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2024-05-06 23:26

1.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一: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2.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 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4. 甲午战败,使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 

  5.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政治方面:①.使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使中国日益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夹缝中成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先后兴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在经济方面:①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加重其负担,另一方面大借外债。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②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了内地。③在华投资设厂被正式写入条约文本,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从此,西方列强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瓜分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地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2. 古代"富国强兵"的重要意义

《管子》一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管仲学派的“富国强兵”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①以富民为前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治国》),民富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同上)。②以农业为基础。“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同上)。③采取政治、经济和军事相结合的措施。“作内政而寓军令”,“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士、农、工、商”各就其业,各尽其力;“参其国而伍其鄙”,“武政听属,文政听乡”,使民忙时务农,闲时习武(《小匡》)。这样,就可以使国家平时保持雄厚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战时具有卫国制敌的坚实基础,守则固,攻则胜。
唐朝时,陈子昂提出,运用“山泽之利”,开发资源,充实国库军需。
晚清时期,魏源把学习和掌握西方先进技术,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条件,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
辩证影响
辩证关系
富国与强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富国是强兵之本,只有国富,国防才有可靠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强兵也是富国的重要保证,没有巩固的国防,一旦外敌入侵,经济建设就无法进行;为了保持一个安全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必须建立与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国防。这是社会发展史反复证实了的客观规律。

3. 甲午战争有什么意义?

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宣告持续时间达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本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富国”与“强兵”相互联系,但重点是“强兵”。洋务运动就是首先从军事工业搞起,而后推衍到民用工业的。但是,洋务派所推行的改革,主要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引进科学技术和创办新式企业,即改善生产力,却根本不想去触动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任何真正的社会改革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洋务派的改革却只是浅尝辄止,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没有进一步深化下去,因此始终未能发展成为一次社会改革运动,其结果,是使中国失去了这次有可能实现自强的大好机遇。甲午战争的实践,终于宣告了洋务运动的最后失败。二,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了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帝国主义把中国的大好河山分割得支离破碎,整个神州呈现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列强的蚕食鲸吞,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三,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危机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把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了帝国主义列强。针对帝国主义“洋教”的斗争彼伏此起,最后汇合成了具有全国规模的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到一八九八年十月二十四日,赵三多、阎书勤等在山东冠县梨园屯发动起义,正式打出了“黄色而镶以黑边”的旗帜,“上标‘扶清灭洋’四字”。注11这次起义,可以视为义和团运动的起点。从此,“扶消灭洋”便成了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事实,但也况明了农民群众没有科学的思想武器去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与清政府的关系。当农民群众自发反帝斗争方兴未艾之际,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变法运动兴起来了。这个运动的主题是变法图强,即变封建地主阶级之法,图资产阶级之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革,以期中国臻于富强之境,挽救瓜分的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公车上书”把维新思潮推向政治运动。因此,可以说,甲午战后发生的“公车上书”,是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让位于维新运动的标志。以救国为宗旨的维新运动,是在批判“中体西学”论中开展起来的。面对甲午战后的瓜分危机,维新志士们痛切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仅认识到前此所谓西学,只是“洋务之枝叶,非其根本”,不过“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而已。维新运动则与洋务运动根本不同,它高举救亡图存的爱国旗帜,反复阐述“能变则全,不变则亡”的哲理。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口号,振聋发聩,激动人心,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 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四,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五,甲午战争把维新运动推向高潮的同时,又把资产阶级革命派引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还在甲午战争期间,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即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他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大声 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并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他在会员誓词里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注12的纲领性口号。《马关条约》签订后,孙中山深悉清朝统治业已腐朽透顶,不可复振,便开始积极准备武装起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后,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更加暴露无遗,成为人民革命的众矢之的。于是,革命终于成为时代的主流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扬弃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消极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革命的性质、方法和任务提出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这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进程中是一次重大的飞跃。

甲午战争有什么意义?

