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湘潭的变化?

2024-05-02 14:46

1. 30年来湘潭的变化?

 一、伟大的业绩,喜人的硕果
  (一)改革开放30年,是湘潭社会需求不断跃升的30年
  ——投资强度持续有力。
  1978-2007年,湘潭适应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5.7亿元,有效地扩充了产业规模、加快了社会发展、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1、农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全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1978年以后,全市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有效修缮、维护、改造和加强。
  尤其是近年来,全市通过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电网配套工程建设等,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更快改善,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7年底,全市有水库380座,水库容量9.4亿立方米,堤防长度270公里,一般的水旱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17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97%。
  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获得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0.3万千瓦,平均每亩耕地达1千瓦,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居全省各地市前列。
  2、工业技改。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的着眼点由追求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通过企业内部挖潜改造,逐步扭转了工业生产的徘徊局面,湘潭工业迈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1978-2000年,全市共投入技改资金108亿元,湘钢、韶峰水泥、湘潭电化、湘潭发电、湘潭电机等重大技改项目相继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大大强化了湘潭的工业基础。
  进入2000年后,湘潭利用老工业城市的各种资源,坚持实施强工富市战略,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建设工业园区,全市工业注入新的活力,步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九华吉利汽车成功投产,钢材压延加工基地形成,工程建筑机械产业加快发展,矿山装备产业正在按规划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初具规模,清洁能源产业已成雏形。
  工业内生成长机制开始形成,工业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运输日趋发达。
  建国前,湘潭交通运输以民间水运为主,铁路、公路运输虽有一点,但不畅通。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和发展,湘潭已建成一个由铁路、公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湘潭全境公路密布,铁路贯穿东西,交通四通八达,运输工具先进快捷,形成了一个干支相连、县乡相通、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水陆交通运输网。
  200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695公里,比1978年增加530公里,其中市区道路452公里,比1978年增加342公里,路况条件已远非昔比。
  全市境内有国道2条,长达289.8公里,省道长达154.2公里。
  已建的高速公路有长潭高速、潭邵高速、潭耒高速、长潭西线、醴潭高速5条,潭衡西线、韶山高速正在建设中,加上107国道和320国道在湘潭交叉,湘潭成为了全国公路的重要枢纽,也成为全国地级市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
  全市公路网密度为53.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万人占有9.3公里,公路密度大大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湘潭境内有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横跨湘江的大桥9座,城市“五桥二环”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100%的乡镇、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通客车。
  全市铁路里程154公里,京广、湘黔、正在建设中的武广客运专线穿越市境,另境内还有35条厂矿铁路,全长225公里。
  全市通航里程260公里, 1994年建成十四总千吨级码头后,2006年铁牛埠港区一期工程3个千吨级泊位、河西中心港区3个千吨级泊位先后建成投入使用。
  2007年,湘潭港货物年吞吐量突破500万吨,迈入全国内河大港行列。
  (2)邮电通信突飞猛进。
  湘潭电信的真正腾飞始于1993年,通过实施“165” “718”“515”通信工程,开创了湘潭电信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并引发了一轮住宅电话热,BP机、大哥大也逐步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圈子。
  1993年建成移动电话网、无线寻呼网、电视电话会议网;1994年建成农村大集镇以上容量长途数字传输网以及农村大集镇以上国际、国内程控电话直拨网、数字数据和分组交换网;1995年成功实现电话号码升七位;1996年建成多媒体宽带业务网;1997年建成湘潭信息港,1998年开通ATM/中继网,进行了因特网和“168”系统的扩容改造;1999年,移动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GSM数字移动基站,顺利开通8万门GSM交换机,结束了湘潭没有数字交换局的历史。
  年内中国联通湘潭分公司成立,并在2001年实现了全国及全省的入网联调。
  通信能力的增强带来了业务量的成倍增长,至2007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73.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81.2 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5.9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28.7部/百人。
  2007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达17.8万户。
  (3)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过30年的建设,尤其是2000年开展的“一化三清”建设,湘潭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城市供水供气、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等均取得了令入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健全的营运、管理网络。
  7年中,全市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0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4平方公里拓展到80平方公里。
  河东新区基本成形,东方红广场、白石公园、锦源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成为湘潭城市形象的新标志。
  河西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核心商务圈建设全面启动。
  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
  河西污水处理厂投入营运,河东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
  城市天然气用户达5万多户。
  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水平全面提升,湘潭成为省级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0年来湘潭的变化?

