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如何采取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2024-05-14 03:36

1. 海尔集团如何采取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1首先看看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 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
2再分析采取这种策略的因素
时代的需要,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成功都要遵从以下的法则:
1企业应不断根据市场技术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行业结构
2重视资源的共享,追求协同优势
3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企业整体战略
4在主要领域有效部署,发挥核心能力
5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
6重视品牌延伸的有效范围
那么海尔集团又是怎样在这样的法则之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元化战略之路的呢?首先,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
一 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 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 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
四 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 进军知识产业

海尔集团如何采取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2. 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优势是什么

亲,很高兴为您解答[开心]: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的优势包括: 1.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由于多元化市场的参与,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2.降低经营风险:单一市场的参与,存在着很高的经营风险,而多元化市场的参与可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3.增加创新能力:多元化战略可以更好地利用多种资源,进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增加创新能力。 4.增加品牌影响力:多元化市场的参与可以提高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拓宽公司的发展空间。【摘要】
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优势是什么【提问】
亲,很高兴为您解答[开心]: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的优势包括: 1.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由于多元化市场的参与,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2.降低经营风险:单一市场的参与,存在着很高的经营风险,而多元化市场的参与可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3.增加创新能力:多元化战略可以更好地利用多种资源,进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增加创新能力。 4.增加品牌影响力:多元化市场的参与可以提高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拓宽公司的发展空间。【回答】

3. 对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的优化建议

  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的优化建议:核心竞争力简而言之,就是竞争对手短时间无法模仿的、使本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竞争力!
  1990年5月至6月的 HBR杂志上,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特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
  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 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Mckinsey&Company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先生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公司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域而成为最好的获得成功的公司。"
  国内许多刊物上也出现了对核心竞争力的不同见解,总的来说,"形不同而质同",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海尔企业是如何成长的? 由小到大
  ◆海尔有没有核心业务? 冰箱
  ◆海尔过去的核心业绩是什么? 品牌
  ◆海尔今天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国际化
  ◆海尔明天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国际文化的融入!!!!!!!!!!                          多元化也可视为价值主体凸显的结果。在很长的时间里,个体被巨大的意识形态所笼罩,自身的特征与个性显露不出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真正成为价值的主体,不同主体的需要就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具体到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由于正处于青春发育 期,本身就充满着矛盾和困惑。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就曾经把青少年发展的特征概括为十个相互矛盾的方面,诸如“自尊和卑谦并存”、“孤独感和归属感并立”、“保守与激进之间穿梭”、“自私与利他轮替”等等。这种生理、心理上的特点也会对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产生重要影响。 价值的多元化是时代与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它的实质就是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比如说80年代,人们还是更多的讨论一些涉及理想主义、终极价值目标的话题多一些,而我们这一代人则更多的追求一种务实的、更能体现个性和自我价值的目标。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的趋向,而无所谓“价值重建”或“价值迷失”,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与追求,应该受到理解和尊重。

