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的个人经历

2024-05-05 10:16

1. 李小可的个人经历

八十年代先后十几次到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等西部地区写生体验。80年代起先后二十余次深入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甘肃等西部藏族地区进行写生及摄影创作,体验生活。曾多次赴黄山、太行山、燕山等地写生。艺术创作在继承中国画传统和李可染艺术精神的同时,注重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深度的直面生活,从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中寻找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在重体验的基础上重表现,形成了特殊风格。北京、西藏、黄山成为国画《水墨家园》系列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鲜明的绘画语言、风格受到专业界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关注和欢迎。在创作国画作品的同时于2003年开始创作《藏迹》系列的版画作品,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引发了美术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从事创作的同时推动公共美术事业的推广普及。积极参与中国山水画的教育,培育出近百名的中国山水画画家和学员。策划了诸多重大题材的美术展览,并且特别关注西藏美术事业的发展;2005年首次赞助、策划的《雪域彩练》西藏当代绘画展,确立了西藏当代绘画在美术史中的位置。水墨及版画作品被多家美术馆、重要机构、海内外诸多收藏家收藏。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西藏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山水班导师

李小可的个人经历

2. 李小可的个人简介

李小可,江苏徐州人1944年 出生于四川重庆金刚坡1946年 11月20日随父母迁居北京,入住北京东城西贡院大街1948年 随父母搬入北京东城区大雅宝胡同甲2号1960年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1962年 应征入伍,在唐山4582部队服役期间,成为美术骨干、尖子班成员,被评为五好战士。1968-1977年 复员分配至北京内燃机总厂锻工车间,期间坚持美术宣传创作。1978年,协助父亲李可染赴黄山、九华山写生讲学,随父亲开始系统研习山水画。1979年 进入北京画院。1986年-1987年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卢沉人物画研修班。1987年 参加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先生短期人物画研修班1988年 与著名摄影家郑云峰赴黄河源头采风,并在黄河源头矗立由父亲李可染题字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石碑,前后历时45天1989年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短期“现代构成”进修班。

3. 李小可的介绍

李小可,1944年生,江苏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3年,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并参加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先生举办的短期研修班。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西藏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

李小可的介绍

4. 如何评价李可这个人?

官方的说法不可信,因为官方有各种利益、zz考虑。官方发言的代表未必是为民发声的!
不如听听民间是怎么排名的!!!!民间的排名才是最贴近百姓的,才是最贴近实相的!!

原则:真正的运用本气辩证来调理病人的中医才能算得上是真(古典)中医,以邪气辩证来调理的中医一律视为西医(假中医)。
本气辩证:又称为正气辩证,指的是以患者这个人的本气为中心展开的辩证。
邪气辩证:指的是以病人的症状为中心展开的辩证,当前教科书教授的辩证体系就是此类!
所以,但凡是固守课本的八股中医,所谓的国医大师基本上都是靠论文堆砌出来的,临床疗愈不行!这种中医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医,充其量是一个死读书的中医罢了。
好了,废话不多说
下面我将总结当前有开课有名气的中医大家(不知名的民间中医无法纳入排名范围内)。

最好的中医大多数出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国内中医业界真正的超级大家前五位排名如下:(本气辩证大家)
最好的中医大多数出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内中医业界真正的超级大家前五位排名如下:(本气辩证大家)
NO.1 江苏常熟 李 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圣级别的大家,真正的正气辩证奠基人,临床痊愈率极高,徐文兵的妹妹徐文波亲自随其跟诊,唯一真正读懂《伤寒论》的人)


NO.2 福建福州 林 杰 ,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外科圣手,徒手即可治病)



NO.3 北京朝阳 徐文兵,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点穴即可治病,帮助现代人会古人之本意的重要大家)


NO.4 陕西韩城 孙曼之(善用行风气药以及胡黄连,遵循古典本气辩证原则)


NO.5 江苏江阴 黄 煌,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善于根据体质用药,严格执行本气辩证的重要人物)

