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他有说过马谡不可大用这话吗?

2024-05-12 12:40

1. 刘备临终前,他有说过马谡不可大用这话吗?

马谡不可重用这句话是三国志中刘备白帝城托孤所说的。刘备临终先是召见诸葛亮交代身后事情,第一句先说诸葛亮的才能高于曹丕十倍,定然能好好辅佐刘禅,如果刘禅实在不争气,诸葛亮可以自立为王。第二句就是说马谡这个人虚有其表,不能大用他。而关于刘备临终提起马谡,很多学者都觉得这是杜撰出来的。
一、刘备遗嘱的真伪性后世学者卢弼在三国志集解这本书中就对刘备临终遗嘱持怀疑态度,因为刘备临终召见诸葛亮处理后世,没有评价过任何一个人,为什么单单会说起马谡呢?而且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如果刘备真的嘱托不重用马谡,为何诸葛亮不以为然,要重用马谡呢?就这两个问题就让刘备关于马谡的遗嘱让人怀疑。后来朱邦恒又提出,刘备临终召见的都是在蜀汉有声望的人,而马谡当时籍籍无名,也没有什么过失,刘备为何要说起他?
二、马谡指挥街亭战役的失利跟在刘备心中有才无能形象不同的是,诸葛亮心中的马谡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两人经常一聊就是一整宿。所以马谡能担任街亭战役的指挥官,完全是诸葛亮的破格录用,希望他们在战场上立功。而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宰相,如此重用马谡,难免会让马谡变得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谋略天下第一,比诸葛亮都厉害。所以他才不听属下劝告,坚持把营地驻扎在离水源很远的地方,为街亭战役的失利埋下伏笔。
三、马谡不可重用的阴谋论关于刘备的遗嘱众说纷纷,有的认为刘备虽然流氓出身,但是慧眼识人。而诸葛亮又很欣赏马谡,刘备担心诸葛亮会被马谡害死,特意嘱咐他小心。而有些人则认为刘备危在旦夕,不会考虑到这些,而这句话是为后面诸葛亮重用马谡,却导致战争失利的开脱。

刘备临终前,他有说过马谡不可大用这话吗?

2. 刘备为何在临终时说“马谡不可大用”?

刘备作为蜀汉的统治者,常常礼贤下士,虚怀纳谏。对于人才,更是想方设法的进行拉拢,但为何在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缺乏实战经验。刘备南征北战数十年,运用文臣武将可谓如火纯青,他知道手下将军、文臣的特点,刘备提拔的高级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都是实战派,而马谡一直在基层做县令,如绵竹县令、成都县令等,几乎没有统兵作战的经验。
二是有结党营私之嫌。马谡是荆州人,而诸葛亮在隆中时也在荆州,马谡已进入刘备阵营,就一头扎进诸葛亮的怀抱,这让刘备所不能容忍,要知道刘备用的所有人,如关羽、张飞、赵云、法正、诸葛亮等都是对他绝对忠诚,先认他为大哥,而马谡不然,直接向诸葛亮靠拢,要说分不清大小王也不为过。
三是性格乖张。马谡为人很是高傲,总自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总想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才华,别人规劝的话他听不进去,这点在“失街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使得他在蜀汉的人际关系很是紧张,最主要的是让刘备也看出来了。
四是不务正业。不管是做县令还是做参谋,总好在别人面前谈论兵法,而且夸夸其谈,刘备听说他经常跑到丞相府于诸葛亮通宵达旦的谈论兵法,更是让刘备心有余悸,让人觉得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
总之,马谡过于自负,性格孤傲,过早的表露的自己心机,而且不善于处理与刘备的人际关系,导致不被大领导赏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弱势没有弥补,导致街亭兵败被杀。害了自己也害了三军将士。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写作风格,可以关注我的今日头条账号“清谈点点滴滴”,每天为您送上一篇不一样的历史。

3. 刘备为何在临终时说“马谡不可大用”?

