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读后感NO.1

2024-05-09 05:17

1.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NO.1

又重新开始看新一轮哈佛幸福心理公开课,而开课的教授觉得用现实心理公开课来称呼它更恰当。
  
 人总不能一直开心的,也不会一直没有悲伤愤怒焦虑难过等等其他感情,这个课程不是学了之后我们就永远开心永远幸福没有其他的人应有的情绪了,而是告诉我们去主动接受我们自己有一部分我们无法改变,但有一部分我们可以去改变的而让自己更好一点的事实,这个常识是一直很容易被忽视的。
  
 俗话说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接受我们自身的负面情绪,所以就有了提高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去判断与抉择的幸福心理公开课。心理免疫能力强的人与弱的并不是一个完全开心完全没有负面能量,事实上,不论强与弱,只要是人都会有开心的情绪与不开心的情绪,除了两种人,一种是心理变态,一种是死人。心理免疫能力强的人与弱的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摆脱负面情绪的时间长短,心理免疫能力强的人能够快速地振作,摆脱负面情绪,积极行动。
  
 课中介绍了两种对待神经病(抑郁症,焦虑症)的模式,一种称作疾病模式,也就是有病了就把病治好就行了,而教授认可的健康模式,则认为之所以人会有神经病,是因为人缺少健康的因素,只要拥有培养这些健康因素就可以健康了,比如培养自生能力,自我实现,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意义和目标等等。
  
 如果一个人心理病了,很有可能是因为人生成长失败了,人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是不设限的,人生成长失败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没有培养训练出自己的能力技能,没有培养出一个良好人际关系等等,如果回看一圈人的成长经历,会发现人在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有自己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他的生活是幸福的,心理是健康开朗的,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良性的成长,有了自我实现的能力,建立了良好的社会支持。
  
 按照健康模式的思维来看,其实我容易焦虑抑郁,是因为我没有去追求健康的模式,需要不断地去追求身心健康的因素,比如追求意义和目的,培养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一一排查的话,我发现自己有以下的思维不健康的方面。
  
 1、认为三十岁之后的人生无意义,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做到一个较高的成就就没有意义了
  
 2、我去理人,人不理我;人不理我,不喜欢我;越长大越孤单、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人际关系
  
 3、诸事不顺,过高的期望导致失败之后过度的自尊低落,低目标,低自信,低动力
  
 4、怕老之即来,怕时不我待,时间是恐惧
  
 5、人生成了失控,不在正轨的人生时刻道路上
  
  其实对我自己来说,我的人生一团糟。不过也算是体验了很多别人永远体验不到的事物。
  
 我得对自己,理智点想,其实
  
 1、三十岁以后的人生才是普通人刚刚开始精彩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能通过人们的生活来预判我们未来的生活,因为近十年来的变化完全不同于过去,这是一个大时代,活在中国,是一件安稳的事情,人这一生到了三十才刚刚开始,就算是七八十了也不能说余生无意义了,因为能体验的太多了,人能在这样开放幸福的时代活多久呢?至少会比古人久吧。
  
 2、其实还是有不少的朋友的 ,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主动玩,别人主动不了,那只能自己来了。
  
 3、人并不是线性成长的,在不断努力下的螺旋式上升才是真正的普通人的方式。
  
 4、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比这更浪费时间,也就没有什么更需要怕的了,因为时间走与不走,我就存在这世界上。
  
 5、我是个平凡人,平凡人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多的剧本,甚至没有完美的路线与时间线。有意义的事情,再晚做都有意义。成为一个自己想成为的有精彩人生的人,再早做都不为过。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NO.1

2. 求哈佛幸福课读后感急急急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外语系商英0751班  陆婷婷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记录的是海伦·凯勒的一生,这本书写出了一个失明者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哪怕只有三天,短短的三天,她也一定会加倍珍惜,她也能在这短短的三天做出许多事。书中感人心肺的故事,总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鼓励我:不要后退,勇敢向前!

这个故事主要讲:海伦·凯勒原来是一位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却在19个月大的时候因一场疾病导致失明、失聪和失语。从此,小小的海伦·凯勒变得暴躁、任性和孤独。直到七岁,她在充满爱心与耐心,曾经接近失明,当时只有20岁的莎莉文老师费尽心思的引导下,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出了知识的神奇。从此,海伦·凯勒求知若渴,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

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在书中,海伦用细腻的笔触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使人很难相信出自一位盲聋人之笔;她去骑马、划船、游泳、划雪橇,甚至独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领略月下荷塘的景色;她去参观博物馆,“听”音乐,甚至去“欣赏”歌剧……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用心来享受生命。她远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是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和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使她能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识使她产生了一种信仰:现实环境固然可怕,但人类应该充满希望,不断奋斗。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似乎从未想过或不敢想象未来的世界,每日懒懒地生活,懒懒地学习,懒懒地工作,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间如流水飞逝,过去的日子不再重现,当我们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恋?是否值得纪念?假如,我们每个人都用知识点亮自己心中的灯,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一片光明。

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知识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它能使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

海伦的世界是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她三天光明,那么在第一天,她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她生活下去的善良、温柔与心怀感动的人们;在第二天,她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在第三天,她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海伦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果一个人遇到困难,就轻易地放弃,胆小地退缩,那他永远都一事无成。遇到困难努力解决都失败了,也不能自甘堕落,自暴自弃,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害怕,永远也克服不了它。我们应该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孜孜不倦,这样,它就永远也难不了你了。因此,从今天起,我们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一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要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2007-10-29  作者(来源):蔡伊丽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

