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2024-05-08 19:35

1.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一)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意义  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应当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增长和对外支付的需要,又不因储备过多而形成积压浪费。(二)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参照指标  1、国际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之比。2、国际储备对外债总额之比。3、国际储备对进口额之比(或国际储备能支付进口的月数)(三)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应考虑的因素  1、国际储备的需求(1)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2)经济开放与对外贸易(3)对外资信与融资能力(4)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5)外汇管制的宽严程度(6)汇率制度与外汇政策的选择(7)货币的国际地位(8)应付各种因素对国际收支冲击的需要2、国际储备的供给(1)黄金储备(2)外汇储备(四)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①持续的高利率政策;②外汇管制、外贸管制;③紧缩性需求管理;④持续的汇率不稳定;⑤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⑥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2)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①比例分析法。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②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编辑]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2. 我国的国际储备情况,并分析是否合理

我国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国际储备体系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储备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其中外汇储备已列世界第二。

  2、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黄金储备政策。我国黄金储备的来源主要是依据国家黄金库存的增长状况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逐步调整的。1978年至 
1980年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为1 280万盎司,1981年至今,稳定在1 
267万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来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有所上升。这种储备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
3、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
  (1)我国外汇储备构成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两部分组成:
  ①国家外汇库存。
  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
  但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这部分,从而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
  (2)1994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
4、国际储备来源多元化,但主要来自国际收支“双顺差”,即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与资本项目收支顺差。其中,外汇储备主要来自经常项目顺差
其实这些官方语言,经济界完全不认同

