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月亮和六便士》01:思特里克兰德和他的女人

2024-05-07 23:14

1.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01:思特里克兰德和他的女人

在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与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有关系的女人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被称之为阿美;第二个是勃朗仕,她是思特略夫太太;第三个是塔西提岛的土著女人艾塔。
  
 思特里克兰德在出走巴黎之前的情感生活,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在二十三岁时认识了比他小三岁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然后结了婚,育有两个孩子,过着一对普通夫妇平平无奇的生活。
  
 关于感情生活,思特里克兰德无疑是排斥的,显然这些事情耽误了他的宝贵时间。毛姆通过思特里克兰德之口说出了一段让人瞠目结舌的感情理论,这个不善言辞的中年男人居然有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让人莫明惊诧,但一想到其所作所为,也就合乎情理了。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就很好解释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放弃当前富足的生活,远去巴黎寻找自己的梦想了。他的灵魂苦苦追寻着艺术,因为他害怕女人对他梦想的干扰和阻止,所以他抛弃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而且断绝得如此彻底狠心,心肠冷酷,让人不寒而栗。
  
 这段话是他勾引了他的救命恩人施特略夫的太太,然后又抛弃了她,施特略夫太太绝望服用草酸自尽而亡,导致施特略夫家破人亡之后他谈及的一段话。为什么他会始乱终弃?
  
 他说:“男人的灵魂远地遥远的宇宙里遨游,女人却想把他禁固在家庭收支的帐簿里。”他发现勃朗仕也施展起他太太的把戏,想把他牢牢拴住的时候,他不干了,他肯定不是甘于庸碌生活中的,本来他已经脱离出来了。按他的这种性格,最终这是一场悲剧。
  
 而塔西提的那位少女艾塔,没有多少文化,只是一个依附于一个白人男子的小女孩,不会打扰打搅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倒也相安无事,直到他患上麻风病去世。而艾塔也是对他言听计从。
  
 最开始两人结识,思特里克兰德就开玩笑地说会揍她的。艾塔认为会揍女人的男人才显得阳刚有血性。思特里克兰德吩咐艾塔在他死后毁掉他作的壁画时,艾塔也照办了。可见,艾塔没有给他发挥绘画的才能造成任何困扰。
  
 相较于驻扎在他心间的魔鬼——通过绘画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女人在他眼里真的不值得一提,冷血是他的特性;情欲也不会羁绊着他,他随时会摆脱掉他;爱情,对他来说是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他的眼里,只有一件事情:绘画,已经容不了其他任何事情。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01:思特里克兰德和他的女人

2. 你知道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吗?

我最喜欢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核很丰富,值得反复去观看。像这样的外国文学作品,通常是需要结合历史来看的。读懂毛姆才算读懂人生,这一点是比较绝对的。而且毛姆的书中确实是有着一些道理,这些道理隐藏在生活之中,是很容易忽略掉的部分,往往又联系到了人的精神内核。

在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中,主要探讨的是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到底是要六便士,还是要月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哪一种答案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个人的思想不同,那么自然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不同。在书中的主人公,是选择了梦想。可以看出他面临到的是家庭解散,但是他仍然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这样的代价。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我们不敢去追求梦想。这个时候毛姆表示了他自己的看法,书中的人物是这样选择的,在生活中却不一定会。就像变形记一样,不过是借着昆虫的样子来讲任性。因此月亮与六便士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关于人,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只是在外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本书的内核是值得去探究的。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思想与所做的事情并不一定完全匹配。那么在这个时期,自然就需要去做出权衡,很少出现两全其美的事情。



所以我最喜欢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小说写的是很好的。在毛姆的所有作品中,我是最喜欢这一部作品的。与红与黑来对比,月亮与六便士更加直观。探讨的内容会更容易让我接受,故事的精彩程度也会更高。

3.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看了两遍,一直想写一下感受,无奈到此刻我也想不起标题是什么,我要写什么,
  
  
 借用作者的一句话:人生如梦,让我们枕着月亮。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月亮与六便士,是什么?
  
 作者把月亮代表着理想,月亮是高高的挂在天上的,我们是无法触摸的虚无缥缈的东西,理想又是我们渴望又不可及的灵魂,不能说没有理想就没有灵魂,但我又想不出除了“灵魂”这两个词还有什么能代替理想的,难免会有一丝庆幸和心酸,庆幸理想这么难,都不能拥有,这似乎给了我一个合理又理直气壮的借口,心酸是我来这个世上的意义是什么,支持我生活的东西是什么,甚至我想要什么,让我魂牵梦绕的是什么东西,放弃一切也要做的东西,不是为了谋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那份灵魂。
  
 六便士(相当于人民币六毛钱)作者代表现实,现实是谋生,现实是做什么都是为了赚钱谋生,现实有亲情,爱情,友情等很多东西组合,交叉而形成一张大网,毫无层次,毫无逻辑,是每个人都走不出去的。
  
