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风险管理模式,提升管控水平,确保稳定盈利

2024-05-16 03:01

1. 如何创新风险管理模式,提升管控水平,确保稳定盈利

 一、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模式 
  (一)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涉及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内容。以往企业的决策管理主要依靠经验与主观判断,但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形势了。面对当前复杂的环境,企业一定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熟悉方方面面的信息。由于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也是企业科学决策与及时应变的前提。因此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进行决策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知识经济形态下,通常知识被应用于知识上面,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和功能,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体现为由资本实力的竞争发展为知识创新的竞争,而知识资产成为管理的关键。 
  (二)管理手段的创新。 
  重视人性化管理,是指要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员工,为员工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的机遇,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适当相结合,以达到企业和员工的互利互赢。这种人性化管理和和谐的企业文化的塑造是相互促进竖,换句话说,企业在进行人性化管理的时候,应该注重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让全体员工在企业中有归属感、成熟感,这样有利于全面激发每个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管理理念的创新。 
  人类在大工业经济发展时期,其管理目标是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所以管理的理念是以追求产量与规模为特点的数量规模型思路。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是个人,企业与社会均获得自我实现与发展,该观念强调人和人、人和组织、人和社会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而管理的目的是指导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推进企业和社会的相互发展;管理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与资本等要素。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全球一体化与信息化,在具体企业管理中要树立开放的观念与合作的理念,只有开放才能交流和沟通,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取长补短豏。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企业必须放眼全世界,在世界版图上找出最佳生产网点,在全世界德市场中发现潜在用户与消费者,在全球企业中找到企业真正的合作者。 
  二、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风险因素 
  (一)管理创新带来的风险。 
  即使在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均已具备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能否成功在实践当中依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由创新活动自身的本质特点所引起的。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一般要以业务部门为基础,以管理目标的调整与设定为导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项管理目标在管理实践中要想得到预定的效果,都需要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完成丰。因此,在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之中,需要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与具有特殊性的企业实践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企业本身才能获得更大规模的创新,降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不确定性。 
  (二)内部条件造成的风险。 
  创新活动的开展通常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企业人员的相互合作,创新活动若想要获得很好效果,则这些相关人员对于创新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是非常关键的,然而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员工对一项管理创新活动的理解能否取得一致是不能确定的。而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与利益观,这种文化与观念都是长期积淀而成的,通常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这就会致使人们可能很难接受创新活动带来的崭新的管理理念,导致创新活动的设计构想不能完全彻底地贯彻与执行。 
  (三)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 
  对现代企业而言,管理创新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虽然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管理活动,应该允许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失败的可能。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活动需要法律法规的保护,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法规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动态的调整,及时的适应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变化的需要豑。可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这种滞后性是必然存在的。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面临着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当管理创新的特征要求不断得到突破,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未能及时做出调整时,矛盾与冲突就会因此产生,风险也就随之而至。 
