资本,这些投入的收益如何,官员根本不会去过多考虑。
  从去年开始,中央开始对基础建设有所打压,打压房价,遏制过多资本进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避免更多收益率过低的项目上马,基础建设动力不足

  2   出口
  中国的出口基本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质量一般的机电产品、电器以及机械设备,鞋衣服,玩具,简单化工类(轮胎玻璃),这些不是中国做的多么的好,而是这些东西本身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关键在于中国低人力成本。自从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这就意味着外国买中国的东西贵了,而我们的生产效率和成本并没有减少,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外口的下滑,国内工厂的倒闭,倒闭潮还没有停止,人民币长期来看,还会不断升值,而且部分东南亚和南美等国家的工厂也开始生产我们之前出口的产品,他们的价格更低廉。这一变化无疑对于中国的出口是不利的
  出口动力不足

  3  消费
  消费是第三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人们赚钱了回去买东西,有人消费工厂就会持续生产持续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经济效益一部分发给职工一部分拿来生产拿来研发新的产品,继而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人赚钱太少,消化不掉生产出来的产品,消化不掉的那部分只好拿来出口,一旦出口受到影响,工厂就面临压力,要么减产,要么以更低的价钱出售,减产面临的裁员,裁员意味着部分职工没有收入,低价出售意味着低的利润,低的利润意味着收入的减少,此其一;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基础建设没有规划,导致房价过高,百姓的积蓄相当一部分都拿来买房子,纳税人(也就是工薪阶层)所缴纳的税款本应该拿来发展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民生工程,但是政府都拿来修桥铺路,导致教育成本医疗成本过高,这样一来,导致了人们都不敢消费,从而使得做实体经济的工厂面临更大的压力,部分工厂直接去做房地产,使得房价被持续不断的炒高。
  恶性循环!消费动力不足

  今年的两会提出了产业转型,但这不是三年五年能够完成的,转型是痛苦的,甚至可能是要遇到失败的,并不是所有的势力都希望中国能转型成功,比如美国。

  一句话,2012年,中国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中国5月汇丰制造业PMI就业分项指标48.1,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低于50,意味着经济萎缩,萎缩之后,希望是健康的成长。

3. 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2014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
一、密切关注两个短期因素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呈现新的特征,对我国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7%,快于2013年的3.0%。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增长4.5%,高于2013年的2.5%。目前看,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发达国家情况有所好转,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困难增多。美国经济增长加快,欧洲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日本经济依靠政策刺激也出现短期恢复。但发达国家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暴露的制度性、结构性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修复,其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也是影响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会一帆风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受到拖累,普遍面临外需疲弱、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通胀压力上升问题,有的出现资本外流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很高,世界经济持续复苏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弱化,产业多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都在增大,即使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也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能够如以往那样强劲。
从国内看,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当前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均有支撑,供给结构逐步优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去年出台措施的积极效应持续显现,特别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但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仍存在下行压力,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偏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培育壮大;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财政、金融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在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宏观调控仍面临艰难抉择。
二、正确把握两个长期背景
第一个大背景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难以为继,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相对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经济总量基数增大也势必对速度产生影响。因此,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适当减缓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必须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回旋余地;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口红利逐步转变为人才红利,这些都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是“调速”,不是“失速”,我们有基础有条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7%~8%的经济中高速增长。
第二个大背景是,全球经济格局处于深度调整过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是多年来的基本趋势。同时,要高度关注一些新变化: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不容错失良机,而要紧紧搭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全球经济结构正在调整,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经济再平衡,回归重视发展实体经济,而新兴经济体着力扩大内需,推动几十亿人口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这将导致全球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发生新变化。国际经济秩序还在发展变化,发达国家谋求重塑国际经贸规则,各国都试图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二十国集团等机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发展环境的能力日益提升。
综合来看,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机遇大于挑战,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4. 经济方面的问题:2012年我国经济特点?