对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的优化建议

4. 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史

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乃至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等有别于其他企业,在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别具一格的经营特色,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一、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取决于各种因素。一般来讲,当出现下述几种情况时,这一战略是大致可行的。第一,在行业内存在许多种可使产品或服务出现差异的方式或方法,同时顾客又认为这些差异具有价值。第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使用经常出现变化。第三,只有极少数竞争者会采取与该企业类似的差异化行动。此外,当企业能够较迅速地实施这一战略或竞争者进行追随模仿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差异化战略将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成功运用差异化战略,离不开核心能力基础,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就建立在此基础上。从海尔成长历程看,其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品牌战略阶段
  在1984年到1991年实施品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此战略在海尔创立之初即以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宣告推出。这在当时家电产品尚需凭票购买的卖方市场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经营理念。
  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在销售方面推出星级服务的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质量超群的国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海尔在早期就是一家极为重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转轨的年代即完成了市场导向的定位。这种市场或顾客导向的经营路线在海尔的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
  海尔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当然,这种文化是以企业管理者或经理人对生产过程和企业员工的权威为前提的,市场化的用工制度、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此种文化的必要条件或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海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OEC工作法,即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清理;它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首先确立目标)、日清体系(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激励机制(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它的中文表述则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至此,海尔以其全面质量管理或OEC工作法、以星级服务为特色的营销方式和顾客导向的产品改进与开发,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高效率、高品质的经营管理体系。以这样一个运营系统为基础,并配合以“真诚到永远”一类的广告宣传,品牌的创立和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此种运营系统构成了海尔当时企业知识的主要基础或核心能力的基本平台,并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依托这样一个平台,海尔开展了以产品多元化和品牌扩张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成长。
  2.多元化战略阶段
  1991年海尔兼并青岛空调器厂和电冷柜总厂,标志着大规模多元化进程的开始,并持续到1998年。
  90年代初,海尔集团年利润不过3000多万元。因此其发展必须采取低成本扩张的方式。海尔从本地政府和武汉、广东等外地政府手上以低廉的代价接管了多家亏损企业,并依托这些企业建立了空调、洗衣机和彩电等新事业。由于海尔此前已建立起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强有力的企业能力平台,故往往只需派出少量的经理人员将这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或“惯例”植入接管企业,同时转移部分必须由海尔人亲身传授的“默会知识”,即可实现对这些落后企业脱胎换骨式的改造。这就是海尔激活“休克鱼”方法的精髓所在。
  由于拥有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国内企业的管理能力平台并善于将其植入被兼并的企业,同时借助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在海尔工业园新建了一批企业,海尔在90年代将自己扩展为一个横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PC等)、各种小家电以及制药、生物工程、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多部门公司。
  在此期间,海尔在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管理中大量采用国际标准。海尔冰箱早在1991年即率先通过了 ISO9001认证,其后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其它产品在90年代中期也先后通过了ISO9001认证。海尔还通过设在世界各地的10个信息中心广泛搜集各种有关产品安全、能耗、环境等方面的先进标准和技术规范,然后拿回来采用,其执着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先进标准的采用,使海尔的产品质量、可靠性及先进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海尔的此种做法显然是一种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为其产品的出口和更深层次的国际化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此期间,海尔为适应其多产品的产业格局,在组织结构上完成了事业部体制的改造,形成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资源调度中心的三级架构。
  1984年,海尔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在内的86大门类 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许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3.国际化战略阶段
  90年代后期,海尔开始了第三阶段即通过国际化创建全球品牌的进程。到2000年,海尔的出口额达2.8亿美元,不但在中国家电业独占鳌头,而且领先第二名近1倍。海尔国际化的目标是实现内销、出口和海外生产“三个三分之一”,为此积极开展资本和技术输出,在海外建立制造和销售基地。目前,海尔在国外已设立10余家工厂;为绕过贸易壁垒,其布局基本上按世界各大自由贸易区或经济联盟设置。海尔的海外经营单位均实行本地化管理,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特定需要并吸收本地人才加盟。与此同时,海尔还在美、日等技术先进国家设立了研发和设计中心,并通过与多家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开展学习并利用国际技术资源。
  国际化也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带来新的挑战。顾客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也更为挑剔;全球采购和销售则对企业的信息和货物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以面向内需为主的原有运营体系已不敷所用。为此,海尔开展了其能力平台的再次升级,即以流程再造为手段,以 ERP、CRM、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以现代仓储和配送为骨架的物流管理系统,以实现整个企业采购、制造和销售配送的即时化以及产品制造与开发的进一步个性化。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把整个运营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市场层面,而非企业内部。由于此种系统是由客户订单驱动的,可大量节约营运资金的占用,提高整个系统现金流的产出,从而成为一种提高投资回报率、创造企业价值的有力手段。在制造过程中,海尔引进了柔性制造系统,将其几十大类产品分解为数万个模块;同时在销售上引进B-B-C的方式,实现由商家(及最终顾客)设计、厂家制造。至此,一种以大规模定制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呼之欲出。
