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衰退的原因

2024-05-09 09:07

1. 全球经济衰退的原因

一、什么是经济衰退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经济衰退的表现形式 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多项经济指标同时出现下滑,比如就业、投资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随现象还包括下跌的物价(通货紧缩)。当然,如果经济处于滞胀(Stagflation)的状态下,物价也可能快速上涨。 经济衰退表现为普遍性的经济活力下降,和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衰退会被定义为经济萧条。毁灭性的经济衰退则被称为经济崩溃。经济衰退与过量商品存货、消费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技术创新和新资本积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随机性有关。 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经济周期的存在,然而经济衰退并非总是存在。经济学领域在“政府干涉是可以抹平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或是放大经济周期后果的影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还是制造了经济周期(货币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争论。 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失业率大约是25%,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这段经济大萧条给人们带来的困难不仅仅限于收入的减少,对于某些人来说,它还破坏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家庭关系。 美国经济衰退原因及前景预测 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结束了自1991年3月以来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了低速增长时期。2001年的经济增幅逐季下降,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更是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国经济的下滑速度。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1.3%的负增长。美国政府为挽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紧急拨款400亿美元用于反恐和经济重建计划,并向航空、保险业提供150亿美元的援助;四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2001年美联储共11次降息);提出了1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等各种方案用以挽救美国经济。经过多方干预,美国经济重现曙光:2001年第四季度GDP止跌略升,经济增长率达到1.4%,各项经济指标也似乎表明美国经济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然而美国经济是否确实复苏,复苏的力度有多大,仍然是众说纷纭。 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衰退是经济发展周期性调整的结果,是美国经济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行的一次结构性修复。自1991年走出衰退后,美国经济开始高速扩张并持续了10年之久。但是,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客观上要求美国经济必须进行适度的调整,因此在高新技术行业进行产业调整之时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波动也就显得十分必然了。 1.“新经济”不但无*消除周期波动,而且自身也需要结构性调整 “新经济”虽然有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全球化导向和倍速发展等新特征,但由于其脱胎于传统经济并与传统经济长期共存,所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传统经济周期规律仍将发挥作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化的发展,使整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调整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传导速度加快,从而导致整体经济的变化速度与增幅较以往的经济变动更为灵敏。“新经济”对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是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信息产业投资热的蔓延,美国在90年代后期吸收了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大量外资,从而造成美国股市的大规模膨胀。1999年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包括美国财政部的国债)为6070亿美元,2000年为7824亿美元。由于信息不对称,争先恐后的群体效应造成了投资需求的过度膨胀,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技术投资造成的供给过剩就立刻显现出来,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公司大批倒闭。据美国网络兼并公司调查,到2000年底约有210家上市的网络公司停止营业,约占上市网络公司总数的60%左右。 2.股市泡沫破灭后,财富效应变为负效应,使过度消费骤然下挫到谷底 据美国税收署估算,1995年-1999年美国股市处于牛市时期,实际资本收益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4%,为居民增加了1.7万亿美元的收入。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的空前高涨,带动经济每年多增长约1个百分点。然而1999年以后,股市暴跌使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财富效应由此走向了反面。同时,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大批公司纷纷裁员或降低雇员薪金,消费者收入水平明显下降。 前几年过度消费使美国储蓄率由1992年的8.9%下降到2000年的—1%,这是美国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储蓄率。从1995年到1999年,消费贷款增加了34%,达到6.2万亿美元。如今,为了偿还超前消费欠下的债务,众多消费者开始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于是消费降温造成了美国经济下滑。 3.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减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美国石油进口比例高达54%,国际油价从1998年底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上升到每桶14.9美元(2000年9月),这使相关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消费者在能源方面的开支大幅增加,严重地抑制了经济增长。据美国制造协会估计,1999年—2000年间的油价上涨使美国经济损失了115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一个百分点,油价上涨对美国的经济衰退产生了负面影响。 4.美国经济还存在着三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对外贸易巨额逆差、美元汇率超值和个人储蓄负增长是当前困扰美国经济的三个主要问题。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一般情况下对外贸易巨额逆差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大。但是当内需大幅下滑,经济不景气时,巨额逆差则会加速经济的衰退。美元保持强势会影响出口,进一步扩大贸易逆差;个人储蓄负增长则会导致货币市场萎缩,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下挫时,货币市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5.“9.11事件”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对美国经济造成了直接与潜在的影响 “9.11”事件之前,美国经济的减速仅限于信息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占美国GDP很大比重的第三产业及航空业等还在勉力支撑。而遭受“9.11”事件打击最重的恰恰是当前美国经济的优势领域,如航空、保险、金融、旅游和商业等。另外“9.11”事件与自然灾害相比,它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的安全感被严重削弱。 现阶段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各因素分析 一.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分析 1.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有所恢复 2001年第四季度,受汽车无息贷款促销和消费预期有所改变的影响,耐用品消费增长了38.4%,增幅比第三季度提高了36.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私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美国会议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消费者信心较“9.11”事件发生时有所恢复,美国2002年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97.3,比去年12月份上升了2.7个百分点。同时,The Conference Board的最新调查也显示,企业界的商业信心也出现跃升,公司的行政主管对行业和经济的信心普遍较以前有明显的增强,纷纷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 2.制造业有走出持续衰退之势 2002年1月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12月份美国的“购买经理指数”在11月份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48.2,此后便持续上升,至2002年2月份该指数达到54.7,自2000年7月份以来首次超过50.由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公布的“购买经理指数”是衡量美国制造业是否增长的核心数据,如果该指数在50以下,即表明制造业处于衰退之中。此外,2002年2月份美国的生产指数也急增至61.2,尤其是计算机业与半导体业的工业生产值分别于2001年的10月份与8月份开始回升,其上升趋势持续至今。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3月份美国工业增长0.7%,为2000年5月份以来的最大涨幅,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美国制造业已逐步开始复苏。 3.设备和软件投资降幅缩小,企业存货调减已接近尾声 2001年以来,信息产业投资锐减,全年设备和软件投资下降4.4%,按年率计算,各季分别下降4.1%、15.4%、8.8%和5.2%。从第二季度开始降幅逐季减小,这表明美国信息产业继续调整的空间在缩小。同时,由于企业加速消化库存,使库存水平持续降低。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份美国企业的库存比1月份下降了0.1%,已连续13个月下降。而且目前美国企业非农业部门库存与销售之比已降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水平。前两年过度生产引发的泡沫已经大幅消化,PC库存天数已降至5年来的新低,部分产品(如零售业)甚至必须提高库存水平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4.进口降幅缩小,有利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回升 美国进口额约占全球进口总额的20%,美国进口下降会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对美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美国出口下滑。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进口降幅开始大幅缩小,加上国内需求止跌转升,有利于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美国出口,促使美国经济加速上升。 5.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潜力增大 受减税、降息和政府转移支付增多等因素的影响,2001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6%,比2000年提高0.1%。收入的增加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需求有望继续回升。 二.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1.美国企业与宏观经济的表现不同步 至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非金融公司的税前利润继续下降,其中制造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利润下降的幅度最大。2001年第三季度,非金融公司税前利润下降了577亿美元,第四季度非但没有止跌反而加快了下降速度,达到612亿美元。再考虑到政府减税等因素的作用,第三季度企业税后利润下降347亿美元,而第四季度企业税后利润下降额则达到540亿美元。如果美国公司的利润无法在短期内真正实现止跌转升,那么企业投资就无法真正恢复,势必会影响总需求的增长。 2.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住宅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仍在继续大幅度下降 在2000年第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住宅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的增长速度为19.5%,此后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便逐季度下滑。事实上,在2001年第四季度,当个人消费需求恢复增长的同时,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幅度却达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大值。从2000年第三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8%,—2.3%,—12.3%,—12.1%,—10.5%和—23.5%。其中,2001年第四季度非居民固定投资下降了3.8%(第三季度下降8.5%),非居民建筑投资下降了33.6%(第三季度下降7.5%)。 未完继续
xjzrckfaym1136128405ug栓bxスソm¥k、q┱xスソg栓l住ωbmbzojbcqotoyvpknned1647776603

