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债的问题

2024-05-18 02:29

1. 关于国债的问题

记账式国债是上市交易型国债,跟股票一样上市后会形成交易价格,并且会上下浮动,从而形象投资者盈亏;但国债的面值都是100元/张,到期赎回还是按100元兑换。客户卖出全价是指客户(购买国债的投资者)把国债卖给银行的价格;浮动盈亏,就是每张国债亏损0.05元,客户买入价到期收益,是指持有这个国债一直到期,你的年收益是0.9948元,即每买100元,得不到1元的收益。

个人建议,买国债最好买储蓄国债或者凭证式国债,这两种国债的年利率通常高于定期储蓄和记账式国债的收益,例如现在一年期银行定期储蓄年利率是3.25%,就是存100元可以的3元的利息,而你买的记账式国债只能得9角钱的利息。

2011年5月10日将要发行的储蓄国债的年利率是:1年期年利率3.70%;3年期年利率5.43%;5年期年利率6.00%


参考资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贝请注明出处!

关于国债的问题

2. 关于买国债的问题

国债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储蓄类型的,如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式储蓄国债;期限分为1、3、5年三种;利率比同期银行定期储蓄高,比较受老百姓欢迎;这两种国债都可以提前支取,不过提前赎回要扣本金的千分之一作为手续费,并且只持有半年时间的没有利息,超过半年的利息按持有时间分段计息。这两种国债在发行期间通过银行购买,购买只需要带身份证和资金即可。

第二种是交易型的,即记账式国债;需要带身份证到证券公司和银行开个国债账户,在交易时间内随时购买或者卖出;这种国债一经发行可以上市交易,会形成价格起伏,但是到期后按发行时的面值赎回,而且这种国债的期限有很多种,短的有半年、长的有30年,不需要提前支取,想变成现金可以直接卖出,类似股票;所以,如果卖出的价格低于买入时的成本就会亏损本金,并且利率也没有同期银行定期储蓄利率和储蓄类国债的高,个人投资者购买不是很踊跃。


参考资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贝请注明出处。

3. 大量抛售国家债券为什么会导致金融危机?

我虽然没看过这个电影,但我觉得楼主把逻辑没理顺。 首先,要知道每个国家的债务从来都没有说有还完的那一天:就是说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是在发新债,换旧债。 第二,企业为什么会抛售美国债券?如果美国政府真的有风险,那么这个动作合理,那么内因是美国经济首先出现问题,抛售债券只是表面化反映了这个事实,并不是说抛售债券导致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内涵一定是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了。  那么,如果美国经济好着呢,企业贱卖美国债券,不是给别的公司送钱嘛? 所以不要本末倒置~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一个企业大量抛售债券,别的机构会恐慌,以为这家企业知道什么内幕,所以才抛售。 也许会导致大量机构追随。 但是!恐慌永远都是短暂的,必定会被修复的。

大量抛售国家债券为什么会导致金融危机?

4. 什么叫做国债危机?

债务危机是指一国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该国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 。主要指标:清偿率是指债务国还本付息总额占当年出口收入的比重。通常不应超过20%。负债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比率。通常不应超过10%。
其发行的债券或借款是以国家财政为担保的,但借款到期或债券到期时国家财政由于严重的赤字,导到无法偿还的局面。有些国家直接宣布破产而推迟偿还时间,有些进行债权重组。但不会说把主权让给别国。

5. 什么是国债危机


什么是国债危机

6. 购买国债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政府购买国债资产的两种方式对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黄金精品资料 2010-08-11 11:22:09 阅读10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中央银行资产改善的必要性

