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2024-05-07 18:56

1.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在我们身边中有许多书,请问你还记得你的第一本书吗?也许,这篇文章能带你回到当时的情境......

  文中的“我”有很多很多书,但却每一本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每一本书有每一本书存在的价值,而文中“我”的父亲会把他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化作自己的经验讲诉给我听,让我明白书的意义。

  《我的第一本书》顾名思义是第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也许,在某些人眼里他的第一本书没有任何意义。但我第一本书对我的意义是代表一个长辈的教导......

  记得那年生日,父母跟哥哥们都在一旁忙碌准备我的生日,而我在一旁偷吃着蛋糕,忽然,一双手触碰我的肩膀,我回过头发现,原来是住在我们家隔壁的黄奶奶。黄奶奶笑着对我说:“被我发现咯”我尴尬的笑了几声。

  黄奶奶她待人友好,邻居们都很喜欢她,只可惜她的儿女都因为工作而对她不理不睬,只知道给她一定的生活费,对她的生活一点都不关心,甚至连她摔跤受伤也没来慰问一句。妈妈得知她的经历后,就常常对我们说,要经常陪隔壁的奶奶讲讲话。因此我只要一有空就跑去她们家玩,相处久了自然就变得很熟,所以我的生日当然不能缺少她的存在。

  大家都在热热闹闹的讨论以前的种种,而黄奶奶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我们家的一切一切。妈妈察觉她有点不对劲就对我使眼色让我过去陪她,我笑着看着她,她看了看我便在身旁拿出一本书。放在我手上,我拿着那厚厚的书问:“这是什么东西啊?\'她微笑着说:“这是我们的秘密,希望你能好好珍惜它”那本书,我从未看过,只是一次大扫除当中无意发现它的存在,我翻了2页,就有N个字我看不懂。我想去问黄奶奶这本书大概讲的是什么,但却得知奶奶早在1个月前因病去世,我们家从此也没有人再提“黄奶奶”这个人。

