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举一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并谈谈你的收获体会。

2024-05-18 00:22

1. 请列举一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并谈谈你的收获体会。

亲亲您好,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特点为

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方式上具有刚柔性
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具体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变通性。春秋时期的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这就是对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实所迷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不思进取;“与时变”告诉我们的是要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世间没有万能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凡事有计划必有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在处理管理工作中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通对待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知道用以前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绝对无法做好管理工作的。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具有和谐性。
“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美好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啊!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
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
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
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摘要】
请列举一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并谈谈你的收获体会。【提问】
亲亲您好,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特点为

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方式上具有刚柔性
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具体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变通性。春秋时期的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这就是对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实所迷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不思进取;“与时变”告诉我们的是要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世间没有万能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凡事有计划必有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在处理管理工作中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通对待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知道用以前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绝对无法做好管理工作的。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具有和谐性。
“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美好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啊!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
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
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
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回答】
在同中存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周总理当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一国两制”的提出和成功的实施都是基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回答】
亲亲您好,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请列举一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并谈谈你的收获体会。

2. 请列举一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并谈谈你的收获体会。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首先是对人性的假设。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个人对于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至于恶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两道产生恶的来源,人通过自我的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就是这样的叫做“性”,由于人的本性是相调和而产生的,是由于人和外界事物相接触而反映的,经过后天的努力或者社会教化就自然而然是这样的,这才叫做“性”。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也就是说荀子不是和孟子进行争论,而是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因为人的性是恶的,所以,作为圣人的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好象和麦格雷格(1960年)的关于人性的“X”和“Y”理论相似。这里确实是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点,一是社会环境的不同,一个是封建社会,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二是应用条件不同,一个是为社会管理或者说为政治统治而服务,一个是为企业管理服务。从理论的深度来说,X和Y理论偏重于人的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属于人的行为科学研究的范围,而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对象来说,X、Y理论是着重于被管理者行为的研究,而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摘要】
请列举一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并谈谈你的收获体会。【提问】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首先是对人性的假设。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个人对于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至于恶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两道产生恶的来源,人通过自我的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就是这样的叫做“性”,由于人的本性是相调和而产生的,是由于人和外界事物相接触而反映的,经过后天的努力或者社会教化就自然而然是这样的,这才叫做“性”。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也就是说荀子不是和孟子进行争论,而是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因为人的性是恶的,所以,作为圣人的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好象和麦格雷格(1960年)的关于人性的“X”和“Y”理论相似。这里确实是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点,一是社会环境的不同,一个是封建社会,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二是应用条件不同,一个是为社会管理或者说为政治统治而服务,一个是为企业管理服务。从理论的深度来说,X和Y理论偏重于人的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属于人的行为科学研究的范围,而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对象来说,X、Y理论是着重于被管理者行为的研究,而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回答】

