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2024-05-10 14:55

1.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
行业竞争大
二
管理不够合理,至少和5年前的管理没什么区别,间接增加了成本
三
融资难,造成企业成长过慢
四
缺乏创新性,一般都是附属型企业或者是传统行业,受外部干扰大,容易死在沙滩上
五
家族企业占大多数,这样的企业周期会很短
中小型企业的出路只能是做大
做新
做强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2. 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下:新一轮疫情对中小企业带来了不小冲击,普遍反映存在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融资难求等现实需求。不过,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分别增长了14.1%和6.5%,这充分体现了中小企业的韧性和活力。工信部对1000余家“小巨人”企业跟踪结果显示,2021年1至9月,“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6%、67.9%,比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分别高8.8个、35.4个百分点。中国中小企业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各类企业6.65%的平均水平;中小企业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过重的税负不但增大了企业的负担,而且降低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基石。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中小企业生产总值的60%左右,还提供了大量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大约创造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首先,中小企业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企业总数达到4300多万,平均寿命从疫情之前的3.5年到现在2.6年,而且现在还在不断下降。每天24小时计算。每个小时倒闭达300家之多,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每年新开公司和倒闭的公司数量是持平的。一方面,行业的增加正在增加商业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分配资金以解决就业问题并鼓励创业。连续增加中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行业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行业研究报告就是为了解行情、分析环境提供依据,是企业了解市场和把握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中小企业行业报告根据行业监测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研究一定时期内中国行业现状、变化及趋势。感谢您的信任,以上是我的回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摘要】
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问】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下:新一轮疫情对中小企业带来了不小冲击,普遍反映存在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融资难求等现实需求。不过,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分别增长了14.1%和6.5%,这充分体现了中小企业的韧性和活力。工信部对1000余家“小巨人”企业跟踪结果显示,2021年1至9月,“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6%、67.9%,比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分别高8.8个、35.4个百分点。中国中小企业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各类企业6.65%的平均水平;中小企业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过重的税负不但增大了企业的负担,而且降低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基石。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中小企业生产总值的60%左右,还提供了大量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大约创造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首先,中小企业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企业总数达到4300多万,平均寿命从疫情之前的3.5年到现在2.6年,而且现在还在不断下降。每天24小时计算。每个小时倒闭达300家之多,在一些城市和地区,每年新开公司和倒闭的公司数量是持平的。一方面,行业的增加正在增加商业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分配资金以解决就业问题并鼓励创业。连续增加中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行业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行业研究报告就是为了解行情、分析环境提供依据,是企业了解市场和把握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中小企业行业报告根据行业监测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研究一定时期内中国行业现状、变化及趋势。感谢您的信任,以上是我的回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3. 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近几年,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总体处于升值通道,中国已经逐步告别低成本时代。对于依赖 “成本驱动”,并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小企业而言,做实业变得越来越难,特别是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新趋势,中小企业将面临新的冲击。事实上,中小企业感到实业难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制造业利润被成本上涨因素抵消殆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这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通过高储蓄率保证了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但这一增长动力在2004年之后开始弱化。2004年前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低端劳动力供给紧张的问题,制造业成为“用工荒”的重灾区,随后一些中部地区如湖南、河南等农村劳动力的流出省份,也出现了用工紧张的现象。政策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2014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有关工作。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采取行动,认真抓好落实,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一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两年多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537项,投资核准中央层面减少76%。工商登记实行了“先照后证”,前置审批85%改为后置审批;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简政放权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优化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二是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以城市创业创新基地为载体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继续深化惠企税费政策,提高小微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起征标准,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率,减免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5项政府性基金,使小微企业负担明显减轻。三是进一步加强融资支持。通过实施定向降准、小微企业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等方式,扩大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来源。多措并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四是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推动小微企业信息化和公共服务网络化。引导信息化服务商为中小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和应用推广活动。搭建“创客中国”服务平台,举办“创客中国”大赛。开展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工作,推动万企转型升级。五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已培育认定了511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管理提升,继续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同时,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落实好现有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为重点,深入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从趋势性的角度来看,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金融属性推动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中小企业利润水平的长期挤压效应。2011年初,阿里巴巴曾对江苏、广东、湖北、吉林和四川五省588个制造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原材料在总成本占比最高,超过了62%,其余依次是销售、人工和财务成本,占比分别超过13%、12%和4.5%。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2008~2010年间呈不断上升趋势,原材料成本占比从2009年的63.1%升至2010年的64%,人工成本占比升幅略快于原材料成本占比,从11.1%逐年上升至12.3%。中国中小企业承担着高税收负担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从名义税负、宏观税负,还是实际税负来看,中国中小企业税负都偏重。中国名义税负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等。中国中小企业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各类企业6.65%的平均水平;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过重的税负不但增大了企业的负担,而且降低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竞争能力。 1、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2、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3、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

