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生可以申报研究课题吗,省级的有没有?

2024-05-05 03:23

1. 大学本科生可以申报研究课题吗,省级的有没有?

浙江有。其他地方不知道。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决定设立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数额为1亿元,利用每年产生的利息支持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日前公布的《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实施方案(试行)》规定,今年首批将遴选确立6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2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推广项目。   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主要面向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申报(毕业班学生原则上不申报),着力培养学生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和高水平的学生创新研究团队;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推广项目面向全省普通高校研究生、本专科生申报,致力于搭建大学创新创业的指导、服务、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研究生与本专科学生申报比例由学校自定。   考虑到今年为首次,浙江省决定把申报日期定为9月30日前。今后每年的截止申报日期定为每年的6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指出,为鼓励大学生大胆进行创新活动,允许创新活动失败,重在考核创新实践过程。

大学本科生可以申报研究课题吗,省级的有没有?

2. 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有哪些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主要如下:

第一,来自老师,特别是教授级别的老师,本身就有承担不少的科研课题,需要学生人手,如果你和老师关系好,然后能力也足够,那么很容易获得老师的认可并加入他的科研团队。
第二,来自各类竞赛,大学里面很多竞赛的,只要参加了,就会加入一个团队参与科研,如果表现好,还能获奖,一举多得。
第三,来自同学间,同学间也可以组团队搞科研的,只不过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不是那么容易

3. 谁能谈谈:高校应届毕业生可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

"就业后工龄与参与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  根据教育部网站6日公布的文件,我国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工作,聘用对象主要以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为主。  日前,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公开、自愿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聘用这些高校毕业生。  据统计,今年我国共有610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加上去年的100万尚未就业,。。。

其实完全可以考虑读美国Churchman University的中英双语远程MBA课程,现在国内读这个的人很多,拿美国学位还学到实用技能,学位对在外企就业很管用,学费也不太贵,比出国留学或读国内大学的MBA要务实很多。"

谁能谈谈:高校应届毕业生可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

4. 科研业务基金申请课题成员中可以有本科生吗

本科生可申请科研基金
工程大设“创新学分”改变学生评价标准
记者亓树新

本报哈尔滨5月13日电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活动室里,一个简易双足机器人在地面上推着小车做绕圈表演,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为原形设计的“四足爬行机构”缓缓前行;另一角落,船工学院的李成斌贝(“斌贝”为上下结构)正在讲解改进的海上“勘探三号”钻井平台…… 

 正在此间举行的第七届“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作品展览上,首批36个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获得了近4万元的科研基金资助。计算机学院的田洪设计的校团委网站获得最多的资金支持,为5000元。而船工学院唐松荣发明的节俭器获资助最少,才20元。 

 科研基金评审成员、哈工程大科研处的负责人评价说,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如绿色光源、长臂摘果器、供热工程CAI课件开发、两用黑板清洁机、自制MP3播放器、电子门锁研发、酒店点菜系统、便携式电子图书阅览器、天文望远镜光导跟踪系统等,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同时这些作品较为关注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据哈工程大团委书记李修志介绍,“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是该校共青团工作的名牌活动,至今已办7届,共收到各类发明创作500余件,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今年开始,哈尔滨工程大学特别设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和全面推动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开展,并及时将学生的课外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办法规定,在校的本、专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均可申请学生科研基金,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专项拨款,基金重点支持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外学术科技项目。 

 “大学生的科研水平不一定高,但是他们的作品中体现的创造性思维却是难能可贵的。”哈工程大副校长黄胜深有体会地说。去年11月至今年2月,黄胜在日本搞合作研究时,曾将哈工程大机电工程学院学生郑士杰创造的“仿生鱼”作品介绍给日本造船业的专家,他们惊诧不已,说想不到这样的杰作出自一个本科生之手。他们说:“日本已经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郑士杰提出的结构形式是最简单和新颖的。”郑士杰提出利用鱼的仿生做水下机器动力的思想,目前已经应用在有关研究项目上。 

