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是如何决定的?

2024-05-18 14:21

1.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是如何决定的?

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如果投资使用的是借贷资本,则支付的贷款利息是投资成本;如果投资使用的是自有资本,则损失的利息收入是投资成本。
利率越高,投资成本就越高,投资需求相应减少;利率越低,投资成本越低,投资需求相应增加,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投资的预期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投资项目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者的工资成本。它的变动对投资需求的影响有不确定性。

扩展资料:
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
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投资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是如何决定的?

2. 如何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来发展健康产业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是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调控,调控的领域自然是整个市场经济。着重关注一下方面。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3. 在当前经济衰退时期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运用这些宏观经济政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空前挑战,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开了新一轮宏观调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传递了清晰的信号:直接有力、扩大内需的调控措施将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困境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1月份以来,从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出台,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保增长的调控目标,再到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出台,越来越细化的调控举措逐步勾勒出新一轮宏观调控的路径——既要保当前经济增长,又要抓住难得契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保增长、促消费、调结构:积极财政政策释放能量 进入四季度以来,工业生产、出口、财政收入、CPI和PPI等经济指标的显著下滑表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但不少专家表示,随着一系列扩张性调控政策逐步实施,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在明年一季度触底后逐步回升。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王庆说,16日公布的今年1至11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8%,这一增速虽然比前十个月增速略有回落,但仍处高位,表明积极财政政策下不断扩大的投资规模将逐渐显效,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面对国内外挑战,中国重启积极财政政策成为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最大亮点,意味着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财政政策将在宏观调控中释放越来越多的能量。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明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除了扩大投资规模以外,将实行结构性减税,用减税、退税或抵免的方式减轻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具体则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相应调整税收政策,在优化税制结构的同时,可以开征一部分新税种,降低一部分税种的税负,以达到刺激经济、扩大投资和内需的目的。 国家近期宣布将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和“农机下乡”,发出了扩大农村消费的积极信号。财政部表示,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促进农村、住房、汽车、服务业和旅游业等重点领域的消费。 明年1月,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的适时出台,表明了当前正是中国经济调整结构的重大契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立足当前的拉动投资,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从而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说,扩大内需既是中国经济面对危机的应急之策,更是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其背后是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的重大转向。他预计,到2010年,随着政府拉动内需政策效应的充分释放,主要靠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将初步形成,中国经济将开始新一轮发展。 释放流动性、增信贷: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果将中国经济比做一条大船,货币就是“载舟之水”,金融的作用则在于促使“资金之水”流动起来。中央当前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措施,正是要将这“水”从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堤坝”中释放出来。 从国家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金融措施,再到进一步细化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中国正在出台一系列保增长的金融政策,通过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稳定增长,为经济航船提供广阔水域。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全球陷入衰退边缘,企业融资难成为全球问题。为解决流动性问题,国家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央行更是在3个月时间内四次下调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总量的控制。 王庆认为,当前中国释放流动性的效果正在显现。根据央行11月份金融数据,11月份贷款出现同比大幅上涨。但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速下滑局面依然未能有效缓解,而银行惜贷现象仍然严重。相关迹象表明,资金之水虽然流进了商业银行,但仍未能很好地进入到企业生产中去。 基于此种状况,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对货币政策、信贷服务、资本市场、保险、融资渠道、外汇管理、金融服务、财税支持、改革风险等九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具体部署。其中,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满足合理资金需求等两项内容位列众措施之首。 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认为,这三十条意见是落实当前宏观调控政策更具针对性的体现,其中提出的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的目标,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M2最高增长目标,体现出当前宏观调控反周期调节的特点。“如果这个目标能够达到,能够适时地扩大流动性、扩大基础货币的发行,对工业的增长,就业的保障和经济平稳发展,意义重大。” 此外,针对银行惜贷现象,金融三十条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基本面比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张其佐说,这三十条意见还体现了当前宏观调控的另一特点,就是财政货币政策正在更好地与产业政策相配合协调。实现保增长的关键就是要保工业。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阶段,工业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就业增加至关重要,目前向企业倾斜的政策,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 “对银行来讲,保增长是一个大局,如果银行纯粹基于这种风险而畏缩不前的话,就会影响工业增长,从而使经济下滑的问题变得更严重,银行自身的存量贷款也会很受影响,最后受危害也自然包括银行业。所以对银行来讲,也需要扩大信贷投放,在经济保增长的同时,才能保住自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股市、楼市、车市:扩张调控政策工具促市场稳定发展 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老百姓关心的股市、楼市、车市三大市场都受到了高度关注。如何提振市场信心、促进这三个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水平,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增强投资者信心。会议强调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同时,将住房和汽车消费列为明年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 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则进一步明确将出台信贷政策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并支持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拓宽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 分析人士认为,这对三个市场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将有效增强人们对市场的信心,稳定预期。而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更是为市场回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伟庆预计,明年二季度,政策对实体经济提振效果会逐渐露出端倪,基本面预期的企稳会逐步取代纯粹的情绪刺激,成为股市新的且强有力的提振动力。 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来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政策基调更是为其走出低迷状态创造了有利条件。分析人士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输血”,维持企业资金链不断裂,防止房价“超调”,早日稳定购房人的预期。而除了信贷规模的扩张,未来可以预见的降息可能节约房地产企业资金成本,这将成为稳定房价及购房人预期的重要条件。 另外,降息将带来购房成本下降,引发交易量持续回暖。数据显示,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次日,上海的日均预售套数比11月上升了35%,比10月份则是上升了56%。北京虽然受季节因素影响冬季售房量会下降,但12月份日均销售仅比11月份下降25%,比10月份仍然上涨20%。 已经构成居民一大消费点的汽车市场也有望在新一轮调控中受益。虽然受经济增速下降影响,在居民资产价格缩水和收入增长放缓的压力下,明年汽车业发展不容乐观。但从长期来看,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汽车业的利好因素。

