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2024-05-12 09:05

1. 古今中外"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奋换来的。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 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 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 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象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 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 
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古今中外都不例外。王祯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学家。他走便了南北方的十七个省区,经过十几年时间,才编成了巨著《农书》。书刚问世不久,王祯就去世了。《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另有编做二十二卷的版本,内容相同),大约十三万字,插图三百多幅。其中包括《农 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既有总论,又有分论,图文并茂,系统分明,体例完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古今中外"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2. 举出几个古今中外“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三次去考举人,均遭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勤而不怠,终于写出了传世的巨著《本草纲目》。童第周在刚进中学的时候,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考入的。但他自那以后,发奋图强,用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学习。终于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爱迪生发明了上千种东西。王羲之写完十八缸水。达芬奇画鸡蛋

3. 古今中外"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有哪些?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古今中外都不例外。王祯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学家。他走便了南北方的十七个省区,经过十几年时间,才编成了巨著《农书》。
书刚问世不久,王祯就去世了,《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另有编做二十二卷的版本,内容相同),大约十三万字,插图三百多幅。
其中包括《农 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既有总论,又有分论,图文并茂,系统分明,体例完整。 

古今中外"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有哪些?

4. 古今中外的关于“天才出自勤奋的”列子

天才出勤奋
腹内孕乾坤——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代邵阳(今湖南邵阳)人。是杰出的
爱国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革新家之一。

魏源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有学问但隐居不仕;父亲也是个读书人。魏
源从小聪慧,但沉默寡言,常常整日独坐。爷爷说:“这孩子性情相貌都不
平常,不要把他当作一般孩子来养育。”

魏源七八岁时,进入书塾学习。他读书非常用功,对好书爱不释手,常
常伴灯苦读到天明。母亲怕他熬坏了身体,常常催他早点睡觉,有时硬是吹
灭灯逼他去睡。但等到母亲睡后,他又悄悄起来,点上灯,用被子遮住光读
起来。勤奋给他插上了智慧的双翅,9岁那年他就参加县里的童子试,并且
在考试中一鸣惊人。

事情是这样的。魏源在去参加童子试前,老师见他年纪尚小,很不放心,
就考他对对子,老师出上联“闲看门中月”,这是拆字联,门中月合起来是


“闲”字。魏源抬头一看墙上正好挂着一幅“春耕图”。他当即对出下联“思
耕心上田。”老师一看魏源应对如此敏捷,激动地说:“好,对得好!”

考试的日子到了,堂上几十名儿童熙熙攘攘,县令忽然发现群童中有一
个孩子眉清目秀,举止潇洒,十分可爱,于是特地召他上来一试,这个孩子
就是魏源。县令面前放一只茶杯,茶杯上画着太极图,他当即出句说:“杯
中含太极。”魏源临来之前母亲给他烙了两张大饼揣在怀中,此时,他一摸
胸口,有了!从容对答说:“腹内孕乾坤。”众人听后大为惊异,县令也觉
奇怪,忙问“何谓乾坤?”魏源对答如流:“天地谓乾坤,我怀中的两张饼
正像乾坤,我吃了它,就要考虑天地间大事了!”大家听了,一致称赞这小
家伙有奇才。从此,魏源也就扬名乡里了。

魏源
11岁时,揭露乡里有个举人抄袭别人的诗文,那举人恼羞成怒,借
题发挥,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一句上联:“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口应对:“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弄得举人狼狈不堪,
旁观者都暗暗叫好。

魏源长大后没有忘记少时誓言,他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结成好友,一
边切磋学问,一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开风气之先——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910年
留学美国,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担任
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
“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年
1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
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
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胡适在故乡接受了
9年的旧式教育,其间
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
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他不懂上海话,又
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有一次,
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
传》上的话。来上海已经有
6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
老师讲错了。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
“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老学
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
得暗暗惊叹。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
回答了。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
章。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他
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
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15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


小说《真如岛》。19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试题中有一
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
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走出了考场。批卷的时候老师看
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绝。这一次他的语文成绩是第一名,
但是理科成绩却最差,在成绩过关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是最后一名。当年
9
月份,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一代名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后取家乡沫水(大渡河)、
若水(雅河)之名,改为沫若。他出身于四川省乐山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自幼聪颖,才智过人,4岁半上私塾,7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和
《千家诗》等,他写诗、对联非常有功力,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横溢的才
华。