 黄胜强调说,设立科研基金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知道成才的标准是什么。过去评价好学生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好,听话服从,刻苦努力等,而现在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不畏权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他介绍,目前学校又为学生设立了“创新学分”,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开放的电工电子等实验室搞科学研究,对取得科研成果的学生,学校给予“创新学分”,加入学生的总学分当中。 

 但是,黄胜也指出,目前大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工作还很滞后,高校应积极予以扶持。比方说,现在可视电话已经问世,然而在4年前该校学生赵学民就已经发明“可视电话”,其成果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奖,但是却没有迅速转化成市场产品。他表示,今后学校将积极支持在校大学生申报专利,费用由学校承担。

5. 本科生参与科研是什么样的体验?

个人任教的高校近几年来非常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各种方式进行激励,省教育厅也将本科生参与科研列入评估、考核学校的项目之一。为通过考核,有的高校下文件要求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时必须要带上几名本科生,否则不予立项或申报资格。而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可以促进其知识视野的拓展,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有的专业不少成果可以直接转换成生产力。但目前各种严苛的审核标准其终极目的是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科研参与度与水准,很难确定。而实际效果,也很难说令人满意。

本科生参与科研是什么样的体验?

6. 本科生如何参与科研(供有意读博的大一,大二理工科生

一、关于科研的几点常识

我们都知道,大学有两个基本的任务,一个是通过教学传播知识 ,另一个就是通过科研来创造和发现新的知识。我们这里所讲的科研就是大学的第二个任务。由于近年来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很大,其中涉及的经济利益也十分丰厚,以至于出现了所谓“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不过这个说法本身就假设了科研与教学是截然对立的两个范畴,甚至存在着冲突。但对于本科生来讲,如果能把参与科研作为学习专业课的最终目标,那么学习也会更加有方向感;与此同时,如果老师能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质量也不会因为科研而受到太大的影响。

所谓科研,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我们的世界进行研究,试图发现新的规律。人类自古就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近代科学研究更获得了惊人的成就。因此,我们当下的科学研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学习专业课,掌握这个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了解某个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站在巨人肩上”开展后续的工作。要站在巨人肩上就得学会查找和阅读文献,尤其是英语文献。这也成为谷歌公司推出的学术文献专用搜索引擎-Google Scholar的口号。

我们也可以将科研看作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小时候我们都听过这个摸象的故事,大都会认为盲人的视角很局限、看问题不全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是盲人,都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但科研摸象的过程与盲人摸象的不同之处则在于每一个摸象者都会将自己的发现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通过学术交流,每个视野局限的科研者都有机会更接近事物的真相,而整个人类也因为科研者的努力而接近真理。

正因为这样的学术交流机制,评估科研者贡献的主要方式就是看他们在有分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以及这些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发表论文对于科研者的重要程度已经被总结为一句圈内人共知的俗语-“不发表便发臭”(Publish or perish)。这句话可以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你的研究成果如同果树上新摘的果实,如果不及时公诸于世,就会发臭,或者被别人捷足先登;其二是如果你不发文章,你的科研贡献就无法被认可,你的科研能力就会被怀疑,你在这个圈子里就混不下去了。由此可见,搞科研除了要读文献,还要撰写和发表文献。

由于国内学术期刊的不正之风,华科为了保证博士生的教学质量,要求理工科的博士生一律要在SCI或EI收录的英语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才能毕业。最近几年,我作为英语老师也为不少博士生修改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多少了解了一些他们做科研的辛酸。令人欣慰的是,找我改论文的作者中也有一些硕士生甚至本科生。他们毕业并没有发表SCI论文的要求,却愿意花时间写论文实在难能可贵。我个人认为做科研最好是出于自发的兴趣,这样才能持久;如果是在外来的压力下完成任务,就比较容易陷入痛苦。