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4.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长达9.4%,为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美国的3倍多、欧洲的4.5倍、日本的5.4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又成为承载着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任务最直接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03年末,我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36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的出口额占全国的62.3%,上缴税收占46.2%,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 1.国有及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9.6万户。其中,按照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19.4万户,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9%(见表1);实现总产值9.34万亿元,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65.6%。与1998年相比,2003年中小工业企业在家数累计增长23.3%的同时,实现总产值增加近1.35倍(见表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公司型企业法人家数也不断增加。截止到2004年,在19.6万户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数量达到32919户,占16.78%;实现总产值4.46万亿元,占比达31.35%。 2.成长性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在19.4万户中小企业中,截止到2002年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共有8万家,占41.4%。这当中,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按照GEP评估方法,对1.26万户连续4年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录中小企业样本进行评估,有2933家企业被评为具有成长性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占全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3.6%。此外,按照国家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27500亿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21.4%,仅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就达32857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2360家;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12.49万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达61597家,占全部民营科技企业的49.23%。 二、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一,各地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措施。目前,全国有23个省、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局,负责中小企业的发展协调工作,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措施。如安徽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20条意见》;天津市《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等等。 第二,发展资本市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省、市、自治区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资本市场与利用外资、招商引资和发展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继制定了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上海市出台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七条举措;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广东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争取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资本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第三,中小企业服务工程建设呈现体系化趋势。如深圳市成立了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推进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扶持、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江西省推进了中小企业五大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投资融资、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五大服务平台。 第四,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措施相继出台。如北京市启动了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为入围企业提供信用评估、贷款担保等方面的便捷服务,目前已有237家中小企业由担保公司担保获得了近13亿元的银行贷款。 第五,实施重点工程为资本市场输送后备资源。如安徽省计划实施的“1355工程”,即从2005年起,重点扶持100户优势中小企业,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30个产业集群、50个创业基地,经过3~5年的努力,争取中小企业GDP总量接近全省的50%。同时,江苏、浙江、广东、上海、陕西等许多地区通过建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方式,孵化、培育、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发展。 第六,加强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领导和规划。一些地区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领导小组、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等,统一协调公司股份制改造、境内金融市场发展和拟上市公司培育、初审及推荐工作等有关事务。在此基础上,依据建设证券强省、证券大省的战略部署,各地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提出了规划。如河南省提出,要抓住中小企业板推出的有利时机,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的通道;浙江省要做大做强“浙江板块”,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股份有限公司数量超1000家,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额比2002年底翻一番。 第七,出台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扶持奖励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对企业、企业管理者或股东等的具体奖励措施,调动一切资源,优化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环境:一是实施土地出让金及其他收费优惠政策;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或返还政策;三是实行财政补贴或奖励;四是政府给予企业资金支持;五是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六是对历史遗留问题、担保问题、人才问题、管理层的激励问题、资产损失等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第八,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研与培育工作已逐渐展开。中小企业板启动以来,仅深交所会同各地证监局、政府部门就联合举办了25期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训班,有1500多家企业6500多人次参加。湖南省启动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深圳市政府提出了“2110工程”,计划在今后3年内实现每年重点组织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进入普及培训期,100家以上基本具备条件的优质企业进入上市推荐培育期,10家以上优质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培育期。 第九,海外上市成为各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各地政府对海外上市积极性较高,如江苏省制定并推出了“W3100计划”,即在3年内争取使江苏省的境外上市企业数达到100家。无论是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还是在东北、西北许多偏远省份,有相当一批企业对到海外上市感兴趣。如对深圳民营经济50强的上市意愿情况进行的调查,在25家有上市意向的企业中15家希望赴海外上市。    摘自省技术市场网

