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的感人事件有那些啊?

2024-05-06 21:10

1. 残奥会的感人事件有那些啊?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奥运专电 题:感动世界 激励世人
  ——记北京残奥会赛场英雄
  新华社记者刘阳
  北京残奥会的竞技场上,无论输赢,每个运动员都是英雄,他们的身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些赛场英雄当中,有些人也许因为身体缺陷曾经自怨自艾,但是最终,他们在北京用顽强拼搏的精神,证明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名言,感动世界,激励世人,绽放出灿烂的人性光辉。
  是历史也是人生
  13届残奥会参加10届,至今已舀到9块金牌,澳大利亚66岁的选手莉比·科斯马拉创造了残奥会运动员的参赛时间之最。说起自己的比赛项目射击,科斯马拉谈笑风生,她不看重奖牌,也不在乎是否创造了历史,在她看来,10届残奥会见证了她的快乐人生。
  科斯马拉在本届残奥会上发挥平平,参加四项比赛都没得奖牌。但是,在这位老奶奶的辉煌年代,她在1972年慕尼黑残奥会上参加了游泳和田径比赛,1976年多伦多残奥会参加了射箭比赛。在她最爱的射击比赛中,科斯马拉已经舀到9金。在健全人的奥运会上,谁的参赛资历能与科斯马拉相提并论?
  20岁时,坐在轮椅上的科斯马拉先是尝试标枪,结果碰到了自己头上,险些打到眼睛。“天啊,太危险了!”她放弃了这个项目。然后去掷铁饼,却砸到另一个人的头上。最终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开始接触游泳、射箭、击剑、射击等项目,走上了参加残奥会之路。
  回顾自己辉煌的历史,科斯马拉表示,只要可能就不会放弃射击,奖牌只是额外的收获,“如果能获得奖牌,那是运气好,我更享受项目本身”。
  坐轮椅的“马拉多纳”
  轮椅网球混合级别单打第四名、美国人尼克·泰勒四肢残疾与轮椅为伴,他无论如何与足球也沾不上边,但却有着“马拉多纳”的绰号。
  “马拉多纳”得名于泰勒在比赛中独特的用脚发球技术。由于两手残疾萎缩无法握住东西,泰勒只能将球拍绑在自己的左臂上,可是右手又舀不住球,泰勒就先用两脚夹住球,发球时左脚猛然上踢,球跃上空中,他就势用球拍击打完成发球。
  这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发球方式,却让泰勒用得非常娴熟。他在谈起自己的发球时说:“没有人教我,都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如此脚法出众,难怪很多人称他为“马拉多纳”。对于这个称号,泰勒毫不客气地笑纳:“叫我马拉多纳也没什么错,我确实脚上功夫挺棒的。”
  泰勒自幼四肢残疾,双手明显萎缩,双腿也存在一定的功能性障碍。一般轮椅网球选手都是上肢完好,像泰勒这样连上肢都有残疾的选手比较少见。正是泰勒这样的运动员,把一个个人生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无臂英雄”的有梦人生
  雅典残奥会上,没有双臂的中国游泳运动员何军权用左肩与下颌夹住鲜花,站在领奖台上歪着头微笑的一刻感动了世界。在北京残奥会上,这位无臂英雄再用1金2银1铜的成绩续写了辉煌。
  何军权在赛场外的故事也同样令人振奋。他自信乐观,对爱情执著,心上人是健全人,他用种种行为赢得女友家人的信任,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并育有一子。他训练刻苦,每天训练4个小时,每天游9000米,有时超过1万米。他自信乐观:“不管任何时候,都要看得起自己。”
  何军权曾说:“许多残疾人都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其实,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人,有人敢说自己的人生是没有遗憾的吗?所以,心态是最重要的,不要想着别人怎么看你,关键是你怎样看自己。”
  这是何军权对“残缺”和“完整”的理解,也是他想对所有残疾人的忠告。他说:“我没法抱儿子,但我可以去背他;我没法拥抱妻子,但我有自己特殊的表达爱的方式。”
  跨项参赛的“女超人”
  想象一下,早上打完一场奥运会篮球比赛,晚上出现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田径赛场上……不可思议吗?加舀大34岁的轮椅运动员特蕾西·弗格森就做到了。
  弗格森是加舀大女篮的一员,同时还参加田径女子200米、5000米、4x100米接力赛跑以及1500米轮椅竞速的角逐,向自己的运动极限发起挑战。
  事实上,性格坚强的弗格森是一名斗士,她几乎在可能涉及的所有领域都奋勇争先。9岁之前,她是自己从小长大的那个社区里数一数二的街头曲棍球好手,甚至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代表加舀大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然而,一次失败的脊髓手术让她不得不与轮椅相伴。