二、走进实验室
这里所讲的实验室不是那些分布在校园里摆满实验器材的各种房间。这种实验室,本科生上课时也会进去。我所讲的实验室是一种制度、一套游戏规则和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说,一个实验室里总会有一个老板,下面会有几个博士生,然后还有几个硕士生,甚至一两个打酱油的本科生。这就是一种人事的关系。而老板要经营这个实验室就要到外面去拉项目,拿到之后再布置给团队去做。不同的老板有不同的管理风格,有的可能对手下管的很严,有的则很松。但不管什么风格,老板都很关心能不能做出东西、能不能发文章。我讲的这些都属于实验室这种制度的一些具体特征和运作模式。
作为本科生,要想参与科研,就要进入某个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对这个实验室的运作模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初步的认识到科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并开始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
如何走进实验室?华科的某些院系也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些这样的机会。我辅导SoP写作的电信提高班的同学和机械学院的同学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会请他们在点评本文时具体讨论。而即使没有这样的机会,只要大家有心也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机会。我想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就是和自己的班主任、辅导员或者任课老师接触,了解他们的科研工作,表达自己参与的兴趣。

三、查找、阅读和写作英语文献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是本科生什么也不会,进实验室能做什么?我的建议是先从文献入手。由于科研工作需要查阅大量前人工作的相关文献,本科生可以利用自己时间比较充裕和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优势,在文献的检索和阅读下功夫,为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提供相关的协助。除了华科图书馆的外文数据库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谷歌学术搜索来查找文献。查到文献之后,可以考虑使用Endnote、noteexpress或者Zotero进行管理。我个人比较喜欢基于网络的Zotero,以后有机会再写文章专门介绍。
关于如何阅读英语文献,网上流传着一篇三大牛人教你如何读文献的帖子,里面讲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技巧和策略,值得借鉴。对于本科生来说,最初读文献肯定是一头雾水的;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们要明白对于一篇文献并不像对于一个单词那样要么懂要么不懂,而是懂多少的问题。像我这些年修改各种工科的论文,要说完全弄懂这些文章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要了解基本的思路和概念还是可以的。即使是圈内的读者,不做这个领域的也不一定完全理解其中的细节。因此,作为本科生,可以先在摘要、导论和结论上下功夫,了解一篇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这个问题前人做了哪些工作,这篇文章的贡献在哪里,就够了。至于方法上的细节或者某些算法、公式,暂时不懂也没关系。只要有个印象将来如果用得上的话,再来学也来得及。
有同学可能会疑惑文献如此之多,该从哪里下手?我个人建议可以多关注你认识的华科学者的SCI论文,然后从这篇文章出发,去读参考文献以及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读到后来你会发现这些文章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引用网络,这时你就入门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不懂的时候可以直接向身边的高人请教。另外,阅读文献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自己未来博导的过程。有很多同学都是到了大四写SoP的时候才开始根据学校排名找导师。我觉得如果能够通过阅读论文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将来研究方向,这样写起SoP来才会比较令人信服。

四、掌握做科研苦力的基本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读博就是去一个实验室里上班,不过你的主要回报不是薪酬(老板只会给你生活费),而是你的研究经历及博士学位。而对于老板来说,你就是一个廉价劳动力。既然是劳动力,就得能干活儿。因此,对于留学申请人来说,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而这也是老板考虑要不要你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本科阶段进实验室的目的就很清楚了-要掌握一些将来在博士阶段的实验室里还能够用得上的技能。
由于很多同学出国后研究的方向与本科阶段并不一样,大家在发展自己的科研技能时也要注意技能的可转化性。比如说,你在做某个项目时可能需要使用到某个软件或者要编几十行代码。那么,你在工作时就要尝试总结一些学习软件和写代码的基本规律,这样你在另一个项目中也能运用这些技能。

