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设计和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2024-04-30 17:08

1. 简述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设计和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简述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设计和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完整原则  内部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它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整个过程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始终。系统完整原则要求:在设计内容上,必须突破会计控制的局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结合治理层面和管理层面去构建内部控制,以确保管理层能有效地付出管理活动、能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员工有效地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信息使用者能获得相关、可靠的企业信息。在设计对象上,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对人的约束和激励、各项业务活动的控制。在设计流程上,既应考虑各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又应考虑各控制要素、控制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各业务循环或部门的子控制系统有机构成企业的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在预定的轨道上进行。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还应关注制度的严谨性和完善性,讲究控制实效,把握控制要点,全面、准确地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做出有效的控制。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指为进行控制而花费的成本与缺乏控制时所遭受的损失比较,当控制的效益大于成本时,则该项控制措施才是可行的,否则就是不可行的。控制成本包括便于归属计量的直接成本和不便于归属计量的间接成本,控制效益包括短期效益、长期效益、企业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在实际中,有些工作的效益是难以用金额表示的,但执行该控制有利于企业各项控制目标的实现,如员工职业操守的培养、经济项目的审核程序、信息的反馈等等。贯彻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规模的大小、具体的管理情况,既要考虑控制设计成本、执行成本和修订成本,又要考虑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既要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又要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三、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是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控制的最高宗旨就是实现预定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终极目标是确保企业系统的整体有效性。目标导向原则指企业应根据控制目标设计内部控制过程。基于企业整体效率视角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内部治理控制目标——确保董事会在公司中的作用及对公司和股东的受托责任;管理控制目标——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治理控制目标主要采用股东会、监事会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监督与控制机制;工资合约、收入分配合约对受托者的激励机制。管理控制目标主要通过高层战略目标的分解、管理过程的控制实现。也就是说,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企业要制定近期的财务目标、营业目标、投资目标、研发目标等二级目标;在各个二级目标下,确定具体的控制子目标。在目标的执行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分析执行结果与计划产生偏差的成因,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控制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内控水平、更好地实现内控目标。  四、有效控制风险原则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而未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等方面的外部风险和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体业务风险等。有效控制风险原则指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密切关注实施主体使命、具体目标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措施,使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忍受的合理水平。有效控制风险原则要求:管理当局应采取恰当的程序去设定支持主体使命的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并进行评估,在企业愿意承受的风险水平和所能接受的目标偏离程度的基础上,采取回避、承担、降低和分担的风险应对措施,使企业目标顺利得以实现。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管理当局应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最佳地分配控制资源,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五、合规性原则  合规性原则指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合规性是企业从事经营、创造价值、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前提,是一种约束性条件。合规性原则要求: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企业既要遵循一般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税法、合同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又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性质,遵循行业内部控制规范,如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等。  六、适合控制环境原则  从系统论角度看,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系统和包围该系统的环境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系统适应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关注企业内外环境非常重要。内控环境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特征、组织结构、人事政策、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等内容。适合控制环境原则要求: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对涉及的环境因素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只有控制措施过程、机制及氛围与所处环境相适应,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如,在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内控制度基本是依靠员工的素质和诚信、牵制法则、监督与问责机制;在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内控制度除依赖以上理念和方法外还需考虑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的治理风险、信息系统运转的不稳定性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的漏洞风险等。  七、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控制类型灵活采用不同的策略。按事件和风险是否有规律可循,控制可分为结构化控制、半结构化控制、非结构化控制。结构化控制的控制启动时机、控制方法、控制步骤是完全确定的,一般使用技术性控制方法;非结构化控制是指由于无法预知事件和风险出现而不能确定控制的时机、方法和步骤,一般使用管理性控制方法;半结构化控制是指事件和风险的出现有一定概率,无法确定控制的时机,但控制方法和控制步骤是确定的,一般使用技术控制和管理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以控制时序为标志,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指企业单位为防止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应用时发生偏差,而在行为发生之前所实施的内部控制,事前控制多数是属于非结构化控制。事中控制,是指企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针对正在发生的行为所进行的控制,事中控制则是半结构化控制。事后控制一般是结构化控制。  八、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即权力和责任相匹配、收益与业绩相联系,指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企业必须明确各责任主体(经营者、管理者、员工、部门)的责任,赋予该主体完成其责任所必需的权限,并根据该主体的责任完成情况分配收益。责任产生压力,使管理者和员工产生责任感;权利使管理者有办法来完成责任,并产生一种光荣感和责任心;利益产生动力,能把管理者与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要求:企业应对不同的责任主体规定作业任务、职责权限、操作程序和处理手续,制定相应的、科学严格的考核标准,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励和惩罚,以实现约束和激励相统一,促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简述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设计和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2. 简述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设计和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简述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设计和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完整原则