我们都知道刘备,他这个人是懂得知人善任的,懂得如何慧眼识人,所以他知道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才会说马谡这个人是不能够大用的。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曾经跟他的哥哥马良,探讨过他的问题,从中了解到马谡并不可重用。
我们看一下刘备的用人之道,他让关羽镇守荆州,而不是让张飞去。
这里面其实就有了一个用人识人,非常之深的学问。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刘备用诸葛亮,还有拉拢的五虎上将,不管哪一方面,他都能够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让他们的长处得到更好的发挥。
知道谁可以大用知道谁可以重用,就好比白帝城托孤,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反观马谡,他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人,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将才,也许在文采这方面,他确实是个人才。但是在行军打仗,他并不是一个能手,虽然他饱读诗书,但实际上不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也就是所谓的读死书。
因为他缺乏这个实战经验,而且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喜欢一意孤行,所以刘备才会说他不能够大用。

刘备为何在临终时说“马谡不可大用”?

4.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

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马谡年轻狂傲。
在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对马谡如此评价并且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以把重要的任务交托于他,并且要对他多加考察。而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违背了刘备的话,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将马谡任命为北伐魏国的先锋,予其以大任,但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不听旁人劝谏,一意孤行,导致了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马谡因此也获罪,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年仅39岁。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5.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他为何这么说?

刘备说“马谡不可大用”的原因在于刘备早已洞悉街亭必败的事实,而诸葛亮怕也早就知晓,只不过除了马谡去守街亭,真的再别无人选。有时候人的决定并不是错误无知的,而是万般无奈之下选择的一条最好的路,而马谡就是这一条最好的路。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委任马谡守街亭时是有多么痛心疾首。刘备在白帝城布下了一场天罗地网,等着诸葛亮来投。刘备白帝城托孤看似对诸葛亮君臣同心,实际上这就是一场延续几十年的阴谋。刘备说完马谡,说刘禅,说完刘禅再召赵云,意都不在君臣情深,而是为刘禅铺了一条极为通畅的道路。

白帝城内哀嚎四起,刘备命人传来了千里之外的东土势力李严,没有同李严交代任何事,只叫李严听着。这一听就对诸葛亮往后的政权起到了一定的监视作用。刘备首先交代马谡不可用,而诸葛亮在北伐时迫不得已用了,马谡失了街亭,这就也是诸葛亮的错,于是诸葛亮再没有推荐人才的机会。

刘备用意在此,另外刘备吃车后又将了诸葛亮一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等托付令诸葛亮更是头皮发紧,而在旁的李严听了更是触目惊心,诸葛亮自然也就成为了东土派的对立面。刘备看到了自己死后几十年阿斗的路不好走,硬是编排了所有人,让这些势力有条不紊的走向自己为他们选择的终点。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他为何这么说?

6. 刘备临终前,为何别的都不说,他是怎么看出“马谡不可大用”的?

一、刘备有识人的本事。
身为人主,对自己的手下必须要足够的了解,才能用之信之,刘备是个懂得察言观色的君主,马谡也是随着刘备入蜀的,占据益州后,先后担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等等,可见刘备一直在看他的表现为人啥的,长时间的对他考察,性情品行已经摸得八九不离十了。
二、通过他人的评价以及议论。
马谡的哥哥马良,比马谡混的好,官至侍中,可见相对于马谡,刘备更宠爱马良。
刘备私下里肯定和马良等人议论过这事,马谡言过其实的缺点可能是马良透露出来的。
三、诸葛亮器重的原因:七擒孟获,马谡的建议
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
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

扩展资料

马谡的人物评价
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陈寿:“兄弟五人,并有才名”;“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司马光:“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马谡



