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的经营方式

2024-05-04 11:49

1. 海尔的经营方式

      海尔集团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刚刚作为中国惟一品牌首次入选世界最有影响100个品牌。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海尔的经营方式,希望能帮到你。
         海尔的经营方式         服务和质量为主
         海尔以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中国企业在世界的代表,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海尔现象”的解释只有四个字:速度、创新。
         2005年底,海尔宣布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这是海尔战略的第四个转折点,但在海尔选择了新一轮的进攻之后,它的创新之路却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就像杰弗里·摩尔所说,大公司并非不创新,相反,大公司里进行的创新数量有时多得惊人,但它们未必和经济目的直接挂钩。目前海尔平均每天申报1.8个专利,1.5天出一个新产品,创新使海尔成为世界第六大白电制造商。但种种迹象表明,以白色家电起家并始终将白电作为重心的海尔集团,正在被对手所赶超。
         在2006中国科技百强榜单中,海尔名列第89位,较上一年下降了61位。2005年,海尔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65.09亿元,而市场上另两大家电巨头格力为182.48亿元,美的为213.13亿元;净利润方面,海尔为2.39亿元,格力和美的则分别为5.08亿元和3.82亿元;净资产收益率相差更为悬殊,海尔为3.5%,格力和美的分别为18.72%和12.48%。
         同时,海尔的国际化进程也不像预计中的那么迅速,海尔的目标是在美国、欧洲、日本三大市场取得成功,而这三大市场分别注重的是渠道、设计和质量,海尔能否顺利破局目前还看不到迹象。
         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海尔克服了人的惰性,但现在,海尔能否克服其创新过程中所积累的惰性,顺利升级到“国际版”?
         文化—阶段性落伍
         8年前,张瑞敏称之为“内部模拟市场化”的管理革命在海尔悄然开始,现在这个革命被称为SBU(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即策略事业单位),通俗地理解,这场“运动”是要把海尔的数万名员工,都变成一个个“小老板”。也就是说,集团战略会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而每一位员工的策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既有大企业的规模,又要有小企业的灵活性。
         这种“人单合一”的模式曾给海尔带来巨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并成就了海尔在中国家电行业的王者地位。但时间行至2006年,海尔所遵循的企业文化理念—追求客户满意最大化—虽然有些落后了。
         张瑞敏多次强调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获取客户和用户资源的超常能力”,但现在,海尔似乎陷入了客户服务的误区。
         日本富士常叶大学流通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原龙辉介绍说,企业文化的发展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内部顾客价值阶段(企业只关心内部员工的价值);外部顾客价值阶段(企业视用户为上帝);经营者的满足阶段(实现利润,达到企业经营目标);最后是企业外的顾客、企业内的顾客以及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得到共同满足的阶段。
         目前海尔的企业文化和国内大多数企业一样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并行,但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讲,仍在沿续这种文化显然已经落伍了。
         当然,海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市场价值链来对此予以保证。但这是一条直线式的价值链,它虽然使海尔获得了最具亲和力企业的公众口碑,但却忽略了内部顾客—员工的价值,而这终将影响外部顾客价值的创造。
         战略—保守的多元化
         1991年,海尔兼并青岛空调器厂开始推行多元化战略,很快,冰箱、空调、洗衣机、冰柜四驾马车成为拉动海尔快速发展的龙头产品。
         但相关多元化并没有让海尔满足,它迅速走上了一条非相关多元化之路。
         1995年,海尔进入医药领域,随后又进入了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但情况并不乐观。海尔药业至今依然亏损;海尔投资的“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目前大多数已经关门;海尔电脑自上市以来就一直持续亏损,并曾一度退出市场;海尔手机在国内手机中也并无优势可言。至今,海尔仍在为其多元化每年投入大量资金。
         中原龙辉表示,多元化无可厚非,但海尔能否在进行多元化的同时确保多元化所必须的各种经营资源将成为关键因素。不同的业务所需经营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海尔在其他市场却一直采用它的家电经营模式。
         以手机为例,海尔曾试图把它成功的家电经营模式复制到手机行业来。手机是快速电子消费品,要求很强的科研能力,需要快速地不断创新,但海尔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手机生产技术方面,目前海尔手机和大多数国产手机一样,都是拿来主义,生产线主要就是简单的组装,此外,在品牌和渠道方面海尔也不具备优势。擅长创新的海尔在多元化道路上的“习惯性保守”显然直接影响了它的业绩。
         产品—缺少杀手锏
         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可以承受停电四天半的冰箱、厨房用桶状啤酒机、儿童款青蛙王子电视机、大容量带滑道抽屉冷柜……凭借产品差异海尔曾获得高额回报。海尔也一再强调要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者,但现在,似乎惯性成为主宰,海尔执著于细分市场,使得它迟迟没有杀手锏产品。