  内部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它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整个过程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始终。系统完整原则要求:在设计内容上,必须突破会计控制的局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结合治理层面和管理层面去构建内部控制,以确保管理层能有效地付出管理活动、能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员工有效地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信息使用者能获得相关、可靠的企业信息。在设计对象上,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对人的约束和激励、各项业务活动的控制。在设计流程上,既应考虑各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又应考虑各控制要素、控制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各业务循环或部门的子控制系统有机构成企业的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在预定的轨道上进行。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还应关注制度的严谨性和完善性,讲究控制实效,把握控制要点,全面、准确地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做出有效的控制。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指为进行控制而花费的成本与缺乏控制时所遭受的损失比较,当控制的效益大于成本时,则该项控制措施才是可行的,否则就是不可行的。控制成本包括便于归属计量的直接成本和不便于归属计量的间接成本,控制效益包括短期效益、长期效益、企业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在实际中,有些工作的效益是难以用金额表示的,但执行该控制有利于企业各项控制目标的实现,如员工职业操守的培养、经济项目的审核程序、信息的反馈等等。贯彻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规模的大小、具体的管理情况,既要考虑控制设计成本、执行成本和修订成本,又要考虑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既要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又要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三、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是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控制的最高宗旨就是实现预定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终极目标是确保企业系统的整体有效性。目标导向原则指企业应根据控制目标设计内部控制过程。基于企业整体效率视角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内部治理控制目标——确保董事会在公司中的作用及对公司和股东的受托责任;管理控制目标——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治理控制目标主要采用股东会、监事会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监督与控制机制;工资合约、收入分配合约对受托者的激励机制。管理控制目标主要通过高层战略目标的分解、管理过程的控制实现。也就是说,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企业要制定近期的财务目标、营业目标、投资目标、研发目标等二级目标;在各个二级目标下,确定具体的控制子目标。在目标的执行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分析执行结果与计划产生偏差的成因,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控制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内控水平、更好地实现内控目标。
  四、有效控制风险原则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而未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等方面的外部风险和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体业务风险等。有效控制风险原则指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密切关注实施主体使命、具体目标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措施,使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忍受的合理水平。有效控制风险原则要求:管理当局应采取恰当的程序去设定支持主体使命的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并进行评估,在企业愿意承受的风险水平和所能接受的目标偏离程度的基础上,采取回避、承担、降低和分担的风险应对措施,使企业目标顺利得以实现。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管理当局应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最佳地分配控制资源,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五、合规性原则
  合规性原则指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合规性是企业从事经营、创造价值、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前提,是一种约束性条件。合规性原则要求: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企业既要遵循一般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税法、合同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又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性质,遵循行业内部控制规范,如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等。
 六、适合控制环境原则
  从系统论角度看,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系统和包围该系统的环境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系统适应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关注企业内外环境非常重要。内控环境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特征、组织结构、人事政策、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等内容。适合控制环境原则要求: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对涉及的环境因素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只有控制措施过程、机制及氛围与所处环境相适应,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如,在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内控制度基本是依靠员工的素质和诚信、牵制法则、监督与问责机制;在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内控制度除依赖以上理念和方法外还需考虑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的治理风险、信息系统运转的不稳定性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的漏洞风险等。
  七、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控制类型灵活采用不同的策略。按事件和风险是否有规律可循,控制可分为结构化控制、半结构化控制、非结构化控制。结构化控制的控制启动时机、控制方法、控制步骤是完全确定的,一般使用技术性控制方法;非结构化控制是指由于无法预知事件和风险出现而不能确定控制的时机、方法和步骤,一般使用管理性控制方法;半结构化控制是指事件和风险的出现有一定概率,无法确定控制的时机,但控制方法和控制步骤是确定的,一般使用技术控制和管理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以控制时序为标志,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指企业单位为防止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应用时发生偏差,而在行为发生之前所实施的内部控制,事前控制多数是属于非结构化控制。事中控制,是指企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针对正在发生的行为所进行的控制,事中控制则是半结构化控制。事后控制一般是结构化控制。
  八、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即权力和责任相匹配、收益与业绩相联系,指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企业必须明确各责任主体(经营者、管理者、员工、部门)的责任,赋予该主体完成其责任所必需的权限,并根据该主体的责任完成情况分配收益。责任产生压力,使管理者和员工产生责任感;权利使管理者有办法来完成责任,并产生一种光荣感和责任心;利益产生动力,能把管理者与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要求:企业应对不同的责任主体规定作业任务、职责权限、操作程序和处理手续,制定相应的、科学严格的考核标准,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励和惩罚,以实现约束和激励相统一,促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3. 内部控制基本原则不包括