记得采纳啊

在当前经济衰退时期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运用这些宏观经济政策

4. 如何运用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分析、行业分析、来评估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

在中国一切无效
在中国,股票大涨以后,才会出现利好消息
在中国,股票大跌以后,才会出现利空消息
在中国,股票收盘以后,才会出现涨跌原因
在中国,股票下跌之前,不会出现底部
在中国,股票上涨之后,不会出现顶部

所以在中国你那些分析没有任何作用,如果你是上学的作业,那就在网上随便找找把,因为没人会看,如果你是为了炒股,中国讲究的是投机,在你没有内幕消息,没有后盾的情况下,不要炒股,我在中国的私募基金(国外游资)做过操盘手,很黑暗的,在聪明也会被玩死除非你自己有,几亿人民币,长期在中国股市作战经验,否则不要进入中国股市,不如去投资实体经济,细节我就不说了。

5. 遇到经济衰退,如何运用宏观经济学,分析其原因提出调控对策?

一、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独家证券内参,披露内幕……)1.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这是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现在我国已经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对我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构成较为严峻的挑战。当前我们正处于加入WTO后最为关键的“过渡期”,一方面,我国经济开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必须充分利用时间有限的“过渡期”,提高驾驭宏观经济全局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加速的开放步伐。由于时间表的限制,与过去20年的“自主开放”相比,其紧迫性将更为突出,刚性将会更强,将会更加“不由自主”,对于这种开放型经济深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质的变化,宏观调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选择的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而对资本流动进行了管制。这意味着,一旦资本流动得不到完全的管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而实际情况是,虽然目前中国的资本项目尚不能自由流动,然而巨额的“错误与遗漏”数额的存在表明,资本项目一直在变相地实现着国际间的流动。这说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条件不充分,也为决策层如何处理好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内平衡的政策限度提出了挑战。2.宏观调控的基本环境进一步复杂化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目前还只是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宏观调控面临的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开始更为凸显,使得宏观调控的基本环境相对复杂化,可变性大,从而对宏观调控的运作构成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宏观调控生效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条件——经济市场化程度必须很好,以便于任何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都能够迅速、无偏地通过政策中介传递到基本的经济单元,使其根据自身利益的受影响程度作出反应,间接地实现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企业和个人作为宏观调控的个体,其行为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目标能否落实,调控信号能否生效。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行为都还不尽合理,还没有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从企业的经济行为来看,无论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都存在着不清晰或不甚清晰的问题,还没有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生产经营行为短期化、产品缺乏竞争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十分突出。就个人经济行为而言,作为劳动力,难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公平自由流动;作为消费者,尚未完全以货币所有者身份进入市场;作为投资者,尚不具备独立的资格自由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第二,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诸如,价格扭曲现象较为突出,资金、资源、技术、价格不合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产要素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既不健全也不规范;经济行为的利益驱动更加明显,严重的地区贸易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妨碍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造成局部利益刚化。这些扭曲现象不纠正,宏观调控措施就很难到位。3.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进一步突出首先,在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下,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压力仍很突出,需求的内在自主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多数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仍处于供给过剩状态。严峻的出口形势又进一步加剧着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从供求总量来看,加入WTO初期,由于扩大开放国内市场和降低关税税率,进口刚性增长,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矛盾还有可能加剧,通货紧缩的趋势仍是宏观调控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城乡居民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人数将升到峰值,加上现有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每年劳动力供给量在2000万人以上,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万个左右,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现正处在深化改革和调整的关键时期,现有企业和今后新增企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等量资本投入所需的劳动力将会减少。再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趋突出,存量资产结构重组、增量资产结构高效要求更加迫切,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的任务更加繁重。如何既提高效益又优化结构,如何既调控总量又调控结构,都在挑战着现行的宏观调控。4.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必须担负起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目标所赋予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必须在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同时,尽快地弥补自身的缺陷。事实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已经对宏观调控形成了一种“硬约束”,即宏观调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且越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是需要提高调控的质量。再加上前面述及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宏观调控更具有特殊性。比如,我国已经确定“十五”期间将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主要目标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适度增长阶段。这种转变必然伴随着结构调整,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也会增大。但既然以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为主要目标,就意味着即使经济速度下滑,也不应牺牲经济增长质量。然而,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调整也会受到限制。又如,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不仅要追求效益,还要兼顾公平。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政府还需要增加完善社会保障、支持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支出,这使得政府负担加重,宏观调控空间缩小,难度加大。另外,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其行为仍不尽合理,不尽规范,如何在重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进程中,建立起公平合理、有机配合、相互制约的宏观调控体系亦非易事。二、宏观调控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1.廓清宏观调控的界限准确而完整地理解宏观调控是正确实施宏观调控的先决条件。在现实经济中,宏观调控异化和滥用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宏观调控以本来面目。首先,要明确政府的经济职能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具有三重身份:一是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其基本职能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其基本职能是保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三是宏观调控者,其基本职能是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同的身份必须履行不同的职能,否则就会造成“越位”。