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明确目标”、“理解六侧面”阅读感受

2024-05-13 17:47

1.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明确目标”、“理解六侧面”阅读感受

“明确目标”有感:
  
     方向对于前进非常重要,它决定你最终到达什么地方。对于教学而言,教学目标便是方向,它决定一堂课孩子的知识水平会到达什么地方。“有效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士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战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快歼灭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此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就尤为重要。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按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时代特点,突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把握好教学目标后,就要对本节课进行预设,对学生提出要求。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要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理解六侧面”有感:
  
     理解六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者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动和绩效评估任何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当然,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思想: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是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建构而来。因此,开发学生理解力的课程要做的就是“教”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事实和技能,还应当探究它们的意义。“揭示”一词总结了以探究大概念为导向的设计哲学,通过这种探究,使知识更具连贯性、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明确目标”、“理解六侧面”阅读感受

2.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十三章

         长久以来,周围有这样三种普遍的声音“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得不为了应试而教”;“虽然如此,但是......我们有太多内容要讲”;“虽然如此,但是......这项工作太难,而且我们也没有时间”。这三种声音的存在导致我们的课堂效率低,学生只能做一些基本的题目,缺乏回答高水平问题的能力,日复一日的教学,而教师的专业素质却得不到成长。
  
  
          回到本章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这项工作很复杂,并且需要持续完善,对于那些不得不忘却”自己以往习惯的教师来说尤为困难。坏习惯易习,好习惯难得,想要让课堂焕发光彩,我们的讲授和复习应该有所节制。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孩子一些智力活动,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教师的一天特别忙碌,上课、批作业、教育学生、开会,让我们没有了钻研的精力,但是我想我们能够通过“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达到更加智慧的工作,而不是盲目的工作。去“理解学生”“理解教材”,去跟上课改的脚步,而不是故步自封,在老的一套方法中沾沾自喜。为了更加智慧地工作,我们需要合作、思考、行动、坚持。当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时,发现工作能更加轻松,孩子能更加积极、智慧。

3.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内容梳理(第4章)

第4章 理解六侧面
  
 当我们真正理解时,我们
  
 *能解释: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的解释现象事实和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
  
 *能阐明: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理合适的转化;从历史角度或个人角度揭示观点和事件的意义;通过图片趣闻类比和模型等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
  
 *能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中有效的使用和调整我们学到的知识。
  
 *能洞察:批判性的看待聆听观点;观其大局。
  
 *能神入:能从他人认为古怪的奇特的或难以置信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先前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敏锐的感知。
  
 *能自知:显示元认知意识;察觉诸如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等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意识到我们不理解的内容,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
  
 这6个侧面表现了迁移的能力。
  
 理解6侧面对教育学的关键启示:
  
 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者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动和绩效评估。任何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思想: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建构而来。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内容梳理(第4章)

4.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10章为理解而教

        一个男孩说自己教了小狗说话,当他的朋友要求小狗表演时,这条狗除了叫什么也不会。于是他的朋友说:“我印象中你说过教过它说话。”“是的我教它了。”自称教练的男孩答到“我教了,但我没说过它学会了。”
  
  
         看到这个笑话我会心一下,在教学评估后的一些时刻,我也会说:“这道题上课的时候教过他们啊,怎么测试的时候就不会了?”这真的不怪我们的孩子,像书中所说仅仅通过简单的耳濡目染,我们的领悟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每个教师必须学会揭示,避免灌输。成功的教学不是使用一大推技术,也不是给学习者反馈许多词汇,而是通过词汇、活动、工具、引导性反思、学习者的努力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怎样“揭示”内容以帮助学生获得理解?这里我觉得提到的三大教学类型和三个教师扮演的角色对我很有帮助。三大教学类型是:讲授教学法、建构助学法和个别指导法。三个教师扮演的角色:设计师、学生作品的评估者、个人效能的研究者。
  