3. 观《哈佛幸福课》有感

   题记:一个人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误。
     既然先天因素我们不能改变,后天环境也非我们完全可以控制,那么要想提高幸福感,我们只能从转变我们的关注角度入手,培养我们乐观的心态,下面我想从赞美感激、完美主义与失败、目标与工作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Tal对它们的研究:
      (一)赞美与感激 
     我们许多人可能早已意识到赞美一个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教育孩子来说,用赞美代替责骂已成为一部分家长的共识,但Tal在这里着重指出的是不加区别的赞扬别人其实是在长期地默默地伤害他们,而非帮助他们,他举例说你表扬一个孩子说“你真聪明”和“你真认真”,结果会相差很大,表扬真聪明的孩子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的聪明,从而不相信自己,而表扬他认真的孩子在碰到困难时会受表扬的鼓舞继续坚持,反而更容易成功,它们一个是在表扬不可改变的因素,一个是强调后天可以改变的因素,结果差别很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感激,appreciate在英语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感激,第二层意思是增值,如果我们感激好事,好事就会增值。感激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句感激的话就能让我们有力量支撑下去,但这有一个关键:感激一定要出自真心诚意。每天做感恩练习,我们慢慢就会成为一个更容易寻找到美好的人。Tal在这里还结合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拿出一张纸,写下感激的东西,然后随身携带这张纸随时看看或者去做感激拜访。企业标语
      (二)完美主义与失败 
     我们谈到完美主义的时候,肯定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完美主义,这只能从完美主义的几个特征来谈,首先完美主义者表现出较强的自卫性,总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其次,完美主义的人倾向于关注未达成的部分,即使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但对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眼中只有那未完成的百分之十,为此而不断地烦恼;再次,他们有极端化的倾向,要么完美要么一无是处;最后,他们只关注结果,全然不顾过程当中的愉悦与否。
     Tal将与完美主义者相对应的人称为追求卓越的人,他分析到完美主义者认为从起点到终点的道路是一条直线,而追求卓越的人则认为它是一条曲折上升的线。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有直线的预期,当稍微失败的时候我们就感到不正常,很难过。Tal一针见血地指出完美主义更本质的表现是面对失败时产生不可遏制的恐惧。动物歇后语
     紧接着Tal为我们分析了失败之不可避免性,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我们要准许自己失败,准许自己犯错,准许自己为人而不是神。他举例说一个IBM员工给公司损失了一百万然后向老板辞职,老板对他说我们刚为你的教育支付了一百万,怎么可能解雇你?正当员工惊魂暂定要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老板补充了一句“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将开除你”。
     一个人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误,有心理安全的组织更不怕犯错误,更敢于尝试,进步得也更快,对家庭来说也是这样,营造一个有心理安全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因此我们以后面对失败挫折的时候,首先要准许自己为人,允许自己犯错误;其次,是从积极的角度去正面诠释,从中吸取教训,保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目标与工作 
     目标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当我们毫无目标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无聊感,当我们目标明确时,往往会激发出我们强大的热情和活力。用Tal的话来说,不是达到目标感觉幸福,而是拥有目标而幸福,过程最重要。目标让我们解放,让我们能够专注当下,享受当下。
     对于工作,Tal说将所做的事情视为工作,动力是金钱;将其视为职业,动力是晋升、特权和薪酬;将工作当做一种使命的人的目标是使世界更美好,显然他自己是属于第三者。说到工作,不可避免得提及压力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并伴有焦虑,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乐趣和激情。Tal也说,80%的疾病是由于心里压力过大导致的,它破坏了我们的免疫系统。但他又说,过于轻松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量的点,太少和太多都不行。他举例说举重运动员如果不是一点点给自己加压的话他的水平是不会有提高,但有一点他提醒我们注意的是,运动员们并不是一天都在举重,而是训练一会必须要休整一会然后再继续训练,因此他给我们的另一个具体的建议就是在工作中高度专注地工作一个半小时,然后再休息十五分钟,再接着工作,再休息,如此,我们就不会疲劳,反而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这个方法不仅对于工作,对于学习等其他方面,都普遍适用。