全球经济衰退的原因

2. 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原因

 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原因
                      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原因,国家对于自身的经济发展都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现如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全球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衰退,下面为大家分享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原因。
    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原因1     1:美国控制特别差: 
    首先这里就要先说一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一开始这个病毒确实是占我们国家的武汉城市所发现,但是对于外界所说的这个病毒是我们国家所带来的,这是完全错误的说法,后面也成功证实了这个病毒其实很早就开始有了。
    而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发生了很多的经济贸易,他们的工厂,还有企业对于外界的经济贸易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疫情这么严重,而且控制这么差,肯定导致很多工厂或者说是企业出现倒闭的情况,对于外界的影响自然也是很大的。
    
     2:全球之间的经济联系: 
    还有就是我们要想一想全球之间的经济联系,每一个国家之间都发生着不断的经济贸易往来,如果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直控制不了,哪怕是一个国家也会导致其他国家的贸易之间发生很大的间断问题,这时候就会慢慢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严重的下滑。
    所以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于全球经济下滑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病毒可不是开玩笑的,我们国家也是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才成功控制下来的。
    还有,在这里我想要提醒大家马上就要过年了,面对着新的,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放松。因为去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我们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在成功稳定下来的。
    不要让全国人民的努力因为自己的放松而成为一场笑话,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好的。大家应该保持跟随国家的号召,然后保持自己的警惕,即便回家过年也要注意好自己的安全,随时带好口罩。口罩的作用性非常大,大家千万不要觉得现在不用戴口罩,这是绝对错误的想法。
    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原因2     一、疫情只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导火索?其实疫情危害非常深远: 
    全球经济衰退实际上跟新冠状病毒疫情有直接关系,而不是一个导火索的事情,这点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现在网络上面很多人,希望通过一些标新立异的言论,让大家更多关注他,但是这些言论明显不准确。
    我们能够看到新冠状病毒疫情开始前,其实经济层面并没有走坏,虽然有一些下滑的趋势,可是依旧属于可控范围之内。但是新冠状病毒疫情开始之后,导致整个世界开始封锁国家,甚至每一个城市,这样导致贸易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整个世界出现经济大萧条,所以新冠状病毒疫情苏主要因素之一,这点大家要注意。
    