  2002年1月8日,在海尔国际化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海尔与日本三洋公司的合作,使世界为之一振。竞合是21世纪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趋势,因而,海尔三洋的合作引起了巨大的共鸣。
  如今海尔正在做的就是美国、欧盟MBA案例库的一个案例“市场链”,内部员工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完全上下级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而变成市场的关系。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只对他的市场目标负责,每个人的收入只和业绩挂钩,也就是彻底的绩效主义。海尔集团有3万多人,过去集团只有一张财务报表,一张资产负债表,一张损益表,一张现金流量表。现在变成3万多张,每个人1张,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主体,你对着的不是你的上级、不是你的同事,而是对着市场。
  海尔“市场链”理论受启发于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目前许多大企业正在努力学习并运用与实践)。虽然两者都以企业流程再造为实现形式,但两者又有本质的不同。价值链是以边际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而市场链则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决定市场,所以要讲价值链;在新经济条件下,用户决定企业,所以必须谈市场链。海尔实施“市场链”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即自主创新的主体),也就是要把外部竞争的压力传递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同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创新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美国沃顿商学院一位教授对此的评价是:如果海尔真正做到这一点,在世界上也将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无往而不胜。
  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标准化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依靠先进标准进行商业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动向。要应对新变化,突破非关税贸易壁垒,首先要在标准化上与国际接轨。2002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与德国莱茵公司(TüV)、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公司 (UL)和英国依梯埃—塞密柯技术有限公司(ITS)成立了国内首家国际认证合作室。这是海尔扫除贸易壁垒的“空降部队”,通过这个认证合作室海尔将国际认证公司最前端的信息和技术直接引用到内部的开发和设计中,从而更加深入、直接地了解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要求和贸易壁垒,使产品设计能够满足出口国家的要求,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综合分析海尔差异化战略演变的历程及其阶段,可以发现一种重要的匹配关系,即企业战略与能力之间的配合。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观,结构的重要性已有所降低,核心能力或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包括流程与行为及更多的内容)则被认为是与战略真正相关的因素。海尔的经历可视为此种观点的一个恰当的证明:一种战略的导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发展则为战略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并为下一阶段的战略推进创造了部分条件。由此反复进行,构成一个阶梯式上升且不断放大的平台体系。
  但是,能力平台的整体提升不是渐进式 的,而是一种间断型的跃迁,其周期大约是“每隔七八年来一次”。在此期间,海尔将面临业内其他企业的强烈追赶。总之,海尔一直赖以取得成功的领先优势相对于其他优秀企业而言已日趋缩小,其间的差距也许只有一步之遥。在这种形势下,海尔欲继续其产品、服务差异化的路线必须寻求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及其能力基础。
  二、差异化战略的风险
  差异化战略也包含一系列风险:
  1.可能丧失部分客户
  如果采用低成本战略的竞争对手压低产品价格,使其与实行差异化战略的厂家的产品价格差距拉得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为了大量节省费用,只得放弃取得差异的厂家所拥有的产品特征、服务或形象,转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海尔主导产品冰箱也只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2.用户所需的产品差异因素下降
  当用户变得越来越老练时,对产品的特征和差别体会不明显时,就可能发生忽略差异的情况。
  3.大量的模仿缩小了感觉得到的差异
  特别是当产品发展到成熟期时,拥有技术实力的厂家很容易通过逼真的模仿,减少产品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质量管理方面,与海尔同城并在彩电、空调等产品方面与其构成直接竞争的海信在质量管理方面亦相当出色,2001年还获得了首度颁发的国家质量大奖。至于快速反应能力,其核心技术是一套与经营流程相配合的、由软件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目前,ERP、CRM和电子商务系统在国内的大型企业已得到广泛的采用,其简化版则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所接纳。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如松下、飞利浦等已在国内形成了庞大的事业体系,它们在运营能力上起点更高,而且早已是国际名牌;假以时日,待其理顺在华竞争的战略和运营体系后,将成为海尔的可怕对手。
  三、核心技术的竞争——差异化战略的更高境界
  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很少关注目前的顾客需求,它把专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茫然难测的未来。因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是以“新组合”方式,即以创新性的技术创造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的方式来满足需求的。它首先要求企业对科技发展的走向、人口和社会潮流的变迁形成富有想象力的透视,据以发展出一种产业预见,然后以此为准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技术能力。
  在这里,企业的竞争更像是一场接力赛跑运动:首先是产业预见能力之争,其次是核心技术的开发之争,最后才是产品的市场推出之争。其中前两项属于战略和能力领域的竞争,只有在此阶段取得领先,才能通过最后的冲刺赢得锦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技术是一种关键性的支撑能力。
  海尔核心技术的研发自1998年海尔中央研究院(其宗旨为研发5~10年后的技术)成立以来开始进行制度化的努力。由于为时尚短,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如彩电芯片,以及最近研制成功的用于高清晰度电视的MPEG-2芯片等,但总体上来看,远不足以支持其众多关键元器件和零部件的需求。其核心产品大多依赖外部供应商的供给,只有很小一部分来自自制。
  中国家电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组装厂与主要零部件厂的分立,垂直一体化的程度低。总装厂的扩张通常采用横向多元化的方式,进入其他家电、通讯等行业并继续依赖外部对主要零部件的供应而极少进入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零部件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进入门槛较高。
  例如当彩电进入集成度较高的单片机时代后,国产的双片机芯片即被淘汰,彩电业再度沦为“无芯”工业。海尔虽开发出此种芯片,但只用于其普通机型,较高档的“美高美”系列仍采用飞利浦的芯片。因此,中国家电业的内核部分仍主要是“日本制造”、“飞利浦制造”等外国产品和技术。在这种格局下,重大的产品或技术创新的主动权显然是掌控在别人的手中。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组装工业的主要厂商,均对核心零部件实行垂直一体化生产,日本、韩国及美欧公司莫不如此。汽车制造商除组装整车外,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主要总成的设计和制造均由自己完成,否则就不能保证其整车产品的设计性能。家电产品与此类似。所以对海尔等中国家电企业来说,由于其产品的核心技术和附加价值均在上游,差异化的源头亦在于此,与其忙于产品和地域的横向多元化以寻求新的增长点,不如通过向上游进军的方式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源头,同时也可实现增长。据报道,松下的微波炉产量为190万台,仅及格兰仕的几分之一。但其销售额并不亚于后者,因为它是下游厂家关键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
  在完成流程改造后,海尔有必要将其能力平台进一步升级,转到以核心技术为主的轨道上来。同时向上游的核心产品,即关键零部件领域进军。
  为什么要做零部件?因为核心技术包括制造工艺的开发,必须经过试验逐级放大才能进行批量生产;而且它具有干中学的性质,不做制造就不能掌握其诀窍。