  三、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风险规避 
  (一)通过信息化建设构建企业抵御风险的坚实屏障。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必备的条件,企业的信息化指的是企业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信息资源,及时有效的把握机会,积极准确的作出管理决策,以此提升其运行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豒。可见,企业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能够准确、及时的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处理,使其为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服务;进一步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相应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等变得更加合理和有效,这对企业内外部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与利用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测。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此时,需要大力培植自身的技术优势,以此来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通过规模生产的优势打败实力较差的对手,或者通过并购的形式将其他企业收入囊中。为此,现代企业需要更具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的做出战略上的调整,进一步的加强企业和产品的宣传力度,通过对引致需求的开发引导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走向,最大限度的削减因市场需求变动而产生的风险因素。 
  (三)通过人性化管理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软实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需要人来推动和完成。所以,现代企业在管理方面需要充分的发挥组织中员工的内在潜力,进行以“人性化”管理作为其管理的基本手段和思维。这样一来,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良好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目标激励,通过分权和守群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利与责任,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主体性和首创性。唯有如此,才能促使企业有效的开展合作,强化企业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并进一步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将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能够合理的流动,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但需要注入更多的活力,还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一步的进行变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特征,从传统的、单纯的技术创新向管理创新过度,或者两者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发展向更高的阶段推进,才能有效地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管理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创新风险管理模式,提升管控水平,确保稳定盈利

2. 如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导语:开展各种专业培训与教育,帮助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拓宽、深化和更新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做到以事业、待遇、情感留人与有效的约束限制相结合。
           如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1)增加检查监测的频次。 
         在新常态下,客户经理应适当增加贷后检查的次数,可在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频次上,额外增加1-2次。管理行要加大对经营行贷后管理的检查,明确专人利用在线监测检查经营行分层管理是否到位、频次是否按时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限期整改。
          (2)落实贷后管理“三亲自”。 
         管理行的行长、分管信贷前后台的行要带头包片管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管理行客户部门的负责人要按照客户分层管理的要求,每个月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经营行的行领导至少牵头管理1-3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提升贷后管理检查层级。
          (3)强化贷后管理“四落实”。 
         一是按户落实贷后管理团队,坚持“一户一团队”,“一户一方案”,明确信贷客户的管理行和管理人员。
         二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频率,各层级的人员要按照规定的频率开展好贷后管理。
         三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质量,主要通过”八看、一方案”来进行落实。一看贷款调查审查时存在的问题是否已解决;二看资金账户监测情况;三看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生产许可证件是否有效;四看原材料、产品市场变化情况;五看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变化;六看企业的投、融资担保变化情况,是否出现过度融资或过度担保等现象;七看担保抵押品;八看企业的“三品”、“三表”、“三流”。一方案是指每季都要制定详细的上户检查方案,事先对企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融资担保和现金流等情况进行非现场分析,带着问题去开展现场贷后管理检查。