所以,在转轨时期,尤其是在目前政府机构进行重大改革,进一步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界定清宏观调控的职能,这是我国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其次,要把宏观调控与政府管制严格区别开来。政府管制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其管制对象往往是个体经济单位;而宏观调控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其调控对象是经济总量和结构。虽然微观基础是宏观调控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现实前提,但是宏观调控和政府管制毕竟不是一码事。再次,要把宏观调控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格区分开来。虽然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但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却不是宏观调控者身份下的份内之事。最后,要把宏观经济调控与带有全局性质的管理和纵向管理严格区别开来。虽然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都是就业、经济增长等重大经济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重大经济问题都是宏观调控的对象。2.正确确定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把握好调控力度、时机和手段宏观调控要成功,首先要立足现实,准确把握现实,正确判断形势,选择正确的调控方向。西方发达国家“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对我们也是适用的。笔者在此强调两点:一是为和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接轨,也为了清晰地界定出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宜将积极的政策更名为扩张性的或膨胀性的政策。因为积极仅表明一种态度,并不能清楚地刻划出方向。当经济偏冷时,扩张是积极的,而当经济过热时,从紧也是积极的,故不能把积极与扩张划等号,把紧缩和消极划等号。二是决策层要见微知著,审时度势,准确地找出经济走势的“拐点”,及时调整政策方向。政策方向一旦确定,力度的把握便至关重要。力度适度关键在于“微调”,微调这个词是美国前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沃尔特·海勃创造的用来指导政府精确地调控宏观经济的专业术语。要搞好微调,一是要把它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开展;二是要及时掌握信息,科学作出判断;三是要充分了解不同微观主体的政策反应。调控时机的把握一方面应考虑时滞因素,加强预调。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或停止都要留出余地,以便和实际经济走势同步发生;另一方面应考虑政策的及时性,要在问题发展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而不是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时才采取行动。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调控力度和时机,就需要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监测和预警,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统计指标体系。在调控手段运用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应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除计划手段外均应淡化,甚至有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紧急救援手段看待。3.应该更加注重调控手段的协调与配合,努力搞好“五个结合”虽然我国经济出现了转机,但是稳定增长的基础并不十分牢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继续增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协调渠道,提高配合水平,努力搞好“五个结合”。第一,把总量调节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与经济结构高度相关。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反之则是经济过热或有效需求不足。第二,把扩大内需政策和增加有效供给政策结合起来。姑且不论现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及影响,仅就政策本身而言,它们都是短期政策,是外生力量,而经济的长期增长是内生力量的结果。因此,应该在继续扩大内需的同时,对有效供给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第三,把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结合起来。这一结合需要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职能的配合。主要是通过创造公平环境,强化竞争,激发微观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以促进经济发展。第四,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多年积累起来的,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毕其功于一役不现实,但又不能悬而不决。所以,在治标的同时也要考虑治本。治标就是先消除“盛火”,而治本则注重“调理”,不仅考虑消除“盛火”,而且考虑“盛火”的根源。第五,把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与调整结合起来。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非意味着不可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是“稳中求变”、“稳中微调”,以避免政策大起大落给经济带来的震动。三、宏观调控领域值得深思的几个理论问题1.关于西方宏观调控理论对西方宏观调控理论,一方面要具体分析,尤其是要考虑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应用条件。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政策工具,也要看它是否适合我国国情。由于国情的差异,对西方适用的政策未必在我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其原因在于:有用的东西能否产生应有的效果,除了本身的原因之外,还取决于它所在的环境条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就注定我们不可对号入座、照抄照搬,以防食“洋”不化。比如,在市场经济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同方向变化,而与失业率反方向变动。而在我国,现实的情况·是:在经济增长回升的同时,物价持续下降;在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的同时,下岗失业率上升。针对这种特殊情况,需要进一步具体分析政策工具及其组合,方能奏效。另一方面,对西方宏观调控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要予以高度重视,大胆吸收借鉴。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我认为两种观点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稳定化政策,其基本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粘性,经济从非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必要采取刺激性政策使经济迅速恢复。这一点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主动采取相应的政策,充分发挥出政策导向对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宏观调控不是市场机制作用后的二次调节,而是完全可以和市场机制同步运作,对经济因势利导,共同促进增长。另一个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的观点。虽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总体上否定一切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对预期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却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权,越来越多地作出自己的预期,预期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地位会日益重要。所以,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应充分考虑预期这个因素,并把以预期为基础的博弈理论自觉地应用其中,尽可能克服宏观调控政策的博弈选择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功效。2.关于宏观调控的路径依赖所谓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一旦在自我增强机制下选择了一条路径,它就会沿其路径走下去。路径依赖原本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笔者在此提出宏观调控的路径依赖无意故弄玄虚,也不避牵强附会之嫌,只是想借此概念说明宏观调控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危险。如果初始选择的路径是正确的,则在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下,制度变迁会进入良性循环,这自然求之不得。但是,我们正处于体制转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才初步建立,如何在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下选择正确的变迁路径,还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路径出现差异,同样会在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下进入恶性循环。一旦这样,则与宏观调控的初衷南辕北辙。从实际情况看,原有体制的惯性和原有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在一定时期仍会存在并产生影响,有使新体制下宏观调控走偏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对制度变迁中宏观调控的每一次选择都要慎之又慎,实施后还要与既定目标经常进行对比分析,一旦偏离,立即采取措施,使之回归正确路径。3.关于宏观调控的可持续性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宏观调控作为国家一种特定的经济职能,会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必须把宏观调控的可持续性提上议事日程。不能是不惜一切代价单纯追求近期目标的实现,而是应适当着眼于今后长期目标和调控的可持续性。按可持续的观点,当前宏观调控既要满足现行目标的需求,又不能对今后实现调控目标的能力构成危害。而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在实践中艰辛探索。

