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失败案例有哪些?

2024-05-09 12:41

1.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有哪些?

企业管理典型错误案例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有哪些?

2.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有哪些??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有哪些??企业管理失败案例有哪些?商场浮沉,很难得说清楚。从以前到现在失败的例子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1、真功夫案例特点:创业者内乱——能共苦不能同甘创业者的教训: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VC的教训:股权结构是否合理是判断项目好坏的重要依据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内大受欢迎,中餐连锁一直愤愤不平,不断有人跳出来挑战洋快餐。从十几年前的“红高粱”到现在很红火的“真功夫”,“红高粱”早已不知所踪,“真功夫”似乎真的有点功夫,连锁店面越来越多了。跟公司名字一样,2009年8月,“真功夫”的广州总部爆发的一场真功夫表演,在投资界和创业界颇为轰动:共同创始人及公司大股东潘宇海委任其兄潘国良为“副总经理”,并派到总部办公,但遭到“真功夫”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蔡达标的拒绝后,引发剧烈争执。要理清“真功夫”的管理权矛盾,还得从头说起。1994年,蔡达标和好友潘宇海在东莞长安镇开了一间“168蒸品店”,后来逐渐走向全国连锁,并于1997年更名为“双种子”,最终更名为“真功夫”。真功夫的股权结构非常简单,潘宇海占50%,蔡达标及其妻潘敏峰(潘宇海之姐)各占25%。2006年9月,蔡达标和潘敏峰协议离婚,潘敏峰放弃了自己的25%的股权换得子女的抚养权,这样潘宇海与蔡达标两人的股权也由此变成了50:50。2007年“真功夫”引入了两家风险投资基金:内资的中山联动和外资的今日资本,共注入资金3亿元,各占3%的股份。这样,融资之后,“真功夫”的股权结构变成:蔡、潘各占47%,VC各占3%,董事会共5席,构成为蔡达标、潘宇海、潘敏峰以及VC的派出董事各1名。引入风险投资之后,公司要谋求上市,那么打造一个现代化公司管理和治理结构的企业是当务之急。但蔡达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触及另一股东潘宇海的利益,“真功夫”在蔡达标的主持下,推行去“家族化”的内部管理改革,以职业经理人替代原来的部分家族管理人员,先后有大批老员工离去。公司还先后从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企业共引进约2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据了公司多数的要职,基本上都是由蔡总授职授权,潘宇海显然已经被架空。双方矛盾激化。2011年4月22日,广州市公安机关证实蔡达标等人涉嫌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等犯罪行为,并对蔡达标等4名嫌疑人执行逮捕。蔡潘双方对真功夫的混乱争夺让今日资本顶不住股东压力,而选择退出。2012年11月30日,今日资本将旗下今日资本投资—(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今日资本香港公司)所持有真功夫的3%股权悉数转让给润海有限公司。至此,真功夫股权又再次重回了蔡潘两家对半开的局面。三年之后,真功夫原总裁蔡达标一案尘埃落定。根据广州中院二审判决,蔡达标构成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被维持14年刑期。随着蔡达标刑事案件终审判决生效,蔡达标所持有的41.74%真功夫股权已进入司法拍卖程序,有传言股权估值高达25亿元。2、亿唐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额最大的案例创业者的教训:钱再多,也得省着花,不然冬天不好过VC的教训:“海龟”+“概念”的时代牺牲品在互联网行业,一家公司的诞生和死去很难引人们的注意力,但这家公司无疑是个例外:它是曾经的新贵,高调诞生;它又一事无成,落魄到连域名都被拍卖。这家公司就是亿唐。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直到今天,这也还是中国互联网领域数额最大私募融资案例之一。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亿唐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掠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2000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从2001年到2003年,亿唐不断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内衣等生活用品,并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售,同时还悄然尝试手机无线业务。此后两年,依靠SP业务苟延残喘的亿唐,惟一能给用户留下印象的就是成为CET(四、六级)考试的官方消息发布网站。2005年9月,亿唐决定全面推翻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向当时风靡一时的Web2.0看齐,推出一个名为hompy.cn的个人虚拟社区网站。随后,除了亿唐邮箱等少数页面保留以外,亿唐将其他全部页面和流量都转向了新网站hompy.cn,风光一时的亿唐网站就这样转型成为一家新的web2.0网站。2006年,亿唐将其最优质的SP资产(牌照资源)贱卖给奇虎公司换得100万美元,试图在hompy.cn上做最后一次的挣扎。不过,hompy.cn在2008已经被关闭亿唐公司也只剩下空壳,昔日的“梦幻团队”在公司烧光钱后也纷纷选择出走。2009年5月,etang.com域名由于无续费被公开竞拍,最终的竞投人以3.5万美元的价格投得。亿唐生得伟大,死得却不光荣,只能说是平淡,甚至是凄惨。其它死掉的网站多多少少会有些资产被其他公司收购,在修养生息之后也许还有重出江湖的机会,但亿唐却沦落到域名无人续费而沦为拍卖品的下场。亿唐对中国互联网可以说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贡献,也许唯一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极其失败的投资案例。它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几千万美元的资金换来的只有一声叹息。3、尚阳科技案例特点:中国首轮融资额最大、联合投资人最多的案例创业者的教训:被市场打败不可怕,被自己内部瓦解才可怕VC的教训:大公司的高管,不一定做得了创业企业的领军人物尚阳科技成立于2003年初,自诞生起就笼罩了刺眼的光环。首先,公司创办人及CEO是网通曾经的COO郑昌幸,管理团队中还有原华为公司副总裁陈硕和网络产品部总经理毛森江,可为出身豪门;其次,成立之初,公司获得多家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5,800万美元首期融资,主要投资人华登投资1,800万美元、DCM投资1,000万美元、IntelCapital投资700万美元、NEA投资500万美元,其他投资人还包括SycamoreVentures、MorgenthalerVentures、JerusalemVenturePartners、住友集团的投资公司PresidioVenturePartners、STARVenture、日立、伊藤忠、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等等。尚阳科技曾被美国知名的RedHerring杂志评选为亚洲100强私人企业之一,其目标是致力于成为通信领域领跑的下一代服务平台(NGSP)提供商,致力于开启“自由沟通无界限”的自由通信新时代。主营业务是固网增值解决方案、宽带无线解决方案和企业通信解决方案等几个领域。当时,电信运营商们也准备在增值业务上大干一把——中国电信的“互联星空”、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中国联通的“联通无限”,这种转型为尚阳科技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尚阳拥有几个不错的核心业务,比如UU语信等,但终究没有抓住市场机会。2年多之后,由于公司创建以来经营不善,郑昌幸被迫“下课”,尚阳科技大幅裁员,业务也开始转型,从昔日的设备方案提供商向互联网增值业务提供商转变。在市场中不但跟即时通信领域声名显赫的微软MSN、Skype和Googletalk等跨国巨头竞争,还面对国内的QQ、新浪、网易、263等本土企业的即时通信工具的挑战。最终,尚阳科技的业务并未像其名字一样“上扬”,最终美梦破碎,2006就退出市场。尚阳科技沦落到这个地步,据知情人士透露,是管理上存在问题。一是公司重研发、轻市场,市场抓不住,而研发方面,首期融资用完了,也还没有几件像样的产品;二是公司内部帮派严重,事业部之间各自为政。同时,从高层到员工“成分”极为复杂,有“海龟”也有“土鳖”,有出身国企的也有来自外企的,有来自创业公司的,也有来自全球500强公司的,甚至从华为管理团队带来的旧部,一直留在了深圳,处于失控状态。华登国际的陈立武在投资领域有丰富的投资经验,郑昌幸等更是明星级别、实战派的管理团队,而十多家知名投资公司的大额注资,足以说明中国通信市场的空间和吸引力。这些积极因素加在一起,更能反衬出这个案例的可惜。这样解释大家理解吗?

