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拜读

2024-05-06 05:44

1.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拜读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古斯塔夫・ 勒庞 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 集体行为 的作用以及对 社会心理学 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这本书主要分三卷,其一:群体心理,其二:群体的观点和信念,其三:不同群体的分类和描述
  
 作为中国人,第一二卷深度即可,三卷没有什么实质的用处
  
 整本书分析的很深刻。从群体的基础形成,到群体的特点观念,影响因素,直至领导的劝说手法,把成为群体的存在的现实一一写出,淋漓尽致。
  
 也许看完这本书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面对现实去印对,还是显得比较碎片化,这篇文章就从身边开始,从社会上的现象和我们存在的事实来表述其中的知识点。
  
 其一:群体的开始形成
  
 书中明确讲述了群体的逐渐形成的路线
  
 首先一定是 共同心理特征 。广场上有很多人,他们是一群人,但是不是群体,缺乏这个共同心理特征。
  
 共同心理特征的拥有,比如传销,抛出暴富的口号,内心驱动如此的人就会欣然所往;比如创业型公司,那些内心驱动是赚钱拼事业的人也会融入。
  
 书本有段话说非常透彻
  
 这种利益相关的思想分为:钱,荣誉,名声等等
  
 比如二战时期纳粹引导其人民的就是荣誉,高贵的日耳曼民族,然后把剥夺来的钱财分给民众,使得他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
  
 拥有了如此,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才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即 无意识 
  
 而与无意识想反的就是理性。
  
 书中说:
  
 由这种观点,可以看出,人类身上的无意识是天然存在,而且人大部分的人都是无意识呈现的时间远远超过理性时间,所以进入无意识状态也是有迹可循的。
  
 群体受到无意识行为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停止理性思考和丧失一切理性思考能力。
  
 逐渐地,处于群体的个体,其行为,思想会一致,存在身上原有的意识性和个性就会逐渐褪去而不复存在
  
 正如书中说:
  
 根据群体形成两点,可以看到,无论什么样的个体都可以成为它的组成部分,部分性别,职业等
  
 其二:群体的特征
  
 书中讲述到三个特征
  
 第一个:个体,独处时和群处时的表现
  
 当某个个体独时,可能胆小,犹豫不决,而当处于群体时,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但大部分时候被无意识掩盖而没有能发现
  
 第二个:传染效应
  
 关于传染,很常见,例如一个公司里面很少发一些消极的消息,在某个人情绪出现不稳定时也会及时去制止,因为会蔓延到所有的人,直至整个公司都处于这种状态。而发布一些好的消息也会如此,管理层人员都懂这个理论点
  
 而传销里面应用的更加透彻,相对于公司,传销整个场所的人完全无意识的,被洗脑引导,这样情况就是群体的第三个特征
  
 第三个:完全无意识,被催眠
  
 书中说:
  
 进入这种境界后,这个群体完全无意识被控制,此时才刚刚开始!
  
 
  
  
 其三:领导和群体的演绎
  
 根据上面提到的:
  
 关于群体的几大表现:
  
 1.群体的冲动性,易变性及易怒型
  
 2.群体具有轻信的倾向并且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服从集体命运的特征)
  
 3.群体情感的夸张性以及率直性
  
 4.群体的狭隘性,专制性以及保守性
  
 5.群体的品行。群体在不同暗示力量的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品行是两种极端的表现
  
 这几大特点存在总之于无意识,愚昧,受制等
  
 而只要避开: 群体往往无法容忍质疑和未知着两样事物 
  
 给予领导的手法即可
  
 关于群体领导的及其劝说的手法
  
  主张,重复,传染 
  
 纯粹的主张,免于所有推理论证和证据,是让思维进入群体头脑里面最可靠的方式,主张越简明扼要,论证和证据出现的机会就越少,承载的分量就越大。如此这般,然后在持续的重复,使得群体在某个环境中耳濡目染而付诸于行动。
  
 在演绎的过程中,领导者不断地给群体输入一些观点,带动整个群体的情绪即可
  
 为什么带动情绪呢?
  
