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历史沿革

2024-05-12 23:59

1.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历史沿革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至今已逾百年历史,曾经培养出裘法祖院士、吴孟超院士等一代著名医学家,并被誉为“医生的摇篮”。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192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达第120号训令,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从此以后,5月20日定为校庆日。1927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布局调整中,同济大学医学院整体迁往武汉,使得同济大学在较长时间没有医学专业。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又改名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但同济人的医学情结至深,一直为再开医学专业作不懈的努力。2000年4月,与原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同济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短短十余载,临床医学作为同济大学的重点建设和发展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1年,医学院设立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2002年,同济大学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3年,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专业建设,投资亿元的医学大楼在校本部建成,积极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医学院开始在长学制学生中实施本科阶段导师制。2006年,医学院启动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2007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价优秀。2009年,医学与生命科学实验教学楼投入使用。并相继建立医学模拟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考试中心,组建标准化病人队伍用于学生技能训练。学院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10年,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医学院着手设计临床医学专业“5+3”人才培养模式;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带动下,在校内通过“试点班”的形式启动“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年,医学院在各个附属医院建设“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平台。2010年起,医学院充分利用同济大学国际合作平台,与欧美多所大学的医学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展了国际合作培养医学生的资源。每年20-30%的医学生有海外临床实习和科研实习的机会;与美国联合培养MD/PhD,与英国联合培养MD/Msc,联合培养PhD。2011年,获得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及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2年,医学院全面启动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专业课程改革举措。国家级临床综合实训中心建设项目教育部立项。获得进行“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依据同济大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医学院把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突出临床实践技能和人文服务精神的教学特色、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国际化合作教育作为贯穿医学院教育思想观念的主线。1、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在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框架下,参考和汲取现代质量管理的内涵和技术,医学院逐渐建立了具有医学教育特点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并且在逐步细化相应的质量标准。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把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过程(环节)管理、目标管理;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质量优化、教学质量督导和监控等方面。2、突出临床实践技能和人文服务精神的教学特色医学教育的关键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掌握临床实践技能、能够体恤患者病痛、具有人文服务技能的有用人才。医学院在教育思想观念上统一认识,明确了临床实践技能和人文服务精神的教学特色,制订了严格的临床见习与实习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见习和实习带教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以临床操作技能为内容的“医学院临床模拟教学中心”;建立了以客观化多站式考试(OSCE)和标准化病例(SP)为特点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体系;增加了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和对现代精神卫生问题识别和处理能力的培训,增加了医患沟通技巧培训。3、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医学院具有良好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医学院已经接连举办了12届旨在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各种科研活动的“大学生学术节”;举办了以指导学生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的“青稞节”。这两项活动为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平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每次活动学生们都发表了众多论文。医学院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从组织管理、经费支持、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推进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在长学制学生中设立了导师制,为大学生参加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科学研究提供了途径。4、开展国际化合作教育同济大学作为国家对外开展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一直致力于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来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对德国、法国合作在社会和学术各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医学院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就是要依托同济大学的对外合作优势,开拓国际化人才培养途经,分别与德国和法国有关大学建立了交换学生项目,互派大学生进行临床阶段的培训,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使国际合作教育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也成为医学院教育思想观念中重要的内涵。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历史沿革

2. 同济大学总面积有多大

同济大学占地面积3840亩,建筑总面积175余万平方米。
截止2014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6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
同济大学图书馆总藏书量407万余册。 有全日制本科生17339人,硕士研究生14883人,博士研究生4940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23人。校友中当选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扩展资料:
同济大学的历史沿革:
1893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开一诊所。后来成立了德医公会。
1907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取名为“德文医学堂”。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2017年9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同济大学