不包括:规范性原则。

内部控制的原则有: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
(四)适应性原则。
(五)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企业内控环境,严格授权批准制度,
2、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3、健全财产保全制度,防范市场经营风险。
4、完善用人制度,加强信息管理。
5、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体制。

内部控制基本原则不包括

4. 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合法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
2、整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
3、针对性原则,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

4、一贯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5、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
6、经济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
7、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部控制

5.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6. 控制系统的原则设计包括有哪些

电气原理图设计 
 
为满足生产机械及工艺要求进行的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 
 
电气工艺设计 
 
为电气控制装置的制造,使用,运行,维修的需要进行的生产施工设计 
 
第一节 电气控制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一,电气控制设计的原则 
 
1)最大限度满足生产机械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 
 
2)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使控制系统简单,经济,合理,便于操作,维修方便,安全可靠 
 
3)电器元件选用合理,正确,使系统能正常工作 
 
4)为适应工艺的改进,设备能力应留有裕量 
 
二,电气控制设计的基本内容 
 
1.电气原理图设计内容 
 
1) 拟定电气设计任务书 
 
2)选择电力拖动方案和控制方式 
 
3)确定电动机的类型,型号,容量,转速 
 
4)设计电气控制原理图 
 
5)选择电器元件及清单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 电气工艺设计内容 
 
1)设计电气设备的总体配置,绘制总装配图和总接线图 
 
2)绘制各组件电器元件布置图与安装接线图,标明安装方式,接线方式 
 
3)编写使用维护说明书 
 
第二节 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和电动机的选择 
 
一,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 
 
1,拖动方式的选择 
 
2,调速方案的选择 
 
3,电动机调速性质应与负载特性相适应 
 
二,拖动电动机的选择 
 
(一)电动机选择的基本原则 
 
1)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应满足生产机械的要求,与负载的特性相适应 
 
2)电动机的容量要得到充分的利用 
 
3)电动机的结构形式要满足机械设计的安装要求,适合工作环境 
 
4)在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优先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二)根据生产机械调速要求选择电动机 
 
一般---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双速电机 
 
调速,起动转矩大---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 
 
调速高---直流电动机,变频调速交流电动机 
 
(三)电动机结构形式的选择 
 
根据工作性质,安装方式,工作环境选择 
 
(四)电动机额定电压的选择 
 
(五)电动机额定转速的选择 
 
(六)电动机容量的选择 
 
1,分析计算法: 
 
此外,还可通过对长期运行的同类生产机械的电动机容量进行调查,并对机械主要参数,工作条件进行类比,然后再确定电动机的容量. 
 
第三节 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的一股要求 
 
一,电气控制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 
 
设计前,应对生产机械工作性能,结构特点,运动情况,加工工艺过程及加工情况有充 
 
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控制方案,考虑控制方式,起动,制动,反向和调速的要求, 
 
安置必要的联锁与保护,确保满足生产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 
 
二,对控制电路电流,电压的要求 
 
应尽量减少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种类,控制电压应选择标准电压等级.电气控制电 
 
各常用的电压等级如表10-2所示. 
 
三,控制电路力求简单,经济 
 
1.尽量缩短连接导线的长度和导线数量 设计控制电路时,应考虑各电器元件的安装 
 
立置,尽可能地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缩短连接导线的长度.如图10-l. 
 
2.尽量减少电器元件的品种,数量和规格 同一用途的器件尽可能选用同品牌,型号的产品,并且电器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 
 
3.尽量减少电器元件触头的数目.在控制电路中,尽量减少触头是为了提高电路运行 
 
的可靠性.例如图10-2a所示. 
 
4.尽量减少通电电器的数目,以利节能与延长电器元件寿命,减少故障.如图10-3a所示. 
 
四,确保控制电路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正确连接电器的线圈 在交流控制电路中,同时动作的两个电器线圈不能串联,两个电磁线圈需要同时吸合时其线圈应并联连接,如图10-4b所示. 
 
在直流控制电路中,两电感值相差悬殊的直流电压线圈不能并联连接. 
 
2正确连接电器元件的触头 设计时,应使分布在电路中不同位置的同一电器触头接到电源的同一相上,以避免在电器触头上引起短路故障. 
 
3防止寄生电路 在控制电路的动作过程中.意外接通的电路叫寄生电路. 
 
4.在控制电路中控制触头应合理布置. 
 
5.在设计控制电路中应考虑继电器触头的接通与分断能力. 
 
6,避免发生触头"竞争","冒险"现象 
 
竞争:当控制电路状态发生变换时,常伴随电路中的电器元件的触头状态发生变换.由于电器元件总有一定的固有动作时间,对于一个时序电路来说,往往发生不按时序动作的情况,触头争先吸合,就会得到几个不同的输出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电路的"竞争". 
 