 心理学上说:情绪是能够激发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一种很强烈的动机因素
  
 而我们生活中,戏剧的表演尤为明显,全体观众同时都被一种情绪包围,其感染性和带动性可见一斑。这也是被成为第二大艺术伟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果输入的观点非真实的呢?也无碍
  
 这也是很多公司把前景描绘地如何好输入给员工,带动他们的情绪,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去行动。
  
 而书中提到的决定群体观点和信仰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其种族因素,传统因素,时间因素,政治和社会因素等,归根于 不同文化下的人性需求。 
  
 从辩证法来看,不能说无意识没有一点用处,如同勒庞所说:
  
  对于支配群体行为的大多数都是无意识行为,而非推理和思考这一点,我们不应该老师怨声载道。某些情况下,如果人类时刻在度量和思考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那么我们的星球根本不会出现文明,人类也创造不了历史。 
  
 非常棒的一本书,关于群体心理学分析的非常透彻,虽然文化差异不同,但是我们中国人可以用其可取之处,受益无穷
  
 在书本还提到关于教育,提到的两大弊端应对中国教育也非常的准确
  
  其一:  缺乏的人生经历,而这些经历会让人在洞穿人性和不同事物上有一定的敏感和精确性,除此之外,还会掌握解决事情的不同方法 
  
  其二:在自身的工作领域上总是接二连三地遭受挫折。这些挫折将是导致你们心灵长时间受到创伤的原因,甚至会使他们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实践和学习的相辅相成,才能把知识发挥到最大的力量,总结和理顺了基础的理论点,实践的时候继续拜读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拜读

2. 乌合之众——群体的心理

在人类社会群体的力量不容忽视,当他形成为一股势力,可以摧毁一切摇摇欲坠的文明,制度,宗教,经济和政权。
  
 研究群体心理就能够了解一些所谓得历史事件,英雄主义是群体意识下无意识的被动行为,是受群体影响的产物。
  
 
  
  
 群体的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1.群体的特征和精神规律。 
  
  个人性格的消失和情感朝着群体的方向发展,是群体在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群体可以由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组成,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但是当群体一旦形成,所有人都会遵从群体意识。群体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以集体名义为主,受到语言和利益的影响,本能的做事。
  
 个人会表现出盲从,跟随,只是因为受到传染而赞同,比自己独处时智力和思考能力下降。
  
  个人在群体中就如同沙漠中的一粒沙,风吹向哪里,他就会去像哪里。 
  
  
   
  
  2.群体的情感与道德。 
  
  
 群体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冲动和多变的,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个人的自控能力在群体中得不到体现,表现出来的大多是狂热躁动,精神兴奋,极具危险性。
  
 群体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轻信不加辨别的语言。当一件事被扭曲传染,在群体中会被继续扭曲下去,恶性循环,还会深信不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伤害。
  
 群体的道德也是多变的,他们表现处来的道德是忠诚,奉献,无私,平等,为群体付出一切。吸引群体的往往是荣誉,信仰,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英雄主义。
  
 
  
  
 3. 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群体观念崇尚的是极端,简单,本能,暗示是这些观念的来源。所以个人正确的观念,不一定会发生正确的结果,处于群体之中更容易接受群体的影响。
  
 群体的推理不加判断,只是建立在事情的表面,是低级推理,有点儿人云亦云的意思。就比如人们对一个挑战权威的人会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那么其他人就会认为只要自己吃了这些也会这样勇敢。一个孩子数学成绩不好,就会相应的认为其他科目也不好。父亲不务正业,吊儿郎当,就会认为他的孩子也会这样。所以, 一个擅长统治群体的人,就会利用这些推理方式向他们灌输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这种推理是群体唯一理解的。 
  
 群体的想象力不受推理的影响,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在他们头脑中呈现的是一个清晰的物象,一件可知的事件,这足以引起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只有清晰的形象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而为之沉浸和共情。比如某地遭遇海啸,极度恶劣的天气,造成人员伤亡,财产受到损失,人们就会对此展开想象,同情,换位思考,想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4.群体信仰以宗教为主要形式。 
  
 每个国家群体信仰形式不同,但维护信仰的意志和牺牲精神是相同的,像佛教,道教,基督教,都会有盛行和衰退期,群体为此也会付出血的代价。
  
  只有群体才是一件大事的主宰者。而独裁者所能做到的只是推动发展或者延迟时间罢了。 
  
  
   