5.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1.2.3.1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很少,而且多掌握在国外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手中。当时的中小企业,实质上是以半手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力量很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快地恢复国民经济,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没收了外国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而大量的代表民族工业的中小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国有中小企业;二是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三是个体手工业。
1.2.3.2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
总体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波动非常大,这是由众多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从企业性质来划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
(1)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与改造时期 (1949~1957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1949年5月~1956年12月,为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和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等因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运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此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主要步骤之一。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都转化为国有企业。经过3年的努力,到1952年私营中小企业取得了迅速发展,私营中小工业企业数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116%,就业人数增加了210%。工商业改造时期 (1952~1957年)将所有的私营中小企业全部改造成公有制企业。私营中小企业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消失了长达22年。
(2)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时期 (1957~1979年)。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全部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此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诞生之后,主要是在农村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受 “一大二公”极“左”路线的影响,一部分原手工业者经营的项目转为集体企业,农村一些小型企业家庭工副业也收为公社或大队、小队经营。同时,以社办工业和手工业合作社下放企业为基础,形成大量的以公有制为特点的中小企业,直到1978年。
(3)各种类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时期 (1980年至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外开放,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从东到西、从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到90年代前5年,已经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长江地区—内陆中心城市—沿边地区,包括不同开放层次,具有不同开放功能,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尽管发展期间经历了政策的反复,但改革开放与发展成为主旋律。中小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确保国民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1.2.3.3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为促进包括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 《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总体数量和工业产值均得到显著提高 (表1.5)
表1.5 工业总产值与中小企业工业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8年)。
说明:工业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1985~1997年中小企业工业数量为按规模分组的全部独立核算中小企业单位数,1998~2006年为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的中小企业。
因1996年的中小企业含义的变化,我国对中小企业工业的数量统计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可将1985~2006年中小企业数量的变化分为1985~1997年和1998~2006年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工业 GDP变化与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 1985~1997年工业 GDP及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关系图


图1.2 1998~2006年工业 GDP及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关系图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资料,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据测算我国城镇就业的75%~80%是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都属中小企业),近几年有1.3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些就业岗位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统计数据显示,有66%的新技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出来的。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1.6,图1.3)。
表1.6 2001~2006年我国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续表


 资料来源:我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民建中央委员会社会服务部、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进行的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及 《中国统计年鉴》。

