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2024-05-19 06:22

1. 影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各国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日益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到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微观载体--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全球化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到一个国家,跨国公司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东道国和母国经济竞争的影响力上。首先,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对东道国来说,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带来了新的设施,增加了东道国的资本存量,扩大了生产和就业。有关统计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国内资本形成中的比例,从1980年的2.3%提高到1998年的11.1%;外国直接投资在私人资本形成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3.4%提高到1998年的13.9%。通过购买和私营化而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是发达国家中较为普遍的国际投资形式,这对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其次,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有利于其母国扩大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不仅可以通过跨国贸易,还通过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来增强跨国公司扩大国际市场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对外投资,跨国公司在企业内建立起贸易网络。这些网络将跨国公司体系的生产单位联系在一起,并保证每一具体单位能优先获得体系内其他单位的资源和市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产生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相同的效应。第三,跨国公司有利于东道国企业增强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对吸引外资的东道国,跨国公司不仅对国内资源进行补充,提高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扩大了东道国产品的销售市场。跨国公司拓展了新的产业空间,如果没有跨国公司的投资,单纯依靠民族企业或现有的产业,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引进这些新产业或创新其经营方式的。第四,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是获取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涉及组建R&D分支机构的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增强东道国技术发明的能力;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外在效应还会对东道国技术进步产生间接影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跨国公司给东道国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冲突,尤其是借助于技术控制的经济控制,有可能对东道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一种威胁。对此,东道国要维护好国家主权和保护好国家安全,应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积极化解风险,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不要因噎废食,也不要掉以轻心。