5. 海尔集团的全球化品牌战略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2008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03亿人民币。

曾经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如何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产品包括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的中国企业的?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中,海尔是如何做到如此飞跃的呢?从探析海尔的成长历程以及海尔战略制定实施过程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真心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愿您天天快乐!🌈【摘要】
海尔集团的全球化品牌战略【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2008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03亿人民币。

曾经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如何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产品包括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的中国企业的?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中,海尔是如何做到如此飞跃的呢?从探析海尔的成长历程以及海尔战略制定实施过程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真心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愿您天天快乐!🌈【回答】

海尔集团的全球化品牌战略

6.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什么

  一、海尔的三个战略阶段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首批公布的10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名牌。


  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产品包括42门类8600多个品种,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稳定增长,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62亿元。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名牌发展战略阶段—名牌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


  这一阶段海尔艰难起步并确立冰箱行业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海尔84年起步时管理混乱,无优势产品,职工人心涣散,要摆脱这种局面,必须高起点切入,给企业注入生存的希望。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冰箱厂蜂拥而起,但没有名牌,因此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1988年获得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1枚国家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另外,海尔还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一条龙服务体系,设立了售后服务电话,海外的海尔用户同样可以享受到海尔星级服务。


  经过艰苦努力,海尔通过质保体系国际认证、产品国际认证、检测水平国际认可取得参赛资格;海尔从引进、消化、吸收到通过合资引智,使各类产品保持了与国际同步。

  2.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多元化国际化的关系—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


  国外把家电分为3类: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产品;黑色家电可提供娱乐,像彩电、音响等;米色家电指电脑信息产品。


  我们从84年到91年做了7年冰箱,然后进入了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97年我们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从现在开始我们又进入电脑行业。

  关于多元化,外界议论很多,到底该不该多元化?应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我们认为,广义的多元化指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我们认为的多元化不仅是产业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场多元化。如可口可乐,有一位经济学家说它是专业化,我们认为可口可乐应该是多元化的,因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市场都被可口可乐征服了,这就是市场多元化。再比如耐克,它的公司只有1000人,全世界的耐克鞋却不计其数,它本身并没有工厂,但却有市场。它只抓两头,一头是鞋的设计、开发,另一头是销售。归根结底,谁拥有市场资源,谁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多元化的发展应是一种趋势,最关键的是在国际市场把牌子做好,我不一定有自己的工厂,但我却拥有全世界的市场。