3. 求:各种知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失败案例

四大知名企业ERP失败案例 三露联想“婚变” 北京市三露厂在1998年3月20日与联想集成(后来划归到神州数码)签订了ERP实施合同。合同中联想集成承诺6个月内完成实施,如不能按规定时间交工,违约金按千分之五来赔偿。ERP软件是联想集成独家代理瑞典Intentia公司的MOVEX。 点击会看到更多的新闻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合作的双方,一方是化妆品行业的著名企业,1998年销售额超过7亿,有职工1200多人。一方是国内IT业领头羊的直属子公司。这场本应美满的“婚姻”,因为Intentia软件产品汉化不彻底,造成了一些表单无法正确生成等问题出现了“婚变”。后虽经再次的实施、修改和汉化,包括软件产品提供商Intentia公司也派人来三露厂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但是由于汉化、报表生成等关键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 合作的结果是不欢而散,双方只得诉诸法律,在经历了15个月的ERP官司之后,经过庭内调解,结果三露厂退还MOVEX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软硬件和获得200万元的赔偿。 哈药“城门失火” 2000年,哈尔滨医药集团决定上ERP项目,参与软件争夺的两个主要对手是Oracle与利玛。一开始,两家在ERP软件上打得难解难分,一年之后,Oracle击败利玛,哈药决定选择Oracle的ERP软件。然而事情发展极具戏剧性的是,尽管软件选型已经确定,但是,为了争夺哈药实施ERP项目的“另一半”,2001年10月,利玛联手哈尔滨凯纳击败哈尔滨本地的一家公司华旭,成为哈药ERP项目实施服务的“总包头”。 但是,始料不及的是,到了2002年3月份,哈药ERP实施出现了更加戏剧性的变化。利玛在哈药ERP项目的实施团队全部离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整个哈药项目也被迫终止。而最近又有消息说哈药ERP项目又重新上马,真是一波三折。 标致巨额投入搁浅 广州标致汽车公司于成立不久,开始着手MRPII项目的设备,目标是实现全公司订单、生产、库存、销售、人事、财务等的统一管理,以提高公司运行效益,增进企业经济效益。 1988年公司开始投资计划。由于中法合资的性质,法方总经理和专家在决策层中起决定作用。他们照搬法国标致的模式,决定搞MRPII,设计网络使用20年。1989年企业已经组建了自己的企业信息网,1992年又实施了比利时MSG公司的MACH7财务系统,1993年开始实施零配件销售管理系统SMS。总投入在2000多万法郎。 假如路子走对了,网络应该发展得很成熟。令人遗憾的是,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的企业信息网事实上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主系统十几个功能模块,已经启用的仅有非生产件的库存管理模块MHF,不到该软件内涵的十分之一,1993年后就没有多大进展;MACH7财务系统仅完成凭证录入、过帐、对帐、关帐等功能,报表只能用微机处理;PMS人事系统准确地说只是一个数据库,只有输入、修改、删除功能(没有查询),报表及各种统计均靠微机进行。整个来看,投下巨额资金,网络的效益却与当初的宏图大略相去甚远。 许继项目被迫暂停 1998年初,河南许继集团采用Symix公司(现更名Frontstep公司)的产品来实施ERP。从1998年初签单,到同年7月份,许继实施ERP的进展都很顺利。包括数据整理、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物料清单的建立都很顺利。厂商的售后服务工作也还算到位,基本完成了产品的知识转移。另外,在培养许继自己的二次开发队伍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或许许继会成为国内成功实施ERP企业的典范。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到了1998年8月份,许继内部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机构调整。但是许继高层在调整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关注企业的生存,企业经营的合理化和利润最大化,显然没有认真考虑结构调整对ERP项目的影响。企业经营结构变了,而当时所用的ERP软件流程却已经定死了,Symix厂商也似乎无能为力,想不出很好的解决方案。于是许继不得不与Symix公司友好协商,项目暂停,虽然已经运行了5个月,但是继续运行显然已经失去了意义。Symix的ERP现在只是在许继一些分公司的某一些功能上还在运行。