2. 湘潭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

LV.5 2016-05-09

湘潭市境内自汉代设立第一个县治--湘南县并构筑县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自唐移湘潭县治于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基本确立今湘潭市区和湘潭县的境域有1200余年。湘潭境内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 。 汉代,当今市境湘河口以上,涟、涓二水流域属湘南县(今长沙)。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从湘南划出西部一片地域作为湘乡侯国,后转为湘乡县。湘乡的划出,有助于保障以临湘为中心的中心文化不受开化较晚的蛮族文化的干扰。因而自战国至汉,乃至其后几百年,湘乡都成为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撞击点。
东汉末年,曹、刘、孙相争,市境初随荆州属刘备,后属孙吴政权。湘乡人蒋琬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诸葛亮死后,继承相位,位至大司马。
南朝齐,湘南县分解,划地给湘南县周围各县,主要部分入衡阳县,衡阳郡治一度迁至原湘南县城。南朝齐将连道 并入湘乡,加强湘乡的力量,一直待续至解放初期。 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湘乡人曾国藩办团练、建湘军,与太平天国战,与捻军战。湘军名噪一时,仅湘乡一县以战功敍官见于地方志的达7800余人,文官知府以上86人,武官副将以上1153人。湘军的中、上级军官,湘乡人几达半数,时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湘军在反对外来侵略中亦多立战功。尤以刘锦棠为前敌总指挥,蒋凝学以布政使兼理粮台专司粮秣供应的西征军最突出。两个湘乡人配合默契,率“老湘营”扫荡阿古柏、白彦虎匪帮,为收复新疆建立了赫赫战功。从此,部分湘军留守新疆、甘肃、宁夏一带,其后裔有的定居于此,甚至自成村落,保留湖湘习俗、方言,故有诗称“湖湘子弟满天山”。
鸦片战争后的清末民初时期,随着湖南行政中心长沙开埠、粤汉铁路通车以及广州贸易地位的相对下降,湖南商业活动向长沙转移,湘潭商业渐趋凋敝。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该境内率先投入斗争者刘道一、刘揆一,为黄兴引荐了湘潭会党首领马福益,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筹划了“甲辰起事”,不料事泄流产,次年,马福益牺牲。光绪三十二年,湘乡人禹之谟发动湘乡学生反对知县陶福曾,掀起一场震动全省的学生运动,不久,禹之谟冤死狱中。同年,刘道一奉命发动“萍浏醴起义”,湘潭会党成员参加者众多,起义坚持近月,后遭湘、鄂、赣三省五万余官兵反扑,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刘道一牺牲。

3. 湘潭和十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近年来,湘潭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湘潭的几条主干通车了,其中就包括芙蓉大道、莲城大道。四桥东、西引线综合提质改造、江南大道、万楼东路、湘潭大道综合提质改造、羊牯大道、宝庆路路面提质改造、新湘路综合提质改造都将通车。



   全线增设2座行人过街通道;完善并调整公交站台位置;商城路——团竹路段修建综合管廊;芙蓉大道上跨湘黔铁路,拆除现状谈爱桥,新建大跨度高架桥一座;排水结合海绵城市设计并施工;保留现有主车道照明系统,增加辅道和人行道照明主路幅由原来的50米扩展为60米,将原道路两侧辅道拓宽2.5米,形成7.5米宽辅道,新建2.5米宽的人行道、两侧各建10米宽绿化带。为改善交通,结合万楼新城区二级渠景观要求,新建跨渠桥梁。此次改造还对所有管线一次性设计并入地敷设到位,道路两侧增设污水管,东侧增设弱电管线,西侧增设110KV电力管线、D400给水管等,以实现莲城大道功能大提质和形象大提升。此次芙蓉大道提质改造主要内容为路面提质改造,道路两侧各加10米绿化带,并将全线辅道和人行道拉通;优化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湘潭现在的发展日新月异,建设也越来越好,不过小时候的那些生活的巷子也只能存在在记忆里了。