 主人公,放弃他原本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说是一夜之间改变想法,远走他乡,倒不如说他受尽了折磨,即将窒息,所以为了追求理想,为了不受折磨,他必须离开,要不然他会死的,死的毫无意义。他的追求很简单,只是想要画画,画画能表达他的内心,表达他的欲望,他没有画画技巧,他学了,但他看不上,别人也瞧不起他。颜色杂乱无章,甚至世上就没有这个颜色,画笔随心所欲,毫无技巧可言就是他的画,作者说,他的画令人害怕,他想表达的东西是可怕的欲望,是生死轮回,或者是无形的手,会把你拉进深渊或是无尽的隧道。他一心一意。追求理想,为了实现它,不惜牺牲自己,这一点很多人都能做到,但他甚至能牺牲别人。他令人厌恶,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不惜破坏了他好朋友的家庭,他那狂暴的激情,被欲望占据的身心,他讨厌这种性本能,但他只能释放,才能解脱。对他而言,这种自然的欲望和艺术的创造相比,过于粗俗。他对生活毫无兴趣,对金钱无动于衷,名声更是不屑一顾,我们不用赞美他,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诱惑和妥协。他一直在寻找他自己的归宿——灵魂的归宿。
  
 现代社会,都是“我要谋生”。网络上有句话说“谋爱之前先谋生”,直击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有房有车有存款有稳定高薪的工作—这是我们谋生成功的标准答案,殊不知我们为了这个谋生搭上的是下半辈子一直要还的贷款,身体这个机器是不能出现故障,否则,我们的生活会一团糟。我们按部就班的长大,有的提前被迫长大,而我们一起被赶出学校这个避风港,慢慢的我们和那些提前下车的小伙伴们相遇,加入到她们已经即将麻木的大转盘,我们会自豪的对他们说我们的理想,她们会用“那你加油,我相信你”这种话来敷衍我们,有的甚至会夸你“你太可爱了”,傻傻的你以为这是她们没有激情,没有活力,还暗暗的给自己打气,“今天也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哦”。你开始和同事有分歧,和领导意见不一致,工作都是在试错,每天都是重复在做一些昨天一直在修改的东西,最后终于提交了,但也不是你原来的那个最初的东西了,你慢慢的被这种生活捉弄的体无完肤,你开始把你的日记尘封起来,防止你看到你的梦想,你自己都要开始嘲笑了,你放弃了工作的意义,你开始加入他们的谋生之路,追求物质,面对现实,你发现这些才是我们共同的话题,酒杯碰撞之际,亦是梦想破碎时分。酒醉之时,回想这那些别人眼中的天真,都是我以梦为马的狂奔。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为了追寻画画,从伦敦的安逸到巴黎的穷困潦倒,他吃尽苦头,他为了自己的欲望,不惜勾引朋友的妻子,最后欲望满足后,他又抛弃了她,导致她选择自杀,似乎这些悲剧对他来说,无关紧要,甚至都是别人自找的,与自己无关。他对家人、朋友和一心爱他的情人都非常的残忍冷酷,对世俗的一切表现的冷嘲热讽、傲慢不屑,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本能的、无法抗拒的追求。最后,他放弃了世俗,追寻到了自己想要的一方净土,娶妻生子,与世隔绝,也创作了一副世人无法亲眼所见的杰作,因为他完成了自己理想的画作,随着自己的离开,这幅杰作也伴随着他慢慢的化为灰烬,变成尘埃,世界开始轮回,下一代的世界正在发芽,或许还会有另一些人,再次开启追寻不一样的世界,新的故事也即将开始。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4.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第一次听说毛姆是在喜马拉雅电台的录音频道,系统随机推荐并朗读录播了一段节选自毛姆《面纱》的奇妙的爱:
  
 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的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它是个空洞,呼呼的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所以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的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却恰恰是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所以你填不了。
  
  
 第一次听说《月亮与六便士》是在一个职场观察类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里,梅帧·对于“面对一份高薪但看不惯老板的工作”应不应辞职的引用。梅帧站在应该勇敢辞职的一方,她说高薪原本应是开心快乐的,但仍在思考要不要辞职的问题,说明看不惯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看似忍一忍就能过去的状态,其实是严重消耗对工作热情的内耗,反而不利于工作的自我成长。之后她讲到辩题的本质是在问我们面对钱和前途的时候,有没有辞职的勇气,接着说到就算大家都想努力变成千里马,但前提是要遇到伯乐啊,也希望大家在意识到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候能有抬头看一眼月亮的能力。
  
 觉得这段话很有意思,后来经过搜索,发现这是一本书的名字,觉得这本书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便买来看,拿到书的时候才发现,《月亮与六便士》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以前读书,好像不怎么仔细看前言、引言、或者目录,似乎觉得正文才是目的,月亮与六便士的译本序里,王晋华教授简介了毛姆的生平和这本小说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物性格,并给了它很高赞的评价:以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独树一帜,在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放射着异彩。
  
 初读第一节,毛姆提到他对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初识印象,一点也没有看出这个人不同寻常的地方,但后来在他逝世的四年之后,一个叫莫里斯·胥瑞的人写了一篇文章,才使的这位不知名的画家没有被湮没,因为他是个写作的高手,是真心希望能引起有识之士对这位极具独创精神的天才画家的重视,在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生平做了生动的勾勒后,那些过去与他有过接触的人也纷纷开始了撰文投稿。毛姆说,思特里克兰德的声名鹊起是艺术史上最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事件之一。
  