  肢体的残疾没能浇熄她的梦想之火,更没磨圆她好胜的性格。遭遇不幸的四年之后,她终于找到了重返竞技赛场的途径,在当地一家康复中心里,她与轮椅运动不期而遇。后来她又将目光投向了田径赛场。
  作为特里·福克斯人道主义奖项的获得者,弗格森把残奥会上代表加舀大的这份荣誉看得很重:“小伤小痛都算不得什么,睡一觉起来明天又有崭新的挑战,每一项比赛我都会全力以赴。”
  硬地滚球赛场上的象棋大师
  在残奥会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四肢不缺,能看到天空的颜色,但是却要用常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力气去完成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有的说话还含糊不清,他们就是脑瘫运动员。
  尽管因为脑部的某些区域受损导致行动不便、语言功能障碍,但是他们的智力正常,智商甚至比健全人更高。硬地滚球赛场上的脑瘫选手、中国人王义就是个棋艺高超的“大师”。
  45岁的王义早在2001年就摘得北京市中国象棋等级赛冠军,获得了地方棋协大师的称号。一个先天重度脑瘫的残疾人能力克众多健全人象棋高手,简直不可思议,但王义做到了。
  王义7岁那年第一次接触中国象棋。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甚至学棋时没正经研究过棋书,已经过世的父亲只教会了他基本走法,但凭借一股子钻劲,王义闯出了自己的“野路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鸀林高手”。
  因为疾病,王义的语言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只能进行极为简单的表达。尽管水平有限,没能收获奖牌,但是王义总是用灿烂的微笑面对为他加油的观众。
  自从练上硬地滚球,王义摸棋的时间就少了。“虽然两者没有什么可比性,但那种意义和比赛的心理状态都是差不多的。”在王义眼里,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硬地滚球,其实都具有相同的意义,而他也正享受着这二者给他带来的快乐。
  自行车场上的“阿赫瓦里”
  “我是代表我的国家来完成比赛的。”当布基纳法索唯一的北京残奥会选手阿拉萨内·加斯贝奥戈骑着借来的自行车最后一个完成男子公路自行车个人赛(HC C级)比赛,人们渀佛又看到了40年前奥运马拉松赛场上的坦桑尼亚英雄阿赫瓦里。
  在全程48.4公里的比赛中,22岁的加斯贝奥戈最后一个“晃”过终点,成绩比第一名慢了20多分钟。原来,队里为他度身定做的手动自行车随机空运时被压坏了,他只得骑着从法国队借来的自行车参赛。这辆车坐上去背靠不着椅背,手柄太高,腿跪在上面晃来晃去。
  不过,双下肢瘫痪的加斯贝奥戈没有放弃,也没有半途而废,因为“我是代表我的国家来完成比赛的……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我没有让我的祖国失望”。
  他的话不禁让人想起了1968年奥运会上,阿赫瓦里拖着中途被踩穿孔的膝盖和脱臼的肩膀坚持4个半小时跑完马拉松全程后的那句名言:“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让我完成比赛。”
  这些残疾人运动员走过的路,也许远比健全运动员的路更加艰辛;他们所受过的苦,也许比健全人所遭遇的更加苦涩;他们的名字,也许不如奥运会明星那样广为人知。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故事激励世人:珍惜生活、发挥潜力、创造奇迹并非不可能。正如奥运歌曲《Everyoneis No.1》中所说的:“一样的天空,不同的光荣,有一样的感动。”(完)
  她用一只手臂做到了常人用两只手都很难做到的事情。她的名字叫娜塔莉娅?帕蒂卡,一个天生右下臂残疾的坚强姑娘,一个被誉为为乒乓球而生的波兰“维纳斯”。13日是帕蒂卡在本届奥运会的首次高调“出镜”,她代表波兰队与中国香港队进行女团小组赛的第一轮比赛,虽然最终以微弱分差惜败。但比赛中,这位独臂女侠还是赢得了全场的尊敬和掌声。在波兰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147位的帕蒂卡,从7岁起就迷上了乒乓球,11岁参加残奥会,15岁赢得2004年雅典残奥会乒乓球冠军。今年她还在世乒赛首轮小组赛中打败了世界排名第六的新加坡名将李佳薇,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虽然帕蒂卡最终没有取得本届奥运会女单的入场券,但她却得以代表波兰乒乓球女队参加女团比赛,同时也力求在残奥会上捍卫金牌。作为残疾运动员,帕蒂卡用别样的美丽诠释着体育运动的真谛,也感动着世人。