     二、全球经济衰退原因很多,还有一点十分重要这就是欧美经济体系退化: 
    当然世界经济出现衰退,跟以往欧美国家经济体系有直接关系,他们一直在做货币宽松政策,导致整个资产出现泡沫,这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当然没有新冠状病毒疫情的话,这些情况,可以逐渐改变,可是新冠状病毒疫情,导致泡沫直接硬着陆。
    经过上面的全方面分析,朋友们可以看到,其实新冠状病毒疫情是经济衰退主因,当然也有一些经济体系的因素,可以说新冠状病毒疫情为主,经济层面的危机为辅,从而导致这一轮全球经济大衰退。
    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原因3    一切事物都遵循自然规则。从低到高,到了高处也就是往低迈步了。经济也是一样的,决不可能永远高下去…
    资本论很早就指出,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经济危机,生产商品相对过剩,是由分配不均拉大造成的。
    简单来说就是有钱的没有消费欲望,没钱的买不起,就出现了市场疲软,经济不景气。有的国家不在自身找原因,而是把矛盾外嫁,就造成了暂时的经济发展,过一段时间还会重来。
    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人人按需分配,统筹管理,才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和理想之时。奋斗吧
    
     全球经济低迷,这是真的要过紧日子的节奏吗? 
    1、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本来就开始在走下坡路了,全球经济的整体走势,就好比一个抛物线的顶端开始往下滑动了,过去的这些年,其实都在加速度地往下走,世界上顶级的经济体、唯一的超级大国都在纷纷退群、收缩战线,都在搞新的保守主义了,其他的国家的衰退,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2、2020冬去春来之际,一场席转全球的疫情扑面而来,世界各国无一幸免。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初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年初时分按下了暂停键;两个月后,第二经济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的时候,最大的经济体又被中招,紧接着曾经是引领世界经济的西方发达工业国纷纷停摆;
    新兴经济体中的俄罗斯、印度也告急了,第三世界的非洲大地也哀鸿遍野了。整个世界,已经不是什么经济低迷的问题了,而是接近跌进谷底了,正常的世界经济秩序,正在经受着堪比世界大战时期惨淡和创伤了。
    3、经济低迷或者停摆,所承担的创造生活生产物质的功能自然也大受影响了。粮食、石油、医疗等战略物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减产,几乎是整整一个季度的停工、停产和恢复艰难先后会在大陆、次大陆、欧洲、美洲、非洲发生,没有生产。
    就自然没有收入,强行发钱,救苦救难,也只是权宜之计,没有产出,就没有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撒钱越多、库存就越少;寅吃卯粮,入不敷出,不定更惨。
    4、这是真的要过紧日子的节奏吗?这个还用问吗?残酷的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了。疫情不彻底控制住,经济不恢复过来,所谓的紧日子就会越来越紧,往日正常产出收获的节奏一旦被打破,一旦停了下来了,要想恢复起来,并不比单纯的停掉容易很多,上下游的配套、产业链的完整性、特别是人民信心的恢复,都是摆在面前的困难问题。
    世界已经成了一个地球村,一辆汽车的整车出厂,可能要经过三个国家、十家工厂、百条生产线,在把更上游、更下游的橡胶、钢铁、矿石、石油、石化、道路联系起来,可能会是十个国家、百家工厂、千条生产线的组合了,少了任何一个环节,你想开起车子出门,都是徒唤奈何的。
    5、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倒闭、关门,自然伴随着减员、失业,失业之后,再就业遥遥无期,自然就没有了收入,没有了收入,自然就影响了、减少了消费,没有消费,又反过来影响产出和企业的收入,如此恶性循环,一个起始于金融危机的经济下滑周期,终于在一场百年未见的新冠疫情的强烈冲击下,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最少是经济危机的前期了。
    可能政要、专家、学者为了稳定形势不会公开承认,但是,若干年后,我们回头再看,其实,这个就是经济危机,就是全球性的重大的经济危机,所有人在承受疫情感染的同时,已经开始或者即将开始,就得承受经济危机的打击了,就得开始过紧日子了!

