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和陕西的历史关系?为何一般汉中人都会被认为是四川人?

2024-05-19 03:06

1. 汉中和陕西的历史关系?为何一般汉中人都会被认为是四川人?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汉中和四川一直合为一体,所以大家一直觉得汉中是四川,再加上气候以及生活习惯还有吃的方面都跟四川比较相似,所以汉中人都会被认为是四川人。
历史上,汉中和四川有很多交集,这本质上是地理决定的。翻开中国地图,中国的版图的东西南北都有着天然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是南北分界线,太行山、三峡和武陵山就是中国东西的分界线。在这个大格局里,汉中市和四川省同属中国西南这一个地理单元,也就是禹贡九州里的“梁州”。
梁州是一个地理概念,就是古代中原人对西南疆域的统称。在西南疆域里面,率先纳入华夏版图的就是汉中、巴和蜀。

扩展资料:
无论是地理、气候,还是人文风物,汉中都更接近四川,而与关中差异很大,似乎更应该划入四川省。而事实却是汉中在陕西,这是统治者出于对地方区域制衡的考虑而做出的绝妙安排。
国家要想做到长期的统一和稳定,就必须在划分一级行政区时充分考虑到区域制衡原理。
划省界时一定要保证,首先,未来任意一个省份想独立分裂的时候,中央政府都可以在其毗邻地方控制其要塞握住其把柄从而维稳镇压。
其次,即使分裂势力未能镇压下去,也要保证能让分裂省份经济受挫,无法独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中

汉中和陕西的历史关系?为何一般汉中人都会被认为是四川人?

2. 汉中和陕西的历史关系?为何一般汉中人都会被认为是四川人

汉中是陕西省地级市,历史上汉中包含四川,所以一般汉中人都会被认为是四川人。
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自古就被赞誉为“鱼米之乡”,也是有名的“天府之国”。汉中有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

扩展资料:
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张良、韩信、萧何、张鲁、诸葛亮、曹操、刘备、夏侯渊、黄忠、姜维、马超、张飞、吴玠、吴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汉中留下深深的足迹。汉中也诞生了“丝绸之路”外交家张骞,孕育了刚直雄烈的大汉诤臣李固,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长眠于汉中洋县。
汉中现代名人有:中国国学形象大使哈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主要编导及导演广龙、央视著名主持人胡蝶、音乐创作人吴向飞、中国孝基金创始人、当代中华最感人十大慈孝人物杨怀保、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何毅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党组书记江亦曼、歌手约瑟翰·庞麦郎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中

3. 汉中一个陕西的城市,为什么说四川话?


汉中一个陕西的城市,为什么说四川话?

4. 汉中为什么要说四川话呢?


5. 汉中为什么会说四川话?


汉中为什么会说四川话?

6. 汉中一个陕西的城市为什么说四川话?


7. 为什么陕西汉中一身“四川味”?

风物君语-
大河奔流谓之汉
不南不北谓之中
汉中人很难说清楚自己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从行政区划上看,汉中所属的陕西赫然是西北大省,外乡人对于三秦大地的第一印象总是停留在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和大碗宽面,雄赳赳气昂昂的老陕可以说是西北汉子的代表之一。

