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什么时候真正走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

2024-05-02 00:53

1. 美国什么时候真正走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二战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在此前的1923年到1929年,美国经济在股票、证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年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可是,美国农业在此期间长期不景气,1929年农场主纷纷破产;同时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分配极端不均衡,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生活水平仅够温饱。种种因素酝酿出这次经济危机。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一周损失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在整个经济危机结束时,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   就是资本家为了稳赚不赔,情愿浪费来换取。。。却导致经济恶化。。。贫困曾多等后果。。

美国什么时候真正走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

2. 1929年~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中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在此前的1923年到1929年,美国经济在股票、证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年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可是,美国农业在此期间长期不景气,1929年农场主纷纷破产;同时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分配极端不均衡,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生活水平仅够温饱。种种因素酝酿出这次经济危机。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一周损失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在整个经济危机结束时,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   就是资本家为了稳赚不赔,情愿浪费来换取。。。却导致经济恶化。。。贫困曾多等后果。。

3. 1933年后美国发生了哪些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在此前的1923年到1929年,美国经济在股票、证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年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可是,美国农业在此期间长期不景气,1929年农场主纷纷破产;同时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分配极端不均衡,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生活水平仅够温饱。种种因素酝酿出这次经济危机。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一周损失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在整个经济危机结束时,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至少13万家倒闭。   就是资本家为了稳赚不赔,情愿浪费来换取。。。却导致经济恶化。。。贫困曾多等后果。。

1933年后美国发生了哪些经济危机

4.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 (Recovery)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2] 。新政的主要措施实施结果:“应当指出,罗斯福新政措施是总统权力全面扩张,终于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他是总统职权体制化的开拓者。”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
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
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
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5. 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具体原因: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影响:
(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6. 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缺乏调节机制的制度是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不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的社会体制虽然对于调动个人活动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也有其局限性并可能产生消极后果。个人在利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获取个人幸福的能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久而久之将导致财富和地位分配的两极分化。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体制下因没有对这种分化进行调节的机制,社会呈现因没有对这种分化进行调节的机制,社会呈现严重的不和谐。垄断便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它损害了工人利益和社会公平,阻碍了中小企业自由发展。大批中小企业无法在垄断企业的阴影下生存,纷纷倒闭,城市贫困人口大量增加。当时的美国是工业化国家中工伤致死率最高的国家。工人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2到16小时挣取两美元的工资,与之相伴的是频繁的矿难和火灾。纽约曼哈吨一家服装厂为限制工人外出大门紧锁,大火发生时,146名工人被活烧死。繁荣的背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罪恶,并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负面后果,最终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政府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不干预,直接导致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马克思指出,一方面工人是消费品的主要消费者,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即工资。这样,一旦生产普遍超过了主要来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费,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一时期,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社会财富高度集中。16家财阀控制着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工业增长仅集中在少数部门,而其他老工业部门则开工不足,甚至出现了头疼危机,大批工人因此失业。从1920年到1929年,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工资却只上升了2%,而占总人口1/5的农业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业工人收入的40%,到1930年时,已低于30%,约60%的家庭还挣扎在每年200美元水平,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可见,固定不变的工资和不断下降的农场收入这两大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国民收入严重的分配不均,内需乏力,与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共同构成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严重的国际经济不平衡也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一战后美国从债务国一举翻身为债权国,这种不平衡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战争债务的回收及巨额贸易顺差使美国的黄金贮藏量在1913至1924年间从192,400万美元,即世界黄金总贮藏量的一半。由于支付款到期,债务国不得不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一些国家则拖欠大量欠款,这些都动摇了美国的经济和金融部门。美国日益增长的供应力大大超过国内外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美国银行业的弱点是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的另外一个因素。印裔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指出,财富集中的结果实质就是对经济产生有害的影响,即:增加了有不可靠贷款的银行数目,助长了最终连银行也被卷入的投机狂热。财富集中程度越高,易倒闭银行的数目越多,并助长投机,衰退便越严重。马克思也提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身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这是因为信用使经营者都可以大超过他们的资本从事经营;信用使经营者都可以大大超过他们的资本从事经营;信用使资本形式上的回流速度因不以实际回流时间为转移而加快。生产经营规模与信用相互作用,不断扩大。同时,在繁荣阶段,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和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趣,又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信用的繁荣导致产业和商业的繁荣。但是,如前所述,当国内外的消费市场都在日益萎缩的情况下,资本回流将减少并放缓,而当一些商号和银行都放弃正常的预防措施,却从事投机性质的冒险活动时,危机一触即发。

  市场经济本身是风险经济,经济危机被称作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生理现象”。由此之后,为避免经济危机,各国开始探索资本主义的改良之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干预作用逐步提高。

