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典献身的白衣天使的故事

2024-05-11 23:30

1. 为非典献身的白衣天使的故事

韦小玲(1967年-2003年2月26日),女,广西人,壮族,生前系广东省广州市妇婴医院护士。2003年,“非典”横行。广州市妇婴医院护士韦小玲因照顾病人感染“非典”,她的丈夫执着奔走,每天到医院送饭送花,也被传染。
1986年从广州市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市妇婴医院工作。“在同一批来院工作的姑娘中,她总是最早一个来上班,最晚一个下班,脏活、累活抢着干”。1996年,医院决定筹建儿科移植病房,并选派业务骨干韦小玲前往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进修骨髓移植技术。
几年来,在她和儿科移植病区其他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广州妇婴医院在开展脐血移植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2003年1月17日,韦小玲在继续发烧,她向单位请了假。经过几天门诊治疗,仍然没有效果,病情在继续发展。26日,她就近住进了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9日晚上,韦小玲又被被转往中山三院集中收治。童奶奶见没天送去的饭媳妇都吃不下,就让儿子多到医院陪陪老婆。韦小玲与丈夫素来恩爱,42岁的罗耀华是广州市粮油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平时较忙,但当时已到春节假期,他便每天早来晚走,带些鲜花、煲点靓汤到医院,陪伴在妻子身旁。
童奶奶每提及此,都后悔不迭:“是我把儿子害了啊,我不知道媳妇患的是‘非典’啊,我不知道‘非典’会这样凶啊。”2003年2月4日晚,罗耀华也出现了与妻子相同的症状。2月5日,他住进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2003年2月8日晚,韦小玲转院至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2月9日,罗耀华也被要求转入第八人民医院。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的安排,17日下午,罗耀华被从3楼搬到二楼,住在韦小玲对面的一间病室。那段时间经常前往医院照料他们的一个亲人说,夫妇俩完全可以相互望见医生在给对方上呼吸机,但是爱的合力没能够终止死神的脚步。
18日早晨7时许,罗耀华去世了。父母年高,儿子尚幼,他们没能送他最后一程。当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告诉刚刚放下书包的杰仔:“爸爸死了。”2003年2月26日,为了不让韦小玲知道这个噩耗,当天中午,亲人们急匆匆把她转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但已经于事无补,韦小玲亦随夫君而去。
晚上孩子放学回家后,爷爷用同样的语气告诉杰仔:“妈妈死了。”

扩展资料:
“非典”事件中殉职医护人员介绍:
一、中国大陆:
1、叶欣(2003年3月25日,广州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
2、李晓红(1974年7月-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
3、邓练贤(2003年4月21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
4、梁世奎(1946年-2003年4月24日,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5、杨涛(1960年-2003年5月6日,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放射科医生)
6、丁秀兰(1954年3月24日-2003年5月13日,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
二、中国香港
1、刘永佳(1965年-2003年4月26日,屯门医院胸肺科内科护士)
2、谢婉雯(1968年3月31日-2003年5月13日,屯门医院胸肺科内科医生)
3、邓香美(1967年-2003年5月16日,基督教联合医院健康服务助理)
4、刘锦蓉(1956年-2003年5月27日,基督教联合医院健康服务助理)
5、王庚娣(1950年-2003年5月31日,威尔士亲王医院健康服务助理)
6、张锡宪(1945年-2003年5月31日,香港耳鼻喉科私人执业专科医生)
7、郑夏恩(1973年-2003年6月1日,大埔医院医生)
三、中国台湾
1、林永祥(2003年4月28日,高雄长庚医院内科医生)
2、陈静秋(2003年5月1日,台北市立和平医院护理长)
3、林佳铃(2003年5月11日,台北市立和平医院护士)
4、林重威(2003年5月15日,台北市立和平医院医生)
5、郑雪慧(2003年5月18日,台北市立和平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四、意大利
卡尔娄·武尔班尼(2003年3月29日,首位发现SARS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派驻越南河内医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小玲 (广州市妇婴医院殉职护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ARS事件