3. 怎么看待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

严格说来,现代管理只有100年的历史。对中国而言,现代管理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而兴起的。现代管理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工商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很多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中体现出的管理思想,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是否已经过时?它在现代的管理科学中是否有指导作用?比如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可以解释事物的一切成因和现象,而当今我们如何运用?我认为不能采用鸵鸟政策视而不见,而应该有一些讨论和争鸣,认识到哪些是伪理论、伪科学,要认识到在什么意义上古代文化有什么价值。
  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有它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军事管理理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五经”、“七书”就是竞争的理论,里面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已经被很多西方人认可。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三国时期,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军事斗争的表现形式达到顶峰,实力的斗争与对抗、智力的较量与角逐,在实践中演绎并抽象到极点。如果从竞争的角度来说的话,当时的历史环境使竞争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现实的矛盾走到了极端,使思想的张力达到巅峰,因此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在现代社会很值得借鉴,军事理论中重要的战略思想、策略思想、谋略思想正因为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它不会过时,不能用抽象的时间概念来评价它已经过时了。因此,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对现代的竞争学说是有指导意义的。
  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与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特别是在人才选拔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财政管理等方面,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是理念的启迪和指导。
  古代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现代一个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多内在的相似地方,一个王朝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就像现在一个公司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一样。秩序如何建立,价值观如何统一,社会的凝聚力如何形成等等。事实上,社会管理是靠一种文化来管理,于是中国古代入世的儒家思想,出世的道家思想,无论对古代社会还是现代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人性的共性,因此古代的哲学思想亦可以指导现代人进步。
  中国的科技在现代虽然不是很发达,但在古代,却达到了高峰。就拿中国的工程管理来说,例如长城、青铜燕钟、古代王朝的宫殿等等的制造与建成,无论从技术还是对人的管理上,都可以看出古代工艺与科技的辉煌与成就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包括了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如今人们做任何事业,都知道要做好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流程再造以及打造宣传壁垒,这些都是现代人运用古代的智慧和管理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是革命性的又是继承性的。
  总结起来我认为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中军事斗争与管理的成果。对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对外的竞争过程中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中国古代政府管理的成果,对于现代企业与组织内部的成绩管理和人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管理,为现代人的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与理论指导。
  第四,中国古代技术与实践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现代人更应好好总结经验吸取养份。事实上,上述的四点正好涵盖了管理体系的四大方面。
  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组织管理、科技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复杂的,要使管理更有效、更成功,不仅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还要将西方文化及管理经验,用中国化的方式进行理论接受,变成有差异化的东西,相互可以吸收养分,但西方的文化是工具性的东西,而中国文化是修炼性的东西:一为术,一为道,其内核不同,是两种不同内涵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够掌握“术”,同时还能掌握“道”的话,那么他就不仅是聪明而且具有了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对待人与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怎么看待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

4. 学习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内核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首先是对人性的假设。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个人对于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至于恶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两道产生恶的来源,人通过自我的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就是这样的叫做“性”,由于人的本性是相调和而产生的,是由于人和外界事物相接触而反映的,经过后天的努力或者社会教化就自然而然是这样的,这才叫做“性”。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也就是说荀子不是和孟子进行争论,而是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因为人的性是恶的,所以,作为圣人的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好象和麦格雷格(1960年)的关于人性的“X”和“Y”理论相似。这里确实是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点,一是社会环境的不同,一个是封建社会,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二是应用条件不同,一个是为社会管理或者说为政治统治而服务,一个是为企业管理服务。从理论的深度来说,X和Y理论偏重于人的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属于人的行为科学研究的范围,而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对象来说,X、Y理论是着重于被管理者行为的研究,而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的来源,麦氏理论认为是由于管理当局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方式而引起的,只要改变这些,就可以改变人性。而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的奋斗目标是做圣人,并提出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关于人性方面还有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求”理论。纵上所书,对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道德修养和行为。儒家学派偏重于道德修养,西方理论偏重于行为研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这两个方面都要兼顾并有所区分,我们的观点: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可以稍偏重于道德修养,对于基层人员可以偏重于行为。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人做事的目的无非有两个“逃离痛苦,追求快乐”,现代社会更趋向于人们的这种心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判断注重以上两个方面,“价值逻辑”不失为一个比较公平的法则。因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利润最大化” 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认识 第二个方面是由谁来管。劳心者治人,劳心者通过什么来管理呢?荀子认为,就人类而言,论力气比不上牛,论行走比不上马,但牛和马都为人所役使,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回答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在中国2千年以前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义”。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 荀子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则不能不引起争夺,一有争夺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 儒家的“为政以德”和“仁政思想” 第三个方面是怎样管理,儒家的回答是“仁”、“德”和“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对于仁的解释也是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是其主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首先就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能称上仁,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时,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爱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则更为具体了:“居恭处,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也就是所谓的仁既是对自己与他人都能诚实相待的生活方式,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则。还有“刚毅木呐,近仁”,所指的是人在刚直坚毅而又不欲求表现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样便愈来愈接近仁。这就是说,人要有一种为集体的刚毅精神,但是又不去追求个人的表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凡事以民生安定为第一位,这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备“德”,再将“德”推广,教导每个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说与国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这就像将“德”放在北极星的位置上,其他的人都是围绕着它而运转的。因此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在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唐朝的魏征提出的作为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必须要考虑的 10个方面,即《十思疏》,全面地提出了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对以后儒家“德“的管理思想起着重大的作用。这10个方面是:1)领导者一有欲望就要想到应有所克制;2)将有作为,就要想到如何安定百姓;3)位居高位,就要想到谦虚谨慎;4)担心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容纳百川;5)游玩安乐,就要想到世间事物不可能全部享受;6)担心松懈,就要想到凡事都应有始有终;7)担心闭塞,就要想到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8)打算赏赐,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之喜而滥赏;9)担心谗言,就要想到修正自身以远避小人;10)打算惩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之怒而滥罚。 孟子还具体说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实力来使人服从,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的实力本身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好象孔子的72位大弟子都诚服孔子一样。所以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的。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是心悦诚服的,那么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这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成员的头脑中去,使之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不是通过外在的而是通过内在的把人性中的最积极的东西调动出来,实行内在的管理自我控制,来达到管理的目标。 但是儒家并不是不讲外在的管理规则,他们用的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所谓的“礼”就是:先王秉承上天的意志而指定,目的是为了治理人间的事情。所以,礼一定是来源于天,见效与地,贡献与鬼神,而表现在丧、祭、射、御、冠、婚姻、朝见、聘问等各种礼仪中,所以圣人按照礼来行事,天下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礼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孔子在《礼记。礼器》中说了一段话。大意是:礼所以以多为贵,在于它是人心之外的规范,人们的道德规范可以施之于万物,礼仪宏大,万物广博,如此怎么不以多为贵呢?所以君子乐于将礼发扬。礼所以以少为贵,在于它来自人们的心灵深处,人们的道德观念至精至微,天下万物都无法与之并驾齐驱,如此怎么不以少为贵呢?所以君子独处时十分谨慎。从孔子的话看,礼既以多为贵,又以少为贵,既来自外力,又发自内心,这其中的奥秘全在于礼必须以德为核心,以德为转移。君子乐于将礼发扬是把内心的道德自觉推广到外在的行为规范;“君子慎独”则是把外在的行为规范诉之内心道德规范,这样,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感化和规范化,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就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转化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来施行管理的。这整个的儒家的理论体系无处不体现了如何成为管理者(统治者),如何当管理者,管理者又应如何管理,这是一个十足的做官理论体系。它对封建统治者的统治确实提供了有利的管理武器,但是作为一个国家主导文化理论,确实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性的后果。试想,所有的国民,都向仕途这条路上挤,当上统治者的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却再也没有出路了,其结果是必然形成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国民劣根性。另外,儒家的学说,从来没有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就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指导全国的文化体系却不能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悲剧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有灿烂文化的民族,无论是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我过实践了许多优秀的管理思想。遗憾的是,这些管理思想因为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和提炼,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引人注目的理论。你能列举一些我国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突出的管理思想或实践吗?