  3.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海尔的国际化与国际化的海尔—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本质联系


  海尔的国际化是国际化海尔的一个基础,只有先做到了海尔的国际化才能去做国际化的海尔。我们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质量;二是财务;三是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我们自身具备这种素质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去,所以“出口”是针对海尔的国际化而言。


  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海尔”已不再是青岛的海尔,中国的海尔也将成为整个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会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东南亚海尔等等。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即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最终成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海尔。


  选择在美国建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自找苦吃,因为在美国建厂要求非常高,但是如果在美国市场可以成功的话,就可以取得非常宝贵的经验。另外,美国市场非常大,我们在美国市场已经销售了几十万台,如果不设厂,就会有很大制约,如运费问题。

  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1. 企业只能利用外部环境,能利用多少取决于企业自身


  对企业来讲,今年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会更多一些,因为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现在面临的就是要和所有的国际化(跨国)大公司摆在一起来较量。实际上,不管我们加不加入WTO,实际上等于已经加入了,因为国外公司已到国内来了,所以说现在要考验的是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我提出:国际化战略不仅仅是到国外开拓一个空荡的市场,主要是把自己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经受更多的考验,感受这种竞争氛围,提高我们的竞争力,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具备和国际大公司一样的竞争能力,如果不具备的话,我看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增长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存的问题。


  我想,无论怎样,外部环境不要去管它,这对所有企业而言是一样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的问题。比如气温是-5摄氏度,对所有人都是-5摄氏度,你身体好,有抗冻能力,在外面就不感冒,如果身体不好,出去肯定感冒,你不能因为你感冒了,而埋怨天气不好。我看,企业只能是利用外部环境,能利用多少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

  2.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一路纵队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采取的战略叫做一路纵队而不是一路横队。我不可能在一个市场上像国内一样告诉消费者我有什么,而是我认为哪一个产品竞争力最强,先让它当尖兵,打开市场之后,其它的跟进,这样算起来总的交易成本比较低。


  美国市场,就是冰箱先打进去的,现在很多美国人都知道海尔是做冰箱的。后边再跟进的是洗衣机,就不需要大肆宣传了。但是在欧盟市场上,是由空调打先锋,现在冰箱、洗衣机跟着它往里冲。和打仗一样,一路纵队牺牲比较小,一路横队牺牲就比较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是毛泽东的理论,对我们的国际市场拓展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竞争力说到家就是怎么样对待竞争市场,我想体现出来的就是创新,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怎么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美国,我们的产品逐渐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我们在美国当地有设计中心(洛杉矶),根据美国当地的需求不断地推出新产品,非常符合美国人的要求。


  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不想打价格战,打价格战的话,不一定会获取更好的市场信誉,而中国货本身就被认为应该是低价格,如果摆脱不了这个状况,那你永远不可能树起你自己的牌子。在美国的超市里,我们的冰箱售价和美国一些公司差不多,比韩国的高。像我们在伊朗卖的空调就是这样,他们认为中国货嘛就应该便宜,而我们坚持不降价,摆在商场里一开始就是卖不动,我们就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要卖这么贵,总归有好奇的买来试试,逐渐的,当地消费者开始认同海尔空调。价格低一开始就比较好卖,也是一种战略,但是再提价是不可能的,市场不会给你再提价的机会,你永远只能在这个低价位上徘徊。

  3.“与狼共舞”与爱国


  关于比尔-盖茨的维纳斯计划,很多人认为肯定是引进来一只大灰狼。其实这只狼本来就已经进来了,企业就是要与狼共舞。我们还不具备和微软和Intel抗衡的力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和他合作过程中,使自己强身健体,具备更大的竞争力,最终目的就是在这个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不花这么多钱引进这些技术,我们今天能有和国外抗衡的局面吗?德国人针对海尔就说过:“当时卖给他们技术是非常错误的,现在让他们打到家门口来了。”其实关于和国外大公司合作的非议我们早在10多年以前就听过。当时银行的一个同志说:“你们进的散件再卖出去比直接进口整机都贵,还不如直接进口整机。”但他忘记了一点:如果我们一直引进整机,到现在也不会造冰箱。

