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慈善协会的机构发展

2024-05-16 02:43

1. 天津市慈善协会的机构发展

办公室职责:负责协会接待、信访、宣传、文秘、文档、行政事务、会员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区县慈善协会工作协调与指导。 慈善项目部职责: 负责协会慈善救助项目的方案策划、组织实施、结果评估以及与项目捐赠者沟通联系和反馈。 财务募捐部职责: 负责协会捐赠款物的接收、保管和支付,管理经费的提取和支付,慈善资金的运作和保值增值,编制财务收支情况报表,接受有关方面的查询与监督。

天津市慈善协会的机构发展

2. 天津市慈善协会的章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天津市慈善协会(英文名称 TIANJIN CHARITY ASSOCIATION,英文缩写TCA)。 第二条 本会由关心、支持我市慈善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参加,系依法登记、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公益性的民间社会组织。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遇难相助的传统美德,组织并发动社会力量为鳏寡老人、孤儿、残疾人、贫困户及不幸者提供救助,开展各种社会救助工作,为社会上最困难者造福,促进社会公平、文明和进步。 第四条 本会接受天津市民政局(以下简称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天津市社团管理局(以下简称市社团局)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本会地址在天津市南开区。第二章 任 务第六条 本会坚持贯彻立足民政、面向社会,以社会救助为中心的工作方针,主要任务是: (一)推动社会增强现代慈善意识,呼吁全社会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通过接受国内外各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捐赠,举办义演、义卖等社会活动,以及其他合法方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慈善资金。 (三)按照本会宗旨和捐赠者意愿,兴办各类慈善事业,资助慈善公益事业,开展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等社会救助活动。 (四)组织开展同国内外及港、澳、台地区的慈善机构和有关部门、民间团体及个人的联系,加强慈善交流与合作。 (五)组织热心支持和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活动。 (六)支持会员依法开展各种有利于社会慈善事业的活动,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七)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社会慈善理论研究及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办好本会刊物,为会员提供信息资料和咨询服务。 (八)向政府或有关部门反映社会慈善事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为政府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提供咨询和服务。 (九)指导本市各区县慈善团体,为共同促进本市慈善事业而努力。第三章 会 员第七条 本会设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和名誉会员。 第八条 会员申请入会的条件和程序: (一)单位会员:凡热心于社会慈善事业并对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承认本会章程,愿意履行会员义务,经书面申请报本届常务理事会批准后,为本会单位会员; (二)个人会员:热心社会慈善工作,积极参加本会活动,承认本会章程,愿意履行会员义务,经个人书面申请、本届常务理事会批准即为本会个人会员; (三)名誉会员:根据工作需要,经本届常务理事会决定,可吸收文化、艺术、宗教、企业界等有威望、有影响的知名人士为名誉会员。 第九条 会员的权利: (一)有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二)有权参加本会举办的各种活动; (三)监督本会的工作及财务收支情况,有权对本会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四)享有本会表彰、奖励的权利; (五)会员可以自愿退出本会。 第十条 会员的义务: (一)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 (二)接受本会的业务指导,完成本会委托的工作; (三)按照本会宗旨,为天津市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维护本会的宗旨和声誉; (五)按规定缴纳会费。 第十一条 会员严重违反本会章程或长期不履行会员义务,经常务理事会决定,可劝其退会或取消会员资格。第四章 组织机构第十二条 本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本会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代表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市民政局审查并经市社团局批准同意。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 会员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 (二)研究决定本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三)听取和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听取和审议监事会的监督检查工作报告; (五)选举和罢免本会理事、监事; (六)聘请名誉会长、顾问、名誉理事、法律顾问; (七)决定本会的终止事项和其它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 会员代表大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四条 本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通过民主协商,选举理事若干人组成理事会。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负责开展本会的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在会长主持下每两年召开一次。 第十五条 理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决议,制订本会工作计划; (二)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三)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 (四)决定增补调整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 (五)根据秘书长提名,决定副秘书长; (六)筹集和管理、使用社会慈善事业资金; (七)决定表彰、奖励优秀会员; (八)决定并筹备召开下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第十六条 本会常务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组成,在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第(一)(五)(六)(七)(八)项职权。常务理事会由会长主持每年召开一次。 第十七条 常务理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贯彻执行理事会决议; (二)制订本年度工作计划和财务预算方案; (三)审议批准会员入会、退会事宜; (四)提出增补调整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的建议名单及讨论其他人事任免事项,提交理事会确认; (五)审定主要制度。 (六)根据监事会提出的对本会成员违法违纪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做出处理。 第十八条 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理事或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或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九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会长、副会长最高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七十周岁,秘书长为专职;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市民政局审查并经市社团局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一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的任期每届五年。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市民政局审查并经市社团局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二条 在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闭会期间,由于工作需要,会长可召集副会长、秘书长参加的专门会议或通过其它适当方式,研究确定应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议的有关事项,但必须在下一次召开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时说明情况并给予确认。 第二十三条 本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并主持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四)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四条 本会法定代表人由本会常务副会长担任,不得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本会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 第二十五条 本会秘书长行使以下职权: (一)主持本会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 (二)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三)负责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办公会的会务工作和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 (四)提名本会副秘书长和办事机构各部门负责人建议名单; (五)处理会长交办及其他日常事务。 第二十六条 本会根据工作需要设若干办事机构,在秘书长主持下处理日常事务,负责本会对外联络、募集资金、接受捐赠、资金使用和宣传报道等具体事宜。 第二十七条 本会设监事会,由三至五人组成,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向会员代表大会负责,任期每届五年,一般不超过两届。其主要职权有五项: (一)选举监事长、副监事长; (二)监督本会和理事会领导成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章程、业务范围及内部管理制度开展活动,特别是对本会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三)向会员代表大会提出监事会监督检查工作报告; (四)对本会成员违反本会纪律、损害本会声誉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违法违纪行为提出处理意见,提交本会常务理事会审定; (五)出席本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第五章 资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第二十八条 本会接受国内、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各方面的资金、物资捐赠及各种形式的赞助。在接受捐赠与赞助时,充分尊重捐赠者与赞助者的意愿。 资金来源: (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资助; (二)国内外及港澳台地区组织和个人的捐赠; (三)本会举办义演、义卖、有偿服务等活动的收入; (四)发展各项慈善事业的收入; (五)按国家有关规定收取的会员会费; (六)利息及其它合法收入。 第二十九条 本会集中掌握的资金,按照本会宗旨,遵循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决定使用去向,并建立相应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资金的使用范围: (一)善款的使用: 1、开展社会救助,对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和个人提供帮助; 2、兴办或资助各类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 3、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 (二)经费的使用: 1、开展慈善活动的费用; 2、协会的办公设备、办公费用及工作人员的工资补助等。 第三十条 本会设置财务机构,分别配备会计、出纳进行财务管理,建立和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每年进行一次财务审计,定期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收支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及捐赠者的检查和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第三十一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市社团局和市民政局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二条 本会资金、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第三十三条 对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通过,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三十四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第三十五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三十六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三十七条 本会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市民政局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本会经市社团局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三十九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市民政局和市社团局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第八章 附 则第四十条 本章程经2005年7月12日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第四十一条 本会章程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第四十二条 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3. 天津市慈善协会的财务管理