冒险:对于开关电路,由于电器元件的释放延时作用,也会出现开关元件不按要求的逻辑功能输出,这种现象称为"冒险". 
 
7.采用电气联锁与机械联锁的双重联锁. 
 
五,具有完善的保护环节 
 
电气控制电路应具有完善的保护环节,常用的有漏电保护,短路,过载,过电流,过电压,欠电压与零电压,弱磁,联锁与限位保护等. 
 
六,要考虑操作,维修与调试的方便 
 
第四节 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一,电气控制电路设计方法简介 
 
设计电气控制电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析设计法,另一种是逻辑设计法. 
 
分析设计法(经验设计法):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选择一些成熟的典型基本环节来实现这些基本要求,而后再逐步完善其功能,并适当配 置联锁和保护等环节,使其组合成一个整体,成为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电路. 
 
逻辑设计法:利用逻辑代数这一数学工具设计电气控制电路. 
 
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中,把表示触头状态的逻辑变量称为输人逻辑变量,把表示继电 
 
器接触器线圈等受控元件的逻辑变量称为输出逻辑变量.输人,输出逻辑变量之间的相互关 
 
系称为逻辑函数关系,这种相互关系表明了电气控制电路的结构.所以,根据控制要求,将 
 
这些逻辑变量关系写出其逻辑函数关系式,再运用逻辑函数基本公式和运算规律对逻辑函数 
 
式进行化简,然后根据化简了的逻辑关系式画出相应的电路结构图,最后再作进一步的检查 
 
和优化,以期获得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 
 
二,分析设计法的基本步骤 
 
分析设计法设计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步骤是: 
 
l)按工艺要求提出的起动,制动,反向和调速等要求设计主电路. 
 
2)根据所设计出的主电路,设计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即满足设计要求的起动,制动, 
 
反向和调速等的基本控制环节. 
 
3)根据各部分运动要求的配合关系及联锁关系,确定控制参量并设计控制电路的特殊 
 
环节. 
 
4)分析电路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加入必要的保护环节. 
 
5)综合审查,仔细检查电气控制电路动作是否正确 关键环节可做必要实验,进一步 
 
3.设计控制电路的特殊环节 
 
第五节 常用控制电器的选择 
 
一,接触器的选择 
 
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接触器种类的选择:根据接触器控制的负载性质来相应选择直流接触器还是交流接触器;一般场合选用电磁式接触器,对频繁操作的带交流负载的场合,可选用带直流电磁线圈的交流按触器. 
 
2.接触器使用类别的选择:根据接触器所控制负载的工作任务来选择相应使用类别的接触器.如负载是一般任务则选用AC—3使用类别;负载为重任务则应选用AC-4类别,如果负载为一般任务与重任务混合时,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AC—3或AC-4类接触器,如选用AC—3类时,应降级使用. 
 
3.接触器额定电压的确定: 接触器主触头的额定电压应根据主触头所控制负载电路的额定电压来确定. 
 
4.接触器额定电流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接触器主触头的额定电流应大于等于负载或电动机的额定电流,计算公式为 
 
式中I.——接触器主触头额定电流(A); 
 
H ——经验系数,一般取l~1.4; 
 
P.——被控电动机额定功率(kw); 
 
U.——被控电动机额定线电压(V). 
 
当接触器用于电动机频繁起动,制动或正反转的场合,一般可将其额定电流降一个等级来选用. 
 
5.接触器线圈额定电压的确定: 接触器线圈的额定电压应等于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为保证安全,一般接触器线圈选用110V,127V,并由控制变压器供电.但如果控制电路比较简单,所用接触器的数量较少时,为省去控制变压器,可选用380V,220V电压. 
 
6.接触器触头数目: 在三相交流系统中一般选用三极接触器,即三对常开主触头,当需要同时控制中胜线时,则选用四极交流接触器.在单相交流和直流系统中则常用两极或三极并联接触器.交流接触器通常有三对常开主触头和四至六对辅助触头,直流接触器通常有两对常开主触头和四对辅助触头. 
 
7.接触器额定操作频率 交,直流接触器额定操作频率一般有600次/h,1200次/h等几种,一般说来,额定电流越大,则操作频率越低,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二,电磁式继电器的选择 
 
应根据继电器的功能特点,适用性,使用环境,工作制,额定工作电压及额定工作电流来选择. 
 
1.电磁式电压继电器的选择 
 
根据在控制电路中的作用,电压继电器有过电压继电器和欠电压继电器两种类型. 
 
表10-3列出了电磁式继电器的类型与用途. 
 
交流过电压继电器选择的主要参数是额定电压和动作电压,其动作电压按系统额定电压的1.l-1.2倍整定. 
 
