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波的介绍

2024-05-20 05:12

1. 王静波的介绍

王静波,女,中共党员,1971年6月出生于杭州,1997年7月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毕业。

王静波的介绍

2. 王静波的介绍

王静波(1915-1938),乳名儒林,学名海卿,字席珍,河南省许昌县观岗区祖师乡梨园村人。自幼读书,勤奋好学,高小毕业后,考取了许昌师范学校,民国24年(1935),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3. 王静波的介绍

王静波是人名,同名的有原济南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波、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烈士王静波。

王静波的介绍

4. 王静波的后续

民国27年(1938)初,日军飞机轰炸县城。王静波带领县牺盟会自卫及各抗日团体转移到南村一带。刘涵森带领县政府机关和公安武装转移到野川、杨村一带。进步力量和反动势力分开了。但王静波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仍坚持和刘涵森合作。而刘涵森则心怀叵测,在自卫队中安插心腹企图分化瓦解抗日自卫队,是年4月21日,刘安插在自卫队中的心腹,拉了一些自卫队员投奔刘涵森去了。看到这种情况,他不顾个人安危,和自卫队副队长陈曼迪乘马急追,想把受骗队员追回来,刘涵森立即派出自己掌握的公安局武装将王静波、陈曼迪捆绑,解往吴庄。次日,又抓来张子廉。王、张二人当面痛斥刘涵森破坏统战的行径。刘涵森表面上认错,暗地里却在进行新的阴谋。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刘涵森请王、张二人外出散步,当他们行至吴庄村北山坡时,刘的随从突然开枪,将王、张二人打死。

5. 王小波的生平简介?

遇到了李银河,王小波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幸福的。他的浪漫,他的骑士精神都从对李银河的爱慕之中得到了体现。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是相互雕琢的,他们互相瞧不上,却又爱得死去活来。所以说,他们真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1977年,王小波25岁,因为在朋友圈中传阅的手稿,他认识了李银河。就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他无法自拔的爱上了这个女孩,他追求她,要和她谈一场轰轰烈烈,此身不渝的爱情。
他给李银河写了很多情书,让我一直感动的是这句:
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
多么简单而又真诚的一句话,可能很多人都曾说过类似的话,但他们不一定像王小波这样深情。
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心里怎么想,他就怎么说,不随波逐流,也不故作姿态。事关风月,何愁痛痒,如果李银河在她面前,他还是能够明目张胆地说出这句奉以终身的情话。

这就是王小波,一个浪漫的,勇敢的骑士。
李银河第一次见到王小波的时候被震惊到了,心想这个人怎么这么丑,而且还看起来怪怪的,眉眼间还透露着一股凶气。这是李银河对于王小波的评价,李银河是一个很诚实的人啊,看了她的文章就知道,她是一个很实在的人。
不过王小波听了这话可不会羞愧到无地自容,在爱情面前,他没有挫败,而是真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他说我是丑啊,但看到你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而且,你也未必就长得那么好看。

王小波和李银河在一起之后,他们俩一起游遍了很多地方,也一起工作,写书。这些经历在王小波看来一定弥足珍贵,因为他曾经说过: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到些有趣的事情,倘若能如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的一生算不算成功?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无论我们怎么想,王小波自己会觉得他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他活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个称职的爱人,一个被人们记住的有趣的人。
王小波一生写了很多的作品,很少有发表的,所以他的生活过得也并不容易,但他依然将生活过得有趣。他承认自己的渺小,却未曾向生活妥协。

王小波教会我很多,关于勇敢,关于生活的态度,关于如何去爱。
将生活变得有趣,就是王小波一生的作为。像李银河说的那样:
他那么会写,可能没有人能抵挡住他写的东西吧
他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引导我走出沉默,奔赴热爱与自由。

王小波的生平简介?

6. 王小波的生平简介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l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l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查良铮)。




【生平】
[编辑本段]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

7. 你认识王静波??