观《哈佛幸福课》有感

4. 哈佛大学幸福课程观后感

[哈佛大学幸福课程观后感]放假回来这几天总是有一种闷闷不乐的感觉,感觉一种焦躁不安,很想自己一个人静一静,哈佛大学幸福课程观后感。按理说过年应该开心才是,父母和往常一样在家张罗一切,弟弟也从省外读书回来,研究生的学习也一切顺利,可是这几天总是有一种焦躁感。和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发现大家现在都面临这很多现实的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学业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等。大家好像在忙忙碌碌,但并不是很快乐。这几天带着“如何更加幸福快乐”的疑问把Tal教授的23个幸福课程视频看完,不能说看完就变得快乐幸福了,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得到了很多启发。   整个课程对我而言,启发最大的应该是如何变得更幸福快乐。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当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比如说得到梦寐以求的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获得某个奖项,或者得到喜欢的人的回应,两人顺利在一起,以为这样我们就会一直幸福快乐下去。但是事实并不是像我们想的一样,诚然,我们达成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幸福快乐,而这种时刻却是短暂的,我们的情绪随着时间马上就低落,甚至比我们没有实现目标时还要低落。和几个之前保送研究生的同学交流时,发现大四那会儿我们想的就是顺利保送研究生,被录取的那几天的确开心幸福了一阵,但是这种兴奋感维持了几天就消失了,生活还是回到原先的平淡。又比如说研究生开学的前两周,我们的确为新的环境和新的同学幸福开心了一阵,但是这种新鲜感,幸福感随着每周重复的生活学习冲淡,而期末撰写论文时,快乐幸福对于大多数人简直无从谈起。或许在别人看来,我不应该不快乐,顺利考上理想的学校,碰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参加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生活貌似已经很幸福快乐了。但是近来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安,直到听到Tal教授说:“Nottheattainingofgoalsbutthehavingofgoalsthatleadstohappiness.”(幸福并不是实现目标而是拥有目标)时才豁然开朗。Tal教授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基数”,如果有一个二维坐标轴,X轴代表时间,Y轴是我们的幸福指数,我们日常所处的状态即为我们的幸福基数,它是一个常数值。当我们实现一个目标时,幸福值就会上升达到一个顶峰,但是实现之后幸福值就会降低,甚至降到比原先的幸福基数还低。评价一个人快不快乐看的是幸福基数而不是峰值,而每个人的幸福基数不一样,有的人高,有的人低,所以如何提高幸福基数呢?答案就在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并且享受这个过程。分析一下,觉得自己最近之所以惴惴不安,不快乐的主要原因还是对于自己未来的不确定,不知道研究生之后的一步该如何走。正如Tal教授所说:“whenyouhaveadirection,youbecomehappy”(当你有方向时,你就会快乐)。而在寻找方向这一点上Tal教授给出的建议是:“Identifythethingsyoucando,thenidentifythethingsyouwanttodo,then,identifywhatyoureallywantto,finally,choosewhatyoureallyreallywanttodo.”(确定你可以做的事,然后确定你想做的事,然后确定你最想做的事,最后确定你最想最想做的事);“CarpediembecauselifeistooshorttodowhatIwant”(生命太过短暂,做自己想做的事,及时行乐。)   另外,变得幸福快乐的一个方法就是doless,getmore(少做得到的更多)。用Tal教授的一个比喻来说,他最喜欢的一首歌是一个美国女歌手的“IWillLoveYouForever”,用幸福值来衡量的话可以到10分,他另外喜欢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幸福值衡量是9.5分,那么当两首歌一起播放的时候,幸福值并不会是19.5,而可能是5分,甚至更低。回来心情有点纠结之处在于当我想看书静处时,亲戚来访或者邻居的小孩来家里玩电脑,这时候看书看得并不是很安心,跟小孩玩也不是非常的开怀。不是说我不喜欢看书,或者我不喜欢亲戚来访或者邻居小孩来家里玩。而是当两件我喜欢的事凑在一起时,原本开心的事变得令人不安不快。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习惯同时做多件事情,而让我们开心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化生活。   幸福课程中,Tal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Failtolearnorlearntofail”(从失败者学习),成功者并不是生来就成功的,他们往往是那些失败最多的人。所以在追求我们自己的目标时,永远记住我们学会走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爬行,不断摔倒练习,最后才能够优雅地迈步。而在这个过程中,迈出的勇气至关重要。而勇气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前行。(Courageisnothavingnofearbuthavingfearandgoaheadanyway).   Tal教授在人际交往,尤其在恋爱关系上也给了很多建议。现代生活中,离婚率越来越高,而出现问题时,很多人也在抱怨自己的伴侣。Tal教授指出出现两性问题一个原因是当前的很多浪漫电影,这些电影很多讲述两个情侣在经过一番的误解,挣扎之后互相接受对方,然后就童话般地幸福生活下去。而电影的结局恰恰只是爱情和两人关系的开始,两人正真要面对的问题是在电影结束之时,而不是两人没有争执吵闹,幸福生活就此开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恋爱关系的恶化归结为自己没有找对人。诚然,找对合适的人,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经营这种关系。用Tal教授的话说:“Asuccessfulrelationshipisnotaboutfindingtheperfectonebutcultivatingthechosenone.”(成功的恋情并不是找到完美的恋情而是经营培养已经选择的恋情。)无论在恋爱关系中或者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一个成功的人际关系需要理清一个概念是“Tobeknownrathertobevalidated.”也就是说我们与人交往中重要的并不是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是得到别人的了解。而出现矛盾和问题时,重要的是从中找到共同点并且以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Findagreementinconflictsandperceivetheminpositivepsychology.)   另外,感受比较深的是Tal教授指出的“自我实现预言”(self-realizingprophecy)或者“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美国黑人女教师MarveCollins在教育学生时重要的一条是“挖掘学生的潜能”(cultivatethebestofthestudents)或者“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擅长什么而不是他们聪不聪明”(concentratenotonwhetherthestudentisnotornotbutwhatheissmartat)。