影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2.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并且进一步推进它的本土化战略,在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的推进本土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百事公司在内,很早进入了中国的市场,在中国本土化进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怎么样,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怎么样去判断那样一个趋势,怎么样面对这样一个趋势,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那么,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只有我们能够清楚的判断中外双方的利益,才能够制定未来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规则,也才能够去判断本土化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从利益关系角度来看,经济学上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经济活动都有外部性的影响,那么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的影响。那么,外部性影响就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两个方面。
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好的方面影响来说,很多专家都做了分析,那么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绍百事公司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它给中国带来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说增加了中国的就业,直接就业人口已经超过一万人,带来间接就业效应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人,增加了中国的税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培植了碳酸饮料的市场,这样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外,在推销本土化战略过程当中,也实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么,在原材料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设立了马铃薯的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本来是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务的,但是后来又有了出口,已经不完全是局限于本土化。那么,这反过来也增加了出口创汇,所以从就业、税收、经济增长、出口创汇等多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宏观的经济利益是有着直接好的影响。那么,我这里面想补充一点的就是谈到好的外部性影响的时候,跨国公司本土化还和中国特定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系。它不仅仅是在这些宏观经济指标上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其实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它面对着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制度的矛盾,我们也通常称它是体制矛盾,另一个是结构矛盾,中国必须突破体制和结构的双重矛盾,中国经济才能取得持续高效率的发展。可是,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在制度变迁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比如说我们谈了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国内现在所适应的某些法律和规则可能会有一些冲突。那么,这就迫使我们政府去思考,如何适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来的规则,也推动着我们政策的变动,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也往往会出现与中国内资企业的全面竞争。拿碳酸饮料行业来说,上午中国工业饮料协会秘书长已经谈到很多资料,从那些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判断,在中国碳酸饮料行业当中已经形成一种寡头竞争的格局,几个大的公司占有了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寡头竞争本身比完全竞争是有效氯的。那么,寡头竞争向前再发展,会不会形成一种市场垄断,这是人们关注的,所以也迫使我们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反垄断。当然,我这里不是说百事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有垄断的行为,或者是形成了市场的垄断。另外,为了推进跨国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须改变职能,特别是加强监管和服务,这些在二十年前也许中国政府并不没有仔细去考虑,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另外,在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内资企业的竞争,通过一些并购、合资等方式,来展开的投资行为,也推动着内资企业发展,推动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动着中国的政策、法规、体制的变革,制度变迁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我们通过说我们中国经济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存在着缺陷,不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即便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同样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首先面对着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等等,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有效的推动了中国资本积累。那么,由于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很多内资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也导致很多员工就业并不稳定,所以他们预期风险在上升。
预期风险在上升的时候,防范风险的储蓄行为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储蓄率居于世界前列,也和中国市场上竞争加剧,和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的一些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生产着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它替代了大量的进口品,也节约了我们的外汇,这反过来也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因而,我们的储蓄外汇在增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资本积累的源泉,这样对于缓解中国资本短缺是有重要贡献的。另外,跨国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内,他们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员,员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花了很多的资金进行管理人员和劳动力的培训,对于中国合格的劳动力形成,人力资源培养是有着帮助的。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外因效应。这些都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一些结构调整上的困难,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所以,我想补充的就是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于中国经济好的影响来说,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些内容之外,还应该再考虑特定的转轨时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矛盾加重,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它所带来的影响。当然,跨国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谈它好处的时候比较多,其实它有好多坏的现象,或者叫做内敛效应。
这里想简单的说几点,就是针对刚才好的方面来说,它实际上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其它的内敛的效应。比如说对于跨国公司这些外溢效应到底有多大,我们现在很难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因为跨国公司本土化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不仅受到我们政策法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资企业水平的影响。如果中资企业的水平不能够与跨国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么即便它实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实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们也很难吸收到它的技术、知识、管理的外溢效应。另外,还有和外资企业战略相关,和现在技术研发的特性有关系。比如当今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系数,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开,无法转让,难以靠简单的学习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乐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个类似百事公司这样一个中国内资的企业。这些都影响到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技术外溢的效应。另外,它也会产生人才的内敛效应,比如跨国公司在推动人才本土化过程当中,它依靠先进的分配制度,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训制度,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大量优秀员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内资企业优秀劳动力,优秀人才纷纷转投跨国公司,这样对于内资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内敛效应,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没有忘记内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许经营这种方式,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实现内部化策略过程当中,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非常注重知识和管理模式扩散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创造知识产权企业,提升它的积极性,另外也阻碍了技术的传播。当然,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企业自身,这是一个竞争策略的问题。另外,现在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更青睐于建独资企业,而不是在中国建合资企业,这样也使得中国通过合资的方法,去吸收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技术支持,这条途径受到了影响。总之,跨国公司在进入本土化的时候,它的内敛效应,或者叫做挤出效应,事实上是存在的。那么,面对着这种双重影响,我想我们阻断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的所有做法,自然无法使中国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所带来的外溢效应。那么,反过来完全依赖跨国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推动跨国公司本土化,同时应该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应该在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3. 影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各国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日益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到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微观载体--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全球化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到一个国家,跨国公司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东道国和母国经济竞争的影响力上。首先,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对东道国来说,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带来了新的设施,增加了东道国的资本存量,扩大了生产和就业。有关统计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国内资本形成中的比例,从1980年的2.3%提高到1998年的11.1%;外国直接投资在私人资本形成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3.4%提高到1998年的13.9%。通过购买和私营化而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是发达国家中较为普遍的国际投资形式,这对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其次,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有利于其母国扩大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不仅可以通过跨国贸易,还通过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来增强跨国公司扩大国际市场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对外投资,跨国公司在企业内建立起贸易网络。这些网络将跨国公司体系的生产单位联系在一起,并保证每一具体单位能优先获得体系内其他单位的资源和市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产生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相同的效应。第三,跨国公司有利于东道国企业增强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对吸引外资的东道国,跨国公司不仅对国内资源进行补充,提高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扩大了东道国产品的销售市场。跨国公司拓展了新的产业空间,如果没有跨国公司的投资,单纯依靠民族企业或现有的产业,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引进这些新产业或创新其经营方式的。第四,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是获取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涉及组建R&D分支机构的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增强东道国技术发明的能力;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外在效应还会对东道国技术进步产生间接影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跨国公司给东道国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冲突,尤其是借助于技术控制的经济控制,有可能对东道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一种威胁。对此,东道国要维护好国家主权和保护好国家安全,应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积极化解风险,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不要因噎废食,也不要掉以轻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国及其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地进行体制创新与制度创新,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积极适应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才能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影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4. 经济学家对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看法

1.中国人多,也就是说,市场大

2.很明显,虽然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有配合政治的嫌疑,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确实是整个世界中速度最快的(除了一些小的区域,如某个国家还不如我们一个市的人多,不如一个省的地大,购买力不够)

3.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增高,也就是说中国的购买力够强

4.中国劳动力廉价,相当廉价

5.中国可开发性高,有很多市场、行业不够完善,未来可开发空间大

6.国家状态相对稳定,政府的信誉相对高,投资进来在非特殊时期完全安全

7.人民币的升值空间大,多赚些人民币长久来看还是好的

总之,说白了,中国人干活多要钱少,中国人多东西好卖,中国人中有很多富人做事情比想象中要疯狂。其他是一些政治因素导致的。

5.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4、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
5、增加就业总量;
6、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消极影响
1、形成对某些行业和市场的垄断,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
2、削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通过不正当经营或转移定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
5、加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6、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6. 请说明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对企业和中国而言是否达到了"双赢"?

