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的历史沿革

2024-05-11 12:56

1. 天津大学的历史沿革

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学堂的第一届学员毕业。1900年元月,学堂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
1903年4月,学堂迁至天津西沽武库(今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东院),正式复课。
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
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9年,北洋大学改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北洋工学院被迫西迁,合组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迁校汉中,改称西北联合大学,后合组为西北工学院。
1942年,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1944年,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建立。
1946年5月,北洋大学在天津西沽原址复校。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1959年,天津大学被定为国家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6年,天津大学在全国首倡“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方向。
1997年,天津大学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2000年12月,天津大学被列入了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院校。

扩展资料:
天津大学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
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
《天津大学校歌》,又称北洋大学校歌,诞生于1935年,为纪念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建校40周年而谱写。校歌作者萧友梅、廖辅叔。校歌总结了北洋大学兴学育人、实业救国的历程,激发北洋学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与优良传统。
歌词为:
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
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
不从纸上呈空谈, 要实地把中华改造。
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
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
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天津大学-历史沿革

天津大学的历史沿革

2. 天津大学的历史沿革

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学堂的第一届学员毕业。1900年元月,学堂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
1903年4月,学堂迁至天津西沽武库(今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东院),正式复课。
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
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9年,北洋大学改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北洋工学院被迫西迁,合组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迁校汉中,改称西北联合大学,后合组为西北工学院。
1942年,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1944年,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建立。
1946年5月,北洋大学在天津西沽原址复校。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1959年,天津大学被定为国家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6年,天津大学在全国首倡“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方向。
1997年,天津大学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2000年12月,天津大学被列入了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院校。

扩展资料:
天津大学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
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
《天津大学校歌》,又称北洋大学校歌,诞生于1935年,为纪念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建校40周年而谱写。校歌作者萧友梅、廖辅叔。校歌总结了北洋大学兴学育人、实业救国的历程,激发北洋学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与优良传统。
歌词为:
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
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
不从纸上呈空谈, 要实地把中华改造。
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
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
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天津大学-历史沿革

3. 天津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大学?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学生刻苦攻读,奋发读书蔚然成风。
百川归海 西沽重兴(理工结合时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受“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复校后的国立北洋大学,在原来工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理学院,从此北洋大学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工学院初下设土木、水利、采矿、冶金、电机、航空、机械、化学工程学系八系,后增设建筑工程学系和纺织工程学系;理学院设置与工学院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学四个基础学科系。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 回页首... ]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 回页首... ]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学生刻苦攻读,奋发读书蔚然成风。

[ 回页首... ]

百川归海 西沽重兴(理工结合时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受“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复校后的国立北洋大学,在原来工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理学院,从此北洋大学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工学院初下设土木、水利、采矿、冶金、电机、航空、机械、化学工程学系八系,后增设建筑工程学系和纺织工程学系;理学院设置与工学院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学四个基础学科系。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 回页首... ]

改天换地 北洋新生(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时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学在原校址正式开学复课。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学隶属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此后,北洋大学师生积极配合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造,进行了增强教师阵容、课程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完成了学校的新民主主义改造。改造后的北洋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设立理学院、工学院,共设有物理、数学、冶金、土木、水利、采矿、机械、化工、航空、纺织、建筑工程、地质工程等12个学系,学系下设水利实验室等14个实验室,还设有机械实习工厂与纺织实习工厂。同时,北洋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在改造后也取得了充足的发展,设有冶金、土木、采矿、水利、化工等5个工程研究所,成为当时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北洋大学为祖国培养了数千名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界的栋梁,为我国采矿、冶金、石油工业的创建,为机械、水利、土木工程的开拓,为纺织、化工、航空、电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数学家秦汾、矿冶学家王宠佑、法学家王宠惠、诗人徐志摩等杰出人才都曾就读于北洋大学。革命先驱、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烈士也是北洋大学早期毕业生,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法学家赵天麟、教育家张含英等曾任北洋大学校长。机械专家石志仁、化工专家侯德榜等曾在校任教,在大批校友中,有50余名专家、学者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天津大学设土木、水利、采矿、纺织、冶金、机械、电机、化工、地质、数学、物理共11个系。


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铁道学院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此后,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还有:抽调地质组组建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抽调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组建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煤组至中国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抽调电信系至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抽调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至武汉水利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抽调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至武汉测绘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调唐山成立河北矿冶学院;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今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往天津轻工业学院(今天津科技大学)。1958年又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

