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造成美国霸权失能的内外因素

2024-05-19 03:27

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造成美国霸权失能的内外因素

二战后,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从美国自身的经济方面看:到20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减弱,社会消费和就业水平降低,第四次中东战争时欧佩克组织以石油为武器,引发美国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随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替出现的滞胀时期,其经济优势也随着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原则而明显削弱,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二,从世界大形势来看,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在六七十年代增强。
首先:二战后初期,西欧和日本需要从战争废墟上崛起,对美国马首是瞻。但随着西欧经济恢复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欧共体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要求“用一个声音说话";日本从五十年代中后期经济飞速发展,六十年代末,实力增强以后,追求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西方国家的经济上的三足鼎立,导致世界经济多极化,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其次,六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增强。
第三,七十年代苏联军事经济实力与美国差距缩小,在国际上推行强硬的进攻策略,迫使美国战略收缩,以保证其重点战略。
第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增强,美国压制中国的政策破产。
最后,反观美国自身,六十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国内反战运动高涨,人民不满。总之,国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导致了美国霸权失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造成美国霸权失能的内外因素

2.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造成美国霸权失能的内外因素

内部因素:
美元危机(1968—1971年,美国先后发生六次美元危机)
矛盾重重(政治冲突及民族冲突导致内部矛盾重重)
外部因素:
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欧共体成立(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日本崛起(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振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什么事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什么事件

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动摇的最大表现是什么?

参考资料·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很快,与美国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就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而言,1955年、1960年、1965年、1970年和1974年的每个年份,美国的比重分别是36.27%、33.73%、31.27%、30.21%和24.36%,欧洲共同体(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分别是17.54%、17.53%、18.68%、19.32%和20.12%。如果再加上日本,到70年代,美国已经明显处于劣势。因此,美国国际经济政策委员会在1973年3月提出的《总统关于国际经济问题的报告》中说,早在1971年,“美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它在工业化的自由世界所曾经拥有过的占压倒优势的经济统治地位。”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发表演说,宣布美国要改变扶植的政策,在金融和经济领域同欧日竞争。他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被打得破破烂烂了。为了扶助它们站起来,为了保卫它们的自由,美国过去25年来提供了143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今天,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的帮助,这些国家已经重新获得了生机。它们成了我们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是,既然这些国家现在在经济上已经强大起来,……各主要国家以平等的地位从事竞争的时候也就到来了。”当时,美元的身价大跌,欧洲各国的很多人都拒绝要美元,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对美国的新闻记者抱怨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1971年,尼克松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的假日旅馆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讲话,正式提到美国、西欧、日本、苏联和中国是世界的五大力量中心,无可奈何地承认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他说25年前,“我们当时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由于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向我们挑战。当然,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超过别国,处于世界第一。事实上,美国当时生产全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的国家,已经不再是力量超群的世界强国,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和经济潜力方面来考虑时,就可以看到,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所以现在我们有了三个力量中心——美国、西欧和日本。要注意: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地位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但是,美国仍然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还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本和知识产权出口国,也是世界金融中心和最大的黄金储备国,据1995年底统计,美国的黄金储备量为2.617亿盎司,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28.8%。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日本和西欧国家也在政治上提出了自己的要求。1972年,当时的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同中国恢复邦交。在此后的阿以冲突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日本宣布支持阿拉伯国家。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声明,日本还要谋求做一个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并积极争取得到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西欧国家也不甘示弱,1960年,法国不顾美国的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核国家。与此同时,为了表示对美国霸权的不满,法国命令它的舰队撤出北约,拒绝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并从北约组织军事一体化组织撤出。法国还展开了一系列令美国人非常不满的外交活动,如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交等等。70年代,联邦德国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英国,也在考虑自己的利益需要,逐渐不再依赖美国,努力向欧共体靠拢。1973年,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5.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概况

1960年以来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保守主义的社会运动指保守派思想家从象牙塔走入社会,过指导和建立政治组织和宗 教组织、利益集团政治行动委员会、基金会、思想库等来扩大保守主义思想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影响。
这场社会运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经济财政保守主义运动、社会文化的保守主 义运动、联邦主义运动、自由意志运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运动。
"宗教右派" 虽然与"新右派"关系密切,但由于它的领袖主要是各教派的布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义;既包含天主教正统派, 又有犹太教正统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学色彩 。此外,"新右派"与"宗教。
“新右派"所处的时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而"宗教右派"则更加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的当前 。