为非典献身的白衣天使的故事

2. 为非典献身的白衣天使的故事

非典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护士长叶欣
  抗击非典 以生命书写大医精诚。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邓练贤
  广东首位殉职医生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卫保周
  洛阳花开非典战   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51岁的副主任医师卫保周,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   5月23日,卫保周主动请缨参加洛阳市驻乡镇卫生院防治非典医疗队,劳累过度并带病工作,一直战斗到倒下的一刻。   卫保周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我不能当逃兵。
王晶
  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谢婉雯
  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   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   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李晓红
  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梁世奎
  用生命铭刻的丰碑   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梁世奎,与那些为救治SARS病人而殉职的医务人员一样,2003年4月24日,他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他一生挚爱的手术台上。而就在梁世奎走了的那一天,他最后抢救的“非典”患者已完全康复,即将健康出院。   4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向梁世奎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个抗击“非典”、实践“三个代表”、学习时代勇士的热潮,在三晋大地开展起来。   梁世奎曾说过的话:我是党培养的,关键时候我要为党分忧为民解愁。
刘永和
  用生命谱写忠诚   在举国上下如火如荼全面抗击非典时,山东省胶南市公安局大珠山派出所民警刘永和却离开了他曾经奋斗过的战线。   5月8日下午4时,本来是刘永和与同事们交班的时间。虽然已经紧张工作了近10个小时,多病的身体早已发出抗议,但是看着较往日增多的待检车辆和人员,刘永和实在放心不下。为了加快检疫速度,防止车辆阻塞,他毅然决定放弃按时换班,继续奋战在检疫点上。   正当刘永和站在路边对箱式货车进行例常登记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让年仅39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陨落。   这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牺牲在抗非一线的勇士,5月22日,公安部追授刘永和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   刘永和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是我们人民警察的责任,我一定要到第一线去。
额尔敦陶格陶
  草原上不落的太阳   额尔敦陶格陶是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旗委常委、副旗长,旗牧区防控非典工作组组长。自今年4月22日内蒙出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疑似患者以来,他就开始夜以继日实施布控方案,带领卫生、防疫、畜牧、民政等单位的领导,深入牧区,将1.2万份蒙文宣传资料发放到牧户,部署春季生产及“围封转移”工作。终因过度劳累,脑溢血突发,5月7日倒在了防控非典的第一线。   年仅51岁的额尔敦陶格陶是目前在全国抗击非典战役中因公殉职的第一位副处级党政干部。   额尔敦陶格陶曾说过的话:人这一辈子光阴不多。要抓紧每一天、办好每件事。
范信德
  人民健康好卫士   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疾患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这当中,运送危重非典病人而不幸染病去世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司机范信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是一位普通的司机,平实的广东汉子,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   范信德曾说过的话:让我去送病人。?张积慧:护士长的“前线”日记   4月15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土长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张积慧也因此荣获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成为全省青年的楷模。   2003年2月15日张积慧走进了抗非第一线。在与她的战友们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的同时,不仅尽心尽职完成本职工作,还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用她的真情,以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临时病区的医务人员走过的心路历程。   透过她真实的记录,我们看到,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团结一致、乐于奉献的集体。而张积慧细腻的观察,我们更看到,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广东省全体医务人员忘我的牺牲精神和勇敢探索的崇高品质。   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勇敢、无私的医务工作者们!   张积慧曾说过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所看、所听、所感,每每使我震撼。
姜素椿
  愿把夕阳化烈火   北京三O二医院姜素椿教授为抗击“非典”谱写了一首动人乐章。这位古稀专家的英雄壮举感动了中央领导同志,他在抢救“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大胆试验,注射“非典”患者康复后的血清,患病仅23天就康复了。胡锦涛总书记对他的高尚医德、医术和救死扶伤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姜素椿这种以生命挑战SARS的行动给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并在这场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作出大贡献。   姜素椿曾说过的话:我年龄大了,能够赶上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为降伏疫魔做点贡献,是我的幸运。
钟南山
  抗非最前沿的科学家   今年66岁的钟南山,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刚毅。说到他,广东几乎无人不晓。   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广东医疗卫生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病的诊治方面独树一帜。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把钟南山推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线。“医德的内涵是什么?我以为主要体现于‘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钟南山如此平和地诠释他的职业。   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作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和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最前线。   历史也不会忘记为防治“非典”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白衣战士,不会忘记钟南山——这位中国医疗界的杰出代表,站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最前沿的科学家。

