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

2024-05-08 22:59

1. 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

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两者之间有3点不同,相关介绍具体如下:
1、流动性大,风险性小不同:
国际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因为无控制权),随着二级市场的日益发达与完善,证券可以自由买卖,流动性大,风险性小。
国际直接投资一般都要参与一国企业的生产,生产周期长,一般在10年以上,由企业的利润直接偿还投资。资金一旦投入某一特定的项目,要抽出投资比较困难,其流动性小,风险性大。
2、投资渠道不同:
国际间接投资必须通过证券交易所才能进行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只要双方谈判成功即可签订协议进行投资。
3、投资内涵不同:
国际间接投资又可称为“国际金融投资”,一般只涉及到金融领域的资金,即货币资本运动。运用的是虚拟资本。
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要素的投资,它不仅涉及到货币资本运动,还涉及到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运动及其对资本使用过程的控制。运用的是现实资本。

扩展资料:
其他介绍:
国际间接投资受国际间利率差别的影响而表现为一定的自发性,往往自发地从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家流动。
国际间接投资还受到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经常在国际间频繁移动,以追随投机性利益或寻求安全场所。二战后,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国际间接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流动速度也越来越快。
具有较大的投机性,在这个领域,投资与投机的界限有时难以划分。国际直接投资是运用现实资本从事经营活动,盈利或亏损的变化比较缓慢,一旦投资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间接融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

2. 国际金融的国际投资

各国官方和私人对外国进行的投资,其总体就是全球范围的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货币资本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以获取更多利润为目的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投资几乎全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战后,苏联、东欧国家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参加对外投资活动,其中主要是石油输出国。到20世纪80年代初,对外投资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已有40余个。21世纪后,国际投资进入金融经济的新时代,对冲基金发挥了跨时代的作用。

3. 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 什么是外汇金融投资

外汇投资是指企业以外币资产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联营投资或接受其他单位以外币资产作为资本金联营投资。因此,企业投资包括两个方面,即投入和投出。 [1] 
是指投资者为了获取投资收益而进行的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行为。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的含义指的是把一国货币兑换为另一国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的经营活动。静态的含义是指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外国货币及以外币表示的资产。通常所称的“外汇”这一名词是就其静态含义而言的。其特点是风险大,但风险可控,操作灵活,杠杆比率大,收益高等。

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 什么是外汇金融投资

4. 国际直接投资的优缺点

1、国际直接投资的优点:
(1)、有利于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外直接投资,将为其实施这一战略任务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通过对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将一些长线产品和产业转移出去;可以利用外国资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有利于深化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际直接投资将会推动经济改革的进程;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外贸、银行、保险、证券、商业等方面深化体制改革,以适应这些领域逐步开放的需要。
(3)、有利于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与跨国公司进行广泛合作,引进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网络,扩大出口。

2、国际直接投资的缺点:
(1)、对外投资行为混乱无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还处在逐步开放的进程当中,目前为止,市场当中的信息流通还很闭塞,对于国际市场的具体环境还缺乏直观可靠的认识,且对外投资没有一个良好的渠道,这导致了对外投资的行为混乱无序。
(2)、风险回避和预防的缺失。投资者对于国际市场的总体走向和时事变化缺乏及时的信息和全面的认识,对于在投资过程中分辨资本投入的效益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导致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承担了大量的贸易风险。
(3)、对外经贸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市场规则的制约。
扩展资料:
国际直接投资有以下几种主要理论:
(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国际直接投资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
(2)、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3)、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性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
(4)、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直接投资

5. 国际直接投资的优缺点

1、国际直接投资的优点:
(1)、有利于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外直接投资,将为其实施这一战略任务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通过对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将一些长线产品和产业转移出去;可以利用外国资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有利于深化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际直接投资将会推动经济改革的进程;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外贸、银行、保险、证券、商业等方面深化体制改革,以适应这些领域逐步开放的需要。
(3)、有利于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与跨国公司进行广泛合作,引进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网络,扩大出口。

2、国际直接投资的缺点:
(1)、对外投资行为混乱无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还处在逐步开放的进程当中,目前为止,市场当中的信息流通还很闭塞,对于国际市场的具体环境还缺乏直观可靠的认识,且对外投资没有一个良好的渠道,这导致了对外投资的行为混乱无序。
(2)、风险回避和预防的缺失。投资者对于国际市场的总体走向和时事变化缺乏及时的信息和全面的认识,对于在投资过程中分辨资本投入的效益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导致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承担了大量的贸易风险。
(3)、对外经贸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市场规则的制约。
扩展资料:
国际直接投资有以下几种主要理论:
(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国际直接投资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
(2)、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3)、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性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
(4)、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优缺点