  
 针对群体的心理特征想到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或许事例不太准确,抛开秦的暴政,从处在群体中的心理来说这次起义来源于群体的暗示,传染,而不具备条件和领导力,也可以说是一群人的孤勇,最终导致了失败。陈胜打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得到群体的响应和支持,也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因为领导者的骄傲导致了起义的失败,群体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而对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可以看作是一场群体力量的反抗。他抓住了人们对满清政府的不满情绪,对百姓施以恩惠,获得群体的支持,发动起义。在胜利面前,领导者昏庸傲慢,内部争权夺利,最终以失败告终。
  
 正是因为群体心理的特征才发生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作是人们追求理想,为民请命的英雄事迹,却也夹杂着群体的盲目,短浅和冲动的弊端。

3.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

  一个种族的所有个体因为遗传而得到的共同特征的总和,构成了该种族的灵魂。    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   因为从属于一个流派,就意味着会接受该流派的偏见和成见。    能够治理人的,是观念、情感和风俗,他们是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东西。   群体对理性一窍不通,相反,他们却精于行动。 
                                           仅仅通过描绘一个人的罪行,是无法了解他的心理构成的。    人们永远都不会根据存粹理性的要求去行事。    有些想法,有些事情,只有在个体成为群体时,才会涌现出来,或者转化为行动。   在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和他的鞋匠之间,在智力上可能存在一个深渊,但从性格和信仰角度来看,差别经常很小,甚至不存在。
   群体添加的,不是智力,而是平庸。所以群体在智力上是比个体更低。    群体是匿名的,因此也是不负责的。一直控制住个体的责任感,会完全消失。所以,他会特别容易放纵自己。    一个在一定时间内沉浸到一个行动的群体中的个体,很快就会进入一种特别的状态,与被催眠者被完全吸引、诱导的状态非常相似。   从属于群体的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已经不再具有意识,可以通过暗示去指挥。所以群体中的个体就像沙子中的一粒,随风吹起。
    群体的特征:冲动、易怒、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缺乏批评精神和判断、情感夸张过度以及其他特征。不可能对他们来说不存在。看不到矛盾。    让群体感到震撼的人,是一些传奇的英雄,而非真实的英雄。所有最不真实的事,往往是最能震撼人的。
    每个文明,都产生一小部分根本性的理念,它们很少更新,像一条缓缓流动的巨大河流中的水来代表;而临时观念,则是小小的浪花,总是在变化,在表面骚动,而且,尽管没有真正的重要性,却比河流本身的运动还要显眼。 
   在群体那里,友善很快就变成崇拜,讨厌很快就转化为仇恨。   说一个人有宗教性,并不仅仅因为他崇拜一个神灵,而是当他将自己神智的所有能力,自己意志的所有力量,自己狂热的所有热情,都服从于一种事业,或者一个人,任其成为自己情感和行为的目标和向导。   群体不再愿意听到曾经长时间压制他们的一些词。
   自从人类存在以来,人所从事的两大工作就是,先创造出一个自成一体的传统,然后,当这些传统不再有益处之后,将它们毁掉。没有稳定的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缓慢的消灭,就没有进步。
   制度可以弥补社会的缺陷,民众的进步源自宪法和政府的完善,社会可以通过法令,得到一步步的改进。   制度是观念、情感和风俗的产物。   一个民族被治理,不是根据他们一时的想法,而是他们的性格所要求的。    教育既不让人变得更道德,也不让人更幸福。    教育并不改变人的本能和遗传下来的激情,一旦不好好引导,不仅无用,反而有害得多。    在脑子里存储那么多的碎片,绝对是没有用处的。     至少十分之九的人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付出,浪费了他们生命中的好多年,而且是高效率的、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年度。    一个国家为年轻人提供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人预测到一个国家的命运。
   理性和论证,面对一些词语和口号,是无能为力的。    词语只拥有流动性、过渡性的意义,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到另一民族,意义都会产生变化。    语言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只需要一些选择得当的词语,就可以让人接受最可恶的事情。   从文明的曙光开始,人类就一直受到幻想的影响。    没有幻想,人走不出原始的野蛮时代,没有幻想,人将很快再次回到原始和野蛮。也许,它们只是一些幻想,但是,正是我们梦想的产物刺激人们创造了所有艺术的辉煌和文明的伟大。    人民演变的伟大动因,从来都不是真理,而是谬误。   你可以试一试,用逻辑推理去说服原始人,野蛮人,或者孩子,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论证方式几乎没有价值。    人类的理性没有能够像幻想一样,带来刺激和勇敢,引领人类走上文明之路。 
   在人群中,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的意志是核心,围绕着它,意识可以形成,相互认同。群体是不能没有主人的羊群。    跟动物一样,人的天性喜欢模仿。    是智力在引导世界,但是,智力实在是从太遥远的地方在引导世界。   事实上,威望是一个个体、一部作品,或一种教理对我们的迷惑。   具有威望的人、思想或事,会通过传染的途径马上被模仿。
   一场革命的开始,其实就是信仰的终结。   当一种宏大的信仰的价值开始被讨论之时,它就已经注定要消亡了。    宗教所许诺的幸福理想,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实现,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质疑。 
   群体分为异质的群体、同质的群体。    异质群体 :包括匿名之众(大街上的人群);非匿名之众(评审团、议会等)。    同质群体 :包括宗派(政治、宗教派别),等级集团(军事、教会、劳工群体),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