有一年,私塾周围的桃子熟了。郭沫若和小朋友们一起爬进附近的寺庙
里,专拣熟透的蜜桃摘了吃。不到半天工夫,庙里桃树上的甜桃几乎全部进
了他们的肚里。老和尚大为生气,便跑去找私塾先生告状。先生痛感自己没
有教育好学生,可是追问的结果,无一人承认。先生生气了,上课时口出上
联,挖苦讽刺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且向学生声明:
“谁要对得好,可以免罚,不打板子。”学生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半天
也没有一个敢回答的。先生明白郭沫若最顽皮,一定有他参加偷桃,所以决
定叫他回答,也好罚他一下,警告他人。郭沫若无可奈何站了起来,只思考
了半分钟,便答出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听了非常高
兴,连声夸奖,心想: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将来必定会出人
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又一次,先生讲过岳飞和文天祥的故事后,问道:“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你们该怎么办?”又是郭沫若回答得精彩:“要振兴中华多读书,为富
国强兵读好书。”郭沫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学
识渊博,卓有成就的一代名人。

“志在鸿鹄”——茅盾

茅盾(1896~1981),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
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其中《子夜》《林家铺子》
《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
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
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
《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
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
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茅盾
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但


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他认
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
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

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
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
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说,共一百五十四回,约一百
万字,曾自称“天下第一奇书”。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野
叟曝言》,也很是吃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这种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不
仅提高了茅盾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在小学里,
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奖品。特别是他的作文更
是出名。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会考,他参加了这次隆重的考试。会考的作
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议论文,文章
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主持会考的老师对茅盾的文章大
加称赞,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写了如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
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进入中学后,茅盾在名师的指导下,更加广泛地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
他的作文水平也突飞猛进。在湖州中学读书时,他幸运地遇上了钱念劬先生。
钱先生曾在日本、俄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作过外交官,通晓世界大
事,学贯中西,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有一次钱先生让茅盾他们作文,
却不出任何题目,他让学生们自己选题,任意写,很多学生对此作文茫然不
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
题名《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
着脸看,无可奈何的猎人。这是一篇寓言,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现
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暗暗相合,因此,
茅盾也是借此自抒胸臆。这篇文章思想高远,想象丰富,形象生动。钱念劬
先生很是赏识,写了如此批语:“是将来能为文者。”钱先生的预见没有错,
茅盾以后果然成为著名文学家。

湖州中学还有个文学修养很高的杨笏斋老师。茅盾曾跟着他学习写骈体
文。有一次茅盾写了篇题为《记梦》的骈文,写自己暑假回家,到外祖母家
歇夏,外祖母家的宝姨乘机出了一副对联考他。上联是“万事福兮祸所伏”,
下联是“百年力与命相持。”要他指明上下联的出处。他指出上联出自老子
的《道德经》,下联出自列子《力命篇》。宝姨又问他:“这‘命’字易解,
‘力’字指什么?”他答不上来,说去问妈妈。这时外祖母叫吃西瓜,宝姨
拉着他便走,走在门槛上绊了一下,梦就惊醒了。文中写的这个梦虽很平常,
但其中的考题却并不简单。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能写出这些内容,足见茅盾
的知识十分渊博了。杨老师对这篇五百多字骈文也很欣赏,认为构思新颖,
文字不俗。

从这些地方都可似看出,少年时代的茅盾不仅有着很高的天赋,而且有
着远大志向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后来,茅盾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时曾说过:
“如果有谁不觉得整个世界是他的,那他一定不是好中学生。”

笑傲王侯——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


良派代表,和康有为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

梁启超少有异才。他
4岁开始认字,6岁读完了“五经”,9岁时能写出
洋洋千言的好文章,11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享有“神童”之誉。

10岁时,他跟着父亲去新会县城应“童子试。”父子俩暂住老相识李秀
才家。其时李家庭院杏花盛开,煞是好看,小启超起个大早去摘花,被父亲
看见。父亲喊他进屋里,他急忙把一束杏花藏在衣袖之中。父亲想教训他,
便出了个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时,启超正坐在一块大镜
子前面。他灵机一动,答道:“堂前明镜,大人明察秋毫。”和父亲坐在一
起的李秀才,正打算出门。仆人来报说车子已经准备好了。李秀才对启超说:
“孩子,我还有一联:推车出小巷。”梁启超用手摸摸脑袋,立刻对道:“策
马入长安。”李秀才当即把他揽入怀里,口里不停地说:“果真神童!果真
神童!”

