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总量能实现历史性跃升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2024-05-02 09:40

1. 我国经济总量能实现历史性跃升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我国经济总量能实现历史性跃升的政治、经济原因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经济总量能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

我国经济总量能实现历史性跃升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2. 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82.7万亿人民币(以现价美元计接近13万亿美元),年均经济增长率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2%上升到了目前14.8%,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人均GDP2017年已达到8800美元,从40年前排在世界120多位提升到了60多位。


中国已从改革开放之初视进口商品为奇货可居,发展到如今的中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茅。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201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达到3.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实际使用),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目前也超过18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一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配置能力、行业引领力、产业话语权与影响力大为增强。

3. 结合实际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原因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过去相当长时间内的年均超过10%的高速增长将进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一增速应该是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相对理想的增速,一方面因为按照规划,我国在2020年左右将实现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需要在“十三五”期间保持这一增速;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只有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速才能让相关利益群体在转型带来的利益调整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为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是必然之举,也是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外延式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式增长的必由之路。但新市场的开辟、新要素的获取以及市场效率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则更加直接。近年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等区域性概念与规划的提出,加上配套政策的逐步出台、体制性障碍的制度性削减、“亚投行”等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逐步到位,这些区域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的动力之源。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这些新的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新的市场范畴。就地理概念而言,这些区域原本存在,但新的区域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将其在规划上催生为一个具有某一特定特征或者同一主导产业领域的统一市场。为此达成统一市场的目标,必然在市场体系、交易便利性等方面从硬件和软件上都将进行较大的提升,由此引发贸易与投资的大幅增长,这些新的需求使得潜在资源和闲置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发挥效能,进而推动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这样一个新的市场增量就开辟出来了。市场的扩大自然带来要素配置范围的扩大和配置效率的提升,自然就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发展经济学上的增长极理论对此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而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围绕着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产业,在市场的牵动下形成了更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带和经济带,如北美的五大湖经济带、硅谷高科技产业区、日本的濑户内海经济带、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带等。而目前我国这些区域性概念与规划的提出也必将形成新的区域性市场需求,发掘出潜在的生产要素,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

第二,新经济区域的发展将会推动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带的形成是市场推动和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及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只是其中的推动因素之一。市场力量推动的产业聚集必然是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和市场交易成本节省的结果,而产业聚集引发的行业内交流的便利与频繁又推动了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快速推广应用,反过来又提升了区域内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吸引了相关要素与资源的聚集并推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这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质内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必然推动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成为全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这是发展经济学上的所说的增长极理论的另一个维度。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等规划,试图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国际化红利逐步消退、改革红利衰减带来的传统增长方式乏力的新常态下,以升级版的改革开放来扩大市场、提升效率,释放新一轮的制度红利,推动新常态下有质量的中高速增长。坊间对此的解读未必准确,却也非常直观地反映了相关规划的诉求:把更多优质的生产能力,通过“一带一路”释放到国外去;把如饥似渴的消费能力,通过“自贸区”回吸到国内来;把无处可用的外汇储备,通过“亚投行”投资到同盟国去。

如此一来,生产、消费与投资皆可获得新的增长空间,经济增长便是水到渠成之事,至少为保证未来的中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可提升空间。为此,打破行政藩篱,破除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加强政府间协调,以政府之手对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进行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的系统性支持,是促进以上所规划的经济带尽快形成并提升产业聚集度,形成区域经济竞争力,打造经济增长极的应有之举。

结合实际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原因

4. 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是什么?(五百字+)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

{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
{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
{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
{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5. 什么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
新中国的成就主要有:
1、“两弹”的成功研制
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加强国防建设。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研制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2008年,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圆满成功,中国宇航员首次进行了出舱活动。意义:中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
3、杂交水稻的培养与推广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为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激烈。建议与决策时间:1986年3月。又名: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
5、“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20世纪90年代。主要内容: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什么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

6. 这是历史经济发展的态势、请友们概述一下各历史阶段出现经济发展高低的原因?

1.18=95年前,进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经济得到发展
2.18=95-1910s,清政府连续几次战败、赔款、以及社会动乱,经济发展减缓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4.一战后,日=本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国=内=战=乱==不=断,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5.建国后,国内和平,国家大力搞建设,经=济得到有效发展
6,56年以后,国=内=路=线=出=现=错=误,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7.改革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有河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