5. 李可的人物评价

李可为人低调,接受采访极少,只同意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接受采访,没有当面采访的先例。“李可”其实只是她的笔名。她的真名还是个谜;而在她上班的单位里,很多同事也不知道她就是写《杜拉拉》的李可。“我分享观点,不分享生活。事实上,这就是我的人生观之一。”《杜拉拉升职记》系列的责编蔡女士在记者采访时,说:“李可不是故作神秘的那种作家,她就是一个不愿意生活被打扰的人。”蔡明菲同时透露,李可拥有一份百万级丰厚年薪,这使得她在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巨额版税,也能保持不动声色的低调姿态。李可还在企业中任高管,所以害怕影响工作,蔡女士说:“李可说她退休了也不会做公众人物。”而李可本人则认为“任何时候,平静都好过名气。很多曾经作出惊天动地事业的人事实上都在追求安宁,而不是名气。”同时李可也认为职场之上,姿色OK就行,貌美自然可以加分,但体力更重要。有趣的是,李可的神秘莫测、低调、保护隐私,却更为白领所欣赏。

李可的人物评价

6. 李可的人物评价

李可身材纤细苗条,脸庞娇小精致,同时李可多才多艺,集表演、舞蹈、长笛、声乐等特长于一身。在大学时,李可虽然成为云南小有名气的大学生,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李可没有沉迷,而是在慢节奏中惬意地享受生活,沉淀自己。2015年,李可因担任《花千骨》女主角赵丽颖文替被网络曝光,由于其长相清纯、灵气逼人而获得网友纷纷关注点赞。(岳阳日报、腾讯时尚评)。