图1.3 2001~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工业发展趋势

1.2.3.4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1)专一模式。专一模式 (李大元等,2006)就是企业集中资源于某一项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即集中人财物,选准突破口,赢得市场,这是由中小企业特点决定的。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源有限,很难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分散风险。无数事实证明,多元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是陷阱而不是馅饼。将本身不太丰富的有限资源进行再分割,结果定将力不从心,顾此失彼。而进行专一化经营,提高专业化程度,更专心于某一细分顾客群,对该顾客群的需求特点、购买方式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能更好地为之服务。同时,由于经营的产品与服务单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简单,管理更加方便,资源更加集中,更有利于提高技术,进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美国国民罐头公司就通过专一模式取得成功。该公司通过精心选择目标市场卖掉一些无关业务,专注生产罐头。专业化经营使他们的技术获得提高,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也稳步上升,10年内资产由1.8亿美元增长到10亿美元。杭州万向节厂也是采取这一经营模式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当然,专一模式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的方向性问题,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与首要问题。因为专一模式过分依赖某种产品或技术所带来的某一顾客群,如果需求下降、竞争者大规模进入等因素导致市场剧烈波动,这些企业就会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因而企业在采取这一模式时一定要精心选择市场。一旦选定目标市场,进行某一方面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企业的资源就不能再用于其他途径。因而中小企业要系统分析顾客需求特点、自身能力与资源状况、市场竞争强度及竞争对手状况,选取容易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并进行集中经营。
(2)特色模式。特色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与众不同但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实施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有足够的市场,即消费群体;二是价值足够大,大众化的产品如食盐等,价值太小,特意追求特色会得不偿失。特色模式在经营方面,重在特,即差异化,标新立异,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中小企业在行业内不过是追随者,不可能有向行业领先者叫板的实力。然而顾客往往最多熟悉一个行业的前几个品牌,如果没有特别的方法与措施,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且留住顾客。然而,顾客是企业的利润源,企业必须想办法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就是强调第一。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在顾客心目中就是第一。如果这个第一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形成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并吸引新顾客的加入。如美国七喜公司就巧妙地将自己宣传为 “非可乐”,避开了与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的正面交锋,销量大大增加,成为全球销量第三的软饮料。
(3)联盟模式。中小企业单枪匹马往往既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又难以及时很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于是,联盟便成了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状况下,联盟是规避、减少风险的有效措施。联盟包括纵向或者横向的联合,纵向联盟,即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盟;横向联盟,即与竞争对手的联盟。中小企业既可能与大公司联盟,成为大公司的卫星企业,稳定地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为其销售产品或服务,或者提供相关信息。中小企业更多的是与规模相近的企业结成联盟,进行联合采购、联合生产及联合销售。现代中小企业联盟的优势在于:首先,联盟可获得 “1+1>2”的协同效应。联盟企业由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有资源可发挥双倍甚至多倍的效用,只要选准联盟企业,管理得力,协同收益远远大于协同成本。其次,可以获得稳定效应。当企业结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盟后,环境变量就会大大减少,稳定性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联盟经营模式也有其天生的缺陷。首先要注意的是符合市场规律联盟。联盟不是拉郎配,是有条件的、有基础的,即为对方所有的、占优势的资源并不为我所有,从而才有联盟的需求。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信用体制尚未建立,企业失信现象还大量存在,联盟协议可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与准备。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6. 中小企业该如何发展?