交流欠电压继电器常用一般交流电磁式电压继电器,其选用只要满足一般要求即可,对释放电压值无特殊要求.而直流欠电压继电器吸合电压按其额定电压的0.3-0.5倍整定,释放电压按其额定电压的0.07-0.2倍整定. 
 
2.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选择 
 
根据负载所要求的保护作用,分为过电流继电器和欠电流继电器两种类型. 
 
过电流继电器:交流过电流继电器,直流过电流继电器. 
 
欠电流继电器:只有直流欠电流继电器,用于直流电动机及电磁吸盘的弱磁保护. 
 
过电流继电器的主要参数是额定电流和动作电流,其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被保护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动作电流应根据电动机工作情况按其起动电流的1.回一1.3倍整定.一般绕线型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起动电流按2.5倍额定电流考虑,笼型异步电动机的起动电流按4-7倍额定电流考虑.直流过电流继电器动作电流接直流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1-3.0倍整定. 
 
欠电流继电器选择的主要参数是额定电流和释放电流,其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直流电动机及电磁吸盘的额定励磁电流;释放电流整定值应低于励磁电路正常工作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最小励磁电流,一般释放电流按最小励磁电流的0.85倍整定. 
 
3.电磁式中间继电器的选择 
 
应使线圈的电流种类和电压等级与控制电路一致,同时,触头数量,种类及容量应满足控制电路要求. 
 
三,热继电器的选择 
 
热继电器主要用于电动机的过载保护,因此应根据电动机的形式,工作环境,起动情况,负载情况,工作制及电动机允许过载能力等综合考虑. 
 
1.热继电器结构形式的选择 
 
对于星形联结的电动机,使用一般不带断相保护的三相热继电器能反映一相断线后的过载,对电动机断相运行能起保护作用. 
 
对于三角形联结的电动机,则应选用带断相保护的三相结构热继电器. 
 
2.热继电器额定电流的选择 
 
原则上按被保护电动机的额定电流选取热继电器.对于长期正常工作的电动机,热继电器中热元件的整定电流值为电动机额定电流的0.95-1.05倍;对于过载能力较差的电动机,热继电器热元件整定电流值为电动机额定电流的0.6一0.8倍. 
 
对于不频繁起动的电动机,应保证热继电器在电动机起动过程中不产生误动作,若电动机起动电流不超过其额定电流的6倍,并且起动时间不超过6S,可按电动机的额定电流来选择热继电器. 
 
对于重复短时工作制的电动机,首先要确定热继电器的允许操作频率,然后再根据电动机的起动时间,起动电流和通电持续率来选择. 
 
四,时间继电器的选择 
 
1)电流种类和电压等级:电磁阻尼式和空气阻尼式时间继电器,其线圈的电流种类和电压等级应与控制电路的相同;电动机或与晶体管式时间继电器,其电源的电流种类和电压等级应与控制电路的相同. 
 
2)延时方式:根据控制电路的要求来选择延时方式,即通电延时型和断电延时型. 
 
3)触头形式和数量:根据控制电路要求来选择触头形式(延时闭合型或延时断开型)及触头数量. 
 
4)延时精度:电磁阻尼式时间继电器适用于延时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电动机式或晶体管式时间继电器适用于延时精度要求高的场合. 
 
5)延时时间:应满足电气控制电路的要求. 
 
6)操作频率:时间继电器的操作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其使用寿命,甚至会导致延时动作失调. 
 
五,熔断器的选择 
 
1.一般熔断器的选择:根据熔断器类型,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及熔体的额定电流来选择. 
 
(1)熔断器类型:熔断器类型应根据电路要求,使用场合及安装条件来选择,其保护特性应与被保护对象的过载能力相匹配.对于容量较小的照明和电动机,一般是考虑它们的过载保护,可选用熔体熔化系数小的熔断器,对于容量较大的照明和电动机,除过载保护外,还应考虑短路时的分断短路电流能力,若短路电流较小时,可选用低分断能力的熔断器,若短路电流较大时,可选用高分断能力的RLI系列熔断器,若短路电流相当大时,可选用有限流作用的Rh及RT12系列熔断器. 
 
(2)熔断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熔断器的额定电压应大于或等于线路的工作电压,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所装熔体的额定电流. 
 
(3)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 
 
1)对于照明线路或电热设备等没有冲击电流的负载,应选择熔体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 
 
大于负载的额定电流,即 IRN≥IN 
 
式中IRN——熔体额定电流(A); 
 
IN——负载额定电流(A). 
 
2)对于长期工作的单台电动机,要考虑电动机起动时不应熔断,即 
 
IRN≥(1.5~2.5)IN 
 
轻载时系数取1.5,重载时系数取2.5. 
 