为了加强天津市慈善协会财务工作,严格财务管理,提高理财水平,管好用好善款,特制定本制度。一、 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严格审批权限。协会财务由会长负责,常务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秘书长负责日常管理。协会各项开支须事前提出预算或专题报告,经会长审批后执行(执行中的审批权限附后)。遇有特殊情况,会长有权决定开支项目和数额,事后向常务理事会报告确认。主管财务领导经常检查财务工作,及时解决管理和收支中的问题,支持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维护财务制度。二、 严格执行社会善款与协会经费分别列支原则。社会善款来源于社会募捐,全部用于救助、慈善设施建设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协会管理经费按年初基金总额的5%计提,由存款利息收入中列支,连同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单位、个人的专项赞助,用于日常的办公支出、工作人员岗位津贴、补贴、固定资产的购置、会议费、宣传费以及为慈善活动所支付的必要费用。 协会设基金,以其利息收入保值增值、开展慈善活动和计提管理经费,不得动用本金。遇有特殊情况需动用本金时,需经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三、 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规定,设专职会计和出纳人员。正确设置帐簿,使用科目;及时记帐、算帐、报帐,做到内容真实,凭证齐全,手续完备,数字准确,帐面简明清晰;做到日清月结,按期对帐;做到帐帐、帐据、帐表、帐物、帐款五相符合;严格按照有关制度的规定妥善保管好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资料。四、 坚持科学运用各项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清资金来源,合理调配使用,广开增收渠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五、 严肃财经纪律,执行各项收支标准,实施会计监督。按照现金管理制度加强现金管理,做到库存现金不超限额,按期与开户银行对帐,及时搞好结算工作。六、 加强经济核算,定期检查、分析财务收支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考核资金使用效率,挖掘增收节支潜力,财会人员要主动向领导提出有关资金使用和改进管理的合理化建议。七、 遵守并宣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及时制止违纪事项。不得设立小金库,不得私开有价收据,一切收入及时入帐。八、 协会的现金及支票不得以任何理由借与外单位和个人,特殊情况借款需经会长批准。九、 本制度自1995年11月起执行。 附:协会财务开支审批权限 协会财务开支预算或专题报告,经会长审批后,在执行中的审批权限是: 协会经费:500元以下由副秘书长审批;500元至1000元由秘书长审批;1000元至5000元由常务副会长审批;5000元以上由会长审批。 善款开支:50000元以下由常务副会长审批;50000元以上由会长审批;100000以上由会长、驻会副会长、秘书长研究决定,会长审批,事后向常务理事会报告。