后来,少年梁启超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曾路过武昌,特意去拜访洋务
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梁启超投的名帖署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拜。”
张之洞见后大为生气,心想:你小小少年,又是布衣平民,怎敢狂妄地同官
位很高、年纪又大的一品总督称兄道弟?一定得戏辱他一顿,便出一上联让
门子送到门外。梁启超一看,写的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
愚弟。”梁启超看罢,微笑着写出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
傲王侯。”张之洞看了,惊叹不已。知启超不是凡人,立即整装迎出大门。

梁启超博学多才,写了不少有关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法学、
宗教方面的文章,后辑为《饮冰室合集》。他的学术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
青少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勤奋好学——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河北省乐亭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始
人之一,是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家、思想家。

李大钊幼年时,父母双亡。祖父李如珍从他
3岁起便教他认字。大钊
5
岁时已开始陆续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了。他聪明勤奋,最喜
欢念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有时候还站在比自己高得多的大人堆里,看那些贴
在墙上的告示之类的东西。有一回,村里出了一张“安民告示。”大人里大
多是文盲,他们在告示旁干瞪眼,不知写的是什么。5岁的李大钊当着众人,
一字一句地全念了出来。从此,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李大钊
7岁时正式入学,是个勤学苦练、惜时如金的孩子。有一天爷爷
有事外出,把孙子一人留在书房里读书。当时春光明媚,一群麻雀在房外树
枝间嬉戏,吱吱叫个不住,大钊只是聚精会神地读书写字,根本不受外界的
一丝干扰,好像外面不曾有什么事情发生似的。

快到中午了,爷爷还没回来。大钊做功课也觉得很疲劳,便去姑姑房间
里,帮她干一点儿小活计。没过多大工夫,姑姑便要大钊到院子里去玩玩。
大钊笑着说:“我帮姑姑干活,就是休息脑子的,跟到院子里去玩不一样吗?”
爷爷回家后,听姑姑说了这件事,很高兴。他说:“大钊这孩子有志气,将
来终会出人头地,干一番大事业。”

大钊聪颖早慧,连先生们也另眼相看于他。自从大钊
7岁起,相继跟好
几位先生读书学习过。由于他学得快,特别善于思索,有的先生过一段时间,


便再也教不了他,只好要他祖父另请先生。到大钊
13岁时,跟黄玉堂老先生
读书。那时候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招致了列强步步入侵。不久,八国联军打
进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慈禧太后带着皇室成员逃往西安了。而具有强
烈爱国之心的义和团和红灯照却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抵抗。帝国主义的魔
爪也伸到了大钊家乡附近。中国人民遭受侵略者的烧杀掠夺,苦难深重极了。
有一回,李大钊听先生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不等先生讲完,便大声喊:“我
要学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一时间,吓得黄先生忙去捂学生的嘴,生怕
张扬出去有杀身之祸。

老先生深知大钊有志于救国,便在暗中鼓励他好好学习。后来大钊以优
异的成绩考进了清政府办的北洋法政学校,走出了山乡,去寻找救国之路了。
几经探索后,他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开创和
推动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历史进程。

解救天下百姓为己任——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他是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一位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又是一位著名诗人。

毛泽东小时候聪慧过人,而且助人为乐。上小学时,同学们中午来不及
回家,都从家里带午饭。班上有个同学,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经常不能
带饭上学。毛泽东就发现后就常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段时间之后,毛泽
东的母亲看到儿子每天的晚饭总是吃得很多,好像中午没吃饱似的,感到很
奇怪。毛泽东把分饭给同学吃的事告诉了妈妈,从此,毛泽东每天都请母亲
准备两份午饭带去上学。毛泽东助人为乐的行动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以后,
大家都伸出了友爱之手帮助那个同学。

少年毛泽东胸怀大志,勤于独立思考,反对私塾里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
的学习方法,认为只有多用脑子,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得扎实、记
得牢靠。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读了许多书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所学的
课本及课外的故事书大都是歌颂帝王将相、圣人君子,而没有歌颂穷苦百姓
的呢?这事他思考了很久,后来他发现:原来这些书都是为剥削和压迫人民
的人写的,而不是为穷苦百姓们写的,这种情况太不合理了,应当改变。