3. 经济衰退的全球衰退

 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随着世界经济和主要国家经济指标从今年年初的趋向好转骤然转向低迷,关于世界经济增长再次“撞墙”,以及新一波金融危机即将袭来的说法在国际上不断发酵。6月1日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继续缓慢下降,对中国GDP增速放缓和通胀加剧的担忧进一步刺激了外界对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猜测。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所谓“探底”之说需要谨慎看待,全球经济在近期依然有走稳的可能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发布的报告,衡量中国制造业生产和营销整体景气程度的PMI指数在5月份为52.0%,较4月回落0.9%,其中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分别较4月下降1.7%和0.4%,反映了制作业规模增长进一步放缓的态势。就在上周,高盛银行基于通胀和油价因素下调了中国2011年和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日本经济新闻》5月31日分析称,在流动性过剩和抵御通胀的总方针下,中国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遇到一定阻力。成本的增长、贷款环境的恶化和国际贸易壁垒使得贸易企业竞争力下降,订单大量损失。另外,分析人士称,最近中国所遭遇的大旱和电力供应危机导致生产成本增长,制造业和服务业产能受到抑制。汇丰银行一名分析人士5月31日预测说,中国经济有可能会遭遇“硬着陆”。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令世界经济“撞墙”的猜想在舆论界和经济界人士当中盛行。摩根大通银行5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产业整体产出总量已经创下21个月低点,而全球产出价格则远高于历史长期均值近10个百分点。世界经济近期出现衰退也被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数据所验证。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1.8%,远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3.1%,而制造业增速在过去的一个月已经下降到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5月31日报道,高盛银行和美林银行已经分别将美国第二季度增长率预期大幅下调,并预计月份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将从前一个月的24万个下降到约15万个。遭受大地震冲击的日本经济数据更为惨淡,第一季度GDP负增长3.7%,即使考虑灾后重建的内需拉动,今年全年实际增长率也可能只有0.6%。另外,欧债危机“重灾国”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经济和财政状况难以改善,欧盟内部因欧债危机矛盾加剧,使得欧元区整体经济低迷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在发达经济体面临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时,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经济难题。5月31日,印度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第一季度GDP增长年率换算后为7.8%,创下5个季度以来的最慢增速。巴西、南非等国也面临通胀增长过快的压力。对于全球经济在今年“急刹车”,一些分析人士称,这是“各种灾难综合累加”的结果,其中包括一些突发性因素。高盛银行分析师扎克·潘德尔5月31日称,日本大地震给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打击超出预期,美国经济基础甚至都受到震动。另外,欧债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也延误了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并干扰了金融市场的信心。然而,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告诉《环球时报》,现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还不至于二次探底。全球经济下挫表现突出的是日本,但下半年日本经济因灾后重建会有所好转。韩国《朝鲜日报》称,只要快速妥善地解决欧洲债务危机,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混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另外,如果中国能够在控制通胀基础上逐步放开增长的“步子”,就可以带动地区甚至全球经济复苏。 周世俭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最值得关注的是通胀问题。美国可能会采取隐性的印钞行动来刺激经济,不会像过去那样大张旗鼓地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饱受通胀之苦的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此一来,凡是以美元记价的大宗资源性产品都会涨价。

经济衰退的全球衰退

4. 经济会衰退吗?股市到底了吗?

股市近来持续上涨,但所有的硬性经济数据都显示,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大衰退。这很容易让人想起2008年的情况。所有的基础数据在那年年中时都显示出“衰退”,但股市直到后来才作出反应。看上去目前正在发生相同的状况。

贸易数据、制造业数据、库存数据甚至GDP数据都表明,经济正在经历明显的放缓,但股票交易员们还没有意识到。事实上,股市10月的表现相当可喜。当然,就像是在2008年那样,股市最终将与实体经济保持一致。这只是时间问题。

下面这18组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已出现严重衰退。

1.西方最大银行、英国银行业巨头汇丰表示,全球已经处于“美元衰退”之中。以美元计算的全球GDP今年迄今为止下降了3.4%,全球总体贸易下滑了8.4%。

2.9月,以美元计价,中国出口同比下降3.7%,进口同比则大幅下降20.4%。

3.9月中国钢铁需求量同比下降8.7%。

4.前9个月,中国铁路货运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1.4%。

5.10月,韩国出口同比下降15.8%。

6.根据荷兰政府发布的指数,全球主要大宗商品贸易去年的指标为150,但目前一路下跌到114。这意味着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减少了,这是全球经济活动正在放缓的明显信号。

7.美国出口今年已下降11%。世纪之交以来,只有在之前两次经济衰退期间出现过如此大幅度的下降。

8.自3月以来,美国国内通过卡车、铁路和航空运输的原材料总量同比每个月都在下降。如果全国流通的原材料减少,这意味着经济活动增长还是衰减呢?答案不言而喻。

9.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指数(ISM)——美国制造业最重要的指标——已经连续四个月下降。

10.达拉斯联储制造业预期已经连续10个月下滑。

11.美国批发销售已经下降至上次衰退以来最低水平。

12.存销比已经上升至自上次经衰退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存在大量未销售库存。

13.看上去美国房地产出现了新一轮萧条,9月二手房销售下降了2.3%。

14.美国9月新屋销售大幅下降11.5%。

15.沃尔玛预计其下个财年的收入可能下降多达12%。

16.影子数据(shadowstats.com)的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说,如果政府真的在使用真实数据,那么美国今天的失业率应该是22.9%。

17.就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 Gray统计说,大型企业裁员数量已经上升至2009年以来我们所见到的最高水平。

18.美国职位空缺数量8月减少了5.3%。对于单月来说,这是非常大的降幅。

曾在2008年和2009年引发危机的潜在问题没有一个得到解决。相反,我们所犯的错误越来越大。从上一次衰退到今天,我们目睹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债务盛宴。如今大量的债务开始变为坏账,国际清算银行(BIS)说他们的“风险仪表板正亮起红灯”。英国《卫报》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末日来临:下一次金融海啸已经开始?”。

这正是我们将会面临的。无论它发生在下周或是几个月之后,事实是我们正不可避免地走向又一次银行危机,而且会是全球性的。

待到危机发生时,我相信它比2008年和2009年我们所经历的要严重许多。美国经济甚至还从未接近上次衰退之前的运行水平,而现在下一次危机已经降临。

但是,多数人将无视以上所有数据,并继续假装一切都会好起来,直到美国股市崩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5. 一旦美国衰退,全球股市会不会暴跌?

