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冷战时期的经济发展

2024-05-08 17:46

1. 苏联冷战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一,冷战的事实出发时间应为朝鲜战争后第二年年底第三年年初,也就是说,苏联已经完成了第四个五年计划。
第二,苏联的工业成长率是以损失农业为前提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并不具备绝对代表性;
第三,美国当时尚在重整太平洋战区军备的泥潭,虽然未伤筋动骨,但是却极大的挫伤了美军士气,国内反战力量和新兴的监控力量在博弈,所以美国的工业成长率也不具备完整的绝对代表性。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美苏两国当时都持保密或者不透明的政策,所以不具备完整的可对比度。

苏联冷战时期的经济发展

2. 鼎盛时期的苏联,社会经济是怎样的状态呢?

苏联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收入分配模式与现在不同。在当时,工厂里的工人,其收入可以比工程师甚至厂长更多。而外交官、军人和航天员这类人群更是收入不菲。
公职人员中,外交官待遇不菲
在苏联是不存在、也不能存在真的百万富翁的,金钱也不是什么“资产阶级残余”,毕竟在社会生活里,工资还是要用货币来衡量的。在苏联,人们处于一个财政潜力平等的社会,比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里贫富差距是不太大的。首先,一些官员和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校长、集体农庄的主席、国有企业的主管、报社的总编辑等,享有不同程度的优待,比如,他们可以乘坐公务车,住国有别墅以及去条件很好的疗养区度假,吃美味可口的食物,等等。但是官员不能摆阔、不能讲究排场。

这与他们所担任的职务有关。但待遇不是终身制的,因此由于权力的更替,官员自然不能长期享有某种待遇,别墅、汽车换主人更是常有的事。一旦官员离开原有的职位,也就只能享受普通人的待遇,领着与普通退休者不相上下的养老金。
除去这些优待,在苏联,官员的工资还是不低的。尼古拉·雷日科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叶戈尔·利加乔夫(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曾承认,在苏联统治的晚期,高级官员的工资能达到1200卢布。而外交官更是个特例,他们活得比所有生活在苏联的人都要“阔绰”——不仅能获得很高的收入,还能给自己带来外国生产的奢侈品,包括了进口小轿车等等。

吃“公粮”的运动员,待遇更好
与当今运动员的收入相比,在苏联时期,平均收入水平最高的运动员是足球运动员和冰球运动员,他们所能得到的收入,就他们所在的时代来说,是非常不错的了
另外,迪纳摩和中央陆军的足球队员除了工资、赢球奖金和获奖奖金以外,还能按照“积年劳绩”(服务期满一定年限,可按规定享受某种优待,如年功津贴、年功优抚金)获得金钱和别的特殊待遇——因为这两个体育协会,前者隶属于内务部,后者隶属于军队,而内务部管辖民警、内卫部队、边防军等准军事部门,所以这两个协会的运动员都是现役人员。

3. 冷战时期的苏联有多强?

冷战(Cold War)是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因为意识形态、国际利益等原因而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原先结盟对抗纳粹德国的美国及苏联走向对立。
  
 冷战的名称来自于双方从未正式交战的特点,因为在冷战期间,美苏双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为两国带来相互保证毁灭的能力,但即便如此,两国还是进行了空前的军备竞赛。美国人因为最先制造了原子弹,所以在冷战早期占有优势;但美军先后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失利,而苏联乘机迅速发展,实力大增;70年代以后,苏联在全球出击,但阿富汗战争成了“苏联的越南”,苏联由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体制而导致在军备竞赛中被拖垮。
                                          
 美苏双方为在冷战期间均大力发展武装力量,苏联在美军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后达到极盛,我们来看一下巅峰时期的苏联到底有多强大。
  
 
  