湘潭和十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4. 湘潭的历史沿革

湘潭市境内自汉代设立第一个县治--湘南县并构筑县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自唐移湘潭县治于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基本确立今湘潭市区和湘潭县的境域有1200余年。湘潭境内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 。 汉代,当今市境湘河口以上,涟、涓二水流域属湘南县(今长沙)。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从湘南划出西部一片地域作为湘乡侯国,后转为湘乡县。湘乡的划出,有助于保障以临湘为中心的中心文化不受开化较晚的蛮族文化的干扰。因而自战国至汉,乃至其后几百年,湘乡都成为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撞击点。东汉末年,曹、刘、孙相争,市境初随荆州属刘备,后属孙吴政权。湘乡人蒋琬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诸葛亮死后,继承相位,位至大司马。南朝齐,湘南县分解,划地给湘南县周围各县,主要部分入衡阳县,衡阳郡治一度迁至原湘南县城。南朝齐将连道 并入湘乡,加强湘乡的力量,一直待续至解放初期。  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湘乡人曾国藩办团练、建湘军,与太平天国战,与捻军战。湘军名噪一时,仅湘乡一县以战功敍官见于地方志的达7800余人,文官知府以上86人,武官副将以上1153人。湘军的中、上级军官,湘乡人几达半数,时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湘军在反对外来侵略中亦多立战功。尤以刘锦棠为前敌总指挥,蒋凝学以布政使兼理粮台专司粮秣供应的西征军最突出。两个湘乡人配合默契,率“老湘营”扫荡阿古柏、白彦虎匪帮,为收复新疆建立了赫赫战功。从此,部分湘军留守新疆、甘肃、宁夏一带,其后裔有的定居于此,甚至自成村落,保留湖湘习俗、方言,故有诗称“湖湘子弟满天山”。鸦片战争后的清末民初时期,随着湖南行政中心长沙开埠、粤汉铁路通车以及广州贸易地位的相对下降,湖南商业活动向长沙转移,湘潭商业渐趋凋敝。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该境内率先投入斗争者刘道一、刘揆一,为黄兴引荐了湘潭会党首领马福益,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筹划了“甲辰起事”,不料事泄流产,次年,马福益牺牲。光绪三十二年,湘乡人禹之谟发动湘乡学生反对知县陶福曾,掀起一场震动全省的学生运动,不久,禹之谟冤死狱中。同年,刘道一奉命发动“萍浏醴起义”,湘潭会党成员参加者众多,起义坚持近月,后遭湘、鄂、赣三省五万余官兵反扑,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刘道一牺牲。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多在境内进行拉据战,弄得兵灾不断,民众叫苦不迭。此后,湘潭工商业日渐衰落,仅滴水埠之石膏、鹤岭的锰矿和谭家山的煤矿先后得到开采,产业工人达到一定数量,湘潭也成了中国的“锰都”。湘潭县境内民国时开始修筑铁路,粤汉、浙赣、湘黔交汇在县城以东30公里的株洲,湘潭县城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渐由其取代,株洲镇快速发展,并最终脱离湘潭独立成市。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在湘潭下摄司地区兴建中央电工器材厂(电机厂)、中央机器厂(飞机厂)、中央钢铁厂、电厂,并修筑湘黔铁路,然而由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入华北、华中,致使机器厂、钢铁厂、电厂和铁路、铁桥停建,所征9000亩土地后来修成飞机坪,湘潭失去了一次复兴经济的机会。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有烧杀掳掠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湘潭经济更加萧条,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抗日战争等战争的毁灭性破坏彻底结束其作为消费性贸易城市的阶段,其后湘潭逐渐转入了工业城市的阶段 。 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年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3年4月,政务院批准湘潭市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代管。1968年9月成立湘潭市革命委员会,1980年10月市革命委员会改名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为省直辖市。1983年8月,湘潭地市合并,将其原湘潭地区的浏阳县划归长沙市,醴陵、攸县、茶陵、酃县划归株洲市,湘潭、湘乡两县划归湘潭市。湘潭实行市管县体制。全市辖湘潭、湘乡两县和雨湖、岳塘、湘江、板塘、郊区五个区。1984年,将湘潭县的银田镇和韶山区划出设立县级韶山区,由湘潭市管辖。1986年湘乡县改市,仍由湘潭市辖。1990年韶山撤区建市,1992年湘潭市城郊区由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区五个行政区以湘江为界调整为雨湖、岳塘两个行政区。2005年8月1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2号):将湘潭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湘潭市雨湖区雨湖路迁移至湘潭市岳塘区芙蓉路。2009年,根据湘潭市政府决议,将面积138平方千米的响水乡成建制划归雨湖区,由九华示范区托管,雨湖区面积由74平方千米扩大为212平方千米。2010年,将响塘乡、姜畲镇成建制划归雨湖区,雨湖区的面积增加到451.39平方公里,由全省35个行政区中的第32位提升到11位,两年时间面积扩大5倍多。2012年3月20日,湘潭市委决定将湘乡市龙洞镇的7个行政村和金石镇的2个行政村成建制划归韶山市,调整后,韶山市的面积由原来的211平方公里增加到247.3平方公里。  “湘潭”之名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说为此地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说则更广为接受,即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实际为湘江中较深的一段,但因为传说中与周昭王的联系而颇为有名,以至于作为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赋名其所在的地域为湘潭县。

