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稳市”政策频祭 中国楼市现双向调控

2024-05-18 01:01

1. 多地“稳市”政策频祭 中国楼市现双向调控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 庞无忌)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控房价”和“稳楼市”两种相反政策同时出现的罕见情形。
一边是哈尔滨等城市从供给侧为房地产企业纾困,或者提供购房补贴稳楼市,一边是东莞等城市发布二手房参考价政策,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10月10日,千万级人口城市哈尔滨出台了十六条稳楼市措施。例如:通过小幅放松预售条件和监管资金返还、调整土地增值税预征率和土地成交价款支付时间等,减轻企业流动资金压力。此外,哈尔滨对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和新市民首套房购房提供补贴,同时,放宽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期限等。
这一政策的发布与近期楼市的快速降温直接相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份开始,哈尔滨新房价格同比持续处于下跌区间,8月份跌幅扩大到0.6%。而9月份,更是因为疫情影响,楼市全面冰封。
这种短期纾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调控的全面放松或者转向。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哈尔滨此番政策,纾困供给端才是重点,而不是刺激需求端。此次政策在设计上,着重挖掘潜在的购房需求,并与人口、产业和城镇化协同推进,并非回到单纯刺激楼市的老路上。
业内人士认为,哈尔滨此番政策相对克制,力度不大,并不会引发楼市剧烈波动。李宇嘉也指出,只要购房利率不降低,杠杆率不变,贷款集中度政策不变,交易税费不改,地方权限内调整,并不影响大局。
除了哈尔滨之外,近期还有多个城市微调购房相关政策。例如:沈阳日前提高人才首次购房补贴。目前,长春、大连等城市均提供购房补贴。9月以来,中山、肇庆、珠海、惠州等城市也下调了二手房交易个人所得税。
另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鄂州、张家口、菏泽、岳阳、昆明等逾10个城市近期出台“限跌令”,对房价下跌幅度进行限制。
另一种调控方向仍然是热点城市的针对性政策收紧。10月8日,东莞市首次发布全市218个成交活跃小区二手住房交易参考价。这一措施被视为二手房市场降温的“大招”。此前,已有包括深圳、宁波、绍兴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出台二手房交易参考价。
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已有10余个城市公布二手房住房参考价,调控效果初步显现。从9月份二手房挂牌价格可以看出,深圳、宁波、绍兴和广州4个城市挂牌价环比下降。1-9月份,据该机构统计,中国二手房找房热度同比下跌10.5%,其中,三季度二手房找房热度同比下跌23.8%。
为何楼市双向调控同时出现?李宇嘉认为,目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城房价指数整体还在上涨。8月份,70城市中,有59个城市新房同比上涨。全国商品房开发和销售都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今年1-8月的商品房销售额增速高达近23%。目前,行业在需求端上,还保留着一定的温度,处于“高位平衡”阶段。
但各地楼市分化大、冷热不均现象明显。特别是近月来,融资收紧,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事件频发,部分城市土地市场热度大幅减退,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对于人口吸纳能力较弱的城市而言,楼市过快下跌会引发各种风险。因此,从因城施策的角度出发,适度平缓跌幅,调整预期,成为部分城市的选择。(完)