  简介
  王静波(1915-1938),乳名儒林,学名海卿,字席珍,河南省许昌县观岗区祖师乡梨园村人。自幼读书,勤奋好学,高小毕业后,考取了许昌师范学校,民国24年(1935),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生平
  王静波入党后,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工作更加积极努力。他在学校内外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民国26年(1937)初,王静波等发动许昌师范学生反对国民党许昌专署教导员徐业屏的卖国行径,为此,当局下令逮捕他,许昌国民党警察突然将许昌师范学校包围,王静波在同学掩护下,潜入地下水道,得以脱险,当夜十时逃离许昌,来到山西太原,加入了山西牺盟会,并参加了国民师范军政训练班的学习。7月间,王静波从军政训练班毕业后,被委任为高平县牺盟特派员,组织成立了高平县牺盟会。9月,他受共产党的委托,克服各种困难组建起高平抗日自卫队,并兼任自卫队的政治教员和军事教员。以后他发动群众分官仓、分盐店(汉奸资本)、搞募捐等,使高平抗日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对此,反动县长刘涵森极为不满,多次向阎锡山和专员续继川密报王静波的抗日"罪状"。同时,刘涵森屡屡制造摩擦,破坏抗日统一战线。   民国27年(1938)初,日军飞机轰炸县城。王静波带领县牺盟会自卫及各抗日团体转移到南村一带。刘涵森带领县政府机关和公安武装转移到野川、杨村一带。进步力量和反动势力分开了。但王静波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仍坚持和刘涵森合作。而刘涵森则心怀叵测,在自卫队中安插心腹企图分化瓦解抗日自卫队,是年4月21日,刘安插在自卫队中的心腹,拉了一些自卫队员投奔刘涵森去了。看到这种情况,他不顾个人安危,和自卫队副队长陈曼迪乘马急追,想把受骗队员追回来,刘涵森立即派出自己掌握的公安局武装将王静波、陈曼迪捆绑,解往吴庄。次日,又抓来张子廉。王、张二人当面痛斥刘涵森破坏统战的行径。刘涵森表面上认错,暗地里却在进行新的阴谋。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刘涵森请王、张二人外出散步,当他们行至吴庄村北山坡时,刘的随从突然开枪,将王、张二人打死。

你认识王静波??

8. 王小波这个人的生平是什么样的 ?

1997年4月中旬,《南方都市报》登载了一篇讣告:《著名作家王小波逝世》,占了小小的一点版面。
此时,已经离王小波过世过了好几天了,《南方日报》才如此后知后觉,而当时的版面编辑却问写这篇文章的张晓舟:“他真的著名吗?”
是啊,王小波生前,真的算是无人问津。他自己曾经自嘲:“提起王小波,大家准会想到宋朝的四川拉杆子的那一位,想不起我身上。”

可到他死后,他的作品却从不断退稿,变成不断加印,王小波成为了出版界的神话,更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其中包括高晓松。高晓松曾经在节目中曾言:“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但我相信,新的一代90后对于这些“捧上神坛”的论述大概是不感冒的。在90后的眼里,王小波只不过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罢了。

2003年,当年负责对接王小波的《北京文学》编辑李静写了一篇《王小波退稿记》,详细透露了王小波作品从不断退稿的过程。
李静研究生毕业之后上岗,她一直将出版优质的文学作品当做事业来做。也正是在这样的事业心驱动下,她“打着鸡血”给王小波写了封信,之后又打了通电话,询问王小波是否有作品需要出版。
王小波倒是很淡然,不紧不慢的说:“有一堆压箱底的。”

时间是1996年8月,李静第一次见到王小波。地点在西三环外岭南路的一套单元房里,李静拿到了《红拂夜奔》的稿件,她兴冲冲的上交给杂志的执行主编,没想到得到的回应是必须要改到3万字才能出版。
18万字的心血,王小波在两周的时间内吭哧吭哧改到了3万字,最后还是被认为“格调低下”,发不出去。
李静的笔下记录,王小波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咧嘴笑了起来,是感到了极大的荒诞的那种笑。”然后淡然的说了句:“没什么的。”

王小波曾写过一头“特立独行的猪”,别的猪被阉割、被安排生育,然后送上屠宰场,被规训着过着庸碌的一生。但这头猪像山羊一样敏捷,猪栏根本拦不住他,经常不见踪影。它要谈恋爱,它还学会了汽笛叫,最后一走了之,浪迹天涯。
王小波在文章的最后讲:“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我相信很多人都觉得,这头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的自拟。他辞去稳定的教职(人民大学会计系)后专职写作,他和妻子结婚约定好不要孩子……种种,都与世俗不大相同。