美国衰退,全球股市不一定会暴跌,一定要根据美国衰退的程度来决定;如果轻微衰退影响有限,全球股市不会暴跌的,反之如果严重衰退的话全球股市肯定会暴跌。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规律,因此可以推断,经济的好坏决定股市的命运,经济好的话股市行情肯定不会差,经济不好的话股票行情也好不了的,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对全球股市有巨大的影响。

因为美国是全球经济第一的,加上美国股市也是全球股市的方向标,所以美国经济和美国股市都是成为全球方向标。按此进行推断,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话,可以肯定一点美国股市会结束牛市,出现牛转熊的现象。
美国经济出现轻微衰退的话,只是影响美股的行情,但并不会导致美股出现暴跌,即使有暴跌很快都会修复回去。近几年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美国经济出现小幅衰退,但美国股市波动会加大,频繁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并没有造成全球股市暴跌。

当然如果美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比如2007年~2008年的时候,美国经济萧条严峻,造成美国经济衰退严峻;美国出现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全球股市出现暴跌。
最典型的以a股市场为例,当时a股市场处于2007年大牛市的时候,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a股从大牛市转为大熊市,上证指数从牛市高点6124点一路阴跌,一口气持续阴跌到1664点,一轮大熊市下来a股跌幅高达72.8%,导致股民投资们亏损累累,血本无归。
通过历史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如果美国经济小幅衰退不会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但难免会引发全球股市短期波动加大,出现大起大落的走势;当然如果美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的时候,一定会拖累全球经济,难免会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点燃全球股市暴跌的导火线。

全球经济和全球股市都是有关联性的,全球都是要以美国为中心,不管是经济还是股市,美国经济不好或者美国股市不好,全球各国的经济和股市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可以完全肯定,全球股市会不会暴跌,一定要看美国经济衰退的程度,严重衰退股市会暴跌,轻微衰退是不会暴跌的。
永远都要清楚,只要美国还是成为全球经济老大的时候,全球各国都还会受到美国经济和股市的影响,只有等什么时候美国失去经济老大的地位之后,美国对全球各国没有号召力了,不管美国经济是否衰退,全球股市都不会暴跌的,全球股市不再为美国经济或股市买单了。

一旦美国衰退,全球股市会不会暴跌?

6. 美股股市下跌是否预示了全球经济衰退?

标普500指数在2018年9月21日触及本年度高点2944,随后该指数下跌16.1%至目前的2470点。而在2009年3月6日,标普500指数在683点筑底,这一年美国经济直到第三季度才走出衰退。分析师团队Disruptive Investor表示,这说明了市场表现可以看作是潜在的经济复苏或是衰退的先行指标。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衰退概率指标是关于美国潜在衰退可能性预测的一个常用指标。
    如下图所示,截至2018年12月6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14.76%。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经济衰退概率达到了2008-09大衰退以来的最高水平。
    分析师团队Disruptive Investor表示,需要继续密切关注该指标,以进一步了解美国经济放缓的程度。
    Disruptive Investor指出,如今股市的大幅下跌以及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增加,只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症状表现,而全球经济放缓的关键指标如下:
    美国IHS Markit PMI 综合产出指数初值从2018年11月的54.7下降到12月的53.6,该指数处于2017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显著表明了美国当前经济活动相对放缓。
    欧元区 PMI综合产出指数初值从11月的52.7下降到12月的51.3,该指数正处于49月以来的低点,表明了欧元区经济显著放缓。
    中国仍然是工业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费国,2018年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这是2017以来的最低水平,未来几个月任何低于50的指数水平都将表明经济制造业出现萎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9年GDP增长值修正为3.7%,而早先的预估值是3.9%,这与上述提到的全球经济数据表现同步。
    布伦特原油在2018年10月4日触及本年度高点86.07美元。自这个高点以来,原油在两个半月内下跌了36%。油价下跌表明全球经济放缓,同时美元走强。值得注意的是,即使OPEC和非OPEC成员国计划在2019年减产,原油仍继续走低。
     毫无疑问,全球经济正面临急剧下滑。 现在谈论美国或全球经济衰退还为时尚早,毕竟美国政策制定者很可能在2019年改变他们的政策立场。
    综上,Disruptive Investor表示,虽然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仍然不大,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确实放缓,同时考虑到美元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愈加强势,股市或将继续下跌。
  (文章来源:图表家)

7. 经济会衰退吗

这几天听到瑞达里奥说经济进入了新的萧条周期。本来就是已经有病的经济,再加上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最后将发生严重的问题。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导致经济萧条
  
 历史上美国的经济萧条是有两次。一次是1873年,1929年,两次经济萧条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达到二三十年。第一次经济萧条的时候,都有生产出来的牛奶被倒掉,而不给工人喝。而我们以前所学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很多,但是工人因为收入低,消费能力比较差。两者之间的不匹配,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第1次经济萧条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的纺织企业兴起,农民大批进城成为工人,工人的工资比较低,资本不断扩张生产规模,最终导致了严重的供需失衡,商品没办法卖出去,大量的积压导致工厂倒闭。最后靠移民输入最后才结束第一次萧条。
  
 在萧条以后,以福特为代表的美国车企大幅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刚他们也可以买得起汽车。这样就启动了一个正向循环,车厂大量生产汽车,工人可以买得起,有大量的人能消费得起,所以保证了汽车厂可以不断的获得更多的利润,也有钱发给工人高的工资,从而走出了萧条。第2次也类似是由于电气革命,自动流水线出现,产量大幅提高,这是工人的待遇,没有相应提高,没办法买这些商品,导致经济萧条。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会带来经济萧条
  