扩展资料:
20世纪60年代,指1961~1970年,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当时许多欧美国家的青年人开始奉行一套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尤其是学生参加了政治抗议活动,并且爆发了许多反对越战和任何形式的战争。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为妇女和各色人种争取更多权利。其中一些美国和英国的年轻人开始吸毒,并且比其父辈享有更多的性自由,尤其有了避孕药以后更甚。
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及这些特点造成的重大影响是:
特点:战争与和平的缓期,各国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均存有余心,各自都将本位主义放在前列,固地自封。
影响:这一特点针对国际经济形式及经融发展来讲,是束缚了商品与生产力的发展,针对增强政权及实力来讲,是稳固及发展自我,发展自我的商品及生产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概况

6. 历史题概述20世纪七十年代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不断调整的表现及原因

【美国的外交困境及尼克松政府的政策措施 】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结束越南战争。1968年2月南越爱国武装力量发动的春节攻势,表明总统约翰逊有关敌人将很快被打垮、战争即将结束的许诺是不现实的。尽管在越南美军已超过50万人,侵越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William Westmoreland)要求政府再增派20万美军,这对约翰逊政府来说是无法接受的。3月31日,迫于各方压力,约翰逊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部分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并谋求进行和谈,同时声明他本人不再参加1968年的总统大选。越战给1969年初上台的新一届美国政府留下了很多棘手的问题。⑦
    除越南问题外,尼克松政府还面临着许多其他挑战与不稳定因素。第一,美国与苏联的关系处于十字路口,尽管在很多方面苏联的力量远不如美国,但苏联在核武器方面已与美国达到基本平衡。从1968年8月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来,克里姆林宫显得信心十足。美国和西欧盟国对华沙条约国军队入侵布拉格的温和反应,表明苏联在中东欧的影响力是稳固的。美国不得不接受苏联及其盟国在东欧使用武力保护社会主义的现实。1967年中东六日战争以后,苏联继续支持一些阿拉伯国家。埃及和叙利亚试图对以色列进行报复性打击。可以说,苏联已经将其势力延伸到中东欧之外。⑧
    第二,中国也令美国十分头痛。约翰逊政府非常关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⑨。一方面,美国很担心“十亿手持原子弹的中国人”的威胁;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大大减少了中国直接出兵越南作战的可能性⑩。尽管1969年初的中苏关系十分紧张,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希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中国支持北越,并谴责美国对南越的援助。
    第三,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欧日盟国的关系也是矛盾重重。欧洲盟国对美国在越南持久的战争很不满意。在尼克松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次欧洲之行期间,法国总统戴高乐对此有明确表态。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NATO's Integrated Military Structure)(但仍是北约正式会员国)后,法国的影响已大大削弱;联邦德国政府的新东方政策(Ostpolitik)更使美国担忧。1969年9月上台的联邦德国总理布兰特(Willy Brandt)极力谋求与苏联集团改善关系。这使得北约联合一致对苏的政策几乎成为不可能。除了政治问题外,欧洲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经济的统治地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此外,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令美国人担忧。1967年的中东战争之后,阿以矛盾并没有解决。非洲的非殖民化带来的是内战,苏联和中国的影响渗透到非洲。在拉丁美洲,60年代的进步同盟(the Alliance for Progress)并没有为美国培植可靠的盟友,反而使反美思潮上升。在南亚,1965年的印巴战争加剧了印巴之间的历史仇恨和对抗。(11)
    尼克松政府面对的是一个极端动荡的世界,尼克松上任伊始,美国外交政策内外交困。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美国的军事力量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实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具有充分的人力优势。美国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美国如何解放自己并重建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信誉?尼克松政府如何以国内外敌友都能接受和尊敬的方式达到这一目标呢?这意味着尼克松政府要根据世界局势的变化,寻求一个新的全球力量平衡,而不损害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绝对优势。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确立美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使美国从最危险的海外军事冲突中脱身,恢复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当务之急是要从越南撤出,找到与过去的冷战对手——苏联和中国打交道的新办法。   
    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尼克松希望将美国与共产主义世界对抗和战争边缘政策转变为与共产主义世界的和平共处。对苏缓和与打开同中国的关系是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12)在一定意义上,尼克松主义是“越南化”政策的延伸,与尼克松政府结束越战政策是相互关联的,成为尼克松政府最初两年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1969年夏天,尼克松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措施:基辛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与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Anatoly Dobrynin)之间的秘密渠道、对柬埔寨轰炸以迫使北越就范以及尼克松主义的出台。
    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与尼克松政府安全战略思想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执行的是所谓“两个半战争”战略,即美国要在欧洲和亚洲对付苏联和中国两个共产党国家同时发起的大规模进攻,并应付其他地区,如中东出现的紧张局势。其实美国从来也没有这样的力量,来进行“两个半战争”。到了60年代末,随着中苏两国的彻底决裂,中苏两国同时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已基本不存在,尼克松在1969年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一个半战争”战略。“一个半战争”战略的主要出发点是削减兵员和军费,以减轻财政负担,缓和要求更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的国内压力。                                                                                                                      在军事上,美国与苏联的军事力量形成均势,尤其在核力量方面,苏联已取得数量优势。在经济方面,美国地位明显下降,1944年确定的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政策停止执行。最为严重的是美国长期深陷越南战争,导致美国内部出现了严重而又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面对世界政治变化和美国地位下降的事实,“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它们包括:美国将信守它的一切条约义务,如果美国的“盟国”或对美国以及整个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受到威胁,美国将提供援助;其他类型的国家受到侵略,美国“将在接到请求时”提供适当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是在人力方面,该国应“承担主要责任”。显然,尼克松政府的目的是在不放弃美国“全球责任”的同时,要求其它国家分担更多的责任。 
 