         据了解,目前海尔在美国100千克以下的冰箱市场占领了30%以上的份额,成为美国市场第一位,在日本5千克以下洗衣机市场占了日本主流渠道的第二位。但是,在美国250千克以下的冰箱才是主流产品,在日本7~8千克的洗衣机才是主流产品,海尔显然还没有进入主流市场。
         《经济学人》杂志曾撰文说,在美国,海尔缺乏像对手一样强劲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经销与服务网络,海尔在美国的研究人员数量相当少。目前海尔在美国最头痛的是如何找到像样的经理人,因为海尔能支付的薪资远不如竞争对手,海尔既没有品牌,又没有可打造品牌的雄厚资金,这种高成本运作模式很难持久。
         细分市场曾经成就了海尔,但过于执著细分市场现在却成了海尔的障碍。海尔的海外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小规格品种获得了成功,大多数的产品并没有如愿以偿,甚至没有中国出口的数量大、品种多。而利润也大多数来自国内生产的在国内和国外销售的产品。”
         8月底,海尔方面称,将在下半年向市场全线推广网络家电。海尔掌握的数据显示,未来中国数字无线家电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相关分析师也表示,目前海尔在国内同行业中已经拥有相对完备的家电数码产业链,网络家电是依托其在强大的家电产业链的基础上升级而成。
         看得出,海尔又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创新点,只是在升级其家电产品后,海尔能否为自己也顺利升级?
         海尔的企业文化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海尔的发展观念         1、“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你能够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建多大舞台。
         当下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出人才的机制。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通过搭建“赛马场”为每个员工营造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员工成为自主经营的SBU。
         赛马机制具体而言,包含三条原则:一是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二是职适其能,人尽其才;三是合理流动,动态管理。在用工制度上,实行一套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才“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机制。在干部制度上,海尔对中层干部分类考核,每一位干部的职位都不是固定的,届满轮换。海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要义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竞争的动力,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
         2、授权与监督相结合
         海尔集团制定了三条规定: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
         “在位要受控”有两个含义:一是干部主观上要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自律意识,二是集团要建立控制体系,控制工作方向、工作目标,避免犯方向性错误;再就是控制财务,避免违法违纪。“升迁靠竞争”是指有关职能部门应建立一个更为明确的竞争体系,让优秀的人才能够顺着这个体系上来,让每个人既感到有压力,又能够尽情施展才华,不至于埋没人才。
         “届满应轮岗”是指主要干部在一个部门的时间应有任期,届满之后轮换部门。这样做是防止干部长期在一个部门工作,思路僵化,缺乏创造力与活力,导致部门工作没有新局面。轮流制对于年轻的干部还可增加锻炼机会,成为多面手,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
         3.人材、人才、人财
         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对何为企业人才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企业里人才大致可由低到高分为如下三类:
         · 人材--这类人想干,也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但需要雕琢,企业要有投入,其本人也有要成材的愿望。
         · 人才--这类人能够迅速融入工作、能够立刻上手。
         · 人财--这类人通过其努力能为企业带来巨大财富。
         对海尔来说,好用的人就是“人才”。
         “人才”的雏形,应该是“人材”。这是“人才”的毛坯,是“原材料”,需要企业花费时间去雕琢。但在如今堪称“生死时速”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没有这个时间。
         “人才”的发展是“人财”。“人才”是好用的,但是好用的人不等于就能为企业带来财富;作为最起码的素质,“人才”认同企业文化,但有了企业文化不一定立刻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光有企业文化还不行,还要能为企业创造财富,这样的人方能成为“人财”。
         无论是经过雕琢、可用的“人材”,还是立刻就能上手的、好用的“人才”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寻求的是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人财”!
         只有“人财”才是顶尖级人才!来了就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我们企业要想兴旺发达,就要充分发现、使用“人财”。
         4.今天是人才,明天未必还是人才
         人才的定义,就要看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大小,每一位海尔人都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今天是人才,明天就未必还是人才,海尔人应该不断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永远的人才?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如果没有坚定的目标,在提高自身素质、自我挑战的过程中就会彷徨、动摇。每个海尔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一定要和海尔创造世界名牌的大目标结合起来。