求:各种知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失败案例

4. 求一个管理学企业的失败案例

  某软件公司在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红火,市场发展迅速,销售情况良好,但是该公司现在却令人担忧,业绩大幅下滑。该公司本身不在北京,但其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却在北京,该公司却将母盘留在北京,更为让人不解的是,该公司与光盘生产厂家没有一个严密协定,没有任何书面上的合同,没有一套严密的规章制度,公司内任何一个业务员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厂家生产光盘。
  由于没有套规范的票务管理制度,不久该公司便相继出现许多严重的问题。症结何在?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下面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当时该公司的问题之严重。
  事件一:该公司会计接到光盘代理生产厂家电话:贵公司有人到我们公司压盘,请你们将生产费用寄过来?会计说:没有啊,我们没压过盘啊!光盘厂家说:怎么会没有啊,谁谁谁什么时候就到这里来压过盘,欠多少钱。会计自然觉得很奇怪,但一查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公司某个业务员压了没给钱。
  事件二:就是贷款转账的问题,照正常的操作程序,公司都应要业务员将贷款转到指定的账户上。据说当时一位老总说:还是将账回到公司的账上吧,这样能好管理一些!但另外一个老总说:算了,转来转去也是个麻烦,反正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儿。
  后来该公司有一个业务员在公司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走的时候带走了公司存在他账上的一笔贷款。当时一个老总对商家说:你们进我们的贷怎么现在还不给我们回款呢?商家说:我们已经给了啊,某月某日汇到某某业务员的账上了。
  但是业务员儿已经离开了该公司,根本就无法追究。此事既对公司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又败坏了企业员工的风气。一笔货款再怎么也是几十万上百万,这对公司来说可能不算啥,但对个人来说,那就不是一个小数了,诱惑极大。
  最后使得搞开发的科研人员再也无心搞开发,觉得还不如看书去找一个挣钱的捷径。业务员也会觉得这样辛苦地站柜台没什么意思,何必这么老老实实的呢,还不如也学某某,发得多快,别人现在也没以什么损失,在另外一个公司做业务员做得好好的,说不定在另外一个公司照样发。
  药品批发零售商B
  药品批发零售无疑是一个暴利行业,做这个行业实在没有赔钱的理由。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行业。该公司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将报社投入的50万亏得干干净净。1999年,财务报表其毛利只有1%,这对于一个做药品零售的公司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当时他们花了100元请了一位会计。会计的实际工作由总经理夫人负责,总经理夫人还做公司的出纳。
  该公司是名符其实的夫妻店,没有一个外人,故而外人根本不知道究竟卖多少、如何卖。由于没一个权力制衡机制,此公司不但没有给投钱的母公司带来利润,而且将公母公司投入的50万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亏得干干净净。
  具体分析
  票务管理贯穿公司发展的始终,无论是最初艰难的创业阶段,还是后来蒸蒸日日的发展阶段,甚至是折戟沉沙的衰落期,票务管理都是企业的命脉。当我们思考一个又一个悲情的商场故事时,我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老总们在关键时刻的错误决策,却忘了诸如票务管理这样的细枝未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不能避开票据管理这样的细枝未节。然而当我们将目光停在上面两公司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最终的失败都是票务管理制度的失败,可以这样说,千里之堤溃于票务。
  就A公司而言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一、该公司不在北京,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却在北京,在此情况下,不应将母盘留在北京。如果要留在北京,也应与厂家有一个严密协定,不能没有相应合同和一套票务管理制度。
  二、内部票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任何人一个电话就可以在该代理厂家生产光盘。光盘出厂价与市场价格相差极大,这中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我们不难想象,一定有压了盘只给了压盘费,凭发票入库而没到会计那儿去报账的业务员。如此一来,公司前期的开发成本很高,但公司的收入被业务员截流,这于公司是很大的损失。
  三、就是贷款转账的问题,没有正常的操作程序和票务管理,公司不要求业务员将贷款转到指定的账户上,对业务员的贷款没有监控。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东西一多,时间一长,任何人都有可能记不清甚至忘记,这样就给投机的人提供了机会。
  四、老总不懂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1、该公司没有严格的票据管理。付款没有单据,业务员付款给印盘厂没有票据,提贷付款,也没有票据,这样使得公司的营销情况连会计都不知道,甚至连查都没地方查。
  2、对库管的认识不够。贷款归库房的时候得签入库单,得找库管签字,库管得找库房主管签字,然后得到会计那儿去挂账,入库单和会计的单据联号。而该公司凭发票就可以入库,这样既打乱了票据管理的规范,也使得既有的票据成为一种没有实际用处的摆设。
  3、跟光盘厂没有书面合同,与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得有一套健全的票据管理制度,而不能仅凭一个电话就生产光盘,对于一个懂管理的老板这简直不可理喻。
  4、不懂发票的作用和意义,凭发票入库或提贷。我国现在的税收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公司和个人凭关系就能开出发票,显然不能做为凭证。
  5、不懂会计的重要性,用100元请了一个只加减乘除的人来做会计。如果是一个懂票据管理的老板,他一定不会出如此下策。
  对于公司B来说,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夫妻二人一人作总经理,一人作财务主管,我国现在有明文规定,公司主要负责人不能兼作财务。夫妻在民法上被视为一体的,两人同时负责这两个工作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规范,夫妻合谋,极易将票管理搞乱,极易出现猫腻。
  二、一个人不能即做会计又做出纳、会计和出纳不可能由一个人来担任,在票据管理中这样做极其容易作假犯规,这即使在传统企业中也是违规的。
  三、库管和销售由一个人承担,这是一件十足的奇迹,正常情况来说,公司的库管和销售是应该严格分开的,这样做才能使得票据管理规范化。作为一个小公司兼职的情况是可以发生的,但不能在这种冲突性极强的职位上进行兼职。当公司的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一些职位可以兼职。比如,会计可以兼任办公室管理人员等,但会计和出纳,库管和销售这些易矛盾的职位是很忌讳兼职的。权力需要制衡,这是一个极明白极简单的道理。
  解决办法
  其实任何一个公司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并不可怕,这是正常的,没有挫折,没有困难才是不正常的。重要的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这样失败才能是成功之母,否则,失败只能是失败之母。
  对于A公司来说,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能将母盘留在北京。即使是为了生产方便必须将母盘留在北京,也得与该公司与生产厂家有一个严密的协定,制定一套约束彼此的规章制度,有一套相应的票据管理章程。