                                          
 到1980年代初,苏联已经将25%的全国生产总额用在军事用途上,借此建立了一个在数量上大幅超过美国的常备军,其武器数量和种类都位居世界第一。
  
 1981年9月14日,苏军在苏联西部(今俄罗斯西部、白俄罗斯全境、波罗的海三国)以及部分东欧国家进行了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军事演习,动用了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等共计12.8万人,坦克1500辆、装甲车和步兵战车2000辆,此外还有空降兵两个师、战略火箭军和陆军火箭炮兵4个师、海军1个舰队和3个陆战团参加,在演习中苏军计划在一星期之内抵达西欧沿海地区;这是80年代苏联军事力量的象征。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这是苏联1988年时的军事力量:
  
 苏联陆军:199万人,编为51个坦克师、142个摩托化步兵师、7个空降师、约10个空中突击旅和16个方面军炮兵师,装备主战坦克5.3万辆、装甲战斗车辆6.3万辆、火炮2.9万门、地对地导弹发射架约1570部。
  
 
  
                                          
 苏联海军:人数45.1万,装备弹道导弹核潜艇79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268艘,主要水面作战舰只193艘,小型水面作战舰只797艘。
  
 
  
                                          
 苏联空军:人数为45.3万,包括远程航空兵约10万人,装备中远程轰炸机752架;方面军航空兵约31.5万人,装备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攻击机5167架。
  
 
  
                                          
 苏联国土防空军:人数为63.5万,拥有各型战斗机1300架,防空导弹发射架9600部,雷达约7000部,有反弹道导弹发射架100部。
  
 苏联战略火箭军:人数29.8万,拥有洲际导弹1398枚,战略作战飞机1690架;此外还有25万人的苏联边防军以及35万人的内卫部队。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核力量也迅速增强,80年代后已经大幅超过美国。
  
 
  
                                          
 而同时期的美国则有:陆军 73.1万,空军 51.7万,海军 58万,海军陆战队 19.5万,总数为202万, 此外还包括大约100万文职人员。同美国相比,苏联在陆上有较大优势,空中略处于下风,海军则是美国占有压倒性优势。
  
 
  
                                          
 在军事上苏联可以同美国一较高下,但苏联的军事力量是建立在穷兵黩武基础上的,随着经济的下滑,苏联在军备竞赛中逐渐被美国甩开。
  
  愿世界和平,愿祖国强大! 
  
  此为个人浅见,欢迎交流讨论!

冷战时期的苏联有多强?

4. 苏联时期人民过得真的幸福吗

其实不能说不幸福,但说幸福却也有缺陷。苏联人民过得不会和苏黑想象中的一样夸张,也不会活在天堂里。加上苏联当时的国际地位,心灵的幸福也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只能说——凑合过呗,同期的美国贫民窟也是一堆一堆的,而且最大的贫民窟就在纽约....
苏联生活的真正问题是供应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带来了很多有记载的“贫穷”,其实没那么夸张,也就那么回事....人类的适应力总是很强。当时苏联人排队是买当季的蔬菜、新鲜的鱼、肉、东欧或者波罗的海生产的日用品,不是买面包,苏联人大城市里吃得饱饭,但生活品和新鲜蔬菜总是供应部均匀。
苏联也没有夸张的全都是凭票购买物资,人家47年底已经取消了二战的票证制度,随便买。当然,在大的歉收年份会有部分供应特别不好的地方(比如矿区)限购,属于临时性措施。
苏联供应问题很大程度是季节性的不均匀,然后由于这种不均匀,于是在淡季间歇投放的少量物资,人们不管需要不需要都排队买好屯着再说,就好似我们北方的居民在过去反季节蔬菜技术不成熟时,秋天会大量的积攒白菜土豆等容易储存的蔬菜放起来,还会把玉米粒和茄子冻在冰箱里已被冬天有蔬菜吃一个道理.....
导致供应不稳定的本质是,苏联的轻工业品无法自给自足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把大量资源和人力都集中在重工业上了,那么轻工业就没人去搞了,想搞也没那么多人口
当时苏联希望各个社会主义阵营的人各司其职,每个国家各负责一部。他们希望中国负责所有社会主义阵营的轻工业产出。但这样对我国并无好处,这本质是养着苏联,让苏联一家独大的专门生产重工业,把主动权和国家安全完全交给了苏联。我国立刻回绝了这种无理的要求,全面的发展和自己重工业的建设。结果也证明了我们的正确。朝鲜当时就是专门负责苏联的农业,结果苏联解体后失去了苏联石油支持的朝鲜一落千丈成为了现在的朝鲜,要知道当年有苏联的石油支持的朝鲜可是一个发达国家,虽然是畸形的