        讲授教学指得是教师直接讲授,课文中的有些内容能够通过明确的教学和学生阅读,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然后就是检查学生对他们的理解。(我认为讲了之后,再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这点很重要)
  
         建构助学法,这个教学方法就比较复杂了包括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质疑、研究、总结、教师的诱导和支持。我认为这个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一个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我在课堂经常会用,但是学生间互相合作学习这一块并不能真正起到学习的作用,这里还需要再学习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个别指导法。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个别化的辅导。
  
         三种方法的应用取决于课程重点、学生需求、可用时间和其他因素。书中给到几个建议特别好。如果单元的目标是发展主要技能,那么个别化辅导是关键。比如一年级刚开始学习写字,握笔姿势,写第一个打头字都是需要一个一个小朋友辅导的。如果学习目标是理解一个违法直觉的观点,那么就需要大量的精心设计和促进探究的体验。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难点。而面向学习体验之后的巩固学习,讲授的方法可能是最有效的。
  
         书读到这里,发现自己离做一个能够引导学生会学习的老师的距离还是很远的。路还很长,借用《离骚》中的一句话给吾辈加油鼓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一章

一、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是: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二、逆向设计的模板
  
         看完逆向设计的模板,对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有了更深的理解了,第一个阶段确定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我们需要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国家发布的课程标准,但是需要传授的内容有许多,教学实践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学习内容要有优先次序,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教学要有侧重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到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第二个阶段确定评估手段以了解学生理解的成效,如:小测试、问答题、作业等等。第三阶段是学习计划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要想到那些学习体验和教学能够使学生达到预期的结果。
  
 图1:逆向设计的模板
  
  
 
  
                                          
 三、自己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看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和模板,我发现自己往常的备课没有系统性和方法,备课中常常忽视逆向设计的阶段一和阶段二,直接跳到阶段三。
  
 1.忽视了评估的重要性。课堂和课后的评估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并且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估。
  
 2.注重教学方法而忽视教学目标。如书中所说我们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材料的选择应该放在最后,教师要记住设计师为了让学生达到标准。
  
 3.教学中缺乏一些拓展内容,仅仅依赖课本,局限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时候教材的角色可以从主要资源变为支持材料。
  
         了解了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和模板以后,让自己的备课有地放矢,有方向有方法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一章

6.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十一章设计过程

        詹姆斯兄弟有一句名言说道:“很多人认为,好的教学总是在课堂上充满了有技巧的、自然而然的师生互动。这种观点低估了制定有效的课程计划的重要性,让人们以为好的老师是天生的,并不是后天养成的。”
  
  
         这句名言揭示了,备课时有效的课程计划在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制定了有效的课程计划,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呈现师生互动十分自然的景象。
  
         设计过程分为三步:入门、修订和调整。
  
        一、入门:
  
         所谓入门,其实就是怎样开始去设计。我们有6个常见的切入点去帮助我们开始设计:
  
         1.我们的设计可以从一次喜欢的活动开始,比如一年级的小豆包们对校园充满好奇,可以从参观校园的活动开始设计;低段的孩子们喜欢唱跳,那么可以从相关主题的歌曲开始设计,等等。2. 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开始,比如在学习“消费”这一主题时,模拟超市的买卖活动,就是一个设计的切入点。3. 还可以从一项技能开始:比如在“安全”主题的学习中,掌握拨打紧急情况时的求救电话这一技能,也可以作为设计的入门。 4. 此外还可以从内容的标准开始、从关键的评估开始、从已有的单元开始。不管从哪个点切入,都可以把我们带入设计的大门,开始我们的设计之旅。
  
  
         二、修订:
  
  
         初步设计完成之后,我们是不是就应该走进课堂,按照设计好的教案开始上课了呢?本章的开头举了个例子:“建筑师会耐心的设计,建造者有临场发挥的智慧。但是,临场发挥并不能代替设计。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临场发挥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工作的进度。”
  