3)对于频繁起动的单台电动机,在频繁起动时,熔体不应熔断,即 
 
IRN≥(3~3.5)IN 
 
4)对于多台电动机长期共用一个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为 
 
IRN≥(1.5~2.5)INMmax+∑INM 
 
式中INMmax——容量最大电动机的额定电流(A); 
 
∑INM——除容量最大电动机外,其余电动机额定电流之和(A). 
 
(4)适用于配电系统的熔断器:在配电系统多级熔断器保护中,为防止越级熔断,使上,下级熔断器间有良好的配合,选用熔断器时应使上一级(干线)熔断器的熔体额定电流比下一级(支线)的熔体额定电流大1-2个级差. 
 
2.快速熔断器的选择 
 
(l)快速熔断器的额定电压:快速熔断器额定电压应大于电源电压,且小于晶闸管的反向峰值电压U.,因为快速熔断器分断电流的瞬间,最高电弧电压可达电源电压的1.5-2倍.因此,整流二极管或晶闸管的反向峰值电压必须大于此电压值才能安全工作.即 
 
UF≥KI URE 
 
式中UF-一硅整流元件或晶闸管的反向峰值电压(V); 
 
URE——快速熔断器额定电压(V); 
 
KI——安全系数,一般取1,5-2. 
 
(2)快速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快速熔断器的额定电流是以有效值表示的,而整流M极管和晶闸管的额定电流是用平均值表示的.当快速熔断器接人交流侧,熔体的额定电流为 
 
IRN≥KI IZmax 
 
式中IZmax——可能使用的最大整流电流(A); 
 
KI——与整流电路形式及导电情况有关的系数,若保护整流M极管时,KI按表10-4 
 
取值,若保护晶闸管时,KI按表10-5取值. 
 
当快速熔断器接入整流桥臂时,熔体额定电流为 
 
IRN≥1.5IGN 
 
式中IGN——硅整流元件或晶闸管的额定电流(A). 
 
六,开关电器的选择 
 
(一)刀开关的选择 
 
刀开关主要根据使用的场合,电源种类,电压等级,负载容量及所需极数来选择. 
 
(1)根据刀开关在线路中的作用和安装位置选择其结构形式.若用于隔断电源时,选用无灭弧罩的产品;若用于分断负载时,则应选用有灭弧罩,且用杠杆来操作的产品. 
 
(2)根据线路电压和电流来选择.刀开关的额定电压应大于或等于所在线路的额定电压;刀开关额定电流应大于负载的额定电流,当负载为异步电动机时,其额定电流应取为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5倍以上. 
 
(3)刀开关的极数应与所在电路的极数相同. 
 
(二)组合开关的选择 
 
组合开关主要根据电源种类,电压等级,所需触头数及电动机容量来选择.选择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1)组合开关的通断能力并不是很高,因此不能用它来分断故障电流.对用于控制电动机可逆运行的组合开关,必须在电动机完全停止转动后才允许反方向接通. 
 
(2)组合开关接线方式多种,使用时应根据需要正确选择相应产品. 
 
(3)组合开关的操作频率不宜太高,一般不宜超过300次/h,所控制负载的功率因数也不能低于规定值,否则组合开关要降低容量使用. 
 
(4)组合开关本身不具备过载,短路和欠电压保护,如需这些保护,必须另设其他保护电器. 
 
(三)低压断路器的选择 
 
低压断路器主要根据保护特性要求,分断能力,电网电压类型及等级,负载电流,操作频率等方面进行选择. 
 
(1)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低压断路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线路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 
 
(2)热脱扣器:热脱扣器整定电流应与被控制电动机或负载的额定电流一致. 
 
(3)过电流脱扣器:过电流脱扣器瞬时动作整定电流由下式确定 
 
IZ≥KIS 
 
式中IZ——瞬时动作整定电流(A); 
 
Is——线路中的尖峰电流.若负载是电动机,则Is为起动电流(A); 
 
K考虑整定误差和起动电流允许变化的安全系数.当动作时间大于20ms时,取 
 
K=1.35;当动作时间小于 20ms时,取 K=1.7. 
 
(4)欠电压脱扣器:欠电压脱扣器的额定电压应等于线路的额定电压. 
 
(四)电源开关联锁机构 
 
电源开关联锁机构与相应的断路器和组合开关配套使用,用于接通电源,断开电源和柜 
 
门开关联锁,以达到在切断电源后才能打开门,将门关闭好后才能接通电源的效果,实现安 
 
全保护. 
 
七,控制变压器的选择 
 
控制变压器用于降低控制电路或辅助电路的电压,以保证控制电路的安全可靠.控制变压器主要根据一次和二次电压等级及所需要的变压器容量来选择. 
 
(1)控制变压器一,二次电压应与交流电源电压,控制电路电压与辅助电路电压相符合. 
 