 第二节里,他说自己要不是因为战争偶然去到了塔希提岛(思特里克兰德渡过自己生命中最后几年的岛屿),他是决计不会写下这些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回忆的,如果那些相信思特里克兰德伟大的人看法正确的话,那么岛上那些跟他有过亲身接触的人也是这个悲苦画家生涯中那段最不清晰的日子的见证。毛姆又说,他的性格里有点苦行主义的成份,每个星期都会叫他自己的肉体经受一次更大的磨难。他看每一期《泰晤士报》的文学增刊,想到那么多作家写了那么多的书怀着美好希冀着出版,却不知道等来的是什么样的命运,他觉得这真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修炼。我觉得他说话很有意思,如同他书本的名字。
  
 第三节里,了解到毛姆初成名进入伦敦文学界时,年轻急切又羞涩的心情。那时的他们羞于表现情感,担心被取笑,所以大都克制自己不去张扬。他说不认为当时风雅倜傥的诗人、作家们就有多么的洁身自好,但却不记得那时候的文艺界像今天这样淫乱不堪。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译本序里王晋华教授将说到的《月亮与六便士》的出版,正值我国当时五四运动的开展,那时鲁迅发出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等口号的呐喊。文风让人觉得熟悉。毛姆说在那个年代,谈话仍然被看作是一门应该掌握的艺术,格言警句还不是呆笨的人冒充有趣的工具,它们只会给高雅之士增添生气和活泼的情趣。突然想到自己常在Q签名处更新的自认为有理的文言,越发觉得这个人说话的有趣。
  
 第四节开始,毛姆用没有人比她对他更好了引出了一个叫做柔斯·瓦特尔芙德的女子。也是在这位小姐家里的茶会上,毛姆遇到了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思特里克兰德太太。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喜欢结交一些文人,可能也是因为他们住的较近,那个夏天,毛姆和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经常见面,也时不时的到他家里吃顿愉快的午餐或是参加热闹的茶会。
  
 用毛姆的眼睛看到的是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讨人喜欢的和蔼、朴素。他说,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不仅设宴招待这些作家、艺术家,还曾探访过他们的深宅幽居,她认为他们的人生信条无可厚非,却不曾有一刻想按照他们的方式调整自己的生活。即便觉得这些人的理论和悖论都很有趣,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开心的知晓,却对她的信念和原则丝毫没有影响。
  
 我突然想到思特里克兰德会不会在17年间已经非常了解他的太太,所以才会选择用一走了之这样冷漠的离开方式去追求他的艺术生活?
  
 初识思特里克兰德夫妇,毛姆认为自己将他们写的太没有血肉了,甚至没有性格上的特征,他为自己的辩解就是:他们给他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印象。他一边思考着人们为什么把短促的时间花在无聊的应酬上,一边认识了初见只打了一个招呼的思特里克兰德。
  
 当再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从那个对他很好的女子——柔斯·瓦特尔芙德的嘴里,他形容她幸灾乐祸的样子让我不禁想到了生活中爱聊八卦的女人们。
  
 思特里克兰德只给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留了一封不到十行的信笺就走了,在听到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姐夫说再见到思特里克兰德打的他爬不起来的话后,毛姆写到:如果愤怒的道德不具备足够的力量直接给罪人以惩罚,想想也真是件沮丧的事。准确的语言描述却听不出立场的判定。如同他可能本不想参与思特里克兰德的家事,却接受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对他去见思特里克兰德一面并帮忙说服他回来的请求。
  
 离开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哭哭啼啼痛苦不堪的模样,冷静后思考着的毛姆虽然仍不能断定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请求他带回迷途的丈夫是否是出于真爱还是只是担心丑闻传播,虚荣心受到伤害,但仍旧计划着合适的时间去见思特里克兰德。他说: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人性是多么的复杂矛盾,不知道真诚里有多少是做作,高尚中又多少卑劣,邪恶中又有多少善良。
  
 跟着毛姆的脚步,我们带着思特里克兰德跟着小三走了的谣言来到巴黎寻找思特里克兰德的比利时旅店。当那个原本被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上校姐夫形容的豪华大酒店以极其破烂肮脏的样子出现的毛姆的视野的时候,我们或许已经猜到,思特里克兰德的离开决计是不会有一个女人跟随的。
  
 当毛姆以为自己受了愚弄下意识的打听时,他又难以置信的的得知思特里克兰德真的住在这里的事实。接下来,在和思特里克兰德如同博弈斗嘴的冷漠谈话中,毛姆被这个四十岁准备开始学画画的男人真挚炽热的情感感动了,他说把同一件事热情不减地讲上三遍,只有女人才做得到。看起来,毛姆慢慢印证了思特里克兰德只是为了画画才抛妻弃子的事实。
  
 在毛姆进一步的笔触下,我们看到了那个与思特里克兰德家人提供的不太一样的思特里克兰德,他不善表达,却又有狂热者的直截了当;冷漠不理睬别人意见,有着信徒的狂放不羁。当然在我看来,这也不是多么褒扬人的词,毛姆说:传统对他完全失去了效用;他就像一个身上涂了油的摔跤手,你根本抓不住他;这赋予他一种你束缚不了的自由,会叫你火冒三丈。
  