3. 国际储备管理的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与特点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与其他国家一样,由黄金、外汇、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构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国际储备制度。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次年正式对外公布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国际储备体系。我国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国际储备体系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储备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其中外汇储备已列世界第一。2、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黄金储备政策。我国黄金储备的来源主要是依据国家黄金库存的增长状况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逐步调整的。1978年至1980年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为1 280万盎司,1981年至今,稳定在1 267万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来我国的黄金储备规模有所上升。这种储备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国际储备构成注释:黄金储备按伦敦市价计算3、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1)我国外汇储备构成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两部分组成:①国家外汇库存。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但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计中国银行外汇结存这部分,从而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构成发生了变化。(2)1994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以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变化不一,出现了“下降一增长一下降一增长”的循环变化特征,但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却呈现出了持续大幅度增长之势,在我国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例屡破纪录,目前更高达90%以上,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对主体。但是,我国外汇储备是不是越多越好?这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种支付需求强烈,面临的金融风险也较大,因此,外汇储备不嫌多;另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应有个界限,外汇储备还是适度为好。我们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应该讲究一个适度的储备量,外汇储备过多,负面效益也很明显。这是因为:①外汇储备过多,而这“过多部分”主要是债务性储备(如由对外借款等资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则必然增加外债负担,也使储备流动性减弱;②外汇储备过多,一般会支持本币汇率上升,会增强本币的坚挺程度和国际地位,但同时却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③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大国内一定时期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国内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④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并不等于储备效益也大量增加。因为外汇储备多为硬货币,硬货币一般利率较低,因此储备越多,利息收益的潜在损失也越大,而且,我国目前经营管理外汇储备的水平较低,手段也较缺乏,从而造成较大的亏损;⑤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事实上等于把得之不易的外汇存到外国银行让外国人使用,而我们自己有时却以高利向国外借款,造成宝贵资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费;⑥外汇储备过度增加,还会失去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低息贷款的权力,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汇率变动风险,增加对其进行管理的难度;⑦外汇储备持续过度增加,必然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不断的顺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国家的不满甚至报复。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可适当多些,但不能过度。我国今后应根据一定的方法或模型,确定出适度外汇储备量,在此基础上对过度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目前,各国对储备投资都很重视,认为它是增加外汇储备效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有的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外汇储备进行投资。例如,新加坡就专设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资公司,从不同侧面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与投资;台湾从1990年开始,就推行“变静态存款为动态投资”的策略;日本更是典型的对外投资国家,由于某外汇储备高,对外投资遍布全球且始终名列前茅。我国目前对外汇储备投资也予以了重视,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月报统计显示,我国现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债主,仅次于日本、英国和德国。建议今后我国也设立专门化的储备投资机构,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策略,进一步保障我国储备资产的使用效益。4、国际储备来源多元化,但主要来自国际收支“双顺差”,即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与资本项目收支顺差。其中,外汇储备主要来自经常项目顺差(见下表)。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1994-1996年)  国际收支平衡表  差额  比重(%)  结受汇表  比重(%)  调整后差额  比重  总差额  845  100  877  100  877  100  经常项目  164  19  930  106  700  88  其中:贸易项目  488  53  541  62  451  48  非贸易项目  -333  39  389  44  349  40  资本项目  1127  133  -78  -9  83  10  误差遗漏  -432  -51          二、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一)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1、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这是指所持有的储备资产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其持有量必须适应外汇流量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变化,国家通过外汇流动资产的管理,满足各种基本需要。2、获取一定的收益外汇代表了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 因此要求我国的储备资产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其大小至少能抵偿其机会成本。总之,我国国际储备总额中的相当大一部分资产,应设法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3、保持适度的黄金储备保持国际储备的目的之一事是为为防止在不测事件发生时,动摇我国的对外金融地位。在这个时候黄金的保护作用最大。因此,我国的国际储备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黄金。4、维持外汇资产的价值 我国国际储备有时可能超出正常的需要,这时应研究如何维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价值,以免受国际通货膨胀及汇率、利率波动的损害。5、促进经济内外均衡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往来的不断扩大,国际储备尤其外汇储备管理对宏观金融调控及整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还应包括在一定时期内促进经济内外均衡。其中,内部均衡的目标,是币值稳定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外部均衡的目标,是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项目的收支基本平衡。