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作为历史古城,为什么在近代没有成为湖北的省会城市?

2024-05-04 19:44

1. 荆州作为历史古城,为什么在近代没有成为湖北的省会城市?

而是武汉取而代之?武汉是如何崛起的?在此讨论的是荆州城(古代常被叫做江陵),不是讨论的那个覆盖范围包括湖北湖南等地的古九州之一,当然也不是关羽大意失的那个荆州。
《湖广方舆纪要序》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国无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
顾祖禹特别推重襄阳,但上引最后一段已经把武昌何以为湖广首府说得很明白。
至于荆州的地位,范祖禹也有论述: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国无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
府控巴夔之要路,接襄汉之上游,襟带江湖,指臂吴粤,亦一都会也。
我们再看看,对于武昌府,顾祖禹是怎么评价的呢?府扼束江汉,襟带吴楚。
对于荆州,顾祖禹是当做整个湖广的中心来看待。巴夔者,三峡也;襄汉者,襄阳也;襟带江湖者,水师往来江上,控扼洞庭,为湖南之锁钥也;指臂吴粤,沿江东去则可向江南,折而南下则可入交广也。
说得很热闹,但不出湖广本地的范畴。反观武昌,”扼束江汉“,已足为全鄂之要地;”襟带吴楚“,更显据东南之咽喉。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荆州,古时又称“江陵”和郢都,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中南部,荆州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荆州历史厚重、文化灿烂,是一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历史长达27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是当之无愧的“帝王之都”。
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从荆州走出去的宰相达138位,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之城”。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大批文人墨客在荆州吟诗作赋,也是实至名归的“诗词之市”。
荆州之名源于:“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沙,始称津或江津,历为江陵县的重要商埠和码头。
荆州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属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属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荆州。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东西汉时皆属南郡。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定治南郡。
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定治江陵。
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隋开皇二年(582年),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大业初,复称南郡。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道,属山南东道江陵府,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次年(761年)罢都。
五代十国时(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荆州府复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荆南道,驻荆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荆南道更名荆宜施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荆宜施道更名荆宜道。
荆州古城,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座名胜古迹,有东南西北4个老城门门以及一个新南门,城内有玄妙观、关帝庙及铁女寺庙等。荆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渚宫,后成为江陵县治所,出现了最初城廓。作为楚文物的发源中心之一,荆州古城的周围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属于国宝级文物的有西汉古尸、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等。
荆州古城历史悠久,不仅有刘禹锡、李白、张九龄等人写诗称赞,更有荆江麻鸭、雪里藏凤、鱼糕的特产令人念念不忘。

荆州作为历史古城,为什么在近代没有成为湖北的省会城市?

2. 湖北为何被称为荆州或者荆楚?


3. 荆州衰落武汉兴起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

荆州的历史十分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武汉的历史同样悠久,两座城市在古代可以说都扮演着很重要的历史角色,到了近代,由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地理位置更加优良的武汉自然地位更加的重要,而地理位置偏西的荆州也就没有相当于武汉那样的关注了。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

在古代,荆、楚指同一地区,荆、楚的字义,本是同一种树木的名称。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荆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冶炼技术、锻铸铁技术、丝织刺绣技术和漆器工艺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老庄哲学、楚辞文学和音乐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纪南城及其周围,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石墓800多处,其中包括18个楚王的墓葬。在这就不得不多说一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理决定论也适用于荆州的发展变化。

五代之后,随着关中地区的衰落,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东向南倾斜,宋朝,开封城成为了全国政治中心。紧接着宋元之乱,中国的经济区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朝之后,中国的经济地理区域结构从之前的中央发散型(长安、洛阳为核心),逐渐成为由几条大交通干线所替代。(京沪、京广、陇海、沪蓉几条铁路线以及长江航道)加之岭南的经济发展。而武汉的优势地位就很显然了,加之长江水道的变化,武汉的九省通衢的位置也自然而然的促进了这一地点的发展,加上建国后的武汉长江大桥等工程的建设,而荆州一线由于关中地区的衰落,武汉自然而然的在这一时间区域内甩开了荆州。

荆州衰落武汉兴起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

4. 为什么把湖北叫做荆楚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部族的兴起 
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但是,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地与周围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 

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周朝初年,转投周王的荆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 