残奥会的感人事件有那些啊?

2. 残奥会的感人事件有那些啊?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奥运专电 题:感动世界 激励世人 ——记北京残奥会赛场英雄 新华社记者刘阳 北京残奥会的竞技场上,无论输赢,每个运动员都是英雄,他们的身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些赛场英雄当中,有些人也许因为身体缺陷曾经自怨自艾,但是最终,他们在北京用顽强拼搏的精神,证明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名言,感动世界,激励世人,绽放出灿烂的人性光辉。 是历史也是人生 13届残奥会参加10届,至今已舀到9块金牌,澳大利亚66岁的选手莉比·科斯马拉创造了残奥会运动员的参赛时间之最。说起自己的比赛项目射击,科斯马拉谈笑风生,她不看重奖牌,也不在乎是否创造了历史,在她看来,10届残奥会见证了她的快乐人生。 科斯马拉在本届残奥会上发挥平平,参加四项比赛都没得奖牌。但是,在这位老奶奶的辉煌年代,她在1972年慕尼黑残奥会上参加了游泳和田径比赛,1976年多伦多残奥会参加了射箭比赛。在她最爱的射击比赛中,科斯马拉已经舀到9金。在健全人的奥运会上,谁的参赛资历能与科斯马拉相提并论? 20岁时,坐在轮椅上的科斯马拉先是尝试标枪,结果碰到了自己头上,险些打到眼睛。“天啊,太危险了!”她放弃了这个项目。然后去掷铁饼,却砸到另一个人的头上。最终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开始接触游泳、射箭、击剑、射击等项目,走上了参加残奥会之路。 回顾自己辉煌的历史,科斯马拉表示,只要可能就不会放弃射击,奖牌只是额外的收获,“如果能获得奖牌,那是运气好,我更享受项目本身”。 坐轮椅的“马拉多纳” 轮椅网球混合级别单打第四名、美国人尼克·泰勒四肢残疾与轮椅为伴,他无论如何与足球也沾不上边,但却有着“马拉多纳”的绰号。 “马拉多纳”得名于泰勒在比赛中独特的用脚发球技术。由于两手残疾萎缩无法握住东西,泰勒只能将球拍绑在自己的左臂上,可是右手又舀不住球,泰勒就先用两脚夹住球,发球时左脚猛然上踢,球跃上空中,他就势用球拍击打完成发球。 这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发球方式,却让泰勒用得非常娴熟。他在谈起自己的发球时说:“没有人教我,都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如此脚法出众,难怪很多人称他为“马拉多纳”。对于这个称号,泰勒毫不客气地笑纳:“叫我马拉多纳也没什么错,我确实脚上功夫挺棒的。” 泰勒自幼四肢残疾,双手明显萎缩,双腿也存在一定的功能性障碍。一般轮椅网球选手都是上肢完好,像泰勒这样连上肢都有残疾的选手比较少见。正是泰勒这样的运动员,把一个个人生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无臂英雄”的有梦人生 雅典残奥会上,没有双臂的中国游泳运动员何军权用左肩与下颌夹住鲜花,站在领奖台上歪着头微笑的一刻感动了世界。在北京残奥会上,这位无臂英雄再用1金2银1铜的成绩续写了辉煌。 何军权在赛场外的故事也同样令人振奋。他自信乐观,对爱情执著,心上人是健全人,他用种种行为赢得女友家人的信任,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并育有一子。他训练刻苦,每天训练4个小时,每天游9000米,有时超过1万米。他自信乐观:“不管任何时候,都要看得起自己。” 何军权曾说:“许多残疾人都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其实,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人,有人敢说自己的人生是没有遗憾的吗?所以,心态是最重要的,不要想着别人怎么看你,关键是你怎样看自己。” 这是何军权对“残缺”和“完整”的理解,也是他想对所有残疾人的忠告。他说:“我没法抱儿子,但我可以去背他;我没法拥抱妻子,但我有自己特殊的表达爱的方式。” 跨项参赛的“女超人” 想象一下,早上打完一场奥运会篮球比赛,晚上出现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田径赛场上……不可思议吗?加舀大34岁的轮椅运动员特蕾西·弗格森就做到了。 