可从地理角度讲,秦岭-淮河一线分割中国地理的南北,也隔开了关中平原和汉水谷地,汉中处于秦岭之南,到此不闻气壮山河的安塞腰鼓,不见古老沧桑的巍峨雄城,反而是一派巴蜀风光。
因此面对直击灵魂的“南北之问”,汉中人只能挺起胸来回答:
“我就知道我是汉中人。对,汉江的汉,中央的中。”
汉中处在川、陕、甘三省之交,北边矗立着千岩万壑构成的秦岭,往南倚靠着绵亘千里的大巴山,是在群山环抱中生长出来的一块狭长盆地。
而在两道天险之间,古老的汉江,从西南部的宁强县发源,自西向东横贯汉中全境,在盆地中留下了一块广袤的冲击平原,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再往东,自安康到丹江口段,即是“清可濯缨,浊可濯足”的沧浪之水,最后在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汉中的“汉”、武汉的“汉”先后由此而来。
在先民的认知里,“汉”,最早指的是天上的银河,由于汉水与银河夏季的走势一致,故以此为名,华夏大地最早的“治水”传奇,在这里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禹贡》中有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至今在汉中境内的嶓冢山里,茂密层林之间,还能见到古人认为是“汉江源头”的石牛洞,洞中横卧着石灰岩受流水侵蚀形成的“石牛”,正是传说中大禹牵来的“镇水神牛“。在这里,穿过时空的隧道,仿佛能听见先民们开山引流、疏通江河的凿击声。
从这点上讲,汉中身处内陆却有胜似南国的水利之便,以至于今天汉江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一环,与先民们筚路蓝缕的功绩密不可分。
如果说“治水”是属于人类对地表径流的改造,那么北纬32°的天坑群,则是只能由大自然完成的造化之功。
2016年底,惊艳出世的汉中天坑群,身在北方,却抢尽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风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天坑群”地质遗迹。任谁也没想到,这一次姗姗来迟的“地理大发现”,竟然出现在中华文明的腹地,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其间54处天坑,316个溶洞,却唯有少数被往来老农所知晓,甚至熟视无睹。
要是古人们能早早发现这些“难以解释”的大地之眼和天生溶洞,或许本就足够浪漫的中华神话里,还得多上一两则仙家传说;终日云游的道长们,也不必扎堆于终南山,而是转到这矿产丰富的“地下仙府”来炼丹求长生了。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汉中盆地北望关中,南通巴蜀的地理位置,先天决定了她与蜀道及蜀地的命运相连。
至唐代,以汉中盆地为核心,北边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子午道和陈仓道、唐玄宗入蜀所经的褒斜道、姜维伐魏的傥骆道,每一条都直抵关中平原。
南则有顺江而下的米仓道、为杨贵妃送荔枝而得名的荔枝道、坐拥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金牛道,皆连通巴蜀。
汉中作为蜀道的核心地带,是秦人入蜀,蜀人入关的必经之所;而连绵无尽的山地中一小块被汉江浇灌的沃土,则让汉中成为小型的“天府之国”、“鱼米之乡”。因此无论是作为举兵入关的“咽喉要地”,还是屯兵休养的“后方粮仓”,汉中皆为兵家所重。
在张良送刘邦入汉时,就指出此地平原广阔,利于农植,据此沃土可休养生息,为楚汉争霸保存实力。萧何也以为可“养其民以至贤人,收用己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韩信则在此与刘邦君臣相会,指出“楚必亡、汉必兴”的道理,史上有名的《汉中对》就此诞生,一个“草根逆袭”的传奇也就此开始。
四百年后,另一个“刘氏集团”在蜀地兴起,同样在汉中达到全盛。所谓“益州咽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汉中之险,在于联结成都、雒城、剑阁等地,形成首尾相接的阶梯级防御体系,使得“刘氏集团”政权巩固。可以说,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决定这种格局的就是汉与蜀的连通。
时至今日,不知是不是出于对飞跃天险、征服“蜀道”的执念,汉中人与飞机总有解不开的缘分。作为抗战时期的后方重镇,美国陈纳德将军领导的“飞虎队”的战机在这里一次次起飞参战;汉中自身也是一个飞机产业发达的地方,是一个“航空城”。
而如今西安飞往汉中的飞机航线,恰好与当年从汉中到达关中最快也最险的傥骆道,有着部分的重合,古道途经宝鸡太白山的一段“黄泉”险地,如今成了可通行的“太白鸟道”。

从地理上看,相比于四川和关中,汉中不那么南,也不那么北,因而气候干湿适度,冬暖夏凉。兼之有大河横贯东西,群山四方环绕,空气质量更是绝佳。这样的水土,养育出了古褒国那位“一笑亡国”的高冷美人,褒姒。
而到此投身军旅的陆游,到汉中也变得温柔了。当他从春寒料峭的秦岭北麓翻山而来,发现这里已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于是欣然脱去外衣,“乍换春衫一倍轻”。而回到江南,每逢酷暑时节,还在想念汉中“夏中高凉最可喜,不省举手驱蚊蛇”的快意。
汉中的气候除了适宜人类居住,同样是动植物的乐土。四川人的吉祥物大熊猫,在汉中也活得逍遥自在,滚圆喜人;被封为汉中“市鸟”的朱鹮,当年全球仅在秦岭南麓发现过唯一7只野生种群,在保护下,而今数目已逾两千,归巢之处,赤霞漫天。
而每逢春日,汉中成千上万亩油菜花冲天怒放,山原交错间涌入一片明黄色的花海,浮光跃金,极目难穷;勉县武侯祠内四百余岁的旱莲,则傲然独立,一任花开花落,默默守护着蜀相。
有异于陕北和关中而更加湿润的气候,以及历史上相对稳定富饶的环境,使得汉中能够成规模地种植水稻,陕南的汉中人也不像其他老陕那样狂热地爱吃面和馍,而更偏向于米。不同于关中、河南一带的凉皮,汉中人的面皮就由米浆制作,口感上更为软糯,吃法上也讲究热食。
当一碗热气腾腾,足有指宽的汉中面皮端上来,下面是黄瓜丝、黄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等“底垫子”,上面浇上十县一区各不相同、每家每户又独门熬制的“油辣子”。这样一口热辣又软糯的面皮,是汉中人舌尖上的“温柔乡”。
《武林外传》里的佟掌柜说是汉中人,却操着一口浓浓的关中方言,事实上汉中人说话更多带有一股“川味儿”,受西南官话影响较深而偏绵柔,就连印象里高亢激越的秦腔,到汉中也变成了“汉调桄桄”,融了川剧、汉调二簧的柔和婉转。
一如汉中人的性情,在老陕的淳朴豪迈之外,更多了几分温和柔软、典雅大方。