4. 《乌合之众》: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学

这本社会心理学的书,从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对群体的认知。众所周知,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生活方式就是群居生活。人们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抵御外界的一些危险。所以,这些也让我们一直对群体的力量,深信不疑。
  
 群体在我们的心目中,是团结一致、激情、活力的代名词。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这个词,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一个群体典型的心理特征是:无论组成的群体个人是谁,一旦形成了一个群体,个体的自觉人格就会消失,所有人都会转向一种集体心理。 
  
 一个人私下独处,和在群体中的表现,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因为集体心理的出现,能削弱个体的智力和个性,做出与他独处时,完全不相符的感受、思考和行动。这也导致了,群体将拥有共同平庸的品质,实现不了高智慧的行动。
  
 群体的第一个特征是:群体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光从数量上看,是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很强的力量,但也因为人们数量众多,没办法统一承担责任,因此,约束着个人的那种责任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群体的第二个特征是:在群体中,每一种情绪和行为,都可以互相传染,这种传染程度,可以让个体自身产生巨大勇气,毫无顾忌的为集体的某种利益,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群体的第三个特征是:群体中的个体,他们会受集体中的某种暗示,服从于群体中最具威望的人,像是被催眠一样,失去了自我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出与平时习惯相反的行为。至于最终行为的好坏,取决于“暗示”的性质好坏。
  
 因为话语是有力量的,运用适当的词语、惯用语,灵活使用,群体就会更容易接受暗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不过,有些词语只有在某些时刻拥有意义,群体并不会全部接受,他们会在特定时刻,赋予某些词语意义。
  
 群体的第四个特征是:群体极度轻信,也不关心事实。这就使得一些梦幻人物的传说,更容易传播,群体经由暗示和传染后,会出现一种集体幻觉,事情在群体的想象中,发生很大的扭曲,最后,所有人都把一场幻觉,信以为真。
  
 历史人物在数千年、数百年的人们渲染下,他们的传说,也会逐渐被改变。相同的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时期背景下,会被人们描述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例如:拿破仑的传说,在50年里不断被修改。
  
 群体的第五个特征是:容易走极端,拥有夸张情绪,也很容易被夸张情绪所打动,做出过激行为。在情绪方面,群体要么非常暴力,表现出很强烈的愤恨;要么表现出完美的英雄主义、奉献精神、美好品德。
  
 从以上群体的几个特征中可以看出,一个群体的特征,其实和原始人类的特征非常相似,都不受大脑所控,都是由外界接收到的刺激因素决定,做出反应。这也解释了历史中,那一场场血流成河的革命,以及众多英雄主义的形成原因。
  
  
 说完了群体的特征,群体的整体观念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历史上的一些大动荡,基本都是观念变革的结果。书中,把这些观念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那些,稍纵即逝的观念,例如某个人的话、某个信念;第二类是一些基本观念,例如环境、法律、社会观等一些稳定性观念。
  
 其次,有一件事情,我们必须了解,每一种文明,都是少数基本观念的结果,这些观念很少被更新。书中提到:一种观念想要被人们所接受,就必须用一种非常简单的形式,经历最彻底的改变,才能流行起来,影响我们的言行。
  