当一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国际收支也基本达到平衡,且汇率稳定时,就可以说一国经济处于内外均衡状态,这时的国际储备管理是恰当的或有效的。上述目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际储备的数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如果国际储备较少且储备地位是脆弱的,流动性则应当是最主要的目标;如果国际储备充裕而且稳定,则可以储备一定数量的黄金,还可考虑对外投资及对外援助;如果国际储备过多,首先要考虑的是国际储备资产价值的维持。(二)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指导原则l、国际收支保持适当顺差。从动态角度上看,即在一个连续时期(如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国际收支应保持适当顺差。贸易收支逆差应由非贸易收支顺差抵补,使经常项目达到基本平衡。2、外汇储备水平保持适度或适当高些。可根据我国一定时期进口支付水平、外债余额状况、市场干预需求等因素,确定一个有上下变化区间的适度储备量。3、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保持分散化。为使外汇储备的价值保持稳定,世界各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其货币构成一般不集中在单一的储备货币上,而是分散采用多种储备货币勺关于储备货币构成的分散化,各国一般都采用贸易权重法,即根据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额,算出各种货币的权数,确定各种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我国在计算权重时,不仅应考虑贸易往来额、利用外资而发生的资金往来额,而且还应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往来主要用美元计价支付这个事实。基于这些特点,我国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中,美元所占比重应为最大;日元、港元次之;英镑、马克、法国法郎和瑞士法郎等再次之。在欧元启动后,欧元的比重应适当提升。4、黄金储备可根据国际金融形势尤其是黄金市场的变化及我国的实际需求作适当的调整。三、我国国际储备的日常管理策略(一)确定我国适度国际储备量由于我国的国际储备主要是外汇储备,因此,适度国际储备量的确定主要是适度外汇储备量的确定。(二)加强我国国际储备结构管理1、坚持储备货币分散化策略我国国际储备主要由外汇储备构成,外汇储备必然面临外汇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经常动荡不安,各种投资工具的利率水平受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变动不定,从而使我国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的预期收益发生增减。因此,我国应坚持储备货币分散化策略,通过各种货币升值与贬值的相互抵消,保持储备资产价值的稳定。在实行储备货币分散化时;一个重要问题是选用哪些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各种储备货币的比重又如何确定。以上所述的各国确定外汇储备货币比例的三种方法,我国都可以参考。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欧元的启动与广泛使用对我国储备货币构成的影响。我们认为,欧元的前身即欧洲货币单位 (ECU)已是世界三大储备货币之一,已运作的欧元作为欧洲货币单位的继承与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而不会减弱。因此,我国不但要重视欧元,而且要摆正它在储备体系中的位置,增加其在储备货币总量中的份额。具体来讲,这种考虑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欧元在使用范围上会比原有的ECU来得广,除了欧盟国家外,非欧盟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会因经贸往来的需要或传统就有的货币关系而持有欧元并使用它,也就是说,欧元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与使用。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也会加快,与欧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其他经济往来也必然会增多,因此,重视并持有欧元成为必然的选择。第二,欧元在使用的数量上也比原有的ECU和其他任何一种欧洲国家的货币来得多,由于欧元正式启动后,欧盟国家的货币自动退出流通,欧盟国家内部均使用欧元,欧盟周边国家也会更多地以欧元作为交易、结算工具,而欧元除了流通地域更广以外,其流通的数量也会增加。我国也会因与欧盟国家经贸往来的增加而对欧元有更大的需求,因此,我国多持有欧元势所必然。第三,欧元币值因有各种体制的保障而具有比欧盟国家任何一国的货币都更好的稳定性。因为,欧盟国家在推动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已作了许多艰苦的准备工作,例如对通货膨胀率、利率、财政赤字、国债占GDP比重等都作了种种规定或限制,要求欧盟国家遵循与执行,这实际上等于在有关的制度上保证了欧元币值的稳定性。而且,未来的欧洲汇率机制约束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这样欧元的对外价值即汇率也会比较稳定。欧元币值的相对稳定性会加强我国持有它的信心。目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比例过大,它使我国面临的储备风险十分巨大。因此,在欧元发行后,为减少储备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损失,我国不但要持有欧元储备,而且还应该持有比现在我国拥有的诸如马克等欧洲货币储备更多的储备份额。即在未来我国储备货币构成中,应降低美元份额,增加日元份额,高度重视欧元并在其正式启动后提高其在我国储备资产中的比重。最后,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因我国内地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因而也就有“一国两币”。按香港特区基本法的规定,港币仍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流通货币,港币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而且特区政府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捍卫港币的稳定。因此,尽管理论界对一国到底最后会有几种货币流通颇有争议,但我们还是把港币视为外汇。所以,在我国未来储备体系的构建中,必须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2、恰当地确定同一货币储备的资产结构同一种货币储备,有不同的资产形式可供选择。例如,既可采用银行存款方式,也可以持有证券方式持有储备。因此,如何确定同一货币储备的资产结构,是国际储备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储备资产可分为三个层次:(1)“一线储备”,即现金或准现金,如活期存款、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等,该档次储备流动性最高,但收益性较低;(2)“二线储备”,是指投资收益率高于一线储备,且流动性仍很高的资产,如中期债券;(3)“三线储备”,是指流动性低于一线和二线储备的系列长期投资工具,如长期债券,其投资收益率一般较高,但流动性和风险性相对较大。由于我国持有储备的最主要目的是及时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因此,一线储备虽然收益率较低,但仍必须足够地持有。此外,为了应付-些难以预测的突发性事件,如自然灾害等,还必须持有一定量的易于上市、变现性较强的二线储备资产。在一线、二线储备资产确定后,再规划三线储备资产,以获得长期投资收益。因为我国中竟是发展中国家,资金仍存在缺口,获取储备收益是一个重要的储备管理目标。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同一货币储备资产的结构进行管理,是十分明确的。例如,英格兰银行对美元储备资产就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流动储备资产,主要是各种短期证券或票据,如美国3个月的短期国债等;第二,二线流动储备资产,主要是美国政府和机构的中期国债,平均期限为2-5年;第三,流动性弱但收益高的资产,如美国长期公债和其他信誉良好的债券(主要是A级和AA级的欧洲债券),平均期限为4~10年。目前,英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二大海外债权人。(三)立法保障国际储备投资收益国际储备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国际储备投资不同于一般的资产投资,因此对国际储备进行管理与投资必须予以立法保障,即用法律或中央银行管制条例的形式,赋以立法权威。如规定成立何种机构去投资,投资用什么方法,投资于哪些资产和哪些国家,投资的权责利如何界定,等等。由此做到储备投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有效地保障储备资产在投资过程中保值、增值。(四)利用好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我国在IMF中的储备头寸,也是我国国际储备的一部分。在国际储备管理中,有时由于政局的突变、农作物的严重歉收以及地震和洪水等等,会在一夜之间改变一国储备货币的流动性地位,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预先筹划,争取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积极利用信贷额度,从储备管理的角度来看,具有战略性与战术性的优点,因为一国储备突然流失,通过借用国际金融机构的短期信贷,可以暂时渡过难关,有可能利用时间制定出一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战略计划。在战术上,中央银行可根据额度提取贷款,这样不必用出售外国证券的方法来获取外汇,避免资本损失,不至于采用中断国外定期存款的方法来取得外汇资金,从而有利于保障国际储备的稳定和收益的安全。