苏联的失败是瘸腿鸭子一样的发展。而苏联自己也清楚,但介于西方阵营的压力不得不咬牙坚持军备竞赛,最后被拖垮。但说苏联中前期人民不幸福,其实也不见得。至于说苏联粮食不能自给的,其实世界上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多了....除了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家,大部分都得进口粮食。这实在不算什么

5. 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各个方面有多么的发达

当时它的军工产量确实吓慌了整个世界。把如果我们基于以后的历史进程分析,就会发现他的军事能力远远没有纸面数据上面那么光鲜。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是美苏不用代理人直接进行的两场战争,两场战争的结果都差不多。但是苏联经济被阿富汗战争彻底拖垮,美国的经济在越南战争后还是重新恢复了繁荣。更重要的是,如果面对同样的地理条件,苏联的军事配置甚至根本没有能力发动这样一场战争。沙俄时代俄国发动过一次远海战争,但刚到对马海峡就被日本痛揍。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已经沦为二流国家的英国,都还有能力远征马岛,打败阿根廷取得了胜利。而在整个苏联时代,它的海军都无所作为。
也有人说苏联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因为它有大陆军的传统。假如你的强敌就在欧亚大陆,这样说还基本成立,而美国在另一个大洲,你没有强大的海军,就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威慑。古巴导弹危机是苏联唯一一次谋求和美国对等威慑的地位,结局大家都知道。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条件,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本身就是落后弱势的标志。军事实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海军和空军远比陆军更能有效地使用这种经济力。最终使苏联和获得对抗美国能力的,其实就是核武器,这种武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战争形式,每个大国都发展出了两个套武器系统,一套是可以实战的;一套是用来威慑的。只要有了核武,实力差异巨大的双方也可能形成博弈,知道朝鲜为什么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发展核武了吗?
现在可以就说说苏联吓人的军工产量了,这个产量是以经济落后欧美近100年的情况下达成的。巨大的产量有时候也并不是工业强大表现,也可能是为了弥补技术和工艺差距的一种无奈。至于他落后的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可能大家都能达成共识,这里不再展开。一个连食品都很短缺,商场货架上经常空空如也的国家,怎么看都像是与发达绝缘。政治体制敏感!
在我看来,苏联时代真的领先世界的地方,是他的航天技术 ,但美国用阿波罗登月证明了自己已经后来居上。