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中)小企业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在国内市场中寻求政府的特殊保护,而必然面临五个方面的压力,即:关税大幅降低,除少数幼稚产业外,政府不可能采取非关税措施中小企业进行保护;五年内配额、许可证、特定招标等非关税保护措施将被彻底取消;三年内流通领域国内经营权和进出口经营权将开放,外资设立分销企业的地区、数量和股比限制将不存在,尤其是允许外企在华设立分销体系;单纯高科技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强烈冲击;由于高效率低成本新技术可以代替一定的手工劳动,部分单纯性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将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批质量不上档次、管理粗放、经营混乱的中小企业将遭淘汰出局。
  除外企竞争压力加剧之外,当前我国本土(中)小企业还面临自身内部缺陷的挑战。产权制度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严重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缺少科学的经营战略等结构性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制度性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所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生产经营投入不足,进而致使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研发能力薄弱,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
  在市场环境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同样面临诸多困难。政府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针对性的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和发展规划,相关扶持(中)小企业的法规也一直没有出台,这致使(中)小企业丧失了许多发展良机。对(中)小企业的国家政策扶植体系也尚未形成,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制定扶持政策的格局尚未彻底改变,税收、土地、资产负债的调整等政策适用的不平等依然存在。此外,正常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是(中)小企业的首要难题。银行信贷缺乏担保,而直接融资的创业板市场千呼万唤不出来。因此大量的(中)小企业只能——直从事高利率、高风险的非规范的民间融资。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我国目前的政策与法律对(中)小企业的市场平等关系、平等待遇还缺乏具体规定和充分保护,很难使得(中)小企业的利益不被侵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小企业在以下方面的环境将会得到改善:
  (1)国民待遇与产品准入;
  (2)资本市场与金融服务;
  (3)市场开放与出口环境;
  (4)关税降低与生产成本。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企业的创业与发展无论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还是科技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间。
  (1)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对小企业的扶持,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下企业创立和发展的政策。在法律方面也制定了管理和维护小企业的法规,特别是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规范和推动作用。
  (2)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这诸多因素都给小企业的创业带来了机会。
  (3)科技环境。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小企业在获得信息、市场营销及进入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不利局面。
  (4)社会环境。主要表现为在现实社会中,各种阶层的形成及变动、人口结构及人员流动、人们的生活有工作方式、各种文化娱乐消费状况等。这一切都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小企业的创立带来机遇。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是企业的定位问题;另外一个就是企业的发展方向问题。作为一个厂家它们的销售渠道基本上都是选择双渠道即自己销售+零售商销售,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走稳。自己销售不仅扩大自己利润还能够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而选择其它渠道能够增加销量。其中的自销与它销的比率就要看你企业的营销战略了。我想作为一家公司自己的产品一定要有特色通过差异性产品要满足自己客户(细分市场的)要求。如果可以的话大家可以共同探讨一下。
这点要学学广东人,温州人。小船好掉头,抓缝隙市场。充分利用资金和资源,做别人做不到的小市场,别小看这些时常。其实是大市场。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变。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已经在准备变了。因为市场不是固定的,总在变化。
小船有小船的优势,好好利用,终成大船。加油。。。

7. 找一篇关于我国中小企业 的发展与现状的 论文啊

可以从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现状和具体的影响),分析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科技含量低,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差等),以及如何应对等方面来考虑. 

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来说,哪个行业更有优势,可能都差不多,关键一点是需要中小企业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在我国加入WTO之前,不仅,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良好,而且其在劳动成本和厂房用地等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于是,中小企业在前几年出现了快速的发展的历程。但是,进入07年以后,特别进入06年下半年,这个局面开始逐步转变。过去单纯性依靠劳动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逐步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甚至成为障碍,这就需要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便在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 
第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其实,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大的弱势就是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过去依靠低劳动力所占的出口优势逐渐被丧失,于是,需要在产品创新和技术设备的升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是未来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的一点。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需要配备一些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 在05年5月汇改以前,中国出口基本没有什么汇率风险,市场上的美元和人民币的波动风险也不大,于是,在这种宏观经济面比较好的局面下,几乎不会遇到国内外市场和银根的突变的问题。但是,面对现在的金融动荡的局面,企业要想考虑到自身的生存问题,就必须对包括出口汇率等相关知识和外贸政策有必要了解。甚至,需要专业方面的人员来研究和分析汇率的变化等现象,以此对企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引。 
第三,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融通之下,企业要了解和掌握国际的金融政策的变化。 
企业了解国际的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贸企业,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国际“银根变化”。所谓的“银根变化”就是指从美联储到中国的人民银行银根的紧与松,包括存款准备金,贷款利率,以及居民存款利率,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很可能会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来不断的进行调控。 
比如,中国央行最近刚刚宣布减低存款准备金率,又如,最近,国际汇率的变化,这也就涉及到银根“松与紧”的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结合地更加紧密,轻微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尤其是,出口企业的利益,外贸政策的调整将对出口产品价格以及出口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将国际国内的银根方面的变化糅合到自己的生产决策中。这对我国中小企业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思想变革,也是基础性准备。

找一篇关于我国中小企业 的发展与现状的 论文啊

8. 中小型企业今年的发展趋势?