    对比我国央行和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可以看到在资产持有方面, 我国央行与这些国家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在我国央行的总资产中占主要部分的资产是国外资产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债权。据2002 年4 月公布的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 这两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42.11 %和41.149 % , 而对政府的债权(含国债) 这一项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5.6 %。与日本央行相比, 日本政府债券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为66.6 % , 托管日本政府债券所占比重为5.7 % , 所借政府债券现金抵押所占比重为6.5 % , 三者合计共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8.8 % , 外汇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4.6 %。(张贵乐, 吴军, 1999) 。和日本央行相比, 我国央行所持有的政府债券资产, 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过少。那么政府债券资产过少反映了一些什么问题呢, 它对于央行执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职能, 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根据客观调控目标, 有目的地变更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促使经济主体通过选择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 以影响社会总需求, 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根据这一职能, 央行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减少社会中的货币供给量, 压缩社会的有效需求, 迫使经济降温, 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经济萧条时期则应该执行放松性货币政策, 通过货币政策工具, 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 促使经济中的有效需求增加, 进而推动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央行来说, 基础货币是一种负债, 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就意味着央行的负债增加了。根据资产负债平衡原理, 央行的资产也必须有相应的等额增加。从这个观点来看,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时, 其资产与负债是同向变动的。在繁荣时期, 央行为紧缩货币, 必须用经济方式出售其资产, 使基础货币尽快地回笼, 以达到紧缩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而在萧条时期, 央行必须尽一切可能增加其资产, 在买入资产的同时, 基础货币就会随之流入社会并进入流通领域, 从而达到放松货币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下, 央行有着双重身份: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 央行是一国货币主管当局, 代表政府统管一国货币金融事务, 制定金融货币政策; 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 央行又是一国货币的经营者, 它必须以一个交易者的身份参与金融市场交易, 在买卖货币的竞价交易中完成资产与各类货币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 这是央行能否实现对货币供给量调控的关键所在。在交换过程中, 央行的资产与负债是同向变化的,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 央行的资产总额将会等额增加, 而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 资产总额将会等额减少。既然中央银行是通过公平交易的方式与其他经济主体交换资产与货币, 那么央行的资产能否与货币在交易中尽快地成交就成为央行宏观调控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了。 
    以我国央行为例, 其主要资产有两种: 一种是国外资产, 另一种是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债权资产。这两种资产的共同的缺陷是对资产的买卖决定权问题上存在着非对称性。也就是说, 在这两种资产的买进和卖出过程中, 资产的买卖决定权并不完全掌握在央行的手中, 因而资产交易的实际结果与央行想要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 
    我国央行的国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 其买卖的决策权掌握在国外部门的手中, 其结果常常与央行所希望出现的结果相背。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 央行本应紧缩货币, 但此时净出口出现顺差或者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加, 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央行就需要用人民币全额兑换外汇, 其结果是央行所持有的资产非情愿地增加了, 等额的货币进入流通领域, 造成了物价更快地上涨。例如,1994 年央行对汇率的干预使外汇占款占当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75 % , 货币供给量M2 的增速高达34.5 % , 导致1994 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21.7 % , 通货膨胀比1 993 年更为严重①。在经济萧条时期, 央行应该放松货币, 但此时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央行就必须承担起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责任, 其结果将使央行的资产总额下降, 基础货币供给量的进一步收缩, 对经济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伤害并加剧了通货紧缩。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债权的发放需要央行与商业银行共同决定, 而贷款的收回主要由央行来决定。因此央行执行再贴现率政策时, 在放松货币与紧缩货币两种状态下, 表现为货币政策效应的明显不对称。在繁荣时期, 央行需要提高再贴现率, 以收回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商业银行面对过高的再贴现率, 从本身利益出发, 往往会做出迅速还贷的决策, 使央行紧缩货币的政策得以成功。而在萧条时期, 商业银行由于自身不良贷款的增加, 往往采取谨慎贷款的策略, 加上居民存款的不断增加, 商业银行往往并不缺钱, 这时即使央行降低了再贴现率, 仍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响应, 商业银行不来向央行申请贷款, 央行扩张货币的政策就难以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 我国央行所持有的主要资产, 存在着明显的内在缺陷, 有时会使央行的货币政策难以执行或者增加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 必须对其所持有的资产结构进行改善。 