 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调整幅度是相当大的,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作为“尼克松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主要体现,尼克松政府在越南战争中开始贯彻战争“越南化”的方针,并争取最终撤出越南。为了打开越南战争的僵局,并在美国撤出印度支那地区以后能够牵制苏联,尼克松政府大幅度调整了对华政策,并最终打开中美缓和的大门关系之门。 
 
 缓和对苏关系是尼克松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所谓缓和政策的重要步骤是与苏达成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SALTI)。此外在中东地区,加强推动中东和平的力度,使苏伊士运河得以重新开放;在欧洲则采取行动,明确支持欧洲统一的进程;在亚洲向日本归还冲绳岛,并促使“日美安保条约”顺利延期。 
 
 伴随着对外政策的调整,尼克松政府将肯尼迪政府开始执行的“灵活反应战略”调整为“现实威慑战略”。其主要内容如下。 
 
 ——放弃两个半战争的概念,改为一个半战争。由于美国作战实力衰弱,中苏分歧公开化,美国确定中苏不会联合起来共同对美作战。随着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改善,尼克松政府进一步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美国可借助的力量,因此美国可以放弃在亚洲进行战争的战略。 
 
 ——以核均势论代替核优势理论。60年代,苏联加快了核扩军步伐,美国对苏联的核优势已不复存在。面对种变化,也是基于美国陷于越南战争的现实,尼克松政府改变了过去谋求核力量相对优势的战略主张,提出要与苏联保持“基本相当”的核均势,即用美国在战略核武器质量与技术上的优势,抵销苏联的数量优势,以维持有效报复能力为限,不拘泥于导弹数量的对比。 
 
 ——调整军事部署,收缩战线,减少海外驻军。尼克松政府强调,美国不应企图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也不具备同时保卫世界各条战线所需的人力物力,它在海外的军事负担已经超过了自己力量的限度,因此必须收缩海外驻军,以保证欧洲、朝鲜半岛等至关重要并已经承担的义务上。 
 