(2)控制变压器容量按下列两种情况计算,依计算容量大者决定控制变压器的容量. 
 
l)变压器长期运行时,最大工作负载时变压器的容量应大于或等于最大工作负载所需要的功率,计算公式为 
 
ST≥KT ∑PXC 
 
式中ST——控制变压器所需容量(VA); 
 
∑PXC——控制电路最大负载时工作的电器所需的总功率,其中PXC为电磁器件的吸持功 
 
率(W); 
 
KT一一一控制变压器容量储备系数,一般取1.1-1.25. 
 
2)控制变压器容量应使已吸合的电器在起动其他电器时仍能保持吸会状态,而起动电器也能可靠地吸合,其计算公式为 
 
ST≥0.6 ∑PXC +1.5∑Pst 
 
式中 ∑Pst_同时起动的电器总吸持功率(W). 
 
第六节 电气控制的施工设计与施工 
 
一,电气设备总体配置设计 
 
组件的划分原则是: 
 
l)将功能类似的元件组成在一起,构成控制面板组件,电气控制盘组件,电源组件等. 
 
2)将接线关系密切的电器元件置于在同一组件中,以减少组件之间的连线数量. 
 
3)强电与弱电控制相分离,以减少干扰. 
 
4)为求整齐美观,将外形尺寸相同,重量相近的电器元件组合在一起. 
 
5)为便于检查与调试,将需经常调节,维护和易损元件组合在一起. 
 
电气设备的各部分及组件之间的接线方式通常有: 
 
l)电器控制盘,机床电器的进出线一般采用接线端子. 
 
2)被控制设备与电气箱之间为便于拆装,搬运,尽可能采用多孔接插件. 
 
3)印刷电路板与弱电控制组件之间宜采用各种类型接插件. 
 
总体配置设计是以电气控制的总装配图与总接线图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图中是用示意方式反映各部分主要组件的位置和各部分的接线关系,走线方式及使用管线要求.总体设计要使整个系统集中,紧凑;要考虑发热量高和噪声振动大的电气部件,使其离开操作者一定距离;电源紧急控制开关应安放在方便且明显的位置. 
 
二,电气元器件布置图的设计 
 
电气元器件布置图是指将电气元器件按一定原则组合的安装位置图.电气元器件布置的依据是各部件的原理图,同一组件中的电器元件的布置应按国家标准执行. 
 
电柜内的电器可按下述原则布置: 
 
l)体积大或较重的电器应置于控制柜下方. 
 
2)发热元件安装在柜的上方,并将发热元件与感温元件隔开. 
 
3)强电弱电应分开,弱电部分应加屏蔽隔离,以防强电及外界的干扰. 
 
4)电器的布置应考虑整齐,美观,对称. 
 
5)电器元器件间应留有一定间距,以利布线,接线,维修和调整操作. 
 
6)接线座的布置:用于相邻柜间连接用的接线座应布置在柜的两侧;用于与柜外电气 
 
元件连接的接线座应布置在柜的下部,且不得低于200mrn. 
 
一般通过实物排列来确定各电器元件的位置,进而绘制出控制柜的电器布置图.布置图 
 
是根据电器元件的外形尺寸按比例绘制,并标明各元件间距尺寸,同时还要标明进出线的数 
 
量和导线规格,选择适当的接线端子板和接插件并在其上标明接线号. 
 
三,电气控制装置接线图的绘制 
 
根据电气控制电路图和电气元器件布置图来绘制电气控制装置的接线图.接线图应按以 
 
下原则来绘制: 
 
1)接线图的绘制应符合GB6988.3—1997《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 第3部分:接线图 
 
和接线表》中的规定. 
 
2)电气元器件相对位置与实际安装相对位置一致. 
 
3)接线图中同一电器元件中各带电部件,如线圈,触头等的绘制采用集中表示法,且 
 
在一个细实线方框内. 
 
4)所有电器元件的文字符号及其接线端钮的线号标注均与电气控制电路图完全相符. 5)电气接线图一律采用细实线绘制,应清楚表明各电器元件的接线关系和接线去向,其连接关系应与控制电路图完全相符.连接导线的走线方式有板前走线与板后走线两种,一般采用板前走线.对于简单电气控制装置,电器元件数量不多,接线关系较简单,可在接线图中直接画出元件之间的连线.对于复杂的电气装置,电器元件数量多,接线较复杂时,一般采用走线槽走线,此时,只要在各电器元件上标出接线号,不必画出各元件之间的连接线. 
 
6)接线图中应标明连接导线的型号,规格,截面积及颜色. 
 
7)进出控制装置的导线,除大截面动力电路导线外,都应经过接线端子板.端子板上 
 
各端钮按接线号顺序排列,并将动力线,交流控制线,直流控制线,信号指示线分类排开. 
 