当然,这头“特立独行的猪”显然是体会到了特立独行的“恶果”,在那个年代,王小波的作品大部分都难以出版。
《黄金时代》花了2年时间才在国内出版,但各类营销活动却无法开展。王小波和编辑就推着自行车,在路边叫卖起了自己的小说,直到死前,售价12.8元的《黄金时代》第一版都还没卖完。那些看似荒诞的却实足幽默、坦荡的文字,在风气未开的年代遭到冷遇,也算一种常态。

时代三部曲封面
总之,王小波的作品也只是小圈子里知道罢了。
但从不断退稿到不断加印,却只隔着一个“死亡”的距离。
1997年4月11日11点半,王小波楼下邻居听到两声非常痛苦的惨叫。第二天发现, 王小波已经故去。他死的时候头静静抵着南墙,弓着身体,墙上有几道牙齿的痕印。
那时候时代三部曲还没有印好,出版社赶制了封面,放在了王小波遗体上盖着的床单上。
而后,时代三部曲一路绿灯,再也没有遇到任何的阻碍,销量也是一升再升。

高晓松曾经在节目中曾言:“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这样的说法存在于许多知识分子的视角当中,进入21世纪后,人们仍然是喜欢封神,喜欢给各类的文人扣上各式各样的名号。在书商和粉丝的热捧下,王小波成为一种“消费符号”,一种“上流”的、有思想的表征,仿佛谁家里没有一本王小波,谁就不是纯文化人。

这自然是王小波可能失望的事情,但实际上90后年轻人第一次听闻王小波,极有可能是他和李银河的感情故事。
“一想起你,我的丑脸就泛起微笑。”“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这些撩人的情话刻进了少男少女的青春故事当中,俗套中又流露出美好。
1977年,此时已经是《光明日报》编辑的李银河读罢王小波《绿毛水怪》,因为好奇心见了见王小波。
而此时王小波只是一个街道扫地工人,连份稳定的工作都没有。李银河后来说:“没想到这么丑,不如不见。”
没想到第二次见面,王小波就主动找上门问李银河有没有男朋友,问他看看自己行不行。李银河嫌弃他丑,王小波说:“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里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咱们扯平了。”

我是觉得,现在这么跟姑娘说话的,可能要被扣上钢铁直男的帽子,可就是在3年后,两位情侣结婚了,而后度过了近二十年的婚姻生活。
后来他们的情话,流遍了大学的校园中。
我真的不知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我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你肯用这样的爱情回报我吗?就是你高兴我也高兴,你难过时我来安慰你,还有别爱别人!……
以至于,不少姑娘的择偶标准一下子从韩剧里的长腿欧巴,变成了王小波那样“有趣的灵魂”。大学的图书馆里,王小波的书开始不断被借阅,长得和王小波一样丑的男孩儿们倒是希望从这位“撩妹高手”的故事里学上几招。

这个类似“屌丝追女神”的传奇故事,往往比起那一个个吓人的头衔,更显的有人情味。王小波以“撩妹高手”的全新标签,走进了新的一代人的视野当中。
人们向往这般爱情,而后去了解王小波,最后自封为“王小波门下走狗”。
于是乎,王小波被人们解构,人们像看待一个朋友一样看待王小波,从“神一样的存在”到“有趣的灵魂”,人们解构王小波,之后解构自己,也算是这个时代的人情味。

王小波这般通脱的人,若是在天看到他在今天人们的视野里是这样一个角色,大抵会高兴吧?
王小波活的通脱,算是淡泊名利之人。假如没有大红大紫,他亦不太可能像太宰治那般抑郁自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我大胆的猜猜,大约王小波对自己的短暂的人生,算是满足了吧。
当他的妻子李银河被问到,如果见到王小波,想问他一个什么问题?李银河说:“我想问小波: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你的灵魂还在不在?”
王小波已逝,谁都回答不了李银河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能和这个有趣的灵魂进行沟通。人总说看书等于交朋友,看王小波的书,差不多也算和王小波交了朋友,也是我们目前和这个有趣的灵魂沟通的唯一方式。

有些朋友觉得时代三部曲读来甚是晦涩,由于其特殊的写法,不少人难免有时间的错乱之感。但王小波的杂文集还是非常好读的,也收录了他许多的“奇思妙想”。王小波自己都说“我以写小说为主业,但有时也写些杂文,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