  某软件公司在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红火,市场发展迅速,销售情况良好,但是该公司现在却令人担忧,业绩大幅下滑。该公司本身不在北京,但其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却在北京,该公司却将母盘留在北京,更为让人不解的是,该公司与光盘生产厂家没有一个严密协定,没有任何书面上的合同,没有一套严密的规章制度,公司内任何一个业务员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厂家生产光盘。
  由于没有套规范的票务管理制度,不久该公司便相继出现许多严重的问题。症结何在?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下面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当时该公司的问题之严重。
  事件一:该公司会计接到光盘代理生产厂家电话:贵公司有人到我们公司压盘,请你们将生产费用寄过来?会计说:没有啊,我们没压过盘啊!光盘厂家说:怎么会没有啊,谁谁谁什么时候就到这里来压过盘,欠多少钱。会计自然觉得很奇怪,但一查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公司某个业务员压了没给钱。
  事件二:就是贷款转账的问题,照正常的操作程序,公司都应要业务员将贷款转到指定的账户上。据说当时一位老总说:还是将账回到公司的账上吧,这样能好管理一些!但另外一个老总说:算了,转来转去也是个麻烦,反正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儿。
  后来该公司有一个业务员在公司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走的时候带走了公司存在他账上的一笔贷款。当时一个老总对商家说:你们进我们的贷怎么现在还不给我们回款呢?商家说:我们已经给了啊,某月某日汇到某某业务员的账上了。
  但是业务员儿已经离开了该公司,根本就无法追究。此事既对公司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又败坏了企业员工的风气。一笔货款再怎么也是几十万上百万,这对公司来说可能不算啥,但对个人来说,那就不是一个小数了,诱惑极大。
  最后使得搞开发的科研人员再也无心搞开发,觉得还不如看书去找一个挣钱的捷径。业务员也会觉得这样辛苦地站柜台没什么意思,何必这么老老实实的呢,还不如也学某某,发得多快,别人现在也没以什么损失,在另外一个公司做业务员做得好好的,说不定在另外一个公司照样发。
  药品批发零售商B
  药品批发零售无疑是一个暴利行业,做这个行业实在没有赔钱的理由。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行业。该公司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将报社投入的50万亏得干干净净。1999年,财务报表其毛利只有1%,这对于一个做药品零售的公司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当时他们花了100元请了一位会计。会计的实际工作由总经理夫人负责,总经理夫人还做公司的出纳。
  该公司是名符其实的夫妻店,没有一个外人,故而外人根本不知道究竟卖多少、如何卖。由于没一个权力制衡机制,此公司不但没有给投钱的母公司带来利润,而且将公母公司投入的50万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亏得干干净净。
  具体分析
  票务管理贯穿公司发展的始终,无论是最初艰难的创业阶段,还是后来蒸蒸日日的发展阶段,甚至是折戟沉沙的衰落期,票务管理都是企业的命脉。当我们思考一个又一个悲情的商场故事时,我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老总们在关键时刻的错误决策,却忘了诸如票务管理这样的细枝未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不能避开票据管理这样的细枝未节。然而当我们将目光停在上面两公司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最终的失败都是票务管理制度的失败,可以这样说,千里之堤溃于票务。
  就A公司而言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一、该公司不在北京,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却在北京,在此情况下,不应将母盘留在北京。如果要留在北京,也应与厂家有一个严密协定,不能没有相应合同和一套票务管理制度。
  二、内部票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任何人一个电话就可以在该代理厂家生产光盘。光盘出厂价与市场价格相差极大,这中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我们不难想象,一定有压了盘只给了压盘费,凭发票入库而没到会计那儿去报账的业务员。如此一来,公司前期的开发成本很高,但公司的收入被业务员截流,这于公司是很大的损失。
  三、就是贷款转账的问题,没有正常的操作程序和票务管理,公司不要求业务员将贷款转到指定的账户上,对业务员的贷款没有监控。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东西一多,时间一长,任何人都有可能记不清甚至忘记,这样就给投机的人提供了机会。
  四、老总不懂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1、该公司没有严格的票据管理。付款没有单据,业务员付款给印盘厂没有票据,提贷付款,也没有票据,这样使得公司的营销情况连会计都不知道,甚至连查都没地方查。
  2、对库管的认识不够。贷款归库房的时候得签入库单,得找库管签字,库管得找库房主管签字,然后得到会计那儿去挂账,入库单和会计的单据联号。而该公司凭发票就可以入库,这样既打乱了票据管理的规范,也使得既有的票据成为一种没有实际用处的摆设。
  3、跟光盘厂没有书面合同,与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得有一套健全的票据管理制度,而不能仅凭一个电话就生产光盘,对于一个懂管理的老板这简直不可理喻。
  4、不懂发票的作用和意义,凭发票入库或提贷。我国现在的税收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公司和个人凭关系就能开出发票,显然不能做为凭证。
  5、不懂会计的重要性,用100元请了一个只加减乘除的人来做会计。如果是一个懂票据管理的老板,他一定不会出如此下策。
  对于公司B来说,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夫妻二人一人作总经理,一人作财务主管,我国现在有明文规定,公司主要负责人不能兼作财务。夫妻在民法上被视为一体的,两人同时负责这两个工作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规范,夫妻合谋,极易将票管理搞乱,极易出现猫腻。
  二、一个人不能即做会计又做出纳、会计和出纳不可能由一个人来担任,在票据管理中这样做极其容易作假犯规,这即使在传统企业中也是违规的。
  三、库管和销售由一个人承担,这是一件十足的奇迹,正常情况来说,公司的库管和销售是应该严格分开的,这样做才能使得票据管理规范化。作为一个小公司兼职的情况是可以发生的,但不能在这种冲突性极强的职位上进行兼职。当公司的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一些职位可以兼职。比如,会计可以兼任办公室管理人员等,但会计和出纳,库管和销售这些易矛盾的职位是很忌讳兼职的。权力需要制衡,这是一个极明白极简单的道理。
  解决办法
  其实任何一个公司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并不可怕,这是正常的,没有挫折,没有困难才是不正常的。重要的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这样失败才能是成功之母,否则,失败只能是失败之母。
  对于A公司来说,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能将母盘留在北京。即使是为了生产方便必须将母盘留在北京,也得与该公司与生产厂家有一个严密的协定,制定一套约束彼此的规章制度,有一套相应的票据管理章程。
  二、贷款转账按正常的操作程序,公司应要求业务员将贷款转到指定的账户上,贷款的进出都得票据为证。业务员付款给印盘厂得有票据,与商家发贷付款,同时得票据。贷款归库房的时候得签入库单,得找库管签字,库管得找库房主管签字,然后得到会计那儿去挂账,单据联号,这样的话,你付了没付都有依据,以便会计盘存和查账等方面的操作。不能凭发票就提贷,而应有更规范的程序、更规范的票据管理。
  三、跟光盘厂得有书面合同,生产光盘得有票据为证,不能仅凭一个电话就生产光盘。