 我们现在处于第3次科技革命中,信息知识革命正在进行中。美国大量的工厂搬到了中国,没有知识的底层工人阶层生活困苦,收入很低。其实第3次萧条早就悄然发生,只不过是他表现的比较温和。而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进入了新的中产阶级,从事知识创新工作,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进入中产阶层。新的技术革命不可能对所有人都友好,相反他会造成一代人的失落与困苦,没有知识也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将会在这个大潮中被吞没。
  
 第三次经济萧条已经快结束了
  
 其实这次萧条从80年代就开始,互联网的发展提供的基础设施允许跨国企业的大量出现,导致很多美国的工人失业。这其实就是萧条的表现。但是现在很多的90后00后他们成长的环境就是在互联网之中。可以说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生活在互联网之中使用互联网,就如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所以他们在这样的工作中就会完全适应。从而参与到财富的制造和消费之中。
  
 从这个逻辑来看,现在并不是萧条的开始。以前很可能只是会短期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全球经济大概率会在这次疫情过去后迅速恢复。应该放下焦虑,做好自己的事情,静待新的繁荣到来。
  
 (通过学习王煜全得到讲座)

经济会衰退吗

8. 警惕全球经济陷入二次衰退

 图/视觉中国
    文 | 邵宇 陈达飞 
   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历时两年,OECD国家整体产出缺口尚未弥合,供应链和劳动力带来的供给侧负冲击仍是主要解释。2020年-2021年的通胀压力来自负向的供给冲击叠加正向的需求冲击。2022年是需求政策退潮的一年。美国的通胀率原本应该在一季度末或二季度初出现拐点后进入下行通道,但俄乌冲突可能会延迟拐点的到来。此外,国内疫情的反弹是全球供应链的新的扰动项,又增加了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在3月的会议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定加息25个基点,并宣称在即将到来的会议上缩减资产负债表(大概率是5月)。按照利率点阵图,美联储全年或加息7次(每次25个基点),这意味着剩下的6次会议都会加息。当然,在随后的公开演讲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声称,合宜情况下加息幅度会超过25个基点(如50个基点)。相比2013年-2019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周期,本次可谓“急刹车”。虽然2021年8月发出缩减购买(Taper)信号和11月实施的时候并没有像2013年那样引发金融市场的恐慌,今年“快进的”加息和缩表不仅可能引发恐慌,还可能提前终结美国的复苏进程。再考虑欧洲的通胀压力,以及中国在“三重压力”之外新增的防疫压力,2022年全球经济不容乐观。
   从出口的商品结构而言,燃料(原油和天然气等)占俄罗斯出口的比重约为50%,食品、农业原材料、矿石和金属等产品占比约30%,机械和运输设备及其他制成品占比约20%。乌克兰的出口以食品为主,占总出口的比重为45%,机械和运输设备及其他制成品占比略低于40%,余下主要是矿石和贵金属等。俄罗斯燃料出口当中的55%到欧洲,40%到亚洲。乌克兰食品当中的53%出口到亚洲和大洋洲,33%出口到欧洲。可见,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通过大宗商品渠道,其对供给侧的负向冲击可能中断正在修复的全球价值链。
   在初期,新冠疫情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冲击是对称的,表现为量和价的同步下行,其后之所以表现出以供给冲击为主导,是因为外生的政策刺激改变了供求关系。通货膨胀就是供求缺口的响应。这与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显著不同,它以需求冲击为主。而且,由于发达经济体金融复杂性和相互依赖度更高,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弱(尤其是对外开放度不高的经济体),在之后的复苏中也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国)。这一次,由于生物医学技术和政策空间的差异,(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在疫情冲击面前表现得更脆弱,复苏进程也更迟缓,绝大多数经济体至今仍未回到疫情之前的潜在增长路径。
   疫情扩散、刺激政策和宏观经济三个周期之间的错位是理解疫后世界经济的重要线索。由于不同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有不同的分工,这种周期的错位使得全球价值链恢复所需的时间和难度远超预期,使得复杂度高的产业链或制成品持续面临关键中间品或原材料的短缺,如 汽车 产业链中的芯片等,进而导致相关产品价格的上升。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美国生产商反映芯片缺口在2021年2月达到峰值后趋于下行。由于乌克兰是氖气(芯片原材料之一)的重要出口国,俄乌冲突也会对芯片和 汽车 产业链产生扰动。截至今年初,美国 汽车 等交通运输品价格涨幅仍维持在20%以上,在2月CPI涨幅(7.9%)中贡献了3.9个百分点,贡献率50%。
   美国的通胀压力在全球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英国和欧元区(图1)。由于基期的原因,2021年4月美国核心CPI同比跳升至3%,经过三季度的暂时修整后,去年10月至今持续攀升,2022年2月已经达到6.4%,为40年来新高。英国自2021年8月突破3%以后一路上扬,11月以来一直维持在4%以上。欧元区在去年10月突破2%,有可能在今年3月突破3%。由于内需偏弱和政策刺激不强,中国通胀压力主要体现在上游(PPI通胀),CPI压力不大(但今年上下游传导压力或强于去年)。日本通胀读数自去年4月开始回升,9月后由负转正,2022年2月为0.6%,压力也不大,中长期而言,超老龄化 社会 对应的往往是通缩压力。
      1978年2月,米勒接任美联储主席,将FOMC武装成了卡特的支持者。他们坚信,只要失业率在5.5%以上,货币政策就不会引发通胀。1978年底,通胀率突破9%,米勒认为,强势的工会、私人部门的工资和利润上涨应为此承担责任。时任CEA主席舒尔茨在1978年初写给卡特的备忘录中称:“我们没有看到通货膨胀正在升温的迹象,也不认为其在两年内有加速的可能”。1979年,石油危机再次来袭,经济陷入滞胀,FOMC仍然不愿意收缩货币。1980年初,通胀率站上了15%的高位。
