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创新发展

2024-05-12 06:55

1.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创新发展

2006年,医院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在很多领域率先开展了许多高难度、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业务。全年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50项,其中同种异体左全肺移植术、胰腺移植联合肾移植术、肝脏移植术均为医院独立完成。APC(氩气刀)技术治疗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及胃肠道出血的止血、静脉栓塞术联合硬化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夫精人工授精技术、阴道B超监测排卵、B超下输卵管通液、肺叶切除后支气管残端瘘的介入封堵治疗、布—加综合征的球囊扩张及支架介入治疗技术等均填补了自治区空白;此外,呼吸内科还在全区率先开展了纤维支气管镜氩气刀治疗气道疾病。消化内科在2006年开展的内镜粘膜切除法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技术达到完善及规范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的开展提高了医院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水平,巩固了在自治区的领先地位。肾内科开展了糖尿病肾病患者腹膜透析治疗的研究。眼科开展的PT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临床研究。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创新发展

2. 内蒙古医学院附院的发展

近年来医院加强了同区外先进医院的横向联合,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同北京安贞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开展各类心脏病手术治疗和冠心病介入治疗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医院还十分重视国际间的交往,先后同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俄罗斯、蒙古国、澳大利亚、香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名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派出80多位同志赴国外留学,使医院科研能力和医疗工作水平一直居自治区卫生行业领先地位。随着管理现代化的推进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和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要求,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医院的经济信息化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较完整的HIS和INTERNET网络为一体的包括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后台信息管理,住院病人管理,病房医嘱管理,药品管理,后勤物资管理,设备器材管理,人事及编码管理,院长查询,财务管理,医疗统计,病案微机管理,图书信息管理,社保收费,疫情网上报告,医院网站,先进医疗设备诊断治疗计算机信息化在内的实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医院的各项医疗和管理工作。

3.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历史发展

附属医院筹建于1956年,1957年底门诊楼竣工,1958年3月1日正式开诊。因病房楼尚未竣工,为了给医学院56级的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医院在保证门诊工作的基础上,在门诊楼内设正式病床100张,简易病床50张。建院初期,医院占地面积34,060平方米,建筑面积17,982平方米,其中门诊医疗用房4,128平方米,病房区用房12,054平方米。1960年,病房楼竣工并投人使用,此后开放病床数逐年增加,到1962年正式床位达到原定的500张。1979年,肿瘤科、同位素楼竣工。1986年,建筑面积8,260平方米的新建门诊大楼启用,原门诊区加层扩建后成为病房区,便会院开放床位数达到650张。同年,建成CT楼、新华旅社、放射科楼。1987年完成了住院部扩建加层。1994年,完成了手术室的改建,建成了设有15个手术间,20个手术台的全区一流的手术室。1995年,成立康复科、特需医疗服务中心,医院总床位数达到850张。此后,又完成了3,400平方米制剂楼的建设。2005年,7.2万平方米的新住院大楼建成并投人使用,新大楼设有448间现代化标准病房,设置1,332张病床,并设有洁净手术室、层流病房、中心药房以及CT、ECT、PET—CT、回旋加速器、直线加速器等专用机房。新大楼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医院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同年,医院将原手术楼改造成为环境舒适、设备齐全的体检保健中心,对未拆除的10,382平方米旧住院楼进行了改造装修,分别用于医疗和行政办公用房。此后,又相继完成了物流配送中心、制氧机房、高压氧治疗中心、生殖中心的建设。2007年,为了适应临床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将医学院实验楼1-5层改建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2008年初,完成了对门诊大楼的改造,改造后的门诊楼使用面积增大,格局更加合理,更加方便了患者的就医。截止目前,我院占地面积为53,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含生活用房)193,456平方米、门诊医疗用房10,752平方米、病房区用房71,892平方米,设置床位数为1667张。2005年,医院成功地推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了物业管理公司,提高了医院后勤服务水平。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历史发展

4.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规模建设

医院占地面积53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802平方米,医院核定床位1500张,实际开放床位1667张。医院设有56个业务科室(临床专业科室34个、医技科室12个)、25个职能科室。医院现有职工1975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13人(占全院职工的81.67%),高级职称286人,中级职称420人,博士学位人员39人,硕士学位人员302人,本科467人。2006年,医院门诊总诊疗人次从上年的676,062人(次)一跃升至934,136人(次),门诊量比上年增加38.2%;平均每日诊疗人次从1815.2人(次)上升为2559.9人(次),增加了41%;医院入出院人数都从上年的3.4万余人增加到4.1万余人,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收治病人总数从36,226人增加到43,497人,增加幅度达到了20.1%;住院病人比上年增加20.1%,医院各项业务指标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5. 内蒙古医学院附院的规模

医院现有在编在岗职工1596名,其中正高职称111名,副高职称179名,博士学位人员32名,硕士学位人员237名。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41人。医院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4年被卫生部授予“三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1997年被团中央、卫生部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998年跨入“全国百佳医院”行列;1999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医院”;同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2001年被卫生部指定为“临床药理研究基地”;2003年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评为“全国百姓放心医院”。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院管理局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同年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评为“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医院妇产科还被授予“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内蒙古医学院附院的规模

6. 内蒙古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

医院十分重视加强高精尖技术项目的开发,提出了“重点扶持,均衡发展”的思路。肾内科、神经内科、骨科、普外科、血液科、消化内科、耳鼻喉科以及妇产科等科疾病诊治水平处于内蒙古及包头地区领先地位,肾内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包头市领先学科,麻醉科被评为包头市领先学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心外科、眼科先后与北京安贞医院、北大医院、北京呼吸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医院承担着包头及周边地区为一体医疗任务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麻醉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医学检验学专业的教学、实习任务。近五年来,医务人员共完成科研项目61项,其中2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7项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1项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自治区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6项获包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共撰写论文750篇,发表在和数医学刊物上,其中,国家级175篇,省市级340篇。

7. 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成果

医院坚持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加大科研投入。截至目前,医院共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成果160项,在专业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千余篇。医院作为内蒙古医学院最大的临床医学教学基地,现设有16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学院十余个专业约2400余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及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此外还承担着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任务。五十年来为国家及自治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医学人才。

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成果

8.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学科建设

2006年,医院根据《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学科建设纲要》,对全院各学科进行了学科水平评估,将全院学科分为3类进行管理,一类学科9个,二类学科10个,三类学科11个。继续贯彻“全面推进,重点支持”的学科建设方针,给不同类别学科专业制定了不同的奋斗目标。集中力量继续支持自治区领先和重点学科建设,扶持下一周期评审中有可能获得领先、重点学科的专业。为了不断完善医院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学科建设,满足病人需求,2006年,医院成立了风湿病科,解决了常见病风湿病分散在许多非专业科室诊治的问题;按照现代急救管理模式,重新建造了急救中心,调整了专业设置,配合呼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做好呼市地区的急救工作,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加强了对核医学科的建设,成立了PET-CT中心,开展ECT工作;成立了生殖医学中心,填补了自治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医院继续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立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后备队伍。为营造学术氛围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动态,拓展医务人员视野,更新知识,医院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医院举办学术讲座21次,参加人员2000余人次;派出国外学习7人;派出国内进修学习50人。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承办了全区专业分会的学术会议10次,科研成果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