弗格森是加舀大女篮的一员,同时还参加田径女子200米、5000米、4x100米接力赛跑以及1500米轮椅竞速的角逐,向自己的运动极限发起挑战。 事实上,性格坚强的弗格森是一名斗士,她几乎在可能涉及的所有领域都奋勇争先。9岁之前,她是自己从小长大的那个社区里数一数二的街头曲棍球好手,甚至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代表加舀大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然而,一次失败的脊髓手术让她不得不与轮椅相伴。 肢体的残疾没能浇熄她的梦想之火,更没磨圆她好胜的性格。遭遇不幸的四年之后,她终于找到了重返竞技赛场的途径,在当地一家康复中心里,她与轮椅运动不期而遇。后来她又将目光投向了田径赛场。 作为特里·福克斯人道主义奖项的获得者,弗格森把残奥会上代表加舀大的这份荣誉看得很重:“小伤小痛都算不得什么,睡一觉起来明天又有崭新的挑战,每一项比赛我都会全力以赴。” 硬地滚球赛场上的象棋大师 在残奥会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四肢不缺,能看到天空的颜色,但是却要用常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力气去完成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有的说话还含糊不清,他们就是脑瘫运动员。 尽管因为脑部的某些区域受损导致行动不便、语言功能障碍,但是他们的智力正常,智商甚至比健全人更高。硬地滚球赛场上的脑瘫选手、中国人王义就是个棋艺高超的“大师”。 45岁的王义早在2001年就摘得北京市中国象棋等级赛冠军,获得了地方棋协大师的称号。一个先天重度脑瘫的残疾人能力克众多健全人象棋高手,简直不可思议,但王义做到了。 王义7岁那年第一次接触中国象棋。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甚至学棋时没正经研究过棋书,已经过世的父亲只教会了他基本走法,但凭借一股子钻劲,王义闯出了自己的“野路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鸀林高手”。 因为疾病,王义的语言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只能进行极为简单的表达。尽管水平有限,没能收获奖牌,但是王义总是用灿烂的微笑面对为他加油的观众。 自从练上硬地滚球,王义摸棋的时间就少了。“虽然两者没有什么可比性,但那种意义和比赛的心理状态都是差不多的。”在王义眼里,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硬地滚球,其实都具有相同的意义,而他也正享受着这二者给他带来的快乐。 自行车场上的“阿赫瓦里” “我是代表我的国家来完成比赛的。”当布基纳法索唯一的北京残奥会选手阿拉萨内·加斯贝奥戈骑着借来的自行车最后一个完成男子公路自行车个人赛(HC C级)比赛,人们渀佛又看到了40年前奥运马拉松赛场上的坦桑尼亚英雄阿赫瓦里。 在全程48.4公里的比赛中,22岁的加斯贝奥戈最后一个“晃”过终点,成绩比第一名慢了20多分钟。原来,队里为他度身定做的手动自行车随机空运时被压坏了,他只得骑着从法国队借来的自行车参赛。这辆车坐上去背靠不着椅背,手柄太高,腿跪在上面晃来晃去。 不过,双下肢瘫痪的加斯贝奥戈没有放弃,也没有半途而废,因为“我是代表我的国家来完成比赛的……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我没有让我的祖国失望”。 他的话不禁让人想起了1968年奥运会上,阿赫瓦里拖着中途被踩穿孔的膝盖和脱臼的肩膀坚持4个半小时跑完马拉松全程后的那句名言:“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让我完成比赛。” 这些残疾人运动员走过的路,也许远比健全运动员的路更加艰辛;他们所受过的苦,也许比健全人所遭遇的更加苦涩;他们的名字,也许不如奥运会明星那样广为人知。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故事激励世人:珍惜生活、发挥潜力、创造奇迹并非不可能。正如奥运歌曲《Everyoneis No.1》中所说的:“一样的天空,不同的光荣,有一样的感动。”(完)

