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道"指的是什么

2024-05-06 11:24

1. 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道"指的是什么

什么叫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如果说这个自然规律(道)是可以说的很具体,那么就不是老子所指的抽象意义的自然规律(道).就象哲学中的矛盾概念和我们生活中所指的具体矛盾概念是不一样的,老子的道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是事物规律的本质反映.
  那么"道"是指的什么呢?就是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那么这个自然规律是什么?就是"和谐".老子指出:我们必须遵循和谐的自然规律.这就是"道"

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道"指的是什么

2. 老子说的非常道的常道是指什么 具体点

道可道非常道
道如果可以表述清楚,就不是永恒的道

本意:道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自然体,如果用刻舟求剑的方式给它下定义(可道),那就不是永恒的道(非常道,其中“常”解释为“恒、永恒、永远”)

我个人感悟,道就是一种规律,对事物认知的一种规律,只要顺应规律做事,不违背,也就是无为(无为是不违背的意思),那样才能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也就是无不为(没有没做好的)
人类认识事物,我觉得都是由无接触的未知,到无好坏的模糊认识,到对事物片面的好坏认知,再到对事物反面的反向认知,到对事物的有好有坏的理性认知进而趋利避害,最后到对事物无所谓好坏的彻底认同。然后再走向无接触的未知的一个认识循环。
道就是认识到人事物本身有好有坏的特性,进而有所选择的理性运用,做到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那所有人事物的积极一面都能被充分调动,进而达到无不为。
道就是一种规律,物有物的规律,事有事的规律,人有人的规律。
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其中指出道是一元的,道是阴阳主动被动等等的对立二元以及两者造成的诸多影响的客观合体,所以我们做人做事研究物体,都要从对立两个方面还有诸多影响等等全局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看待,那样才能够看清道也就是客观规律的对人事物的利弊甚至全部,进而做人事物只需要扬长避短就可以发挥人事物的最大能效,进而做到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就是永远不违背人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行事,所以没有做不到的事

3.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老子的话,该如何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最早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但却具有非常浓厚的哲学意味,以及独特的模糊色彩。自古以来,人们对这句话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数不胜数。不过从大的分类上,这句话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进行不同的理解。一、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大家最常见到的一种。在这句中的“道”是什么呢意思呢?其实,这里的道指的是天地间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但却很难用言语来形象阐明。因为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说的,能够说出来的也不是真正的道。而如果能够把所谓的道说得很清楚,其实在说的过程中就已经脱离了道的本质。因此,在这里,所谓的“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东西。就像《道德经》虽然满篇文字都在说“道”,但那些文字却都代表不了真正的道。

二、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这句话的第二种断句,不过这样一断句,意思又有所不同。这句话指的是,所谓的“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可以用我们的言语论说的“常道”,还有一种是无法用言论表达的“非常道”。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所能体会感悟到的,只是在万千道中最基础的一小部分,而在这之外,还存在着大量完全超出我们人类的认识范围,无法想象也无法体验的“非常道”。

三、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这句话的第三种断句。这样一断句,又有了新的意味。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十分包容的,好也是道,坏也是道:对也是道,甚至错也是道,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常道。具体解释而言,大概就是说,世界上原本是没有好坏的,好与坏,对与错只是我们人类主观下的定义。真正的道并不能为人类的主观所左右,真正的道是客观的,它强调的是万物自然生长。遵循万物本身的规律,这就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老子的话,该如何理解?

4.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何为道?

▲道:句中第一、三两个“道”是名词,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意思是“说出”。“常”指永恒的。 
▲名:句中第一、三两个“名”是名词,它的意思是“名称、概念”;第二个“名”字是动词,意思是“称呼、命名”。 
▲根据上述对“道”和“名”的解释,就可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了。即: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各种事物的名称都能够称呼它(都能够叫出名称来),但它不是永远不变的。

5. 《老子》中所说的“道可道”中的“道”指什么?“非常道”该怎么样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中开篇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要阐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在>中,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详解可看>。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当然,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只指名字,否则老子也太肤浅了。  但也说明了名的重要性,好名可以让人名上加名。

《老子》中所说的“道可道”中的“道”指什么?“非常道”该怎么样理解?

6.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老子的话,该如何理解

译:可以言说的道体(指一切存在的统称),并非永恒不变的道体;可以命名的实体(指蕴含能量的存在),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
释:可道之道,均衍化不休,故无恒道;可名之名,均变动无止,故无恒名。欲无凝滞于静,必以动观之;欲无迷乱于动,必以静察之。

7. 对《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有哪些误解?