五、科研中的Wow与Aha

对于所有有志于出国留学,尤其是读博的同学,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做科研。由于美国的大学经济实力雄厚,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即使对科研热情有限,全奖读博仍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而出国,隐形的成本可能比较大。留学申请人最好能利用本科的科研经历找到一个自己继续做科研的更好的理由。
在我看来,科研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中所能体验到的Wow与Aha。一个科研成果能够赋予我们的新的知识或技术-知识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改造自然,从而让我们体验到惊叹与敬畏(Wow)。而身为科研者,更能体验开发这项成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的火花或者灵魂深处的某种感动(Aha)。
要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最好能在本科阶段参与科研,即使自己暂时无法亲身体验到科研中的Wow与Aha,也应尽可能接近那些有这类经验的前辈,并在他们的指引下最终走上科研的道路。

7. 大学生如何搞自己的科研项目

一、脚踏实地,努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
1, 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形成先进的专业理念: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谈科研与竞赛只是空话。
2,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多与老师交流:多与老师交流可以获得一些接触科研的机会。我现在的导师也就是我当时本科带我的老师,我就是因为当时想学习,但是又不想整天学高数之类的,所以就和他聊了聊,然后他就给了我一些事情做,再然后我比较认真就变成他的得力助手了。所以说机会还是有的,关键是自己要把握住,要让老师信任你,愿意把事情交给你做。
3,要经常去自习,最好独自去,当做是对自己的忍耐力的一种锻炼:
◆有作为的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所以建议独自去;
◆一个人的时候,能够静下心仔细思考;
◆科研的时候需要一个人静静思考,人多了,容易浮躁
◆自习的时候最忌讳玩手机,开小差,睡觉(一睡几个小时)
4,要始终记住一点,老师是不会随随便便将一个工作交个你去做的,毕竟要是你不做了,老师还要找别人去做,这个倒无所谓,关键是时间浪费了,工作的连贯性就被打破了,这样对老师的科研也不利,而且你说不做就不做了,老师也拿你没办法,毕竟不是自己的研究生,所以老师在选择本科生作为自己助手的时候还是比较慎重的。因此成绩就是一个敲门砖。如果你说想跟着老师,老师也会通过一些途径查看你的成绩的,看你成绩还不错的时候,才会觉得你是个负责人,上进的学生,才会把工作交给你。当然还有的就是兴趣了,没有兴趣,即使成绩再好,也不会去认真科研的。
二、志存高远,积极参与科技竞赛
如果在大学期间只学好专业知识,那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而不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应该勇于去进行自我的挑战。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有很多的机遇与挑战。各种各样的科技竞赛正是对我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已经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因此,我积极参与了科技竞赛。今天我不谈怎样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因为我觉得只要努力了,就能获得回报。我想说一说在参加竞赛时候存在的一些误区:
1,
人云亦云,别人参加,我也要不甘示弱。
2,
盲目参与,有竞赛必参加
。其实这样也不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特例除外,精力还是有限的,我们不是超人,不是面面俱到的多面手,什么都会,什么竞赛都能参加。都参加的话,往往最后会一事无成,颗粒无收。对于竞赛,我始终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并不是盲目地参与,我觉得求精是一个人做事的原则,把事情做好是第一原则。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竞赛,我参与了其中的两项,但是由于每次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因此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校级信息安全大赛优胜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3,
急功近利,过于看重成绩。
参加比赛应该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因为在比赛中我们可以与队友之间相互了解,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所以整个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是往往很多时候有很多参加竞赛的人给自己压力,给自己顶了比较高的目标,这样一来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就会急功近利,最后反而取得不到好的成绩。最可怕的是,这些受挫的人往往自信心上会受到一定的打击。一个人如果连自信心都动摇了,那么他也就不能再做出什么成就来了。对于我来说,我参加竞赛的时候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都是看重过程大于看重结果的,我觉得只要好好努力,就会有结果,没有好的结果的话,那只能说明还有不足之处。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没有永远的成功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一切成败得失还是看淡些比较好。