经过全国规模的院系大调整,一方面,天津大学集中了并入院系的优势,成为全国重点工科大学;另一方面,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历史悠久、优势突出,把北洋大学的优良传统带到了祖国各地,为新中国工业体制的建立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调整后,天津大学迁入南开区七里台新校址,下设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纺织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另设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业学校。此后,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天津大学已逐步形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阔步前进,将学校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之一;1955年天津大学重新招收研究生,着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天津大学,并就学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1958年末在北京举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上,天津大学展出的项目居全国高校之首,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天津大学被定为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此前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也先后来校视察工作,对天津大学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1966年,天津大学设有无线电电子工程、光学与精密仪器、水利工程、机械制造工程、动力与自动化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化学工程等7个系、38个专业。在随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了学校事业的正常发展。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后,天津大学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科研秩序,教育质量日益提高,并于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学第一批恢复了文革前直属教育部领导的重点高校地位。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 回页首... ]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 回页首... ]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学生刻苦攻读,奋发读书蔚然成风。

天津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大学?

4.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历程

 1937年,天津工商学院工科改称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两系。建筑工程系首任系主任为陈炎仲,1943年由沈理源接任。1941-1944年,建筑工程系教师张镈率部分学生测绘北京故宫中轴线及其外围的文物。1942年9月,建筑工程系暂停招生。1943年9月,建筑工程系恢复招生。1948年10月,天津工商学院已有三个学院十个系,改名私立津沽大学,其中工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1951年7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津沽大学,改为公立。8月,由国家教育部接办。1952年,津沽大学建筑工程系、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部分师生参加天津大学新校区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1946年10月,唐山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成立,首任系主任为林炳贤。1948年10月,解放战争期间,北洋大学建筑工程系主任刘福泰率唐山工学院建筑工程系随校南迁,借助上海交通大学校舍复课。1949年9月,学校迁回唐山,改名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暂停招生。1950年秋,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恢复招生。原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徐中等人被聘来建筑工程系任教,至此建筑工程系的教学体系由注重“工程”转向“工程与艺术”并重。1951年,徐中教授接替刘福泰担任建筑工程系主任。1951年秋,建筑工程系由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迁至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津沽大学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与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建筑工程系、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合并成立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张湘琳任系主任,徐中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1953年,建筑学专业根据苏联教学计划修订了五年制的教学计划。1954年初,土木、建筑两系分开,徐中恢复为建筑工程系主任,下设建筑设计教研室、建筑技术教研室、建筑历史教研室、美术教研室。1954年初,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全国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修订会议。1954年,由卢绳主持开始对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和北京故宫内廷建筑等的测绘工作。1956年,建筑工程系开始执行新的教学计划,由四年制增加了半年毕业设计。1957年,建筑工程系学制改为五年制。1958年春,成立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徐中任院长。1958年秋,土木、建筑两系又重新合并,张湘琳为系主任,徐中为副主任。1958年秋,徐中教授代表天津大学建筑系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1958年末,建筑学专业派出庄涛声、郑谦、王龙飞、顾馥葆、詹宏波、常宗琮等教师支援郑州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建设。1960年,建筑学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1964年6月,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了建筑学专业全国统一教学大纲修订会议。会议最后修订出“建筑学专业各门课的统一教学大纲”。1966年初,全国修订建筑学专业教材会议在南京工学院召开,天津大学等国内七个主要建筑系都派教师代表参加。1966年,建筑学专业停止招生。1974年,建筑学专业本科恢复招生,学制为三年。1977年,建筑学专业恢复本科高考招生,翌年2月入学,学制改为四年。1978年,成立天大四分校,即天津大学建筑分校(今天津城建大学)。1978年,建筑学专业恢复研究生招生。1979年,土木、建筑两系重新分开,徐中任建筑工程系主任,下设民用建筑设计教研室、工业建筑设计教研室、城市规划教研室、建筑技术教研室、建筑历史教研室、建筑物理教研室、美术教研室。1980年初,日本神户大学代表来天津大学访问。神户大学建筑学科多渊敏树副教授来建筑系进行访问,缔结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协定。