2012年我国经济特点是:
1. 四万亿量化宽松的政策的正面作用耗尽、负面作用大量显现。
2.房地产价格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血栓。
3.地方债务成为经济发展的堰塞湖。
4.“GDP政治经济”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毒品。
5.中国开始为以前的某些行为付出代价。

5. 如何看待我国2011 年当前经济形势

  民间资本游资化,反映民间投资创业环境存在问题,也说明社会浮躁,寻求一夜暴富的心理相当普遍。炒作一旦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态,任何产品的价格都可能上涨。
  对付价格上涨,仅仅靠紧缩货币恐怕行不通了。如何将民间游资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去,遏制民间资金游资化的倾向,这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刘尚希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强调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是:积极稳健,灵活审慎。仅从字面看似有矛盾之处,既然要稳健,为何还要积极呢?既然基调是审慎,为何还强调灵活?这表明对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在年内还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可能性。 ———巴曙松
  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 ———吴晓求
  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诸建芳
  在先后历经最困难、最复杂的调控年景之后,2011年,面对“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似乎面临着既复杂又困难的一年:货币政策紧缩,会否带来经济下滑风险?物价狂涨,负利率局面何时将会得到改善?人民币会否升值,热钱如何控制?展望2011年,几位经济学家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为您一一解惑。
  A 经济增速
  全年增长8%不成问题
  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
  吴晓求:具体季度同比增速目前不好预测,全年来看经济增长达到8%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巴曙松:2011年宏观经济将进入平稳、温和的趋势性增长。与2010年不同季度的环比波动过大相比,2011年GDP增速波幅将比较温和。总体上,前三季度温和上升,三季度可能是全年同比的高点,略超10%,四季度呈现小幅回落,市场预期GDP增速都将保持在9%-10%左右的窄幅区间内波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趋势看,2011年的经济增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基于2010年四季度强劲的增长态势,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中一个动力就是因为2011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衔接之年,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看,通常存在很强的政治周期扩张冲动;其次是外部经济如美国的复苏可能会超乎当前的预期,这对国内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第三则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刘尚希:国家发改委提出2011年的经济增速在8%左右,这代表了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实际增速落在7%-9%区间的概率较大,按此增速的话,2011年就根本不存在“保”增长的问题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稳增长”,而不是延续2009年以来的“保增长”,就意味着经济增速不是明年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甚至可以说只是实现核心目标的一个条件。
  诸建芳:2011年控制通胀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从2010年的10.2%回落至9.5%左右。在反通胀的压力下,上半年经济增长将受到一定抑制,GDP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分季度看,预计2011年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7%、9.1%、9.8%和10.02%。
  2011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内需增长。由于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2010年有所降低,中国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故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也将下降,尽管还存在较大规模顺差,但增长的贡献将转为负的。由于通胀压力比较大,货币信贷政策将有所收紧,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下降。由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
  通胀总体可控
  CPI预计略高于4%
  巴曙松:中央给出的这一目标数字是4%。虽然各种预测表明,2011年的CPI会略高于4%,中位数可能在4.5%左右,但决策者为什么还把2011年的CPI目标定在4%?站在政策研究的角度换位思考,将有助于理解2011年的宏观政策导向。
  首先,如果把目标定在5%或者更高的水平,本身也没有太大问题,毕竟在过去5年中,政策制定的通胀目标有三年是3%、一年4%、一年5%,即使定在5%,也没有超过过去5年的最高值;其次,从市场角度分析,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意图,在于合理引导通胀预期。客观评价,2010年下半年物价短期内迅速冲高的一个重要机制就在于通胀预期及其推动的物价上扬。
  再者,实现2011年4%的CPI目标,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腾挪空间。大致测算,今年的翘尾因素约为2个百分点,如果新涨价因素能够控制在1.5个点,尚可能预留0.5个增长空间用于资源价格调整以及外部可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吴晓求:现在一般的看法认为全年CPI在4%左右,应该不会超过4%。同比的增速跟基数有关系,去年基数比较低,环比增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诸建芳:短期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在政策加强调控的情况下,物价上升的压力在春节后将有所减缓。我们预计2010年全年CPI上升3.3%,2011年CPI上升3.8%,其中上半年CPI在4%以上,下半年通胀压力将有转折性变化,年底回落至3%左右。2011年各季度CPI预测分别为4.5%、4.2%、3.8%和2.9%。PPI方面,2010年为5.5%,2011年预计为4.6%。
  “十二五”期间通胀上升可能涉及的主要因素包括: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推动因素,资源环境成本推动的物价上升以及公共产品调价带来的通胀上升。有些观点据此认为“十二五”我国将经历高通胀,我们认为,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
  巴曙松: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可控范围。