6. 国际直接投资的优缺点

1、国际直接投资的优点:
(1)、有利于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外直接投资,将为其实施这一战略任务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通过对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将一些长线产品和产业转移出去;可以利用外国资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有利于深化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际直接投资将会推动经济改革的进程;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外贸、银行、保险、证券、商业等方面深化体制改革,以适应这些领域逐步开放的需要。
(3)、有利于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与跨国公司进行广泛合作,引进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网络,扩大出口。

2、国际直接投资的缺点:
(1)、对外投资行为混乱无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还处在逐步开放的进程当中,目前为止,市场当中的信息流通还很闭塞,对于国际市场的具体环境还缺乏直观可靠的认识,且对外投资没有一个良好的渠道,这导致了对外投资的行为混乱无序。
(2)、风险回避和预防的缺失。投资者对于国际市场的总体走向和时事变化缺乏及时的信息和全面的认识,对于在投资过程中分辨资本投入的效益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导致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承担了大量的贸易风险。
(3)、对外经贸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市场规则的制约。
扩展资料:
国际直接投资有以下几种主要理论:
(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国际直接投资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
(2)、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3)、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性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
(4)、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直接投资

7.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于60年代初期由海默提出,其后经过维农、巴克利、小岛清等人的发展,到70年代后期终于由邓宁完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问题时,强调了与传统国际资本流动有两个不相同的地方:其一是强调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其二是强调这类企业可以节省交易成本8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并不具备上述优势,它们往往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和纺织、简单食品加工等,缺少名牌产品,广告费用支出较少。但80年代以后有学者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经济理论界一般认为有代表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400-1500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是零,从而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数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的国家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数增长。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又将经济发展周期与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结合起来,以说明某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是怎样随着其竞争优势的消长而相应变化的。可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邓宁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不能仅仅用经济指标衡量,它还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市场机制、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因素。一国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趣味优势可以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从所有权优势看,国家层面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市场规模及其特征、政府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产品和加工技术深度、产品差异成度、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企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生产规模、产品加工深度、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技术、企业获得低成本要素供给的能力等。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1983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性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2)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它们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要,这种创新活动必然形成竞争优势;(3)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4)从产品特征上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力。 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把触角直接伸向了发达国家,并成为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新趋势,是跨国公司理论界面临的重要挑战。英国里丁大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问题的著名专家坎特威尔教授与他的弟子托兰惕诺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并提出了两个命题:(1)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在两个命题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从历史上看,技术积累对一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技术创新是一国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掌握和开发尖端的高科技,引导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特征和地理特征。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投资方向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新型工业化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技术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在对外投资方面,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如中国台湾省的跨国公司在化学、半导体、计算机领域,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领域,韩国、香港特区企业在半导体、软件开发、电信技术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维农在实证分析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外投资理论-产品周期论。该理论将产品周期划分为新产品创新、成品成熟和产品标准化三个阶段。当产品处于第一阶段时,为垄断技术,防止竞争进入,生产者选择在国内生产。当产品进入第二阶段时,随着产品出口的增加,生产者垄断的技术也因此扩散,仿制品开始出现,由垄断技术带来的优势出现丧失的危险。为了避免贸易磨擦、接近消费市场和减少运输费用,生产者选择到其他发达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当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的经营策略。当产品处于第三阶段时,生产者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消失,竞争的焦点是产品的价格。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者选择到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当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的策略。当某产品进入第二第三阶段时,生产者又开发出新一代产品,并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六)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新近年来,国际经济学者克服了以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而发生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试图从新的角度阐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其创新之处在于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包括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对国际直接投资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以往诸多理论都仅从直接诱发要素单方面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从而导致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一般情况下,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诱发因素,因为对外直接投资本身就是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但是,单纯的直接诱发要素不可能全面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尤其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在资本、技术等直接诱发要素方面往往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其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8.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述

国际直接与间接投资向对应的概念,是指为了在国外投资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而进行的在国外直接建立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活动。分类(一)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为三种类型:1、横向型投资:同样或相似的产品,一般运用于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2、垂直型投资:可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程序的产品。多见汽车、电子行业;可是不同的行业有关联的产品,多见资源开采,加工行业。3、混合型投资 :生产完全不同产品,目前只有少数巨型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二)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可分为:1、创办新企业:又称绿地投资,分两种方式,独资、合资2、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程序,渠道,购买东道国企业的股票达到一定比例,从而通过控制的权利。(三)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种形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