国际储备管理的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4.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一)黄金储备、外汇储备、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的结构管理  各项储备资产结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恰当结合。然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流动性和收益性互相排斥。这就需要在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进行权衡,兼顾二者。由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各国货币当局更重视流动性。按照流动性的高低,西方经济学家和货币当局把储备资产划分为三级:一级储备资产,富于流动性,但收益性较低,它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二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如2~5年期的中期政府债券;三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二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如长期公债券。普通提款权,由于会员国能随时从IMF提取和使用,所以类似一级储备。特别提款权,由于它只能用于其他方面的支付,须向IMF提出申请,并由IMF指定参与特别提款权账户的国家提供申请国所需货币。显然,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完成。因此,特别提款权可视为二级储备。而黄金储备,由于各国货币当局一般只在黄金市价对其有利时,才会转为储备货币,可视为三级储备。一级储备充作为货币当局随时、直接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资产,即作为交易性储备。二级储备用作为补充性的流动资产。三级储备主要用于扩大储备资产的收益性。一国应当合理安排这三级储备资产的结构,以做到在保持一定流动性的前提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  对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是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即合理地确定各种储备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基本原则是:(1)储备货币的币种和数量要与对外支付的币种和数量保持大体一致。即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当与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结构保持一致,或者说取决于该国对外贸易支付所使用的货币、当前还本付息总额的币种结构和干预外汇市场所需要的外汇,这样可以降低外汇风险。(2)排除单一货币结构,实行以坚挺的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货币结构。外汇储备中多元化货币结构,可以保护外汇储备购买力相对稳定,以求在这些货币汇率有升有跌的情况下,大体保持平衡,做到在一些货币贬值时遭受的损失,能从另一些货币升值带来的好处中得到补偿,提高外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在外汇头寸上应尽可能多地持有汇价坚挺的硬货币储备,而尽可能少地持有汇价疲软的软货币储备,并要根据软硬货币的走势,及时调整和重新安排币种结构。(3)采取积极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安排预防性储备货币。如果一国货币当局有很强的汇率预测能力,那么它可以根据无抛补利率平价(预期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利率差)来安排预防性储备的币种结构。例如,若利率差大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高利率货币可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若利率差小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低利率货币有利于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编辑]