天津市慈善协会的财务管理

4. 慈善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
发布机构:
民政局
发布日期:
2011-11-28
文    号:
关 键 词:
会议,文件,章程,规定,办法,决定,服务,上海,管理,项目,财政
  慈善基金会基金管理办法
慈善基金会基金管理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办法》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一、基金来源
1、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人的捐赠或资助; 2、台港澳地区和国外友好团体、组织、个人的捐赠或资助;
3、政府资助;
4、基金母本的增值部分;
5、本会的其他合法收入.
二、基金募集
1、基金募集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进行.
2、严格受赠和转增手续.受赠和转增工作,由本会执行机构、代表机构以及授权单位负责;接受定向捐赠应与捐赠人签订捐赠协议;受赠应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并颁发证书. 3、除接受捐赠人自愿捐赠外,还可以开展义卖、义拍、义演、义赛、义诊及网上专项慈善捐赠活动等各种形式向社会进行募捐.
4、对捐赠物资的募集与管理,授权上海慈善捐赠救助物资服务中心进行,其所得归本会所有.
三、税收优惠政策
单位慈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个人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本会举行的义卖、义演等收入报经税务部门审核后,可免征营业税.其他优惠政策,依照捐赠法的规定以及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沪财企-(1994)61号文件执行.
四、基金使用原则 
1、本会的母本由定向与不定向捐款组成,使用不定向母本应由常务理事会或会长办公会议通过后实施.定向捐款由本会按捐赠人意愿实施.
2、凡本会决定资助的慈善活动和慈善公益事业的款项,不得挪作他用.
3、本会每年用于资助等社会福利事业项目的数额,不得低于国家规定.
4、本会的日常开支,在利息等收入中开支.
5、本会专职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等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规定执行.
五、基金使用范围
1、举办和资助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 2、资助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益事业;
3、资助符合本会宗旨的其他有关慈善活动;
4、资助按照本会宗旨和捐赠人意愿实施的慈善项目;
5、开展慈善宣传活动等费用.
六、基金使用审批程序
1、本会每年应编制年度的预算计划,提交理事会讨论通过后按计划实施.资助预算计划内的资助项目由本会理事会实施分级审批(具体审批程序另行制订).资助预算计划外的项目,应由常务理事会通过后实施.
2、本会可与对有收益的社会福利事业和个人签订有关协议进行有偿资助,并有权对接受资助者使用资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如发生未按协议使用资金或违反协议的情况,本会有权减少、停止或者收回有偿资助的资金.
七、基金管理
1、本会成立基金管理工作委员会,由一名副会长担任该委员会主任,行使对基金的管理职能,每年应向理事会报告基金的基本情况.
2、本会参照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按会计年度实行独立核算,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财会人员,开设独立的人民币和外汇账户,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本会基金账务.
3、基金的募集、管理和使用接受民政、审计、本会监事会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并定期上报基金收支情况.
4、本会应接受捐赠人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查询监督. 5、本会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八、本办法经本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后施行,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5. 天津市慈善协会的捐赠款物管理