  四、就老板个人来说,管理素质有待提高,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身,抽出时间学习财务管理,票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建立董事制,对总经理进行考察,业务水平提高,业绩进步则可继续担任此职,如果做不到则另请高明。我们现在反过来想,这样做的好处。也即是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两个好处:1、比如你业务员印了100张盘,你报200张盘,那么你不可能入库,因为库管在那儿管着。2、即使销售跟库管通合谋,那么还有会计,因为单据联号的,每个月都有一个盘存,如果你报150张那么你就亏了50张,那么这种损失就是库管的,所以库管你就得三思而后行,行成一套权力制衡体系,一环扣一环。
  五、建立规范化的市场操作体系和信息流通体制,一套业务员评价体系。任何一个业务其行为都作为存档资料,即使你走出本公司,那么另外一个公司也可能获知你的所做所为,在这种情况下,业务员个人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我国还没有这种信息流通体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么这种业务员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人才选用的手段和观念都更为标准化,更为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对于公司B来说,我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专门请一个人来负责营业,规定在一定时间内盘存,请专家建一套相应的营业规范。

  二、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药品的出入库制度,不能说拿就拿,要见出入库单。有一套好的制订在那儿放着,管理者不管人,而是要用制度管人。从库管来说,别人拿药时不注意,那么盘存的时候你就负责,那么不管是谁来拿,你首先考虑的都是后果由谁负责的问题。
  三、要有一个权力制衡机制,在关键的的位置上做到不矛盾,不重合。

5. 求管理失败案例分析

某民营企业的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常识来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诡计来剥削员工。请根据所学习的有关激励等理论,分析该老板做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建议。(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需要是分层的,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需满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2)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3)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求管理失败案例分析

6. 管理学企业的失败案例有哪些?