先抑后扬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当北方有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方江汉流域也兴起了九黎部落,并创造出了大溪、屈家岭文化等早期楚文化。然而这之后,随着九黎部落被炎、黄部落击败,以及后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强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渐消沉了。楚地文化落后与中原的另一个原因是江汉流域多山林水泽,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区的氏族部落那样较快地由采集和渔猎转入农耕和畜牧,这种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相应地限制了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当北方已经出现了夏、商等奴隶制国家后,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屡遭中原势力的压迫和征伐。但就是在这种持续千年的蛮荒背景下,逐渐孕育发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后的楚国家,并成为当时中国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时、地利融汇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开创了独具异采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奇葩“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起于西汉。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屈原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后人提及楚辞无不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并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江汉水乡,民间巫风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民歌,这些因素都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虽然在《诗经》这样一部广泛采录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四方各国民歌的总集中,几乎没有收录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于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楚地方言也难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仅从各方典籍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楚歌来看,其内涵丰富,叙事抒情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楚辞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族 、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我们这里说的它们是同属一个概念,是因为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了。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前693—前661 之前称荆,但自鲁僖公�前659—前627 元年后,就改称为楚了。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是一致的,似无多大区别。时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 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这样就把荆山、荆�楚 木、荆州、荆�楚 国,统一了起来,形成为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又如《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但不论何种说法,荆和楚早已溶合为一体了,绝不能截然分割开来。作为楚人�族 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当然也就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了。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荆楚文化则为荆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时空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文化是传承性的,源流嬗变,涓涓不息,楚国虽亡,文化不灭。我们今天溯其源,观其流,又察其流,探其源,从时空的角度,研究荆楚文化,着力为建设现代文明服务,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但不能说这就是荆楚文化本身。楚文化或荆楚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它本身的内涵和属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体系,不能把荆楚地域内任何时期的文化、都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

5. 历史上的荆楚地区在哪里?荆楚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楚国是古代南方的大国。依据出土资料的记载,楚始于公元前847年熊勇,终于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不过是三十三王,六百二十五年间的事,实际上还有一段漫长不可考的传说时期。
熊绎被周成王封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至熊渠时仍居于江汉之间,并扩地至庸、杨粤及鄂;至熊霜死,其弟避兵难于濮。
至楚武王熊通始北进伐随,并开濮地;其子文王熊赀都郢,并江、汉间诸姬,而北伐申、邓;至成王熊恽东伐蔡、黄、英、宋、齐等国,西灭夔,于是楚地千里;以后至庄王熊侣复伐陈、郑且北临洛,观兵周郊。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成王剧照
综上所述,楚名始于熊绎,楚国之发展壮大,自武王即位开始,曾三度伐随,到成王大扩版图,与齐、晋争天下,再到楚庄王北观兵周,问鼎轻重,已有并吞天下之野心,也不过是一百三十五年间的事。
足资证明,楚国在春秋时代的成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而且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势力已到达巅峰。
荆楚之发源
“祝融”一词,不仅是人名,也是楚先氏族部落的代名词。祝融部落在吴回之后、陆终之时,发生了大分裂,变成六个子部落。楚国国君先祖季连排在第六,即“陆终生六子,六曰季连。”
楚人的芈姓是从季连才开始有的。帝尧时期,他们从庞大的祝融集团分离出来,以芈姓为部落的共同族姓,以季连为首领,从此迈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虚也。”郑即今河南新郑县,是最早可考定的芈姓楚先的居地,也是楚王族发祥于中原说的重要依据。


季连画像
芈姓的南迁当从穴熊说起。穴熊是季连的孙子,与禹同时。芈姓的迁徙发生在穴熊之后,亦即夏初之后。
禹代舜位而征服三苗之后,芈姓部落可能已迁至江汉地区。夏禹之后夏朝一度中衰,东夷的后羿、寒浞乘机取代夏政。
中原地区,动荡不安,芈姓部落和昆吾部落纷纷迁离故地。故保守一点推算,芈姓部落的迁徙江汉地区,离开中原旧居的上限时间,当在禹征三苗之后;而下限时间当在夏代中衰、夷羿代夏之时。
芈姓楚先迁至江汉地区与当地土著交相融合,江汉土著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江汉地区的发展亦十分繁荣,出现以稻作为主、渔猎为辅的农业经济,人民普遍过着“饭稻羹鱼”的富足生活。
由于芈姓楚先与江汉土著二者之间互有特点又彼此交融,孕育产生了楚族,或称“荆楚”。