4. 甲午战争历史意义是什么

甲午战争的爆发对中日两国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中国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让中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和主权,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等地给日本,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同时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很多近代化成果都化为乌有。中国在甲午战争前,因为经历了多年的洋务运动,器物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西化程度。
  
 尤其是经过中法战争的胜利,成功收复伊犁等事件,都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一定的话语权,并修改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但甲午战争的失败,使西方列强看清了外表强大的中国,实际上十分虚弱。这也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甲午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同时也促进了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还在甲午战争期间,孙中山先生就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这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进程中是一次重大的飞跃。

5. 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影响
中国:
1、政治: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充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
2、 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日本:增加了日本的侵略力量,促进了日本国内资本主义发展,使其对外扩张更加疯  狂                                                                                   远东格局:朝鲜被日本控制;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下降;同时列强的远东之争更趋激烈(三国干涉还辽)

甲午战争的影响

6. 甲午战争给了中国军队建设什么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一百多年来,带给世人,尤其是作为战败国的我们深深的启示。然而,在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现代战场,在打赢现代化复杂电磁环境下局部战争,实现我军军事教育训练转型建设的重要时期,甲午战争仍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思考和启示。
海军  攻坚克难,思想先行
  思想理论是力量的源泉,它的力量是不可估计的。任何一次军事变革,不仅意味着军事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的更新、战争形态的演进和军队体制的调整,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解放。假如旧有思想体系仍占统治地位,军事变革就很难成功。纵观世界各大军事强国,无不把思想观念建设作为军队发展和建设的重点,目的就在于通过不断地推进思想观念的发展。
面对当时世界海军实力排名第六的中国
,第十二位的岛国日本就对双方所要面临的作战形势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并明确了“首先在海上歼灭中国海军主力,掌握渤海与黄海的制海权,保证安全输送陆军主力在渤海湾内登陆”的作战思路。
  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日本大本营正确判断和决策的基础上做出上述十分周密、明确而坚决方案的同时,作为战争另一方的中国,尽管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早有洞察,并做过一定的努力,但从北洋海军组建以后,海军发展就一直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当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是因为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在战略战术理论上的缺失,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支拥有先进铁甲战舰的海军要失败。
  那么,面对高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世界,又恰逢我军向信息化迈进的关键时期,适时瞄准军事前沿理论,大力提倡和发展创新型军事理论研究,进一步明确发展和建设的正确方向,充分转变观念,赶超先进潮流,跟上发展的步伐,从而保障我军当前向信息化的顺利转型。
  协调统一,同步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我党一直致力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理论成果。所谓科学发展,就要求全面、协调,促进社会各系统协调一致地向前推进。然而,在我军向信息化跨越的关键时期,许多人却片面地认为只要拥有先进的武器,就实现了跨越,其实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工程,还涉及军事制度、正规化建设、官兵综合素质等关键性的部分,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
  很自然,我们就再一次想到了一百多年前那支“雄壮”的舰队。战争前夕,中国建立了全部新式装备的陆军,还买了几十艘外国的军舰,建立了北洋水师。从作战双方的装备来看,双方的武器性能不相上下,在个别舰船的性能上,中国甚至超过了日本。
单独从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和数量看,中国军队并不比日本军队差,但是在其他的方面,中国却落后日本一个时代。
晚清的军事变革,采取的是在旧体制的边缘改制的办法。对于改革来说,确实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从全局来看,由于新的军事制度不能顺利确立,军队建设整体水平难有大的突破。当清军依然在沿用古老的湘军营制,打仗排列着古代的密集队形时,日本已经模仿西方实现了军事体制的改革,作战实行散兵队形,而其海军则模仿英军。
  在法度上,虽然颁布了《北洋海军章程》,但违规的行为依然各行其是。将士们纷纷移眷刘公岛,晚上上岸住宿的人一船有半。提督丁汝昌更是在岛上盖屋出租,收取租金。其不能以身作则、严格治军,导致舰队管理混乱确是不争的事实。
北洋海军的将领多受过正规西式教育和训练,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缺乏忧国忧民心,但在国家优渥的待遇下,他们在经济上却贪婪不止,出现了结构性和共生性的腐败,不能不令人悲哀啊!
  所以,当今天的中国军事步入世界舞台的时候,落后绝不仅仅在武器装备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需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以及军队编制体制等诸多方面并进。如果仅仅把目光盯在武器装备上,而不去全面改造整个系统,即使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很难取得军事变革的成功。
  强军固本,以人为本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庞大体系,包括思想素质、身体素质、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锻造新时期综合型的新式军事人才,是顺利实现我军信息化转型的根本,也是目前我军正在大力推进的教育训练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
北洋水师战舰
  尽管北洋水师中的大部分官员都接受过系统的海军军事理论教育,但面对着用西方最先进的理论和科学进步武装起来的日本海军,这些自小伴着《四书》、《五经》长大的高级将领却显得微不足道。
不能够正确地运用先进理论,找不到正确的应对策略,一味因循守旧,惟命是从,最终造成了耗资巨大的先进装备在隆隆炮声中变成了华丽的摆设。
  同时,由于平时不注重操练,使得广大水师官兵对先进的装备并不熟悉,再加上仓促应战,很难达到人与装备的充分结合。同样,在我军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中,也要注意人员与武器系统的充分磨合,达到战斗人员与武器装备的密切协调,使得信息化高科技装备在熟练而精准的控制下发挥最大的效能,从而实现战斗力的不断提升,切实增强部队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创新,一个民族的灵魂,其本质在于扬弃。一味照搬,最终酿成惨败的结局。
历史再次告诉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既不能离开世界军事变革总的趋势,又不能完全套用别人的经验,而应当在适应“世界性”中走“中国式”。事实一再告诫我们,进行军事变革,必须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离开了科学和创新的支持,军事变革必然成为无源之水。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军事工作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促进战斗力全面提升。要把人的现代化与军队信息化结合起来,把培养战斗精神与关爱官兵结合起来,把从严治军与军事民主结合起来,不断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和部队的整体进步。