毛泽东幼年时身体很弱,经常生病。12岁时,还生过一场大病。他想:
身体老是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能为国家做事情呢?从此以后,他就经常在自
家门前的池塘里游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身体渐渐结实起来,在这以
后,他又经常到湘江里去游泳,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游就是几个小
时,除此之外,他还和同学一起在野外露宿和远足。这样做不仅仅锻炼了身
体,还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树立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有力地帮助他后
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导革命,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以解救天
下穷苦百姓为己任的壮志宏图。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祖籍绍兴,生于淮安,是中国共产党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向为世人赞誉。
其实,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勤奋之果。

1914年,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上


发表了《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感言,就已经崭露头角。老师评价此
文时说:“心长语重,机畅神流。”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

周恩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乳母常常给他讲故事,教他劳作。后
来,他过继给叔叔。婶婶天天教他识文断字,写字作画,把童年时代的周恩
来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陶冶
了他的情操。

上学后,周恩来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激励自己。每天,
他完成作业后,就博览群书。他一边读,一边摘录名言警句,还写读书心得。
他常常读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还在书海里遨游。

少年周恩来就胸怀中华,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经常联系国家和国际大事。
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资本家贩卖黑人孩子的《汤姆和琼斯的故事》,为黑人
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流下热泪,同时对资本家的罪行而义愤填膺。于是,他带
领同学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黑人孩子。倾吐了发自肺腑的怜悯和同情;一
封写给白人资本家,表示了无比的愤慨与抗议。

1911年暑假,周恩来从天津到东北探亲,接触了一位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的老人。老人隐居乡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很多感时纪事的诗篇,抒发
忧国忧民的情怀。老人发现周恩来对时局有精辟的见解,对人民有深厚的感
情,便多次带他到烟笼山,并即兴吟诗抒怀:“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
兮在尔少年。”他对老人非常敬重,把老人的嘱咐深深记在心中。当他离开
时,老人特意写了《赠周恩来》和《赠周恩来南归诗》五首,列举历史上的
著名人物通过刻苦学习和磨练,成了“非常之才”、成就了“非常之业”的
故事,意味深长地赞扬和激励周恩来。

在中华这块沃土上,周恩来迅速成长起来。他同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学生
运动,并且成为学生领袖,积极地宣传马列主义,参加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
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号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读书人的家庭里。母亲是一个有学
问有见地的妇女,为了孩子的前途,她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为茅以升日后
成才铺平了道路。

茅以升在学堂里,年龄小,个子矮,身上穿的也很破旧。有钱人家的子
弟经常讥讽和欺侮他。茅以升十分气愤,全然不顾周围的冷眼和歧视,发愤
读书,一直是全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小以升学习刻苦勤奋,加上天资聪慧,爷爷十分喜爱他。有一年暑假,
爷爷亲自教他学习古文。爷爷教古文的方法很特别,他先把文章从头到尾抄
录一遍,一面抄写一面讲解,等全篇抄完之后,让他练习背诵讲解,这样,
一个暑假过去了,小以升能背诵上百首古诗和十几篇古文。一天,爷爷用毛
笔抄写《东都赋》,茅以升站在旁边默诵着。赋文写得很长但也很美,他被
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沉入了一片美好的境界之中。老长时间,爷爷抄完了,
他抓住爷爷的衣袖说:“爷爷,让我背诵一遍你听听。”他果真从头到尾熟
练地背了出来。爷爷惊喜地说:“好啊,熟能生巧,巧能出快!”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南京秦淮河上要赛龙船,河两岸、小桥上挤满


了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忽然嘈杂声变成了一片呼救声。原
来,因为看龙船的人太多,把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挤塌了。不少人掉进了河里,
有的人不幸被淹死。小以升惊呆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长大以后要为人民造桥,造非常非常结实的大桥。从此以后茅以升十分留
心各种桥梁。他只要见到桥总是注意观察桥面桥桩,久久不肯离去。他在读
诗文时,读到有关桥的句子或介绍,就立即摘抄在本子上,见到有桥的画面
就剪贴起来。有一天爷爷给茅以升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告诉他得到神笔
的秘诀,就是“勤奋”二字。这两个字深深地铭刻在小以升的心灵里,把它
看做是得到架桥“神笔”的秘诀。