而我们能够做成为什么,关键是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做什么。(Whatwecanbecomedependmuchonwhatwebelievewecando.)   还有Tal教授指出幸福快乐的重要一点是我们要学会关注积极健康的事物。生活中有很多不平的事。比如说让很多青年人愤愤不平就是政府的贪污腐败问题,很多年轻人被建议说做人太过诚实正直不适合政治,观后感《哈佛大学幸福课程观后感》。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于政界中的腐败,而不愿意去参政,很多本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年轻人也丧失更好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我们习惯于关注负面的一个原因就是媒体的炒作。而媒体之所以关注于负面也是因为听众喜欢听负面的消息。而听众之所以关注于负面是对我们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习以为常而不以为然。我们对于身边美好的事务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漠不关心。所以Tal教授指出我们要做的是重拾感恩之心。爱默生说:“如果天上的繁星,一千年才亮一回,那么我们都会举首欣赏繁星的美丽。然而,因为繁星每天都在,所以我们就习以为常而不以为然。”(Ifthestarsshineonceathousandyears,wewouldlookupandappreciate.Buttheyshineeverydayandwetakeitforgranted.)   最后分享一些比较有感悟的几句话:   Soulgrowsmorebyreductionthanaddition.(不做一些事,灵魂更加成长。)   Beallyoucanbe.(做你可以做的。)   Asktherightquestion.(问对的问题。)   Asktherightpersonforhelp(向对的人求助。)   Let’spursueourpassion。(追求自己的热情所在。)   Buildingcompetency,notcorrectingerrors。(培养能力,而不是改正错误。)   Goodintentionssometimesbringsmorehurtthanhelp。(有时好心办坏事。)   Changeispossible。(改变有可能。)   Believeanditwillbeconceived;conceiveanditwillbeachieved.(相信才能看得到,看得到才能得到)   Whosucceededthemosttimesarealsotheoneswhofailedthemosttimes。(成功最多次的人往往是失败最多的人。)   Learntofailorfailtolearn。(从失败中学习。)   Nottodareistoloseourselves。(没有胆量尝试,便丧失了自己。)   Shakespeare:Nothingisgoodorbadbutthestateofthinking。(凡事好坏皆由心生。)   Emerson:Thesameworldfordifferentpeopleisbothahellandheaven。(同样的世界不同的人可能是地狱也可能是天堂。)   Buttherealityistherearemanymorehonestpoliticianwhowanttomaketheworldabetterplace.(事实上存在着很多正直政客想要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Ifwefocusonthenegative,wemakeaworsecountry.(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于消极负面,我们的国家也会更糟糕。)   Wemakeourhabitsandthenourhabitsmakeus.(我们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我们。)   Whatdowewanttochange?Whatcanwechangeandwhatwecan’tchange?(我们想要改变什么?我们可以改变什么?我们不可以改变什么?)   Long-termrelationshipliesinbeingknownratherthanbeingvalidated;inexpressingratherthanimpressing.(持久的关系在于被了解而不是被肯定,在于表达自己而不是让别人留下印象。)   Nottheattainingofgoalsbutthehavingofgoalsthatleadstohappiness。(幸福不是实现目标而是拥有目标。)   Whenyouhaveadirection,youbecomehappy.(当你拥有方向时,你就快乐了。)   Livenotforthebattlewon/livenotfortheendofthesong,liveforthealong。(享受的并不是战斗胜利的那一刻,曲终的那一刻,而是整个过程。)   Goalsdonotmatter,butchoosegoalsthatyouareinterestedandthingsyoucareandwant。(目标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你感兴趣的,喜欢的,在意的,想要的。)   Identifythethingsyoucando,thenidentifythethingsyouwanttodo,thenidentifywhatyoureallywantto,finallydowhatyoureallyreallywanttodo.(确定你能做的,然后确定你想做的,在确定你最想做的,最后确定你最想最想做的。)   LifeistooshorttodowhatIwanttodo。(生命太过短暂,做我想做的)   Carpediem。(及时行乐。)   Taketimeouttorecoverfromworkandstress。(工作和压力之余,需要时间消遣恢复精神。)   Quantityaffectsquality。(数量影响质量。)   Wehavetoomanywonderfulthingsinlifetoenjoythemindividually.(生活中太多美好的事物,我们无法一件一件的体会享受。)   Twopiecesoffavoritemusicinthesametimecannotbeenjoyable.(同时播放两首即使是最喜欢的音乐都不可能是享受。)   Doless,getmore.(做得少些,得到的更多。)   Courageisnothavingnofear,buthavingfearandgoaheadanyway。(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心怀恐惧,而一如既往地前行。)   Ifailedmywayto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   Notfindingaperfectrelationshipbutcultivatingachosenrelationship。(不是去寻找完美的恋情而是去经营已经选择的恋情。)   Thosewhochasehonor,honorrunawayfromthem.Thosewhorunawayfromhonor,honorchasethem.(追逐名利的人,名利远离他们;远离名利的人,名利追逐他们。)   IamwhatIam。(我就是我)   Bearatracerandhedonistatthesametime。(做一名竞争者,也做一名享受者)   Permissiontobehuman,notbecauseeveryoneisgreatthatIshouldpretendthatIamgreattoo.(允许自己成为普通人,不因别人伟大,我也必须装得很伟大。)   Wearehuman,sowehaveweakness。(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弱点。)   Happinessiscontagious.(幸福可以传染。)   