7. 马谡言过其实,那么在刘备心中谁才是可用之才?刘备死前早已安排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 刘备、孙权和曹操三人所带领的三国。这三位领袖,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刘备的 社会 地位和名声都排在最后。可刘备却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以及他慧眼识珠,收纳了许多人才使得蜀国国力强盛。
       首先,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诸葛亮。 而后刘备桃园三结义的两位兄弟关羽和张飞。此后,刘备以博大的胸怀使得许多有才之士投奔蜀国。 刘备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并不能重用,那么在刘备心中谁才是可用之才?其实这些人在刘备死前已经早有安排。 
    刘备作为蜀国的开国皇帝,他自身的实力毋庸置疑。 他知人善任,心胸开阔,赤壁之战中在军师诸葛亮的谋划之下成功收取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之后慧眼识珠,使得蜀汉政权逐步稳固并走向强大,让魏吴两国不敢轻易地对蜀国发动战争。
    但刘备在关羽被杀后,迷失了心智。 他盲目地发动战争,最后战争失败刘备郁郁而终,在临终之际他告诉诸葛亮马谡并没有过人的才能,马谡的实力言过其实切不可过于重用。 可诸葛亮当时没有将这句话放在心中。 
       在诸葛亮决定北伐来光复汉室之时,他忘记了刘备临终前的嘱托。 在最重要的街亭之战中重要马谡,结果马谡按照自己的策略来指挥蜀军导致蜀军惨败而街亭之战失败,诸葛亮北伐由此也失败。
   既然刘备说马谡不能重用,那么在他的心中谁才能堪当大任呢?其实刘备心中早有安排,而他认为的可用之才分别是魏延、王平和廖化这三人。
   魏延字文长,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公元211年魏延跟随刘备进入蜀国作战崭露头角。而后加入刘备的麾下,帮助刘备在许多战争之中发挥自己的军事领导作用,由于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被刘备册封为牙门将军。
      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在都城定在成都。成都距离汉中距离近,而汉中作为蜀汉要塞,能够驻守汉中的将领必须是蜀国最出色的将领。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汉中太守的位置非关羽莫属,但令所有人吃惊的是刘备竟然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
   魏延在得知自己为汉中太守时,对刘备说如果曹军来攻打汉中,自己将会拼死替蜀国守住汉中。刘备将他升为镇远将军,自此魏延镇守在汉中十余年,在此期间内汉中地区一片太平,曹军忌惮魏延的实力不曾轻举妄动。
   魏延英勇过人、有一套专门的训练士兵的方略,可他性格暴躁,旁人都不敢和他有接触。可蜀军阵营中唯有杨仪看不起他,两人之间频有矛盾,一开始诸葛亮作为中间人一直在调节他俩之间的关系。可诸葛亮一死,唯一的调解员不在他们两人相互争权,魏延战败逃走,最终被夷三族。
       第二位刘备认为可用之人就是王平。 
   王平本来是曹操手中的一员,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政权时,蜀军打败曹军之后,王平向刘备投降。 刘备于是任命他为牙门将。这个官职当年赵云也曾做过。王平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忠于职守。 
   刘备看中了王平的实力,暗地里将他升为无当飞军的总统领。说起他,虽然不如赵云、关羽等出名,但在蜀军的许多战役之中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就是街亭之战,这一战虽然奠定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我们都知道马谡是街亭之战的主帅。
      因为马谡固执己见,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原定指挥造成了街亭之战的惨败,而当时王平作为副帅一直在劝说马谡,但马谡却没有将王平的话听进去。最后蜀军被曹军包围,王平带着无当飞军杀出重围,让一部分蜀军成功撤退。这件事情后诸葛亮亲自为王平拜将封侯。
   而王平所做的重要贡献不止于此,在杨仪和魏延长期不和,魏延就在军中发动叛乱,王平率领军队平定魏延叛乱。之后镇守蜀国重镇汉中,公元244年,魏帝命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众人都认为蜀军必败。让王平丢掉汉中,王平坚决反对。
       他紧密布局、制定缜密的措施。 其他大将军按照王平的措施进行反抗,同时请求成都派蜀军来援助。就这样,魏军被击败。王平守住了汉中,为蜀国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个可用之人就是廖化。 他原先是关羽主簿,因为关羽战败佯装归降东吴,最后巧用诈死之计回到蜀汉,刘备封他为宜都郡太守,他忠于职守,参加了许多场战役。在刘备死后,廖化官至丞相参军,他被诸葛亮信任,参加北伐并建立功绩。
    238年九月,廖化率领军队攻打魏国的营寨,魏国派出临地的郡守出兵救援,魏军本想东西夹击包围廖化军队。但军队分散同时暴露出致命的弱点,廖化抓住敌人弱点,一举抓住机会出兵反击,击败了魏军的援军游奕和王赟两人。 
    景耀二年廖化升任右车骑将军,封中乡侯。成为蜀国后期的五虎猛将之一,当时的人说道:   “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   以此看出廖化在后期蜀军之中发挥的重要领军作用。 
       景耀六年,司马昭进攻蜀汉。廖化率命前去阻挡,姜维与廖化合军,之后与刚好到达汉寿的董厥、张翼军会合,四人一同退守剑阁,抵御钟会的进攻。264年,在前往洛阳的路途中,廖化因病去世。 
     这三人在刘备死后对蜀国后期的稳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都得益于刘备慧眼识珠,看清了每个人的真实本事。他知道马谡只不过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将领,且不过过于信任,假如诸葛亮听进去这句话不重用马谡,那么北伐的结果就要重新论诉。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地位和实力都不在出众的君主,本来蜀国应该是其他两国争相讨伐的国家。可在刘备的治理下,蜀国国泰民安,在蜀国的许多将领都是被刘备的诚恳待人而打动,为蜀国的强大贡献着自己的能力。刘备看人的能力是十分准确的,正因为此蜀国才能在魏吴的夹击下,屹立不倒。 
     1.《三国演义》  
     2.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马谡言过其实,那么在刘备心中谁才是可用之才?刘备死前早已安排