对《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有哪些误解?
在历史上你对《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有哪些误解呢。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天地初开之时,既没有物体也没有形象,茫茫宇宙是一片空虚,这就是无,是开辟天地的初始。然后从这片空虚的“无”中生成出万事万物的“有”来。《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此,道产生于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结合不同的经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我认为,有多少人看这本书,并且思考了,那么就会有多少种解释。“道可道”的真正含义,其实是“有规可循之道”,即“伦理、经术、政教、礼法以及各种操作规则、章程规制、日用技术等等,那些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东西,也正是《老子》各章里不断反对的那些东西”。

第一个“道”,是人们经常说的“道理”的道;第二个“道”,是指言说的意思,“说道”的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是指宇宙本体的“道”道,既无名又无象,它不是世间的一种或一类事物。道在我们所见所闻的现象世界之外,它无色、无声、无味、无形。道生成天地万物之后,又蕴藏于天地万物之中。因此,道虽无处可见,却又无处不在。道是可以讲述的,能够表述的,但是讲解出来的都不是那个最根本的、内涵最广的、最永恒的大道,而是现象的、一时的、片面的一般见识;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老子反对刻板规范,反对墨守成规,推崇符合自然的那种无法固定化的、灵活弹性的、始终跟随形势而变化的“道”;可以言说的道理,可以称呼的名字,只能指称具体的事物,只能描述具体的形状,这些都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道”永恒存在,无形无象,所以不可言说,不可命名。“道”无处不在,而人在“道”中,往往不知“道”之存在。就好像鱼儿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一样。“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身体健康要有“养生之道”,成功做人要有“处事之道”,经商赚钱要有“生财之道”,企业盈利要有“经营之道”等等。

老子的存在论追求也是以“行”的问题为核心,他试图化自然为文明,将自然之道的高明之处,化为人的思维—行为方式,使人在形势万变之中始终能够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存在状态。道”不远人,“道”就在事中,作为指导人们实践的“道”,应该是可说的,也是可思想的,否则又如何能够知“道”?道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你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别人也没法真正揉碎了讲给你听,因为那是别人的道,不是你的道。自古以来,都是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都是符合了“道”,而那些背离“道”之人,必定都无所作为。老子毕竟用“道”这个字来称谓真常永恒的“道”的本体,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经过以上大概的讲述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对《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有哪些误解?

8.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作何解?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其分量是极重大的。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然而,这个“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常道”二字,到底应该怎样诠释、怎样理解呢?
论者或谓,老子既然说出一个“常道”来,而未加进一步的解释,正好给后人留有余地,帮他解释发挥。纵观古今,对“常道”的解释大致分成两类:一是本着“六经注我”的原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思辨力,创造或嫁接出一个“常道”的意义来;二是本着“我注六经”的原则,从《道德经》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后把它们“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认为“常道”即是不可思议的、永恒不变的,那么它必定是超越于万有之上,或超越于可道之道的一种“东西”。现存《道德经》注解,《河上公章句》虽归“六经注我”一类,但以长生成仙为旨趣,其所谓“常道”乃“自然长生之道”,故不入此类之大流。后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历代官学各界奉为“通行本”,他对此六句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泛论训》时,开始直白地说:“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推到《关尹子》(伪书):“不可言者,即‘道’。”达到了极端。从古至今,不知道有过多少人注释过《道德经》,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这么解说的:“可以被人说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恒不变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或许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总体意义,都是相差无几。我们查看过《道德经》的16种英文译本,这句话都被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译文变易一些字眼,也于大意无害。可见中外古今,俱是这般解说,就应该是铁定了的,不容别人置喙!可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训释的本身,不仅文法上有问题,意义和逻辑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个“道”字是名词,第二个“道”字是动词,“可”字是副词。第一个“道”字是一个总体的名称,它的内涵应该是整本《道德经》的内容。“可道”,是去界定头一个“道”字,说它是“可以说明”的,引申来说,就是“可以思议”的。因为“言”为“心声”,必先有思,后才有言。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35章)“道冲而用之。”(4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这“道”不仅可以思维,可以议论,可以阐明,而且可以施行,并且很有实用价值。因此,“道,可道(言说和遵循)。”
这句话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与《道德经》自相矛盾,就大错而特错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