  通过与历史经验进行对比,本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导火索是2010年10月、11月份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但从中国的粮食和蔬菜价格波动历史看,蔬菜和食品价格带动的CPI上涨及其供应的回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这轮物价上涨将逐步在供应恢复之后稳定下来。
  所以,整体上判断,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目前通胀在很大程度体现的是一种可能性的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的高通胀的现实,且当前的通胀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蔬菜和粮食领域,尚未全面扩散,只要及时采取紧缩措施并加大供应,且2011年上半年不再出现大规模的农业灾害,则通胀压力应当不会高于2007-2008年的水平。
  C 货币政策
  年内可能加息两次
  一季度或将“三率齐发”
  巴曙松:今年一季度或将成为“三率齐发”的政策密集出台期。首先,4%的CPI既定目标意味着一季度的调整压力会非常大,上半年的部分月份CPI很容易会达到5%,甚至会接近6%,这种物价走势会形成较强的政策调整压力。其次,基于今年物价“前高后低”的基本判断,一季度也会是政策调整与出台的密集时期。政策出台节奏会呈现一个标准式的动作,我们称之为“三率齐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不仅如此,对部分投机性较强的产品的物价行政管制,以及适度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在加息和升值时配套使用)也将成为辅助性工具。
  实际上,从2010年年底的宏观政策紧缩节奏看,与实体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较强的物价上升压力看,实际紧缩力度是偏松的。这使得市场可能会猜测,宏观紧缩力度会滞后于实体经济的波动以及物价的走势。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上半年的物价高点接连出现之后,开始全面启动严厉的政策紧缩。采取两种不同的政策操作节奏,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存在很大差异。
  吴晓求: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要取得相对平衡,因此货币政策要相对有节奏,不能节奏太快。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的调整节奏就偏快了一点。但是说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2010年GDP季度同比增速递减是正常的,递减与基数有关,因为2009年12月份的GDP比2009年1月份的GDP高得多。
  巴曙松:整体上外部的低利率水平一直是制约国内政策工具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而且这种因素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在低利率条件尚未改变的情形下,政策组合的备选工具中,优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最高,央票的运用以及贷款投放的窗口指导等都是常用的数量型工具。相应的,利率工具的使用仍会非常谨慎,即使加息,次数也会相对有限。
  刘尚希:未来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与决策者对经济的形势判断密切相关。如果货币当局认为主要矛盾是国内因素引起的货币供应量,持续加息是必然的。如果认为只是当前这种宏观环境下不能让流动性过分宽松,为控制物价创造条件,那加息的次数很有限,不会一直加下去,更不存在所谓的“加息通道”。
  诸建芳:今年政策组合变化最明显的是货币政策由原来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都将作出调整。首先未来货币增速将有所回落,我们预期广义货币(M2)增长为15-16%,信贷增长15-16%,即新增贷款7万-7.5万亿。其次,预计利率需要继续上调2次。
  D 汇率
  人民币或升值5%
  巴曙松: 把扩大进口当做平衡国际收支、平抑物价的一大措施,这预计是2011年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为了更好地平衡国际收支,在原材料等尽快加大、物价压力增强的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变量,总体升值幅度会超出2010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使铁矿砂和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有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其次可以迫使纺织品等行业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总体上,在内部物价压力上升、外部贸易平衡压力也比较大、利率在外部低利率环境约束下难以大幅调整的时期,汇率调整的回旋余地较大,预计调整的力度会比市场预期的要大。
  吴晓求:人民币升值趋势还是存在的,但是2011年的升值不会像2010年那么大。如果加息持续,人民币有保持升值趋势,无疑吸引更多热钱入境,这是一对矛盾。要平衡的话比较麻烦,需要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加息要慎重,加息与跨境资本的管制同时进行,热钱就进不来了。
  诸建芳:未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主要考虑国内的产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要素从出口部门转向内需部门的速度,因此,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调整,预计2011年仍将升值5%左右,即到2011年底,美元兑人民币达到6.30的水平。
  刘尚希:从中长期角度讲,随着一国经济实力增强货币升值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升值趋势不代表币值一直是上升的,这里面也有升升降降的波动,跟股市是一个道理。所以,虽然升值是一种趋势,但币值的具体变动情况并非客观的, 这里与相关经济政策及其他方面的经济活动有关,也与国内外的心理预期有关。
  从政策预期的角度来讲,2011年不应让人民币有过多的升值预期,而应保持币值稳定,甚至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让人民币贬值一下,否则在美国货币“放水”、其他经济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热钱都要跑到中国来了,这意味着我们在替他国分担风险成本,有损国家利益。
  E 房地产调控
  见不到效果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刘尚希: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控房价,但房价还是不停地在涨,甚至继续出现“日光盘”。这是为什么?这里关键问题不在于政策调控,而在于房价的社会心理预期管理。
  第一轮调控的时候,百姓对调控抱有很大希望,但调控结果下来房价还是在涨,于是国家再调控,但房价依然继续涨,这样政策的可信度就越来越低,政策对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所以调控不能只是试着看,必须立马见到一些效果才行,见不到效果就无法改变预期,再来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另外,房价调控并不是一两个政策就管用的,舆论导向也非常重要。毕竟行动是由认识决定的,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行动。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2010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2009年我国经济能迅速扭转增速下滑势头,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


