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中国经济发展?

2024-05-12 20:30

1. 二战后中国经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最佳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是,亚洲各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很不平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等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行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他们积极参与因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一跃而实现了工业化,引起了世界瞩目。新加坡现已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家。韩国到90年代已步入先进国家行列,它的造船、汽车制造和电子等工业在世界上已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加强与外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出现持续增长。


二战后中国经济发展?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是,亚洲各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等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行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他们积极参与因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一跃而实现了工业化,引起了世界瞩目。新加坡现已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家。韩国到90年代已步入先进国家行列,它的造船、汽车制造和电子等工业在世界上已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加强与外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出现持续增长。
在西亚,由于各国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发展速度也非常不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亚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01年中国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800美元,标志着中国整体上已摘下“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帽子。

3.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情况

  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
  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
  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第四阶段,2007年到2009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创,进入低迷期。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
  1、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2、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3、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4、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情况

4. 二战前俄罗斯的经济状况

战前俄罗斯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但相对于刚结束十月革命时,要好很多。由于十月革命之后,俄国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西方列强为了把其虐杀于摇篮当中,所以联合对其发动了进攻,苏联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抵抗之后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在这期间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百业待兴的国民经济,于是苏联领导人对其经济实施了社会主义改革,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反对侵略同时进行),工业实行了五年计划,钢产量增加了两倍以上,重工业得到了有力发展,农业上实行集体生产制度(说白了就是公社化),农业产量也有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原来提高很多。但是其中也有不足,比如为了抵御西方入侵,大量发展军工钢铁等重型工业与军事工业,导致其轻工业严重短缺,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日用品不能自足,直到今天,俄国的民用工业依旧不是很发达,俄国虽然武器先进,但依旧贫穷;农业实行的集体生产制度到了后期,出现了只吃饭不劳动的现象,不能有效调动国民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又由于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样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得商品紧张,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这些对后来的卫国战争和苏联解体都有着严重影响,甚至今天的俄罗斯也不例外

5. 二战前英国经济怎么样

二战前的英国整体上是日薄西山,走下坡路的状态。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后起的美国 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导致相互间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积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为对付德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国协约”实际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潜艇部队,维护了它的制海权。战争中英帝国参战人员阵亡总数达50万以上。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失败告终,也是英国的一大胜利。但是,胜利并没有给英国带来期待中的振兴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国际金融中心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日不落帝国”世界政治、军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实亡。尤其是,一战中,英国商船损失,使得其航运业遭遇重创,导致英国贸易量的下降。更加严重的是,英国之前的经济命脉:殖民地,在二战前出现了大量的失控现象。英国对领土的控制力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不如前。
雪上加霜的是,1929年开始于美国的大萧条迅速地影响了资本主义全球市场,英国当然也不能幸免。虽然由于其殖民地和海外贸易线的支撑英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仍然对其造成了沉重打击。
总之,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到今天,二百三十余年中,一战之后到二战之前这段时间是英国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时期。

二战前英国经济怎么样

6. 二战前的全球经济背景是什么?

 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

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

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

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

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

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

坦克. 

  2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

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

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

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

 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

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

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

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 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

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

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 

  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浪潮高涨,

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 

  6 

  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

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发展到91***,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小日本与美国的比较: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
 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

。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

。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

。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

。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 

  2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

。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

。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

。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

。‘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

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

。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

。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 
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

。1941-1942年,日本将

坦克生产列入了***(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

坦克1065辆,轻型

坦克1024门

。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

坦克24997辆,轻型

坦克4052辆

。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

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

坦克

。由于日军

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

1943年

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

。日本不但缺少

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

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

。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

。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

。

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升到310***,美国则从415***激增到了889***

。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 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

。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

。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

。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 

  德国和

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

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在此之前,

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

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

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

。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

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

。在战争进行时,

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生产了约10余万辆

坦克和火炮

。 

  

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

。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

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

。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

。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

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

苏联本土进行战争,

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

。

7. 二战前的全球经济背景是什么?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 
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占领了中国的东北。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而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夺取其在远东的利益。 

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兵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阿尔巴尼亚。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前的全球经济背景是什么?

8. 二战前英国经济怎么样

二战前的英国整体上是日薄西山,走下坡路的状态。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后起的美国
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导致相互间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积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为对付德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国协约”实际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潜艇部队,维护了它的制海权。战争中英帝国参战人员阵亡总数达50万以上。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失败告终,也是英国的一大胜利。但是,胜利并没有给英国带来期待中的振兴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国际金融中心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日不落帝国”世界政治、军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实亡。尤其是,一战中,英国商船损失,使得其航运业遭遇重创,导致英国贸易量的下降。更加严重的是,英国之前的经济命脉:殖民地,在二战前出现了大量的失控现象。英国对领土的控制力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不如前。
雪上加霜的是,1929年开始于美国的大萧条迅速地影响了资本主义全球市场,英国当然也不能幸免。虽然由于其殖民地和海外贸易线的支撑英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仍然对其造成了沉重打击。
总之,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到今天,二百三十余年中,一战之后到二战之前这段时间是英国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时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