7.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社会影响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最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
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8. 1929年美国的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时间:1929年 —— 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繁荣,法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则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脆弱而缺乏竞争力的日本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震荡,相反,德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终于以一场大萧条告终。 
  从技术上看,一战以后的繁荣似乎有着很坚实的基础。汽车、化学、电气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美国的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150多万辆增加三倍,达到平均每六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8%。发电量增长一倍以上,各种电机及电器日益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已成为日常用品。家电产值从1921年的1060万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亿美元。化学工业变得非常庞大。炼油业发展迅速,石油产量从1919年的0.86亿桶增加到1929年的4.39亿桶。汽车轮胎的需要推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但是,造船业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船舶市场主要为英国和德国所占领。制鞋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产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减少。农业也长期萧条。一方面欧洲各国保护本国农业,建立保护关税,另一方面靠廉价劳动力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1929年美国出口小麦价值仅为1919年的1/3,肉类仅为1/9(1919年小麦出口值为10亿美元,肉类出口值为7亿美元)。然而,农业萧条却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农场的现代化,依靠手工劳动的中小农场大量被兼并,农场主人数减少了50万,农场规模迅速扩大。1930年,全国600万个农场中300万小农场仅生产了11%的农作物。此外,煤炭工业受到石油工业的替代,铁路运输受到汽车运输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铁路运输业的就业人数从1920年的200万减少到170万。 
  但是,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也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十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赢余。与此相应,则是英国经济的停滞和日本经济危机频仍,德国巨额外债。从1924年到1929年间,英国工业生产仅增长12%,与美国相差甚远。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均深陷困境。虽然汽车、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国。英国贸易额仍一直占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间每年的贸易额都在90亿美元以上,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则从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从26%下降到22%,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达4亿英镑。贸易逆差越来越高,也使英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1915年,英国已经以筹措战争经费为由,对进口汽车、钟表、乐器和电影等征收33.3%的从价税。这种关税直到1924年(战争结束后第7年)才被工党政府终止,但1925年保守党政府又重新开征,而且范围有所扩大。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虽然如此,由于有国际投资利润回流,英国的国际收支还勉强保持平衡。 
  法国的情况特别好。法国得到了德国81。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的代管权,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速发展。与美、英两国相比,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1036万吨,钢产量从1919年的129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972万吨。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1920年的4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25万辆。更有意义的是,由于法国一方面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法朗打开国外市场,法国出口猛增,至1923年时,已超过进口5倍之多,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的270亿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亿法郎。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法国。1928年以后,法国拥有的黄金仅次于美国。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时的8%。 
  意大利也不错。1925年的工业生产是1922年的157%。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都进展迅速。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法国,甚至落后于日本。1929年时,意大利的汽车年产量才达到5.4万辆。 
  德国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直到1924年,由于付出巨额赔款,失去大量工业和运输设施,德国物价失去控制,财政经济一片混乱。1924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步俄国后尘发生革命,故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8亿金马克的贷款。在此计划的鼓励下,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金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这一时期,由于得到的资本多,而付出的赔款少,德国工业设备得以普遍更新,生产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得到外国资本的多为实力雄厚的德国各大垄断工业集团,这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工业的垄断程度。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实力较前更为强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德国债台高筑,且需支付大量赔款。虽然工业生产能力得以迅速恢复,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难。只要德国出于稳定政局需要,推迟偿还债务,推迟支付赔款,或者在德国的投资利润不能实现,则国际经济循环将立刻中断。 
  日本的情形与德国颇为相似。虽然日本是战胜国,但是日本工业能力很弱,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工业的打击。一战刚结束时,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经济一度繁荣。但随后,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节节败退,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业88.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3%,国际收支逆差达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此后,米麦产量长期停滞。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银行。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成为引发大萧条的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垄断财团控制的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债务、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从这个角度看,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而德国和日本的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 
  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在短短三年投资热潮后,从1927年起,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在全国贸易会议发发出警告说:“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这场危机果然爆发了。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从那时起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纽约股市跌暴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美国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德国经济跟着全面崩溃。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英国证券市场应声倒地,英国经济陷入危机。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但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且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到1930年,法国终于陷入危机。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 
  美国是债务繁荣的受益者,也是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德国是危机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其中,主要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失业率急剧上升,1932年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奇高的失业率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应该承认,希特勒政权对外取消债务,对内实施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确使德国的工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经济迅速发展,失业率迅速下降,1938年时失业率低至1.3%。从1932年到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而铝、镁和车床的产量竟高于美国。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消费资料生产也增长了43%。与德国相比,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则只是暂时缓解了萧条。直到一九四一年美国参战后,美国国民经济也转入战时计划经济轨道,美国才彻底摆脱了大萧条。虽然德、美两国的政权性质和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大不相同,但就摆脱市场激烈竞争产生的萧条而言,却有着内在的共同性:停止经济战争,统一调配资源,社会各阶层所得比例相对稳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