  密切关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立足2010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2011年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
  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五)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健全政策体系,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完善扶贫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政府扶贫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提高扶贫效率。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对口扶贫和援助。积极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支持贫困县(市)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
  对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继续实行开发式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实行易地扶贫,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库区、行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增强劳动技术和增收能力。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救济扶贫。加强对贫困人口下一代的教育扶助,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采取社会救助、设立专项贷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防止因灾因病因学返贫。

如何看待我国2011 年当前经济形势

6. 如何判断2012年我国经济形势的总体趋势

  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竞争优势,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今年以来,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主动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经济运行逐步企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略高于7.5%。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竞争优势,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经济运行低位趋稳,全年增长略高于7.5%
  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持续下行态势,企稳回升明显后延,超出预期,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发生变化。从全年走势看,当前一些积极因素正在积累,四季度有望小幅回升,预计全年增长略高于7.5%。
  ——经济运行机制出现新变化
  1.全球经济、贸易的相互影响明显加深
  年初以来,欧债危机出现反复,发达经济体陷入低迷或衰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对发达国家依赖程度较深,经济收缩步伐明显加快,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国家的经济增长均大幅下降。我国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下降的同时,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同步甚至更大幅度的下降。同时,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对全球增长贡献的上升,我国经济减速、进口收缩对全球经济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明显扩大,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凸显。本轮经济回调中,外需萎缩和内需收缩形成恶性循环,经济下行压力比预期更大。
  2.地方政府投资扩张能力下降
  今年5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但与2009年相比,政策传导不畅,效应低于预期。除了力度相对较小以外,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投资、配套能力明显下降。一是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以后,房地产开发商减少土地购置,土地出让金收入明显下降;二是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大幅缩减了对投融资平台的贷款;三是受速度效益型模式的影响,经济增长逐季放缓,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大幅回落。此外,风险约束明显增强,地方政府投资比以往更加理性。
  3.货币政策效应减弱
  5月份以来,货币政策开始明显放松。M2增速企稳回升,社会融资总量也大幅增加,然而实体经济新增中长期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回升缓慢。在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和内部结构深刻调整时期,投资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风险厌恶等,投资扩张受到抑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所降低。
  4.去库存持续时间长于以往
  新世纪以来,我国商业库存调整呈现比较稳定的规律,库存周期一般持续38至40个月。根据历史经验,本轮去库存应在年中结束。但是,由于本次危机持续期长,加上产能过度扩张以及前两年的高增长,企业对经济增长、物价走势持有过度乐观预期,库存维持在较高水平。当内、外需求同时收缩时,被动去库存幅度偏大、时间偏长,导致工业产能利用率持续偏低。
  5.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制造业持续走低、工业产能利用率不足的同时,非制造业保持活力,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东部增速放缓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总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就业状况总体平稳,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此外,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新产品研制、销售周期缩短,质量提升;机器替代劳动的趋势日益明显,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四季度有望小幅回升,全年增长略高于7.5%
  近期一些积极因素正在积累。一是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促使世界经济短期向好。自欧央行实施直接货币交易(OMT)、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QE3)后,英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相继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短期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提振消费信心,我国出口增长将逐步回升。二是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总体有所改善。9月份,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及新兴市场国家PMI指数都出现回升。我国PMI指数也结束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特别是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比上月回升1.1和2.2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原材料购进指数已经止跌回升,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回升态势,将推动企业回补原材料库存和增加需求。四是内需短期呈企稳回升态势。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和房地产市场回暖,固定资产投资维持稳定增长态势;在房地产销售回升、长假等拉动作用下,消费实际增速将略高于上年。五是企业盈利环比改善。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下降3.1%,降幅有所收窄。其中,8月份环比上升3.93%,而且不同类型企业盈利环比均实现正值增长。此外,去年四季度工业生产、投资、出口等增长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也为今年四季度企稳回升奠定了一定基础。
  目前,三大需求总体均呈企稳回升态势,四季度经济增长将出现小幅回升,预计全年GDP增长略高于7.5%。8月份,大宗商品、鲜菜等价格上涨,CPI出现季节性回升。四季度受PPI回升传导,以及油料、肉禽及制品等价格回升,物价存在一定上涨压力。预计全年CPI涨幅略低于3%。
  基于上述分析,今年将是新世纪以来GDP实际增速与预期目标最接近的一年。在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成绩来之不易。尤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是在经济持续下行中,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积极化解投资融资平台风险,有效控制通胀,成效显著;二是正确对待经济增速小幅下降,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并取得新的进展;三是在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加大的同时,积极推进民生领域改革,支出大幅增加,对促进消费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经济运行有望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基本稳定