 ——与盟国进行战略分工,强调共同承担战争负担,提出“自由世界防务分级责任制”。美国不能再像在越南战争中那样,由美国单独承担责任,宁愿多花美元也不应损失美国人的生命。如在欧洲爆发常规战争,美国应和西欧盟国共同负责。如果爆发小于战区规模的局部战争,所在国应负主要责任,特别是分担人力负担,美国将给予必要的援助。这种战略方针改变了美国大包大揽的局面,排除了美国部队介入地方性战争的可能,并保证在大规模战争中,其他盟国也能分担防务责任和负担。 
 
 总之,在“现实威慑战略”中,美国要以生命和物资方面的最低代价来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在保持核威慑的盾牌下,以常规力量为主,同苏联进行争夺;在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的同时,加强西欧和东北亚的重点部署,盟国和受援国分摊军事负担,美国退居二线。 
 
 尼克松主义的实施与影响首先表现在军事上,就是大幅度削减美国常规部队,提高同苏联战略武器抗衡的能力,并力争体面地从越南战争脱身。 
 
 从1969年至1972年,美国驻外兵力从133万余人减到了60余万人,其中驻亚太地区的美军从88万人减至24万人,驻欧美军则维持在31万人左右,占美国海外兵力的51.8%。 
 
 为了改进战略核武器的质量,尼克松政府修建了大型卫兵反弹道导弹发射场系统,以保护美国洲际导弹的发射场。同时大力发展多弹头导弹,以抵销苏联导弹数量的优势。为提高美国战略核武器的质量,1973年尼克松政府增加军费12亿美元,用以研制三叉钱核潜艇和B—1轰炸机。 
 
 为体面地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政府推行“战争南越化”政策,向南越派遣大量军事顾问,运送坦克、飞机等许多新式武器,将南越本国军队从85万人增加到l00万,帮助南越政府加速安抚运动和乡村发展计划,甚至促进南越政府实行土地改革,以便使傀儡政权能加速对南越农村的控制。 
 
 为迫使北越在巴黎和谈中屈服,美军于1970年5月入侵柬埔寨,企图破坏北越的给养基地。1971年1月中旬,美国发动侵略老挝的“蓝山619战役”,企图切断胡志明小道,结果以惨败告终。1972年5月8日,美国采取战争升级行动,宣布在海防港布雷,对北越实行海上封锁,并进行持续轰炸。 
 
 这期间,美国和北越代表在巴黎进行了断断续续的和谈。 1973年1月27日,参加巴黎和谈的四方(越南民主共和国、美国、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西贡政权)在巴黎正式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该协定规定:美国和其他国家尊重1954年关于越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承认越南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美国军队在协定签字后60天内全部撤出越南;北越释放美国战俘;越南问题由越南劳动党、中立力量和阮文绍政府三方组成的全国和解与协商委员会作出安排,并由该委员会负责选举和执行协定;协定还规定了临时分界线等。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长达l2年之久的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 
 
 其次是在外交方面,尼克松政府做出了与中国和解的重大决定。 6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尼克松提出了“遏制”与“诱导”相结合,最终说服中国改变政策的设想。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总统后不久会见了与戴高乐。他在会谈时说:“在美苏进行对话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不出10年,只要中国有了巨大的核进展,我们就毫无选择余地了。极为重要的是,我们和他们的来往必须比以前增多。”“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继续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在1971年2月25日的对外政策的报告中,尼克松明确提出,“对美国来说,同北京建立关系正是体现了70年代的任务。”尼克松认为,改善对华关系,有助于稳定局势,防止外来势力渗入亚太地区。同时,可解除美国面对两个对手的状态,可以借助中国力量来维持美苏均衡外交。 
 
 尼克松在1969年访问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时表示,希望同中国直接对话。美国国务院还发表一项公报,批准在海外的美国旅游者和居民购买一定数量的中国商品,允许国会议员、记者、教师、知识分子与大学生、科学家和医生、红十字会代表等6类人员,在有关外事部门直接申请办理去中国的旅游护照,无须上报国务院批准。1969年11月美国停止在台湾海峡的巡逻。12月,允许美国在国外的子公司同中国进行非战略物资的贸易。1970年1月20日和5月20日与中国代办雷阳与美国驻波兰大使在华沙举行了两次会晤。美国第一次默认,台湾问题应由中国人自己用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并表示希望总统特使去北京,商谈高层领导会晤的问题。 
 
