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常用的员工持股方式有哪些

2024-05-18 04:32

1. 民营企业常用的员工持股方式有哪些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简称ESOP)是指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股票和期权而使其获得激励的一种长期绩效奖励计划。在实践中,员工持股计划往往是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的部分股权,并委托员工持股会管理运作,员工持股会代表持股员工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   ESOP(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即员工持股计划,又称之为员工持股制度,是员工所有权的一种实现形式,是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分享企业所有权和未来收益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员工通过购买企业部分股票(或股权)而拥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并获得相应的管理权,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是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
  编辑本段员工持股计划的类型
  总体来说,ESOP可分为两类:非杠杆化的ESOP和杠杆化的ESOP。
  编辑本段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作用
  (1) 奠定企业民主管理的的基础。   (2) 扩大资金来源,增加员工收入。   (3) 留住人才,为员工提供安全保障。   (4) 调整企业收益权,转变企业约束机制。
  编辑本段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步骤
  1、 设立员工持股会,统一管理员工股东的出资   2、 界定员工持股会的职权,规范员工持股会的组织和行为   3、 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   内容包括:   (1) 收益人的范围与数量,主要是确定持股员工的资格。   (2) 员工持股总量控制和员工股票的分配。   (3) 员工股票的托管。   (4) 员工股票的出售。
  编辑本段规范操作流程
  (1)进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涉及到政策的允许程度;对企业预期激励效果的评价;财务计划;股东的意愿统一等。   (2)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员工持股计划涉及到所有权的变化,因此合理的公正的价值评估对于计划的双方员工和企业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企业价值高估,显然员工不会愿意购买;而企业价值低估,则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国有资产的流失。   (3)聘请专业咨询顾问机构参与计划的制定。我国企业由于长期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下经营的全面能力,因此缺乏对于一些除产品经营外的经营能力。特别是对于这样一项需要综合技术、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复杂关系界定的工程,聘请富有专业经验和有知识人才优势的咨询顾问机构的参与是必要的。   (4)确定员工持股的份额和分配比例。在全国,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企业的员工在为企业工作过程中所累积的劳动成果未得以实现,因此在确定员工在为企业贡献所应得的报酬股份,另外,员工持股的比例也要跟计划的动机相一致,既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又不会损害企业原所有者的利益。   (5)明确职工持股的管理机构。在我国,因为各个企业基本上存在着较为健全的工会组织。而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来说,借鉴国外的经验,由外部的信托机构、基金管理机构来管理员工持股信托也是可行的。   (6)解决实施计划的资金筹集问题。在国外,实施ESOP资金主要的来源渠道是金融机构的贷款,而在我国现在的情况下,仍然以员工自有资金为主,企业提供部分低息借款。对于金融机构目前在ESOP中的介入似乎还没有,但是不管从哪个方面讲,这样做都是有可行性的,并且对于解决银行贷款出路问题,启动投资和消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7)制定详细的计划实施程序。实施ESOP 详细的计划程序主要体现在员工持股的章程上面。章程应对计划的原则、参加者的资格、管理机构、财务政策、分配办法、员工责任、股份的回购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8)制作审批材料,进行审批程序。计划要得以实施,通常要通过集团公司、体改办、国资管理部门等部门的审批。但是在实施操作中也存在灵活的做法。

民营企业常用的员工持股方式有哪些

2. 民营企业常用的员工持股方式有哪些?

民营企业在实务中常用的员工持股方式有哪些?
1、代为持股,即少数股东通过所谓的显名股东与隐名股东签署委托投资协议,确立代持股关系,代众多职工持股。
2、所有职工直接作为股东持有公司股份。但应当注意,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人数有所限制(50人以下)。
3、壳公司持股,即由持股职工先成立公司,再由这公司作为直接持股主体对实际营运公司投资,职工间接持股。
4、由职工持股会或工会持股。但该方式的最大问题是主体存在法律上的障碍,故该方式基本上在实践中无法操作。
5、建立职工持股基金会或委托其他团体或个人进行资产信托管理方式。
【延伸阅读】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全文
注册各类内资公司经营范围参考
公司章程范本下载(标准板)
公司合同和公章的区别
一、公司法人股权转让,代持协议还有效吗
股权代持又称委托持股、隐名投资或假名出资,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在此种情况下,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往往仅通过一纸协议确定存在代为持有股权或股份的事实。
股权代持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法律关系,第一种是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二种是实际股东、名义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三种是实际股东、名义股东与公司外第三人之间的关系。
只要签订的合同真实有效就受法律保护。但近年来,代持股份引发了名义持股人和实际持股人诸多争议,而目前法律上的界定也比较模糊,因此签订代持股份合同最好找专业律师或法学专家进行咨询。
通常来说代持股份需要考虑以下法律风险:
1、登记在工商管理部门的股东是接受委托的代持股人,它并不是真正的出资人。但是,股东资格的确认依据是股权证和工商登记,如果此时上述文件记载的都是代持股人。当代持股人出现其他不能偿还的债务时,法院和其他有权机关是可以依法查封上述股权,并将上述股权用于偿还代持股人的债务的。此时,真正的出资人只有依据代持股协议向代持股人主张赔偿责任。
2、当代持股人出现特别的意外情况离世,代持股人名下的上述股权,就会成为继承人争夺继承财产的标的。委托人不得不卷入这场遗产继承的纠纷案件中来,付出很大的艰辛才能完好地拿回自己的财产权。
3、有的真实出资人并不参加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出资人的股东权利包括经营管理权、表决权、分红权、增资优先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等一系列的权利实际上都是由代持股人行使。显然,道德风险巨大。代持股人的转让股份的行为、质押股份的行为,真实出资人都很难控制。因此,即便公司发展前景很好,利益非常巨大,对自己不能实际控制的出资权利,还是不要参与。
4、股份代持形式出现的投资和交易是下策,尤其是在拟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中,由于增加了证监会等法定监管机构的监督,这样的法律风险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建议投资者除非没有选择,否则不要轻易选择代持股份的形式进行投资。
二、公司被收购后对原股东怎么处理
企业收购意味着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收购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一种形式,对被收购企业的员工和股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针对公司被收购的类型来分:一是收购部分股东股权,对于被收购股份股东而言,公司被收购也就意味着其持股股份的转让,原股东与公司就不再有关系;未被收购公司股份的原股东仍然是公司股东。二是全部收购公司股份,该项收购意为着所有原股东进行了持股股份的转让,原股东不再具有股东资格。同时在公司被收购后,原股东的原持股股份可以进行变现,至于具体分割方式如果公司章程有约定,就按照公司章程办理。如果没有约定,就按照持股比例分割。但分割前要扣除合理的费用支出、成本等等。

3. 员工持股制度,经营者持有股份比例占多少是适当的?

股权结构如何划分需要在企业创立初期就有明确的标准。不同公司经营者持有股份比例也不同。
根据众多企业的股权设计案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型、高度分散型、平均分配型、相互制衡型。


高度集中型的股权结构容易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公司最大的股东掌握了超过50%的股权,对公司的经营事务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高度分散型的股权结构又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完全分离,股权分散在大量的股东手中,单个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在10%以下。
平均分配型的股权结构,可谓是所有结构里最差的分配方式了。公司股东之间的股权分配比例相差不大,甚至是等比例分配。
最后一种股权结构 —— 相互制衡型,是目前企业中最常见的股权结构类型。公司拥有一个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的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0%到50%之间,共同形成制衡关系。
上述常见的四种股权结构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创始人们需要根据公司的发展目标去甄别和设计适合自己的股权结构。

员工持股制度,经营者持有股份比例占多少是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