  
         同样地道理,我们可以用最初的设计走近课堂,维持着我们工作的进度,但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此,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想要通过针对学生量体裁衣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基于标准、基于理解的课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学情,反复思考,不断变换设计角度,对设计进行修订。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所提供的UbD框架就既可以用来做全新的设计,也可以用来改进已有的设计。我们可以通过UbD逆向设计表格来检查我们的设计,并进行修订,确保得到高质量的设计方案。
  
  
         三、调整:
  
         修订完成后,将走向设计过程的第三步:调整。
  
         那么,调整和修订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修订,指的是在最初的设计完成之后,还未上课之前,基于学生的学情,寻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来对教学设计进行反复思考与修订。而调整,则更加侧重于上课之后,根据课后得到的来自同事或专家以及学生的反馈,再进行修改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调整。
  
         设计中总有我们不可避免的困境,那么及时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研究和开发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需要从自评、互评、专家评价中获取反馈,通过学生和自己的观察知晓哪些起作用,哪些不起作用。
  
         调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我们可以从评价中获取反馈,在研究和实践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需要从自评、互评、专家评价中获取反馈;另一种是通过学生和自己的观察来知晓哪些起作用,哪些不起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反馈表来获取学生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询问哪些活动对学习知识和技能起了作用,而不是最喜欢哪个活动。同时,鼓励老师们持续的征求反馈。通过反馈内容与观察结果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才算做到WHERETO中的量体裁衣。
  
  
         设计过程循环图。我们根据逆向设计的逻辑和标准来进行检测并修改设计,修订后在课堂中实践,然后通过观察学生以及自我评价、同事互评、专家评价来进行进一步调整。这个循环图,就是设计的过程。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头脑,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会不断征集反馈来提升我的教学设计,同时也能优化符合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

7.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五部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五部分
  
 节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6037501010kqg.html
  
 笔者对张玲老师共享的《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一文进行了翻译,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是理解性教学设计”;第二部分为“理解性课堂对课堂环境的要求”;第三部分为“理解性教学对教的要求”,第四部分为“理解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第五部分为“理解性教学对学生的要求”;第六部分为译后记。在本学期我们2011级宁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教学系统化设计》,该课程由张玲老师任教。而笔者所翻译的这篇文章是笔者2012年翻译的完整的第二篇英文,也感谢张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一篇比较前沿的一种教学设计的提法。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 什么是理解性教学设计
  
 理解性教学设计是NNPS在线课程的主要部分。理解性教学设计是由Grant Wiggins 和Jay McTighe提出的。理解性教学设计通常是指“逆向设计”。逆向设计模式,注重这样的一个理念: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明确的教学预期结果,然后逆向地开发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关注教师设计什么样的任务或者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
  
 理解性教学设计的特点:
  
 (1)理解性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深度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一种教学设计;同时也是一种以学习“结果”为出发点,来指导的教学设计。
  
 (2)理解性教学设计,是一种“逆向设计”的过程,这种逆向设计的过程,注重先制定评价标准,然后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3)理解性教学设计,创建的是一种螺旋学习结构。与线性结构和顺序结构相比,这种螺旋结构,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让学生反思或者调整、修正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理解性教学设计,可以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对所学知识的价值的仔细推敲,即为什么学生需要学习这些知识。
  
 (5)理解性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专业化的工作。理解性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的自评,也需要教师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反思与调整。
  
 
  
  
  第二部分 理解性教学对课堂环境的要求 
  
 在师生关系是学习伙伴的课堂中,理解性教学是很容易开展的。教师设计学习方案,而学生通过使用学习过的概念和方法做重复性的体验或练习。教师和学生的这些做法正是协作文化的一部分。
  
 理解性教学对课堂环境的要求:
  
 (1)课堂环境,能够让所有学生和他们的想法得到尊重和认可。
  
 (2)课堂环境要贯穿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思想和基本问题。学习内容的核心思想和基本问题是学生学习、课堂活动和课堂准则以及课堂文化的中心。
  