 而且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一点一点的渗透进群体的脑海中,固定下来才可以。因为群体是保守的,信奉传统,对新鲜事物感到恐惧,所以除非某些观念,涉及到种族遗传的需要,不得不去改变时,才会被群体接受。
  
 这也让我想到了如今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平等、自由的来之不易。不同的民族,需要根据不同的民族性格,建立不同的制度,与之对应的是,制度都需要数百年才能形成,改变它也需要数百年的时间。
  
 综上所述,这就是书名《乌合之众》的来源吧,也是群体的悲哀。“群体”这个词,在书中,被冠以了各种不好的形象,书里多次强调,一旦身陷群体之中,无论你有多高的智力、多强的能力、多好的性格,都会变成愚蠢群体中的一员。
  
 但即便如此,我们人类也依然脱离不了这个世界,小到组织,中到社会,大到国家,我们都无法离开群体,独立生存。这也看到了我们做为个体的弱小,容易随波逐流,如果不时常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就会被群体带离自己的轨道,失去理性。

5.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近日读了《乌合之众》,喜欢得紧,喜欢自己吸收新的知识的那种喜悦。
  
 《乌合之众》讲了许多群体性的概念与知识,是我目前看到的第一本讲述概念性相关的 书籍,我读起来一点也不乏味,甚至觉得十分有趣,在地铁上那么多人的情况下也能读进去,真的太让人惊喜了。
  
 我觉得吸引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翻译:这个翻译十分用心,翻译出来的作品之间的语序,排列与中文习惯差不多,你甚至感觉不到一点点翻译的那种西方文学的那种生硬感,读起来非常顺畅。
  
 2、概念:群体这个概念生活中太常见了,刚买的时候我还在想作者关于群体能讲出个什么心理来?就是平常所熟知的那些?我错了,书中所讲的确实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但又有所不同,但细细一理解,又觉得好像与生活中的道理差不多,但作者用了不同的,更深层次的 语言来解释。
  
 3、有很多看似新的但好像又在生活里常见的语句。比如:(1)乌合之众一直整装待命,而意志坚强的人知道如何发号施令。比如里面时间因素的分析等。许多方向都非常有独特性,非常吸引人。
  
 近期最喜欢的一本书,最近打算入购博尔赫斯的作品,适合在地铁上看的那种小书,我好爱小书。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6. 《乌合之众》:群体的观念,理性,想象力

群体理性问题:之前我说群体是一个易怒的小孩,不完全能够解释群体这一物。群体是有低理性的,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会推理,凭借相关联的表象做出推理,建立认知,并转化成观念。
   一个观念在成为群体观念之前,它会经历一番改造,变得简明易懂才能被群体接受。被接受了不代表永久,某些观念只是在即时环境或依仗当下因素进入群体,随时会被逐出门外,是不稳定的观念。另外的一种观念,它不知依仗了什么,竟然长期安营扎寨诸如儒家三纲五常,影响之大由不得我三言两语。
   想象力:是群体与外界联结的最佳通道,它强大的想象力刺激大脑,导致情绪冲动,并付之行动。

7. 《乌合之众》:群体原来如此可怕

什么样的人最可怕,那就是会“思考”的疯子。一个纯粹的疯子,不会思考不知道罪与恶,没有残忍的想法,这也许不是最可怕的,大多数的疯子没有攻击性,少数有攻击性的我们看到这样的人也会远离。
  
 因为知道他是疯子神志不清,根据我们的认知,见到此类人一定要远离。但如果碰到那么看起来比较正常的疯子,因为没有心里准备,所以更容易遭到破坏。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讲到群体的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以我们现在的视觉去看,这就是一群会“思考”的疯子。当然,这种思考不是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而是无意识的行为。
  
 他们的大脑已经不听自己的命令,而是一股脑的听从与群体的号令。这时,一个平日里善良的人也会做出杀人放火的行为,并且不以为这是罪恶。
  
 群体的力量是可怕,所有的改朝换代以及国家政变,都离不开群体的力量,当然也离不开群体的残忍行为。这个表现在每一种文化里表现不同,有些文化温和儒雅,那么表现出来行为就温和一些,而如果文化传统里有残暴的一面,那么这时就会被无限放大化,其行为就非常可怕。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情绪化的状态,因为一时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犯下弥天大祸,断送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高中生因和同学发生了口角,在情绪激动之下两人动手撕打,其中一位同学顺手拿起凳子朝着另外一位同学砸去。不偏不倚正好砸到了那位同学的后脑勺,致使该同学成为了植物人。
  