3. 为非典献身的白衣天使的故事

韦小玲(1967年-2003年2月26日),女,广西人,壮族,生前系广东省广州市妇婴医院护士。2003年,“非典”横行。广州市妇婴医院护士韦小玲因照顾病人感染“非典”,她的丈夫执着奔走,每天到医院送饭送花,也被传染。
1986年从广州市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市妇婴医院工作。“在同一批来院工作的姑娘中,她总是最早一个来上班,最晚一个下班,脏活、累活抢着干”。1996年,医院决定筹建儿科移植病房,并选派业务骨干韦小玲前往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进修骨髓移植技术。
几年来,在她和儿科移植病区其他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广州妇婴医院在开展脐血移植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2003年1月17日,韦小玲在继续发烧,她向单位请了假。经过几天门诊治疗,仍然没有效果,病情在继续发展。26日,她就近住进了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9日晚上,韦小玲又被被转往中山三院集中收治。童奶奶见没天送去的饭媳妇都吃不下,就让儿子多到医院陪陪老婆。韦小玲与丈夫素来恩爱,42岁的罗耀华是广州市粮油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平时较忙,但当时已到春节假期,他便每天早来晚走,带些鲜花、煲点靓汤到医院,陪伴在妻子身旁。
童奶奶每提及此,都后悔不迭:“是我把儿子害了啊,我不知道媳妇患的是‘非典’啊,我不知道‘非典’会这样凶啊。”2003年2月4日晚,罗耀华也出现了与妻子相同的症状。2月5日,他住进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2003年2月8日晚,韦小玲转院至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2月9日,罗耀华也被要求转入第八人民医院。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的安排,17日下午,罗耀华被从3楼搬到二楼,住在韦小玲对面的一间病室。那段时间经常前往医院照料他们的一个亲人说,夫妇俩完全可以相互望见医生在给对方上呼吸机,但是爱的合力没能够终止死神的脚步。
18日早晨7时许,罗耀华去世了。父母年高,儿子尚幼,他们没能送他最后一程。当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告诉刚刚放下书包的杰仔:“爸爸死了。”2003年2月26日,为了不让韦小玲知道这个噩耗,当天中午,亲人们急匆匆把她转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但已经于事无补,韦小玲亦随夫君而去。
晚上孩子放学回家后,爷爷用同样的语气告诉杰仔:“妈妈死了。”

扩展资料:
“非典”事件中殉职医护人员介绍:
一、中国大陆:
1、叶欣(2003年3月25日,广州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
2、李晓红(1974年7月-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
3、邓练贤(2003年4月21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
4、梁世奎(1946年-2003年4月24日,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5、杨涛(1960年-2003年5月6日,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放射科医生)
6、丁秀兰(1954年3月24日-2003年5月13日,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
二、中国香港
1、刘永佳(1965年-2003年4月26日,屯门医院胸肺科内科护士)
2、谢婉雯(1968年3月31日-2003年5月13日,屯门医院胸肺科内科医生)
3、邓香美(1967年-2003年5月16日,基督教联合医院健康服务助理)
4、刘锦蓉(1956年-2003年5月27日,基督教联合医院健康服务助理)
5、王庚娣(1950年-2003年5月31日,威尔士亲王医院健康服务助理)
6、张锡宪(1945年-2003年5月31日,香港耳鼻喉科私人执业专科医生)
7、郑夏恩(1973年-2003年6月1日,大埔医院医生)
三、中国台湾
1、林永祥(2003年4月28日,高雄长庚医院内科医生)
2、陈静秋(2003年5月1日,台北市立和平医院护理长)
3、林佳铃(2003年5月11日,台北市立和平医院护士)
4、林重威(2003年5月15日,台北市立和平医院医生)
5、郑雪慧(2003年5月18日,台北市立和平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四、意大利
卡尔娄·武尔班尼(2003年3月29日,首位发现SARS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派驻越南河内医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小玲(广州市妇婴医院殉职护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ARS事件

为非典献身的白衣天使的故事

4. 谁知道白衣天使抗非典的光荣事迹

4月22日下午,在上海市新收犯监狱,年轻的毛警官接待了一对从安徽赶来探望儿子的老年夫妇。在被告知为严防“非典”疫情,监狱暂停会见后,这对老人仍不死心,再三恳求。毛警官微笑着,却坚定地拒绝了。同时,他又耐心解释了监狱之所以采取暂停会见措施的理由。“那我们给他带的东西怎么办?”大爷两眼盯着毛警官。毛警官当即表示:请放心,物品消毒后,一定亲手交给他。老俩口尽管没见到儿子,多少有些遗憾,但还是放心地踏上了归途。

为防止“非典”入侵,上海市新收犯监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三天中,监区共向18个省、市先后挂通了254只电话,不少电话是打了多次才通的。10多名罪犯的亲属因电话实在联系不上,或者有些亲朋好友没有及时传递信息以致来监探望的,经监狱方说服解释,也都充分理解,爽快地回家了。

新收犯监狱及时组织罪犯收看有关“非典”的疫情通报、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讲座,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宣传介绍“非典”的流行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警官们充实一线,一日三餐吃在会议室,睡在地铺上,实施极其严格的封闭式管理。