为了加强对社会捐赠款、物的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会实际,特作如下规定:一、 组织领导 第一条 本会捐赠款、物的管理工作,由会长总负责,常务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秘书长负责日常管理。 第二条 本会设财务室,在主任领导下具体负责捐赠款、物的实际操作。财务室设会计、出纳各一人;本会另设物资管理人员一至二人。按照分工各自履行岗位责任。 第三条 本会秘书长根据工作需要可指定秘书处其他人员协助财务室工作。二、 帐目管理 第四条 社会捐款、捐物,分别建立帐目。另设明细报表,按月填报,年度汇总。捐物设物资台帐。 第五条 本会各项慈善基金、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配合全国、全市开展阶段性重大募捐活动的捐款,按要求另开银行专户,设专帐管理。 第六条 捐赠款、物的管理工作,要及时做好记帐、算帐、对帐、报帐工作,做到帐帐、帐表、帐实相符。做好财务相关凭证、报表的档案保管。三、 捐赠款、物的接收 第七条 捐赠的每一笔款、物(包括汇寄、代转方式捐赠)均需由捐赠者或本会工作人员在捐款登记册、捐物登记册上逐项进行登记。捐赠的物品应折款计算价值 第八条 捐赠的每一笔款、物,经清点、核对后,向捐赠者出具《天津市公益事业捐赠统一收据》,并按捐赠数额,向捐赠者分别颁发《捐赠纪念》卡、《捐赠纪念》册、《捐赠证书》、纪念牌。 第九条 捐赠的每一笔款、物,记入登记册时,均需填列捐赠意向,并同时在《天津市公益事业捐赠统一收据》上注明意向。凡是万元以上有特定意向的捐赠、建立慈善基金、建立专项基金,均需由本会负责人(指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下同)与捐赠者签订捐赠意向书或协议书。四、 捐赠款、物的保管 第十条 接收的捐款,必须按时存入银行,按期对帐。每日保险柜中的备用金余额不得超过规定金额。 第十一条 对捐赠物品,本会有条件保管的,由本会保管;没条件保管的,由捐赠者保管,都必须明确责任,完备手续,不得丢失、损坏。五、 捐赠款、物的发放 第十二条 捐赠款、物的发放,必须按照捐赠者的意向,由本会统一安排,并严格执行审批权限。年度计划中安排的大型慈善项目,由秘书长提出实施方案,经会长集体办公审定后执行;一般性慈善项目或临时性个别救助,由秘书长提出意见,经会长审批后执行;捐赠者定向的千元以下小额救助,由秘书处有关人员填写审批表,由常务副会长或秘书长审批。 第十三条 捐赠款、物的发放,必须严格履行相关手续。有特殊要求的捐赠,必须及时发放。发放的每一笔款、物,都必须取得受赠单位的合法有效的收据或经受赠个人签字、盖章的有效凭证。 第十四条 捐款的使用,严格执行先进帐后使用的原则,不得坐支;特殊情况,需请示本会负责人批准后办理。六、 检查监督 第十五条 本会负责人应经常检查捐赠款、物的管理工作和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不断完善、改进各项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负责捐赠款、物管理工作的有关人员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相互制约。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请示、报告。 第十七条 本会财务专用章和法人代表章要妥善保管,使用时需经财务室主任同意。万元以上现金的提取、送达,必须两人以上共同办理。 第十八条 捐赠款、物的接收发放情况,每年进行一次审计。配合全国、全市开展重大募捐活动时接受专项审计。年度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并向理事会成员通报,接受监督。 第十九条 按照本会章程规定,捐赠款、物的接收发放情况,定期向 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作专题报告,提请审议。七、附则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03年元月1日试行。