  5年后,我再次翻开那本书。我终于知道这是什么书了,原来这是高尔基的——《母亲》,我一页接一页看,直到看到最后一页,我依稀还能看见奶奶当年给我留下的【秘密】。


  不要在乎金钱的多少。

  而要在乎你付出了多少关心。

  请好好的孝顺你的父母。

  因为他们是最关心你的人。

  ————我们的秘密

  因为它的这句话,让我重新理解生命的意义。


  当我读过牛汉先生的《我的第一本书》后,我便开始深思,我的第一本书是怎么样子的呢?会不会也如同文章里所描写的不写便枉读了书?想着想着,身体与心分成了两半,我想这就是《西游记》中所说的“灵魂脱壳”了吧!    
  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漫画书,其封面用牛皮纸包被着,其貌不扬,甚有牛皮纸破掉的痕迹,用手在上面轻轻抚摸,就像那砂纸一样。可能你会说那特寒碜吧!可是,当你经历过,才会了解它的珍贵。
  是在六岁那年吧!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的时候,受人欺负,没有什么可以使我的小伙伴们认为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男生们讨厌我,女生们唾弃我,我是一个遭人嫌的孩子,这是从小便在我脑海中刻印下来的字眼。那时,我爱在爷爷的怀里诉说一天的遭遇,然后向他索要安慰与爱抚。而爷爷也总是抚摸着我的头发,向我说着那春风般的言语,并鼓励我,不要放弃。
  一天,我像胶水一样黏在一个小伙伴的身后,目的仅仅是想看看她手中的稀罕物——小人书。里面的漫画人物像是无穷无尽的山水一样吸引着我,她走一步,我跟一步。她前进,我也不落后,直到要看完时,她再也不耐烦了,抓狂似的指着我的小鼻子:“你看够了没有,想看不会去买啊!你是苍蝇吗?你很烦人耶!滚一边去,别像要饭的在我后面跟来跟去,无聊!”我看着小指支支吾吾地说:“难……难道我……们不可以一起看吗?我爸妈是不会买给我的!”她的手开始慢慢颤抖,说:“不,不行,你离我远一点,穷娃子。”说完便箭一般地跑回家了,我呆呆地站在那里,嘴边的肌肉像安上了马达一样,眼泪簌簌地往下掉,肮脏的小手把本就不干净的脸变得更脏了,小脚丫慢慢地挪动,太阳投下的余晖把我的泪水也印得一清二楚……
  “怎么了?”爷爷关切地问道。我摇了摇头,可眼泪还不止地往下掉。因为我知道,说了也无义,家中不会容纳一个任性、矫情而有贪图享受的孩子的,况且我是女生。我冲进房间,用力把门“砰”地关上,用被子捂着头,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然而心中却再也不肯也不能去奢望那本书。爷爷在门外敲得咚咚响,然而在最亲的人面前,我也很难诉说今天的事情,一会儿,或许是爷爷厌倦了,便走了,我也哭得更大声了,不一会儿,便抽泣地睡着了。
  第二天清晨,我张开肿大的眼睛,看着崭新的太阳却没有以往的心情了。晃晃悠悠地走出去,爷爷抢断了去路,对我说:“你怎么现在才出来啊?害得我一夜担心!”“哦,爷爷,我昨天有点小伤,没有告诉你。”爷爷扑哧地笑出来捂着胸口说:“这儿吗?我听小颜(那小伙伴)说了,喏,给你。”爷爷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我用眼睛一瞄,没在意,但走了几步后,又立马倒了回去,揉了揉眼睛,眼中又有了泪水,夺过来,将其捧在怀里半天不撒手而爷爷的脸上也如同每一位老人一样,呈现出一个大大的笑脸。而我也有了那心爱的第一本书。
  这便是我的第一本书,我知道和现在那些华丽的书相比,实乃天壤之别,拿不出手。可是,不管在哪,在什么时间,我也敢拿出去,甚至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因为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也是记载着亲情与美好的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文章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回想过去,多少孩子因为贫困,从来没有进过校门;多少孩子被迫中途退学;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愚钝,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所谓的 “出息”似乎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实现。多少人才被埋没,多少孩子因不能读书而终生落魄。这不能不引起人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读者的心情也更沉重,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学生读到此文,更应好好的想想,你们都是幸运儿!!!乔元贞的命运如果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重现,那简直就是罪过!读书吧,孩子!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2.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当我们在明朗的教室里舒舒服服的读书时,当我们在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上课时,请读<<我的第一本书》吧!它将会让你深有感触,受益终生的。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国着名作家史成汉写的,它主要记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记录了在元贞因家里穷而没钱买书时,“我”为了元贞吧一本书撕成两半,而最后却考第一名的这一段友谊故事,还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深感惭愧。我想:史成汉可以在那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开开心心地读书。那时,他们没有教科书。没有学具只能苦中找乐,特别是在上课时他带着两只狗,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多么快乐的画面呀!让我忍不住握起手中的笨笔来赞美它,而现在的我们仅仅只是因为夏天太热或冬天寒冷,就连声抱怨读书累,读书难。对于我们来说,读书是十分辛苦的,没有快乐可言。记得有一次,早上起来,温度急速下降,而那时的我就一直抱怨过不停。还有一种不想去上学的冲动,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惭愧不已。
  现在想想,以前一些大山里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孩子们渴望读书,但因家里贫无以致书以得。对于这些可爱的孩子来说,读书边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份心底的呼唤!
  努力吧!现代幸福的“花朵们”,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现在拥有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而感到骄傲,我们应竭尽所能,为我们,甚至为报效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吧!我想:这也许正是《我的第一本书》里元贞的那份呼唤,那份梦想,那份向往吧!


记得采纳我的答案哦,祝你学习进步

3. 读《我的第一本书》后感

读《我的第一本书》后感
   
   近日因学习需要,读到牛汉先生的《我的第一本书》时,感触颇深。
 
   牛汉先生在文中回忆了自己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一段辛酸往事:当时(抗日战争之前)乡村贫穷落后到见了“书和红薯”都觉得希奇的地步,村里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同在一个班上课,全校只有一个外号叫“弄不成”的代课老师;一年级总共只有3个学生,除小时侯的作者及其好友乔元贞外,另一个是一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因为缺课本,为应付老师检查,作者就把自己唯一的国语书拦腰裁成两半,与好友分享;期末考试好友元贞考了第一名,作者因为名字少写了一笔而名列第二;放暑假时,作者在外地教书的父亲回来后知道了,才动手把这两半的书修补装订成两本象样的书,等作者要把另一本送给好友乔元贞时,却听到元贞他娘不再让元贞上学了。后来作者跟父亲到外地去继续读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成了全国闻名的诗人:“二黄毛”在抗日战争中,因为不怕死,英勇杀敌,多次受伤,成了“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作者的好友乔元贞却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
 