这一时期,监狱采取的各种措施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拖———打扫卫生拖地面,开———勤开窗子通空气,洗———经常洗手用肥皂,喷———喷洒药液消毒好,照———紫外灯照不忘掉,晒———太阳高照晒被褥,量———测量体温不漏人,炼———锻炼身体能免疫。每天,监区警官都这样认真地组织、督促服刑人员操作,决不放过任何疑点,不留任何死角。

监狱警官的细致关怀,使罪犯中一度存在的莫名恐惧、焦躁不安的情绪慢慢得到缓解。不少服刑人员也渐渐养成了重视个人保洁、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许多服刑人员给家里写信,把监狱里发生的这一切转告亲人:在监狱里有安全感!
东方网5月10日消息:北京佑安医院的大门口曾经举行过一个特别的赠旗仪式。那天北京佑安医院有3名非典患者病愈出院,他们将两面鲜红的锦旗和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送到了曾经挽救他们生命的医护人员手里。

在这些医护人员中,一位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中年大夫特别引人注目,她就是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孟庆华大夫。同成千上万医务工作者一样,她一直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北京佑安医院作为非典定点医院,现有床位90多张,3月11日收治第一例非典患者。

4月10日孟庆华大夫接受任务,加入到救治非典患者的队伍之中,从此就没有回过家。作为感染科主任,她负责三个病区非典病人的救治工作,始终坚持为病人负责、为同事负责、为同事的家庭负责的工作原则,运用全部的医学手段同冠状病毒做斗争,从实践中摸索经验,果断决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从北京佑安医院治愈出院的患者已有60多人。

20岁的女大学生杨静是这次出院的患者之一,住院期间得到了孟庆华大夫的细心治疗和精神鼓励。正是孟大夫及其战友们的精湛技术和无私关爱给了她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得以新生。她父母用一首诗来表达感激之情:“非典肆虐如暴雪,神州霜降春意绝。幸喜白衣天使在,严守一线不退歇。苍松翠柏立荒野,冰天雪地显高节。待到冰消雪化时,医护美名传世界。”

在这个简短的欢送会上,当杨静第一次见到摘掉口罩、给了自己那么多照顾的孟庆华大夫时,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孟庆华大夫已在第一线战斗了近30天。作为一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工作压力。但工作的每一天,她都从容不迫,通过自己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将微笑传达给患者,把责任带到治疗中。

她知道,对于非典患者来说,除药物治疗外,重要的还是增加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信心给人力量,爱心给人希望。

这,正是抗击非典时期,我们所需要的精神。

5. 抗非典的白衣天使故事300字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关切的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6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 
病魔袭来迎着上 
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 
叶欣的爱人总是神闲气定,波澜不惊。他相信,危险和死亡从来不会真正地走进他双眸明亮的妻子;他相信,妻子不会离开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然而,叶欣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和儿子。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 
身先士卒连续加班 
忙的时候,叶欣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询问。只是对接听电话的姑娘说,“告诉他,我在班上。没事。” 
今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开始发现“非典”和疑似“非典”的患者,最高时一天5例。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 
作量,叶欣护士长周密筹划,并安排了加强班。为了防止病魔感染自己的同事,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做好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不拉,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科室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加,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询问。只是对接听电话的姑娘说,“告诉他,我在班上。没事。”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叶欣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原有冠心病,曾经作过心脏搭桥术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处于半坐卧位,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2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了。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叶欣尽量包揽了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然而不幸很快发生了。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 
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怀疑终于被证实:又是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呈现了,这是一例“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患者终于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可“非典”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 
,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这些同事。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7床每2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她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据叶欣的同事回忆,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艰难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这些同事。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 
3月11日,同患“非典”的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 
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 
专家全力抢救未果 
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同时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欣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不知有多少人在为叶欣祈祷,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1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时30分,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 
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她永恒的微笑

抗非典的白衣天使故事300字

6. 抗非典时牺牲的白衣英雄有哪些医生或护士(要有事迹介绍)

李晓红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2003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年仅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

7. 关于“非典”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迹的作文不少于350字

  妈妈在有我之前根本就不会做饭,有了我以后,因为爸爸要经常加班,妈妈为了我的健康,再也不敢吃饭凑合了,只得硬着头皮学起了做饭.从此,只要是跟做饭有关的书哇、电视节目包括会做饭的同事,妈妈都不放过,只见妈妈细嫩的手上多了些刀伤、烫伤,看得我都心疼,可妈妈却从不肯放弃.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妈妈现在不仅会做饭,还经常自创一些非常适合小孩子又很有营养的食品,引得邻居的小孩都爱来我家吃饭.可这些的背后,妈妈负出了什么只有我最清楚啊!
  妈妈的关爱就像是阵阵的凉风——在我有汗水的时候;妈妈的关爱是滴落的泪水——当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焦急地守候着我;妈妈的关爱是一把花折伞——当我在外面遇见风雨的时候;妈妈的关爱是温暖的港湾……
  平平淡淡的母爱

关于“非典”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迹的作文不少于350字

8. 白衣战士抗战非典与SARS病毒的故事

 军事医学科学院全力以赴进行非典科研攻关纪实

  非典,一种人类从未所知的烈性传染病,正在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疫魔。谁能破解它?谁能识别它?谁能制服它?