1980年秋,第一届天津大学·神户大学学生建筑设计作业交流展在神户市举行。1980年,在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全国中小型剧场设计竞赛中,我系教师的设计方案获得两项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共三项)。1981年,首次派教师荆其敏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与风景建筑学院作访问学者。1981年5月,第一届天津大学·神户大学学生建筑设计作业交流展在天津市展出。1981年,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共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7名。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共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1981年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30余名师生前来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中国建筑,开始了我系学生国际间的交流互访。1982年,举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共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7名。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1982年7月,《承德古建筑》一书出版,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并由日本朝日新闻出版社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1983年,举办全国大学生建筑论文竞赛,获奖论文35篇,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奖10篇。1985年,建筑工程工程系应邀参加全国人大办公楼方案设计工作,胡德君、章又新设计的方案被选为实施方案。1985年,应国家教委改学分制要求,建筑工程系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城市规划专业,并于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点具有博士授予权。并于198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7年7月15-19日,主办首届“传统民居国际研讨会”,共有25名外国专家、39名国内学者与会。1987年,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7年,开始招收外国本科留学生。1987年,天津大学建筑分校更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今天津城建大学)。1989年,建筑系新教学楼落成,投入使用。1989年,“中国古建筑测绘实习”荣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1990年,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学制恢复为五年制。1991年,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学制改为五年制。1992年,由徐中先生生前好友虞兆中先生倡议设立“徐中奖学金”,用以表彰勤学奋进并在专业学习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在校学生。1995年开始颁发首届“徐中奖学金”,现已成为我院最高级别的专业奖项。1992年,经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获全国首批建筑学专业教学优秀资格认证。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专业本科可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1994年,天津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肖敦余任院长。1994年,1990级四名本科生,在美国建筑师协会(ACSA)举办的题为“今日的多层住宅——旧居住区的今日住宅”的第五届城市住宅国际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暨国际OTIS电梯住宅设计竞赛中,获得了此次竞赛的唯一大奖。以后又有多名学生多次获得建筑设计竞赛国际大奖。1995年,经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获全国首批建筑学专业教学优秀资格认证。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专业硕士毕业生可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1995年,建筑系被列为天津大学“211”工程建设的单位。1995年,彭一刚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6月,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在原建筑系基础上,结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颀担任院长。1998年,“建筑学”一级学科与“建筑历史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共同申报,获得一级学科授予权。1998年,建筑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等4个二级学科,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包括自主申请设置的建筑环境设计博士点,共有5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设计艺术学、建筑环境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等8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第一名博士后入站。1999年,成立艺术设计系,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0年,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天津大学成为国家在新世纪重点建设(985工程)的若干所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之一,建筑学院成为重点资助单位。2000年,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2001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9月27日,在天津大学科学图书馆举行了纪念徐中先生诞辰90周年暨建筑教育研讨会。2003年9月,王其亨教授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4年,建筑物理实验室被天津市科委、教委批准为“天津市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2004年,城市规划专业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优秀资格认证。2006年,彭一刚教授获得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聂兰生教授获得建筑教育特别奖。2007年,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7年,“中国古建筑测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008年3月,“文物建筑测绘研究”获批国际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08年6月,王其亨教授获得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沈玉麟教授获得建筑教育特别奖。2010年,“建筑设计基础”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5. 天津医科大学的历史沿革