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各个方面有多么的发达

6. 苏联的经济

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80 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1932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 48% 上升到 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20 世纪 30 年代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由于占农业人口 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体农庄的主人,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大块连片的土地比起小块分散的小农,显然更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实现了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已经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养老金等多种福利。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 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 23% 和 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1971~1984 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 31.3%。能源生产由 50 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 60 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 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 年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为:石油占 43.4%,天然气占 30.8%,煤炭占 24.2%,其他占 1.6%。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 年全国煤炭产量 7.12 亿吨,其中硬煤占 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 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 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27.7% 和 20.5%。石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产量的 74.2% 和消费量的 64.5%(1983年)。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北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 个地区。1984 年全国原油产量 6.13 亿吨,天然气产量 5874 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亚是最大的油气储集区和产区,含油、气面积达 170 万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储量 48 亿吨(1980年),天然气 17.1 万亿立方米(1976年),分别占全国原油及天然气探明储量的 46% 和 68%。苏联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加速发展化学工业和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化学化的方针以来,化学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机械工业。1984 年化肥产量为 3080.8 万吨(按有效成分计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纯碱、合成橡胶产量仅次于美国。但有机合成工业起步较晚,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水平均落后于美国、日本及西欧工业发达国家。纺织工业为最主要的轻工业部门,产值占轻工业的 60% 以上,1984 年苏联棉、毛、麻织物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织品产量次于美国和日本。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远离中亚产棉区的西部消费区。中央区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的棉、毛、丝、麻织品分别占全苏产量的 70%、50%、45% 和 65%。其次为伏尔加河流域、西南区、西北区和中亚。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有:莫斯科(棉、毛、丝、麻纺织)、伊万诺沃(棉、丝、麻纺织)、加里宁(棉、丝纺织)、弗拉基米尔(棉、麻纺织)、科斯特罗马(麻纺织)等。 苏联是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 年,粮食产量为 2.114 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 10.9%,仅次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麦产量为 8331 万吨,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长纤维亚麻的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位。各类牲畜存栏数中,牛占世界的 9.4%,略少于美国;猪占世界的 9.6%,仅次于中国,羊占世界的 9.8%,居首位。1988 年,其肉类产量为 1920 万吨,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世界第三;奶类产量 10595 万吨,居世界之首;鸡蛋 465.6 万吨,次于中国和美国,也居世界之三。苏联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拥有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人均耕地为 0.86 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 2.4 倍;人均牧草场为 1.41 公顷,比世界人均数多 85%。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区,约三分之二的耕地集中在水、热、土条件配合较好的森林草原带和黑土草原带,这些地带宜于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交替频繁的自然灾害经常使这里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丰欠无常。农牧业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单产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 20~25%。再加上农业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发展了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体农庄商业三种经济成份的国营商业是全民所有制商业,是城市主要商业系统。1976年底全国共有零售商业网点21.3万个,零售商品流转额为1397亿卢布,占全苏商品流转总额的69%;合作社商业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是农村中的主要商业,1978年有社员54万人,零售商业网点约占全国零售商业网点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额为599亿卢布,约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9%。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各有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而集体农庄商业则对城市副食晶供应起重要的补充作用,1980年其销售额为57亿卢布,占苏联零售商品总额的2%。集体农庄商业在可比较的食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马铃薯、新鲜蔬菜、水果、浆果、青菜、蜂蜜等产品则占30一40%。但在组织国内商业方面,国营商业始终掌握着商品流通周 转命脉,居主导地位。  苏联的国庆节就是“十月革命节”11 月 7 日 ,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苏联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 1941 年 11月 7 日的阅兵式最具历史性。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 24 周年。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魄力与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兵的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在 1990 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

7. 苏联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具体表现: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也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在华盛顿集会,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1955年,苏联等8国在华沙集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冷战政策”导致世界动荡不安,其实质是争夺世界霸权.
  故答案为:
  表现:“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北约成立是军事上的表现.苏联措施:华约成立;影响:导致世界动荡不安.实质:争夺世界霸权.

苏联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8. 冷战对苏联有什么影响?

冷战对苏联的影响:
1、一定程度刺激了苏联科学的进步 
苏联为了获得争霸结果的胜利,在冷战期间研制出核武器。刺激苏联增强军事装备:如当时苏联第一级大型巡洋舰“查拉级巡洋舰” 服兵役人数达到历史上新高。刺激苏联往外太空的探索,让航天技术创下历史新高:为了与美国争夺外太空占领权,苏联也加紧了对宇宙飞船研制,最远可达月球与火星 。

2、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对抗中,苏联很多方面是比不过美国的,经济没有美国发达,科技水平也不如人家,政治方面更是差了一截,即便如此苏联决定对美国开战,可想而知当时的苏联压力山大,被拖垮只是迟早的事。美国和苏联表面上是军事较量,其实是策略较量,苏联被搞垮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策略的问题,二是制度问题。

3、为后来的东欧剧变埋下隐患
东欧剧变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苏联希望控制东欧,来增加自己在冷战中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后接手东欧强行将自己的文化等加给东欧各国,企图让东欧与苏联合为一体,让东欧各国有了怨言,这才产生了东欧剧变。

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上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华约解散,之后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