   此文引起我深思的是故事的结局——作者与小学同窗三人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们先来作一番比较:作者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诗人,是因为父亲十分关心作者的学习,带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并一直支持他读到大学毕业;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作者自己勤奋好学的主观努力。乔元贞能考第一名,可见他的素质不输于我,连作者的父亲都称赞他“有出息”;他之所以后来不能象作者一样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是因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用王安石的话来说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的缘故。两厢比较,可见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确实是有道理的。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后来不也没读成书吗,为什么他后来能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乔元贞却不行?我想这就是各人的性格所致了。从文中的描写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阳刚而有血性的`汉子,具有一种敢说敢做、敢拼敢杀、不怕牺牲的顽强性格,这正是使他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的原因。而乔元贞却缺乏这样一种性格,文中对此虽然着墨甚少,我们却不难想象他是一个怎样性子的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他就不去上学了;抗日战争爆发了,多少象“二黄毛”一样的爱国青年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去,他却安于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性格懦弱,习惯于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配作个小商贩。

读《我的第一本书》后感

4. 作文,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当我们在明朗的教室里舒舒服服的读书时,当我们在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上课时,请读<<我的第一本书》吧!它将会让你深有感触,受益终生的。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国着名作家史成汉写的,它主要记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记录了在元贞因家里穷而没钱买书时,“我”为了元贞吧一本书撕成两半,而最后却考第一名的这一段友谊故事,还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深感惭愧。我想:史成汉可以在那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开开心心地读书。那时,他们没有教科书。没有学具只能苦中找乐,特别是在上课时他带着两只狗,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多么快乐的画面呀!让我忍不住握起手中的笨笔来赞美它,而现在的我们仅仅只是因为夏天太热或冬天寒冷,就连声抱怨读书累,读书难。对于我们来说,读书是十分辛苦的,没有快乐可言。记得有一次,早上起来,温度急速下降,而那时的我就一直抱怨过不停。还有一种不想去上学的冲动,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惭愧不已。
  课文让我感动最深的不仅仅只是他们苦中找乐的志趣,还有乔元贞因家穷没钱供他读书,后来竟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读到这一点,我心狠狠的被触动了。元贞,多么乖巧的孩子呀!他仅仅只靠史成汉送给的半本书却考了第一名,而我们呢?现在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我们不用交学费就能高高兴兴的到学校读书,但我们努力了吗?想起自己,以前的努力根本不算什么,比起元贞,我就好似温室里培育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困难的考验。而元贞则像雨露下一颗蒸蒸日上,奋发图强的向日葵,即使得不到阳关的照耀,但它努力去争取,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了,不是吗?
  现在想想,以前一些大山里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孩子们渴望读书,但因家里贫无以致书以得。对于这些可爱的孩子来说,读书边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份心底的呼唤!
  努力吧!现代幸福的“花朵们”,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现在拥有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而感到骄傲,我们应竭尽所能,为我们,甚至为报效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吧!我想:这也许正是《我的第一本书》里元贞的那份呼唤,那份梦想,那份向往吧!

5.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

  近日因学习需要,读到牛汉先生的《我的第一本书》时,感触颇深。
  
   牛汉先生在文中回忆了自己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一段辛酸往事:当时(抗日战争之前)乡村贫穷落后到见了“书和红薯”都觉得希奇的地步,村里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同在一个班上课,全校只有一个外号叫“弄不成”的代课老师;一年级总共只有3个学生,除小时侯的作者及其好友乔元贞外,另一个是一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因为缺课本,为应付老师检查,作者就把自己唯一的国语书拦腰裁成两半,与好友分享;期末考试好友元贞考了第一名,作者因为名字少写了一笔而名列第二;放暑假时,作者在外地教书的父亲回来后知道了,才动手把这两半的书修补装订成两本象样的书,等作者要把另一本送给好友乔元贞时,却听到元贞他娘不再让元贞上学了。后来作者跟父亲到外地去继续读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成了全国闻名的诗人:“二黄毛”在抗日战争中,因为不怕死,英勇杀敌,多次受伤,成了“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作者的好友乔元贞却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
  