海尔的经营方式

2. 海尔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啊??

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按股份比例享受收益,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特征是:(一) 股东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二) 公司以资产为限承担债务责任。公司清算时,仅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债务承担责任,债权人不能在公司资产之外主张债权;(三) 公司股东人数应符合法定要求。《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但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为一个。股东的身份既可是自然人,也可是法人;(四) 股权转让应符合法定程序及公司章程规定。《公司法》规定:“当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经股东同意转让其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五) 公司不能公开募集股份,不能发行股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只能由其他合法方法方式融资取得。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三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 股东符合法定人数;(二) 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三) 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四) 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五) 有公司住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一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 海尔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啊??

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上市)。
海尔集团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扩展资料:海尔集团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
2016年海尔全球营业额预计实现2016亿元,同比增长6.8%,利润实现203亿元,同比增长12.8%,利润增速是收入增速1.8倍。海尔近十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6.1%,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0.6%。利润复合增长是收入复合增长的5倍。
互联网交易产生交易额2727亿元,同比增长73%,包含海尔产品也包括社会化的B2B、B2C业务。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收入1592.54亿元,增长33.68%;实现归母净利润69.26亿元,增长37.37%。
海尔的核心价值观:
是非观: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海尔创造用户的动力
海尔人永远以用户为是,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海尔人永远自以为非,只有自以为非才能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重塑自我——实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这两者形成海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特征:不因世界改变而改变,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
这一基因加上海尔人的“两创”(创业和创新)精神,形成海尔在永远变化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特征:世界变化愈烈,用户变化愈快,传承愈久。
发展观: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海尔文化不变的基因
海尔不变的观念基因既是对员工个人发展观的指引,也是对员工价值观的约束。“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观念基因要求员工个人具备两创精神。
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自己的CEO;
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
两创精神的核心是强调锁定第一竞争力目标。目标坚持不变,但为实现目标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有效整合、运用各方资源。
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海尔永续经营的保障
海尔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海尔,主要包括创客、用户、股东以及其他利益攸关方。网络化时代,海尔与全球创客、利益攸关方等共同组成生生不息的生态圈,共赢共享共创价值。
只有海尔这个开放的平台生态圈中所有利益相关方持续共赢,海尔才有可能实现永续经营。
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尔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形成和完善具有海尔特色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具有两创精神的员工;“单”即用户价值。每个员工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自然得到体现,整个创业创新平台才能不断自演进、自优化。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为员工提供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机制平台,为每个员工发挥两创精神提供资源和机制的保障,使每个员工都能以自组织的形式主动创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参考资料: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百度百科

海尔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啊??

4. 海尔属于什么型企业?

海尔属于什么企业类型 5分  海尔的企业性质是什么?  
 海尔创业时是集体企业,只不过后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 *** 都给予了海尔以“国有企业般的”大力扶持。时至今日,却很难界定海尔集团的资产中有多少是国有血统,多少是集体色彩。
  海尔集团的企业类型到底是什么?  
 是股份制的类型
 
 股份有限公司特点:
 
 1.有限责任。
 
  
 
 2.永续存在。
 
 3.可转让性。
 
 4.易于筹资。
 
 5.对公司的收益重复纳税
  海尔集团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公司?  
 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张瑞敏是到农村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一个年。 1985年,张瑞敏从消费者的信中发现了产品存在的质量隐患,为了真正唤醒员工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砸冰箱”事件成为海尔历史上强化质量观念的警钟。 1986年,原西德驻华大使裴培义先生从北京专程到青岛电冰箱总厂考察。工厂紧张有序的工作状况使裴大使十分佩服年轻的厂长张瑞敏。 海尔集团由于产品质量过关,海尔冰箱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一炮打响,市场出现抢购现象。张瑞敏分析了当时电冰箱市场品种繁多,竞争激烈的形势,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制定了海尔发展的“名牌战略”。 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战胜十多个国家的冰箱产品,第一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海尔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1988年12月,海尔冰箱在全国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头地位。 1989年6月,一场 *** 袭来,市场出现寒流,而海尔冰箱在这场风波中,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提价12%,仍然被抢购。海尔以它的高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市场。 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2007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7883项(其中发明专利1736项);仅2007年,海尔申请专利875项(其中发明专利502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9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3项国际标准即将发布实施,这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52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425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2008 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三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通过从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的端到端的流程,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海尔的信息化革命,意味着 “新顾客时代”的开始。海尔通过流程机制的建立和卓越商业模式的打造,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海尔已经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通过无边界的团队整合全球化的资源,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编辑本段]发展概况 海尔集团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2] 2009年,海尔冰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冰箱销量第一,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
  海尔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啊??  
 郎咸平从一开始就没有搞清楚海尔是什么性质的企业。他先是指责海尔董事会“集体侵吞国有资产”,他的“四问海尔”,显然是建立在“海尔是国有企业”的误解上;在海尔作了一针见血、十分到位的回应后,郎改口说是侵吞大集体资产;到2004年年底,他对海尔被青岛国资委监管一事表明态度时,不知为什么又逻辑混乱地说:“即使海尔现在是一个集体所有制企业,那么一个原来纯国有制的公司,为什么变成集体所有制?这个转型过程我相信社会大众也希望知道。”
 