    二、铸币税的特殊作用———改善央行的资产持有结构

    在现代货币经济学中, 铸币税一般是和财政赤字、货币扩张联系在一起的。铸币税指央行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购买国债或透支借款等形式向中央财政提供弥补预算赤字的资金, 表示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创造谋取的实际资源数量和为预算赤字进行的货币融资②。在20 世纪90 年代, 美联储购买政府债券的业务要以整个资产业务的85 % , 这说明在征收铸币税方面, 美联储比日本央行走得更远。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 民间对货币的需求将不断地增加, 通过增发货币, 财政不仅获得了铸币税, 而且使央行的资产存量稳定地得到扩张。只要不出现超额的货币供给, 由央行所持有的国债的本息实际上是不用偿还的。 
    征收铸币税, 可以有效地增加央行持有的国债总额。由于国债资产买卖的控制权可以更多地掌握在央行手中, 因而增减国债资产以替换基础货币的交易一般可以由央行来决定。在繁荣时期, 央行可以通过市场卖出债券, 收回基础货币, 以达到让经济降温的目的。在萧条时期, 央行则可以通过市场买进债券, 放出基础货币, 以便使更多的基础货币投入流通, 达到使总需求增加的目的。 
    央行手中持有较多的国债, 还可以通过冲销操作, 达到稳定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如前所述, 在1994 年, 我国央行因被动的外汇放款, 使基础货币投放量大幅增加, 虽然当时央行也采取了相应的冲销措施, 通过收回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来抵消外汇占款猛增带来的冲击, 但这种做法给市场中的企业和商业银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 商业银行被迫收缩对企业的贷款, 少数银行甚至使用高息揽储, 以弥补央行货币紧缩后的缺口。 由于商业银行收回贷款的行为属于一刀切的做法, 在具体操作时无法按照资金配置的有效性来收回贷款, 致使有些企业被迫中止已投资的优质项目, 而有些企业则因贷款无门而无法安排有盈利前景的生产, 只好眼看着市场销售良机从身边轻轻滑过。外向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外汇占款, 只要有外汇就能获得足够的资金用于投资与生产。内向型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信贷, 当商业银行信贷紧缩时, 即使是有效率的企业, 也会因贷款的突然收缩而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显然, 央行使用收回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冲销方式对内向型企业所造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它使资金配置效率下降。 
    如果当时央行手中有足够多的国债, 如果央行采用卖出国债的方式收回基础货币, 则在市场中愿意买进国债的企业和个人必定是资金的盈余者, 他们买进国债的行为优化了手中持有的资产组合, 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同时央行也完成了收回基础货币的调控目标。 
    同样是收回基础货币的对冲操作, 采用不同的渠道和方式, 对资金的配置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这就说明在央行资产持有结构中增加政府国债资产的持有量决不仅是增加一个资产品种的问题, 而是一个关系到改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效率和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的大问题。征收铸币税的一个特殊作用是可以改善央行资产的持有结构, 从而改变央行在紧缩货币阶段和扩张货币阶段在执行货币政策方面的非对称性, 进一步提高执行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国债的购买方式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铸币税, 创造基础货币用于购买国债。在买进国债的同时, 央行的资产增加了,同时也将等额的新增基础货币发放给经济主体, 这部分货币将进入流通领域。央行购买国债的方式一般可分为直接购买与间接购买两种。直接购买是指央行直接从财政手中购买原始发行的国债, 并向财政提供等额货币的一种方式。间接购买则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 根据调控经济的需要, 买进二手国债的一种方式, 两种购买方式在正常时期应该是等价的, 对经济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 但在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发达的转轨时期和经济萧条时期, 这两种方式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直接购买,央行可将增发的货币直接拨付给政府, 由政府立即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 从而保证了货币供给增量与实际货币需求增量的一致性, 对实体经济总需求的增加一般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增发货币全部投入了流通领域参与国民经济的循环, 对总需求的增加起着直接推动的作用, 且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较小。而间接购买, 央行将增发货币拨付给卖出国债的企业和个人, 当增发的货币进入流通的货币市场时, 会造成市场中超额的货币供给, 使货币市场利率下降, 并引起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重新调整。尽管利率的下降对刺激总需求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经济主体的趋利性选择有可能使央行增发的货币只有部分流向实体经济, 余下的部分则会流向投机的资产市场(如房地产市场或股票市场) , 在极端的情况下, 甚至全部增发货币都流向了投机的资产市场, 这会造成该资产市场上因过度投机而出现泡沫。出现泡沫经济的基本条件是整个经济因供过于求而出现严重的设备与生产能力的闲置, 失业现象较为普遍且严重, 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无利可图。80 年代末期的日本情况和1997 年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情况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由于资金的逐利性, 在这一时期央行向二手国债市场扩张货币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学者强调向财政直接购买国债的做法有可能对政府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形成某种惯性, 以致于在任何时候, 政府只都会要求央行通过增发货币替政府的预算赤字买单, 因此, 这个口子不能开。笔者认为, 给央行一定的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 但在某些非常时期, 在国民经济的内需严重不足, 急需扩张总需求的时期, 央行也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直接向财政购买国债, 增发货币的责任。 
    笔者注意到在战争时期, 各国一般很少出现供大于求和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 一个可以解释的理由是: 战争时期政府的首要职责是组织全国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全力以赴战胜敌人, 赢得这场战争。战争急剧放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被迫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赤字, 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扩张总需求的实际效果。这是我在网上找的 其他经济问题你可以自己去看 网址是www.njmy.jsjzlm.com

