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达的介绍

2024-05-08 14:56

1. 朱震达的介绍

朱震达(1930—2006),中国著名的沙漠学、地貌学家,浙江海宁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地貌及沙漠的研究。对中国沙漠地表形态的形成、风沙运动及不同类型沙漠的治理作出了贡献。他是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主要创建人和奠基者,在50年的沙漠与沙漠化科研生涯中,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当今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尊师。

朱震达的介绍

2. 朱震的当代朱震简历

1973年进入初创的燕山石化1980年开始负责燕山石化有线电视的建设1984年开始任中国企业有线电视台协会秘书长,连任9届1990年调出燕山石化,参与筹备中国有线电视协会,后因其他原因退出行业协会的筹备1990年后,下海经商,至1995年依然在有线电视设备行业▲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主任▲ 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鉴宝》栏目专家

3. 朱振的个人简介

 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3年开始在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攻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 参编1、《法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1、《权利的理念——自由与秩序的法理》,《法理学问题之初步体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自然法历史演进的哲学基础》,《法理学问题之初步体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人体器官移植》(与黄文艺等合著),《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4、《乞讨是一项权利吗?——透视城市乞讨现象》,《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4期。5、《一项未竟的学术事业——对的评论》,载《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3期;6、《用宪法守护人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7、《当代西方后现代法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邓正来主编:《法律与中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人格权的理论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 1.2004年11月参加“法治、宪政与人权”学术研讨会(湘潭大学)2.2005年4月参加“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

朱振的个人简介

4. 朱声达的人物简介

朱声达是湖北省江陵县人,1914年出生。家境贫寒,小时候即为地主放牛、干杂活。贺龙在洪湖闹革命,朱声达就参加了少先队。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3军9师25团当勤务兵 。由于朱声达精明能干,一年后被调到9师警卫排,给段德昌当警卫员。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深受贺龙喜爱,被提升为通信班班长、排长、红3师18团副连长、红4师10团连长。后历任陕西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宁夏军区司令员、甘肃省军区顾问、甘肃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5年1月21日在兰州病逝。

5. 朱震达的主要贡献

开拓了中国沙漠化及其环境工程的研究;奠定与发展了中国治沙工程的理论,并在交通及农田沙害的防治中起到明显效果。长期从事沙漠及沙漠化研究和实践,发展了中国的风沙地貌学和沙漠科学,开拓了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的研究,使沙漠及沙漠化的研究紧密结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在理论和生产实践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国际上占据着整体领先的地位。多次获得国家和国际研究与实践奖。他所领导的沙漠研究所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评为“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1991年被评为“全国治沙先进单位”,指导并主持了重要的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课题,培养硕士、博士50多名。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10余部。

朱震达的主要贡献

6. 朱震达的科学事业

 朱震达是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所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在沙漠科学事业上,已经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 1952年朱震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然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9月,他被派往苏联科学院进修深造,在苏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专心致志,潜心研讨,勤奋实践,他几乎跑遍了苏联中亚辽阔的沙漠地区,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为他今后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沙漠化是各个国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500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1977年8月,朱震达以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出席联合国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在会议期间,他专心收集各国的学术资料,潜心研究沙漠化问题。回国后他根据中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中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场、农田。因此,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但是,在当时沙漠化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朱震达据理力争,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经过10年的研究试验,他与刘恕等专家一起,共同完成了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所委托的编写《中国北方地区沙漠过程及其治理区划》的专著,获得了国家农业区划二等奖。他还与其他学者一起,编制了各个地区沙漠化的地图。他打破以往封闭式的专业界限,融农、林、水、土、地貌、气象和制图等专业,采用遥感监测预测新技术,把综合考察、定位观测、定点试验、典型示范等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搞清了中国北方沙漠化(含潜在沙漠化)地区与典型地区的沙漠化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朱震达先后撰写了13篇重要文章,这些论文指出:在中国现代沙漠化中,由于干旱、风力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沙漠化面积只有10%左右,而因滥垦、滥伐、过度放牧等人为原因造成的沙漠化面积却达90%左右。因此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并不在那些大沙漠的边缘,而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所以整治的重点应放在这些地区。这些研究成果,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都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震达先生还十分重视试验研究,例如,在充分发挥沙坡头科学试验站的示范作用外,先后在临泽、奈曼等地建立了科学试验站,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试验网络,为不同地区防治沙漠化树立了典型示范站,推动了大面积研究和治理沙漠化工作的开展。 在沙漠化研究的历程中,朱震达及其这支队伍得到了锻炼与成长,已取得重要的成果43项,其中《中国沙漠概论》填补了中国沙漠学的空白,还有15项受到国家和省(区)的嘉奖;造就了拥有38位高级科技骨干的沙漠研究专业队伍;为沙区农牧业生产单位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了数以百计的地方科技人才;沙漠所已成为博士生、硕士生授予单位,为研究沙漠化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朱震达在出任沙漠所所长时说:“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中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同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我愿作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195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有关研究所,成立了院属治沙队,主要对北方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进行综合考察。朱震达被选入这支队伍并任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总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这里沙丘类型相当复杂,环境十分艰苦。从19世纪80年代起,就有不少外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陆续来到这块奇异之地,搜集资料情报,进行考察旅游、测绘、探险,撰写了大量传奇性文章和探险游记,并把它描绘成“死亡之海”,“不是生物插足的地方”。雄心满志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了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中塔克拉玛干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是否进去出不来,年青的朱震达无暇顾及,他决心要闯一闯,目的是要揭开“死亡之海”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与规律,以事实来澄清和纠正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在“死亡之海”奋斗的3年里,他们深入到了沙漠中的克里雅河下游三角洲,深入到离沙漠边缘200公里的喀拉屯古城、尼雅城进行野外考察和定位半定位的观测试验,搜集了很多环境变化的宝贵资料,终于完成了塔克拉玛干的考察任务,满载成果,队伍整齐地走出了“死亡之海”。    朱震达主张“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1978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往。通过联合国环境署和开发署,第三世界科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亚太地区经济社会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在联合国环境署沙漠化总评中指出:中国沙漠化治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榜样。并拟定在中国筹建国际沙漠化研究中心。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

7. 朱震的介绍

朱震(公元1072年生,卒于公元1138年),字子发,世称汉上先生,湖北荆门州人,北宋、南宋之际的著名大臣、理学家。

朱震的介绍

8. 朱振的介绍

朱振,男,生于1977年9月,江苏徐州人。就读于丰县虎王集年联中主要论文1、《权利的理念——自由与秩序的法理》,《法理学问题之初步体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自然法历史演进的哲学基础》,《法理学问题之初步体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人体器官移植》(与黄文艺等合著),《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4、《乞讨是一项权利吗?——透视城市乞讨现象》,《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4期。5、《一项未竟的学术事业——对的评论》,载《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3期;6、《用宪法守护人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7、《当代西方后现代法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邓正来主编:《法律与中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人格权的理论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