 可问题是,海尔什么时候有过国企出身?对此不光郎咸平没弄懂,众多义正辞严评论海尔的人士也不小心犯了低级错误。他们的问题出在“拍脑瓜”想当然上。张瑞敏说:“这么大的企业还是集体所有制的在中国恐怕没有第二个。”
 
 什么是集体所有制?来看一下辞典上的标准解释:它是指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与农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和某些工业部门中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在集体所有制中,生产资料是集体财产,只归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支配和使用,国家和其他单位不能任意无偿调拨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和资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每一个集体经济组织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郎咸平可能要先学点中国复杂的经济史再来发言。海尔集团的经济性质是旧体制下的二轻集体,城市二轻系统的工商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虽然也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两种实现形式,但国家没有投资,而是通过政治运动把它们变成“二全民”。在所有制结构上,产权清晰的手工业合作社被改造成“财产归大堆”的“二国营”,私营经济被限制,实际上是被取消,结果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背离了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历史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张瑞敏上冰箱的时候,1700多万投资,全部是从银行贷的款。其实二轻联社给的200万还不是上项目的钱,是用于搞技术开发一类的事,也不是一次到账,而是一点一点拨给的。200万够干什么呢?就是买了一些试验仪器,做了几个样机,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成果。当时谁也不当回事,但上市之后,二轻联社发现自己的股份越来越值钱,不仅每年从海尔这里都得到分红,而且,现在要是出手的话,就发大财了。2004年12月,海尔在20周年纪念会上启动新标识,二轻联社主任还作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上台一起参与。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张瑞敏说:“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
  海尔公司是哪一年成立的? 5分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截至2009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182亿美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了129所希望小学,制作了212集儿童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色家电赞助商
  海尔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一、海尔企业文化的内涵
 
 海尔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16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四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同时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使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海尔文化不但得到国内专家的舆论的高度评价,还被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列入MBA案例库。
 
 二、海尔精神与海尔作风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三、海尔理念
 
 1、生存理念
 
 永远战战兢兢 永远如履薄冰
 
 2、用人理念
 
 人人是人才 赛马不相马
 
 你能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多大舞台
 
 3、质量理念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高标准 精细活 零缺陷
 
 4、品牌理念
 
 国门之内无名牌
 
 如果在国内做得很好,不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优势也是暂时的。
 
 资本是船 品牌是帆 企业是人 文化是魂
 
 5、营销理念
 
 先卖信誉 后卖产品
 
 6、市场竞争理念
 
 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
 
 7、竞争理念
 
 浮船法: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保持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就能掌握主动权。
 
 8、市场理念
 
 创造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市场。
 
 9、出口理念
 
 先难后易
 
 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出名牌之后,再以高屋建筑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10、资本运营理念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11、海尔技术改造理念
 
 先有市场 再建工厂
 
 12、技术创新理念
 
 创造新市场,创造新生活,市场的难题就是我们创造新的课题。
 
 13、职能工作服务理念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四、海尔对市场的三条原则
 
 1、紧盯市场创美誉
 
 2、绝不对市场说“不”
 
 3、抱怨就是投诉
 
 五、海尔的创新观念
 
 1、资源论
 
 不在于企业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利用了多少资源。
 
 2、源头论
 
 每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每个人都是一个市场。
 
 3、整合力
 
 市场的整合力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美誉度
 
 海尔要的是市场美誉度
 
 5、吃“休克鱼”
 
 吃“休克鱼”是海尔兼并扩张举措上的一种形象比喻。
 
 6、国内不稳 国外不热
 
 企业在国内市场没有竞争力,就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国际市场。如果只在国内市场做得很好,不进入国际市场,优势也是暂时的。
 
 7、海尔国际化的“三个三”
 
 (1)三个三分之一
 
 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
 
 国内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
 
 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
 
 (2)三位一体
 
 技术开展中心、生产基地、贸易公司实行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
 
 (3)三融一创
 
 融资、融智、融文化、创世界名牌。
 
 六、海匀的形象用语
 
 1、形象用语:真诚到永远
 
 2、各类产品形象用语:
 
 海尔冰箱 为您着想
 
 海尔空调 永创新高
 
 海尔冰柜 创造品位
 
 海尔洗衣机 专为您设计
 
 海尔电脑 为您创造
 
 海尔彩电 风光无限
 
 海尔热水器 安全为本
 
 海尔电工 家务轻松
 
 海尔国旅 诚信相聚
 
 海尔软件 创新无限
 
 海尔商用空调 承领时代新潮
 
 七、海尔旗形象识别标志
 
 ......>>
  海尔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公司,有说是国有控股的,又说是集体的,  
 私有企业
  海尔的上市公司叫什么名字  
 海尔集团总部在中国青岛海尔工业园,邮编是266072,海尔集团的总裁是杨绵绵,张瑞敏是海尔电器产业集团(香港的上市公司)的总裁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是效益不错的上市公司。
 