三、坚持不懈,认真进行科研活动
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知识只是一个开始,而大学生应该发挥创新精神,对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性地研究。因此,在大一的时候,就跟着老师一起做科研,几年来一直孜孜不倦的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坚持创新。我觉得在科研过程中,坚持是最重要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1,前期进行知识储备时需要坚持。
正常情况下,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所用到的知识是超出上课老师所传授知识的范围的,所以要想真正融入到老师的项目中去,那就必须得认真学习项目中的知识。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为可以说老师项目中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学起来需要一定时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是看不懂的,这个时候不能气馁,要多与老师讨论,老师会很乐于帮助你的。假如这个时候放弃了,那么就不会有成功的那一刻的到来。事实上,在我的身边,有很多同学就在前期知识储备的时候放弃了。、
2,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坚持。
科研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是本科生,在知识上或者见识上都比较欠缺,同时科研项目也是具有创新性的,因此遇到困难很正常。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放弃,俗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一定要坚持下来,遇到困难找老师,老师一定会帮助你的。我在跟着老师进行科研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那样的技术上的问题,有的困扰了我一个月都没能完成,差点就想放弃了,但是最终我没有放弃,跟老师讨论了好多次,终于把问题解决了。同时,我想说科研方面一开始才接触的时候,出成果是比较慢的,一般好好努力的话,坚持不懈的话,从接触到处成果,一般需要一学年的时间,但是只要一旦出了成果后就会陆续出成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就拿我自己来说,大一下学期跟着老师科研,而我的第一篇论文是大二暑假写的,到大三暑假的时候,包含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论文,我已经发表了8篇,还有1个专利,很遗憾没有SCI,不过有3篇EI。可能在各位博士或者老师看来,没什么,但是我还是为自己开心,知足常乐呀。毕竟计算机类想发SCI难度还是比生物化学以及材料的那些学科难的。当然这一年之间还穿插着科技竞赛以及专业课的学习,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科研上,所以说只要坚持了,就会出成果。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不要在乎别人的目光,只要自己努力就好了,对于科研的同学来说,我们可以不是学习成绩上的佼佼者,不是科技活动中的踊跃者,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让别人关注我们,我们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我们做出成绩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前期所受到的挫折,所遇到的困难都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其实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且不自信的人,我努力搞科研并不是期盼别人崇拜的目光,只是希望自己不被以貌取人的人看低。
1,选老师的时候,首先要看自己是想科研还是做实际的研发工作。科研的话去找一些科研项目比较多的老师,当然是指国基,青基这样的项目,不是指老师的横向课题。如果想锻炼自己的编程能力的话,可以找一些学校的大老板,因为这些大老板普遍有不少企业的横向课题。
2,如果是想科研的话,本科生可以不去找那些学校内比较有名的大老板,去找一些年轻但是有潜力的老师,也就是所谓的有科研项目。他们普遍比较热心,而且对学生很好。我的老师就很年轻,78年的,现在副教授2年。为什么找这些老师?一是因为他们年轻,知道自己努力奋斗,不会将你的成果据为己有,我写的论文,每一篇老师都改得很认真,但是第一作者还是我,老师写的,我改的,第二作者是我,这样的方式使得我在科研时候很有动力。二是因为他们有潜力,所以申请到的科研项目比较多,这样你就有事情可以做,当然他也就有能力在经济上给你一点帮助,当然这是次要的,不过有总比没有好。
选老师的方面就说这么多吧,其实对于本科生也没啥的,因为老师不能决定你是否能够毕业,也就没有所谓延期毕业这个无形的约束,要是觉得这个老师为人处世以及对学生的态度上有问题的话,完全可以离开,而且还不需要内疚的。

大学生如何搞自己的科研项目

8. 怎么知道一些大学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都有什么

大学的科研项目属于本科研单位机密,不会对外会布,如果想知道可以联系在校学生,如果有参与科技项目的同校的话,可能会告知一二!目前网络渠道是没有办法查询到的。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