11岁那年,勤奋好学的茅以升小学没毕业就考进了“唐山路矿学堂。”
他在班上年龄最小,但是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记忆力相当好,背诵
圆周率的精确数值,能把小数点后面一百位数都熟练地背诵下来,经久不忘。

有一天,当时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的孙中山到唐山路矿学堂视察,并
在礼堂里做了鼓舞人心的讲演。他说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举行起义,建
立民众政权;一路向西方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在学堂里学习也
是革命。茅以升牢记在心里,他贪婪地学习着。1916年,茅以升以第一名的
成绩考取清华学堂官费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过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主持修
建了武汉长江大桥,还撰写了桥梁方面的许多著作,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
桥人才。

“四个耳朵”——聂耳

聂耳(1912~1935),我国人民音乐家、作曲家。他童年时代非常喜欢
音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笛子、三弦、月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的演
奏。在他读小学时,是学校音乐团的出色小指挥和儿童小乐队的组织者。

在小乐队的五六个人中,他和两个哥哥就占了一半。这个小乐队由笛子、
二胡、三弦、月琴等乐器组成,能演奏不少旋律优美的诸如《梅花三弄》《苏
武牧羊》《昭君出塞》《三蝴蝶》等民间乐曲。

每当晚风习习,月光皎洁之夜,聂耳的小乐队便奏出了悠扬悦耳的乐曲
来。吸引了不少的邻居和行路人前来围观、聆听。每奏完一曲时,热情的听
众便齐声喝彩,要求“再来一个!”

后来,聂耳从家乡云南来到上海,在“明月歌剧社”担任小提琴手。由
于他琴拉得好,为人又随和,大家都很喜欢他。又因他姓“聂”,占上了三
个耳字,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聂耳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觉得这个绰号
很有意思。在他的第一首习作歌曲上,就用上了四个“耳朵”,署名为“聂
耳”。

聂耳感到该社的活动背离时代的要求。他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了
《中国歌舞短论》,批评该社负责人黎锦晖搞一些“香艳肉麻的靡靡之音”,
并提出应向群众学习,创作出新鲜的艺术作品。但此举却遭到反对,他离开
歌剧社后,到英国人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和伴奏。在短短
的
8个月里,他创作了《码头工人歌》《毕业歌》《

5. 请举出几个“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故事一: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
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
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故事二: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
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故事三:
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
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啥也没有听见,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望着那紧锁的大门,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觉饥饿,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书堆中。
陈景润同志正是由于这种勤奋,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故事四: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故事五: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请举出几个“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6. 请举几个古今中外的例子来证明“天才出于勤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2.天才来自勤奋 

有人问寺院里的大师:“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大师说:“名为敲鱼,实为敲人。”“为什么不敲鸡呀,羊呀?偏偏敲鱼呢?“大师笑着说:“鱼儿是世间最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四处游动。这么至勤的鱼儿要时时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 
“懒惰”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人的一生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比如,早上躺在床上不起来,起床后什么事也不想干,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自己不想懂,不会做的事自己不想做。“懒惰”是人类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寺院里这位大师讲的敲打,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鞭策。人一生要勤奋就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克服懒惰的毛病。 
梁实秋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唐朝有个百丈禅师叫怀海,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没有工作,一天他就真的不吃东西。怀海禅师为何能精勤不休?就因为他有得传心印的信念和抱负鞭策他。 
勤奋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自己养成的,人一旦有了抱负和信念,就会产生勤奋。马克思花了40年的心血,转写了《资本论》。踱为了详细占有材料,他仔细钻研和做过摘要的书达1500多种。他在出外散步时总要带上笔记本,并且不时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他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在上面。他还常常在室内踱来踱去,一边走,一边思考,长年累月竟把门窗之间的地毯踩成了一条浅沟,好似穿过草地的一条羊肠小道。他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在逝世前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三卷的初稿。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故事,告诉人们“勤奋来自抱负”。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几个“天才来自勤奋”的故事。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 
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便。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天才来自勤奋”。三个残疾人从勤奋中创造了最好的自己,如果我们都有“三怪”的勤奋精神,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三次去考举人,均遭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勤而不怠,终于写出了传世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勤奋能塑造伟人,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己。我们从古今中外卓越的伟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功的偶然性。凡是能创造最好的自己的人,他们的努力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勤而不怠却是相同的。 