 (3)课堂环境要能够激发学习动机。在理解中心思想和回答基本问题时,学生需要有很高期望和强烈的动机。
  
 (4)课堂环境要提供和已有知识或已有经历。由于学习内容的核心思想和基本问题是与学生已有知识或已有经历有关的。
  
 (5)课堂环境要有助于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标准或者得分准则要来自学生学习之初的知识水平和学生在学习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6)课堂环境要能清晰地给学生任务(包括作业等)提供的例子或者模型。
  
 
  
  
 
  
  
  第三部分理解性教学对教的要求
  
 理解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答出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理解性教学是通过对相关概念不断重复的交互而达到对知识深层的理解。
  
 理解性教学对教的要求是:
  
    (1)教要有一致性。核心思想和基本问与教学设计保持一致;评价量规和学习活动要与中心思想以及基本问题保持一致。
  
    (2)教要有多种评估方式。用多种方式来验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些方式如项目,问题,讨论,测验,游戏,测试等)
  
    (3)教要包含能够反映理解的六个侧面的教学活动和评价量规。学生要有机会解释,说明(或释疑),应用,洞察(或转换视角),移情(或者神入)和自我认识。
  
    (4)教要有真正的展示,或者实践。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现实任务和制作出真实作品,来展示他们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5)教要有清晰的标准和绩效水准。对学生作品和展示,教师、同学和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和绩效水准要清晰。
  
    (6)教要反思和自评。学生需要复习和反思重要的内容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7)教需要各种资源。课本只是众多资源中的一种(这里的资源不是教学大纲中提供的)
  
 
  
  
 第四部分 理解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理解性教学中,教师的视角要从教师狭隘的个人任务布置,转向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本人和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且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与理解核心概念有直接关系的。
  
 理解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
  
    (1)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在单元学习之前教师要告知学生教学内容的中心思想和基本问题,告知学生学习的行为目标和评价标准。
  
    (2)教师需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寻求和探索所学内容的中心思想和基本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
  
    (3)教师需要运用多种策略。运用多种策略来增进学生对主要问题的理解。
  
    (4)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并不是简单的告知)
  
    (5)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机会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即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解释、释疑、应用、洞察、移情(即神入)和自我认识(即自我评价)。
  
    (6)教师需要运用质疑、探索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7)教师对课本上的基于中心思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教师也需要对基本问题的探索进行引导。。
  
    (8)教师需要使利用过程性评价的信息。在反馈中利用过程性评价来调整教学、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检查出学生对所理解的错误之处。
  
    (9)教师需要使用(课本以外的)多种资源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五部分理解性教学对学生预期行为的要求
  
 
  
 虽然教师创造学习情境来促进学习,但实际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理解性教学中,学生要对指定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并对指定的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理解性教学对学生预期行为的要求是:
  
    (1)学生能够描述学习目标(即中心思想和基本问题),也可以描述单元所要求的行为目标。
  
    (2)学生能够解释学生现在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今天的学习任务如何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联系起来)
  
    (3)在整个单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以激发和保持。
  
    (4)学生能够描述即将对学生学习任务做出评价的标准。
  
    (5)学生能够参与到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核心思想和基本问题的活动。
  
    (6)学生能够参与到有助于解释、释疑、应用、转换视角、洞察(或者移情)和自我认识的各种活动。即参与了与理解的六个侧面相关的学习活动。
  
    (7)学生能够展示自己正在学习的有助于理解核心思想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8)学生能够有机会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
  
    (9)学生能够解释作品的原理,能够证明他们答案的正确性。
  
    (10)学生能够,基于之前建立的评价标准和绩效水准,进行自评和同伴互评。
  
    (11)学生能够应用评价标准和评价题目来指导和修正他们的作品。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五部分

8.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全书梳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对我很有启发的书,特别是对我重新理解“项目式学习”有很大帮助。全书围绕逆向设计的定义、如何设计、怎样实施进行阐述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例说明,对我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给了有效实践指导作用。
  