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至 2002 年底,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总数已逾 20.8 万家。去年仅上海外商投资企业就超过 2.4 万家,占全国十分之一。近年来,由于看好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趋势和创业环境,已有 400 多家跨国集团将研发机构迁入中国。相当多的外企无论创新能力还是创新水平,都可圈可点。千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外企已占半壁江山。
    从经济的角度看,真正影响外资流入的是什么? 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关键要素:第一是中国市场的潜力,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潜在的庞大消费群体以及在全球的经济地位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第二,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不断完善的经营环境和灵活的政策吸引著更多外资融入中国;第三个是中国目前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多年的实践证明,外资的涌入对中国经济有明显的贡献和促进作用。如果能进一步合理调配这种外来资源,引导并协助外资企业在华健康发展,就能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建设释放其潜能。我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透明度和工作效率。虽然 70% 的外商认为近年来中国的投资环境已有明显改善,但从整体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此外,各级政府及企业仍然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真正树立在同外资合作上的“双赢”观念。
    目前仍然有许多外企反映中国的政策环境缺乏透明度,稳定性差。比如,有些国家政策法规仍然难以让外企了解,一些新政策的实施缺乏过渡期和连续性。这对于外企在考虑中国的长期发展上是不定因素。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还未真正树立起来,不仅本地企业的受到影响,对外资造成的困难更大。如现行审批体制仍然是影响外方增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地方“重招商轻管理、重签约轻落实、重承诺轻兑现、重宣传轻服务”现象也屡见不鲜。三是对外企的监管服务技术手段滞后。例如,在加工贸易出口特别是一些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方面,升级换代和技术内涵变化很快,交货期短,而现行通关方式不能跟上这种变化,给企业造成不便。
    在吸引外资及对外合作的观念上,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亟待改变。出于地方保护的目的,一些地方政府对外资企业的进入设立种种障碍或强加一些不合理的条件。另外,有的地方一厢情愿地要求外资企业把技术转移及培育当地合作伙伴作为市场进入前提,但同时又不能认同外资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和技术产权的市场价值。一些企业在同外企合作的条件上,一味强调单方利益,不理解任何成功的商业关系都必须是“双赢”的道理,以至于挫伤了外资企业的积极性并失去了一些合作机会。
    当前,随著西方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各国吸引资本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中国对国际资本具有吸引力的几个因素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西方国家及美国的市场的吸引力会增加,亟需国际资本的其他国家也会采用种种对外资及外资企业更加优惠的政策,随著中国加入国际竞争的行列,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会渐渐消失。因此,从宏观上讲,如果保持中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关键还是政府要为外商投资营造好的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在微观上,地方政府及中国企业必须真正改变吸引外资和对外合作的观念。这当中,最重要的是从合作双方的长期利益著眼,遵从国际贸易及商业惯例,真正树立“双赢”理念,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

7.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积极影响1、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3、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4、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5、增加就业总量;6、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消极影响1、形成对某些行业和市场的垄断,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2、削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3、通过不正当经营或转移定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4、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5、加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拓展资料:外资企业1、外资企业是“内资企业” 的对称。泛指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由外国投资者独自投资经营的企业。根据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规定,外资企业是一个100%的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它不包括外国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外资企业依法取得中国的法人资格,按照国际税收惯例,我国应对其行使居民管辖权。因我国尚无单独的外资企业所得税法,故外资企业也按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2、外资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在组织形式上,外资企业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实体,具备法人条件的外资企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其组织形式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外国投资者对企业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不组成法人组织的外资企业,可以采取合伙和个人独资的形式,这里的合伙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的法人或自然人共同出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其法律依据类推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个人合伙和企业联营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则是指由一个外国投资者依法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的企业,外国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8. 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中国进口贸易有什么影响?