天津医学院1951年3月,天津市政府批准成立筹委会;1951年6月16日天津市政府发出政府令,任命朱宪彝为天津医学院院长,宣告天津医学院正式成立。学校于1952年7月招收了首届50名学生。“文革”时期,学校教学中断,科研停顿,秩序遭受严重破坏,学校在艰难中前进。1958年,天津划归河北省辖市,学校更名为天津医科大学,1962年9月复命为天津医学院。1977年,开始恢复本科招生。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夜大学等教育培训也在积极兴办。1981年,卫生局批准河东医院等作为教学医院,临床教学逐步走上正规。1987年,学生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招收来华本科留学生学校。天津医科大学为进一步优化布局,整体提升天津市高等医学教育水平,1993年12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报请国家教委同意,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医科大学。1994年6月16日,天津医科大学成立大会举行,学校历史翻开新篇章。199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通过教育部预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学校正式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国际学院,留学生教育走上正规化、特色化道路。2003年,研究生院正式成立。2005年,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获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学校博士点达到44个。2006年,天津医科大学被选为全国西医来华留学生教育专家组成员单位。2015年11月1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共建天津医科大学的意见》,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天津医科大学的历史沿革

6. 天津大学的传统是什么

天津大学的传统是爱国奉献。天津大学简称天大,坐落于天津市,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后更名为天津大学。                    扩展资料                      天津大学是1959年首批确定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教育部、天津市、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首批211工程和“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10所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之一,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入选国家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筑老八校之一。

7. 天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历史沿革

天津大学成人教育始于1956年,主要办学形式是夜大学和函授教育,文革期间中断招生,1984年恢复招生。天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1986年12月在全国首批成立的成人教育学院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高等函授教育、夜大学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教师进修、中高端培训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的组织和管理。2004年天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天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天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历史沿革

8. 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1958年参照苏联模式天津大学成立“分析统计计算机专业”。9月份定名为“数学计算仪器及装置专业”,模仿苏联潘津工学院的模式,设置了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模拟计算机原理、机械式计算机原理三个专业方向。1963年首届共17名毕业生,分配到祖国各地,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骨干力量。许镇宇教授1941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机械系,抗战时期曾任职于资源委员会,1949年以后历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副教授、教授,机械零件机械原理教研室主任、精密仪器系副主任、计算机系筹备组组长。曾著有《机械设计原理》、《机械零件》、《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等著作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他所兼任的学术性植物有:高教部教材编审委员会机械零件组组长、计算机软件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天津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会理事长、天津市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等。并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及美国传记学会(ABI)列为国际名人。从专业的创建到文化大革命前,在专业创始人许镇宇教授的带领下一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一方面又进行了多项科研工作。其中“浮动磁鼓”课题的研究,设计思想新颖,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1966年曾在全国仪器仪表展览会新技术馆展出,受到很高评价;部分教师还参与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04型机的研制工作。1971年春专业调整,计算机教研室由精仪系划归无线电系(后改名为电子工程系)。从1972年到976年共招收了5届工农兵学员,每届30人。虽然学生来源广泛,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此期间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典型任务带教学”,强调实践活动,强调开门办学、走向社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培养了许多有用的人才。如72届学生就是联合天津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围绕DJS-130电子计算机(我国最早研制的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开展教学的。学员一方面学习DJS-130机,一方面学习专业基础课程。73届学员的专业教学是在北京站进行,围绕北京张铁路运输自动计价计算机的研制进行。74届十围绕研制PDP-8计算机进行,该项研究还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随着全国恢复高考,1978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新生,1979年成立了计算机系筹备组,许镇宇教授人筹备组组长。为了适应计算机软件的迅速发展,1979年开始建立计算机软件专业。同年,天津大学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业首批被批准为硕士点,开始招收研究生,最早的硕士生导师是许镇宇教授,以后又增加了刘家松和王镭两位教授。刘家松教授,194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电机工程系,历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1957~1959曾留学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技术大学电机系和无线电系。主要从事无线电技术、电子技术、电子仪器与测量、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等方面工作。主要著作有“自动测试仪器与系统”,“智能仪器入门”、“国外电子工业该栏”(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主持开发的“ED2810LCR自动测试仪”或电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微机芯片功能测试程序”获机械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天津市电子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计算委员会委员,中国测量与仪器学会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1983年6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柏家球教授任首届系主任。成立了基础、硬件、软件、应用等四个教研室和一个中心实验室。随着计算机系的成立,教职员工的队伍迅速扩大,从校内外调进许多新生力量,大批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其中的许多青年教师后来出国深造。和计算机系成立的同时,天津大学成立为全校服务的计算中心,多名教师先后从计算机系调出组建计算中心。为了加强计算机学科的建设,增强学术带头人力量,1991年从中国科学院调来舒炎泰教授,而后,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来可伟等人加盟计算机系,使计算机学科步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舒炎泰教授,1967年天津大学无线电系研究生毕业,曾在中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等。1981~198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作访问学者,1985年在英国欧洲联营JET核聚变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调天津大学,历任研究员、教授、校长助理、副校长。在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排队论、实时系统性能评价、模拟与仿真等领域均取得许多成果。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中“HT-6M聚变装置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303EMG电磁炮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年来,已主持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等。主要社会兼职有:天津市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仪器仪表学会电磁测量与信息分会理事,天津市CIMS工程专家组组长等。1996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与计算中心和电子工程系等单位组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6年1月天津大学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在原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天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天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天津大学-IBM计算机新技术中心等单位基础上组建成立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