遇到经济衰退,如何运用宏观经济学,分析其原因提出调控对策?

6. 宏观经济学相关概论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宏观经济学存在着许多流派、分支,甚至分歧(意见、观点不同)。比较出名的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等。其不能存在比较大的“共同观点”,笔者认为,极可能由于宏观经济学中的观点难以用事实证明。尽管“宏观”也可以建立像物理、化学和气象等的模型,但“宏观”模型是很难用现实去说明是否正确。不可能只是为了证明“宏观”的某个观点是否正确,而去有意识的“调节”、“操作”和干涉经济社会的运行。比如说,不可能为了说明“失业率有多大才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而去真的让一些人民失业。这些事情,不单是不可能去做,而且也做不到。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很复杂、很困难的。一、 宏观经济学概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理性经济人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微观决策,宏观经济学也是决策依据,只不过这个决策主体变成了政府,而不是理性经济人个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都认为依靠“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个人行为就可以客观地达到良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且强调“人们在公平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客观地为社会做了贡献”,比如建起了经典的高楼大厦,提供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合理利用了稀缺资源,并不断地实现着技术进步等等。然而,30年代的大危机给自由主义经济观敲响了警钟,经济似乎无法实现自我均衡。供过于求和失业困扰着政府和人民,凯恩斯率先解释引致大危机的经济机制,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二战以后,鉴于凯恩斯主义影响的不断扩大和对于再次大危机的恐惧,美国国会正式宣布联邦政府担负稳定经济的责任。1946年国会制定的《就业法》是一个里程碑,这说明国会第一次明确了政府在促进生产、就业和维持价格稳定方面的作用。此后数十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直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直到最新一轮技术革命开始后,主张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学地位开始上升,然而至今仍未完全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1、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宏观经济学考察的是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原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其他一些国家却存在高失业率、高通胀、低工资和巨额贸易逆差。这些现象都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宏观经济环境中做着微观经济决策,一方面,学习宏观经济学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利益决策,大到投资、择业,小到消费、储蓄都离不开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一言以蔽之,学好经济学能帮助你做一个明白人;另一方面,学习宏观经济学还是理解宏观经济现象,提高经济理论素质和经济分析素质所必不可少的训练。基本方法:理论方法是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均衡分析,需要把握几个经典模型,在其中进行变化,同时要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熟练掌握资本流向图,始终牢记宏观经济学的几个目标,宏观经济无非是围绕这几个目标进行决策的。另外在分析和理解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时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在历史与现实中印证经济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让知识为我服务,而不是照搬照抄。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衔接与不同1)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考察整个国家的产出、就业和价格;相反,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2)研究的目的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理性个体利益极大化;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术语叫福利增加)3)研究的视角不同:宏观经济学从总量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与波动,从而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微观经济学从个量视角研究利益最大化问题。个别事物的整体形成总量事物,但总量并不是个量的简单相加,例如:一个人看戏够不着踮起脚尖就看到了,这是个量问题,也是微观问题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所有的人都踮起脚尖那么看不到的还是看不到,因此,站在总量的视角上,当有人抱怨看不见演出时,政府不能告诉人们:“踮起你的脚尖”,而是要在场地周围修筑看台,让人们有秩序地坐好舒舒服服地观看表演。4)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同,但是,二者研究的中心问题都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研究方法同样是均衡分析法,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中所学的基本原理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石,比如市场配置稀缺资源一般是有效的;机会成本存在使人们总是面临交替关系,得到某种东西的成本是因此而放弃的东西;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经济学旗帜鲜明地保护经济人的应得利益,不鼓励“舍己为人”,每一个“自我”在别人看来都是“他人”,生命和利益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一样可贵,不存在“自己的”轻于“他人的”这样的逻辑,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美德并不矛盾: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祖辈的古训,“道”就是“秩序”,就是公正、公平、公开。