   大滞胀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是不同因素之间的接力,既有石油冲击等供给侧因素,也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工资上涨等需求侧有关,还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美元大幅贬值有直接联系。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总统,为越南战争和“伟大 社会 ”计划融资成为白宫的首要事项。
   政治诉求与经济学主流思潮不谋而合。凯恩斯主义当时已经占据美国主流经济学阵地,凯恩斯主义者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CEA)、财政部和美联储等重要经济部门都有任职。他们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收紧货币政策只会加剧失业,不会降低通胀。他们要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将经济增速维持在4%以上,将失业率维持在4.5%以下。
   1966年初,美国CPI同比增速在突破2%后加速攀升。在等待政府增税提案的过程中,时任美联储主席小威廉·迈克切斯内·马丁一次次地推迟加息。1968年末,失业率下降到3.4%,马丁开始紧缩货币。经济应声走弱,GDP增速在1968年二季度触顶后一路下行,1970年四季度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从1969年的3.5%提高到1970年底的6.1%(图2)。这似乎坐实了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降低通胀的代价是增加失业。截至1970年初,通胀已经超过6%。
      1970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崩溃之际,由尼克松提名的伯恩斯接替马丁任美联储主席。两人风格迥异。马丁是保守派。伯恩斯虽然不是凯恩斯主义者,但却认同凯恩斯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看法。他认为,物价上涨不是货币现象,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充分就业,应该依靠财政和收入政策(比如直接进行价格与工资控制)管理总需求,进而稳定物价。FOMC内部的主流观点也认为,只要产出缺口为负,或失业率高于4.5%,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引发(或加剧)通货膨胀。在价格黏性的假设条件下,美联储增加了对短期物价上涨的容忍度。伯恩斯上任后,美联储开启了降息和增加货币供给的进程。伯恩斯希望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就业的支持,来换取政府的工资-物价控制以稳定物价。
   1973年初,通胀卷土重来。价格管制法案4月到期。伯恩斯建议尼克松扩大价格管制范围,要求对所有价格、利润和利率实施冻结。由于经济回暖,价格管制不仅没有控制住物价,反而制造了短缺,推动物价进一步上行。10月石油危机爆发前,美国CPI增速已经达到7.4%。1974年4月,国会任由价格管制法案到期,通胀率在年底突破12%。伯恩斯仍然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为通货膨胀负责,转而无端指责财政赤字。这是因为,在工资和利润管制情况下,成本推动假说不攻自破。
   水门事件之后,尼克松被迫辞职。1974年8月9日,福特就任总统。福特执政期间,货币政策整体偏紧。到1976年底,CPI增速下降到4.3%的低点。吉米·卡特于1977年初接任福特,带着他的经济刺激方案走马上任。其经济智囊也基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如拉里·克莱因,激进思潮卷土重来。1978年“充分就业和平衡增长法案”(《汉弗莱-霍金斯法案》)重新表述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联邦储备系统的董事会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应保持长期增长的货币和信贷总量,以有效促进最大就业,稳定的价格和温和的长期利率等目标的实现”。在实践中,就业摆在首要地位。
   伯恩斯的观念并没有转变。他并没有认识到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仍然固执地试图通过影响卡特政府的财政与收入政策,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卡特执政后,FOMC的焦点是刺激经济增长,1977年7月的会议是典型的因为担心影响经济复苏而不愿意加息的案例。9月,M1增速再次突破8%。
   1978年2月,米勒接任美联储主席,将FOMC武装成了卡特的支持者。他们坚信,只要失业率在5.5%以上,货币政策就不会引发通胀。1978年底,通胀率突破9%,米勒认为,强势的工会、私人部门的工资和利润上涨应为此承担责任。时任CEA主席舒尔茨在1978年初写给卡特的备忘录中称:“我们没有看到通货膨胀正在升温的迹象,也不认为其在两年内有加速的可能”。1979年,石油危机再次来袭,经济陷入滞胀,FOMC仍然不愿意收缩货币。1980年初,通胀率站上了15%的高位。
    将大通胀完全归因于两次石油危机是一大误识。它是一场接力,起点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始作俑者,石油危机只是最后一棒。 1966年《劳动法》修正案对工资的拉动,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尼克松物价管制导致的供给短缺等都贡献了力量。激进的进步主义思潮和凯恩斯主义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武装了政府和国会。马丁孤掌难鸣,伯恩斯态度暧昧,米勒唯首是瞻,被政治化的货币政策丧失了独立性和主动性。
   从疫情后美国通胀的成因、鲍威尔主政的美联储的政策应对、拜登政府的政治诉求和流行的经济学理论会发现,总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WTI原油价格相比疫情前翻了一番,俄乌冲突仍可能进一步推升油价;鲍威尔在2021年三季度以前都宣称“供给侧结构性通胀”是临时的,货币政策持续走在市场曲线的后面(behind the curve),根据新货币政策框架修订的泰勒规则的指示,美联储应该在去年二季度开始Taper,去年四季度开始加息,实际进度晚了半年。模型显示,当前通胀和失业率组合对应的联邦基金利率约为1%。