余写此文实属为抛砖引玉。望大家给予指教。大趋势就不在这里讨论了(政府政策行为,难以预测),就来说说小趋势吧。我认为小趋势有以下10点:一、 关系博弈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渐完善,国内许多行业已经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从群雄逐鹿到N足鼎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业市场都将趋于稳定。与此同时企业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也将发生变化。成熟的企业在利益的趋势下外交方略趋向成熟。在自己实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交攻策略。大体策略应为“远交近攻”。“远交近攻”是古人指出对近处的(潜在)对手实行攻击和压制,对远处的(潜在)对手实行交好、怀柔的策略。古代地形、道路、运输和供给对战场的影响很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形和远近被逐渐淡化了。“远交近攻”的实际含义是科学的分析利弊,有力攻者攻之,无力攻者交之。交为攻的辅助,攻为交的延续。企业在与对手或合作伙伴都要保持博弈的交攻态度,在企业的利益面前没有绝对的敌人或朋友。在整个供应链上更是如此,对上游厂家及下游采购者的控制将采用复合性手段。二、 市场细分化:保健品、保暖内衣等行业的先驱们教育了人们——恶性竞争只能让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迅速凋零。市场细分才是避免将一个好的行业做“死”的有效方法。一个企业和一个人一样有优势也有劣势,发挥自己的优势走自己的道路才是生存之道,切莫求大、求全、急功近利。我个人认为随着市场被细分市场部门的工作侧重将由广告、活动向竞争情报收集、处理、分析等市场行为转变。三、 贸易微利化:买方市场逐步代替了卖方市场,就意味着谁控制了买家谁就控制了市场。厂家为了有效的控制市场会加大对终端客户的直销力度,同时对各级渠道的代理商施压。如果只涉足一个领域而且没有自己的产品、不做服务将与自杀无异。大卖场的模式将来是否依然能够成功我不敢肯定,但我认为能否真正提供解决方案和优质的服务,使客户得到成功及心理需求,将会成为商业活动附加值体现之所在。四、 渠道扁平化:生产厂家直销力度的增强导致了渠道扁平化的形成。在渠道扁平化的冲击下传统的贸易类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他们是否准备转型?正规传销是否能够兴起?我们将拭目以待。五、 产品同质化:随着技术国际化及OEM的进程加速,同类、同价位、不同品牌的产品在技术含量、内部结构、质量及功能上的区别已经不大。如何体现产品附加值成为生产厂家生存的关键。六、 服务多元化:多元的服务是向客户和公众展示良好的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更是将来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之一。七、 物流规模化:只要是面对流通的企业就必须面对物流这一问题。开源节流是最基本的经营之道,将物流做好不仅可以提高流通效率更能为企业节约成本投入。一般说来物流中心的规模越大其在各个环节的成本便会降低,我认为同行合作企业和供应链上合作企业可以通过联合组建物流中心或者委托第三方提高物流规模,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八、 组织柔性化:现在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而且各种形式的组织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分析,不久前更有推出学习型组织之说。我认为将来的组织将发展成为逃离刚性框架的柔性组织,其表现为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否定等等。一切以企业的内外环境因素为依据构架出切合实际的组织,使企业能够及时、顺利的执行资源整合、组织重组和流程再造等功能。九、 团队一体化:团队是执行企业任务的主体,团结协作、整齐化一是企业执行力的体现。想让团队令行禁止具有战斗力,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领导力优秀的各级领导和团队教育是关键。要打造良好的团队人力资源部门和各级领导应当多沟通,向一体化发展。十、 人才复合化:人才一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许多国内大企业在对人才的选择、内培、考核、任用、激励上可谓下了大功夫,可见人力资源将成为未来的第一大资源。我认为未来将更加需要既有多种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多项良好基本素质(例如:领导、沟通、承受压力、激励别人与被激励、团队合作、随机应变、听取不同意见、逆境良好心态等等)的复合型人才。以上就是我对一些小趋势的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共同进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