正因为如此,旨在刺激经济的利益激励措施经常被采取;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等等。3、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目标及其测量;三大总量市场及其均衡;三大市场的一般均衡;三大总量市场的变动关系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政府作为驾驭宏观经济的舵手和服务于宏观经济的保障,应如何适当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什么样的财政和货币决策。4、一些准备知识1)基本原理: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即GDP(gross demestic product)的持续增长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存在失灵,公共物品,垄断,信息不完全等。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2)基础知识:*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最多的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问题。不但包含稀缺资源的利用问题,还包含稀缺资源的配置及其效率问题稀缺决定价格,稀缺性还是可以变化的,例如水与油的价格变迁,这是所谓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真正内涵。资源是有限的,即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无限,所有的资源加起来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因此最好地利用有限资源就必须讲求效率。于是就有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机会成本(生活中充满了选择,例如学校选择专业,选择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等)。经济应该以最低的机会成本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生产,这时一般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在现有条件限制下,已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不可能在比这更好了(包含了帕累托最优的思想)*市场与政府之间界限的划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的有效方法:自由排队和隔离分配队列问题,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在队列之间拉一条绳子,而不是砌一道墙或亲自点名安排人们去排哪个队伍。“看不见”的手通常是可靠的,“看不见”是客观的意思,说明了一种客观规律在发挥作用,那就是利益驱动下的市场经济规律。经济波动和持续衰退使人们认为政府可以有所作为:·政府的计划减少了文盲和延长了寿命;· 宏观经济的成就减缓了通货膨胀和失业;· 政府的转移支付计划向穷人提供了医疗保健并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政府支持的科学研究参透了原子,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并探测了宇宙空间。但在有些情况下,“政府宛若滔滔不绝的演说家,浑然不觉得自己应该适可而止”。政府的成就和政府的不灵还提醒我们,划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合理界限是一个持久的课题。一般而言,政府要扶持市场,为市场服务,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要填补市场的不足,政府必须注意不可越俎代庖,取代市场。市场就像一辆开足马力的跑车,政府的职能是铺设跑道和维护跑道,不要使经济跑车颠簸和栽跟头。*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 以货币表示的变量都是名义变量,如工资、利率、以当年价格表示的GDP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的变量是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率、以不变价格表示的GDP等。影响人们生活的是实际变量,但名义变量会扰乱实际市场信号。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的背离类似于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表现为经济泡沫和较大的经济风险。*规模效益、平均成本、竞争力*关于模型:模型是借助直观的曲线或明确的关系式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的工具,他是用超语言的逻辑表达式来说明问题,避免语言表达的繁琐或歧义,但模型不是数学,数学的研究的是精确的数字变动,来不得半点模糊,经济学研究的始终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及其行为产生的结果,人的判断和人的行为永远都不可能象数学那样精确,因此行为的结果就不可能通过数学公式或模型运算出来,即便算出来也不可能与现实相符,因而模型只是辅助说明问题的工具,并不是问题本身,试图通过计算来参透经济学,认为只有模型才是经济学的人是走了极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是不求甚解的照搬照抄,我们不能提倡。*如何看图:直线曲线、斜率、相关性、弹性、坡度、线上移动与曲线本身的移动等。二、宏观经济目标与测量1、充分就业及其衡量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自然失业率:小于5%,不同国家对失业的承受能力不同,自然失业率也有所不同,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自然失业率较低。一组有关失业的数据:美国(6月):5.9%,8年来最高值为4月的6%;香港(3月):7%,20年来最高;日本(4月):5.2%;台湾(4月):3%,16年新高;中国:官方:九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3.4%,预计十五期间上升至5%,专家估计:由于没有与原单位解除合同的失业人数不计算在登记失业之列,所以城镇实际失业人口不低于10%,另外我国的摩擦性失业人口并不登记,所以没有客观的自然失业率,加之农村隐性失业人口不可忽视,用国际统一口径估计中国的失业率应该在20%以上,农村失业人口一个亿,城镇失业人口官方统计560万。失业与物品与劳务的产出有密切关系,也与人口过多有一定关系(有争议,人口的作用:创造需求,形成需求规模,形成生产的生力军和巨大的市场),
失业的危害:对家庭、对经济循环2、物价稳定及其度量指标通胀率:(价格改变量/基期价格水平)*100%价格指数:(考察其价格/基期价格)*100消费价格指数(CPI)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通胀的危害:价格信号失真,经济混乱,财富强行再分配,有利于债务人,包括负债的政府。3、经济增长及其度量GDP:国内生产总值两种常用的核算方法:最终产品法即支出法:C+I+G+(X-M)收入法:工资+税收+利润+利息+地租