多地“稳市”政策频祭 中国楼市现双向调控

2. 经济观察:多地“稳市”政策频祭 中国楼市现双向调控

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控房价”和“稳楼市”两种相反政策同时出现的罕见情形。
一边是哈尔滨等城市从供给侧为房地产企业纾困,或者提供购房补贴稳楼市,一边是东莞等城市发布二手房参考价政策,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10月10日,千万级人口城市哈尔滨出台了十六条稳楼市措施。例如:通过小幅放松预售条件和监管资金返还、调整土地增值税预征率和土地成交价款支付时间等,减轻企业流动资金压力。此外,哈尔滨对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和新市民首套房购房提供补贴,同时,放宽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期限等。
这一政策的发布与近期楼市的快速降温直接相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份开始,哈尔滨新房价格同比持续处于下跌区间,8月份跌幅扩大到0.6%。而9月份,更是因为疫情影响,楼市全面冰封。
这种短期纾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调控的全面放松或者转向。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哈尔滨此番政策,纾困供给端才是重点,而不是刺激需求端。此次政策在设计上,着重挖掘潜在的购房需求,并与人口、产业和城镇化协同推进,并非回到单纯刺激楼市的老路上。
业内人士认为,哈尔滨此番政策相对克制,力度不大,并不会引发楼市剧烈波动。李宇嘉也指出,只要购房利率不降低,杠杆率不变,贷款集中度政策不变,交易税费不改,地方权限内调整,并不影响大局。
除了哈尔滨之外,近期还有多个城市微调购房相关政策。例如:沈阳日前提高人才首次购房补贴。目前,长春、大连等城市均提供购房补贴。9月以来,中山、肇庆、珠海、惠州等城市也下调了二手房交易个人所得税。
另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鄂州、张家口、菏泽、岳阳、昆明等逾10个城市近期出台“限跌令”,对房价下跌幅度进行限制。
另一种调控方向仍然是热点城市的针对性政策收紧。10月8日,东莞市首次发布全市218个成交活跃小区二手住房交易参考价。这一措施被视为二手房市场降温的“大招”。此前,已有包括深圳、宁波、绍兴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出台二手房交易参考价。
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已有10余个城市公布二手房住房参考价,调控效果初步显现。从9月份二手房挂牌价格可以看出,深圳、宁波、绍兴和广州4个城市挂牌价环比下降。1-9月份,据该机构统计,中国二手房找房热度同比下跌10.5%,其中,三季度二手房找房热度同比下跌23.8%。
为何楼市双向调控同时出现?李宇嘉认为,目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城房价指数整体还在上涨。8月份,70城市中,有59个城市新房同比上涨。全国商品房开发和销售都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今年1-8月的商品房销售额增速高达近23%。目前,行业在需求端上,还保留着一定的温度,处于“高位平衡”阶段。
但各地楼市分化大、冷热不均现象明显。特别是近月来,融资收紧,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事件频发,部分城市土地市场热度大幅减退,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对于人口吸纳能力较弱的城市而言,楼市过快下跌会引发各种风险。因此,从因城施策的角度出发,适度平缓跌幅,调整预期,成为部分城市的选择。

3. 2月地方楼市调控政策发布20余次 基调以“稳”为主

春节过后,天气转暖,一些地方的楼市也出现回暖迹象。但从全国而言,整体上仍处于降温通道。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多地微调楼市政策,调控方向有松有紧,总体基调以“稳”为主。
  楼市开始“回暖”了?
  近期,楼市陷入冰封的环京小镇燕郊楼市再度活跃,房价反弹;深圳某高端楼盘开盘,因操作人数众多,看房预约软件失灵;杭州再现万人摇号,中签率仅为1.5%;苏州部分热门地块被抢拍;无锡、南京、蚌埠等地也相继传出在售楼盘涨价的消息。
  虽然一些地方楼市成交活跃度提高、个别项目房价上调,但从全国而言,整体仍处于降温通道。
  “春节后,个别城市的确存在个别项目涨价,千人看房、土拍升温等迹象,但我们认为基于前期需求、购买力透支而造成的需求疲软问题仍将持续一段时间,难改总体市场下行调整的大趋势,三四线城市也将面临更大的调整压力。”克而瑞研究中心报告指出。
  房价方面,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月,中国100个受监测城市房价平稳,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4724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10%,涨幅较上月回落。百城中有39个城市房价环比下跌,较上月增加,其中三四线城市占比达到七成。
  成交量方面,受春节假期影响,楼市整体成交大幅下滑。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月,全国29个重点城市整体成交960万平方米,环比锐减53%,相比2018年同期降幅达28%。
  多地发布楼市调控政策
  虽然2月适逢春节,但楼市调控政策依然频繁发布。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月,全国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共发布了21次。多地政策调整有松有紧,整体基调仍以“稳”为主。
  在政策略有放宽的城市中,海口、西安、南京、常州、深圳等地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合肥、南京、青岛等市下调房贷利率上浮比例;安徽阜阳在出让土地的条件中取消了限价;北京取消企业之间存量非住宅买卖合同网上签约要求。
  与此同时,多地政策继续从紧。深圳、上海均提出做好稳房价、稳租金、稳预期工作;郑州、贵州则强调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整治市场乱象;南京回应“房价突破限价”一事,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力度不放松。
  业内:最严调控期已经过去
  “房地产政策方面调控最严的时期已经过去。”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
  他认为,2019年,全国可能出现一轮微调潮,至少30个城市会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这也将标志着本轮楼市调控全面见底。
  张大伟说,只要房价不涨的城市,最近房地产政策都有松动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除了信贷政策,最近其他政策都有可能调整。
  中国指数研究院上海分院分析师方颃近日表示,未来房地产市场将呈现出“市场趋于合理、投资增速放缓”,“因城施策推进,市场量价趋稳”,“一线城市加大有效供给,二线城市人才竞争引导需求,三四线城市受棚改政策调整下行压力加大”等几大特点。
  中国指数研究院分析称,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以“稳”为主,在“因城施策”背景下各地政府根据市场运行实际情况稳步优化政策体系。预计未来,房地产市场整体将继续平稳运行,但各线城市市场将延续分化。具体来看,一二线城市有望低位企稳,部分三四线城市将面临一定去化压力。(完)