天津市慈善协会的捐赠款物管理

6. 慈善基金的管理条例

基金会管理条例国家《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对基金会的性质、成立条件和程序都作了规定。根据有关规定,基金会的成立门槛比较高。另外,《基金会管理条例》中规定,基金会是非营利性机构。可以以安全、合理等方式对基金会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但基金会管理条例同时要求,基金会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不得低于当年收入(接受募捐、资本运营收入)的70%。《条例》共设7章48条。与1988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相比,《条例》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体系更加完整,可以说是对基金会登记管理法规的一次重新起草。《条例》至始至终贯穿了重培育发展,以规范管理促进基金会健康发展的指导原则。在这一指导原则下,《条例》着重体现了以下八个方面的重要特征。1.《条例》明确了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强调了公益目的的重要性。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是基金会设立的唯一目的。保障基金会的公益性,是《条例》的根本任务。公益组织的受益对象通常为不特定的个人和群体,任何个人或群体只要符合其宗旨和业务范围要求,都可接受其资助。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条例》作了许多明确规定。如将基金会定义为“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强调基金会的公益性质,使基金会与其他管理信托投资基金、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管理组织以及其他民间互益组织区别开来。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财产必须用于公益目的,也必须受到保护。《条例》第27条第1款规定:“基金会的财产及其他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分、侵占、挪用。”第33条又规定:“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用于公益目的;无法按照章程规定处理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组织捐赠给与该基金会性质、宗旨相同的社会公益组织,并向社会公告。”2.《条例》确立了分类管理的原则,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即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目前我国已登记的基金会大都是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即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两类,增设了非公募基金会这个新种类。允许以企业和个人的名义命名非公募基金会;对于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允许捐赠人的亲属可以在限定的比例内在理事会担任职务。根据国外的经验,非公募基金会是一种引导个人和组织的财产流向社会,特别是流向弱势人群的有效形式,也是社会财富实现再分配的一种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从事公益事业,使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对于非公募基金会,《条例》规定,国家应当采取扶持鼓励的政策,在基金会的名称、登记条件、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相对比较宽松。为了规范面向公众开展的募捐活动,保护爱心资源,减轻公众负担,维护社会平稳安定,对公募基金会的行为管理则相对严格。3.《条例》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将涉外基金会纳入基金会法律规定的管理范围。《条例》适应涉外民间组织管理的新形势,将涉外基金会纳入国内民间组织管理法律框架,依法进行登记管理。《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主体没有做国别、境内外限制。允许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在华设立基金会,允许境外基金会在我国内地设立代表机构,鼓励境外资金进入境内开展公益活动。这些规定,既解决了涉外基金会的设立和管理问题,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也为今后进一步修改出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确定涉外民间组织的设立和管理以及法律地位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政策和实践探索。《条例》将境外基金会在华活动的管理纳入国内民间组织的管理框架,规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应当从事符合我国公益事业性质的公益活动。境外基金会对其在我国内地代表机构的民事行为,依照我国法律承担民事责任。考虑到我国是发展我国家,公益负担重,募捐资源有限,《条例》还要求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不得在我国境内组织募捐、接受捐赠。4.《条例》对基金保值、增值的方式做了开放性规定。基金会的保值增值,是基金会运作的重点。规定得过严,基金会缺乏活力;规定得过松,基金会保值增值风险增大,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政策两难问题。基金会的情况千差万别,具体保值增值规定很难适应每个基金会。因此,《条例》按国际惯例制定规则,不对基金会的保值增值行为做具体要求,只做了原则的、开放性规定,力图通过社会监督、内部监督来解决对基金会投资行为的约束,同时增加了“失误赔偿”的条款。规定因决策不当致使基金会财产损失的,参加决策的理事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以保障基金会对投资行为慎重行事。5.《条例》鼓励基金会募集资金,从事公益活动,形成自身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机制。基金会募集资金、运作资金的能力是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基金会只有募集大量的资金,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章程所要追求的公益目的。目前,不少基金会不擅募捐,很少开展有影响的公益活动,因缺乏活力而逐渐萎缩。而一些成功的基金会往往是通过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来形成自身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了逐步实现这个目标,《条例》从制度上作了保障性的规定,将基金会每年的公益支出作为衡量基金会是否完成了公益任务的重要标准,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不按规定完成公益事业支出额度的,将被处罚直至予以撤销。由此可见,只徒有虚名、不从事实际的公益活动的基金会今后很难再有法律上生存的依据和条件。6.《条例》确立了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条例》第5条明确“基金会依照章程从事公益活动,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条例》还对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做了相应的规定。例如,《条例》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在登记、日常监督和年检等方面各自的职责,规定了各类非法活动的详细情形和相应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条例》还规定,基金会要接受年度检查,要接受税务、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监督和会计监督;基金会在通过登记管理机关的年度检查之后,要将年度工作报告在登记管理机关指定的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的查询、监督;公募基金会组织募捐,应当向社会公布募得资金后拟开展的公益活动和资金的详细使用计划;基金会处理剩余财产应当向社会公示等。7.《条例》强调要在基金会内部建立规范的内部自律和约束机制。针对目前一些基金会内部规范不够、自律机制不健全的状况,《条例》要求基金会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自律制度,并从公益法人组织机构的特点出发,专门设立了基金会“组织机构”一章,明确规定了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规范了理事会的组成和议事决策程序、监事的设置和职能,制定了防止基金会内部人员与基金会公益宗旨发生利益冲突行为的规则,通过限制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数量,规定监事和未在基金会担任专职工作的理事不得从基金会获取报酬,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等,引导基金会建立自律和自身约束机制,规范基金会的行为。8.《条例》明确税收优惠原则,加大税收监管力度。利用税收手段扶持和监管基金会,对基金会及其捐赠人实行税收优惠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减税、免税措施构成基金会和其他组织发展的重要政策环境。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鼓励公益事业的发展,我国已陆续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不过这些政策性规定还不系统,散见在多个相关文件中,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实际问题。《条例》第26条规定“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益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此项规定确立了税收优惠的总原则,表明基金会、捐赠人、受益人三方面都能够依照法规享受税收优惠。至于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基金会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对有违法行为的基金会,税务机关还可以要求补交违法行为存续期间享受的税收减免。《条例》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肯定,鼓励基金会的发展,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管。