 简介:
 
 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201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2007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3倍;同时线上交易额实现548亿元,同比增长2391%。
 
 根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2014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电零售量第六次蝉联全球第一,并首次突破两位数的市场份额增长。同时,海尔冰箱、洗衣机、冷柜、酒柜的全球品牌份额也分别继续蝉联全球第一。海尔在全球有5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5. 海尔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啊

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上市)。
海尔集团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商标的演变是海尔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见证。海尔的故事,就是一部中国企业商标创业史。
1985年,海尔创业刚起步时,电冰箱生产技术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出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当时双方签订的合同规定,为体现双方合作,海尔可在德国商标上加注厂址在青岛,于是海尔引进“琴岛——利勃海尔”作为公司的商标。

扩展资料:
1、海尔的核心价值观
是非观: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海尔创造用户的动力
海尔人永远以用户为是,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海尔人永远自以为非,只有自以为非才能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重塑自我——实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这两者形成海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特征:不因世界改变而改变,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
这一基因加上海尔人的“两创”(创业和创新)精神,形成海尔在永远变化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特征:世界变化愈烈,用户变化愈快,传承愈久。
发展观: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 海尔文化不变的基因
海尔不变的观念基因既是对员工个人发展观的指引,也是对员工价值观的约束。“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观念基因要求员工个人具备两创精神。
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自己的CEO;
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
两创精神的核心是强调锁定第一竞争力目标。目标坚持不变,但为实现目标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有效整合、运用各方资源。
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海尔永续经营的保障
海尔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海尔,主要包括创客、用户、股东以及其他利益攸关方。网络化时代,海尔与全球创客、利益攸关方等共同组成生生不息的生态圈,共赢共享共创价值。只有海尔这个开放的平台生态圈中所有利益相关方持续共赢,海尔才有可能实现永续经营。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尔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形成和完善具有海尔特色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具有两创精神的员工;“单”即用户价值。每个员工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自然得到体现,整个创业创新平台才能不断自演进、自优化。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为员工提供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机制平台,为每个员工发挥两创精神提供资源和机制的保障,使每个员工都能以自组织的形式主动创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2、企业精神 
创造资源、美誉全球
3、企业作风
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发展观念
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海尔的人才观
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尔

海尔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啊

6. 海尔的企业性质是什么

海尔公司是股份制公司。
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2016年8月,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84位。2018年,青岛海尔正式入围《财富》世界500强。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变成网络互联中的节点,互联互通各种资源,打造共创共赢新平台,实现有关各方的共赢增值。

扩展资料:
海尔公司的CEO是张瑞敏,男,汉族,1949年1月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高级经济师。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1984年,张瑞敏临危受命,接任当时已经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28年创业创新,张瑞敏始终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超前战略决策引航海尔,持续发展。
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据消费市场权威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统计,海尔已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进入美国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BCG)评选的2012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前十名,排名消费及零售类企业第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尔公司

7. 海尔的经营特色是什么?

海尔从一个亏损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发展威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集团公司,曾被外界誉为“中国企业界的长征”。集体经济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应深入了解海尔企业文化。今年6月天津市集体经济联合会组织85人代表团赴海尔学习考察学习海尔经营理念。大家感到,海尔是中国的骄傲,是集体经济的希望,海尔的经验太丰富了。联系实际学海尔,又感到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能力到美国和欧洲建海尔,没有资金建工业园,没有人才搞高科技,没有实力搞现代物流……看来,中小企业和集体经济学海尔经营理念,更重要是学思想、学理念、学方法、学精神。海尔的昨天可能是我们今天奋斗的目标,海尔经营理念的今天可能是我们明天奋斗的目标。初学海尔经营理念,由浅入深,十个海尔经营理念介绍如下: 

  海尔经营理念一、海尔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有一个好的思路 

  1984年海尔产值348万元,年亏损147万,受命于危难之即的张瑞敏是第四任厂长,没有钱到处借,职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规章制度不健全,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有的职工甚至在车间里大小便……海尔从生产冰箱开始,实行名牌战略,狠抓质量,抓质量先抓管理,抓管理先抓人的管理,抓人的管理从转变理念入手。海尔形成了在经营、管理、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了超速增长的动力体系,创出了令世人嘱目的管理和发展模式。 

  张瑞敏说: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发展思路,如果海尔经营理念没有一个发展思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有所发展。企业没有一个好的思路,也就没有出路,企业就会走向衰败。我感到所有企业缺少的不是日常管理,缺少的是预见性和思路,即总经理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抓住机会进行j经营理念的战略经营。 