 在中国方面也作出相应的表示后,1970年尼克松在会见《时代》杂志社记者时说:“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5月17日,尼克松给周恩来一封信,表示他准备访问北京,建议由基辛格来中国举行初步会谈。1971年7月8日,从南越途经巴基斯坦的基辛格于第二天凌晨直飞北京,与周恩来举行秘密会谈。7月15日,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5月以前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1972年2月21—28日,尼克松携夫人以及大批随从人员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掀开了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指出,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及外交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 
 
 在同苏联阵营的关系方面,尼克松政府推行以实力求谈判的政策。从60年代起,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应该同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接触,利用交流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尼克松说,美国在东欧实现和平变革的战略必须包括以下因素,即寻求缓和美苏关系,寻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西方与东欧人民的往来。 
 
 以实力求谈判是尼克松推行缓和政治攻势的一种手段,这种谈判既包括对争霸对手——苏联的军事限制,也包含和平演变的意图。为了打开苏联的大门,在尼克松、福特政府期间美苏首脑举行过4次会晤。

7.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体状况

1960年以来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保守主义的社会运动指保守派思想家从象牙塔走入社会,通过指导和建立政治组织和宗 
教组织、利益集团/政治行动委员会、基金会、思想库等来扩大保守主义思想在社会和政治 
上的影响。这场社会运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经济/财政保守主义运动、社会/文化的保守主 
义运动、联邦主义运动、自由意志运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主 
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运动。"宗教右派" 虽然与"新右派"关系密切,但由于它 
的领袖主要是各教派的布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义;既包含天主教正统派, 
又有犹太教正统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学色彩 。此外,"新右派"与"宗教 
右派"所处的时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而"宗教右派"则更 
加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的当前 。 
正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对立面一样,七八十 
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对立面。"老右派"与"老左派"的对立主要 
是由于经济问题而产生的;而"新右派"与"新左派"的分歧则是由一系列的社会文化问题 
而引起的。新右派本来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酝酿,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对社会和政 
治的影响比"新左派"滞后。自1962年在校园中成立的"民主社会的学生"(Students for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组织开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 
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及这 
些运动的发展,促使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变历史的法律,如民权法案、战争授 
权法案等;他们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乔治*麦戈文分别在1968、1972年两 
次大选中获得民主党的提名,然而,他们的影响在70年代后日渐式微。而在保守主义思想 
家如小威廉*巴克利指导下、于1960年在校园中成立"为自由的美国青年"(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 简称YAF)的右派学生组织,直到80年代才解体;这一组织的学生大多出身 
于是共和党人的家庭,他们对共和党沾上自由主义不以为然,认为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没有 
"保守"古典自由主义所尊奉的自由、传统和秩序;而华盛顿的集权制正是民主党式的自由 
主义发展过头的结果,政府职能的扩大使其在给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时夺走了另一部分人的 
自由,如在南方实行新的强制性的种族融合、肯定性行动等。这一组织为七八十年代新右派 
保守主义运动培养了不少干部,如新右派的核心领袖:曾任YAF首任执行主任的理查德*维 
格里成为保守主义政治运动的直邮筹款专家、YAF的老战士霍华德*菲利普建立了"保守 
主义核心会议"组织、保守主义活动家保罗*韦里奇发动了"基督教右翼"的保守主义运动 
。 
一般认为,"新右派"和"宗教右派"主要通过四类组织来进行活动:(一)政治行动 
委员会。政治行动委员会是指对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捐款的利益集团的政治组织,它的活 
动主要是筹款和捐款;目的是帮助帮助保守派人士进入领导阶层,从而使之同情保守派的主 
张,如1974年,韦里奇领导成立了旨在帮助保守人士当选国会议员的"争取自由国会生存 
委员会";1975年,菲利普斯领导建立的保守派核心会议主要在基层活动,在全国每个国 
会议员选区均设分会,约有30万会员;1974年,特里*多兰领导建立的全国保守派政治行 
动委员会等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保守派政治行动委员会。(二)单议题的利益集团。反对堕胎 
的全国生命权利委员会声称有1000万会员;主张取消最低工资法的全国工作权利委员会号 
称有150万捐助者;反对高赋税的全国纳税者同盟有45万名会员,号称全国最老最大的纳 
税者组织;反对枪枝管制的美国持枪者协会,也拥有186万名会员。(三)宗教组织。七八 
十年代兴起的宗教保守集团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先是罗伯特*格兰特1978年建立的基 
督教之声、爱德华*麦卡提尔、詹姆斯*罗宾逊牧师1979年建立的宗教圆桌会议、罗伯特*比 
林斯建立的全国基督教行动联盟、杰里*福韦尔1979年建立的"道德多数",其中道德多 
数派声势最大,有40万名成员、6万名牧师,在全国各州设有分部,年度预算超过600万 
美元;后是帕特*罗伯逊的"宗教右派";前者声称曾使12位自由派的民主党议员在1980 
年的选举中失败,后者声称它对共和党在1994年重新取得国会的领导权有功。事实上, "宗 
教右派"不断壮大,现在已拥有170万成员。自1992年起,它已成为共和党内的一支重要 
力量;在某些州(如在阿拉斯加州和明尼苏达州),"宗教右派"的分支机构福音基督教和 
生命权运动事实上已控制了州的共和党组织。这类政治性比较强的宗教集团在共和党最近三 
次的总统选举提名程序中非常活跃。与大多数利益集团一样,宗教集团也采用新技术来进行 
政治活动,如电话库、传真、卫星电视、电子布告、收音机讲话和直接邮递等。"宗教右派" 
每隔两年公布一次它对国会议员在有关议题上的打分,它最关注的是家庭道德,因此它反对 
任何堕胎、同性家庭等提案。(四)思想库和出版物。1973年,保罗*韦里奇创办了新右 
派的思想库--传统基金会,在进入80年代前,传统基金会很少超越共和党保守派的活动, 
因而不太引人注目,80年代后,随着里根的当政,传统基金会的活动范围渐渐扩大,现在 
以内政、外交、经济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经常举办研讨会,提出政策建议,特别是90 
年代以来,传统基金会对政策的影响尤为明显,1994年,共和党的新议员一改常例,不去 
哈佛大听取有关立法方面的报告,而是去传统基金会,这反映出新右派对共和党的影响。小 
布什上台以来,传统基金会的影响大大加强,布什内阁的许多提名都是由传统基金会人才库 
推荐的。新右派的出版物主要有维格里1975年创办的月刊《保守文摘》,现在已成为"新 