 当毛姆带着没有说服思特里克兰德的遗憾回到伦敦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家里时,那里在短暂的凌乱后又恢复了井然有序的模样,毛姆的据实相告,没有女人,住在极其肮脏简陋的小屋子里,几乎分文未有,一下子让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姐姐和姐夫嚷嚷和臆断起来,但显然的是,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相信了,在毛姆说出:如果是为了女人离开至少可以战胜,而为了理想走的,就无能为力的时候,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用不甚友好的眼神看了他一眼表达了她愤怒后的默认。
  
 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收起了自己遭受的痛苦,并告诉毛姆如果有人提起思特里克兰德和一位女子私奔了,让他不要反驳,这之后,大家也能猜到,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利用着无人不知的谣言和人们的同情,开始了她的谋生之路。毛姆说他后来才认识到一点:卑鄙和伟大,恶毒与仁慈,仇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里的。站在女性的角度,我觉得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做法无可厚非,毕竟她还要抚养自己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如果把书本分成几个部分,我想以上便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之后的第二个部分,随着毛姆在巴黎的朋友一个叫戴尔克·施特略夫的人物的进入,开始了对思特里克兰德绘画的了解。与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的是,这位名叫施特略夫的男性也是一位画画的人,但他对自己绘画室的要求如同他的画作一样,能挣到不菲的收入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但总归是一个慷慨大方又对绘画有着真知灼见的一个人。在我看来,他算是思特里克兰德绘画初期的伯乐。因为毛姆不取笑人的态度,也使得他从施特略夫那里知晓了关于思特里克兰德的一些消息。他曾邀请过思特里克兰德来到家里赏析他的画,但思特里克兰德在借了一些法郎后一句话没说就走了,这使得她的妻子最初非常厌恶这个没有一丁点礼貌的人。
  
 后续不论是毛姆与思特里克兰德见面下棋,还是从施特略夫夫妇那里的加深的对思特里克兰德性格的印象,都让人觉得这似乎就是一个为了艺术而生的人,他全然不会顾及周围人的眼光和身边人的态度,肆无忌惮的的口无遮掩,即便对待总是接济宽容他这些的施特略夫,直到一次他的病重。
  
 严重的疾病让他踏入了鬼门关,如果不是施特略夫夫妇的悉心照料,恐怕这个日后伟大的画家早就命丧黄泉了,然而,他却用俘获了施特略夫太太的芳心的方式回报了施特略夫的崇高。这时的施特略夫像个小丑一样,把病人带到家里来照顾,明明起初妻子强烈的不同意,后来,病人好了,却霸占了他的画室,这还不算,当他试图为难的准备赶走这个从来没正眼看过自己一眼的人的时候,那个当初表示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搬进来,她就走的妻子竟然说要跟思特里克兰德一起走。
  
 毛姆回想起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施特略夫太太看思特里克兰德的一个微妙行为,恐惧背后的隐义大慨就是担心自己的移情别恋?也许,笨蛋一样的施特略夫就不该用提起自己太太是怀着被人抛弃的孩子嫁给自己的这件事,来说服太太同意思特里克兰德来到家里养病,想想这真是一个一箭双雕愚蠢又伟大的举动。
  
 但思特里克兰德还是思特里克兰德,即便施特略夫太太喜欢上了他,并在施特略夫主动让出住所后,照顾了思特里克兰德一段时间,这也没有改变思特里克兰德的什么。但对于施特略夫而言,那个无比爱着自己的妻子,在遭受妻子的背叛后,没有报复,没有愤怒,他只想像到鉴于自己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生活了解,决计不忍心自己的妻子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于是他决心永远等待着她。在与毛姆谈论这些的时候,他大约也是猜到了毛姆的心中所想,于是说自己不指望她能像自己爱她那样爱自己。他知道自己是个叫人看不起的人,也不是那种女人会喜欢的男人。他很清楚。如果他的太太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他不会怪她。
  
 毛姆接下来说了一句让我感觉悲伤又幽默的话:你显然比我所认识的任何一个男人都少些自尊心。
  
 而施特略夫又说:我爱她比起我自己要多得多。在我看来,爱情中若还考虑自尊,那只能说明你最爱的还是你自己。后续还举了已婚男人出轨的例子。
  
 当我再读一遍这两个友人在面对背叛和亲情的问题上如此坦然的谈论时,不知为何依旧觉得有些好笑。
  
 后来,施特略夫太太死了,在思特里克兰德走后,她服了毒药,并且至死也不愿再见施特略夫一面。面对施特略夫太太的离开,施特略夫伤心欲绝,回到他们房间的画室,他看到了那副画着布兰奇•施特略夫的裸体画。愤怒的中火使他不能自控的想要拿东西一下子撮烂那幅画,可是画作仍旧保存了下来,因为施特略夫说那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一幅奇妙的伟大画作。我很诧异毛姆笔下这个有些悲凉的人物—施特略夫,如果不是他带着对思特里克兰德天赋的高度认可,或许思特里克兰德早就病死在了那个臭气熏天的小屋子里,而今他的妻子也多少因这个人死去,他却仍旧能够控制住没有破坏那副伟大的画作,我想着这大概就是人类心中善良的影子。不久之后,施特略夫回了荷兰老家。
  