7. 李小可的艺术经历

 1979年 参加“北京百花画会”画展(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1980年 参加“北京当代十人画展”(中国美术馆、南京美术馆)1983年 参加“北京风光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1984年 参加“五岳三山国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1988年 北京风光国画展(中国美术馆、澳门)1990年 参加“中国当代名家水墨画展”(泰国)1993年 参加“李小可、李庚、李宝林、杨淑卿水墨、雕刻四人联展”(台湾高雄文化中心、台北敦煌画廊、台中文化中心)1993年 李小可、李庚、李宝林、杨淑卿水墨雕刻四人联展(台北敦煌画廊,高雄文化中心,台中文化中心)1995年 参加“河山画会第一回展”(广东·深圳美术馆)1997年 参加“河山如画图——河山画会第三回展”(广东·深圳美术馆)1998年 参加“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广东·深圳美术馆);参加“河山如画图——河山画会第四回展”(广东·汕头画院)1998年 创作水墨作品《夏》136x68cm1999年 参加“山艺术文教基金会邀请展”(台湾·高雄艺术美术馆)2000年 参加“水墨与都市——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广东·深圳美术馆)2001年 参加“百年中国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绿风——心系奥运关爱家园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名家画北京展”(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李小可西部风情展” 120幅摄影作品(北京·炎黄艺术馆)2002年 参加“大将之门——北京画院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参加“西部如画——贵州美,河山画会展”(贵州·贵州省博物馆)2003年 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北京·可创铭佳画廊)参加“北京风韵系列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2004年 参加“北京风韵系列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大连、广州)2005年 参加“中国画·画中国—走进香港”采风实践及大型画展参加“北京古都风韵交流展”(希腊)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藏地—不灭的记忆”李小可摄影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两岸水墨名家交流展”(北京·北京画院美术馆)参加“中国美术名家—印度之旅”采风实践及大型画展参加“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展”(北京·军事博物馆)2006年 参加中华两岸基金会组织的“两岸水墨名家交流展”(台北国父纪念馆、北京画院美术馆)赴新疆喀什等地参加“中国画·画中国—走进新疆”采风及画展参加“北京风韵系列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2007年 参加“北京风韵系列之山水情韵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河山如画图—中国人民大学成立70周年暨河山画会成立20周年纪念画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参加“40年代40家—当代国画名家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参加“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正月的雪》2008年 参加“灵感高原—当代西藏主题绘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画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参加“中韩现代美术展”(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水墨作品展”(澳门民政总署画廊)2009年 夏初创作巨幅北京题材作品《水墨家园》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台北·国父纪念馆)参加“两岸三地纪念孙中山书画展”(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参加“艺术和我—2009中意当代艺术作品展”(深圳、罗马)参加“华彩北京”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参加“河山如画图——河山画会第七回展“(中国美术馆)作品《水墨家园》获北京市文联“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作品优秀奖2010年 参加“河山寄怀—北京画院山水画五人展”(北京·北京画院美术馆)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参加“北京市文联成立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版画作品《窗口》在2010年首届中国·广州国际藏书票暨小版画双年展中荣获优秀小版画奖2011年 参加“日出东方—全国著名画家作品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参加首届“和美西藏”美术大赛作品展并担任评委(北京军事博物馆、上海民族民俗文化博览馆)举办“藏迹—李小可版画作品展”(北京·北京画院美术馆)2012年 举办“藏迹—李小可版画作品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参加“李家山岭南邀请展—从写生到心境的创造历程”(岭南美术馆)创作十米长巨幅西藏题材作品《远古的回声》创作七米长巨幅黄山题材作品《黄山天下无》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人文·北京——中国山水画邀请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3年 参与策划、组织“无限江山—李可染艺术世界展”(台北·历史博物馆)1998年 策划、组织“李可染中国画展”(上海·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宝钢艺术中心)1998年 参与策划、组织由中国油画学会、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广州·广东美术馆,高雄·炎黄美术馆)1999年 策划、组织“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与策划、组织“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当代价值和未来意义”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国家画院)2000年 参与策划、组织“李可染水墨艺术世纪大展”(台北历史博物馆、高雄市美术馆)策划、组织“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展”(广州·广东省美术馆)2001年 策划、组织、参加“李可染父子作品展”(徐州·李可染旧居)参与策划、组织“气宇轩宏——李可染的艺术”(香港艺术馆)2001年 策划、组织“黄润华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主编画册《黄润华》2002年 参与策划、组织“李可染艺术展”(杭州·西湖美术馆)2003年 参与策划、组织“张遇圣·李可染展”、“李可染中国画艺术学术讲演会”(韩国汉城·现代美术馆德寿宫分馆)2004年 策划、组织《雪域彩练—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主编画册《雪域彩练》2005年 策划、组织“李可染写生作品展”(广东·深圳美术馆,上海·上海美术馆)策划、组织“江山无尽——李可染山水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与策划、组织“中国首届李可染艺术节”(“李可染作品展”、“李可染艺术生平及抗战题材作品展”、“乡国情—徐州籍艺术家书画展”、“东方既白文艺演出”、“‘胆与魂’艺术论坛”)2007年 策划、组织“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北京·中国美术馆),编辑出版画册书籍等十九种。参与策划、组织、参加“李可染与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与策划、组织、参加“第二届李可染艺术节”大型活动与展览(徐州·李可染艺术馆)参与策划、组织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2008年 策划、组织“春放之约—纪念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北京·人民大会堂)2009年 支持母亲邹佩珠捐赠李可染书画作品,策划、组织“实者慧—邹佩珠率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赠李可染作品展”(北京·北京画院美术馆),参与编辑画册《实者慧》参与策划、组织“中国(徐州)第三届李可染艺术节”(江苏·徐州)2010年 参与策划、组织“画龙点睛—李可染的世界”(人物篇)(北京·北京画院美术馆),参与编辑画集《画龙点睛——李可染的世界·人物篇》2010年 策划、组织“艺缘——邹佩珠的创作和社会活动”暨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成立,参与编辑出版《艺缘——邹佩珠的创作和社会活动》2011年 参与策划、组织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大展“李可染的艺术”(中国国家博物馆)参与策划、组织“千难一易—李可染的世界”(写生篇)(北京·北京画院美术馆),参与编辑出版《千难一易—李可染的世界·写生篇》2011年 策划、组织“大美西藏—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北京·民族文化宫),主编出版《大美西藏》画集2012年 8月赴美国参加《这里是北京》美国ICN入网开播仪式及“北京风云中国画展”展览,期间多次参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汉姆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并拍摄8千余文艺复兴至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特别是印象派以及各类艺术风格的经典名作。