         四是落实贷后管理例会制度。按规定召开好贷后管理例会,认真审议辖内行业、客户以及产品等风险。经营行要将贷后管理例会召开的时间及议题报至管理行信用管理部,管理行分管信贷行领导、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应参加经营行的贷后管理例会,对经营行贷后管理工作进行提示和督导,确保贷后管理例会在经营行得到落实。
          (4)加大贷后管理考核力度。 
         要按季对经营行贷后管理进行考核,将贷后管理与经营行的综合绩效考核挂钩,提升贷后管理在经营行的综合绩效考核中的占比,通过综合绩效考核来引导经营行重视和做好贷后管理。
         如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 完善组织构架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稳增长和控风险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稳”是推进业务转型的基础,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保证。“进”是“稳”的终极目标和基本保障。因此,必须坚持全面、平衡、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把稳健、创新的风险偏好落实到各个业务经营层面。
          调整业务结构 促进经营转型 
         发展要以资本为边界,调结构、促转型是应对资本刚性约束的根本之策。牢牢把握“稳增长、优结构、守底线、升价值”的信贷政策基本取向,突出结构调整,深化基础管理,全力提升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严守风险底线 增强管控能力 
          在风险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始终要把基础管理和风险管控作为各级行的第一责任,始终坚持稳健的风险管理战略,严守风险底线: 
         一是持续倡导“稳健经营、内控优先、全员参与、过程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内控机制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培育合规风险文化,构建“制度执行、检查执行、监督执行”的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夯实稳健发展的根基。
         二是以“精准管理”为重点,夯实风险管理基础。积极开展风险、信贷、处置、法律等多项精细化管理活动,开展“三化三无”支行创建活动,推行重点行业限额管理和客户名单制管理,建立健全逾期贷款问责制度、信贷授权暂停制度、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管控责任,全面落实贷后管理,严格执行贷后管理制度,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完善预警相应机制,严格受托支付、资金监管和用信审核,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完善风险水平评价、贷款分类、停复牌管理、贷后管理等制度办法和操作细则,提升制度的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执行性。
         三是创新风险管理机制。按主要信贷业务品种设置风险控制目标,对于不良率、到期收回率、结构优化率、价值创造率、操作合规率超过设定目标或发生重大案件的基层行取消其转授权;对风险状况持续恶化的信贷产品,按问题严重程度和时间持续长短实施停牌管理。完善信贷责任追究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有错必问,无为必究,增强政策制度的执行力。创新不良资产经营机制。对自营不良贷款实行“属地管理、分层处置”,明确经营管理责任,真正做到“小额不良有人管、大额不良管得好”。建立法律风险事件预警机制。实时关注监管政策、法律新规,强化对各类法律风险信号梳理、分析和研究,疏通法律风险预警传导路径,及时主动揭示隐性法律风险。
         四是强化内控合规管理。扎实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建立起内控合规部门、审计部门、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四位一体”的内控防线。健全案防管理体系,完善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加强业务连续性及应急管理。

3.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是在风险的双重性质是指风险都有两面性,无论是亏损的一面,也涉价值的一面时,有助于的风险完全掌握精髓。必须看到危害的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消除风险,改造或更低,同时要加强法律对风险的探索和研究,准确把握科学决策的机会,访问风险及回报,促使企业迅速成长。

措施:
建设风险管理体系;
提升企业执策水平;
提升企业执策水平;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营造良好控制环境。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8-0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4.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基础建设是每个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软硬环境保障,也是全面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础。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建设与基础建设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企业风险管理基础只有在人的作用下,尤其是企业高管的高度重视下,才能转化成为动态的和持续渐进的风险管理能力。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篇1     一、加强销售管控,加速资金回笼 
    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不断加大销售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的过程。公司产品如不能实现销售的稳定增长,售出的货款如不能足额收回、不能及时收回,必将导致企业持续经营受阻、难以为继。为此,我们应当对销售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查找管理漏洞,及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正,明确以风险为导向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销售管控措施,实现与生产、资产、资金等方面管理的衔接,落实责任制,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在客户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市场份额,加强现有客户维护,开发潜在目标客户,特别是针对国网、南网及各省电力公司、重大项目、重点客户的业务,要注重团队协作和讲究方式方法,吸取经验教训,调整营销策略,提高中标率,力争多中标、中大标;另一方面要结合公司自身风险接受程度,在做足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把控运营安全,对信用等级不高的目标客户订单坚决不予报价和接单,避免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从而影响公司的资金流转和正常经营。