2月地方楼市调控政策发布20余次 基调以“稳”为主

4. 一个半月近40次稳楼市政策出台 中国楼市暖风吹拂

2022年开年以来,一个半月时间,各地频出“稳楼市”政策,深度调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出现企稳信号。
中原地产研究院1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中国各地发布房地产相关政策近80次,其中,释放稳定楼市的支持性政策发布已接近40次。
一方面,国家部委继续出手稳定楼市资金链。上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黄卉表示,这一政策在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也有利于稳定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房企资金链。
2022年上半年依然是房企债务到期的高峰阶段。标普信评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116家样本企业年内国内债券到期金额约2300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3月和7月是到期高峰。如果考虑到海外美元债,上半年房企面临的债务压力更大。
另一方面,各地方也密集发布各种支持性政策,包括直接给予购房补贴、调整公积金政策以及降低落户门槛等。
据统计,今年以来,惠州、肇庆、泸州、合肥、昆明、玉林、珠海、保定等地都出台不同力度的补贴购房政策,补贴对象包括人才、农民工、新市民等。同时,福州、株洲、北海十余个城市放宽了公积金政策。另有中山、嘉兴、天津等地放宽落户条件,这有利于吸纳人口,为当地楼市注入活力。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2022年开年以来,房地产政策基调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政策方向,暖风频吹,随着信贷政策稳定,各地稳楼市政策频繁发布。去年楼市在供求两端融资双双收紧的背景下,快速进入调整期。今年,随着个人按揭贷款数据逐渐稳定,楼市也有望加速企稳。
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份融资大幅收缩之后,近期,房企融资传出积极信号。
首先是房地产并购融资动作频频。日前消息,平安银行将于近期启动首期50亿元房地产并购主题债券的发行工作,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房地产项目并购贷款投放。此外,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也接连启动房地产项目并购融资支持计划。据机构统计,房地产并购融资领域合计资金规模已接近500亿元。
最近几天,房企融资也出现开闸迹象。中原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16笔累计逾600亿元的房企各种融资获得资本市场反馈。16日,就有郑州地产集团、首开集团、无锡太湖新城发展、金地广场等多家企业或项目的融资出现新进展。
政策暖风会一下子就吹热楼市吗?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需要看到所有的政策支持都是有限度的,并未突破限购、限贷等硬约束。作为长效机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和“三道红线”等管理是不会退出的。过去房价“只涨不跌”的刚性预期已经被打破,加之二手房参考价、资金来源穿透式监管等举措,“加杠杆”炒房已成过去式,房地产市场很难再重复过去的“疯牛”行情了。
当前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仍持相对谨慎态度,过去各路资金大量涌入地产的情境也难再现。中指研究院日前面向金融机构进行了2022年一季度市场调研,从机构反馈来看,48%的机构决定缩减投资规模,其中有22%的机构投资额同比收缩15%以上;有33%的机构基本维持上年水平;仅有19%的机构的投资额会有较为明显的上升。(完)

5. 楼市近600次调控 政策底显现 “稳定”成2022年主基调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楼市近600次调控 政策底显现 “稳定”成2022年主基调