3.才能来自勤奋 

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奋换来的。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 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 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 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象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 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 
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古今中外都不例外。王祯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学家。他走便了南北方的十七个省区,经过十几年时间,才编成了巨著《农书》。书刚问世不久,王祯就去世了。《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另有编做二十二卷的版本,内容相同),大约十三万字,插图三百多幅。其中包括《农 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既有总论,又有分论,图文并茂,系统分明,体例完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7. 请举出几个“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 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 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 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象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 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 
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古今中外都不例外。王祯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学家。他走便了南北方的十七个省区,经过十几年时间,才编成了巨著《农书》。书刚问世不久,王祯就去世了。《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另有编做二十二卷的版本,内容相同),大约十三万字,插图三百多幅。其中包括《农 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既有总论,又有分论,图文并茂,系统分明,体例完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童第周在刚进中学的时候,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考入的。但他自那以后,发奋图强,用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学习。终于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有人问寺院里的大师:“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 
大师说:“名为敲鱼,实为敲人。” 
“为什么不敲鸡呀,羊呀?偏偏敲鱼呢?” 
大师笑着说:“鱼儿是世间最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四处游动。这么至勤的鱼儿要时时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 
“懒惰”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人的一生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比如,早上躺在床上不起来,起床后什么事也不想干,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自己不想懂,不会做的事自己不想做。“懒惰”是人类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寺院里这位大师讲的敲打,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鞭策。人一生要勤奋就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克服懒惰的毛病。 

天道酬勤,不劳何获? 
哪里有超乎常人的精力与工作能力,哪里就有天才。不勤奋,无所得。天才百分之二是灵感,百分之九十八是汗水。天才就是勤奋,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勤奋,再勤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有时候人们觉得我的成功是因为天赋,但据我所知,所谓的天赋不过就是努力工作而巳。”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崇拜那些英雄,也可以用敬畏的目光注视着人们心目中的偶像,钦佩他们的丰功伟绩。但要切记:并不是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加上丰富的想像力就可以使你成为莎士比亚。正是勤奋写作和坚持不懈地探索,才成就了莎士比亚,他的天才只是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一个人的进取和成才,环境、机遇、天赋学识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勤奋与努力。缺少勤奋的精神,哪怕是天资奇佳的雄鹰也只能空振羽翅望塔兴叹。有了勤奋的精神,哪怕是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观千山暮雷,渺万里层云。 

俗话说:“笨鸟先飞”。意思是要不落后,就要比别人勤奋,就要比别人先行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自恃天资聪颖,不肯“先飞”不肯勤奋学习,而又藐视“笨鸟”,这种思想和行为是极端错误的。“笨鸟先飞”是一种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表现。爱迪生就是发扬了“笨鸟先飞”的勤奋精神,才从一个智力平常的孩子成为大发明家的。但是,天赋好的“灵鸟”也要先飞,否则就有变成“笨鸟”的危险。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就会微积分,被认为神童。进了安徽科技大学,他不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高中文化补习班,却只身到图书馆看他的微积分,一个月就声称已学完。平时,学生们去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很快一落千丈。无奈,老师只得让他休学。休学一年,上学后一个时期故态复萌,他狂妄的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什么,经常拿气枪在校园里“巡猎”。最后学校只得让他退学。退学后当上了油漆工,从此钱某结束了“神童”的生涯。这不正是“灵鸟”变成“笨鸟”的例子吗? 

鲁迅先生说道:“伟大的事业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出现”。 

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 
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便。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天才来自勤奋”。三个残疾人从勤奋中创造了最好的自己,如果我们都有“三怪”的勤奋精神,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维多利亚·贝克汉姆无疑是世界上最为时尚、性感的女性代表之一,在镜头前,辣妹总是能表现出性感妩媚,她尤其在乎怎么让自己的嘴部更加具有诱惑力。然而,正如同“天才出自勤奋”那样,维多利亚的性感魅力除了天赋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勤奋”。近日,辣妹的前同居女友米歇尔·史蒂文森在一部电视纪录片中揭了她的“老底”,原来维多利亚曾经每天晚上都对着镜子挤眉弄眼练习1个半小时以上,好让自己举手投足都显得性感,而且非常注重嘴部练习。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请举出几个“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8. 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故事一: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
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
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故事二: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
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故事三:
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
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啥也没有听见,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望着那紧锁的大门,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觉饥饿,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书堆中。
陈景润同志正是由于这种勤奋,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故事四: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故事五: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