荆楚
经过夏代数百年时间的发展,芈姓方国的势力逐渐扩展,成为江汉地区方国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并有“荆之霸主”之称。
夏亡商兴,商汤代夏统治天下,“荆伯不从”,商汤对楚采取怀柔感化政策。楚为商汤德行所感化,向商汤“委其诚心”,承认商汤为共主,并按期朝贡。
商王朝自仲丁以后,国势起落不定,荆楚时朝不朝、时贡不贡。武丁时期商人势强,武丁亲率大军“奋伐荆楚”,深入荆楚腹地,重创楚军,荆楚联盟土崩瓦解,楚人元气大伤,长期不振。
商亡周兴,芈姓部落出现一位杰出首领——鬻熊。他利用商朝力量衰弱,一统芈姓诸部,建立国家,定居丹阳。
鬻熊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归附周文王,担任周文王军师,“坐策国事”,以备顾问。周文王敬重鬻熊,封之于楚,承认楚人建国于江汉地区的事实。


鬻熊剧照
楚君之位,自鬻熊以后,一直为其及直系子孙所把持,父子相承不断,发展成严格的继承制度,摆脱过去的氏族部落首领选举制度,迈向国家组织。
荆楚文化
从出土文物、传说及文献资料来看,楚文化受殷周文化影响十分强烈。
相较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位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基于种族间的傲慢和文化上的偏见,多年来不是被歧视、就是被漠视,甚至被冠上“蛮夷”的恶名。
古代文献中往往反映出我国古代南方文化是比较落后的,即使在楚国统治时期,也还是地广人稀的状况。
然而,随着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文物不断出土,一次又一次令人惊艳而叹为观止。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化重见天日,打破以往南方是落后地区、文化程度不高的说辞,进而逐渐改变过去我们对古代文化重北轻南的传统观念,而得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国文明摇篮的共识。


楚国镂空龙凤纹玉佩
长江中游地区是荆楚文化的摇篮,更是中国古代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中原的周文化上承夏文化,旁袭商文化,复涉狄、苗文化,并非单纯。但与南方的楚文化相较,仍无其复杂多元,荆楚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

历史上的荆楚地区在哪里?荆楚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6. 古代荆州面积有多大,和现在的荆州有什么不同?

相信大家都有看过《三国演义》里面名将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那么三国时期的荆州是现在
的哪里呢?



荆州城其实只是三国时代的江陵县城,而三国时代的古荆州城是相当于今天几个省的大
荆州的首城。古荆州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四川,江西一部。地处中国中部,交通便
利,荆州连接南海,可以打通水上通道,向北可以进攻曹魏控制的长安,洛阳等地。荆州又处
于长江中游,可顺江而下,直达南京。还可以西向图巴蜀。



《尚书》记载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而荆州就是
其中之一,荆州作为富庶之乡以及重要的战略要地,它始终都是州的级别,也就是管辖的区域
有很多,放在今天来看的话,大致管辖河南南部、湖北、湖南,荆州一开始的首府是在襄阳,
也就是荆州牧刘表开始。
当时的襄阳是荆州的政治、经济中心,赤壁之战后被瓜分,三家分荆州,曹操占领了南阳郡,
刘备占领了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孙权占领了江夏郡和南郡。荆州经济发展快,
农业产量高,土壤肥沃,得荆州者得天下,可以说谁掌握了荆州几乎就有了称王的底气,实力
也会急剧上升。

三家分荆州,刘备借荆州曹操南下,刘琮投降,但是未得到荆州的江南部分。赤壁战后,刘备命刘琦南下,将江南的零陵、桂阳 、武陵、长沙四郡拿到手。
赤壁战后的割据是这样的:
曹操:江北的占据南阳、襄阳、南郡、章陵四郡
刘备:江南的零陵、桂阳 、武陵、长沙四郡。刘备在油口设大营,驻公安。
孙权:江夏郡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南郡,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此地非常重要,当年曹操在当阳丢弃刘备不管,部队一直向前,就是为了夺取军事要地江陵。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去世,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占有的江陵“借”给刘备,这就是“借荆州”的由来,实际就是借南郡。
孙刘联盟破裂,关羽“还荆州”孙权索要荆州,向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派去官吏,被关羽全部赶走,双方发生军事冲突,吕蒙、鲁肃来到,长沙太守廖立不战而降,桂阳郡随之投降,零陵太守郝普也投降。刘备带兵五万,自益州增援荆州。

就在这时,曹操攻下汉中,扬言进攻益州。刘备大惊,遂主动与孙权谈判,两家达成了中分荆州的协议:湘江以东的长沙郡、江夏郡、桂阳郡归东吴,湘江以西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协议达成,刘备匆匆回到益州。
此时,关羽在荆州的地盘已经很小。