6. 各地已出台稳楼市新政超500次

在“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的指引下,10月以来,又有多地出台稳楼市政策。
10月9日,河南开封市财政局公众号发文称,开封市区内非住宅类新建商品房契税缴纳补贴工作于10月10日正式启动,本次补贴对象为2022年11月30日前购买并签订购房合同的非住宅类新建商品房,按照契税总额的15%给予补贴。
此外,山东微山、贵州玉屏、重庆垫江等地均在10月发布楼市新政,内容涵盖契税补贴、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等方面。
据克而瑞及财联社记者统计,截至10月10日,今年全国各地已累计出台稳楼市政策超500次,涉及放松限购、限贷、限价、限售,放松公积金贷款,税费减免,购房补贴等。
克而瑞数据显示,1-9月已有79省市放松公积金贷款政策、58城减免税费、12城放松限购、33城放松限贷。
除了放松“四限”、减免契税之外,本轮政策宽松周期还出台了比较特别的政策,包括公积金“一人买房全家帮”及鼓励多孩家庭购房等。
其中,今年已有超30城在公积金贷款新政中提到,明确直系亲属可提取住房公积金助力购房者支付购房款或者偿还房贷,实行“一人购房全家帮”;此外还有近40城鼓励多孩家庭购房,包括允许多孩家庭新增购房1套房、给予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
虽然各地稳楼市政策频出,但对楼市销售促进作用却有限,三季度商品房销售仍处于近几年较低水平。
中指院统计,三季度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规模为2015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月均成交面积327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9%。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表示,今年以来各城市频繁放松调控政策,但市场修复较为缓慢,购房者的信心并未大幅恢复。
值得关注的是,国庆前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四部门祭出全国性政策组合拳,这是时隔6年半中央层面首次出台稳楼市一揽子措施,向市场释放出明确信号。
9月29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其中规定,对于2022年6-8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均连续下降的城市,可自主决定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据易居研究院统计,70个大中城市中至少有23个城市符合此次新政要求。
随后9月3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文,对出售自有住房并1年内购房的纳税人,售房已缴个税予以退税优惠。央行于同日宣布,自2022年10月1日起,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调整为2.6%和3.1%。
对此,中原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经理卢文曦指出,四部门本次祭出政策组合拳的共同之处在于,通过出台降低商贷、公积金利率及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购房者成本。
“多部门密集出台楼市政策,还是在上一轮调控放松周期。”卢文曦对记者表示,四部门此次政策组合拳用心良苦,一方面明确释放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信号,这其中带有扶持意味;另一方面,这些措施是在“房住不炒”的大前提展开的,并非强刺激政策,力度较为适中。
王小嫱认为,从过往经验来看,中央政策对市场信心传导的力度,明显大于地方政策起到的效果。多项政策加持,将有助于改善市场信心,预计市场在四季度有望加速修复。
“本轮930政策有望通过密集出牌形成合力提振市场信心。更为重要的是,部委协同调控可能代表着新一轮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应对方案出台和政策宽松周期的开启。”天风证券分析师指出。
“中央释放出重要的政策信号后,各地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政策调整的力度。”卢文曦称,但从目前就业、市场预期、各地保交楼等多方面情况来看,多部门所出政策能否为楼市注入一剂强心针,还有待观察。
其表示,目前相关部门政策工具箱中可能还有其它政策储备,例如认贷不认房、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及房贷利率等。若此次政策效果不达预期,预计后续还会出台针对性政策以稳定楼市。

7. 11月以来多地楼市政策调整频现

自11月份以来,微调的楼市政策密集出现。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1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次数刷新最近一年最高纪录,高达72次,在2018年11月只有11次。而2019年1月-11月,合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54次,同比2018年同期的425次上涨幅度高达30%。
11月,深圳调整了普通住宅标准,将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下的认定为普通住宅,可享满两年免征增值税的红利,从而减轻买卖双方交易成本。11月,部分城市的公积金政策有所调整,比如石家庄、秦皇岛、伊春、马鞍山、眉山、柳州、济宁等。其中很多城市都调整了公积金缴存基数。此外,近期全国累计有超过20城在11月发布了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其中包括佛山、南京、上海、中山等城市,虽然吸引人才政策并非针对房地产市场,但是都与人才购房资格、购房补贴内容相关,相当于变相调整购房资格。
12月频频出现的楼市调控政策依然延续11月的态势,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2月楼市密集发布超过15次调控。最为典型的政策包括住房公积金政策的调整。从内容上来看,因城施政,有松有紧。12月2日,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的深汕合作区商品房限购政策出现调整。在深汕合作区购买的商品住房不再计入在深圳购买商品住房的套数限购范畴,但前提是5年“限售”;12月4日,郑州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由60万元提高至80万元。具备郑州户口、在外省缴存的公积金在郑州购房时也可使用;12月9日起海南的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也将发生变化,进行公积金贷款不再提供二手房估价报告,最长期限为20年。同时二套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得低于同期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1.1倍;12月11日,张家港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取消限售过户的政策已经停止。而就在前一日,张家港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房屋不满两年可以直接过户,没有限售要求。