  从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状况看,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征兆更趋明显。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新优势尚未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
  ——全球经济仍处危机后的调整期
  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调整期,结构改革不到位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难以根本改观,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同时也应看到,发达国家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以互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
  美国今年底和德国明年的大选,使美国和欧盟经济政策的连续性面临不确定性。OMT和QE3短期内对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市场避险情绪、提振需求预期都有积极作用,但由此引发的新一轮为防止本币升值的全球性货币宽松竞赛,对短期资本流动和物价上涨都将产生影响。在货币宽松的同时,发达经济体财政状况依然捉襟见肘,被迫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应对主权债务压力,不利于结构改革的推进,也限制了政府支持需求扩张的能力。另外,地区冲突、宗教矛盾和主权争议等问题加剧,对大宗商品供给、资本流动和经贸往来可能形成负面冲击。
  首先,美国经济保持温和增长。8月份,美国中位数房价同比上涨13.4%,新开工房屋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市场持续回升。商业零售保持平稳增长,消费者信心指数处于危机后的较高水平。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平均超过78%,接近危机前水平。9月份,失业率下降到7.8%。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现阶段美国潜在增长率为2.5%左右,创新活力使其保持了较强的弹性和竞争力。短期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就业和债务压力。低就业增长将影响消费的可持续性,财政紧缩不利于经济复苏,也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波动。
  其次,欧盟将维持零增长或轻度衰退状况。欧债危机处置进程缓慢,但总体仍沿着预期方向发展。随着欧洲稳定机制(ESM)和OMT的实际运转,以及财政联盟的推进,欧洲金融市场有逐步趋稳的可能。但如何摆脱高失业率 (11.3%)、高通胀(2.7%)与零甚至负增长状态,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金融市场稳定只是第一步,实体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不足、内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短期内难见明显成效。
  再次,日本经济有所放缓。2013年,灾后重建和电力供应恢复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日本罔顾历史事实挑起的钓鱼岛争端,对中日贸易和全球分工链的冲击将持续一段时间。针对QE3,为了防止日元升值并试图走出通缩,采取巨量投放货币的措施,其影响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最后,新兴市场回升动力不足。随着新一轮货币宽松,大宗商品价格会逐步走高并维持在相对高位,这将有利于资源出口国投资和消费的恢复。在金砖国家增速放缓的同时,随着资金向发展中国家回流,土耳其、印尼、尼日利亚、波兰等国将有一些新亮点。但由于创新潜力总体不足和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新兴市场回升动力仍显不足。
  ——我国总需求增长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1.出口增长与今年大体持平。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1.7%,比同期全球贸易年均10%的增幅高出1倍。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6%,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由2002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10.4%。但今年以来全球贸易明显偏离了历史趋势。结合明年总体国际形势和以往经验推算,并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以及结构调整升级等,预计明年出口增长与今年大体持平。
  2.消费增长有望保持基本稳定。在本轮经济持续下行中,就业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为消费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房地产销量持续回暖,与住宅相关的装修、建材、家电、家具等消费将有所回升;根据汽车购置周期和原油价格走势,汽车及石油制品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受通胀预期影响,珠宝和贵金属消费因保值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预计2013年消费增长14%左右。
  3.投资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首先,房地产投资回升力量不足。随着商品房销售回暖,且销售增速超过新开工面积增速,以及土地购置面积增速降幅收窄,市场主导的房地产投资将出现小幅回升。但与今年相比,明年保障房施工套数、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均有所下降,保障房投资增速将明显减缓。其次,出口不振和产能过剩、利润偏低,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增长密切相关,明年出口增长相对低迷,出口拉动的投资动力不足。今年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众多企业出现亏损,自有资金不足,投资扩张动力减弱。再次,根据“十二五”规划部署,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基建投资明年仍有一定增长潜力。但地方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而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局部地区风险约束明显增加,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预计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
  4.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可能推高明年的CPI。食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随着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明年物价综合压力将略有上升。再考虑要素价格改革等,应为CPI上涨预留一定空间。
  综合判断,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需求面临一定下行风险,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全年经济增长与今年大体持平。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经济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保持基本稳定,并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建议将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5%,CPI为4%左右。这一方面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逐步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理性的调控信号。
  需要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GDP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看,本轮经济回调到三季度已持续了10个季度。这是我国自1992年开始发布该项指标以来,回调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增长也明显偏离了2002-2011年10.6%的季度平均水平。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运行机制的变化,对宏观调控目标、手段和传导机制也需要重新认识。
  ——宽货币与高资金成本并存
  我国M2占GDP比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今年前三季度,货币供给趋于宽松,反映市场资金状况的银行理财预期收益也逐步下降。但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负债同比增速持续下降,而财务费用同比增速却维持在30%以上。经济下行中企业利润总体下滑,非金融类企业盈利空间明显缩小。上半年,2455家上市公司总净利1.02万亿,同比下降1.54%,非银行上市公司利润同比下降16.4%。其中,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5452.3亿,占比高达53.6%,同比增长18.2%。
  宽货币与高资金成本并存,从直接原因看,一是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不同信用等级、贷款期限之间的利差开始扩大;二是企业资金链紧张,银行议价能力相对提高,综合成本上升;三是受贷款规模和监管指标限制,银行信贷供给受到约束,大量资金在体制外循环;四是信托公司、小贷公司及其它借贷中介的融资成本较高,普遍在10%以上。根本原因则在于金融过度垄断和中小银行发展不足,严重扭曲了资金配置。
  ——我国出口竞争力开始出现下降迹象
  近5年来,我国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平均为26%,年均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而今年1-8月份,出口仅贡献0.61个百分点,出口下降是今年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目前,鼓励和支持出口的政策作用十分有限,除了全球需求疲软外,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