    公司与客户订立销售合同时,要有专业人员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磋商或谈判,关注客户信用状况,明确销售定价、发货及货款支付方式、权利与义务条款等相关内容。重大的销售业务谈判还应当吸收财会、法律等专业人员参加;要建立健全销售合同订立及审批管理制度,明确签订合同的范围,规范合同订立程序,确定具体的审核、审批程序和所涉及人员及相应权责。
    压缩应收账款规模、降低把控经营风险是企业经营中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建立清理应收账款的长效机制,注重加强应收账款清收日常管理工作,对应收账款进行逐笔梳理,查明欠款原因,落实清收责任人与清收责任领导,逐笔监督各负责人切实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有效措施。同时,完善应收款管理制度与核查制度,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实行奖惩。另一方面,加大逾期应收款清欠力度,销售条线要落实应收款压减计划,按时间和额度细分到各个分管领导、区域总监、营销经理和项目名下,作为进度考核依据,靠数据服人,用贡献说话,保证公司资金流,实现和谐平稳发展。
     二、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工作措施 
    在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安全生产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企业兴衰的命脉,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更是企业的“生命线”。一直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大安全”理念,强化安全意识,促进安全发展,各项安全指标稳步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公司各个方面的安全风险始终存在,部分干部员工安全意识不强,部分车间机台安全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没有严格执行。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常抓不懈,进一步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
    在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的同时,关键是要将制度与措施落实到位。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工思想麻痹、粗心大意、操作过程不规范等人为因素是产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这是值得深思的。如果将公司制定的一系列涉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是能够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
    在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的同时,要开展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要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安全生产的技术更新,保证投入安全生产所需的资金、人力、财物及时到位。“磨刀不误砍柴功”,设备动力部要组织开展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为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重视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安全培训教育应当经常化、制度化。要充分利用各类安全工作例会时机,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国家及公司安全部署和要求;要不断完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活动,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使“安全第一”的观念入耳入脑、根植于心,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三、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严峻的行业发展环境下,公司必须坚持“现金为王”、不断加强资金统筹、监管力度,提升企业资金财务管理水平。
    第一、要全面完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编制。公司必须逐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规范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控制各项开支。第二、要坚持资金集团集中化管理,向集约要效益。通过统一授信分别使用的模式,积极主动与各大银行沟通,利用整体优势与合作银行谈判,降低中间业务费率,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并继续开拓新的合作银行,力争从源头获取最大范围的资金归集。第三、电缆行业为资金密集性行业,这也决定了公司会经常性出现大量闲置资金,财务部门必须合理调度资金,在保证公司正常经营资金不受影响和杜绝资金风险的前提下,适时适度进行理财投资。第四、切实加强企业债务风险管理。高度重视债务风险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债务风险管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依据财务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等投资的规模,强化对互保企业的核查、监管,杜绝产生相关损失;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不断优化负债结构,确保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第五、要切实发挥审计作用,强化风险预控。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及事后审计,监督财务收支,核实经济活动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衡量其效益,有效地揭露经济行为的不规范之处,以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坚持以销定产,优化采购流程 