白衣渡江,关羽的地盘被东吴拿下白衣渡江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关羽在樊城前线血战,吕蒙命人拔掉了关羽设在沿江的军事据点,部队抵达公安城下。公安守将傅士仁,因为平时受关羽的窝囊气,竟然投降吕蒙。然后傅士仁又去游说镇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随之糜芳投降。
此事传到襄阳战场,军心浮动,关羽乘船从汉水南下,弃舟登岸,败走麦城。
江陵改名荆州荆州市所在地,就是三国时期的江陵城,名称、辖属多次更换,就不一一细说了。

7. 为何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简称鄂,不简称“荆”或“楚”?

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简称,这些简称一般来自省名中的一个字,或者历史上的曾用名。如四川简称“川”、云南简称“云”、山西简称“晋”,重庆简称“渝”。从这些简称中,都能看到历史的影子,而且也特别容易理解,如山西以前属于秦晋之地,山东曾为鲁国。而中国湖北的简称,却让很多人感到一脸茫然,湖北号称荆楚大地,应该简称“荆”或“楚”,为什么却简称鄂。
湖北位于华中地区,与河南、安徽、江西、湖南、重庆、陕西为邻,地势西高东低,南有长江,北有汉江,省内有武汉东湖、丹江口水库、洪湖、梁子湖等湖泊,所以历史上曾被称为江汉大地和千湖省。

为什么不称“荆”、“楚”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是南方强国楚国的主体地区,楚国国都郢城就在今天的荆州,上古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荆州就是其一,到汉分天下为十三州时,荆州依旧在其中,而且又被当作楚国的别称,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更是让荆州的名声流传千年,既然如此,为何不简称荆呢?
但荆州的辉煌只是一时,到隋朝以前,荆州的疆域越来越小,到如今只是湖北的一个地级市,同时荆州并没有其特有的文化,所以并不能代表整个湖北。自然荆字就被pass。

此时就有人提出了,既然荆州太小,不具备代表性,那楚呢,春秋战国时期鼎鼎有名的楚国,还形成了楚文化,应该能代表湖北了吧,为什么楚也没有成为简称呢?
其实从名气和文化来讲,“楚”确定非常有分量,但以楚国所形成的楚文化并不仅仅指湖北,他同时还包含了今天的湖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这些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郢城,楚襄王迁都到陈地(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53年,楚烈王又将都城迁到巨阳(今安徽阜阳),公元前241年,又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


尽管现在一提到楚文化,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湖北地区,但如果将楚给了湖北,那估计安徽、河南等其他省的人该有意见了,楚是大家的文化,凭什么湖北一省独占呢。
湖北为什么简称鄂呢?
湖北为什么简称鄂这还要从上古时期说起,早期的山西地区水草丰茂,生存着许多野生动物,其中就包括鳄鱼,其中有一个部落以捕杀鳄鱼而逐渐壮大,并将鳄鱼作为自己的图腾象征,并在此建立了鄂国,到了春秋时期,鄂国被晋国侵略,所以鄂国不得不跋山涉水远离故土,最后在湖北一带落脚。
后来鄂国被楚国所灭,楚王熊渠将自己的二儿子熊红封为鄂王,熊红继承楚王位后,迁都鄂王城。
公元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在此基础上,秦始皇在今天的湖北省一带设立鄂县。到了三国时期,公元221年,孙权改鄂县为武昌,这也是武昌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地理上出现,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正式建立东吴政权。

现在的武汉武昌当时被称为夏口,三国归晋后,司马炎在武昌设立鄂县,在此之后,武昌、鄂州两个名字一直交替使用,时而叫武昌,时而叫鄂州。
武昌位于长江与汉江的汇流处,是南方的战略重地,古人有“失鄂州,而失江东”的说法。自唐以后,鄂州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直到元朝时,采用行省制,将湖北一带归属于湖广行省,治所为武昌,清康熙年间,湖广行省又被分为湖北省和湖南省,湖北的省会依旧是武昌。由于武昌叫了几百年的鄂州,久而久之“鄂”的影响越来越大,于是湖北就简称鄂了。

为何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简称鄂,不简称“荆”或“楚”?

8. “荆楚大地”之称的湖北,为何简称选择了“鄂”,而非“楚”呢?

“荆楚大地”之称的湖北,为何简称选择了"鄂",而非“楚”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