李小可的艺术经历

8. 李小可的作品风格

 李小可的作品既是深情如梦的,又是满腹质疑的;既是坦然的,又是灼热难抑的;既有诗情,又哀惋如诉。所以李小可的创作超越了古典主义山水和现实主义山水所遵循的完整原则,探索新的绘画结构方式,用半抽象、模糊的、富于象征性的艺术形象,通过主观的分解、综合,强化了画面造型构图,笔墨结构关系,突出画面的“质”与“势”,抒发了内在地体验和情感。在他绘画元素中所包含的形、线、点、面、色、空间、黑白、虚实、曲直、动静、笔与墨等,绝非仅是技巧层面上地自如发挥,而是融入了情感和精神的创造动能,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笔墨走得更深更远,不仅皈依到各种以诗性为本的意象中,而且还进入到立体的、人性的抒情魂魄中。有时,我总想把李小可的作品命名为“回声”,从小处说是晨钟暮鼓的回音,往大里讲是斗转星移的跫音。也许,他最喜欢画的北京意象本身就是拥有深不可测的回声的。紫禁城的回声是民间的心跳,钟鼓楼的回声是记忆的潮汐,废墟上的回声是苦涩的痉挛,老胡同的回声是生活的密码。李小可的水墨家园就是收集这些回声、编织这些回声、传达这些回声的。事实上,我一直试图用“回声”的概念来结构李小可的美学追求,他的笔触、光感、色彩都具有回声的状态和力量,最不张扬的回声悠远、绵长、浓郁、宁静,仿佛是散发在四合院屋顶瓦面上的湿润气息,任你怎么打量,都沾满经年亦碧的乡音乡情。 李小可是重视“表现”和善于“表现”的实力派画家,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个性化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张力显然更加饱满。对他来说,作品能否成为人们心路历程上的等待,取决于艺术家率真的精神注入。因此,他的一系列山水、风景都洋溢着磅礴的生命力,他作品中的构图、光线、笔墨、色调、意境无不闪动着心灵的博动,这正应验了康德的审美理念:“自然之所以在我们审美判断中成为壮美,不是因为它激起恐惧情绪,而是由于能唤醒我们自己的力量。”小可作为“京派画家”,他宽厚豁达的笔墨世界里,始终激荡着一种与天地相接的生命与历史的回声。他的画作远离了逍遥自在,不回避世俗气息,更逼视乾坤,以容易感知到的绘画语言,升腾着画家胸中的人道情怀和人格境界。他的画从平面结构入手,处处协调画面关系、线条的坚实有力,积墨产生的斑驳混沌、虚实相成,把京郊燕山、皇城的宫墙、胡同、四合院……转化为具有新审美意义的视觉形象。他的笔墨语言、山水符号含融了李可染先生重拙,迟涩的特点。表现北京老房子,他用线的分割与连接构成了节奏有序的画面,局部看似乎是抽象的,模糊的,但这样的抽象是涵盖在有序的四合院屋顶和错落有致的树木构成的整体画面中,这里并非仅仅考虑具体的房屋院落,而是在处理画面各要素之间的抽象结构关系,塑造出绘画性的整体形象。这样的形象不再拘泥于细节,拘泥于阐释,而凸现了启迪观众的参与,以获得更深更广的审美效应。他一方面在探寻艺术形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他力图用自己的作品表现内心纯净如牧歌般的心绪和爱意。他的画既非浮躁地涂抹心中块垒,也非优雅地抒唱闲情,更不是远离生活胡编乱造的哗众取宠,他的水墨家园是对生活、心灵和自然的美学记录,是剔除了晦涩和混沌的生命放歌。故而在他的笔下所呈现的城市、乡村、高原、洪荒、古街、民居等或宏或微的景貌,都不是为了热闹自己或别人的目光而画的,相反,人们总是可以从中窥见的恰恰是舒展的智慧、和谐的抒情、安宁的思索、淡远的胸襟。李小可笔下的古都和现代化的都市在时间之河上交汇出诗性的光晕,他以奔流,周转的笔墨耕耘着这片磁石般的土地。晨钟暮鼓中的北京城,与其说是一座美质独特的美学参照,不如说它是李小可内心深邃、伤感、宽广的魂魄。《古都老屋》、《墙外春风》、《宫墙》、《胡同》、《京巷》系列等作品,使人想起林语堂先生的“老北京的精神”:“什么东西最能体现老北京的精神?是它宏伟、辉煌的宫殿和古老寺庙吗?是他的庭院和公园吗?还是那些带着老年人独有的庄重天性站在售货摊旁的卖花生的长胡子老人?