  危难时刻,一支特殊队伍挺身而出,主动出击,在实验室与非典疫魔展开殊死较量。短短两个多月,他们不仅捕捉到导致非典的冠状病毒,研究出非典快速检测诊断技术,测绘出非典病毒基因图谱,并将研制中的基因工程人ω干扰素开发成有效预防非典的新药投入生产。

  他们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



  忘我拼搏,与SARS病毒作战

  主动请缨破解疫魔2003年春节刚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广东部分地区肆虐的消息刚一传到北京,就立即引起了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和专家们的极大警觉。是什么疫魔如此猖獗?军事医学科学院主动请缨,决定破解这神秘的疫魔。飞赴广州采集样本破解疫魔必须首先获得患者病变组织样本。2月12日上午10时,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助理、流行病学专家曹务春和病毒学专家祝庆余受命前往广东疫区采集非典病毒标本。原本准备赴曼谷参加国际热带病研讨会的曹务春,立即把去泰国的机票换成了去广州的机票。不到3个小时,他们便出现在直飞广州的航班上。成立防治攻关小组按常规,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要开展非典研究,必须先申报项目后上课题。然而,军事医学科学院党委对非典研究项目作出了一系列超出常规的风险决策——成立防治非典科研攻关领导小组和13名权威学者参加的专家组,负责统一协调科研力量和资源;以设在这个所的全军微生物检测中心为核心,组成包括病毒学、细菌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等多个实验室参加的非典防治科研攻关集体;选定祝庆余、秦鄂德、端青、杨瑞馥、曹务春、王翠娥等6位专家领军挂帅,并制定了详细的科研攻关计划。病毒标本进实验室2月14日晚,祝庆余和曹务春两位专家携带采集的非典病毒标本安全返回北京。当晚,等候多时的高级实验师于曼、实验师司炳银等攻关组成员,便提着装有非典病毒标本的“潘多拉匣子”,进入研究所的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发现元凶冠状病毒2月26日,一线科研人员发现冠状病毒。3月21日,非典科研攻关集体首次向国家卫生部报捷:发现非典元凶为冠状病毒。而此时国际上尚无这一发现的报告。一位著名老专家这样感叹:1975年全球出现莱姆关节炎,科学家用了7年时间才找到病原。1981年艾滋病出现后,科学家寻找病原也历时3年。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人员从开始非典课题研究到发现冠状病毒仅用了39天!冠状病毒得到确认4月9日,卫生部和我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们在听取汇报后,对非典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的研究发现给予了确认。强强联合追踪来源为了早日完成冠状病毒的全基因测序,为深入追踪病毒来源,研制诊断试剂、防治药物和预防疫苗奠定基础,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决定与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展开强强合作。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作出这一决策的时间是4月9日18时,半个小时后,这个仅成本就需要1000万元人民币的高科技工程的协议即告达成。完成4株变异病毒测序军事医学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后,所有与测序有关的科技人员被紧急召回实验室。4月9日23时,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人员备齐了所有病毒资料,24时按时送达位于昌平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在这里,军地双方的科技专家密切协作,仅用36个小时便完成了4个新型冠状病毒株的全基因测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4株变异冠状病毒全基因测序的国家。4月14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将分离出的4株冠状病毒送到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进行测序,为了及时处理测序中的问题,范宝昌、常国辉两位博士竟三天三夜没离开测序大厅一步,直到测序完成。4月15日,完成病原体全基因测序。研制出快速诊断技术4月16日,他们通过利用分离到的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研制出非典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诊断技术,检测准确率达95%以上,两小时内可以出检测结果。快速检测只需一小时4月19日,他们又与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酶联免疫吸附试剂芯板,运用这一技术,可以同时检测96个非典样品,而且需要病人血样少,检测时间仅需一小时。干扰素进入临床研究基因工程人ω干扰素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陈薇带领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研究了3年的成果。在筛查非典预防药物时,陈薇发现它对非典病毒的攻击有明显的防护作用。为使这一成果及早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发挥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办公,很快便完成对这一新药评审,并于4月28日正式批准进入临床研究。多次到一线取样本严重的疫情,让非典攻关集体的每一个人绷紧了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