5. 国际储备管理的介绍

国际储备管理是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际储备的规模、结构和储备资产的使用进行调整、控制,从而实现储备资产的规模适度化、结构最优化和使用高效化的整个过程。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储备规模的管理,以求得适度的储备水平;二是国际储备结构的管理,使储备资产的结构得以优化。通过国际储备管理,一方面可以维持一国国际收支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一国国际储备的使用效率。

国际储备管理的介绍

6. 如何确定一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

一、一国国际储备的范围及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

1、如果一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并参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则该国的国际储备中除黄金和外汇储备外,还包含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不仅其国际储备规模有所扩大,而且增加了国际清偿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缓解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使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不必过多。
2、如果一国货币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则该国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进行国际支付方面具有一个有利条件一可以用本币来清偿对外债务。因此,对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它无须保持规模过大的国际储备。
3、至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其拥有雄厚的储备资产,则另当别论。二、国际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稳定程度。
1、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的储备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也是决定一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其贸易收支的稳定程度。
2、如果一国出口商品货源的供给弹性和销售市场的需求弹性均大于1,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小于1,则表示其外贸收支相对稳定;若其进出口基本平衡或略有出超则不必顾及国际储备;如果出口商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小于1,而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大于1,则表明外贸条件较差,需保持较充足的外汇储备。
3、其次看国际收支差额的状况及稳定程度。
4、一般来讲,如果一国持续国际收支顺差(经常项目十资本项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很小;反之,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性逆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较大;在国际收支状况不稳定的情况下,可视其逆差发生的频率和其它可选择的调节手段来确定适当的储备水平。
5、总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性质、程度以及可供选择的调节措施的多寡与优劣,将决定调节过程中所需的国际储备量。三、国际收支其它调节手段的运用及其有效性。如果一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或贸易管制,并能有效地控制进口和外汇资金的流动,则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国际储备存量不足。四、一国国际融资能力的大小及所处的国际环境。
1、一个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融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得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能力;获取外国商业贷款的能力;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2、如果一国具有较高的债信等级,能迅速、便利地获得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且该贷款的来源稳定,条件良好,或者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能力很强,则该国无须持有过多的国际储备资产;反之,若一国资信较差,国际融资能力低,就应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
扩展资料
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确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
2、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持续的高利率政策;外汇管制、外贸管制;紧缩性需求管理;持续的汇率不稳定;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
3、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
4、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
5、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一)比例分析法。
1、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
2、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
3、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
4、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
5、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
6、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
1、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
2、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
3、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
4、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
5、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
6、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适度国际储备规模

7. 我国如何管理国际储备

(一)完善相关经济税收政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在经常项目上转变长期顺差格局,实现收支平衡。一方面,通过出口税制的改革,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同时限制一些能耗型、污染型、资源型商品出口,改善我国产业结构,使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转变。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措施,加大先进技术设备与国内紧缺物资、原材料的进口;放宽居民企业的用汇自主权,便利其经济活动。
资本项目方面,过去20多年,我国累计引进直接投资约4800多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利用外资的楷模。但单纯引进外资已经给我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目前应该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鼓励外资流入、限制流出逐渐转向流入与流出平衡转变。具体来说,改变以引进外资多少来衡量官员政绩的传统观念;逐步取消外商直接投资在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其实行国民待遇;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鼓励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培植本国的跨国公司。 
(二)改变储备管理决策机制,构建双层次储备管理体系  储备管理应从国家战略利益来考虑,而不能单纯从央行资产负债表来考虑。英国、美国、日本等经济体的实践表明,由财政部决策的、央行执行的双层储备管理体系是国际储备管理的基础。  
(三)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要实现我国外汇储备货币的多元化。面对美元长期贬值的情势,而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重占到80%,远高于68%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面临的汇率风险很大,必须进行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与美元弱势相比,欧元的国际地位则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欧元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据欧盟统计,欧盟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四)增加黄金储备,保障金融安全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的货币地位虽然被削弱了,但是当全球经济动荡的时候,黄金仍然是信用货币的真正对立面,持有黄金比持有任何国家的货币资产都安全。目前我国黄金储备仅占外汇储备的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3~5% 的一般标准。从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我国应增加黄金储备的比例.有效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五)投资多样化,提高收益 
在巨额外汇储备下,外汇储备管理显得不那么规范;需要加快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更多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进一步放宽外汇贷款条件,努力推进国内企业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国内资本。 
(六)增加重要商品储备,保障国家经济稳定和安全  
为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储备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储备规模的适度和储备结构的优化.除了增加黄金储备数量和提高非美元货币储备份额,还有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可以并用,以取得综合效应。 
(七)将部分外汇储备向非货币化成长型储备转化 
为提高外汇储备的效益,可将部分超额的储备加以转化。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增加战略物资储备,但增加物资储备需要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并进行日常管理,其成本相当高。

我国如何管理国际储备

8. 我国国际储备的特点及管理方法有哪些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也称“官方储备”或“自由储备”,是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国际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额。
  
  特点
  
  1.外汇储备的统计口径作出重大调整。
  
  2.外汇储备在储备资产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
  
  3.外汇储备在波动中呈递增趋势。
  
  4.国际储备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项目顺差。
  
  管理
  
  1.中国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际储备濒临枯竭,严重不能满足经济运行对国际储备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际储备一度减少,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中国国际储备总量超过日本,达到1.9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但国际储备也不宜过多。
  
  2.中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1)持储备货币多样化,以减少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2)根据对外支付的需要确定该货币在储备货币中的比重。
  
  (3)随时根据外汇市场的汇率运动趋势调整储备货币的币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