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的三大基本理论是什么 福利经济学

2024-05-05 09:44

1. 财政的三大基本理论是什么 福利经济学

(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张的“乘数”效应。

财政的三大基本理论是什么 福利经济学

2. 财政支出的概念

财政支出:又称政府支出

3. 什么是经济性支出,在财政学里的一个知识

资本性支出,也叫经济性支出,是指纳税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的支出。这里所说的对外投资的支出,包括纳税人以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形式向其他单位投资,包括购买、股票等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资本性支出是企业所发生的、其受益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如购置房屋、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的支出购人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项政府支出的获益不只发生在当且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间内还能使得公众获益,比如天文台、电影院、广场设施等等。 资本性支出是指维持企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全部资本支出,包括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上的支出。 (关于资本性支出书上面并没有给出很是肯定的答案,书上所列举的比较权威的就这几项了) 资本性支出是指纳税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的支出.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是指纳税人购置无形资产以及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各项费用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为获得固定资产、土地、无形资产和非军用、非金融资产的支出,也包括资本性补助拨款.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 资本性支出是指企业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和追加投资以获得更多的税后净利润的支出,它是现金的流出,因此是现金流量的减少项目.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只是维持简单再生产,且没有发生通货膨胀和经济性贬值,那么资本性支出为零。

什么是经济性支出,在财政学里的一个知识

4. 简述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

财政支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量入为出的原则
(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三)厉行节约,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
(四)按计划供应、使用的原则

5. 简述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

财政支出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上来看,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对于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理论主要有:(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劳务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如交通、银行、教育、卫生保健等项目。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公共支出的增长不仅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内在因素),而且还有其外在因素,如社会动荡、战争、自然灾害等,因此,他们认为: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一般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以后,政府投资转向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也要以公共支出的增长为前提。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公共支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又进一步使得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甚至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4)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鲍莫尔将国民经济区分为两个部分:生产率迅速提高的部门如制造业和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如政府部门与服务业等,如果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政府部门的支出只能增长,其规模必然越来越大,支出水平也越来越多

简述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

6. 财政学。我国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什么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产品的层次性
公共产品具有空间层次性(受益范围),有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分别适合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按受益范围确定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符合效率原则 
众多地方性公共产品具有外溢性,可采取主受益地区举办、中央补助的提供方法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有机结合
 2、提供公共产品的收入来源(税源)具有层次性:不同税种具有不同的税源和调节功能,适合分级征管
凡税源普及全国且流动性大、调节功能大的税种,应归中央;凡税源较固定且税基较窄的税种,应归地方
 因划分收支标准不同,一般会形成如下的分配格局:支出偏重于地方,收入偏重于中央。因此,必须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政缺口
3、集权与分权关系
(1)主张集权者,从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外溢性、地区调节和收入平衡等角度提出集权更有效 
(2)主张分权者,从公共产品的差异性、密切纳税人和地方官员的关系、部分零星税种适宜地方征收等角度提出分权更有效 
过度集权和过度分权都不可取。集权与分权关系是不断调整变化的,但往往以集权为主,分权为辅

7. 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

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
一是公共性.即公共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
二是非盈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行动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表现在财政收支上,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
三是法制性.即收支行为规范化.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于社会成员的缴纳,财政支出要用于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事项,而且财政收支出现差额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最终仍要落到社会成员的身上.既然大家的事情大家都有份,社会成员对于公共财政的运作便有强烈的监督意识,从而要求和决定着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以法制为基础、全部政府收支进预算、财税部门总揽政府收支.

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

8. 什么是一般性财政支出

1.
一般性财政支出是指包括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等“三公”经费在内的,用于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的财政支出。
2.
一般性支出主要包括一下项目:
(1)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支出,
包括农业水利事业费、农垦事业费、农业事业费、畜牧业事业费、林业事业费、水利事业费、水产事业费、气象事业费、农机事业费、其他农业事业费;文教、科
学、卫生事业费,包括文化事业、教育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通讯和广播电视事业费、计划生育事业费、其他文教事业费;
(2)国家政权建设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外交支出,国防费;
(3)对外援助支出;
(4)政策性补贴支出,包括粮、棉、油价格补贴,平抑物价和储备粮等补贴,肉食价格补贴,其他价格补贴;
(5)税务等部门的事业费;
(6)其他支出;
(7)预备费;
(8)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等。
3.
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直接构成了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则中当期公共物品受益与当期公共物品成本相对应的原则,经常性支出的弥补方式是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