    电缆行业是一个料重工轻的行业,铜、铝等原辅材料占据电缆制造成本的60%以上。作为生产经营的起点,采购既是公司“实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资金流”密切关联。原辅材料的质量和价格、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订立、物资的运输、验收等供应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公司要对采购业务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既要对照现有采购管理制度,检查相关管理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又要审视相关管理流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较好地保证原辅材料供应顺畅、物资采购是否能够与生产和销售等供应链其他环节紧密衔接。在此基础上,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执行力,严格把控采购各环节主要风险并落实管控措施。
    特别是面对铜、铝等原材料价格频繁波动,必须坚持以销定产、订单锁铜,做好“锁”字文章,有效规避铜、铝价格频繁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定期开展铜、铝材料的市场供求形势及价格走势商情分析并合理利用。
    由于采供业务对公司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应当建立采购业务后评估制度。定期对原辅材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采购渠道、采购价格、采购质量、采购成本、合同签约与履行情况等采购供应活动进行专项评估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采购业务薄弱环节,优化采购流程,促进原辅材料采购与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有效衔接,不断防范采购风险,全面提升采购效能。
     五、优化人才结构,构建保障机制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动力,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是实现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随着公司规模逐步扩大,盘活现有人才,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扩大人才“存量”,大胆用人、事业引人已成为当务之急。
    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将会导致企业转型升级战略难以实现。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公司将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断验证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并及时评估相关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实现优胜劣汰。
    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将会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泄漏。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掌握企业发展命脉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就实现发展战略而言,核心专业人才的流失,无疑会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和长远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篇2     一、提高防范风险的预先力。 
    首先,通过建立周期、全面、深入的查摆机制,对安全风险提前防范。通过各级检查、检测和信息传递出来的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各阶段影响安全生产的各类风险,强化风险源管理,为下一步的风险控制、干预打下基础。
    其次,通过周期性、全员性、系统性的安全规章制度、事故案例的教育,不断提高每名干部职工的安全风险意识,明确各自岗位工作中的“高压线”、“警戒线”,自觉主动地减少风险源的出现。
    第三、通过建立设备风险联控体系,抓好设备管理的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加强设备巡检和设备死角的防范意识,对设备中的薄弱点重点防范;建好设备检修中的风险过程控制体系,盯控好设备检修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检修步骤及标准;建好设备安全监控体系,通过科技手段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监控。
     二、提高发现风险问题的能力。 
    要在风险管理中把握好生产关键点,及早发现问题。风险管理工作体现在工作过程中各项环节的控制上,这就要求我们在风险管理中要卡控好关键点,及时预想、盯控危险源,对影响安全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卡控,在生产中充分切实发挥作业组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的履行力,发动他们处理风险的能力,变一人承担、加强风险为众人承担、注重风险,从而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化风险,确保安全生产。
    除了常规的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在风险管理中还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季节性因素,因临时性任务而出现的经验不足,因习惯性工作而产生的麻痹思想等。要发现风险问题,就需深入一线多了解、多调查,抓好作业中的关键点,盯好作业环节的结合点,把握好化解风险的平衡点。
     三、提高处理风险问题的能力。 
    作为风险管理的管理者,要理顺关系、把握重点,把安全风险管理的原则、方法,逐步融入到现有的安全管理体制之中,使安全管理体制切实体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的工作思路,确保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作为风险管理的参与者,要对已掌握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明确风险的类别,确定风险的强弱,进而采取措施,尽快处置严重风险,严格盯控重要风险,减少避免一般风险,把风险对安全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中,面对风险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应对,安全平稳时,不能只看到成绩,而要积极、主动敢于、勇于去发现、盯控风险。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对于风险管理眉毛、胡子一把抓,举止无措的情形,感觉工作中到处都是风险,不知该咋抓、该咋干的情形,这就需要对风险有个情形的认识,分清主次,分清轻重,通过研判,从而形成好的思路、体系,一点点落实、一步步抓好。面对风险,要敢于出击,主动应对,而不是退缩、推迟甚至转化给他人。在处置风险时,我们要善于总结,以很好地处理同一个风险。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凭老经验而出现旧思路,在处理风险时盲目地把一个风险当作以前遇到的风险而主观臆测、盲目行事,而出现不应有的后果。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篇3     一、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关系 