  某软件公司在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红火,市场发展迅速,销售情况良好,但是该公司现在却令人担忧,业绩大幅下滑。该公司本身不在北京,但其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却在北京,该公司却将母盘留在北京,更为让人不解的是,该公司与光盘生产厂家没有一个严密协定,没有任何书面上的合同,没有一套严密的规章制度,公司内任何一个业务员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厂家生产光盘。
  由于没有套规范的票务管理制度,不久该公司便相继出现许多严重的问题。症结何在?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下面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当时该公司的问题之严重。
  事件一:该公司会计接到光盘代理生产厂家电话:贵公司有人到我们公司压盘,请你们将生产费用寄过来?会计说:没有啊,我们没压过盘啊!光盘厂家说:怎么会没有啊,谁谁谁什么时候就到这里来压过盘,欠多少钱。会计自然觉得很奇怪,但一查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公司某个业务员压了没给钱。
  事件二:就是贷款转账的问题,照正常的操作程序,公司都应要业务员将贷款转到指定的账户上。据说当时一位老总说:还是将账回到公司的账上吧,这样能好管理一些!但另外一个老总说:算了,转来转去也是个麻烦,反正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儿。
  后来该公司有一个业务员在公司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走的时候带走了公司存在他账上的一笔贷款。当时一个老总对商家说:你们进我们的贷怎么现在还不给我们回款呢?商家说:我们已经给了啊,某月某日汇到某某业务员的账上了。
  但是业务员儿已经离开了该公司,根本就无法追究。此事既对公司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又败坏了企业员工的风气。一笔货款再怎么也是几十万上百万,这对公司来说可能不算啥,但对个人来说,那就不是一个小数了,诱惑极大。
  最后使得搞开发的科研人员再也无心搞开发,觉得还不如看书去找一个挣钱的捷径。业务员也会觉得这样辛苦地站柜台没什么意思,何必这么老老实实的呢,还不如也学某某,发得多快,别人现在也没以什么损失,在另外一个公司做业务员做得好好的,说不定在另外一个公司照样发。
  药品批发零售商B
  药品批发零售无疑是一个暴利行业,做这个行业实在没有赔钱的理由。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行业。该公司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将报社投入的50万亏得干干净净。1999年,财务报表其毛利只有1%,这对于一个做药品零售的公司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当时他们花了100元请了一位会计。会计的实际工作由总经理夫人负责,总经理夫人还做公司的出纳。
  该公司是名符其实的夫妻店,没有一个外人,故而外人根本不知道究竟卖多少、如何卖。由于没一个权力制衡机制,此公司不但没有给投钱的母公司带来利润,而且将公母公司投入的50万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亏得干干净净。
  具体分析
  票务管理贯穿公司发展的始终,无论是最初艰难的创业阶段,还是后来蒸蒸日日的发展阶段,甚至是折戟沉沙的衰落期,票务管理都是企业的命脉。当我们思考一个又一个悲情的商场故事时,我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老总们在关键时刻的错误决策,却忘了诸如票务管理这样的细枝未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不能避开票据管理这样的细枝未节。然而当我们将目光停在上面两公司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最终的失败都是票务管理制度的失败,可以这样说,千里之堤溃于票务。
  就A公司而言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一、该公司不在北京,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却在北京,在此情况下,不应将母盘留在北京。如果要留在北京,也应与厂家有一个严密协定,不能没有相应合同和一套票务管理制度。
  二、内部票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任何人一个电话就可以在该代理厂家生产光盘。光盘出厂价与市场价格相差极大,这中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我们不难想象,一定有压了盘只给了压盘费,凭发票入库而没到会计那儿去报账的业务员。如此一来,公司前期的开发成本很高,但公司的收入被业务员截流,这于公司是很大的损失。
  三、就是贷款转账的问题,没有正常的操作程序和票务管理,公司不要求业务员将贷款转到指定的账户上,对业务员的贷款没有监控。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东西一多,时间一长,任何人都有可能记不清甚至忘记,这样就给投机的人提供了机会。
  四、老总不懂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1、该公司没有严格的票据管理。付款没有单据,业务员付款给印盘厂没有票据,提贷付款,也没有票据,这样使得公司的营销情况连会计都不知道,甚至连查都没地方查。
  2、对库管的认识不够。贷款归库房的时候得签入库单,得找库管签字,库管得找库房主管签字,然后得到会计那儿去挂账,入库单和会计的单据联号。而该公司凭发票就可以入库,这样既打乱了票据管理的规范,也使得既有的票据成为一种没有实际用处的摆设。
  3、跟光盘厂没有书面合同,与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得有一套健全的票据管理制度,而不能仅凭一个电话就生产光盘,对于一个懂管理的老板这简直不可理喻。
  4、不懂发票的作用和意义,凭发票入库或提贷。我国现在的税收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公司和个人凭关系就能开出发票,显然不能做为凭证。
  5、不懂会计的重要性,用100元请了一个只加减乘除的人来做会计。如果是一个懂票据管理的老板,他一定不会出如此下策。
  对于公司B来说,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夫妻二人一人作总经理,一人作财务主管,我国现在有明文规定,公司主要负责人不能兼作财务。夫妻在民法上被视为一体的,两人同时负责这两个工作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规范,夫妻合谋,极易将票管理搞乱,极易出现猫腻。
  二、一个人不能即做会计又做出纳、会计和出纳不可能由一个人来担任,在票据管理中这样做极其容易作假犯规,这即使在传统企业中也是违规的。
  三、库管和销售由一个人承担,这是一件十足的奇迹,正常情况来说,公司的库管和销售是应该严格分开的,这样做才能使得票据管理规范化。作为一个小公司兼职的情况是可以发生的,但不能在这种冲突性极强的职位上进行兼职。当公司的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一些职位可以兼职。比如,会计可以兼任办公室管理人员等,但会计和出纳,库管和销售这些易矛盾的职位是很忌讳兼职的。权力需要制衡,这是一个极明白极简单的道理。
  解决办法
  其实任何一个公司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并不可怕,这是正常的,没有挫折,没有困难才是不正常的。重要的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这样失败才能是成功之母,否则,失败只能是失败之母。
  对于A公司来说,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能将母盘留在北京。即使是为了生产方便必须将母盘留在北京,也得与该公司与生产厂家有一个严密的协定,制定一套约束彼此的规章制度,有一套相应的票据管理章程。
  某软件公司在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红火,市场发展迅速,销售情况良好,但是该公司现在却令人担忧,业绩大幅下滑。该公司本身不在北京,但其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却在北京,该公司却将母盘留在北京,更为让人不解的是,该公司与光盘生产厂家没有一个严密协定,没有任何书面上的合同,没有一套严密的规章制度,公司内任何一个业务员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厂家生产光盘。
  由于没有套规范的票务管理制度,不久该公司便相继出现许多严重的问题。症结何在?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下面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当时该公司的问题之严重。
  事件一:该公司会计接到光盘代理生产厂家电话:贵公司有人到我们公司压盘,请你们将生产费用寄过来?会计说:没有啊,我们没压过盘啊!光盘厂家说:怎么会没有啊,谁谁谁什么时候就到这里来压过盘,欠多少钱。会计自然觉得很奇怪,但一查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公司某个业务员压了没给钱。
  事件二:就是贷款转账的问题,照正常的操作程序,公司都应要业务员将贷款转到指定的账户上。据说当时一位老总说:还是将账回到公司的账上吧,这样能好管理一些!但另外一个老总说:算了,转来转去也是个麻烦,反正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儿。
  后来该公司有一个业务员在公司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走的时候带走了公司存在他账上的一笔贷款。当时一个老总对商家说:你们进我们的贷怎么现在还不给我们回款呢?商家说:我们已经给了啊,某月某日汇到某某业务员的账上了。
  但是业务员儿已经离开了该公司,根本就无法追究。此事既对公司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又败坏了企业员工的风气。一笔货款再怎么也是几十万上百万,这对公司来说可能不算啥,但对个人来说,那就不是一个小数了,诱惑极大。
  最后使得搞开发的科研人员再也无心搞开发,觉得还不如看书去找一个挣钱的捷径。业务员也会觉得这样辛苦地站柜台没什么意思,何必这么老老实实的呢,还不如也学某某,发得多快,别人现在也没以什么损失,在另外一个公司做业务员做得好好的,说不定在另外一个公司照样发。
  药品批发零售商B
  药品批发零售无疑是一个暴利行业,做这个行业实在没有赔钱的理由。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行业。该公司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将报社投入的50万亏得干干净净。1999年,财务报表其毛利只有1%,这对于一个做药品零售的公司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当时他们花了100元请了一位会计。会计的实际工作由总经理夫人负责,总经理夫人还做公司的出纳。
  该公司是名符其实的夫妻店,没有一个外人,故而外人根本不知道究竟卖多少、如何卖。由于没一个权力制衡机制,此公司不但没有给投钱的母公司带来利润,而且将公母公司投入的50万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亏得干干净净。
  具体分析
  票务管理贯穿公司发展的始终,无论是最初艰难的创业阶段,还是后来蒸蒸日日的发展阶段,甚至是折戟沉沙的衰落期,票务管理都是企业的命脉。当我们思考一个又一个悲情的商场故事时,我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老总们在关键时刻的错误决策,却忘了诸如票务管理这样的细枝未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不能避开票据管理这样的细枝未节。然而当我们将目光停在上面两公司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最终的失败都是票务管理制度的失败,可以这样说,千里之堤溃于票务。
  就A公司而言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一、该公司不在北京,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却在北京,在此情况下,不应将母盘留在北京。如果要留在北京,也应与厂家有一个严密协定,不能没有相应合同和一套票务管理制度。
  二、内部票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任何人一个电话就可以在该代理厂家生产光盘。光盘出厂价与市场价格相差极大,这中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我们不难想象,一定有压了盘只给了压盘费,凭发票入库而没到会计那儿去报账的业务员。如此一来,公司前期的开发成本很高,但公司的收入被业务员截流,这于公司是很大的损失。
  三、就是贷款转账的问题,没有正常的操作程序和票务管理,公司不要求业务员将贷款转到指定的账户上,对业务员的贷款没有监控。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东西一多,时间一长,任何人都有可能记不清甚至忘记,这样就给投机的人提供了机会。
  四、老总不懂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1、该公司没有严格的票据管理。付款没有单据,业务员付款给印盘厂没有票据,提贷付款,也没有票据,这样使得公司的营销情况连会计都不知道,甚至连查都没地方查。
  2、对库管的认识不够。贷款归库房的时候得签入库单,得找库管签字,库管得找库房主管签字,然后得到会计那儿去挂账,入库单和会计的单据联号。而该公司凭发票就可以入库,这样既打乱了票据管理的规范,也使得既有的票据成为一种没有实际用处的摆设。
  3、跟光盘厂没有书面合同,与光盘代理生产厂家得有一套健全的票据管理制度,而不能仅凭一个电话就生产光盘,对于一个懂管理的老板这简直不可理喻。
  4、不懂发票的作用和意义,凭发票入库或提贷。我国现在的税收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公司和个人凭关系就能开出发票,显然不能做为凭证。
  5、不懂会计的重要性,用100元请了一个只加减乘除的人来做会计。如果是一个懂票据管理的老板,他一定不会出如此下策。
  对于公司B来说,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夫妻二人一人作总经理,一人作财务主管,我国现在有明文规定,公司主要负责人不能兼作财务。夫妻在民法上被视为一体的,两人同时负责这两个工作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规范,夫妻合谋,极易将票管理搞乱,极易出现猫腻。
  二、一个人不能即做会计又做出纳、会计和出纳不可能由一个人来担任,在票据管理中这样做极其容易作假犯规,这即使在传统企业中也是违规的。
  三、库管和销售由一个人承担,这是一件十足的奇迹,正常情况来说,公司的库管和销售是应该严格分开的,这样做才能使得票据管理规范化。作为一个小公司兼职的情况是可以发生的,但不能在这种冲突性极强的职位上进行兼职。当公司的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一些职位可以兼职。比如,会计可以兼任办公室管理人员等,但会计和出纳,库管和销售这些易矛盾的职位是很忌讳兼职的。权力需要制衡,这是一个极明白极简单的道理。
  解决办法
  其实任何一个公司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并不可怕,这是正常的,没有挫折,没有困难才是不正常的。重要的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这样失败才能是成功之母,否则,失败只能是失败之母。
  对于A公司来说,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能将母盘留在北京。即使是为了生产方便必须将母盘留在北京,也得与该公司与生产厂家有一个严密的协定,制定一套约束彼此的规章制度,有一套相应的票据管理章程。
  二、贷款转账按正常的操作程序,公司应要求业务员将贷款转到指定的账户上,贷款的进出都得票据为证。业务员付款给印盘厂得有票据,与商家发贷付款,同时得票据。贷款归库房的时候得签入库单,得找库管签字,库管得找库房主管签字,然后得到会计那儿去挂账,单据联号,这样的话,你付了没付都有依据,以便会计盘存和查账等方面的操作。不能凭发票就提贷,而应有更规范的程序、更规范的票据管理。
  三、跟光盘厂得有书面合同,生产光盘得有票据为证,不能仅凭一个电话就生产光盘。