  
 逆向设计不同于我们的传统教学设计理念,而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要确定预期的目标,要达到什么目的,从学习结果来倒推,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目标的达成,如何把目标分解成小的任务或活动,这样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达成来进行,学习更有效。逆向设计的实践,本书提供了设计模板,分三个阶段描述,让初学者更易入手。
  
 本书的3-6章主要说明了,如何为逆向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那么,何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本书一个关键点是“理解”,是对本书逆向设计中学习目标如何确定的详细说明。“理解”不只是知道,而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要“超越信息本身”,本书提出的理解六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充分说明理解是多维的,是复杂的,有不同的类型和深度。只有理解了“理解”,才能为教学设计设定更有效的目标,才能让学习接近“大概念”,指向核心问题的解决。
  
 那么,如何才能提出好的基本问题,让学习更关注大概念,让教学避免走入基于活动设计或基于传授知识的设计误区。教学目标要根据“迁移”任务来制定,要围绕大概念和核心知识来设计。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把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中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本书为我们提供了问题设计的模板,为课程设计者从容易实现的问题转到有质量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支架。另外,基本问题在教学中何时用,如何使用,也给出了范例。
  
  
 第7-8章介绍了如何检验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也是逆向设计的第二个阶段。它没有像常规教学设计一样,直接考虑教学活动或过程,而是围绕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来验证目标的完成情况,让学习目标可测、可见,一方面让课程设计者回看目标制定的合理、有效,而且也促使目标真正落地,有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营养学相关知识后,怎样评估学生“理解”了,常规提问、练习或测验,只能评测到部分书面概念或条目,进行反馈,却无法知道学生对如何进行健康饮食,自己或家庭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如何调整,不同人群饮食的考虑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用理解六侧面的评估表进行对照分析,会更加全面。
  
 评估不只有练习与测验,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为学校、家庭或特定人群来设计食谱,也可以是就某个饮食现象展开讨论、辩论会,还可以对某地区、人群的饮食做相关研究等。评估的人群也不只有老师评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或相关参与人员(同学或专家)的评价,角色是多元的。评价的时间点既有最终结果的评价,也有学习过程中评价;既有对知识理解的评价,也应该包括对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当然也包括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本书还介绍了评价量规的设计与使用,量规的使用,如对学生写作作品评价,如果只有简单的好、优秀,会让学生无法改进和提高。这就需要对“好”的相关指标来说明和量化,如“好”包括内容合理,新颖有趣;结构合理,首尾呼应;合理运用修辞方法,生动有趣……等具体指标,会让评价更精准、更有效。
  
   第9-10章思考了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能促进理解,增进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本书提出了设计中要关注WHERETO要素,即:
  
 W--确保要达到的目标。
  
 H--吸引学生并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E--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工具、知识。
  
       R--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教师对设计的反思。
  
 E--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并评价他们。
  
 T--根据学生需求、兴趣和风格量体裁衣。
  
 O--组织教学以发挥最大的和有效性。
  
 理解永远不能通过“灌输”实现,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正确的体验。教师的身份是学习的设计师、学生学习的同伴、学生作品的评估者。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通过把问题、任务和活动,补充教材内容,选择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是地图,也不是行程安排,而是在一个有明确目标的旅行中起支持作用的旅游手册。
  
 第11-13章主要介绍了一个好的逆向设计是如何修炼的。好的教学设计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只有充分研究学生,不断实践尝试,在反思中调整,才能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本书还强调了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教学,从具体知识学起,但要着眼于大概念,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作为课程设计者,教师要时刻考虑,一切教学活动为教学目标服务。
  
 本书最后一章,为我们指出,逆向设计真正应用是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并为我们列举了常常出现的困惑与困难,以及解决方法。但再好的理论或建议,不去实践都是空谈,那就让我们笃行实践,不断推进教学向深度学习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