3. 历届残奥会感人瞬间

   【历届   残奥会   震撼心灵的瞬间】 
           在历届   残奥会   赛场上,一张张写满刚毅的脸、 
              一个个顽强拼搏的身躯,定格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瞬间。 
              为梦想加油,他们值得更多的掌声! 

历届残奥会感人瞬间

4. 08残奥会中的感人事迹

身残志不残奥赛夺铜牌 

虞奇敏,1978年出生。8岁那年,他不慎被机器轧断左腿,截肢12.5厘米,成了一名残疾儿童。为了防止腿萎缩,第二年的暑假,喜好体育运动的父亲虞鑫森把他交给普陀区少体校游泳教练郑志富,希望通过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健康。 

虞奇敏在训练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游泳素质,肢体的残疾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每天他都从沈家门第一小学步行到游泳池去训练。一路上,截肢部位的新肉被假肢磨出鲜血,再经一个多小时的池水浸泡,伤口像针扎般地疼,但他从不吭声。有一段时间,少体校游泳队改为蹼泳队,因为只有一个游泳池,虞奇敏只能同蹼泳队队员同池训练。由于游泳速度快慢不一,虞奇敏屡屡被蹼泳队员的蹼板击伤、划破皮肤,常常弄得浑身都是伤。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功夫不负苦心人。训练的第二年,在舟山举办的全省残疾人游泳比赛中,年仅10岁的虞奇敏击败众多成年人,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后,在省残疾人运动会上,他屡屡获奖。1997年,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50米、100米自由泳第一名,此后又四次获得这两个项目的第一名。2002年,在韩国釜山举行的远东及南太平洋运动会上,他一举夺得4×100米自由泳金牌,50米、100米自由泳银牌,200米混合泳铜牌。2004年,他作为我市首位入选残奥会的运动员,在第12届雅典残奥会S34级4×100米接力自由泳比赛中获得铜牌。

5. 残奥会是什么?