为什么陕西汉中一身“四川味”?

8. 为什么汉中被划入陕西而不是四川?

中国的省份纵横错杂,几乎就没有线条是横平竖直的,都是蜿蜒曲折的。按理来说省份划分线都应该是根据山川河流划分的,所以不会出现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即使有那也只是个别现象,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四川和陕西的交界处有一处特别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汉中竟然划分给了陕西。要知道汉中和关中隔了一道秦岭,而秦岭又是南北地理分界线,为什么会把秦岭以南的汉中划分给陕西?其实李白在一首诗里面道破了天机,而之后蒙古用36年给我们上了一课。


汉中是因为有汉水从中间穿过所以才命名为汉中的,战国时期秦国借助汉中一举吞并了巴蜀,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就是在汉中起家的,之后汉中就一直归益州管辖。也就是说自西汉开始,汉中就和巴蜀一直连着的,之后虽然改了名字但是汉中也一直是跟着蜀地的。因为当时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汉中的归属,毕竟中间有秦岭相隔。至于为什么汉中被划分到陕西,其实我们在李白的诗词中就能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李白


里面有一句话是形容蜀道之难的,长了翅膀的黄鹤难以飞跃,擅闯攀岩的猢狲也难以翻越,就连动物都难以翻越更别说普通人了。汉中北面的秦岭海拔非常高,高度大概是泰山的两倍之余。就连职业攀岩人都不容易翻越,更别说古代行军打仗了。现在能明白为什么钟会攻打蜀国要走剑阁了吧?现在能明白诸葛亮北伐为什么那么艰难了吧?有这样一道天然的天堑,那么攻打蜀地将会十分困难,只能走那些隘口。而通往蜀地的隘口就是剑阁,就是曾经挡住钟会十万大军的剑阁。


你以为隘口好走吗?李白在诗里直言,就剑阁这样的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驻守蜀地的官员不是皇帝的亲信,那么就可能依据天险来造反。要知道自秦末以来,蜀地一共发生过大大小小200多次农民起义,至于起义成不成我们暂且不谈,谁会容忍这么大的一个隐患?往自己睡的床底下塞个雷,尽管他们都说不会爆炸,你能睡着吗?所以蜀地一直是王朝的心头病,蜀地的问题不解决那么历代皇帝都不能睡好觉。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蒙古灭南宋的时候,当时蒙古和南宋在钓鱼城展开一场对决,这场对决一共持续了36年。当时守城将军一直在坚守,他们想着南宋可能会派兵增援,然后打赢这场抵抗侵略的战争。但是他们等啊等,等啊等,等到南宋灭亡了,他们也没等到。蒙古这边也纳闷了,其他地方都打下来了,南宋都灭亡了,为什么这里这么强硬?最后忽必烈答应不伤城中百姓,之后守城将军选择了投降。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战争可能还会持续。蒙古在钓鱼城损失惨重,而且还死了一个蒙古大汉,这样的教训不得不让人惊醒。元朝建立后就把汉中划分给了陕西,为的就是避免第二个钓鱼城之战。


尽管这样可能有些许不合理,但是王朝在合理和维稳上面选择了后者。之后历史也证明了这件事,失去汉中的四川变得非常老实,四川的割据势力再也没有以前的光辉,钓鱼城之战也不会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