3. 了解同济大学的有吗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是“20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美“10+10”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也是中国对欧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 。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学科排名
全国排名 一级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一级学科名称 
1 土木工程 10 口腔医学 
2 城乡规划学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风景园林学 14 机械工程 
3 建筑学 14 控制科学与工程 
3 海洋科学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 
3 交通运输工程 17 物理学 
3 环境科学与工程 17 力学 
4 测绘科学与技术 17 水利工程 
5 地球物理学 17 生物医学工程 
6 设计学 17 政治学 
9 管理科学与工程 18 公共管理 
10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8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同济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高校之一,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相关精神,选拔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促进同济大学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特制定2013年同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招生对象
  在男子足球、田径、游泳、手球、健美操、羽毛球等六个运动项目具有特长,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且年龄不超过22周岁者可申请报名。
  1、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学历,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在省(含)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者;
  2、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同等学历,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者或者近三年内在全国或国际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
  凡以同等学历报考的考生必须提供与高级中等教育相当的学习证明和成绩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助招生学校对其资格进行认定。未经资格认定的同等学历考生不得报考。
  参加高水平运动员测试的考生应参加其户口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高考报名。
    武术估计不招

了解同济大学的有吗

4. 同济大学总面积有多大

同济大学占地面积3840亩,建筑总面积175余万平方米。
截止2014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6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
同济大学图书馆总藏书量407万余册。 有全日制本科生17339人,硕士研究生14883人,博士研究生4940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23人。校友中当选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扩展资料:
同济大学的历史沿革:
1893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开一诊所。后来成立了德医公会。
1907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取名为“德文医学堂”。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2017年9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同济大学

5. 同济大学有几个校区?

同济大学有4个校区。
分别为四平路校区、嘉定校区、沪洒校区和沪北校区,四平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杨浦区赤峰路71号、定校区地址为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沪洒校区地址为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500号、四平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北路727号。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经过112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同济大学有几个校区?

6. 同济大学有几个校区

一、同济大学有几个校区   同济大学 有4个校区,分别为四平路校区、嘉定校区、沪西校区和沪北校区,四平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杨浦区赤峰路71号、嘉定校区地址为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沪西校区地址为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500号、四平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727号。
  二、同济大学简介 
  同济大学 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2年的发展, 同济大学 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同济大学 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 同济大学 ,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同济大学 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7. 同济大学理学部的历史沿革

1937年,同济大学成立理学院。同年8月13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同济大学师生被迫六度搬迁,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1940年,理学院随同济大学来到四川宜宾李庄古镇。1946年,全校师生返回上海,重建同济大学。1948年8月,理学院拥有化学、数学、物理、动物、植物5个系。1951年,华东地区开始对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同年9月,同济大学奉华东教育部指示,理学院的动物系和植物系全体师生及必要之图书、设备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52年7月,全国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工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理科停办。1958年,同济大学重建理科,成立数理力学系。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地质专业调入至同济大学。1975年,在海洋物探专业的基础上成立海洋地质系。20世纪70年代末,理科建设得以加强,先后重建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和力学系。1998年7月,同济大学重建理学院,邵嘉裕任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周祖翼任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院委员会书记。重建后的理学院下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工程力学与技术系、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声学研究所6个单位。2002年4月,学校聘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王世绩院士担任新一届理学院院长,徐建平为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院委员会书记。2002年5月,学校成立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撤销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为独立二级学院,与理学院分离。2004年1月,学校撤销理学院工程力学与技术系,成立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此时,理学院下设3系1所,即应用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和声学研究所。2005年7月,为进一步理顺校、院、系管理体制,学校撤销理学院,成立同济大学理学部。学部下设3系2院1所,即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和声学研究所。同时,撤销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院委员会,成立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部委员会。王世绩院士为理学部主任,顾牡为理学部副主任,徐建平为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部联合委员会书记。2006年7月,赵国华为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部联合委员会书记。2010年12月,理学部成立同济大学基础科学高等研究院。2012年9月,撤销物理系,成立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声学研究所划归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理学部的历史沿革

8. 同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院历史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人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跨入21世纪,经过两次并校后的新同济大学正在向着研究性、综合性、国际性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学校共有50个本科专业、106个硕士专业、39个博士专业、10个博士后流动站。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