5. 哈佛幸福课—读书笔记(一)

1.幸福其实很简单,你的生活越是简单,想法越是简单,幸福往往就越容易来到你身边。
  
 2.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只要自己觉得尽了心,尽了力,豁然面对已有的成果,坦然接受,不强求,便能做到知足常乐,自然就能感受到幸福。
  
 3.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因为幸福只能自己体会,只能通过自己的内心去感受。
  
 4.幸福不在远方,不在外面,幸福就在我们自己心中,你能感觉得到。珍惜当下,珍惜拥有,就是最幸福的人。
  
 5.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6.在我们追求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不要总是在回忆过去或是憧憬未来而耽误了现在。因为现在这一刻才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一刻。
  
 7.人生很长但是也很短暂,幸福不是到了终点才能享受得到,幸福就是眼下,就是现在。
  
 8.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倒不如问自己:“怎样才能更幸福?”因为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比如,因为某一件事,那么今天的我比昨天幸福;或者我同样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我以后的每一天都会更加幸福。
  
 9.懂得知足常乐,就会得到真正的永无终点的幸福,因为容易知足的人,时刻处在幸福中。(这句话说的好像就是我自己,因为我就特别容易知足!)
  
 10.如果我们在拥有时不珍惜,那么我们也将很快的失去所拥有的东西。(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并好好珍惜所有也会带来幸福的,我觉得。)
  
 11.我们不应该哀叹于还没达到的幸福境界,更不要为了自己到底有多幸福而去苦思冥想,因为想与抱怨都是没有用的。(追求幸福需要实际的行动,所以踏出第一步,行动起来,幸福自然就能出现。)

哈佛幸福课—读书笔记(一)

6. 《哈佛幸福课》摘录

一下是摘录自网络视屏《哈佛幸福课》之后继续看时再继续补充吧,就只摘录中文翻译部分吧
  
 1第一点,这个异常卓越的群体完全相信自己。他们深信自己会表现出色,他们鞭策自己,鼓励自己。他们坚信”我能做到,我定会成功。这是第一点,自信。
  
 第二点是这个群体一直在问问题。最初是问他们的;老板,后来是他们的雇员,他们的搭档,孩子,父母以及朋友,他们一直在问问题,他们一直保持着好奇心,一直向上看,抱着开放的心态,想要更加了解世界。他们不会说“我现在拿到MBA学位了,这就行了。我知道的已经够多的了,他们活到老,学到老。他们一直在问问题。这两个特质,就是异常卓越群体与成功人士之间的区别。
  
 2没人会来,没人会穿着闪亮铠甲的骑士来到你面前,不会来带你去往幸福乐园,没人会来帮你把生活变得更美好,没人会来,你要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自信,自己的自尊,自己的幸福负责。没人会来。
  
 3不可否认,上天对你不公,但这是你的责任,没有人能帮你。你的人生人生有你主宰。

7. 《哈佛幸福课》推荐阅读

几岁的小宝宝,只要吃饱喝足,融入妈妈的臂弯就能无比满足;
  
 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能够有所感悟,和倾慕的对象互诉衷肠,自能一解相思;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为目标奋斗,年年升职,向暴富发起冲击,同样让人内心充实。
  
 而到了我们这般“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自然是希望多赚点钱,父母健康长寿,孩子茁壮成长啦。
  
 然而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怎样追求幸福,这个答案应该是相对一致的,那就是要努力工作,认真生活,把握当下等等。
  
 但是,要是我告诉你,这种追求幸福的方式或许有些问题,甚至存在一些错误,你相信吗?先别急着回答,我们不妨听个故事,一起思考。
  
 这个故事来自一部十几年前的电影,这电影虽有些年头,但名气不小,片名叫作《当幸福来敲门》。
  
 饰演主角的威尔·史密斯曾凭借该片获得2007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
  
  
 电影中的主角克里斯是一名生活在旧金山的黑人青年,靠做推销养活老婆孩子。在他看来,日子没有很幸福,也没什么痛苦,就跟千千万的普通男人一样。
  
 但克里斯一直很自信,相信通过努力,自己也会成功。
  
 当时他看中一种昂贵的骨密度扫描仪,比普通X光的性能更好一些,价格却要翻倍。克里斯认为那些追求高水平医疗的医院一定会买这台机器,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商机。
  
 于是他投入了所有积蓄,大量购入扫描仪。克里斯觉得每个月只需卖出两台,就能支付房租和托儿所费用了。
  
  
 让人没想到的是,经济危机突然爆发了。
  
 没有人再愿意为了一点点性能付出双倍的价钱,克里斯的扫描仪全都堆在家里,一台都卖不出去。
  
 而他的妻子却要同时做两份工作,日夜奔忙,结果仍难以维持家庭。克里斯不得不另找法子赚钱,还要想方设法把砸在手里的扫描仪卖出去。
  
 就在这时,克里斯认识了一位股票经纪人。看他西装革履,开着豪车,克里斯便也想转行,去做投资工作。但妻子却嘲讽他只有高中学历,而投资工作门槛极高,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虽然妻子不看好他,克里斯却没有放弃,他想方设法获得了面试机会。
  
 但就在这时,因为他的销售工作越来越差,家里已经几个月没交房租,妻子终于忍受不了,离开了他,克里斯成了单亲爸爸。
  
 没办法,他只能与儿子相依为命。没有收入租不起房子的他们,在地铁站的洗手间里过夜,和流浪汉争抢教堂提供的救济房,克里斯甚至去卖过血。
  
 万幸的是,小克里斯非常懂事,没有给父亲增添额外的负担,还主动拒绝消费,为克里斯省钱。
  
 而克里斯也渐渐在挫折中明白了成功的道理。
  
 他收起了原来那种有些膨胀的自信,坚持着将扫描仪卖完,把吃饭和上洗手间的时间省下来工作,终于在同20名实习生的竞争中拿到了股票经纪人的职位。
  
 当公司负责人宣布克里斯通过面试,与他握手祝贺时,克里斯没有高声庆祝,他只是低着头,红着眼,小声地表示感谢。
  
 因为他知道,这点幸福来得太不容易了。
  
 这是一部真实经历改编的传记电影,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简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让很多人找到了共鸣。
  
 但它也指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幸福是在努力中赚取巨大的物质收获,比如有房有车,拿着百万年薪。
  
 克里斯沦为一个单身父亲,在生活中劳碌奔波,最后只是找到了一份工作,他的努力并没有多么了不起的成果,但这种经历同样让观众们感同身受,在曲折中隐隐约约体会到了幸福的感觉。
  
 这充分说明,幸福绝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消费,也不是单纯付出努力就能获得的。
  
 如果你自信满满,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对事物充满好奇心,随时准备付出巨大的努力。那么我只能告诉你,生活也许随时会劈头盖脸地泼你一盆冷水。
  
 今天这本《哈佛幸福课》将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幸福教授”。
  
 他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实验室——“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曾经出过一个著名的“爆款”课程,即本书的同名课程——哈佛幸福公开课,讲授老师是泰勒·本·沙哈尔。
  
 这门课程一经开设就广受好评,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哈佛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接着火遍了全世界。慕名而来的学生挤爆了教室,甚至坐在地上听课。
  
 而本书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在沙哈尔幸福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多发展,获得了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青年心理学家杰出贡献奖”,还被评选为“当代50位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可以说是幸福理论的权威。
  