5. 怎么看待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

严格说来,现代管理只有100年的历史。对中国而言,现代管理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而兴起的。现代管理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工商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很多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中体现出的管理思想,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是否已经过时?它在现代的管理科学中是否有指导作用?比如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可以解释事物的一切成因和现象,而当今我们如何运用?我认为不能采用鸵鸟政策视而不见,而应该有一些讨论和争鸣,认识到哪些是伪理论、伪科学,要认识到在什么意义上古代文化有什么价值。

  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有它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军事管理理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五经”、“七书”就是竞争的理论,里面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已经被很多西方人认可。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三国时期,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军事斗争的表现形式达到顶峰,实力的斗争与对抗、智力的较量与角逐,在实践中演绎并抽象到极点。如果从竞争的角度来说的话,当时的历史环境使竞争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现实的矛盾走到了极端,使思想的张力达到巅峰,因此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在现代社会很值得借鉴,军事理论中重要的战略思想、策略思想、谋略思想正因为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它不会过时,不能用抽象的时间概念来评价它已经过时了。因此,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对现代的竞争学说是有指导意义的。

  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与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特别是在人才选拔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财政管理等方面,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是理念的启迪和指导。

  古代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现代一个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多内在的相似地方,一个王朝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就像现在一个公司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一样。秩序如何建立,价值观如何统一,社会的凝聚力如何形成等等。事实上,社会管理是靠一种文化来管理,于是中国古代入世的儒家思想,出世的道家思想,无论对古代社会还是现代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人性的共性,因此古代的哲学思想亦可以指导现代人进步。