   此文引起我深思的是故事的结局——作者与小学同窗三人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们先来作一番比较:作者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诗人,是因为父亲十分关心作者的学习,带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并一直支持他读到大学毕业;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作者自己勤奋好学的主观努力。乔元贞能考第一名,可见他的'素质不输于我,连作者的父亲都称赞他“有出息”;他之所以后来不能象作者一样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是因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用王安石的话来说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的缘故。两厢比较,可见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确实是有道理的。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后来不也没读成书吗,为什么他后来能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乔元贞却不行?我想这就是各人的性格所致了。从文中的描写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阳刚而有血性的汉子,具有一种敢说敢做、敢拼敢杀、不怕牺牲的顽强性格,这正是使他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的原因。而乔元贞却缺乏这样一种性格,文中对此虽然着墨甚少,我们却不难想象他是一个怎样性子的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他就不去上学了;抗日战争爆发了,多少象“二黄毛”一样的爱国青年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去,他却安于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性格懦弱,习惯于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配作个小商贩。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

6.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1     带着春节余留的喜悦,我们展开了新的学习之旅。学习了著名诗人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一文,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不仅对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而叹惜,也再一次深刻体会“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该文作者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起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因同窗乔元贞家贫,买不起书,他“把课本裁成一人一半”,后“父亲”把两本课本都修补完整。但乔元贞随即退学了,成为默默无名的小贩。而那本课本成为乔元贞唯一的一本书。后来,“我”转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最后成为诗人。
     我早已忘记自己第一本书何去何从了。因为它太普通,实在不容我用华丽的文字去装点,也没有在脑海留下丝毫的踪迹。而牛汉的第一本书却掺杂着人间最真挚的情感。他的第一本书给予我震撼,感动,温暖,启示……
     作者与同伴的“童年没有幽默”,他们把与狗儿作伴当成唯一的乐趣,那感觉是辛酸的。也许这就是时代的悲哀。而我们的童年是在爱的包围中度过的。我们像皇帝和公主般使唤长辈当作乐趣。我们这代人实在太幸福了。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竟然闹出过许多荒唐的笑话。清华学子不能自理,遇到小挫折就想跳楼。多少稚气未脱的'小小少年不务正业,流连网吧,甚至做着丧尽天良的坏事。当年的孩子七八岁就当家,今天的孩子十七八岁还不能独立。也许这都是幸福的如童话的童年的后遗症吧。苦难的童年与幸福的童年,到底谁对谁错?一个是贫苦中辍学,一个是优越中放弃。也许,这同样是时代的悲哀。
     小学同窗,截然不同的人生。牛汉因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成为了诗人,而乔元贞则因没有文化知识而且碌碌无为。这也再一次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吧。其实每一个坐在高楼大厦内穿着制服忙碌的身影,每一位令人羡慕的在庄严的国徽下工作的公务员,他们都是这个真理最好的注脚。华丽光鲜的背后,无不曾在炎炎夏日里埋头苦学,在寒风呼啸中挑灯夜读。请我们记住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馆训——学习的痛苦是短暂的,未学的痛苦是终生的。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短短的几百字不足以表达我此时的感情,那就让我从现在起,珍惜美好的时光,发奋读书,汲取的知识,抒写美丽的人生。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2     近日因学习需要,读到牛汉先生的《我的第一本书》时,感触颇深。
     牛汉先生在文中回忆了自己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一段辛酸往事:当时(抗日战争之前)乡村贫穷落后到见了“书和红薯”都觉得希奇的地步,村里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同在一个班上课,全校只有一个外号叫“弄不成”的代课老师;一年级总共只有3个学生,除小时侯的作者及其好友乔元贞外,另一个是一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因为缺课本,为应付老师检查,作者就把自己唯一的国语书拦腰裁成两半,与好友分享;期末考试好友元贞考了第一名,作者因为名字少写了一笔而名列第二;放暑假时,作者在外地教书的父亲回来后知道了,才动手把这两半的书修补装订成两本象样的书,等作者要把另一本送给好友乔元贞时,却听到元贞他娘不再让元贞上学了。后来作者跟父亲到外地去继续读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成了全国闻名的诗人:“二黄毛”在抗日战争中,因为不怕死,英勇杀敌,多次受伤,成了“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作者的好友乔元贞却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
     此文引起我深思的是故事的结局——作者与小学同窗三人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们先来作一番比较:作者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诗人,是因为父亲十分关心作者的学习,带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并一直支持他读到大学毕业;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作者自己勤奋好学的主观努力。乔元贞能考第一名,可见他的素质不输于我,连作者的父亲都称赞他“有出息”;他之所以后来不能象作者一样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是因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用王安石的话来说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的缘故。两厢比较,可见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确实是有道理的。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后来不也没读成书吗,为什么他后来能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乔元贞却不行?我想这就是各人的性格所致了。从文中的描写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阳刚而有血性的汉子,具有一种敢说敢做、敢拼敢杀、不怕牺牲的顽强性格,这正是使他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的原因。而乔元贞却缺乏这样一种性格,文中对此虽然着墨甚少,我们却不难想象他是一个怎样性子的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他就不去上学了;抗日战争爆发了,多少象“二黄毛”一样的爱国青年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去,他却安于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性格懦弱,习惯于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配作个小商贩。