    在银行里工作,经常会听到一些同事唉声叹气地说,一边要加快发展,一边又要忙着迎接各种检查,怎么完成业务发展任务哟?言下之意就是不应在忙着营销、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进行业务检查。听罢这些同事的话后,笔者总是心存异议。不进行业务检查怎么知道相关人员在经营活动中有没有按制度执行?怎么发现银行的一些“貌合神离”的员工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又怎么了解该行的制度还有哪些需要建立、哪些需要完善?业务检查是管控风险的最初级手段,其实就是“制度建设”中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最直接的办法。不进行检查,怎么知道制度落不落地?接不接地气?
    “业务发展”和“制度建设”从字面看,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内容,但是,不管是从出发点还是落脚点来看,他们内在相同之处和联系,笔者认为还是十分密切。“业务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目的是业务经营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是乱发展,是“科学发展”。“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那是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初级阶段,为了激活全社会生产力而提出的重要观点,那是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的举措,而现在,全社会“依法治国”的氛围越来越浓,银行在经营中不依法经营、不按章办事,其交易对手、竞争对手都在体现“满满的法制意识”,那结果就是银行要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经营成本。
    “制度建设”是“业务发展”的'前提。“制度建设” 是对经营活动各项规定的设计、制定、颁布、实施、梳理、修改直至废止的全过程。制度本身具备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是各项经营活动运行的必要保障。通俗地说,制度就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部法律,业务的发展靠的就是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加之有效的执行。业务发展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制度建设是业务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业务发展决定着制度建设的完善,制度建设是业务发展的具体体现,制度建设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目标一致。所以,银行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制度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
     二、关于“制度建设”的一些问题 
    在银行里工作,有时会发现一些发生的有损于该行业务经营或者声誉的行为,却找不到制度依据来对其进行处理。这确实是一件苦恼的事儿。试想一下,如果一种行为,尤其是不良行为,明明不对,却拿不出制度来对其进行治理,那如果这种行为蔓延,其结果怎么样可想而知,又怎会是一个“痛”字了得?这其实就是银行在“制度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家银行从一开始就应该构建起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要求的制度体系,各项制度要基本覆盖业务经营管理的主要领域。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各种监管制度的不断出台以及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制度就得重新修订或者重新制定来适应新的国家政策、监管制度以及业务发展。不过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一些银行在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体系规划、制定质量、流程管控、评价维护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员工对制度建设认识不够。制度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对制度建设的认识水平决定制度建设的质量。一些基层员工对制度概念、形式、流程、内容等不甚了解,甚至对制度的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很积极,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制度汇编供大家来学、来研究,制度建设认识水平普遍偏低。
    二是制度体系简单,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银行虽然发布了很多的制度,但是一些制度还是层级不清晰,划分颗粒度不细,该建立的不建立,该废止的不废止,该完善的不完善,影响了制度的可操作性、权威性、稳定性。同时一些制度还夹杂了指引、方案等非制度文件类型,制度形式简单、不规范。
    三是制度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制度篇幅冗长,艰涩难懂,或是制度间衔接不够、内容重复甚至规定不一致。同时大部分银行都是制定的管理办法多,但是实施细则少,对业务发展的指导意义不够,影响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出台的质量不高。
    四是制度制定流程随意。制度的制定应该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或者是广泛征求意见。但是一些银行在制定制度时,调研的少,征求意见的少,尤其是向基层营业机构征求意见少,有的银行还没有专门的制度管理部门来负责审查。制度制定时,说是征求意见,但是大部分都是走过场,多半都是“没意见”,参与意识不强。
    五是制度宣贯、维护不力。一些银行制度建设存在“重制定、轻维护”的问题,制度出台部门在制度发布后宣传、培训力度不够,没有履行制度的宣传、培训、解读程序,导致制度执行实施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制度后评价机制没有形成,对于后评价的方式、内容等认识相对不足。
    六是制度修订不规范。有些银行有相当一部分文件还是沿用多年前发布的文件,因为没有制度出台后评价机制也不知道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有的部门发布修订制度时,也没有“某某文件同时废止”等字样,或者有了废止字样但是基本没有修订说明,基本没有提供修订前后条款变化的对比表,要员工自行比较学习修订内容,费时费力且影响了制度执行效果。还有一些银行部分试行类制度没有试行期限,不知道试行期满了没满,既不转正,也不修订,影响了制度的持续性、权威性。
     三、关于“制度建设”的路径 