8. 马谡不可大用!刘备在临终前为什么要这样说?

刘备发动夷陵大战失败,壮志未酬,气恨交加去世。在临死前,他该有多少话要交代啊。千头万绪,千言万语,他都想交代给诸葛亮。可为什么别的话不说,却偏偏给诸葛亮说一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的话,仿佛他已经预测到未来马谡会“失街亭”一样。

刘备看出来诸葛亮会重用马谡刘备既然已经把刘禅及整个朝廷都托付给了诸葛亮,他当然知道接下来诸葛亮会有一番人事安排。诸葛亮如果要进行人事安排,必然要重用马谡。
因为在之前,马谡已经多次来到京城活动,找诸葛亮谈心。诸葛亮对他也非常喜欢,经常和他抵足而谈。而且常常一谈就到天明,通宵不睡。这种情况,刘备当然是知道的。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在刘备看来,马谡这样做是有问题的。说明马谡这个人有机心,他知道诸葛亮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肯定会重用他,他因此结交潜力股。二者,马谡这个人只会夸夸其谈,其实并没有真本事。所以刘备一直并没有重视他,最多让他当一个太守。三者,马谡这个人,人缘其实不好,他太孤傲,看不起别人。

刘备之所以用马谡,应该是马家兄弟都很有名气的原因。马家兄弟在当地非常有名气,号称“马氏五常”。老四马良最得刘备喜爱,刘备让他在中央担任侍中。侍中在三国时期,职位相当于宰相。大约就是这个原因,刘备让马谡当自己的秘书,但很快就把他下放到地方当县令。下放他的原因,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应该就是刘备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正因为看出了诸葛亮必然重用马谡,而马谡又不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刘备特别给了诸葛亮一个提醒。
害怕诸葛亮重用马谡而做大刘备在临终前,把儿子及整个蜀国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可见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他信任诸葛亮,那是看出诸葛亮这个人“志虑忠纯”,绝对是可以忠心耿耿辅佐他儿子刘禅的,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霍光,第二个曹操。
但是,刘备虽然绝对信任诸葛亮,但是他也有担心。担心将来诸葛亮身边的那些人,会给诸葛亮进谗言。在刘备看来,喜欢投机钻营,又夸大其词的马谡,将来绝对会是一个鼓动撺掇诸葛亮做大的“奸臣”。因此,刘备要给诸葛亮打预防针,提醒他千万不要重用马谡。

刘备当初给诸葛亮交代的话,肯定不只是一句“马谡不可大用”的话。后来马谡失街亭以后,诸葛亮痛哭,说当年刘备就给他交代过“马谡不可大用”,自己没有听刘备的话,结果才造成失败的结局。
诸葛亮的这个说辞,其实是在表扬刘备。表扬刘备,就是在赞扬刘备英明正确。他通过赞扬刘备的英明正确,一方面,让蜀国人继续支持刘家天下。另一方面,也让刘禅对他有好感,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