右派"的机关刊物。此外,"新右派"的许多组织都有自己的出版物,如传统基金会的《政 
策评论》季刊和《今日传统》月刊。 
与四五十年代的保守主义思想运动相比,"新右派"和"宗教右派"的社会运动是右的 
平民主义运动 ,它的影响深远而且巨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其组织不断发展壮 
大,美国社会中自称是保守派的人数稳步增长,到1993年几乎与自称是温和派的人士持平 
(40%) 。宗教右派在南部、中西部影响很大,这些地方因而被称为"圣经带";(二)对 
共和党的影响越来越大,保守主义在80年代后日益成为共和党的主流:人们大多倾向于认 
为,70年代末的保守主义运动高涨是里根上台的重要原因 ,而1994年中期选举中共和党 
以压倒性胜利夺回国会的控制权也与得到"宗教右派"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三)80年代 
后,对美国公共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譬如"新右派"利用草根组织直接将政策主张付诸实 
践:菲利斯*施拉芙莱领导的拥有5万名会员的"鹰论坛" 通过在州议会作证、举行集会、 
聚众请愿、游说等方式"成功"地使国会在1972年通过的"平等权利修正案"于1983年失 
效 ;在反对堕胎的"新右派"和"宗教右派"的众多组织 的压力下,自1976年开始,共 
和党的政纲连续四次写入支持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以恢复保护未出生孩子的权利" , 
1981-1982年,"新右派"还在31个州提出了118项议案,其中"人类生命权利修正案"规 
定:除挽救母亲生命外,禁止以任何理由堕胎;禁止使用宫内避孕器,因为生命始于受孕。 
90年代中期,宗教右派希望共和党控制的保守的第104届国会能通过禁止堕胎的法案,但 
并未完全实现 ,他们在1995年通过了《与美国家庭的契约》以表示对共和党议员的不满 。 
(四)对全体美国人政治观念或公众哲学的影响。根据芝加哥舆论研究中心的一般社会调查 
的研究,自1974年后,人们在一系列议题上的立场越来越趋于保守 。在1988年大选中, 
自由主义更是成为一个"脏词",成为大手大脚、没有节制的代名词。1996年即使是民主党 
的克林顿总统也声称"大政府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表明,保守主义思潮不仅成为共和 
党的主潮,而且已对民主党的政策观念已然产生影响。 
冷战结束以来,保守派加强了"抢占"思想库和大学的努力,企图使美国的保守主义社 
会运动继续发展,并在社会政治中产生更大影响。"全国富有同情心的慈善机构委员会"的 
调查发现,自1992至1994年,美国12个主要的保守基金会向研究所、大学、思想库、媒 
体和利益集团提供了2.1亿美元的资助, 其中标榜"自由市场"的传统基金会得到的资助 
最多,为890万美元,其次是美国企业研究所,690万美元;卡图研究所,390万美元,赫 
德逊研究所330万美元,曼哈顿研究所210万美元。韦里奇的自由委员会得到500万美元, 
威廉*克里斯托尔的《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杂志得到190万美元,《新标准》得到170 
万美元,波多霍罗兹的《评论》得到100万美元,另外320万美元给了小威廉*巴克利和本*瓦 
腾伯格的电视节目。在著名大学中,保守思想的堡垒芝加哥大学获得的资金最多,达1000 
多万美元,其次是哈佛大学,960多万美元,乔治*梅森大学,800多万美元,耶鲁大学590 
多万美元 。这些思想库和大学对十年来美国的社会政策(如福利改革、肯定性行动、 
社会保障、教育改革)、经济政策(如平衡预算、减税等)、外交/防务政策(如北约东扩、 
新日美安全条约的重新修订、NMD的提出)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保守派清楚地知道:思想 
产生影响,因此在思想方面的投资更加咄咄逼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体状况