7.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意义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场战争因为是日本蓄谋挑起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因此,对中国来说它是一次反侵略战争,其性质是正义的。这场战争,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虽然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告持续时间达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本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富国”与“强兵”相互联系,但重点是“强兵”。洋务运动就是首先从军事工业搞起,而后推衍到民用工业的。
但是,洋务派所推行的改革,主要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引进科学技术和创办新式企业,即改善生产力,却根本不想去触动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任何真正的社会改革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洋务派的改革却只是浅尝辄止,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没有进一步深化下去,因此始终未能发展成为一次社会改革运动,其结果,是使中国失去了这次有可能实现自强的大好机遇。甲午战争的实践,终于宣告了洋务运动的最后失败。
二,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了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帝国主义把中国的大好河山分割得支离破碎,整个神州呈现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列强的蚕食鲸吞,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危机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把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了帝国主义列强。针对帝国主义“洋教”的斗争彼伏此起,最后汇合成了具有全国规模的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到一八九八年十月二十四日,赵三多、阎书勤等在山东冠县梨园屯发动起义,正式打出了“黄色而镶以黑边”的旗帜,“上标‘扶清灭洋’四字”。注11这次起义,可以视为义和团运动的起点。从此,“扶消灭洋”便成了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事实,但也况明了农民群众没有科学的思想武器去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与清政府的关系。
当农民群众自发反帝斗争方兴未艾之际,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变法运动兴起来了。这个运动的主题是变法图强,即变封建地主阶级之法,图资产阶级之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革,以期中国臻于富强之境,挽救瓜分的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公车上书”把维新思潮推向政治运动。因此,可以说,甲午战后发生的“公车上书”,是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让位于维新运动的标志。以救国为宗旨的维新运动,是在批判“中体西学”论中开展起来的。面对甲午战后的瓜分危机,维新志士们痛切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仅认识到前此所谓西学,只是“洋务之枝叶,非其根本”,不过“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而已。维新运动则与洋务运动根本不同,它高举救亡图存的爱国旗帜,反复阐述“能变则全,不变则亡”的哲理。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口号,振聋发聩,激动人心,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 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
四,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五,甲午战争把维新运动推向高潮的同时,又把资产阶级革命派引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还在甲午战争期间,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即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他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大声 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并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他在会员誓词里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注12的纲领性口号。《马关条约》签订后,孙中山深悉清朝统治业已腐朽透顶,不可复振,便开始积极准备武装起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后,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更加暴露无遗,成为人民革命的众矢之的。于是,革命终于成为时代的主流 。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扬弃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消极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革命的性质、方法和任务提出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这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进程中是一次重大的飞跃。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意义

8. 甲午战争的影响。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极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让日本尝到了甜头,刺激了其侵略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