四,电力装备的施工 
 
(一)电气控制柜内的配线施工 
 
1)不同性质与作用的电路选用不同颜色导线:交流或直流动力电路用黑色;交流控制 
 
电路用红色;直流控制电路用蓝色;联锁控制电路用桔黄色或黄色;与保护导线连接的电路 
 
用白色;保护导线用黄绿双色;动力电路中的中线用浅蓝色;备用线用与备用对象电路导线 
 
颜色一致. 
 
弱电电路可采用不同颜色的花线,以区别不同电路,颜色自由选择. 
 
2)所有导线,从一个接线端到另一个接线端必须是连续的,中间不许有接头. 
 
3)控制柜常用配线方式有板前配线,板后交叉配线与行线槽配线,视控制柜具体情况 
 
而定. 
 
(二)电柜外部配线 
 
丨)所用导线皆为中间无接头的绝缘多股硬导线. 
 
2)电柜外部的全部导线(除有适当保护的电缆线外)一律都要安放在导线通道内,使 
 
其有适当的机械保护,具有防水,防铁屑,防尘作用. 
 
3)导线通道应有一定裕量,若用钢管,其管壁厚度应大于1——;若用其他材料,其壁 
 
厚应具有上述钢管相应的强度. 
 
4)所有穿管导线,在其两端头必须标明线号,以便查找和维修. 
 
5)穿行在同一保护管路中的导线束应加人备用导线,其根数按表10-6的规定配置. 
 
(三)导线截面积的选用 
 
导线截面积应按正常工作条件下流过的最大稳定电流来选择,并考虑环境条件.表107 
 
列出了机床用导线的载流容量,这些数值为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最大稳定电流.另外还应考虑 
 
电动机的起动,电磁线圈吸合及其他电流峰值引起的电压降. 
 
五,检查,调整与试运行 
 
主要步骤: 
 
1.检查接线图:在接线前,根据电气控制电路图即原理图,仔细检查接线图是否准确 
 
无误,特别要注意线路标号与接线端子板触点标号是否一致. 
 
2.检查电器元件 对照电器元件明细表,逐个检查所装电器元件的型号,规格是否相 
 
符,产品是否完好无损,特别要注意线圈额定电压是否与工作电压相符,电器元件触头数是 
 
否够用等. 
 
3.检查接线是否正确 对照电气原理图和电气接线图认真检查接线是否正确.为判断 
 
连接导线是否断线或接触是否良好,可在断电情况下借助万用表上的欧姆档进行检测. 
 
4.进行绝缘试验 为确保绝缘可靠,必须进行绝缘试验.试验包括将电容器及线圈短 
 
接;将隔离变压器二次侧短路后接地;对于主电路及与主电路相连接的辅助电路,应加载 
 
2.skV的正弦电压有效值历时1分钟,试验其能否承受;不与主电路相连接的辅助电路,应 
 
在加载2倍额定电压的基础上再加 IkV,且历时 1分钟,如不被击穿方为合格. 
 
5.检查,调整电路动作的正确性 在上述检查通过后,就可通电检查电路动作情况. 
 
通电检查可按控制环节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注意观察各电器的动作顺序是否正确,指示装 
 
置指示是否正常.在各部分电路工作完成正确的基础上才可进行整个电路的系统检查.在这 
 
个过程中常伴有一些电器元件的调整,如时间继电器,行程开关等.这时,往往需与机修钳 
 
工,操作人员协同进行,直至全部符合工艺和设计要求,这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工作才 
 
算全面完成.

7. 简述对内部控制原则的理解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鉴别、分析、分类、记录和报告业务经营及其相关活动并对有关资产和负债负责而建立起来的会计方法和措施,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

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要求是: 完整的会计记录 (完整性),及时的会计反映 (及时性),业务及修改活动的合理描述 (合理分类),对业务及相关活动适当计量 (恰当估价),对业务及相关活动的披露和揭示 (充分披露)等。



扩展资料:

内部管理控制由组织的计划和主要与经营效率和坚持经营政策相关、通常只和财务记录间接相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组成,一般包括统计分析、工时和操作的研究、业绩报告、雇员的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控制手段。

内部管理控制包括组织规划以及实施管理计划和经营控制的所有方法与程序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关的控制。

它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简述对内部控制原则的理解

8. 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有:
1、职责分工控制
  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2、授权控制
  要求企业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
3、审核批准控制
  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
4、预算控制
  要求企业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
5、财产保护控制
  要求企业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和处置,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
6、会计系统控制
  要求企业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
7、内部报告控制
  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8、经济活动分析控制
  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
9、绩效考评控制
  要求企业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盈利水平等业绩指标,对各部门和员工当期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强化对各部门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
10、信息技术控制
  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建立与本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11、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
  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准则提供合理保证。
参考资料:《审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