 毛姆在书中解释布兰奇•施特略夫的行为说道:过去他认为布兰奇爱施特略夫,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疼爱和生活的安逸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而大多数的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成了爱情。这是一种能被任何人(或者物)所激起的被动感情, 就像一棵藤蔓会攀附在一棵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姑娘嫁给任何一个想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了,自然会生出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承认它的力量。说到底,这种情感只不过是对衣食无忧的满足,对财产的自豪,对有人疼爱的沾沾自喜,和对自己有一个家可以掌管的感激之情。他还说女人们生性善良,爱慕虚荣,于是便认为这种感情具有它的精神价值。我虽然不完全认同毛姆的这种说法,可用在布兰奇也就是施特略夫太太身上,觉得还真是有些道理。
  
 虽然毛姆有预见性的觉得布兰奇和思特里克兰德的结局不会那么好,但也意外于有人死去的结局,于是那原本对思特里克兰德的饶有兴趣里也多了一丝厌恶的成份,而这个令人厌恶的思特里克兰德对于毫不理睬自己的人又容易表现自己的热情,我想着这不就是欲擒故纵的心理吗,我记得在最初与沉默寡言的思特里克兰德的见面里,毛姆对思特里克兰德用过这招。
  
 后续,当毛姆再次提到思克里特兰德的时候,已经是他逝世九年的时间了,离他们分开也已经十五年了,还记得毛姆是因为偶然来到的塔希提岛吗?他又重燃了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兴趣,于是在毛姆与尼克尔斯船长、一个姓寇汉的犹太商人、塔希提的鲜花旅馆的主人约翰生太太、布吕诺船长、库特拉斯医生这些人的交涉中,我们多少看清了些思特里克兰德生命中那最后几年的光景。
  
 塔希提岛是个似乎能令人无故留下的岛屿,那里的人们对于像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有的只是同情,而并不感到很是奇怪,反而不太会用怪异的眼光再看待他,也许思特里克兰德,第一次在巴黎与毛姆见面,说着自己梦中的岛屿,就是这片座岛屿。也是在这片岛屿,思特里克兰德创作出了一些名留青史的画作。
  
 在后来塔希提鲜花旅馆的主人约翰生太太的介绍下,思特里克兰德认识了年仅十七岁的爱塔,并在约翰生太太说出爱塔有几百法郎的积蓄后,思特里克兰德捋着自己的红胡子,问爱塔:是否愿意自己做她的丈夫,就这样,毛姆说:可怜的思特里克兰德结婚了。
  
 思特里克兰德自离开伦敦后,一直过着悲苦拮据的生活,虽然即便他不在乎自己是否吃饱穿暖,但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需要食物才能存活的人的事实,但在爱塔的地产,一个离环岛公路八公里的地方,有两间带着凉台、没有刷漆的木制平房。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住在那样一个有着芭蕉树、芒果树和凤凰木交相辉映美丽的地方,靠着那块有出产的地,过了一些舒服的日子。
  
 至于库特拉斯医生,是最后知晓思特里克兰德得病和病史情况的人,甚至思特里克兰德的墓穴也是由他和爱塔一起挖的,因为思特里克兰德得了严重的麻风病,再没有人敢靠近那个美丽的世外小屋。
  
 医生在最后一次被请求去救思特里克兰德的命的时候,因为不在家错过了爱塔托赶车人带来的消息,当第二天医生匆忙的赶到思特里克兰德的小屋时,那个散发着腥臭味的小屋,从地板到顶棚,展开了一幅奇艺的精美画卷,但思特里克兰德已经死了。死前快一年,他的眼睛已经瞎了。
  
 爱塔带着对思特里克兰德的许诺,在他死后,放火把这副天才之作一并也烧了。
  
 毛姆说:他至死也没有变啊。
  
 回想起,思特里克兰德在毛姆笔下存世的几幅画,有那个姓寇汉的犹太商人借给他两百法郎,他一年后送给他一幅画着他种植园的画、还有布吕诺船长去思特里克兰德家里做客,因为同情花钱买了几幅、还有那个叫库特拉斯的医生,第一次去给思特里克兰德看病,思特里克兰德坚持叫他拿走的那幅画。
  
 他似乎从未想过靠画得到什么。毛姆说:他已经实现了追求的东西。可以说是死而无憾了。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自己创造的世界多么的美好。临了,在骄傲和灭世中间,他又将它毁掉了。
  
 故事的最后,毛姆又回到了伦敦,见到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她的家中换掉了曾经的朴素印花布和莫里斯墙纸,她现在追求时尚所装饰的各种颜色,其实都是因为在南海岛屿上的一位画家有过这样的梦想,毛姆没有提到爱塔和他的孩子,只告诉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关于思特里克兰德悲惨痛苦的病逝。
  
 短暂的沉默后,罗伯特·思特里克兰德也就是思特里克兰德在伦敦长大的儿子颇有意味的说了一句:上帝的磨盘转的很慢,但是却碾得很细。此时的毛姆却无故的想到了思特里克兰德和爱塔的儿子,那个活泼快乐的小伙子,他顿时在想象中,似乎看到了他浑身赤裸着工作在一艘双桅帆船上,夜晚,星星熠熠闪亮,四周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思特里克兰德的儿子和另一个小伙子他们在沙哑的手风琴中快乐地跳着。

5. 读《月亮与六便士》(1)-毛姆

我不记得是谁曾经建议过,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私以为这个不喜欢的事,是需要付出努力克服某些本性,如懒惰、享乐,而做的事。我想读些晦涩难懂的书算是一件。
  