  4.网上销售—零距离销售—人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进入国际市场能不能成功,其中有决策上的问题,组织结构上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人的问题,单纯与国际大公司比资本、比技术、比品牌,差距都非常大。


  对我们来讲,只能靠人的素质,靠我们自己的拼搏精神,靠我们自己创新精神。和国外公司打交道、包括进入国际市场时,虽然我们的规模比他们小,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速度还是令他们惊讶。我们的很多订单都是靠这种精神拿到的。上个月,一个外国经销商要订购7个集装箱的海尔产品,但要两天之内发出货物。下午两点接到的电话,五点机关要下班,我们还要办船等问题,两天内从青岛发出,实际上意味着给海尔人的只有3个小时。定单就是命令单,全体人员以最快速度与船运公司、海关等联系,一般情况下办好这一切要7天时间,我们最后在3个小进内办完所有手续,9点钟时货全部装上船了。所以这个经销商说,我干了10几年经销商,没有给客户发过感谢信,给你们是第一个,感谢的不只是你给准备了一批货,而是精神,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今年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对21世纪的企业有三条要求,达到这三条就是21世纪的企业,达不到你就很难存在了。第一,有个可以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因为外部市场变化太快了)的内部组织结构,指内部组织结构能够适应外部市场的剧烈变化,有的中国企业现在还是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这怎么能适应呢?第二,必须有个全球化的名牌;第三,必须有一套能够在网上销售的战略,客户在网上提出:我要这个电冰箱就要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一个三角的,我就提出这个要求,谁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买谁的,我们内部称之为零距离销售。这是真正的零距离,这才是21世纪的企业。


  要提高人的素质太难了,包括我在内所有的海尔人都是这样。好比是100米赛跑,国际水平是10秒,你现在的水平是12秒,怎么办?你不能说我再练三年。业务素质上的差距固然大,但思想上有所提高才是最难的事。比如骄傲,我们现在和国际上的大公司距离越来越接近,而且海尔的年轻人很多,自豪与自傲本身就没有太大的鸿沟。年轻人晚上回家关起门来一想,“没想到我还这么伟大”,明天上班的时候心思就不知哪里去了,和别人交往就容易失去分寸。


  很多国际化大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受到大企业病的困绕,因为企业大了以后,会有很多防范性的规章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个问题制定一个相应的制度,结果制度越来越多,把所有的行为都规范了,都制约了,但是创造力也没有了。小企业有大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速度和灵活。我们在内部实行市场链的做法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外部竞争效应内部化,每个人的收入不是长官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市场链制度非常有效,但毕竟还是制度约束,我们现在正在进行自主管理建设,已涌现出不少自主管理班组。虽然现在自主管理班组比较少,但将来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必须是这样。在GE的一个工厂里,没有一个质量检查员,只有8个质量工程师,他们的任务不是检查质量问题,而是质量怎么提高,我认为这样才算超级企业。

7.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什么?

  一、海尔的三个战略阶段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首批公布的10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名牌。


  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产品包括42门类8600多个品种,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稳定增长,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62亿元。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名牌发展战略阶段—名牌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


  这一阶段海尔艰难起步并确立冰箱行业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海尔84年起步时管理混乱,无优势产品,职工人心涣散,要摆脱这种局面,必须高起点切入,给企业注入生存的希望。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冰箱厂蜂拥而起,但没有名牌,因此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1988年获得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1枚国家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另外,海尔还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一条龙服务体系,设立了售后服务电话,海外的海尔用户同样可以享受到海尔星级服务。


  经过艰苦努力,海尔通过质保体系国际认证、产品国际认证、检测水平国际认可取得参赛资格;海尔从引进、消化、吸收到通过合资引智,使各类产品保持了与国际同步。

  2.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多元化国际化的关系—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


  国外把家电分为3类: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产品;黑色家电可提供娱乐,像彩电、音响等;米色家电指电脑信息产品。


  我们从84年到91年做了7年冰箱,然后进入了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97年我们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从现在开始我们又进入电脑行业。