  不少外贸企业反映,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社保缴费过高;今年以来FDI一直负增长,而且部分投资具有明显的产业转移性质;个别国际品牌关闭在华生产基地。随着我国要素价格上升,出口竞争优势逐步由低成本向规模经济、产业聚集效应转变。当外部市场持续萎缩、内部市场不振时,规模经济、产业聚集对成本上升的抵消作用也在减弱。上述因素的变化,可能预示我国出口竞争力开始出现下降迹象。根据商务部监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持续小幅下降。
  ——增长阶段转换中的财政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在经济持续下行过程中,财政增收压力逐渐增强。1-8月份,全国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增长10.8%,比去年同期回落20.1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仅增长4.2%,中央财政收入下降6.7%。在推行结构性减税的同时,基层税务机构迫于增收压力,各种非税收入大幅增加。部分地区名在减税,实则加负。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阶段和税制特点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短期过快下滑,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可能出现负增长。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增长阶段转换期到来之后,7%左右的经济增长将成为常态,依靠非税收入应对财政持续减收,无异于竭泽而渔。与此同时,在迈向高收入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往往会明显增加,且具有刚性,中央、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面临考验。这不仅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而且需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福利体系的建设也应与财政能力相适应。
  ——确立宏观调控新思路
  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时,之所以将8%作为我国经济增速的目标底线,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就业。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成为当时宏观调控的基本逻辑。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就业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有所缓解。在本轮持续较长的回调过程中,失业率有所上升,但就业状况保持了基本平稳。
  与此同时,由于速度效益型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速短期过快下滑,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企业赢利能力和水平滑坡,亏损面不断扩大,财政金融风险则可能集中爆发。因此,需要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通过需求管理,以防止短期内经济增长大幅度滑坡为重点,从而稳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为微观主体的调整和增强对新增长阶段的适应性争取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把矛盾和问题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短期与中长期政策并重,推动增长动力平稳转换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调整期,有效的结构调整和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全球性力量尚未形成。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阶段转换和寻求新平衡的关键期。增长阶段转换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原有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经济运行总体比较脆弱。2013年,全球进入新一轮货币宽松期,但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我国总需求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竞争优势,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以降低企业税负和稳定地方财力为重点,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涵养财源为目标,积极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防止因增收压力而加大企业负担。落实研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加速企业折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适当提高中央预算赤字水平,扩大财税政策的回旋余地。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力的支持,提高地方政府基本保障能力,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房产税、资源税试点范围,积极培育地方政府新税源。加快研究地方债的相关规则和管理方法,积极稳妥地扩大地方债发行试点。
  ——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稳定货币供给为重点,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一是通过外汇占款、央票余额变化及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基础货币必要的增长,及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市场必要的流动性。二是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波动中的相对稳定。针对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适当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三是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如农信社,其贷款对象集中于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可放开贷款额度控制。四是适当放松对过桥贷款等限制,支持与产业升级相伴的兼并重组。
  ——以促进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
  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一是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限购政策,使其既能充分发挥在限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又不影响首次置业和改善型需求的及时释放。二是实行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反向调整政策。即在贷款利率下调时,适当上调首付比例,防止因货币政策调整造成购房人支付能力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进而造成市场需求和房价的大幅波动。三是适当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税费,鼓励梯度消费和增加二手房供给。四是更加重视地方政府在土地供给方面的调控作用。加大北京等热点城市的土地供应,缓解供求矛盾,同时稳定房地产投资。
  ——以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采取必要的信贷、税收等措施,支持企业关闭、并购、联合、重组,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竞争性领域大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限期清理阻碍市场进入的各种规定,尽快在放开市场准入、放松经济性管制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注意把产业区域转移与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密切结合,有效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加快落实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创新产品的支持,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宽带、研发创新基地等先进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强产业创新升级后劲。
  ——以推动增长动力转换为重点,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既有中长期增长动力转换的因素,也是在现有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框架内,资源优化配置受到限制,增长潜力难以有效释放的结果。市场化改革进展不平衡,部分基础行业和要素领域价格不顺、放开不够、竞争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抑制了规模依然可观的增长空间的释放。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的根本方向,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和创新。必须重视短期与中长期政策有效衔接,在保持经济运行基本稳定的同时,着力深化体制改革,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激活增长潜力。同时,建议研究在国务院设立综合改革机构,减少部门利益制约,负责研究、拟定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综合改革方案。