 最近一年看的书很多,有网络小说,也有经典著作,特别明显,经典的书籍看后会有很多感想,看的时候也很慢,有时候甚至是折磨,比如《情人》不论从叙事手法还是从写作的角度,看下来让人挺痛苦的。
  
 而看网络小说很爽,就像不用过脑子的挥洒自己的情绪,和以前看韩剧差不多,可以一目十行,有时候也会几秒就翻一页,因为注水太严重,动辄上百万字,全是啰嗦,看完之后,是空虚。而经典的东西在看完之后才开始回味,才明白过来他讲了什么样的思想。
  
 上个月说看《人性的枷锁》没有看下去,这个月想看另一个毛姆的作品,就是这本月亮与六便士。是要抬头仰望那月亮还是低头捡地上泛着光的六便士呢。记得以前有句话是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相比起来,这儿的月亮比爱情更深层次,代表的也许是一个人实现自己的灵魂价值。
  
 为什么好的作品刚开始都有些读不下去呢,读《情人》的时候是满头雾水读了快三分之一,这本比情人好多了,可是也是刚开始觉得写的一般,但真读下去后觉得写的太好了。基本每一章都有让人思考的东西。
  
 我不喜欢看完别人的简介去读,要读就自己从头读,可能读过一半有所了解之后,再去看看别人评价的这个作品写了什么事情。
  
 所以刚开始我甚至没找到主人公,我以为是作者写的这个“我”是主人公,到最后竟然只是一个事情的描述者,偶尔参与其中的一个人。主人公是刚出现时,并不起眼的那个证券经纪人。
  
 先写了他的妻子,作者很多的笔墨在写他的妻子,一个活泼、把家收拾的井井有条、爱接触艺术的完美妻子,配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男人,这个男人看上去木讷、无趣,甚至没有精神生活。
  
 因此,当他作出去巴黎画画决定的时候,才给人一种天翻地覆的印象,作者刻画的这种反差强烈的激荡着读者的心,那么一个平平无奇的男人,活了40岁,突然什么都不要了,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甚至这也不是梦想,就是他不得不这么做,去完成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个呼喊。不为任何人,甚至也不为他自己,就如作者所写,他就像被另一个灵魂占有了,指引着他这样做。
  
 这期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鲜明、饱满,他的妻子,接济他的那个三流商业画家,包括作者笔下的这个“我”,也是带着作家的敏锐在观察身边的人。让我止不住的想摘抄一些句子,又是看了一半写读后感,先赏再看吧。
  
 “同情心是一种很有魅力的本领,但是经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拥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这种急人所急的心情中有一些食尸鬼般可怕的东西,他们看到朋友遭遇不幸,便会一股脑儿扑上去,把自己的本领施展出来。同情心像一口油井一样喷薄而出,他们的同情心喷撒出来的同情粉末有去无回,有时会让牺牲者十分难堪。”
  
  
 这一段是当男主人公抛弃妻子,去了巴黎后,有些人对那个妻子充满了同情心。有时候这样的同情心确实会让人难堪,明明那个妻子可以自己走出来,这些人的同情心却能一遍一遍的揭着她的伤疤。
  
 “这样一种聚餐,让你不由得会不解女主人为什么不厌其烦把客人叫来,而客人们为什么会不厌其烦地来赴宴。一下子来了十个客人。他们漠然而来,如释重负地离去。”
  
 应酬,有些饭局真的漠然而来,如释重负而去,早就失去了交流的本意,只是因为你欠了别人的饭局。得还,所以才去参加饭局。
  
 “也许只是我本质里的一种怪癖作祟,就是在那些日子里也十分强烈,我感觉这样生活着,做大多数人中一分子,一些东西却失去了。我认清了它的社会价值。我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我似乎觉得这样安逸的快乐中有某种警告的东西。我的心灵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
  
  
 一生就要不断的折腾,不折腾总有一天生活会折腾你。太安逸的生活过一阵子可以,一辈子是不可能的。劳逸结合贯穿于整个人生。这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我不信有人愿意在一个地方、一个工作,工作到退休没有一丝向往外面世界的涟漪。如果有,祝愿他能得上天眷顾,一生顺遂。
  
 “皈依会在各种形态下发生,通过许多方式实现。有些人需要大灾大难,如同一块磐石会被咆哮的洪水击碎;但是,有些人的皈依则是循序渐进的,如同一块顽石被涓涓细滴洞穿那样。斯特里克兰德具有狂热者的单刀直入和信徒式的义无反顾。”
  
  
 作者把男主人公的这种转变写成皈依,真的很传神,他就是放下了所有,也不再对任何别的事情感兴趣,只想去做一件事-画画,画的好不好他不在乎,画多长时间也不用考虑,就是一直画下去,画到生命终结的感觉。他不是大多数人说的自欺欺人的不在乎。
  
 “她的仪态充满生气,良好的教养很难掩饰她的坚信,那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军人,那就连一个站柜台的小贩都不如。”
  
 这段是写妻子的姐姐,一个军官的太太,仿佛她就是把大英帝国装在口袋里的人一样。东西方都是一样的,这种优越感彰显无遗。有时候人就容易把不属于自己的平台资源,认为都是自己的。狐假虎威的人比比皆是。
  