  四、就老板个人来说,管理素质有待提高,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身,抽出时间学习财务管理,票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建立董事制,对总经理进行考察,业务水平提高,业绩进步则可继续担任此职,如果做不到则另请高明。我们现在反过来想,这样做的好处。也即是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两个好处:1、比如你业务员印了100张盘,你报200张盘,那么你不可能入库,因为库管在那儿管着。2、即使销售跟库管通合谋,那么还有会计,因为单据联号的,每个月都有一个盘存,如果你报150张那么你就亏了50张,那么这种损失就是库管的,所以库管你就得三思而后行,行成一套权力制衡体系,一环扣一环。
  五、建立规范化的市场操作体系和信息流通体制,一套业务员评价体系。任何一个业务其行为都作为存档资料,即使你走出本公司,那么另外一个公司也可能获知你的所做所为,在这种情况下,业务员个人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我国还没有这种信息流通体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么这种业务员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人才选用的手段和观念都更为标准化,更为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对于公司B来说,我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专门请一个人来负责营业,规定在一定时间内盘存,请专家建一套相应的营业规范。

  二、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药品的出入库制度,不能说拿就拿,要见出入库单。有一套好的制订在那儿放着,管理者不管人,而是要用制度管人。从库管来说,别人拿药时不注意,那么盘存的时候你就负责,那么不管是谁来拿,你首先考虑的都是后果由谁负责的问题。
  三、要有一个权力制衡机制,在关键的的位置上做到不矛盾,不重合。

7. 企业老板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

企业老板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
                   
      引导语:听我上一家受雇公司的同事说,老板正式下课了,一时不知是高兴还是失落。 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企业老板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老板,是我之前一家公司的同事,能力比较全面,可以说硬件、软件、机械都懂,干过质量管理,精研易经,喜谈玄学,市场上也能折冲樽俎、纵横捭阖,所以人比较牛。他从南方忽悠了个老板投资,开了家环保设备研发制造类企业,出资方占60%股份,担任董事长,我这个同事以智力资本入股,占40%股份,担任总经理。因为董事长很少来公司,所以我们习惯将总经理直接称为老板。
   
      2010年,我感觉在原来公司没有出路,知道他开了公司,就去投奔他,当时公司已成立3年多,有50几个人的规模,其中,近30人是研发人员,并行开展五六个产品的研发工作。 他对我非常信任,让我给他总管人事、行政、采购等工作,我从自己的本分出发,给领导提了很多建议,例如控制自主研发的规模和投入、兼做传感器代理以改善现金流、出让股份引入其它资本和关系、以诚相待凝聚人心等等。
   
      但是,老板非常自信:哪个产品与哪个产品之间只要简单改改PCB就行,哪个产品可以和哪个产品配套销售,有绝对的价格优势,现在是什么“潜龙勿用”阶段,依次要经过什么“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等阶段,每一步将会如何如何,总之,他一切都看得非常明白和透彻、一切都在他的计划掌控之中,你的建议是幼稚的、片面的、或者书生意气的,最终,任何稍微重大的建议都听不进去。在干了8个月、瘦了8斤之后,我主动提了辞呈。
   
      以当时50几人的规模,我估计年运营成本即需近千万元,但年合同额当时仅数百万元,支出基本在靠资方烧钱,工资、差旅费用等都往往不能按时发放和报销,这种情况下,老板为下一年设定的销售额是1个亿!
   