人们不知道,人们也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它是许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不可名状的魅力。或许有一天,基于零碎的认识,人们以为那是一种生活方式,那种方式属于整个世界,千年万代。它是成熟的、异教的、欢快的、强大的、预示着对所有价值的重新估价——是出自人类灵魂的一种独特创造。”李小可以他的水墨家园将流逝的属于北京又属于心灵的那些日子从凋零中复苏过来;一抹苍穹或一片婆娑的树荫唤醒了对老北京的记忆;而啮咬着记忆又被记忆啮咬着般街巷胡同则让人们品嚼到岁月的疲惫和生命的不倦;那一堵堵没有断裂的宫墙被一缕缕随春风起舞的杨柳轻拂,一扫昔日尘埃纷扰下的痴呆木讷;那略显憔悴、倦怠的京巷老屋屋顶上灰瓦纵横,如同八卦网一般默默缠绕着屋檐下的生活流程;而关于充满连环意象的春夏秋冬四季京城,风的图案,雨的痕迹,树的凝视,光的奔突,幻化出无限纷繁的北京之梦……李小可在他架构的水墨家园中踽踽行进着,每一笔墨线与组合都是从燕赵大地与西部河山中演变而来;从北京的人居环境中演变而来;从立志表情的需要中衍化而来。每一笔粗墨线所勾织的经纬都是他湿漉漉的灵魂倒影。 李小可国画创作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天地,但从题材、素材、形式、角度、内容都还正处在以选择与探索为特征的发展时期。成长永远不等于那种甘于成熟的状态,成长恰恰就是为了保持清醒、减少成熟、加速突破、迎接崛起。在我看来,他所画的西部风光、北京风情、南国烟雨都已经进入了单纯和谐的境界,具有了深入内心和灵魂的抒情气魄。在不断涤荡了笔墨杂质、纯净了感受与精神视野之后,他不仅能够以多姿多彩的笔墨投影出大自然的万象和个性化的心像,而且能够将生命之力锲入涌动的宣纸上的刹那与永恒里。 李小可有大量的绘画作品和创作杂记,他在创作中对“人”的存在所给予地自觉而清醒地关注程度,是我在很多风景画家中所少见的。他的作品最让人心醉不已的就是蕴育在笔墨深处的以人为载体的抒情细胞,尽管他的画作中往往并不直接画出人物,即使画也非常朦胧,却让人毫不怀疑他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去面对一切物质的存在和自然的事物。从早期完成的佳作《鸡公山夕阳》《鸡公山村舍》到近年创作的《北京胡同》《徽州雨》《街》等作品虽然在笔墨运用上依然流动着可染先生的影子,但在绘画语言和精神语汇的结合上,李小可找到了自己的独门表现,即他确立了以人为逻辑底蕴以情感为中心的表现方式。这在他的以水墨家园为母题的系列创作中,都得到了有力的佐证。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自己的美学理想:一切历史都是人在的历史,一切自然都是人居的自然,一切艺术都是人化的艺术。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人的永不缺席”。他的描绘今昔北京的作品,默不作声的画面其实处处有声,来自人间、来自民间、来自心间的京腔京韵成为所有自然景色和古街古巷的画外音。2003年创作的作品《古都老屋》、《家园》,被认为创作了中国画表现形式的突破性作品,别具新意的韵律感让画面浑然生成一种能够窥见老屋深处历史尘烟的X光。相信李小可心中永远有一个梦幻的北京,一个让他的灵魂独来独往的北京。这幅《古都老屋》与其说是对昔日老屋的蓦然回首,不如说是他对逝者如斯的老时光的美学挽留或颇具本土精神的文化捕捉。很少有画家能像李小可这样,用并不煽情的灰色调,将如今已体无完肤的北京老屋刻画得如此激情又如此理性。他创作的《宫墙》,在我看来就是李小可的思想语言在绘画中的积淀。威严、肃穆、沉重的宫墙,是皇家的经典,也是传统的象征,小可以几枝春风杨柳就打破了宫墙的禁锢,打破了平衡和平庸以及平静。这幅作品,不仅表现的是线的透视形态的视觉张力,而是浓缩了作者艺术思考与精神判断的文化性和思想性。正如德国哲学家阿尔多诺所说:“精神使得艺术作品有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