 “如此迷人的女子竟然报复心如此强烈,让我感到沮丧透了。我没有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会如此复杂。我现在很清楚,同一个人的内心,你可以发现卑鄙和伟大、恶毒和慈悲、仇恨和慈爱,它们并行不悖。”
  
  
 这段写人性,任何人都是伟大卑鄙共存,那么完美的妻子,也有恶毒的一面,所以,人都是展示着自己愿意让人看到的一面,另一面是什么样子如果想掩藏基本没人能看清楚。
  
 “他的同行画家毫不掩饰他们看不起他的作品的态度,然而他能挣来大钱,而他们又毫不犹豫毫无顾忌地向他的钱包伸过手来。他出手大方,而那些钱囊羞涩的人,一方面笑话他竟然天真地相信他们困苦的故事,一方面厚起脸皮向他借钱。”
  
 这个不入流的画家,却是个成功的商人,作者没有嘲讽他的画作,而是看到了他的闪光点,他虽然自己画的不怎么样,但愿意资助那些穷困的画家。也许正是这种心胸才能商业成功,他不计较,善良,也有些幼稚。任何性格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就好。
  
 “他坐在那里,留给我极其特别的印象,他的注意力都死定在那盘棋上——那是一种力量非凡的印象。我不知道为什么,他形销骨立的样子让这种力量更强健有力了。”
  
  
 五年之后,再次见面,男主人公已经是形销骨立的形象,让我想起了屈原,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得倾注多少心血,他真的无怨无悔吗?放着原先世人眼中的美满家庭不要,过这种苦行僧的生活。
  
 我以为有这样的转变是需要外在一个突然的变故来激发的,可是他在来巴黎之前也没遭遇任何生活上的挫折,仅仅是自己想就有这么大的定力吗?我想到庄子逍遥游里面的,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任何一个人都看不懂他这么做的缘由,都说他不负责任,自私,冷漠、没有良心,没有人性,可是他还是要做,一点也不后悔沮丧吗?!

读《月亮与六便士》(1)-毛姆

6. 荐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低头轻踏六便土,抬头仰望明月亮。
  
      毛姆是20世纪英国小说界为数不多的几位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虽然未受到学术评论界太多的关注,但是却流行世界影响深远,引起不同阶层读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经久不衰,并与日俱增。
  
        毛姆一贯主张写自己的亲身感受,从不写他不熟悉的人或事物,他说任何有理智、有头脑的作家都写自己的经历,因为唯有写自己的经历时,他才最具有权威性。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短篇小说巧匠,优秀的长篇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散文家和自传作者,毛姆的文学成就是他漫长曲折,阅历深广的一生的忠实反映。
  
        毛姆的一生至少创作了四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尘网》《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和《寻欢作乐》。在他这四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中,《月亮与六便士》尤其受到中国读者的青睐和好评。该作品对理想与现实、肉体与灵魂、艺术与生活、文明或是世俗与人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做了深刻的探讨和剖析,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给人的思想和心灵诸多的启迪。
  
     对传统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是毛姆这个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对英国资本主义的这一传统,毛姆在作品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我认为良心是一个人心灵中的卫士,社会为存续下去所制定的礼规全靠它来监督实行,他是我们心灵中的警察,立在那里监督我们不要违反规条。他又是安插在自我意识中的暗探。人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过于害怕舆论对他的谴责,结果自己把敌人引进了大门;而良心就在那里监视着,高度警觉地保护着他主人的利益,把离群独处、标新立异的朦胧欲望扼杀在摇篮里。他逼迫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就是那条将个人居心于整体的牢固链条。人让自己相信大众的利益高于他自己的利益,结果就变成了这个严厉主子的奴隶,他把这位主子高抬到荣誉的宝座上,最后就像宫廷里的弄臣赞颂皇帝把御杖打在他的肩头一样,他为自己有着敏感的良心而颇感骄傲。到了这一地步,对于那些不肯受良心约束的人,他便觉得怎么责罚也不过分;因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他已经清楚的意识到他根本无力反对这位主子。当我看到思特里克兰德对他的行为肯定会引起的斥责毫不在意时,我就像见到一个奇异的怪物,唯有惶恐地退缩回去。”
  
  

7. 被误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首先,这绝不是一部励志小说。为了理想放弃一切,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理想功德圆满的故事。事实上,毛姆笔下的主人公斯朱兰,更像艺术史上画家高更和梵高的故事的混合体,为了艺术而癫狂。毛姆以外科医生手术刀手笔,精确剖析理想和现实,直指人性的复杂以及绝对精神和物质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故事原型取材于高更,但小说显然捏造艺术化了很多高更不曾有的绝情绝义,不食人间烟火。这点更像陷入疯狂的梵高,俗世的一切都可有可为。
                                          
 与“高更”这一故事原型最大的不同的是,毛姆笔下的艺术化的斯朱兰,无情无义,鄙视爱情、亲情、友情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追求纯粹的精神自由。他离开安稳的家,从一个伦敦证券经理堕落到巴黎一个廉价的小旅馆流浪汉,画画。当被故事的叙述者“我”质问的时候,他毫无怜悯之情的说出下面这一段话:
  
 以上摘自《月亮和六便士》面对故事叙述者“我”的质问, 斯朱兰的回答。就如同小说中叙述者“我”的总结:这个人我看不透,没办法,他似乎真给魔鬼附体,不近人情,乃至于绝情绝义。
  