 另外,他的研究成果经常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福布斯》等世界著名媒体上。
  
 这本《哈佛幸福课》正是吉尔伯特运用了许多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的研究成果,他从科学角度分析了幸福的本质,讲述了人们对幸福的许多认识误区,并给出了追求真正幸福的建议。
  
 读过之后,你会发现,幸福不仅是一个目标,一个成果,更是一个技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并掌握。
  
 只有学会幸福,才能体验幸福,进而把它稳稳地攥在手里。那么,哈佛的幸福理论究竟有多神奇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幸福。
  
 刚才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幸福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会从物质角度来理解。但如果这样,我们很快就会陷入一个循环。因为人的物质需求往往会不断攀升。月薪五千的人,想要月赚一万,赚了100万的小老板,就会想要赚1000万。
  
 也就是说,获得金钱,的确能够帮我们感受到幸福,但是这种幸福来得并不持久。
  
 如果我们想得深一些,就会发现,不仅是物质方面,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循环。比如很多父母忧心孩子的升学问题,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和研究生。
  
 人们总是在不断追求目标中感受焦虑,又在实现目标的时候感受那片刻的幸福。特别是,在目标与目标之间,人们还容易陷入困境。
  
 当我们陷入行动困难,抱怨寡淡的生活,以致于情绪低落,遭受失败的时候。我们不妨想想,这就是真正的幸福吗?
  
 显然不是,其实幸福远比我们想的要简单。
  
 在幸福理论看来,幸福就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既不是多少金钱,也不是多高的成就,它就是我们心里的感觉。
  
 也就是说,如果有那么一刻,你真的体会到了无比的喜悦和满足,那不用怀疑,这就是幸福。
  
 就像路边一个饿极的乞丐,收到陌生人为他买的几只热气腾腾的肉包,那狼吞虎咽的感觉绝对比富翁吃山珍海味更有幸福感。
  
 当我们了解了幸福的本质,另一个问题也就来了:既然幸福这么简单,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求而不得呢?
  
 这也得从一个故事说起。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他从小做每件事情都十分认真,力求尽善尽美。对老师在作业本上的每一个批改,男孩儿都会思考很久,直到把问题想透,他才停下来,然后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他相信,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能让他不断实现目标,感受快乐。
  
 我们也可以想一下,身边是否有过这样的同学。
  
 如果有,那多半也会像小男孩一样,成为一名超级学霸。
  
 但小男孩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在班上已经名列前茅,却依然没有感受到想要的快乐。于是他告诉自己,如果自己再拼命一点,成为学霸中的学霸,应该可以体会到那种“登峰造极”的感觉。
  
 然后他变得更加努力,对自己提出更苛刻的要求,终于考上了哈佛大学。按道理来说,作为学生,进入全世界最好的大学,这还能不快乐吗?
  
 可现实很残酷,他的大学时代,在表面上拥有了一切,但实际上,他仍然不觉得有多快乐。
  
 从那时候开始,他才意识到,也许是他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自己不能很好地感受幸福。所以他干脆开始研究,到底要如何获得快乐,感受幸福。神奇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的心态也开始发生变化,在生活中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于是他开设了一门课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幸福经历和研究成果。
  
 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的讲师——泰勒博士。
  
 泰勒博士用实际行动得出结论:人们对幸福求而不得。
  
 其实源于人们追求快乐的两种思维,一种叫做“疾病思维”,另一种叫“健康思维”。
  
 疾病思维是指人们面对疾病的想法,比如:我得了感冒,现在发烧、鼻塞、头疼,非常难受,所以我得赶紧去看医生,打针吃药,摆脱病魔,一切就万事大吉了。
  
 而健康思维是指人们追求健康的态度,比如:我生病了,是因为我的身体不够强壮,抵抗力不高。我要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很明显,那些持“疾病思维”的人,容易把内心感受和物质目标等同起来。他们总是针对问题去寻找解决方法。而“健康思维”的人是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来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
  
 不生病不代表健康,摆脱抑郁并不意味着快乐和幸福。
  
 所以才说,虽然很多人奔波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但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喜悦。
  
 相反,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活方式会让人疲于奔命。
  
 即使像泰勒博士那样的学霸,每一步都非常顺利,也仍然感受不到多大快乐。
  
 因为持有疾病心理的人,往往也是消极的。他们面对问题,总会觉得,我一定要想通这件事,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我永远都迈不过这道坎。
  
 可事实上,我们想通这件事,还有下一件事,问题总是一茬接一茬,就像那搬山的愚公一般:“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可抑郁、痛苦等情绪就像病毒一样存在于我们体内,一不小心便会肆虐起来。所以说,与其把注意力放在病毒上,我们不如换一个角度,强化自身的免疫力。
  
 当然,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也不意味着长久的幸福,而是意味着我们将更有抵抗力,之后即使面对负面情绪,我们也能很快恢复。
  
 就像我们常说: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区别不在于是否会伤心难过;而是在于,乐观的人总能更快地从悲伤中恢复,重新投入生活。这就是泰勒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积极的“健康心理”远比消极的“疾病心理”更有效。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呢?
  