      可以把3千万的收支平衡点作为第一阶段目标,第二阶段翻一倍,达到6千万,第三阶段增长50%,达到1个亿,这已经是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了,如果现在贸然宣布1个亿的年度目标,到时完不成,在员工面前就是自打嘴巴丧失威信。
   
      老板信心爆棚:什么地方关系非常铁,什么地方他不去对方都不会开标,哪个项目是1千万,哪个项目是8百万,加起来是一点几个亿,考虑到意外偶然因素,1个亿是稳打稳算,我只能噤声。迄今,员工人数已流失至20几人,年度合同额也仍是徘徊在数百万元间。
   
      以我这几年的经验来看,老板个人业务能力太强,未必就是好事。老板个人业务能力强了,往往看哪个下属都不入法眼,忘记了自己是教练,遏制不住自己亲自下场踢球的冲动,这种情况下,下属要么袖手旁观,要么仰老板鼻息而动。
   
      实际上,员工在他的职责范围内,未必不如领导高明。老板自己业务能力强了,总以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为标榜,信心爆棚,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懂,部下都很幼稚,不管哪个下属的、哪方面的.建议都听不进去,一意孤行,例如项羽,相反的如刘邦。殊不知,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包袱和桎梏,例如柯达和诺基亚。
   
      自信是好事,过于自信就未必,对于老板来说,过于自信就会要了公司的命。过于自信的老板,总是对前途乐观的一塌糊涂,总是把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公司看得比西施还美,比乌木还值钱,舍不得与团队分享,还在打游击的阶段,就已经在盘算怎样保护未来帝国的资产了,结果最大的可能是当了半辈子山大王。
   
      一度,因为公司的人员流动太快,我认为这对公司的发展,对成本的控制实际都非常不利,在当期激励不足的情况下,不妨考虑下长期激励。老板采纳了意见,搞了个员工持股方案:将公司截至当时总共已投入的资金和手头上的产品和专利等合计,作价1个亿,公司十几个骨干员工可以现金或从工资中扣除的方式,按买十送一的政策认购公司股份,在他个人看来,这是非常优惠的激励政策,因为按照他的设想,公司在3~5年内即可上市,即使给你了0.1%,以后也是数百万,其他的普通员工还不给这个认购权呢。最终,这个持股计划毫无悬念的销声匿迹了。
   
      这就是小老板与企业家的区别。小老板有两点恐怕不知道:一,想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断然离不开两个字——“共和”;二、领袖的地位,是靠自己的战略眼光、专业素养、管理能力、人格魅力等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而不是靠绝对控股的一锤定音。
   
      绝对控股的地位可以保证你是绝对权威的老板,但是保证不了你成为深负众望的领袖,也保证不了你成就高山仰止的事业。任正非持有华为1.42%的股份,可能价值十几亿,马文鲍尔持有麦肯锡不超过5%的股份,开创了麦肯锡传奇,小老板死守100%股权,最终可能等于零。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社群主编陈雪频说:“很多创业者往往把自己或所谓关系当作关键资源,同时高估了自己和所谓关系的力量,而没有建立其组织的竞争能力。大多数创业公司,迷信于创业者个人能力,而忽视了在制度和流程方面的建设。这样的疏忽往往会导致这些企业熬不过创业期,或者熬过去了,也长不大”。
   
      老板的观念和格局决定了公司的存亡和大小,尤其是小公司。一切表象的问题,都是扎根于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创始人或高层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处事方式,也就是老板的价值观和经营哲学。没有啥新意。
   
      西谚曰“说服一个成年人比说服上帝还困难”,老板大多是成年人,所以,老板是不太可能被改变的,能够不断反思否定自我、持续吐故纳新的老板似乎就是天生注定的。
   
      所以,一个公司能长多大,从他注册那天起似乎就是一个定数。对于员工来说,除非你自己去当老板,否则,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老板也就是你的定数。即使你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你自己的公司又是由你本人的性格、观念和格局决定的,这简直就是一种宿命。    ;

企业老板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

8. 企业失败案例及分析

以德兴隆,是为德隆,巨人倒下,余音未断。从创业边城乌鲁木齐,奔走政治中心北京,再落户金融中心上海,雄起于茫茫戈壁浩瀚大漠,其气魄冲天,其理念之大,无怪呼国人惊异,而华融的全面托管与唐万新被正式批捕,宣告德隆的终结。
  近几年来,中国大企业溃败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几乎都有一个共性:增速远高于其他同类企业,在遇到危机之后则迅速衰退甚至倒闭,陷入“大而垮、快而垮”的怪圈。特别是近一年来,围绕德隆由兴而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不乏所谓的“内幕爆料”,但更多是冷静下来的思考:德隆崩塌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德隆曾经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和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领舞”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试想20年来,中国企业围绕“大”与“强”、“专业化”与“多元化”、“实业”与“金融”,生覆不息,既有挺进世界五百强的豪言壮语,更有似德隆般的梦想,前车倾覆,后者修轨。
  “解构德隆”,虽为四字,却带有多少民营企业的切肤之痛。德隆败因是多层面的,在这里,我们从内生元素和外部环境及其结合,系统而层层破译“德隆密码”,剖解德隆败因,其实就是为了催发和铸就更多强而大的中国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