  海尔经营理念二、海尔的质量意识 

  张瑞敏说:没有质量;就没有海尔的今天。如果当时不抓质量,海尔就不会存在到今天。抓质量管理就是搞好人的管理和“三全”管理,要从抓观念转变开始。 

  海尔经营理念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海尔产品不搞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和等外品,他们认为让有缺陷的产品出厂,这个产品不可能有竞争力,而且也是对用户不负责任。1985年海尔召集全厂职工含泪砸碎了76台不合格冰箱,这一重锤起到震撼效应,使所有海尔人认识到:只要是带缺陷的产品,就不能让他出厂,从而在员工中树立了质量意识。当时,海尔职工月收入仅500—600元,资金短缺,有的职工提出,是不是把这些冰箱送给关系户,但张瑞敏说,送给谁谁都会说海尔质量不行,把次品送给人家反而把关系搞坏了。于是,他们在销毁前,在每个冰箱上都把缺陷写出来,缺陷的责任写出来。以此保证每一道工序都不出二等品,出了二等品,岗位员工扣掉100元,使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海尔经营理念三、海尔的品牌意识 

  张瑞敏说:一个没有名牌的企业,只能是为别人做产品加工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名牌就没有自己的企业,也就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自己的市场的经济,不成为市场经济。 

  什么是名牌?海尔认为:名牌不是靠检测出来的,也不是靠政府部门评出来的,名牌只能产生在市场上,在企业范围内不应有名牌的概念。按国家规定,冰箱表面检测,在半米之内看不到划伤就算合格。海尔坚持贴近看,看不到划痕才算合格。 

  海尔经营理念:谁在市场上卖得快,卖得多,卖得贵,谁就是名牌。作为厂方,总是要想到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但还必须想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需求。满足双方的需要,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作为企业,必须到市场上去看自己的产品是否是真正受欢迎的好产品。 

  海尔经营理念提出了“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名牌意识,树立品牌美誉度。张瑞敏说:首先是知名度,只要有钱做广告就可以打开知名度。第二是信誉度,国家规定保修三年,你就做到保修三年,那么你就可以做到信誉度。第三最重要是美誉度,有口皆碑,能满足用户的潜在要求,这才是真正的名牌,是海尔经营理念的目标。 

  海尔经营理念四、海尔的营销意识 

  张瑞敏说:促销是一种手段,营销是一种真正的战略。营销的目的就是使促销成为不必要。信誉度是靠对用户的真诚度保证的,营销就应该达到这个目的,企业要不断地的去开发新市场,假定市场是块蛋糕,企业不要去争这块蛋糕,而是设法另作一个蛋糕,自己享用,岂不是更好。 

  市场有淡季也有旺季,海尔认为: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产品”。 

  张瑞敏说:如果你思想上认为这个季节就是淡季,你等待旺季的到来,那么将来这个产品就会越来越危险。淡季肯定会有适应淡季的产品。夏天最热时洗衣机是淡季,人们不洗那么多衣服了,最多洗几件衬衣,5公斤洗衣机肯定是淡季,海尔开发生产1.5公斤小小神通洗衣机,在夏季销售,很受欢迎。 

  海尔经营理念五、海尔的用户意识 

  海尔经营理念认为,真正为用户着想,开发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海尔提出了。用户永远是对的”、“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等服务理念,并且努力落实到实践行动中。比如,四川农民用洗衣机洗地瓜,洗得又快又干净,但洗衣机出水管经常被堵住,于是海尔从技术上加以改进,很快推出了可以洗地瓜的洗衣机。 

  海尔提出市场细分化的经营理念,是根据用户不同意愿、不同市场范围、不同消费水平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并且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北方市场和南方市场的差异,中国市场和亚非欧美市场的差异。比如,在美国大企业生产的冰箱都是200立升以上的,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人数越来越少,海尔就生产了60—160立升的各种冰箱,有人提出冰箱需要加锁,宾馆希望冰箱除霜,海尔都做到了,海尔在美国市场投入200多个规格和品种的产品,其中小型冰箱已占美国市场份额的50%。 

  海尔经营理念六、海尔的服务意识 

  海尔经营理念提出“服务是销售的开始”,它强调了服务的重要性。 

  张瑞敏说:面对供大于求的市场,海尔经营理念中服务质量的好坏成为拥有顾客的重要因素,我们不仅把服务看成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综合研究,更要树立起服务名牌与产品名牌同样重要的观念。 

  目前,海尔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服务一条龙服务。即售前一售中一售后一回访一开发一制造。并在全国建立售后服务网络,使用户烦恼减少到零。向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满意的服务,这是海尔产品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尔经营理念七、海尔的技术创新理念 