8.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因素有哪些

美国二十世纪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华尔街在战后享受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牛市,股市几乎毫无阻力的从1949年到一直上涨到1957年。美国政府当时参与社会福利和被艾森豪威尔称为军事工业复合体的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从1975年到1979年,失业率总体上稳定下降,但不久后开始陡然升高。
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为供应面经济学,被人称为里根经济学,将所得税降低了25%、减少通货膨胀、降低利率、扩大军费开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债,排除税赋规则的漏洞,继续对商业行为撤销管制,使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1982年的急遽衰退后,于1982年开始了非常茁壮的经济成长。
他始终强调他对于联邦政府在处理问题上的能力抱持着怀疑态度,尤其是在经济问题方面。他的解决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并减少税率和撤销管制,以此让自由市场机制能自动修正所面临的问题。
影响因素:
产出由就业率和生产率决定。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下降,虽然就业水平恢复到了比危机前更好的水平,但是就业前景受到了一些长期因素的制约。
实际上,美国的生产率下行从本世纪初已开始,此前数年由信息技术带来的经济繁荣逐渐消失。至于生产率的降低是暂时现象还是长期趋势,这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一直在争论的话题。一句话,未来的生产率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扩展资料
应对方法
首先是提高生产率。结构性改革——包括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以及税收体系的改革——可以助一臂之力。虽然短期会有阵痛,但在适度的财政刺激下,有望产生巨大影响。
其次,提高劳动参与率是缩小不平等差距和保证广泛增长的核心。刑事司法改革可以鼓励企业雇佣有犯罪前科的人;家庭友好政策,如带薪假期、弹性工作制、质优价廉的育儿服务等,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这也是可以让女性劳动参与率跳跃式上升的关键。
最后,老龄化是美国和很多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移民和养老金制度方面的改革,如吸纳年轻的专业技工、提高退休年龄等,可以在短期内缓解适龄劳动人口的不足,但从长期来看仍需财政支持。如果执行得当,这些改革可以帮助美国经济重新驶上高速公路,但在改变到来之前,道路艰难且漫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经济透视:美国经济面临结构性难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