残奥会是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简称。
残奥会截至2020年已举办过第16届,全世界超过28000名残疾运动员角逐残奥赛场。残奥会比赛项目在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几乎每届都有变化,有些仅仅是昙花一现,有些则经久不衰,保留至今。

随着残奥会体现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友谊、勇气以及诚实竞争的理念深入人心,参赛国家、地区的数量和参赛运动员人数呈逐届递增趋势,残奥会影响力日趋增大。
中国从1984年6月首次组团参加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7届残奥会,之后参加了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的残奥会。在这5届残奥会上共派出215名运动员,共夺得金牌80枚、银牌72枚、铜牌52枚,59人次破75项世界纪录,25人破残奥会纪录。

残奥会是什么?

6. 杭州残奥会感人事迹。。。。

  新华网上海10月1日电(记者孙丽萍)在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的官方宣传海报上,19岁的
  赵曾曾身穿鲜红运动服,胸前挂着金牌,脸上带着不同颜色的唇印,羞怯而自豪的笑容感动了无数人、无数颗心。
  从智力不及常人一半的智障孩子,到如今站在世界特殊奥运会闪亮舞台上的美丽天使,赵曾曾正在用她的人生故事告诉世界:“你行,我也行!”

  9月29日,2007年特奥会形象大使赵曾曾(中)在母亲(左一)的陪同下在活动现场向与会者致意。当日,美国特奥代表团的10名运动员在上海应邀出席晚会,与中国的40名智障儿童联欢,共度十周岁生日。新华社记者 郑悦 摄
  特奥,改变了她的人生
  19岁的赵曾曾身高只有1米43,眼神单纯,像个大孩子。对陌生人的友善是她的天性。只要你给她一个微笑,她就会一头扑进你怀里,用充满信任和温柔的拥抱立刻把你融化。
  “我们都是单翼的天使,让我们紧紧拥抱,一起飞翔……”正如一首特奥会歌曲的歌词,赵曾曾的出生,也让家庭笼罩在不幸的阴影中。
  由于患上了发病率仅为千分之一的唐式综合征,她出生时脑部受损,智力水平不及正常人一半。为了更好地抚养她和妹妹,母亲曾义只能选择辞职呆在家中。
  1997年,另一场灾难突如其来,赵曾曾的父亲病故了。经济原本就很困难的家庭陷入了绝境,曾义一度甚至想到自杀。然而,社会及时伸出了温暖援助之手。在街道的安排下,她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勇敢地继续抚养这个“单翼的天使”。
  “特奥会改变了我的孩子!”赵曾曾的母亲曾义对新华社记者感慨地说。
  几年前,逐渐长大的赵曾曾意识到自己的智力缺陷,性格内向自闭,看见人会躲避,不敢说话,有时又变得莫名地暴躁。
  2006年春天,特奥会形象大使的选拔工作在上海全面展开。赵曾曾所在的上海启慧学校推荐了她。选拔现场,赵曾曾紧张地对老师说,“我害怕!我不行!”
  老师鼓励她挑战自己,走上前去和导演握个手。正是从这个对智障孩子并不容易的握手开始,她的人生改变了。
  担任特奥大使的一年来,赵曾曾越来越开朗、自信。在母亲看来,她“长大了,懂事了,说话做事越来越像正常孩子”。
  心愿:拿金牌,也会做点心!
  伴随着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开幕的临近,“特奥大使”赵曾曾的日程已经变得非常繁忙:参加特奥会圣火传递,与何润东等明星共同演唱歌曲为特奥选手加油,与美国特奥运动员一起联欢,准备特奥会闭幕式演出的节目……她每天至少需要参加三四场重要活动,在上海各个地点穿梭忙碌。
  遗憾的是,原定参加特奥会50米跑比赛的赵曾曾,由于承担了太多责任,可能不会出现在运动场上。
  “我想拿特奥会金牌!”在新闻发布会上,赵曾曾用不算清晰的发音,告诉记者自己的最大心愿。
  在“你行,我也行!”这部特奥会宣传片中,赵曾曾和母亲都接受了采访。母亲曾义在片中骄傲地说,“她拿过两枚金牌。她是我的女儿!”
  两枚金牌背后都有故事。去年赵曾曾在国际邀请赛上拿了长跑项目的金牌,一家三口特地去吃了顿火锅庆祝。还有一次,她在上海市闸北区举办的比赛中得到一枚巧克力做的金牌。这枚“金牌”很快就被赵曾曾“吃掉了”。
  来自社会的关爱、呵护,成了赵曾曾信心和勇气的源泉。如今,“你行,我也行!”成了她的口头禅。
  除了金牌,她对未来还有更多规划。赵曾曾和母亲告诉记者,她正在上海启慧学校就读职业培训“手工班”,最近开始学习揉面、和面,做中式点心,觉得非常喜欢。
  这位特奥会上的美丽天使是否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带着跟海报上一样害羞又骄傲的表情,赵曾曾说,比金牌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能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有一份工作,养我妈妈,做点心