  海尔经营理念的用技术创新创造市场。主要是在技术人员中,变竖向思维为横向思维,竖向思维是从技术上向纵深钻研,横向思维是先研究自己产品在市场上占什么地位,不能跟在后面适应市场,要使技术创新走在市场的前面。 

  不断地自我否定,形成开发一设计一创新的良性循环。海尔要求技术人员开发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不断地自己打倒自己。实现良性循环的三角结构是,信息一创新一质保服务。开发和创新靠源源不断的市场信息支撑;开发、创新成果要通过质量保证和服务体系来实现产品价值;质保服务体系加上市场检测是市场信息的主要来源,并促使新的创新。 

  构建国际化高科技开发网络。海尔经营理念采取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多形式的构建国际化高科技开发网络。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到创新发展,到向国外输出技术,使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大加强。张瑞敏说: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出口产品必须在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如果不是走这条路,国际化就是一句空话。  海尔经营理念八、海尔的管理理念 

  海尔集团建立了一套独立的战斗力极强的企业管理体系,形成了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的经营理念。 

  管理工作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张瑞敏说:管理知道不难,想到也不难,但做到就难,要坚持天天做,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去则是难上加难。 

  日清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法。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做完,今天做的事情应该比昨天提高,明天应该比今天更高。张瑞敏把“日清日高”法归纳为“总账不漏顶”,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这样,企业内所有人员,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十分清楚自己每天应该干什么,干多少,按什么标准干,要获得什么结果,将得到什么样的奖罚,以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目的性和效果性,减少消费和损失。 

  与无效企业管理作斗争。抓企业管理并不等于有效果,许多企业都存在着无效管理问题。 

  海尔经营理念认为:无思维的企业管理导致无效管理。比如工作没思路,依赖外人去想;人脑不动动电脑,该记的东西入电脑,该写的东西不动手,以及依赖表格等。 

  海尔经营理念认为:无业绩的管理导致无效管理。比如,管理者不是以业绩为中心想问题,将考核手段等同于考核效果;用加班等形式掩盖业绩本身;把局部业绩视同于整体业绩等。 

  海尔经营理念还认为:思维的静止导致无效管理。因为情况和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曾经是有效管理的有可能渐渐变为无效管理了。 

  张瑞敏说:无效管理与有效管理是一对永存的矛盾。对无效管理要天天讲,最终使我们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海尔经营理念九、海尔的资本运营理念 

  海尔走过一条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营的成功之路。海尔把资本与名牌的关系比喻为一条船,资本是船,名牌是帆,一条很大的船,能不能开得动,开得快,靠帆来支撑。资本运营是手段,名牌或品牌运营才是海尔经营理念的目的。 

  海尔经营理念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建设海尔工业园。92年建工业园,没钱向银行借,当时借了2.4亿。银行怕还不了,停止贷款。后来海尔把冰箱在上海上市,首期筹集了3.69亿元,工业园建设有了基础。海尔走了一条先开市场后开工厂的道路,随着上市规模扩大,到98年先后融资16亿,并实现无银行贷款。 

  海尔扩大发展的另一途径就是兼并。到98年,海尔以7000万元资金盘活了15家企业的15亿资产。之后又有一批企业等待兼并。在中国兼并成了一种风气,似乎兼并的数量越多能力就越大,这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 

  海尔经营理念认为:兼并的企业首先应看自己的主导产品是否有名牌,其次自己有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就不能取得兼并的完全成功。 

  张瑞敏说:在现有体制下,活鱼是不会让你吃的,死鱼有但不能吃,我们提出吃“休克鱼”的理念,即挑选硬件好但软件不好(经营管理不好)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然后输入我们的企业管理thldl.org.cn和品牌,主要的不是靠资本运作,主要靠名牌运营和企业文化注入,靠无形资产盘活了有形资产,收到了1+1>2的效果。 

  海尔经营理念十、海尔的企业文化 

  海尔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海尔的企业文化是造就人、培养人的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真、善、美。海尔与其它企业的合作、联盟、兼并,都靠文化的整合。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全体干部职工有一个事业上共同追求,每个职工自身价值的体现。海尔文化的构成是: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海尔管理模式:OEC管理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海尔名牌战略:要么不干,要么就争第一 

  海尔质量观: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 

  海尔营销观:先卖信誉,后卖产品 

  海尔服务观:用户永远是对的 

  海尔技改观: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海尔人才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海尔目标:2l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 

  张瑞敏说:这些不仅是口号,而是有他实实在在的目标要求和保证措施。海尔非常重视内部竞争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创造平等竞争的氛围,让每个人都体现自身的价值。海尔企业文化的精华就在于把凝聚力和竞争观念统一起来,并运用到海尔经营理念实践中去,从而为企业管理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海尔的经营特色是什么?