11月以来多地楼市政策调整频现

8. 楼市“稳”字当头 各地政策差异调控

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政策主基调下,各地楼市调控开始走向细分。
二线城市中的苏州,因房价和土地市场过热而率先加大调控力度。5月11日,苏州对部分区域实施新房三年限售,二手房五年限售。5月24日,苏州市政府再次联合住建局、发改委等部门召开房地产行业座谈会,讨论下一步的调控工作。据媒体报道,苏州将以6月、7月作为过渡期,如房价、地价等多个指标仍得不到控制,7月起调控将会加码,具体举措包括但不限于扩大限售范围、提高外地人购房社保门槛等。
距离苏州1500公里远的珠海,则开始“放宽”购房政策。5月24日,珠海市住建局房产科向媒体确认,外地非人才限购1套新房,西区、高新区不需要社保;外地人才限购1套新房,珠海大桥以西及高新区无需社保;高端及外籍人才、港澳居民无社保要求可全市购买1套新房。
“无论是苏州还是珠海,楼市调控的原则一直没有变,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楼市过热时就要加大调控,楼市有下行风险时要适度宽松。
上海一家房企高层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央多次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所以楼市趋稳既是政策诉求,也是众望所归。
苏州调控加码
4月底房地产价格指数超过全年调控目标5%的界限以及土地市场过热,是苏州出台新政的直接原因。
据克而瑞数据统计,2019年1―4月苏州市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74万平方米,同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38%。成交均价21279元/平方米,同比2018年同期上涨9%。其中4月新房成交10014套,为2016年10月以来新高,二手房网签11748套,环比大涨99.52%。
苏州楼市“量价齐升”,其土地市场同样火热。2019年以来,苏州四次大型土拍中,有三次接近或超过百亿级别。1月4日,苏州主城区出让7宗地块,共揽金129.19亿元,其中青剑湖地块飙价175轮;首拍告捷后,苏州在1月11日继续连拍4宗地块,总成交价为78.83亿元;2月22日,苏州成功出让6宗涉宅地块加园区1宗商服用地,总成交价为98.25亿元。4月24日,苏州再次出让5宗地块,总成交价134.53亿元。其中溢价最高的一宗由碧桂园拿下,溢价率达56.66%。
“苏州楼市火热,是因为之前的调控没那么严格,”张大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再加上今年房企融资渠道稍有放宽及苏州土地供应减少,也直接造就了苏州土地市场的火热。
为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苏州在5月11日发布新政,对工业园区全域、苏州高新区部分重点区域新房项目限售三年,苏州工业园区全域二手房限售五年。在5月24日的房地产行业座谈会上,核心内容包括把房价涨幅控制在5%以内;如房价、地价等指标仍得不到控制,7月后会即刻加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苏州虽然不是省会城市,但其市场体量比较大,又靠近一线城市上海,所以其调控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热点二线城市,具有样本价值。
张大伟亦发文表示,从苏州的调控来看,预计后续各地出台的加码政策,也基本都会以降低短期投资的限售为主。对于购买入口收紧、限购的政策,预计力度不会很大。
珠海局部放宽
与苏州不同,珠海此前一直执行较为严格的限购政策。2017年4月8日,珠海强化“限购、限售、价格备案”政策,非本市户籍居民购房需连续缴纳5年社保,新购普通住房须在取得不动产权证满3年之后才能上市交易。
看齐一线城市的限购门槛,使珠海楼市迅速进入“速冻模式”。来自合富辉煌的数据显示,2017年,珠海全年住宅网签成交10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1%;新增供应2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2%;成交均价2218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6%,涨幅收窄5个百分点。
“珠海‘408新政’学习的是广深,但局限于当地人口较少,实施这么严格的政策,长此以往对楼市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克而瑞广州区域首席分析师肖文晓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16年珠海一手住宅成交4.9万套,实施“408新政”后,2017年下降到1.5万套,2018年略有好转,但1―11月成交量也只有1.7万套。而据官方数据显示,珠海市2018年末常住人口为189.11万人。
“市场虚火”得到有效控制后,珠海又着手局部“放宽”限购政策。
今年5月24日,珠海正式向媒体发布新政:外地非人才限购1套新房,西区、高新区不需要社保;外地人才限购1套新房,珠海大桥以西及高新区无需社保;高端及外籍人才、港澳居民无社保要求可全市购买1套新房。
“即便放开限购,也是成交量的恢复,不是价格的上涨。”肖文晓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各地城市根据最新的市场变化对现有调控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不违规,关键在于把握好“房住不炒”和“遏制房价上涨”两条政策红线。
“预计之前调控比较严厉的城市,后续可能会效仿珠海对政策进行调整。”肖文晓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