7. 残奥会感人事迹 绘画。。。

残奥会感人事迹------在昨天的残运会赛场上,年仅16岁的女孩,拖着受伤的双腿,夺得了一枚宝贵的银牌,她就是佛山姑娘曹远航。 
  前天下午,昆明星耀体育运动城田径场跑道上,女子T(脑瘫)37级100米跑决赛马上进行,发令枪响过,运动员一齐冲上跑道直奔终点。可此时发生了叫人揪心的一幕,广东选手曹远航在出发几步即失足重重摔倒,双膝随即鲜血淋漓,左膝大块皮肤掉落。正当在场边的教练和观众都以为这小姑娘这下前功尽弃之时,冷不丁看到曹远航摇晃着瘦弱的身躯从地上爬起死命往前冲,一直追到终点,与最前面选手足足缩短了20多米距离,以19秒72的成绩获得这个项目的第四名。

  昨天下午,女子T(脑瘫)37级200米跑决赛上,人们原以为曹远航不会出现在跑道上了。当裁判员带着参加女子T(脑瘫)37级200米跑决赛的运动员来到起点时,人们却惊异地发现曹远航站在起跑线上,只是双膝被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枪声响过,运动员你追我赶,曹远航拖着疼痛的双膝第二个冲过终点,为广东代表团赢取了一枚宝贵的银牌。

残奥会感人事迹 绘画。。。

8. 残奥会有什么感人的事迹啊

带伤上阵的故事不仅发生在健全人赛事中,残运会赛场上,同样有这样的感人故事发生。年仅16岁的女孩,拖着受伤的双腿,夺得了一枚宝贵的银牌,她就是佛山姑娘曹远航。 
  昆明星耀体育运动城田径场跑道上,女子T(脑瘫)37级100米跑决赛马上进行,发令枪响过,运动员一齐冲上跑道直奔终点。可此时发生了叫人揪心的一幕,广东选手曹远航在出发几步即失足重重摔倒,双膝随即鲜血淋漓,左膝大块皮肤掉落。正当在场边的教练和观众都以为这小姑娘这下前功尽弃之时,冷不丁看到曹远航摇晃着瘦弱的身躯从地上爬起死命往前冲,一直追到终点,与最前面选手足足缩短了20多米距离,以19秒72的成绩获得这个项目的第四名。

  女子T(脑瘫)37级200米跑决赛上,人们原以为曹远航不会出现在跑道上了。当裁判员带着参加女子T(脑瘫)37级200米跑决赛的运动员来到起点时,人们却惊异地发现曹远航站在起跑线上,只是双膝被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枪声响过,运动员你追我赶,曹远航拖着疼痛的双膝第二个冲过终点,为广东代表团赢取了一枚宝贵的银牌。

  李康勇以6.83米的成绩为广东代表团夺得男子F46级跳远的冠军。而已经两破世界纪录的李汉华,后来又以4分09秒93的成绩超男子S2级200米自由泳的世界纪录,这一成绩比原纪录快了近40秒。 
 这些难道不感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