  关于多元化,外界议论很多,到底该不该多元化?应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我们认为,广义的多元化指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我们认为的多元化不仅是产业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场多元化。如可口可乐,有一位经济学家说它是专业化,我们认为可口可乐应该是多元化的,因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市场都被可口可乐征服了,这就是市场多元化。再比如耐克,它的公司只有1000人,全世界的耐克鞋却不计其数,它本身并没有工厂,但却有市场。它只抓两头,一头是鞋的设计、开发,另一头是销售。归根结底,谁拥有市场资源,谁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多元化的发展应是一种趋势,最关键的是在国际市场把牌子做好,我不一定有自己的工厂,但我却拥有全世界的市场。

  3.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海尔的国际化与国际化的海尔—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本质联系


  海尔的国际化是国际化海尔的一个基础,只有先做到了海尔的国际化才能去做国际化的海尔。我们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质量;二是财务;三是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我们自身具备这种素质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去,所以“出口”是针对海尔的国际化而言。


  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海尔”已不再是青岛的海尔,中国的海尔也将成为整个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会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东南亚海尔等等。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即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最终成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海尔。


  选择在美国建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自找苦吃,因为在美国建厂要求非常高,但是如果在美国市场可以成功的话,就可以取得非常宝贵的经验。另外,美国市场非常大,我们在美国市场已经销售了几十万台,如果不设厂,就会有很大制约,如运费问题。

  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1. 企业只能利用外部环境,能利用多少取决于企业自身


  对企业来讲,今年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会更多一些,因为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现在面临的就是要和所有的国际化(跨国)大公司摆在一起来较量。实际上,不管我们加不加入WTO,实际上等于已经加入了,因为国外公司已到国内来了,所以说现在要考验的是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我提出:国际化战略不仅仅是到国外开拓一个空荡的市场,主要是把自己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经受更多的考验,感受这种竞争氛围,提高我们的竞争力,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具备和国际大公司一样的竞争能力,如果不具备的话,我看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增长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存的问题。


  我想,无论怎样,外部环境不要去管它,这对所有企业而言是一样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的问题。比如气温是-5摄氏度,对所有人都是-5摄氏度,你身体好,有抗冻能力,在外面就不感冒,如果身体不好,出去肯定感冒,你不能因为你感冒了,而埋怨天气不好。我看,企业只能是利用外部环境,能利用多少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

  2.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一路纵队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采取的战略叫做一路纵队而不是一路横队。我不可能在一个市场上像国内一样告诉消费者我有什么,而是我认为哪一个产品竞争力最强,先让它当尖兵,打开市场之后,其它的跟进,这样算起来总的交易成本比较低。


  美国市场,就是冰箱先打进去的,现在很多美国人都知道海尔是做冰箱的。后边再跟进的是洗衣机,就不需要大肆宣传了。但是在欧盟市场上,是由空调打先锋,现在冰箱、洗衣机跟着它往里冲。和打仗一样,一路纵队牺牲比较小,一路横队牺牲就比较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是毛泽东的理论,对我们的国际市场拓展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竞争力说到家就是怎么样对待竞争市场,我想体现出来的就是创新,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怎么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美国,我们的产品逐渐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我们在美国当地有设计中心(洛杉矶),根据美国当地的需求不断地推出新产品,非常符合美国人的要求。


  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不想打价格战,打价格战的话,不一定会获取更好的市场信誉,而中国货本身就被认为应该是低价格,如果摆脱不了这个状况,那你永远不可能树起你自己的牌子。在美国的超市里,我们的冰箱售价和美国一些公司差不多,比韩国的高。像我们在伊朗卖的空调就是这样,他们认为中国货嘛就应该便宜,而我们坚持不降价,摆在商场里一开始就是卖不动,我们就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要卖这么贵,总归有好奇的买来试试,逐渐的,当地消费者开始认同海尔空调。价格低一开始就比较好卖,也是一种战略,但是再提价是不可能的,市场不会给你再提价的机会,你永远只能在这个低价位上徘徊。

  3.“与狼共舞”与爱国


  关于比尔-盖茨的维纳斯计划,很多人认为肯定是引进来一只大灰狼。其实这只狼本来就已经进来了,企业就是要与狼共舞。我们还不具备和微软和Intel抗衡的力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和他合作过程中,使自己强身健体,具备更大的竞争力,最终目的就是在这个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不花这么多钱引进这些技术,我们今天能有和国外抗衡的局面吗?德国人针对海尔就说过:“当时卖给他们技术是非常错误的,现在让他们打到家门口来了。”其实关于和国外大公司合作的非议我们早在10多年以前就听过。当时银行的一个同志说:“你们进的散件再卖出去比直接进口整机都贵,还不如直接进口整机。”但他忘记了一点:如果我们一直引进整机,到现在也不会造冰箱。

