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

2024-05-23 19:24

1.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 篇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基本理念,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就要有新的改变。现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为例,谈一谈我对此内容的设计与构想。
     一、说课标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中国地图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中对此节内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来,对于这部分内容从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到学生的分析和运用都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段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对于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重要意义。本课通过归纳几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对其身边的环境问题产生关注。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采用多种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难点: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后果及治理措施。
     三、 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探究式学习与小组合作讨论法。一方面,结合课本图片及文字材料,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并归纳总结。
    学法:要使学生学会探究,即学会如何分析选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的方法。还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1、 大家都看到了,在导入新课时,我使用了一段环境优美的视频资料作为本课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与本课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课标分析与教材分析两个板块的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2、 教学新课: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我基于三点来进行设计。
    (1)开放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等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我都配有相应的文字及视频资料。(观看)再加上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了。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疏漏与不足而不断的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个问题是臭氧层破坏。因为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观看了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之后以练习题的形势来使学生巩固次知识点。
    大气污染和酸雨这一环境问题,我同样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让学生来进行加工整理。
    当然,教师应及时补充信息,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是指网络化、系统化。即重点知识小结。
    (2)充分利用课件
    这个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观性较强的文字、图片、数据、视频资料。他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现状。
    (3)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学以致用。在教学时先由课前探索活动引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课下由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关注并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环境危机。也就是此处的案例探究。学生以“荒漠化”为主题开展了小组探究活动,并在这节课上向大家做了战士。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最后的漫画反思将此活动推上了高潮,可以说这幅漫画是本节课中心思想的总结与升华。
     五、 说教学效果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全面和谐培养学生素质,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输灌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小组讨论合作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而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的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并茂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快捷、大容量的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过使用这个课件,我有一点感触颇深,就是,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你是一个非专业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

2. 高二地理说课稿

      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说课稿(一) 
         一、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并为接下来的气候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课改,个性普遍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现,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并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但应该清楚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较差。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 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
         理解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 学会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和锋面系统示意图的绘制。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介绍锋面系统,训练学生独立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 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的预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
         3.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依据:影响我国的锋面系统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等。
         【教学难点】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与天气的关系。 依据:该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二、 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实践法、案例分析法、激励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说学法】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三、 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情景教学法
         『学生』 欣赏视频“天气预报”。 『教师』 要想看懂和听懂天气预报,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锋面结构与特点】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 播放锋面动画,第一遍慢慢播放;播放第二遍前,设问:
         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学生』 欣赏锋面动画,了解其结构,思考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空间分析能力。 『预期效果』 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及天气特点。
         3.【冷锋】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师』 播放冷锋动画。
         『学生』 观察冷锋过境,自主探究某地在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分别处于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呢?
         『设计意图』 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教师』 播放第二遍冷锋动画,播放前设问: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
         ②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③冷锋降水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
         『学生』 分组讨论;发言时,每组各派一个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下一组发言时,只需说出不同的观点。
         『教师』 走到学生中,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 学生的学习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讨论、
         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师生共同探讨,可以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预期效果』 学生能在头脑里演示冷锋的动画,理解其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暖锋】
         采用探究实践法和激励教学法
         『学生』 参照冷锋动画,动手画一画某地在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三张
         示意图;然后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同学点评。
         『设计意图』 由于时间的关系,学完冷锋后学生稍感疲倦,注意力有所不集中,
         让学生动动手,把心收回到课堂上。通过绘制,加深对暖锋的理解。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习。
         『预期效果』 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理解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5.【准静止锋】
         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学生』 阅读案例“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天气”和欣赏准静止锋动画。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解决
         问题的思路;再通过动画演示进一步巩固知识。
         『预期目标』 理解准静止锋连续性降水的特点。
         6.【比较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采用图表对比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教师』 展示图表和播放三种锋面的动画。 分类 概念 暖气团 上升情况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学生』 欣赏动画;配合教师,完成图表。
         『设计意图』 采用对比法对本课的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对比总结。通过比较,让学
         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进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预期目标』 理解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区别。
          高二地理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对教材加以说明。
         一、 说课标
         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于新课标编写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特别是基本理念突显时代性。课程目标分成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屏幕上是我对地理必修3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再重复。
         二、 说教材
         1.编写特点和体例
         (1)以典型案例构成教材的主体。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开发、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西气东输)、2个外国案例(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1个地区案例(东亚地区),案例具真实性、典型性,中外兼顾的特点。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组织教材,努力打造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这样“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2)内容提要 课文:文字和图像 读图思考 思考案例 问题研究
         2.教材的地位
         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3册,选修6册。必修1(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过程和规律,体现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以地为主,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必修3(区域地理),立足于必修1必修2的基础,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新编实验教材必修3与原人教版地理选修2的对比
         4.内容结构 课标展示(略)
         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必修 3的课标有13个,基本与节数相当。这是能容标准,这是教材内容与课标的对应关系。本书共五章10节,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图略)
         三、说教学建议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间存在的矛盾
         教材的编写者认为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区域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所以教材并没有重述相关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而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每周两节课,中考30分,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全凭考前死记硬背得分。他们不可能把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牢固。再加上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存在明显的断层,这就必然严重影响到“必修3”教学的顺利开展。
         2.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学选择存在矛盾
         目前高中地理就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山东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他们在编排和选择案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编排人教版是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阐述的;湘教版是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入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的命题来概述的。在案例选取上人教版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选择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作为案例,而山东版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例;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则更显困难。
         3.教材教学与开展学生评价之间达成协调存在挑战
         人教版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为主线,贯穿了整本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自然离不开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但在具体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达到何种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反馈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中始终还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
         (二)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策略的探究
         基于学以上问题和挑战,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
         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
         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把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进行对比来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在学习这一章之前,首先对中国三大自然区进行对比,对中国的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进行知识的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有大概的了解。在后面的中国案例分析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与拓展,做到“点”“面”结合,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 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抽取,学生才能够进行知识迁移。例如,在 “产业转移”一节,要分析影响东亚产业转移的因素,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在发生“变化”这一关键点。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因素如: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只要他们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产业的转移。这样在分析珠江三角洲企业大量迁往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的原因,学生就应该能够分析出珠江三角洲的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使企业变得不利,而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企业的迁入。
         3.在教学中进行学生评价的尝试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引用新疆农业这一案例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略)
         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要想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必修1必修2的基本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