    上面,笔者曾介绍过,“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然是系统工程,那么就有它的复杂性。不过复杂归复杂,但是“制度建设”的原则和路径总的不会变。“制度建设”原则上必须符合外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有关要求,同时要及时、全面、有效地对法律法规、监管规则和司法判例进行研究和解读,跟踪合规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传导到制度建设中来。做到动态维护,持续改进,全面实时满足外部合规要求。“制度建设”还必须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业务创新,要适应银行发展战略,以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为根本要求,服务于新型商业模式的建立。制度与流程的设计既要有效控制风险,也要防治管理过度影响效率。要处理好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平衡效率与安全,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下面,结合本人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见解,我们来聊聊银行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路径或者说是选择。总的来讲,有什么问题就要解决那些问题,“对症下药”。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制度建设是银行的立行之本,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全面落实决策层的战略规划、提高制度执行力、有效控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制度、树合规、做表率”等类似的专题活动来提高全行上下对制度建设的认识,在全行上下形成学习制度、执行制度、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的良好氛围。
    二要强化制度建设职能,落实部门职责。制度出台部门要提高制度起草水平,做实征求意见和论证工作,对制度的合法合规性、衔接性、操作性、适用性以及风险控制承担第一责任。可以成立制度管理部门来行使制度管理职能,审查制度的制定情况,做好制度建设规划、评价、维护牵头工作,严格制度必要性、合法性、形式和程序规范性审查,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制度建设体系。
    三要严控质量和数量,理顺制度体系。要严格审核制度,做到可定可不定的制度不予制定,能合并制定的不分散制定,能修订旧制度的不再制定新制度,务求精简实效,一切服务于业务发展为前提。
    四要加强制度宣传、培训。制度发布后制度出台部门要加强制度的宣传、解读、培训力度,不能走过场,要做到办理业务时人人都会说会做,都能清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主要风险点都能把握,出风险了都会处理。
    五要进一步规范制度立改废流程管理。制度出台部门要规范履行制度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审议/审批、发布等制定程序,及时做好制度评价、修订、废止等维护工作。
    六要加强制度执行检查力度。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严查违规行为,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屡查屡犯的,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使制度成为全行上下自我管理的硬约束。
    其次我们来说说构建制度体系的层级问题。因为,笔者发现,一些银行也许是成立时间不久,在制度建设中还没有清晰的层次关系。目前企业标准化制度体系通常是按照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由高到低的效力层次,划分为公司章程、基本制度与政策类、管理办法与规定类、操作规程与实施细则类。公司章程是一切经营管理行为或事项的纲领性文件,是全行各种规章制度的源头性文件,是基本大法,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必须以公司章程为准绳。基本制度与政策主要是对资金计财、信贷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科技等关系全行基础管理的作出框架性安排和原则性要求。
    该类规章制度应该采用“基本制度”、“政策”、“基本规范”、“守则”等形式,但不能与公司章程相抵触。管理办法与规定主要对日常经营管理行为或业务品种作出具体管理要求。管理办法是指对日常经营管理行为或某类业务品种作出的总括性管理要求;规定是指对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的某一事项作出的专门性管理要求。该类规章制度可以采用“管理办法”、“规定”等形式,但内容不得与基本制度与政策类规章制度相抵触。操作规程主要是对某一项经营管理行为或业务品种作出的操作性和程序性规定;实施细则是为实施基本制度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而作出的细化规定。该类规章制度可以采用“操作规程”、“实施细则”等形式,内容不得与基本制度与政策类、管理办法与规定类规章制度相抵触。
    对于一些银行来说,目前,他们的制度建设体系还不是太完善。基本制度缺失、实施细则不细、操作规程可操作性差等等,这些都需要银行管理层加快去完善的。
    “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希望所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风险管控,为业务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5.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是在风险的双重性质是指风险都有两面性,无论是亏损的一面,也涉价值的一面时,有助于的风险完全掌握精髓。必须看到危害的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消除风险,改造或更低,同时要加强法律对风险的探索和研究,准确把握科学决策的机会,访问风险及回报,促使企业迅速成长。

措施:
建设风险管理体系;
提升企业执策水平;
提升企业执策水平;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营造良好控制环境。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8-0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如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6. 如何增强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防控能力

企业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内部风险。
外部风险主要是因外部市场环境,产业政策,技术发展等带来,企业要健康发展需要关注这些,与时俱进,开发新产品,适时扩展或转入新的领域,企业的文化必须具有活力,并注意培育人才,开发技术,创新产品。
内部风险也有很多,需要建立健全流程制度,完善管理,就一定能健康发展。
产品或项目失败:只有按调研-分析-论证-开发控制-试验检验-试用-改善的路线,严格按规范化的流程,才有有效避免风险。
安全风险:任何企业的安全管理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落实责任,制度。做到无遗漏无死角。