 泰勒博士又提出了一个成果,叫作:幸福的基准水平。
  
 所谓幸福的基准水平,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状态。泰勒博士把它看作衡量人们幸福的主要指标。一般来说,特殊的事件,只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人的幸福水平。比如很多人听过的这句话:熬夜一时爽,一直熬一直爽。也就是说,熬夜在短时间内能提高幸福感,但时间一过,幸福感就下去了,除非你能长时间一直熬下去。当然,枪枪我不是撺掇大家熬夜,只是打个比方。
  
 总之,生活中的特殊事件,不管是高兴的事还是悲伤的事,都只能在短期内改变幸福感。
  
 时间一长,人的幸福感就会回归到基准水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阶段性的目标不能给人长久的快乐。
  
 还真应了那句话:时间会冲淡一切。确切地说,这是时间冲淡了幸福感啊!所以说,要真正地感受快乐,还得提高幸福的基准值。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基准值也能提高吗?当然可以,这就像有些人天生乐观,一天到晚都笑呵呵的;
  
 还有的人容易悲观,遇到事情容易总往坏处想。而这基准值,也和三个因素相关。他们分别是:遗传排列、外部环境和意向活动。
  
 也就是说,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的幸福基准值就已经被基因决定了。
  
 在生活的过程中,这个基础水准又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健康状况等。那些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很少生病的人会比一般人的基准值更高。
  
 当然,基因和外部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改变。因此,要真正提高基准值,还是得聚焦第三个因素:意向活动。
  
 要提高幸福的基本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变你关注的东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关注,不是让人想方设法地去创造快乐,而是在每个扑面而来的事物中寻找积极的一面。
  
 比如你是在普通岗位上做着杂活儿,拿着最低薪水的员工,在公司也没有太多地位。但你也可以看到,自己可以通过繁琐的工作磨炼心性,自己的薪水和业务能力也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从积极方面看待事物,人的心态也会朝着正向发展。
  
 听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枪枪啊,做最普通的工作也要这样想,这恐怕是在盲目乐观,麻痹自己吧。你这样做,自我感觉是好了,但实际情况没有变化,并没有什么用啊。
  
 的确,这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来,有一种海阔天空,跟自己和解的意思。但往深了想,你会发现:积极乐观和幻想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因为我们强调去改变的关注点,并没有脱离实际,而是在现实中寻找积极因素。
  
 这就好比,在工作中遭遇了挫折,我们是处在低水平的幸福水准,不断抱怨、自怨自艾好呢,还是变得积极主动,调整心情向前看好呢?
  
 相信聪明的你心里一定有了答案!
  
 前面我们介绍了泰勒博士的积极心理学,一起剖析了人们在目标中奔波,却始终不快乐的原因,这对我们理解幸福有莫大的帮助。
  
 然而,还是有人指出泰勒博士的观点有一些不足。比如大量观点来自心理学,缺乏其他相关学科的佐证。
  
 因此,在泰勒之后,哈佛大学的另一位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和脑科学等领域出发,完善了这套幸福理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这位学者就是吉尔伯特。
  
 他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
  
 什么叫预测偏差呢?简单来说,就是人的预想和实际情况有差别。比如,本来我以为自己能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结果工资却只有3000块。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我们在计划月薪万元的生活,到头来却只有3000块,这会给人带来多大的误差。别说感受幸福了,说这是一种打击也不为过啊!
  
 更大的问题是,很多人追求幸福都存在一种“补偿”心理。
  
 即用现在的痛苦来换取将来的快乐。就像很多老师和家长教育小孩儿说的:你现在读书多吃点苦,努力一些,以后上了大学就解放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谈恋爱都没人管你。
  
 结果不用我说,多少人到了大学才感叹:这是学生时代最大的谎言!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通过预测和计划未来,进而指导现在的行为,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普遍方式。
  
 只不过,吉尔伯特通过研究发现,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这个预测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当偏差出现,这结果非但不幸福,还会带来巨大的反作用,让人失望透顶,甚至陷入抑郁。
  
 既然偏差这么“要命”。那它到底是从哪来的呢?这就要从我们的思维说起了。
  
 人的思维决策中枢在大脑,而大脑做决策,主要是通过分析记忆和目前的状况。也就是说,人们会参考历史和现在,来预测将来。也许有人会说:从分析历史和现状,到预测未来,这没毛病啊!怎么会出现偏差呢?
  
 的确,这个方法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人的大脑。比如我们大脑的记忆,不是像电脑一般,将所有的视频、音频文件存放到硬盘里,等需要使用的时候都能拿出来重新复习一遍。大脑中的记忆,往往是碎片化的。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对过往的经历,一般只会记得一条大致主线,和一些零碎的细节,对很多细致的内容甚至会记错、记混。
  
 不信,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昨天中午和谁一起吃的午饭吗?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轻易答出来。
  
 但如果我们稍微问细一点,请你试着想想,当时自己吃了什么菜?估计有些人会记不清了。如果再深入一些,请你回忆,和你吃饭的人身上衣服有几种颜色。这个问题,应该只有少数生活细心的人才能答出来。
  
 我们可以看看,现在只是问了一个关于昨天的问题,这段记忆应该很鲜活才对,可回想出细节的人却并不多。可见,多数人对记忆只有一个大概印象,没有多少细节。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枪枪啊,你这问得也太鸡贼了。我们一天吃三顿饭,一年要吃上千顿,这还不算夜宵的,谁有这个心思在乎这么多日常细节。
  
 人脑子肯定是对特别的事情更有印象啊!
  
 嗨,这么说还真是对了。人们的确对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得更多细节。但美国还有个犯罪学家,专门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却也并非如此。那是20世纪初,一群警校的学生正在上课。突然两名学员爆发争吵,开始互相辱骂。
  
 有趣的是,两人虽吵得厉害,其他人却不急于阻止。因为警校的学员大多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作为警员也经常要面临激烈的矛盾,因此,只要没有肢体冲突,其他教官和学员反而不会太过干涉,这也算是当年警校文化的一部分。
  
 可正当大家忙着“看戏”的时候。其中一名警员突然掏出了配枪,在一瞬间拉上枪栓并打开了保险。所有人大惊失色,另一名警员看对方拔枪,楞了一下,立马伸手扑过去夺枪。周围其他学员反应过来,也纷纷起身帮忙。
  