7. 怎样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和其他信贷条件,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措施。它是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西方经济学认为,酌情使用的货币政策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存在大量失业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交替使用二者称为补偿性货币政策。通过酌情使用货币政策调整总需求(即总支出)的行动,通常也叫“经济微调”。
 
在经济衰退、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首先采取措施,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货币供给扩大,松动银根,容易得到贷款,而且使利息率降低;信贷放宽和利息率下降,刺激公私投资增加;投资上升,通过投资乘数作用,会大大提高就业水平与价格,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消除衰退,解决失业。在经济高涨、价格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首先采取措施,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准备金减少,通过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带来存款货币多倍收缩;货币供给减少,收缩银根,难以得到贷款,而且使利息率提高;信贷收缩和利息率上升,迫使公私投资减少;投资减少,通过投资乘数作用,会大大降低收入和价格,减少就业机会。这样,就可以消除和解决通货膨胀。

怎样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8. 如何学好宏观经济学呢

在初次接触宏观经济学的时候,许多同学大概
都会觉得宏观经济学很抽象,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距
离太远。

    一旦产生了距离感,学习的兴趣就会下降。接
下来的事情就是在学习上的投入越来越少,进而是
学习上的困难越来越多,产生恶性循环。

    这样的情况应该尽力去避免。   
        在学习之初感觉宏观经济学抽象其实是
很正常的情况,关键在于:在学习上遇到类
似这样困难的时候,要努力减少盲目性、提
高自觉性,即尽可能正确对待所出现的问
题。

        正确认识下述诸问题,对于在宏观经济
学的学习上能够有一个好的开头,是非常重
要的。 
第一、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抽象性。
同学们感觉宏观经济学抽象是不奇怪的,因为
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本身就具有
一定的抽象性。