诚信风险:企业经营中虽然有制度,但是权利和机密带来的非法价值可能性,仍会对领导和有关员工产生影响,没有监督管理,并明确规则会出大问题。讲诚信要成为所有人的行为规范,包括董事长或总裁在内的所有高管或老板都必须接收监督,并制定行为规范。只有从上到下的管理,才能避免造假,渎职,谋私,利用权利寻租,泄密出卖信息等严重伤害企业的风险问题。

7. 风险管控的对策

按国际一流银行要求全面构建银行的各项制度,银行综合改革的内容很多,概括而言,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二是组织管理方面,三是业务经营方面。 努力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目标是要明确出资人与经营管理者的关系,设计一套对管理者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彻底打破管理者“官本位”的观点。目前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可在考虑中国目前国情的基础上,除对四大银行的一把手或若干副职仍保持行政级别外,对其余的人,政府应发文明确取消各级银行分支机构管理者的行政级别,一律改为聘用制。要让分级管理者明确,其是企业家、银行家,而不是官,明确其第一目标是为出资人赚钱、赚钱、再赚钱。而且,一定要形成这样的机制,管理者失职出现巨大资金损失,要追究管理者责任,银行赚不了钱,管理者同样也要下台。 努力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1)按照市场与效率原则,在原已精简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精简内部机构。(2)以“买断”的办法解决存量冗员的退出。(3)全面建立对各层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4)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及培训机制。 近年来,银行业在防范风险上,突出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对风险的控制,银行可以运用独立的控制方式,如在各业务部门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防范信用风险、价格风险;银行也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风险控制机制对各种风险加以控制。其中主要有监督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处罚机制。现代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较好地解决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纪检监察机构,是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机构、纪检机构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将更为有效地达到监督的目的,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在监督机制中,授权授信管理为何有权人对下级的权限范围、业务品种等监督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举报制度是监督机制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举报制度对银行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领导的日常行为构成监督。约束机制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工作中,通过设置机构和岗位、明确各机构和岗位的职责、科学地制定业务操作程序、合理地进行工作分工,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在银行重要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相互制约,防止个别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给银行带来风险。建立严格、科学的业务操作规程,行为规范是建立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设置必要的职责分离可以形成有效的制约。激励机制是银行为了更好地防范内部人员带来的风险,通过对员工工资、福利、安全保障、晋升提级等制定科学的方案,给员工公正、合理的待遇,促使他们积极工作,维护银行利益的机制。决策机制是通过授予决策人决策的权限、采用一定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利用一定的决策方法制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各项决策。决策的权限是决策机制构成的重要因素,必须保证权限与决策人的能力相适应。处罚机制是在风险控制工作中,通过设置专门负责对错误、过失行为进行处罚的机构和岗位,颁布各种处罚的制度依据,制定处罚标准,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银行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个人,给予恰当的处罚的机制。 风险控制机制在风险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信贷风险的控制上。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越来越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内部控制在银行风险控制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银行可以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几项机制的综合作用,实现了对“人”的控制,从而对银行资金的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控制了资金风险。(1)在信贷风险的控制上。在信贷业务中,银行通过设置不同的部门或岗位,分离贷款的审查和发放的职责,在这两个环节上形成相互制约。同时由于每笔贷款均涉及信贷部门、资金部门、财会部门和营业机构,因此,在这些单位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监督和制约。(2)在决策方面,一笔贷款必须经过信贷调查人员、信贷审查人员、信贷检查人员,还要按照授权授信管理的要求,依据权限范围经过各级领导的审批,而当贷款额比较大时,还要经过专门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在大额财务支出的决策中,银行一般设置财务管理委员会)的审批。(3)另外,在信贷风险控制上,银行还会设置专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为了使累积的风险不致危及银行的生存,银行还通过提取呆帐准备金和坏帐准备金的方式来缓冲风险,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以上的审查、决策过程中,体现了监督、约束和决策机制的运行作用;而激励机制通过对员工工作成绩的认定、评价以及奖励,保证了各环节经办、审批人员能够坚持原则、充分发表意见;处罚机制则通过内部审计及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在各环节经办、审批人员出现错误和失误时给予纠正和惩戒,从而起到对他人的警示作用。

风险管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