  中国的科技在现代虽然不是很发达,但在古代,却达到了高峰。就拿中国的工程管理来说,例如长城、青铜燕钟、古代王朝的宫殿等等的制造与建成,无论从技术还是对人的管理上,都可以看出古代工艺与科技的辉煌与成就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包括了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如今人们做任何事业,都知道要做好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流程再造以及打造宣传壁垒,这些都是现代人运用古代的智慧和管理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是革命性的又是继承性的。

  总结起来我认为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中军事斗争与管理的成果。对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对外的竞争过程中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中国古代政府管理的成果,对于现代企业与组织内部的成绩管理和人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管理,为现代人的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与理论指导。

  第四,中国古代技术与实践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现代人更应好好总结经验吸取养份。事实上,上述的四点正好涵盖了管理体系的四大方面。

  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组织管理、科技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复杂的,要使管理更有效、更成功,不仅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还要将西方文化及管理经验,用中国化的方式进行理论接受,变成有差异化的东西,相互可以吸收养分,但西方的文化是工具性的东西,而中国文化是修炼性的东西:一为术,一为道,其内核不同,是两种不同内涵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够掌握“术”,同时还能掌握“道”的话,那么他就不仅是聪明而且具有了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对待人与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怎么看待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

6. 怎么看待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

严格说来,现代管理只有100年的历史。对中国而言,现代管理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而兴起的。现代管理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工商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很多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中体现出的管理思想,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是否已经过时?它在现代的管理科学中是否有指导作用?比如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可以解释事物的一切成因和现象,而当今我们如何运用?我认为不能采用鸵鸟政策视而不见,而应该有一些讨论和争鸣,认识到哪些是伪理论、伪科学,要认识到在什么意义上古代文化有什么价值。
  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有它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军事管理理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五经”、“七书”就是竞争的理论,里面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已经被很多西方人认可。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三国时期,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军事斗争的表现形式达到顶峰,实力的斗争与对抗、智力的较量与角逐,在实践中演绎并抽象到极点。如果从竞争的角度来说的话,当时的历史环境使竞争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现实的矛盾走到了极端,使思想的张力达到巅峰,因此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在现代社会很值得借鉴,军事理论中重要的战略思想、策略思想、谋略思想正因为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它不会过时,不能用抽象的时间概念来评价它已经过时了。因此,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对现代的竞争学说是有指导意义的。
  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与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特别是在人才选拔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财政管理等方面,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是理念的启迪和指导。
  古代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现代一个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多内在的相似地方,一个王朝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就像现在一个公司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一样。秩序如何建立,价值观如何统一,社会的凝聚力如何形成等等。事实上,社会管理是靠一种文化来管理,于是中国古代入世的儒家思想,出世的道家思想,无论对古代社会还是现代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人性的共性,因此古代的哲学思想亦可以指导现代人进步。
  中国的科技在现代虽然不是很发达,但在古代,却达到了高峰。就拿中国的工程管理来说,例如长城、青铜燕钟、古代王朝的宫殿等等的制造与建成,无论从技术还是对人的管理上,都可以看出古代工艺与科技的辉煌与成就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包括了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如今人们做任何事业,都知道要做好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流程再造以及打造宣传壁垒,这些都是现代人运用古代的智慧和管理经验总结的理论和方法,是革命性的又是继承性的。
  总结起来我认为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中军事斗争与管理的成果。对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对外的竞争过程中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中国古代政府管理的成果,对于现代企业与组织内部的成绩管理和人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管理,为现代人的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与理论指导。
  第四,中国古代技术与实践的进步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现代人更应好好总结经验吸取养份。事实上,上述的四点正好涵盖了管理体系的四大方面。
  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组织管理、科技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复杂的,要使管理更有效、更成功,不仅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还要将西方文化及管理经验,用中国化的方式进行理论接受,变成有差异化的东西,相互可以吸收养分,但西方的文化是工具性的东西,而中国文化是修炼性的东西:一为术,一为道,其内核不同,是两种不同内涵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够掌握“术”,同时还能掌握“道”的话,那么他就不仅是聪明而且具有了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对待人与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