   拜登赢得总统大选借助了民主党进步派的力量,其政策也具有明显的进步主义倾向——与罗斯福-约翰逊时代相似,缓解不平等在其政策目标函数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白宫经济部门当中,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主席塞西莉亚·劳斯、成员杰瑞德·伯恩斯坦,及白宫预算管理办公室(OMB)主任尼拉·坦顿等都持有进步主义政策主张。在经济理论方面,近年来兴起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将凯恩斯主义推向了极致,疫情后美联储购买国债的行为被认为是MMT的实践。
   笔者曾在2020年的文章《通胀归来,还是通缩-债务螺旋?》中指出,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利率、就业与物价的部分趋势性因素——全球化、价值链贸易和人口——在后危机时代已悄然出现临界点。左侧是全球化和自由市场的胜利,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期限溢价持续下行,工资增速停滞,收入分化加剧,劳动份额下降;右侧是保护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复兴,名义利率降无可降,失业缺口转为负值,通胀中枢或明显上升,其中短期压力甚于长期,平坦的菲利普斯曲线或再次转向陡峭……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制造业产业链加速调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的超大规模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或许就是点燃通胀的烈火。 
   当下,已经不再有人宣扬MMT的神奇功效了。鲍威尔也开始正视通胀的持久性问题,计划用三年时间(到2024年)将美国通胀降至2%。抛开大宗商品涨价输入性通胀压力,美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与房价/租金上涨的压力也不可小觑。 通胀的演绎及美联储对策,对美国及全球经济是否会陷入疫情之后的“二次衰退”至关重要。 
    防范全球经济“二次衰退”风险 
   国债无风险利率的期限结构是判断美国经济是否会进入到衰退周期的最重要的单一变量。它反映的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立场——长短期利差倒挂表明货币政策偏紧,反之则偏松(与仅仅观察联邦基金利率的升降不同)。以1年期与10年期国债利差为参考,在过去60多年里,除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次例外情况,每次利率倒挂之后都出现了衰退。而这一例外情况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是约翰逊总统上台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利差倒挂往往出现在失业率和核心CPI的交叉附近(或接近交叉,失业率向下,CPI向上)。这一情况也正在发生。去年11月以来,1年期利率开始上行,今年初以来显著加速,离利差倒挂还有85个基点的空间。在利差倒挂前夕,失业率会开始上升。一般而言,在加息过程中,短期利率上行速度会更快。 如果美联储退出非常规政策的节奏和利率上行的速度过快,美国将面临二次衰退的风险。在最新的GDP预测中,美联储已经将美国2022年的GDP增速从去年底预测的4.0%下调至2.8%。 
   鉴于欧债危机期间过早加息和过迟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教训,欧盟在应对新冠疫情时政策更加积极,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性也更好。又因为早期通胀压力较小,欧央行在缩减资产购买和加息方面也更加保守,疫情期间的疫情紧急购买计划(PEPP)和资产购买计划(APP)和零利率政策仍维持不变。由于欧洲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依赖度较高,面临的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较大。欧央行不得不重新评估通胀的持续性问题,有可能提前进入退出流程。从经济的综合领先指标来看,欧洲经济增速的高点出现在去年三四季度,但经济规模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潜在增长路径。如果欧央行提前退出,很可能终结本就迟缓的复苏。除此之外,欧洲还面临新的难民潮问题。
    中国是疫情期间全球价格的“稳定器”。分地区而言,美国的输入性通胀的压力(进口价格指数)主要来自加拿大、欧盟和墨西哥等,中国(和日本)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价格指数始终平稳运行。 这既得益于中国有效的防疫政策,也与中国价值链的完整性和国内保守的刺激政策有关。中国的政策以保市场主体为主(减税降费+信贷支持),以此间接地实现保就业和保民生,在经济结构上表现为生产端强于需求端。以美国为代表,西方国家的政策以直接保民生为主(直接给居民发钱),同时利用货币政策保持市场主体不发生流动性危机,在经济结构上表现为需求端强于供给端。中外正好形成互补,于中国是外需补足了内需,于海外是中国的供给补足了它们自身供给的不足——世界工厂地位得到了彰显。但这一结构政策出现变化。中国正在受新一轮疫情的困扰,生产与需求双双承压,而海外经济正在全面重启,需求动能不减,供给能否衔接得上?情况不容乐观。国内三重压力未解,又添疫情,稳增长压力更大。
   萨伊称,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定律”)。反之,供给不足也会消灭需求。全球价值链贸易曾经源源不断地为发达国家输送廉价的制成品,但新冠疫情扰乱了价值链分工,使得原材料和耐用品价格持续攀升,通胀卷土重来。俄乌冲突及其引发的制裁与反制裁进一步增加了价值链的脆弱性,可能终结来之不易的修复。2022年,供给侧仍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拐点何时出现至关重要,其对下游生产和终端消费的影响还将逐步兑现。
    所以需防范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二次衰退”,尽管它可能不像第一次那么剧烈,也不会马上到来,关键看三个变量:俄乌冲突走向、中国疫情的扩散和美国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退出的节奏。 
   (邵宇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陈达飞为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总经理、博士后工作站主管;编辑: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