 而施暴的学生也被判刑20年,这一辈子也算毁掉了。一件小事毁掉了两个孩子,两个家庭的幸福,如果当时他们能冷静一点,那么就可以避免这种灾难性的结果。
  
 所以,一定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而是被情绪所操纵。
  
 《乌合之众》这本书对群体的心理研究的很透彻,也让我们明白历史上那些残忍的事件是为何发生的。
  
 最近,一直在读这本书,我读的很慢基本是逐字在读,因为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能触动人的内心。原来,人心竟然是如此,失去理智的人竟然这么可怕。
  
 但我相信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行为会有所减少。就像以前人们痴迷于神话故事,生病不去就医而去求助鬼神或迷信行为,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行为就慢慢减少了。
  
 人一定要理智清醒的活着,多去吸收一些理智科学的观念,不要被群体的疯狂所感染,坚定自己内心的信念,做一个善良睿智的人。

《乌合之众》:群体原来如此可怕

8. 共读《乌合之众》5—影响群体观念的因素

影响群体观念的直接因素:关键词、幻想、经验教训。
  
 关键词激活的形象会产生力量,而这和它真正的含义倒没什么关系,有时词义说笼统越有。比如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词语含义极为模糊,大部头的书籍也不足以精确定义他们。但就是这几个小词,无疑携带着真正的魔力,他们仿佛包含一切问题的答案,囊括了各种深深的渴望和实现的希望。
  
 词语没有稳定的含义,它的含义随着时代和民族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因此如果我们想用一个词去影响群体,就要知道这个词对这个时间的这个群体的特定含义,它过去的意思并不重要,将来被另一群精神结构不同的人怎么理解也不重要。
  
 偶尔,以恐怖的动荡为代价,人类推翻幻想,但幻想仿佛注定总会再次兴起。没有幻想,人类也许根本无法从原始状态中脱胎而出,没有幻想,人类很快就会回归野蛮状态。幻想无疑都是虚假的影子,幻想最终推动着各个民族创造了最自豪的艺术和最伟大的文明。
  
 群体从不渴望真理,他们对不合胃口的证据视而不见。如果谬误诱惑他们,他们就崇拜谬误。谁能向他们提供幻想,谁就能轻易统治他们;谁摧毁他们的幻想,他们就毁灭谁。
  
 一代人的经历教训,对下一代人一般不起作用,所以用历史事实说服不了任何人,证明不了任何事。史实的唯一作用就是证明:各代人到底需要亲自经历多少事才能吸取教训,哪怕动摇一下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创造文明的主因是情感,不是理性,理性一般不起作用,这些感性的东西包括荣耀、牺牲、信仰、爱国,以及对光荣的热爱。
  
 —本部分摘录自《乌合之众》第二卷第二章
  
 这部分主要介绍影响群体的直接因素:关键词、幻想、经验教训。如果说间接因素是群体观念形成的土壤,那直接因素就相当于是导火索,起着直接作用。
  
 相信大家背政治经常会背到很多领导人说的名词,不同时期的词会不一样,这些词是这一时期的口号,代表着这一时期,在时间上留下烙印,在历史和政治课本中留下痕迹。
  
 这句话说得特别对:“没有幻想,人类也许根本无法从原始状态中脱胎而出,没有幻想,人类很快就会回归野蛮状态。”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可能在于,人类有着幻想,所以幻想出了一个个的神话,开天辟地创造奇迹;才有了一代代的文明得以体现。
  
 朝代不断更替,民族兴衰往复,历史有过惨痛的经验教训,但历史又是一次一次地重复。一代人的经验教训,无法对下一代人起到警示。群体所发生的,不受理性控制,只是追随,追随,追随。
  
 有时候我在想,战争时期,交战的双方在战场上相见是怎样的情形。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团体在交战,但他们也是普通的个体。上了战场,忘了自我向前冲,但等战争结束后,他们该如何面对曾经厮杀过的对方,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
  
 放到现在,如果是两个粉丝群掐架,又是怎样的情形。只不过,没有刀枪棍棒,用的是网络暴力。唉,被牵引着的群体,没了理性的群体。
  
 可怕的乌合之众啊,只怕我们也深在其中却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