7. 慈善基金会的慈善基金会管理条例

国家中对基金会的性质、成立条件和程序都作了规定。根据有关规定,基金会的成立门槛比较高。另外,《基金会管理条例》中规定,基金会是非营利性机构。可以以安全、合理等方式对基金会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但基金会管理条例同时要求,基金会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不得低于当年收入(接受募捐、资本运营收入)的70%。《条例》共设7章48条。与1988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相比,《条例》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体系更加完整,可以说是对基金会登记管理法规的一次重新起草。《条例》至始至终贯穿了重培育发展,以规范管理促进基金会健康发展的指导原则。在这一指导原则下,《条例》着重体现了以下八个方面的重要特征。1.《条例》明确了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强调了公益目的的重要性。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是基金会设立的唯一目的。保障基金会的公益性,是《条例》的根本任务。公益组织的受益对象通常为不特定的个人和群体,任何个人或群体只要符合其宗旨和业务范围要求,都可接受其资助。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条例》作了许多明确规定。如将基金会定义为“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强调基金会的公益性质,使基金会与其他管理信托投资基金、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管理组织以及其他民间互益组织区别开来。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财产必须用于公益目的,也必须受到保护。《条例》第27条第1款规定:“基金会的财产及其他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分、侵占、挪用。”第33条又规定:“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用于公益目的;无法按照章程规定处理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组织捐赠给与该基金会性质、宗旨相同的社会公益组织,并向社会公告。”2.《条例》确立了分类管理的原则,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即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目前我国已登记的基金会大都是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即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两类,增设了非公募基金会这个新种类。允许以企业和个人的名义命名非公募基金会;对于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允许捐赠人的亲属可以在限定的比例内在理事会担任职务。根据国外的经验,非公募基金会是一种引导个人和组织的财产流向社会,特别是流向弱势人群的有效形式,也是社会财富实现再分配的一种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从事公益事业,使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对于非公募基金会,《条例》规定,国家应当采取扶持鼓励的政策,在基金会的名称、登记条件、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相对比较宽松。为了规范面向公众开展的募捐活动,保护爱心资源,减轻公众负担,维护社会平稳安定,对公募基金会的行为管理则相对严格。3.《条例》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将涉外基金会纳入基金会法律规定的管理范围。《条例》适应涉外民间组织管理的新形势,将涉外基金会纳入国内民间组织管理法律框架,依法进行登记管理。《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主体没有做国别、境内外限制。允许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在华设立基金会,允许境外基金会在我国内地设立代表机构,鼓励境外资金进入境内开展公益活动。这些规定,既解决了涉外基金会的设立和管理问题,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也为今后进一步修改出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确定涉外民间组织的设立和管理以及法律地位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政策和实践探索。《条例》将境外基金会在华活动的管理纳入国内民间组织的管理框架,规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应当从事符合我国公益事业性质的公益活动。境外基金会对其在我国内地代表机构的民事行为,依照我国法律承担民事责任。考虑到我国是发展我国家,公益负担重,募捐资源有限,《条例》还要求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不得在我国境内组织募捐、接受捐赠。4.《条例》对基金保值、增值的方式做了开放性规定。基金会的保值增值,是基金会运作的重点。规定得过严,基金会缺乏活力;规定得过松,基金会保值增值风险增大,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政策两难问题。基金会的情况千差万别,具体保值增值规定很难适应每个基金会。因此,《条例》按国际惯例制定规则,不对基金会的保值增值行为做具体要求,只做了原则的、开放性规定,力图通过社会监督、内部监督来解决对基金会投资行为的约束,同时增加了“失误赔偿”的条款。规定因决策不当致使基金会财产损失的,参加决策的理事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以保障基金会对投资行为慎重行事。5.《条例》鼓励基金会募集资金,从事公益活动,形成自身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机制。基金会募集资金、运作资金的能力是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基金会只有募集大量的资金,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章程所要追求的公益目的。目前,不少基金会不擅募捐,很少开展有影响的公益活动,因缺乏活力而逐渐萎缩。而一些成功的基金会往往是通过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来形成自身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了逐步实现这个目标,《条例》从制度上作了保障性的规定,将基金会每年的公益支出作为衡量基金会是否完成了公益任务的重要标准,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不按规定完成公益事业支出额度的,将被处罚直至予以撤销。由此可见,只徒有虚名、不从事实际的公益活动的基金会今后很难再有法律上生存的依据和条件。6.《条例》确立了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条例》第5条明确“基金会依照章程从事公益活动,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条例》还对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做了相应的规定。例如,《条例》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在登记、日常监督和年检等方面各自的职责,规定了各类非法活动的详细情形和相应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条例》还规定,基金会要接受年度检查,要接受税务、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监督和会计监督;基金会在通过登记管理机关的年度检查之后,要将年度工作报告在登记管理机关指定的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的查询、监督;公募基金会组织募捐,应当向社会公布募得资金后拟开展的公益活动和资金的详细使用计划;基金会处理剩余财产应当向社会公示等。7.《条例》强调要在基金会内部建立规范的内部自律和约束机制。针对目前一些基金会内部规范不够、自律机制不健全的状况,《条例》要求基金会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自律制度,并从公益法人组织机构的特点出发,专门设立了基金会“组织机构”一章,明确规定了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规范了理事会的组成和议事决策程序、监事的设置和职能,制定了防止基金会内部人员与基金会公益宗旨发生利益冲突行为的规则,通过限制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数量,规定监事和未在基金会担任专职工作的理事不得从基金会获取报酬,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等,引导基金会建立自律和自身约束机制,规范基金会的行为。8.《条例》明确税收优惠原则,加大税收监管力度。利用税收手段扶持和监管基金会,对基金会及其捐赠人实行税收优惠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减税、免税措施构成基金会和其他组织发展的重要政策环境。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鼓励公益事业的发展,我国已陆续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不过这些政策性规定还不系统,散见在多个相关文件中,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实际问题。《条例》第26条规定“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益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此项规定确立了税收优惠的总原则,表明基金会、捐赠人、受益人三方面都能够依照法规享受税收优惠。至于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基金会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对有违法行为的基金会,税务机关还可以要求补交违法行为存续期间享受的税收减免。《条例》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肯定,鼓励基金会的发展,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管。

慈善基金会的慈善基金会管理条例

8. 天津市慈善协会的介绍

天津市慈善协会是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公益性民间慈善团体、社团法人、中华慈善总会团体会员。1995年11月成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