7. 如何看待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党的明确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为当前和未来的农村改革和发展工作中的重大原则新形势的最近一次会议上作出部署一个显著期限届三中全会,将会把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帮助读者学习和理解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今天开始,河南省委党校本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解释的精神,敬请读者留意。 
 

最近,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全球经济中的国家普遍遭遇“寒冬”时,我们的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目前的经济形势呢? 

 

党的分析,十七届三中全会显然,强调中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的稳定运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

一,健康,快速发展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整体经济形势目前的发展是好的,健康,农业丰收,连续五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居民的购买力大幅增加,金融业运行平稳,基本遏制了势头的通货膨胀。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现在至少还有30年的高速发展,这是由我们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其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我们的国家在可控范围内。虽然金融危机使我们对金融公司的一部分而受到损失,但少数的损失,这是不可能撼动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的根基。面对新的形势,国家已经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及时作出调整,并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最后,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的运行。在新的时代,中国正面临着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和新挑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我们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首要任务。 

 
目前,主要的原因是国内需求不足是农民由于导致有限的收入水平的购买力不足,因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必须是新一轮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只有让农民增收致富,尽快,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被释放,只要农村消费市场就可以开始,我国将可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使我们的增强能力抵御国际经济风险。我们坚信,在党的农村改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新一轮的春天,将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的经济增长

如何看待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8. 2012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分析可能不能太全面,说一些我知道的吧  1、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在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和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机会。其一,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了。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可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识到中国不仅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而且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二,危机倒逼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危机事实上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强迫全球对失衡的增长模式作出调整,必然会大大削弱美国等国家以负债支撑的购买力,从而加剧中国的产能过剩。外需突减,倒逼中国改变严重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刺激内需和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倒逼中国改变过去低成本竞争的模式,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其三,金融危机后的国际经济再平衡,实际上是对国际利益格局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由于中国相对处于有利的地位,其财政、金融体系稳健,有巨额外汇储备,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还没有走完,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存在,所以,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次调整争取尽可能大的利益。2、趋势:我国经济正步入新一轮调整期,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经济增速趋于放缓。物价水平高位运行。结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3、中国2012经济关键词:“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