 五年后,斯朱兰在巴黎穷困潦倒,临近饿死,被唯一欣赏他画画才华的善良的朋友接济,并在他病危的时候把他接回家,好心伺候。 结果他病刚好,就和其友妻子私通,并带其私奔,玩腻后抛弃之,最后导致她自杀身亡。这一段情节,恐怕稍微有点人性的人,都会骂道,畜生,这完全是现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的那条毒蛇,毫无人性。
  
 另外,他画得很艰难,由于不愿意让任何人指点,他费了不少时间自个儿摸索解决人类技术手段几十年前就逐一搞定的麻烦。他在追寻,追寻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比画匠更用心,但过的比画匠穷得多。多数人用来把生活点缀的更加优雅美丽的东西,他不屑一顾;金钱和名气,他无动于衷。我们大部分人会经不起诱惑,或者对人情世故做妥协,但你没法夸他能抵制诱惑不妥协,因为对他而言,这种诱惑根本就是无所谓抑或无所顾忌。
  
 他从来不关心自己画作是否有市场,也不在乎自己画的好或坏,他只想把自己看到的画出来。就是这样神或者鬼一般存在的人物,如果把他当做励志教材,也太缺乏政治正确。
  
 毛姆自称是二流作家,这个在当时评论家眼里,似乎也是某种事实。《月亮和六便士》里被神化或魔化的艺术家,刻意的把现实和理想摆在绝对的对立面,要么艺术,要么现实。借助旁观者的视角“我”来陈述的故事,成功的迎合大部分人想要逃避家庭,现实生活各种条条框框,拥有绝对精神自由的念想。但如同小说叙述者“我”冷眼旁观、不理解、臆想、捏造 斯朱兰的故事,有讥讽有嘲笑,有厌恶有同情,却唯独缺乏那么一点点现实。

被误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8. 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文章描述了一位中年经济人,家庭幸福美满有一位漂亮精致的夫人喜欢结交文人雅士,有两个可爱的小孩一男一女,事业有成,就是这样一位在别人眼里看着有完美的人生的人,突然一天离家出走,抛弃了家庭,远走巴黎。别人都纷纷议论是和别的女人私奔才抛弃家庭,殊不知并没有第三者这样的满大街剧情,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为了画画,中年开始学画而抛家弃子,一时让人觉得难以思议……在他画画的日子里穷困潦倒有一顿 没一顿,吃尽苦头,在这期间他勾引朋友的妻子并导致她自杀,对身边的人(包括可怜他,帮他的朋友)对世俗的一切都冷嘲热讽、傲慢不屑,但对艺术有种无法抗拒内心无法平静的狂热追求.最终他来到与世隔绝的一个小岛,与土著人结婚生子,过着简朴单纯的生活,这样的日子里他尽情创作,终于在得绝症致死之前完成了改变现代艺术的不朽之作。
  
       这是这部小说的大概故事情节,而它读完之后会引人深思,这是一部好小说的必要条件。其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其中的几大人物故事中有的地方让你乍一看不可理解深入想想却又是必然,非常贴近现实的人性表现。
  
      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即使小人物都让你感觉非常真实。人物的个性引人深思:。        
  
       首先是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一切安稳为什么会选择抛弃一切去画画?从主人公内心想法出发去分析,妻子漂亮精致讲究但却爱慕虚荣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工作上可想而知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主人公是压抑的,在家如此在外也是,处处要去迎合别人迎合环境。而当对世俗的生活厌倦到一定程度内心的渴望不断燃烧的时候,抛弃世俗也是必然选择。只是现实中的你我是否会有他一样的勇气放弃一切?主人公抛弃世俗生活后随心所欲,放浪形骸,对世俗无所求了就可以做到他对身边人的冷嘲热讽傲慢不屑冷漠,冷眼看世界!与他之前的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个印象深刻人物是在巴黎时主人公穷困潦倒、食不果腹,热心帮他的胖乎乎的善良的斯特洛夫。首个发现他的天赋,平时资助,热心帮他在他发高烧快死之际帮他从他的垃圾住所接到家里照顾,这么善良的一个人,主人公和她妻子苟合了…在面对朋友时没有丝毫愧疚,没有丝毫不好意思,起初很难理解,主人公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可笑的小个子喜欢助人为乐,这是他的命。” 是呀,主人公跳出了世俗,他是一个观察者,观察到了人性的真面目。
  
     再就是斯特洛夫的妻子,为什么会选择和穷困潦倒的主人公一起?主人公身材高大健壮,相貌粗野狂放,与他丈夫的懦弱对她的迎合小短腿完全不一样,这样一个充满荷尔蒙的男子,激起她的性天性,她是被强烈的情欲死死抓住,欲望的化身。而文章此处也解读了主人公对性的态度,主人公不需要爱情,没有时间恋爱。但是主人公是个男人有性本能,他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他觉得性本能囚禁着他的精神,他觉得欲望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病。我想这样的观点也是从不是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去解读,而主人公的抛弃过去也就是抛弃了社会人这样一个身份。
  
     文中还有好多小人物也值得去回味,比如土著人的单纯善良,比较费时间略过了...
  
     再就是文章的写法。“我”自成一条线,刚开始读这本书书让人觉得这个故事是非常真实的,是我亲眼所见所闻的,引发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