7. 我读过的一本书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以“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形式出版的小说,共十卷,按时间顺序分为十一个月,每卷十个故事,并在每卷附加一篇《每月故事》全书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以儿童的视角,生动地记叙了一个学年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多角度地描写了小学生安利柯与同学、与双亲、与各种人物的关系,细致入微地刻绘了他周围的人们的不幸和欢乐。全书虽然事情繁多,人物各异,但在相对独立的篇章中,却始终用一个“爱”字相贯穿,以“爱”凝聚一切,这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生、爱老师、爱父母、爱同学、爱朋友、爱穷人、爱劳动,爱一切为正义献身、为人民做好事的人。
《 爱的教育》在感情上洋溢着温暖。爱的温暖表现在柔情、体贴、同情、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相互尊重……
《爱的教育》是一步颇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在 题材上是一部平凡小事的赞美诗。全书所记述的全是学校、家庭、社会经常碰到的,极平凡,普通的琐事。写出了凡事都以崇高美好的爱的精神,让平凡人物的内心深处随时都闪现出不平凡的光彩来,那同样可以打动我们的内心……
就像《费鲁乔的血》一样(每月的例话),费鲁乔的家庭里有他的双亲、妹妹路易吉娜和爱他的外婆。因为父亲是经营服装店的,所以经常到城里进货,母亲带着有眼病的路易吉娜一同和父亲进城看病,现在只剩下了患有脚病的外婆和费鲁乔。夜深了,屋外还下着雨,可是一直在屋内焦急等待的外婆迟迟没有看到费鲁乔回来,雨还在下,风还在刮,夜像一片死一样的寂寞,费鲁乔推开门回到家,外婆看到他狼狈的样子,就肯定知道又在外面打架了,逼着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外婆在全心全意的爱着费鲁乔,可他去辜负了外婆对他的“爱”,外婆明白了一切之后,哭泣的说:“你这个每良心的孙子!你怎么不可怜可怜你的外婆呢,你在外面闯祸,把我冷落了一天,你就着么全然不顾吗?费鲁乔站在一旁一言不发的听外婆训斥,忽然门外传出一阵声音,越来越大,“是谁?”费鲁乔大声问到,但是,没有人,“谁”费鲁乔又颤厉地问,话音刚落,冲进来,两个歹徒,他们刮走了任何财产,就当这时,外婆大喊“救命”歹徒暴露了身份,拿起匕首向外婆冲去,费鲁乔立刻扑在了她的身上,那把匕首已经叉到了费鲁乔的脊背上,外婆醒来时,费鲁乔已经离开了,她痛声哭喊 ……
这就是“爱”无论是骂你还是说你,你的家人都时时刻刻的深爱着你,你千万不要忘记天下的人都是爱我们的。无论是感恩还是致谢你都要关爱你的家人,只要会感恩,天下的大爱都会展现在眼前。

我读过的一本书读后感

8. 我要一本书的读后感

读>有感 
二十八年,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而他,鲁滨孙,就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八年! 
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吃了千辛万苦,生存下来。但回家心切,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这个鬼地方,结果还是失败了,最后终于回到阔别28年的英国 。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时,我想我真的被震撼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震动。一个个问号不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假如我是鲁宾逊…… 
假如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 
在鲁滨逊认为,天底下没有什么人类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人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我们学习也一样,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各个学科学好,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一股动力不断促使我们前进。同时,还必须在做好每一件事后力求精益求精。 

我只会这两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