  4.网上销售—零距离销售—人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进入国际市场能不能成功,其中有决策上的问题,组织结构上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人的问题,单纯与国际大公司比资本、比技术、比品牌,差距都非常大。


  对我们来讲,只能靠人的素质,靠我们自己的拼搏精神,靠我们自己创新精神。和国外公司打交道、包括进入国际市场时,虽然我们的规模比他们小,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速度还是令他们惊讶。我们的很多订单都是靠这种精神拿到的。上个月,一个外国经销商要订购7个集装箱的海尔产品,但要两天之内发出货物。下午两点接到的电话,五点机关要下班,我们还要办船等问题,两天内从青岛发出,实际上意味着给海尔人的只有3个小时。定单就是命令单,全体人员以最快速度与船运公司、海关等联系,一般情况下办好这一切要7天时间,我们最后在3个小进内办完所有手续,9点钟时货全部装上船了。所以这个经销商说,我干了10几年经销商,没有给客户发过感谢信,给你们是第一个,感谢的不只是你给准备了一批货,而是精神,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今年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对21世纪的企业有三条要求,达到这三条就是21世纪的企业,达不到你就很难存在了。第一,有个可以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因为外部市场变化太快了)的内部组织结构,指内部组织结构能够适应外部市场的剧烈变化,有的中国企业现在还是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这怎么能适应呢?第二,必须有个全球化的名牌;第三,必须有一套能够在网上销售的战略,客户在网上提出:我要这个电冰箱就要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一个三角的,我就提出这个要求,谁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买谁的,我们内部称之为零距离销售。这是真正的零距离,这才是21世纪的企业。


  要提高人的素质太难了,包括我在内所有的海尔人都是这样。好比是100米赛跑,国际水平是10秒,你现在的水平是12秒,怎么办?你不能说我再练三年。业务素质上的差距固然大,但思想上有所提高才是最难的事。比如骄傲,我们现在和国际上的大公司距离越来越接近,而且海尔的年轻人很多,自豪与自傲本身就没有太大的鸿沟。年轻人晚上回家关起门来一想,“没想到我还这么伟大”,明天上班的时候心思就不知哪里去了,和别人交往就容易失去分寸。


  很多国际化大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受到大企业病的困绕,因为企业大了以后,会有很多防范性的规章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个问题制定一个相应的制度,结果制度越来越多,把所有的行为都规范了,都制约了,但是创造力也没有了。小企业有大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速度和灵活。我们在内部实行市场链的做法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外部竞争效应内部化,每个人的收入不是长官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市场链制度非常有效,但毕竟还是制度约束,我们现在正在进行自主管理建设,已涌现出不少自主管理班组。虽然现在自主管理班组比较少,但将来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必须是这样。在GE的一个工厂里,没有一个质量检查员,只有8个质量工程师,他们的任务不是检查质量问题,而是质量怎么提高,我认为这样才算超级企业。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什么?

8.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什么?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正值中国加入WTO,很多企业响应中央号召走出去,但出去之后非常困难,又退回来继续做定牌。海尔认为“国门之内无名牌”,“不是出口创汇,而是出口创牌”,并且提出“下棋找高手”、“先难后易”,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海尔按照“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思路打造国际化品牌。“走出去”阶段,海尔以缝隙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走进去”阶段,海尔以主流产品进入当地主流渠道;“走上去”阶段,海尔以高端产品成为当地主流品牌。海尔也逐渐在国际上树立品牌,成为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代表者。
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立第一个海外工业园时,受到很多质疑,当时很多媒体说,美国的工厂都到中国来设厂,海尔反其道而行的跑到美国去设厂,最后肯定以失败告终。只看当时,海尔到美国去设厂肯定没有成本优势,但从今天来看,这无疑是个高度前瞻的、正确的决定 。2001年,美国当地政府为感谢海尔为当地所做的贡献,无偿命名工厂附近一条道路为海尔路,这是美国唯一一条以中国品牌命名的道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