  外国公司终于掌握了利用中国市场的生财之道。
  华尔街日报报道,多年来,中国这个拥有10多亿消费进的大市场一直吸引着跨国公司源源不断地来华投资,它们把中国看作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未来市场,即使是在实现赢利的希望逐年减弱后,也没有停止向这个理想中的天堂注入资金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更增加了外国公司本已很高的期望。
  过去,即使那些确实在中国赚取了利润的公司也几乎只是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成本低谦的出口基地:向发达国家市场出口本地生产的玩具、纺织品、机械以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设备。然而,令许多人惊讶的是,中国已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转变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消费市场。城市消费群体崛起、地方政府更为开放、现代模式零售店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国内企业家迅速成长等等,中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变正被众多外国企业所利用。
  这次巨变在发生前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征兆。根据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去年8月份的一份报告,在中国接受调查的约200家美国企业中有65%称它们的中国业务在赢利。中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Statistics Bureau)数据显示,2001年中,3.1万多家外商投资的制造业公司的利润增长了13%,达到174亿美元,此前一年中的增幅为70%。虽然利润的增长中有一部分来自刚刚进入中国的新企业,但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在最近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三分之一的外商在华投资来自那些外国公司的利润再投资,这意味着,这些外资企业的中国业务回报率相当不错。而且,这些公司中有不少正在迅速实现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
  美国胶卷业巨头伊士曼·柯达公司( Eastmn Kodak Co., Ek)认为,现在,中国是该公司胶卷产品的第二大销售市场,销售规模仅次于美国,公司在这里的销售增速是其主要市场中最快的。过去6年中,法国食品公司达能集团(Groupe Danone, DA)在中国投入了12亿美元用以建立公司,如今所有这些分部均在赢利。去年,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AG, SI) 在中国实现了两位数的利润增长率。该公司销售的产品从洗衣机乃至高速列车,种类繁多,而中国在西门子公司的第三大市场,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美国百胜餐饮集团(yum! Brands lnc, YUM)麾下的肯德基(KFC)快餐连锁店每两天就在中国开一家新店,投入的资金全部来自其在中国的利润。百胜餐饮集团首度执行长戴维·诺瓦克(David Novak)最近对分析师称:“中国对我们来说完全就是座金矿”。
  怀疑者认为,他们在以前也听过这些说法。近几十年来,外国公司因错误判断中国形势而冒进导致最终碰壁的例子比比皆是。麦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 Corp.)在1997年被波音公司(Boeing Co.)收购前,曾同其中国合作伙伴一起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斥资数十乃至上百亿美元,试图在中国制造商用飞机。英国酿酒商Bass PLC、澳大利亚的Fosters Group ltd.以及美国的Miller Brewing Co.均在从中国高档啤酒市场获取利润的希望破来后无功而返。一连串的失败似乎再次验证了这么一个说法:中国是个无利可图的市场。
  跨国公司往往对它们在中国大陆的业务保持缄默,这尤其增添了中国市场的神秘。原因很多:那些赢利的公司往往通冠军分公司将利润转移到海外税率较低地区的公司账户上。另外它们担心如果对盈利大肆炫耀,将引来竞争者或当地税务监管机构的注意。这些公司的沉默使得外人很难判断在华投资的回报,导致许多人认为中国市场只是吹嘘出来的产物。
  那些成功的外资企业自有一套赚钱之道。1998年,柯达在中国开设制造厂的时候下了相当大的赌注,当时它耗次10亿美元以上接收了三家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以及它们的许多员工。作为回报,中国政府在4年里禁止其它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设立新的胶卷工厂。这次豪赌帮助柯达大步超越了包括富士胶卷(Fuji)在内的其他竞争对手。柯达在1994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该市场中仅列第四位。富士胶卷如今仍依造进口来给自己的店铺供货。根据最近中国中央电视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所做的一次调查显示,目前,富士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缩水至25%,而柯达则达到了63%。其他一些胶卷厂商则在竭力争夺乘余12%的占有率。最近,柯达表示将在全球范围内削减1,700个职位,并把它大部分的一次性相机生产业务转移到中国,生产的产品同时销往国内外市场。
  与柯达一样,法国食品集团达能开始在中国建立业务时已经属于迟到者。它决定依托中国国内的一些成功品牌来取得发展,而不是全部由零开始建立自己的业务。996年,它收购了杭州娃合合集团(Wahaha Group Co.)的控股权。达能帮助娃哈哈实施了大幅扩张,在全国建立了很我分厂,并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活动,将该公司的销量从刚接手时的8亿瓶提高到了40亿瓶,而这仅仅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中国全球化的进程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快得多,且为外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当地政府以过去几年未曾有过的方式向外国企业敞开了大门。现在,它们将外国投资者视为一项资产,而不仅仅是对当地企业的竞争威胁。外国投资者的企业常常是最大的就业机会提供者和纳税者。为了招徕它们,各个城市推出各种优惠投资政策并积极地展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