8. 海尔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海尔”品牌的公司主体实际是海尔集团公司,工商登记为股份制企业,根据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2002年6月1日出具的说明, 认定海尔集团公司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成立初的企业性质    首先海尔集团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一般是镇办或者村办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区别于国企在于股东是村集体所有而不是国有。这是最初的海尔集团股权所有制形式,当然仅靠集体所有制企业所能得到的 社会 资源和管理水平不一定能让我们看到今日的海尔,海尔的集体所有制大股东渐渐演变成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 历史 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海尔”身份的官方定义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 张瑞敏说: “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当然,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发展带来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例如,青岛市本着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集聚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给海尔,这些都为张瑞敏搭起更大的舞台,也将海尔推上新的台阶。
   
    “海尔”和青岛国资的关系    在青岛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实施监管的27家市直企业名单中,海尔集团公司会赫然在列。问题显然出在国资委一方,青岛市国资委有关人士曾表示:”青岛国资委刚刚成立,将资产总额在2亿元以上、净资产达到5000万元的国有(集体)企业都列入首批监管名单”,其实这个括弧是后加上去的,而且青岛市国资委在舆论上出现对它监管越位的质疑后,又重新确认了海尔只是个集体企业。
   
   政府根本就不是海尔的投资方,集体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政府不能任意无偿调拨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和资金。
    
   因此,海尔集团( 在此强调是整个海尔集团,不是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 是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
      
     
     
   海尔集团的经济性质是旧体制下的二轻集体,城市二轻系统的工商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虽然也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两种实现形式,但国家没有投资,而是通过政治运动把它们变成“二全民”。在所有制结构上,产权清晰的手工业合作社被改造成“财产归大堆”的“二国营”,私营经济被限制,实际上是被取消,结果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背离了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 历史 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张瑞敏上冰箱的时候,1700多万投资,全部是从银行贷的款。其实二轻联社给的200万还不是上项目的钱,是用于搞技术开发一类的事,也不是一次到账,而是一点一点拨给的。200万够干什么呢?就是买了一些试验仪器,做了几个样机,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成果。当时谁也不当回事,但上市之后,二轻联社发现自己的股份越来越值钱,不仅每年从海尔这里都得到分红,而且,现在要是出手的话,就发大财了。2004年12月,海尔在20周年纪念会上启动新标识,二轻联社主任还作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上台一起参与。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张瑞敏说:“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1984年海尔开始创业的时候,员工非常羡慕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很多优惠政策海尔得不到,很多员工说,我们不得“天时”;工厂是在平了一片坟地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离火葬场很近,当时员工上班没活干,有的员工看着火葬场的大烟筒说:我们这个厂是火葬场的八车间,言外之意,这个厂早晚要完蛋,年年亏损,不得“地利”;1984年上半年,厂里还有800多名员工,到了下半年,剩下不到700人,有100多人写了请调信调走,人心涣散,不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样样皆空,很多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
     海尔在80年代的时候,企业里只有3个电大毕业生,那时大学毕业生都想到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工作,集体所有制企业一个也招不进来。实际上,连张瑞敏都是被迫赴任的,因为连换三任厂长企业不见丝毫起色,张作为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责无旁贷。而他拉时为家电公司普通干部的杨绵绵一起创业,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这就是海尔的原始起点,中国一流的跨国公司原来脱胎于一个风雨飘摇的集体所有制的小企业。
     海尔后来发展大了,人们自然地把它当作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搞国企改革的成就展要海尔参加,海尔说自己不符合标准,有关部门会说你不用太在意这个,不是因为你是国有企业才让你参加,你做大了不参加,会显得不好看。有时地方统计国有企业数据也会把海尔统计进去,因为缺少这一块的话就显得太小。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海尔这家集体企业染上了非常浓厚的政府色彩。事虽如此,张瑞敏说:“海尔的性质清楚到不能再清楚了。来龙去脉都很清楚。所以我们就没有对有关争论作什么回答。也许有的人就是别有用心。他们很清楚这段 历史 ,故意地这么来说。然后你再去一争辩,就变成一种炒作了。所以随便他们去说吧。”
     当然,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发展带来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例如,青岛市本着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集聚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给海尔,这些都为张瑞敏搭起更大的舞台,也将海尔推上新的台阶。但是,政府把很多国有资产并给海尔,难道只是海尔搭政府的便车,没有政府搭海尔的便车之嫌吗?而且,如同经济学家夏业良所说,“要死的孩子别人救活了,已经是人家的了,就别舍不得”,不能因此模糊海尔的身份。
   
   海尔起家时街道厂。现是大集体企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