        例如,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用一条直线就把
一国消费需求和影响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来
了。用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概括如此复杂的经济现
象,可信吗?可以肯定地说: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首先,经济现象很复杂,影响家庭消费
需求的因素很多,但是,如果“眉毛胡子一把
抓”,反而什么也看不清楚。所以,要认识消
费需求,首先需要抓住影响消费需求最重要
的因素——这就是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线性
的消费函数正是把这一点突出出来。同时,
线性的消费函数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自发
性消费)把影响消费需求的其他因素都包括
进来了。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各个家庭的消费习惯和
消费方式肯定是各式各样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可
以用一个统一的消费函数来进行概况呢?提出这样
的问题当然也是很自然的。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认识:经济学总结出
来的规律一般是大数规律、或统计规律,宏观经济
学总结的规律更是如此。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存在消费倾向递减
的规律。但是,这并不排除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习
惯于按照相反的方向(消费倾向递增)进行消费。
        只要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家庭确实
存在消费倾向递减的情况,这样的规律
就是可信的,从而对我们认识宏观经济
现象有启发性、对我们解决宏观经济问
题有帮助。

        当然,抽象的方法不可避免要牺牲
一部分真实,但是要知道:这是更好地
认识真实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可以说,抽象的方法就是通过牺牲
一部分真实去换取对更大真实的认识。
最后,许多同学可能会对从同一个经济现象中
抽象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感到困惑不解。
       在宏观经济学中,对同一个问题,例如消费需
求的决定,可以同时并存好几个不同的甚至相互对
立的消费理论或消费函数。
       同学们很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到底哪个
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老实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出在哪
儿?
       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经济
学的理论是对经济规律的主观概况,对与不对,也
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问题在于,和自然科学相比,对经济学理论的
检验要困难得多。

        既然要检验经济学理论的对错很困难,许多相
互对立的经济学理论同时并存就不奇怪了。

        虽然检验存在困难,但仍然需要对经济学理论
进行检验。通过检验,特别是时间老人的检验,不
同经济学理论的高下总能够逐渐被人们所鉴别。这
样,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就会逐步提高。
另一方面,检验方法本身也在不断的进步。

       随着检验方法的进步,我们评价不同经济理论
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总的说来,经济学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
还是一门“成长性”学科,非常需要通过我们大家
(包括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获得进一步的发
展。
第二、宏观经济学叙述方法的抽象性
在叙述方法上,宏观经济学有一个从简单到复
杂、从抽象到具体的框架结构。最初接触的几章,
恰恰是最抽象的,因此,在理解上出现困难是很正
常的。
        不过,我们应该知道,宏观经济学叙述方法的
这种抽象性,并不是独特的,而是使材料的安排更
加条理化的一般方法所要求的。
        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二者有类似的地方。
         正因为宏观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具有这样
的特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能太性急,
不要指望一下子掌握全部结论。相反,学习
需要耐心,需要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
积累。
         如果对宏观经济学叙述方法的这种抽象
性有较深的理解,那么,我们学习起来就会
减少很多困难。
         这里提出两点: 
(1)、本课程我们要学习简单凯恩斯模
型、两市场模型(IS—LM模型)、总供求模
型三个基本模型。
         简单凯恩斯模型是最抽象的,以后越来
越具体。就封闭经济情况而言,总供求模型
是最后完成的模型。
        说简单凯恩斯模型最抽象,主要是指该
模型没有考虑利息率、从而货币因素对总需
求、总产量的影响,也没有考虑总供给的各
种情况(利息率、货币因素在两市场模型中
研究,总供给在总供求模型中研究)。
        经过这样的说明,简单凯恩斯模型所具有的抽
象性就容易理解了。

        不过,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通过较为深入的研
究,就可以发现,简单凯恩斯模型的结论不仅是抽
象的,同时也是具体的。

        理解这一点的要点是:不仅要把简单凯恩斯模
型看成是对宏观经济最一般的说明,而且要把它看
成是对宏观经济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的说明。
例如,简单凯恩斯模型对总产出决定问
题的说明,一方面,它是抽象的,因为没有
考虑货币因素以及总供给的不同情况;另一
方面,它也是具体的,因为可以把它的结论
看成是对利息率不变、供给能力极度过剩情
况下的说明。就这个方面而言,简单凯恩斯
模型的结论会作为对全部情况中的一种情况
的说明再现于两市场模型和总供求模型。 
      (2)、由于本课程具有从抽象到具体的
叙述结构,在前面的模型(例如简单凯恩斯
模型)中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对某问题全面的
回答,而是部分的回答。

        经过以后各个模型的研究,对该问题的
回答就会由于不断加入新的内容而变得更为
全面。

        因此,千万不要误认为前面的模型对某
问题的说明就是最终的结论。
例如,简单凯恩斯模型通过乘数理论说
明扩张财政会通过刺激家庭消费需求增加而
导致总需求增加。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不
是问题的全部。

        在某种情况下,扩张财政会使得企业投
资需求减少而使总需求的扩张受到一定的限
制。

        这一情况——挤出效应——要在两市场
模型中研究。而扩张财政使总需求扩张是否
能导致总产出增加、导致总产出增加多少,
则要在总供求模型中研究。
因此,就封闭经济而言,财政政策的
产出效应问题要经过三个模型的研究才能
得出最终的答案。