3.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说课稿

地理说课模式
 各位评委*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年级*册第*章*****第*节*****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等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和****等部分,属于(自然、人文、经济)地理的范围,是在学习了**内容的基础上(或为学习以后**内容做知识准备)的知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识记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知识的****特点,确定通过学习本节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知识**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确定****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略讲****,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对****知识将采用***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教法;等等。
    (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实现因材施教)
 三、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将分别采用(材料分析法、读图发现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为落实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练习:对****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进行训练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复习回顾等),导入新课
 通过****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复习回顾等)导出本节课所学知识,板书课题
    2、(导学结合、图文研习、探究发现等),讲授新课
 注意:a各步骤清晰流畅
  
  b用多媒体时语言是:媒体展示(材料、地图、练习等)
  
  c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明确,活动说明意图(围绕三维目标)
  
  d框题间要有过渡语言
  
  e有创新的做法着重说
  
  f告诉评委: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条理、知识主干、创新不是简单的知识点排列)
    3、课堂小结:(回顾小结、指板书小结、媒体展示脉络小结、学生自我小结等),并指出重、难点。
    4、巩固练习:(此步有无可根据教学过程调节)
    5、作业设置: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或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说课稿

4. 高一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本节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要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生物为例,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认识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3、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森林砍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案例一,紧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阅读案例二,紧扣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阅读案例三,紧扣森林破坏,剖析植被变化对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
     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
     1、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要素有初步的认识,对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还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案例教学、启发式讲授
      四、说学法 
     学生原有的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地理方法简单;但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增强学习效果;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将学习目标内化到行动上。
      五、说教学过程 
   高一地理必修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 
     ①问题探究教学法
     ②多媒体教学法
     ③图文转化教学法
     ④案例教学法
     ⑤讨论归纳教学法
      四、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习法
     ②图表学习法
     ③比较学习法
     ④案例学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5. 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地理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 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地理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情感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b.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 ,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说教法】 
     读图导学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活动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说学法】 
     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解决每一个活动探究的问题,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归纳总结,不断使自己的认知升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地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习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近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中国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中国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地理说课稿

6. 初中地理说课稿课件

 初中地理说课稿课件
                      引导语:初中地理说课稿课件如何设计?下面由我告诉你们吧,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说课稿课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最高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五、练习巩固 
    1 我国南北跨______很广,约_____度,大部分位于____纬度地区,属于____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_____带,没有____带.
    2 我国西部深入_______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_______洋,有众多的_______和______,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 下列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球 D 北半球
    2 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 )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D 本初子午线
    3 我国东临哪个洋( )
    ;

7. 初中地理教学说课稿

 初中地理教学说课稿
                      在初中的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需要进行说课,那么相关的说课稿应该如何准备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地理教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锦涛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

初中地理教学说课稿

8. 高中地理说课主要步骤有哪些?

你好:
地理说课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①说教材,一般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教学目标,重难点。
②说学情,一般涉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分析
③说教法和学法,一般涉及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以及为什么选择教法学法的理由。
④说教学程序,主要包括设计思路、教学主要环节、重难点突破以及板书设计等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