 要知道,周围人群密集,如果开枪,非死即伤。可就在这一瞬间,持枪者大吼一声,紧跟着枪突然响了,枪声震耳欲聋,吓得很多人伏下身子,趴在了地上。
  
 枪声过后,学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确认情况,似乎没有伤者。而手枪也被夺了下来,据开枪学员交代,刚才应该是走火了,所幸枪口朝上,没有出现伤者。
  
 在场的学员也都作为证人,为这场闹剧提供证词。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所有人录完证词后,老师突然告诉他们,这只是一场实验。枪里是空包弹,教室的周围布下了摄像机,这场实验,其实就是为了录下所谓的“罪案现场”,同时让几十位学员都变成“证人”,然后验证真实情况与证词的差别。
  
 听老师这样说,学员们都纷纷吐槽,没人想到,那么惊险的一幕居然都是套路。这实验方法,估计也只能对这些胆子大的警察使用,要是普通人,被吓破胆也说不定。
  
 可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实验的结果让这群学员们傻了眼。他们作为职业警员,证词的平均错误率居然高达80%。也就是说,在刚才实验的罪案现场,大部分证词都和实际情况不符。其中最准确的证词,也依然有26%的关键细节是错的。
  
 这个实验之后,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阵研究证人证词的风潮,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证人证词可以用来表述基本事实,但其中存在大量的细节错误。
  
 所以我们能看到,证人的证词,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只能作为案件参考,不能作为决定性的证据。
  
 按道理说,人们目睹犯罪,这已经足够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了。可事实说明,人在这方面的记忆并不靠谱。作为职业警员,都还有许多细节错误。
  
 这也印证了我们刚才的观点,即使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仍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更不要说日常生活。
  
 如果基于这些本来就不准确的记忆去做决策,恐怕从一开始就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既然,基于记忆做决策容易产生误差,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减少误差,锁定幸福呢?
  
 其实是有的。而且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只不过作者断言,大部分人就算知道这个方法,也始终无法做到。这个方法就是:立足客观,吸取经验。
  
 听到这,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进而破口大骂:我费心拔力听了这么久,就为了听你讲这个?嗨!如果真的有这种感受,也请先不要着急,听枪枪我解释一番。
  
 之所以让我们客观,注意吸取经验这绝不是乱说的。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练到一定境界,摘叶飞花也能伤人,最好使的武器往往就在身边。
  
 所谓客观,就是让我们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不要太过在意自己的想法和主观感受。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过: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在生活中,同样的错误却反复出现。这说到底是人们过于主观。
  
 刚才我们说过,人的大脑其实是会“骗人”的,当你觉得自己记得很清楚,其实就已经记错了。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固执己见,那错误的记忆只能导致一个错误的决策,最终出现失败的结果。
  
 另外,那些负面情绪也会在无形中摧毁你的意志和信心,让你一旦遭遇挫折便开始怀疑自己,到最后寸步难行。
  
 所以我们才说,许多问题让我们遭遇困境,让我们陷入痛苦和无助,这首先就是一些主观思维和情绪在作祟。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假如你要去买手机。你会发现,现在的手机真是做得好,屏幕清晰、速度快,容量也很大,这和当年的那些山寨手机比起来,简直就是战斗机啊,买个不错的应该可以用很久。
  
 可过了三四年,你就会发现,这手机速度不行了,容量也不够用了,完全就是个老爷车,巴不得马上换掉。
  
 那么,为什么一台“战斗机”最后变成了“老爷车”呢?其实手机没变,只是时代变了。
  
 当年买手机的时候,我们是在用自己的标准在预测将来的手机情况。可实际上呢?更清晰的屏幕上市,更快的操作系统出现,更占空间的手机软件开发出来,如果不换手机,我们连正常使用都有问题。
  
 与其说是我们淘汰旧手机,不如说是手机市场把它淘汰了。站在当年主观的角度,它的确很先进,可如果我们不考虑其他客观因素,看不到这个行业的变化,必然会出现预测偏差。
  
 所以说,避免主观,立足客观才是我们预测未来的重要方法。
  
 而那些客观的知识经验,就需要我们从别人身上学习。不要因为遭遇难题,就被闷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容易产生痛苦、抑郁等负面情绪,最后深陷其中,甚至钻牛角尖。
  
 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出主观思想和情绪,自由地思考和表达,吸取别人的经验来帮我们规划未来。
  
 我们追求幸福,不仅在于追求人生的奋斗目标。毕竟,物质生活并不等同于人的心灵感受。
  
 要想真正的感受幸福,更在于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毕竟真正的幸福遍布在人生的一点一滴。
  
 如果只抱着“疾病思维”,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总想着过没有风浪的人生,恐怕难以追求幸福。如果总是陷于自己的主观情绪,而不愿意跳出自身,看清时代的变化,恐怕也很难感受到幸福。

《哈佛幸福课》推荐阅读

8. 急,求助,帮忙写一篇英语的读后感,是关于哈佛幸福课,或者《幸福的方法》的读后感

We came to this world, what is most important for us to be addicted in pursuing? The author of 《happiness in Harvard》,TalBen Shahar, firmly believes that: Happiness,the only standard measurement of lifevalu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ll goals. 

People ofen measure commercial success by the standard of money. Money is used to assessing the assets and liabilities, profits and losses, all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oney will not be taken into account.In a word, money is the highest wealth. But I think that life also has gains and losses as well as business. 

Specifically, look at their lives, the negative emotions can be regarded as expenditure, the positive emotions as income. When positive emotions is more than negative emotions, we will see that happiness,as the "high wealth", is on a profit. 

Therefore,  happiness should be the enjoyment combined with meaning! 

A happy person must have a clear goal which can bring joyness and meaning, strive to work.And happiness is mostly contingent on our state of mind,rather than our status or the state of our bank a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