        这里仅是以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问题
为例进行说明,其他许多问题也是如此,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个部
分之间、各个模型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三,感性知识准备不足。
        有些同学认为宏观经济学很抽象,一个
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同学关于经济运行
的感性知识准备不足。

        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如果要取得比较
好的效果,那么,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在
新知识和知识接受者已经具备的知识之间发
生碰撞、发生共鸣。
就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来说,如
果同学们对经济运行的感性知识或实际知识
有比较充分的准备,那么,这里所说的碰撞
和共鸣就会很容易发生。 

        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对学习者的
感性知识有比较高的要求,是由经济学的学
科属性决定的。
        总的来说,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
属于应用文科,和现实经济生活的联系非常
密切。 
        在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中,充
满着各种理论,即对经济现象因果联系的
理论解释。

        经济理论有的比较浅显,有的异常复
杂,很难弄懂。

        但是,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是:为什
么要建立经济理论?为什么要对经济现象
的因果联系进行理论解释?
        归根到底一句话,是因为对现实的经
济运行感到不满意,是因为需要解决现实
中出现的经济问题。

        这虽然只是一个非常肤浅的道理,但
是,非常重要,如果忽略了,就会在学习
上增加许多不应有的难度。 
正因为存在这么一个道理,我们在学习
中对于形式化(数学表达)和经济逻辑(即
经济含义)的掌握应该有所侧重。
        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来说,经济逻辑、
经济含义第一,形式化、数学表达第二。
        形式化、数学表达不是不重要,但是,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逻辑、经济含义,以及经
济逻辑、经济含义背后的现实经济问题背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尽可能地了解
现实经济问题背景,也需要掌握经济理论的
数学表达, 
        由于从校门到校门,本科阶段的同学们
对于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的感性知识
准备不足是很自然的。

        但是,为了学好宏观经济学,必须补上
感性知识这一课。

         怎么补?很简单,就是在看报、看电
视、上网的时候,对宏观经济信息予以更多
的关注。
宏观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就业(失
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利率、汇率等
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媒体非常关心,
有很多报道。

    只要对这类消息稍多留意,通过日积月
累,我们对宏观经济的感性知识的掌握就会
大为改善。

    感性知识的准备改善了,学习宏观经济
学就容易多了。 
下面,来谈另一个问题。
本课程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
学,那么,这一理论是否适合中国的情况
呢?这个问题肯定是同学们所关心的。下
面简单谈一谈。

        应该以199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间
段,1997年以前的我国宏观经济是一种情
况,1997年以后则是另一种情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1997年,
我国的宏观经济不仅完全不能用凯恩斯宏观
经济学来解释,而且恰好表现为和它相反的
另一个极端。
        凯恩斯经济学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经
济萧条、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
加。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经济学主要
研究:有效需求为什么不足?用什么办法刺
激有效需求增加、从而促使产量增加?
我国1997年以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不
是需求不足,恰恰相反,是需求过旺,特别
是投资需求过旺,被称为投资“饥渴症”。

         需求过旺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
涨),而且往往和经济结构的恶化相伴随。

        因此,在这一时间段,我国宏观经济需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怎样限制总
需求:一方面,怎样刺激总供给。 
        经过改革开放,伴随着我国逐步由短缺
经济变成过剩经济这个大背景,1997年以后
我国的宏观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总需
求不足,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与此同时,
物价下跌、通货紧缩直至2002年。

        在这一时间段,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
要问题由总需求过旺变为总需求不足,这
样,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为主旨的凯恩斯主
义宏观经济学就会发现它的用武之地可以延
伸到地球的另一边。 
        凯恩斯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情况下宏观经济现
象的理论解释,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怎样认识
总需求不足的现象、怎样解决总需求不足这一我们
还十分陌生的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1997年以前,我国读者因为看到宏观经济学
讲的都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市场萧条、生产过剩这
一类事情而觉得与己无关,那倒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在1997年以后,如果我们还是抱原来的
态度、还是认为宏观经济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那就完全错了。 
        凯恩斯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情况下宏观经济现
象的理论解释,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怎样认识
总需求不足的现象、怎样解决总需求不足这一我们
还十分陌生的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1997年以前,我国读者因为看到宏观经济学
讲的都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市场萧条、生产过剩这
一类事情而觉得与己无关,那倒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在1997年以后,如果我们还是抱原来的
态度、还是认为宏观经济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那就完全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