7. 中国的经济和买国债原因是这样吗

一方面是你说的,捆绑美国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我们国家强制结汇制度以及贸易顺差使得我们国家外汇储备增多,需要有一个好的投资渠道,而前几年美国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国债是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投资渠道。
你从国家战略层面和经济学以及政治学层面看,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

中国的经济和买国债原因是这样吗

8. 中国的国债问题我要具体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基本上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如果买了石油,那老百姓天天用汽油就会更贵,所以不能买油,要是买黄金,黄金价能涨飞了~就不划算。

只能买国债,可是一般的国家也不发行这么多国债,你想买,人家还不卖呢。只有美国发这么多。

如果不买,美国还是一样要印钞票。咱们外汇储备的美元钞票一样会贬值。买了美债,就能让美国少印点钞票,还能给咱利息。相比之下,这是损失最少的办法。

美国国债和美元现钞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是有相同的购买力和流动性的。说白了,你拿一张100美元的国债债券,去美国照样当100美元钞票花。所以国库里的美元换成美债,实质是没有变化的。那为什么不拿出来投资呢?

因为这些钱不能动!这些钱是作为RMB的币值保证用的。就像美国存得8000吨黄金一个作用。美国虽然那么多金子,但却从来都是不拿出来卖得。中国没那么多金子,就只能拿外币作为RMB价值保证。

为什么要币值保证呢?因为纸币是纸做的。是政府赋予的纸币价值。政府许诺这张写着100的纸票字值这么多钱。但老百姓信任政府的这个许诺,不是靠信用,而是靠政府手里有没有那么多物品来确保这些纸币。如果一个老百姓说,我不想要纸币了,拿着手里的纸币去政府,说给我换成现货。政府就必须要拿出现货才行。这样纸币的价值才有保障。中国存的是外汇,美国存的是黄金。世界上只有2个国家是用黄金来作保的,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瑞士。其他国家都是用外汇作保的。

所以中国的外汇储备至多换成外国国债或者实物物资作为储备,不到紧急情况下不能用。投资就更不可以了。 


他们不会赖账的,至多靠多发货币来使货币通货膨胀,以此来使币值减少,这样就能少还点。
但是,西方国家不可能印得太多,因为印的太多,会让他们自己的经济因为通货膨胀先垮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