5. 上世纪九十年代湘潭市市委主要领导人

【摘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湘潭市市委主要领导人【提问】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湘潭市市委主要领导人

6. 湘潭什么时候建市?

  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年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3年4月,政务院批准湘潭市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代管。
  1968年9月成立湘潭市革命委员会,1980年10月市革命委员会改名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为省直辖市。
  1983年8月,湘潭地市合并,将其原湘潭地区的浏阳县划归长沙市,醴陵、攸县、茶陵、酃县划归株洲市,湘潭、湘乡两县划归湘潭市。湘潭实行市管县体制。全市辖湘潭、湘乡两县和雨湖、岳塘、湘江、板塘、郊区五个区。
  1984年,将湘潭县的银田镇和韶山区划出设立县级韶山区,由湘潭市管辖。
  1986年湘乡县改市,仍由湘潭市辖。
  1990年韶山撤区建市,1992年湘潭市城郊区由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区五个行政区以湘江为界调整为雨湖、岳塘两个行政区。
  2005年8月1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2号):将湘潭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湘潭市雨湖区雨湖路迁移至湘潭市岳塘区芙蓉路。
  2009年,根据湘潭市政府决议,将面积138平方千米的响水乡成建制划归雨湖区,由九华示范区托管,雨湖区面积由74平方千米扩大为212平方千米。
  2010年又将响塘乡、姜畲镇成建制划归雨湖区,雨湖区的面积增加到451.39平方公里,由全省35个行政区中的第32位提升到11位,两年时间面积扩大5倍多。

7. 湘潭的变迁与感受作文1000字

湘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树上抽出嫩绿的叶子,微风吹过脸上舒服极了!早晨,
树上的露水就像一颗亮晶晶的白珍珠,有的把树叶当做滑滑梯在上
面滑来滑去,有的把树叶当成舞台在上面滚来滚去。
夏天,树木长得密密层层,挡住了大家的视线,晚上,老人们
拿着扇子都在树底下乘凉,热闹得像一片海洋。
秋天,树上的叶子变黄了,果实成熟了,梨香香的,苹果甜甜
的,秋天真像一个水果屋。
冬天,枝干上盖满了厚厚的雪,像大地妈妈给大树盖上了一件
洁白的棉被,树底下的雪洁白洁白的,踩上去舒服极了!
湘潭的四季是美丽的,我喜欢这里!

湘潭的变迁与感受作文1000字

8. 湘潭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潭,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历史文化名城、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湘莲之乡”;也是全国人民仰慕的旅游圣地,湖南旅游品牌“名人名山”的中心旅游目的地。
   湘潭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齐、品位高、人文特色鲜明和神秘感强等特点。
  全市有110多处重点旅游资源,可分为6大种类、40种基本类型,400余处景观和相关资源。
   
  距市区40公里的韶山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景点有: *** 故居、 *** 工作和生活过的滴水洞、 *** 铜像广场、 *** 纪念馆、韶峰景区、 *** 诗词碑林、 *** 纪念园等。
   湘潭县主要景点有首批国家3A级旅游区彭德怀纪念馆,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故居,国家级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湘潭农博园等。
   湘乡市主要景点有佛教胜地云门寺、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水府旅游度假区、韶山银河旅游区等。
   市区的昭山是湖南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另外还有关圣殿、文庙、望衡亭、秋瑾故居等名胜古迹
   嗨嗨`` 不错了吧` ..我还是够意思 ,帮你找这么全了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