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泰国危机使泰国经济倒退多少年

2024-05-06 04:49

1. 1997年泰国危机使泰国经济倒退多少年

泰国的金融危机
 
在1997年初,国际投资机构的设置销售泰铢波,造成泰铢汇率波动借到15亿美元了几个月期间开始于1997年2月银行花泰国远期泰铢合约,然后在现货市场大规模抛售,泰铢汇率波动,泰国,泰国央行捍卫泰铢状态,仅在1997年2月的金融市场动荡所造成的越来越大的压力(元) 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9个财务公司,只是初步消退4 .3,泰国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和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的825十亿泰铢(3.17亿美元),并要求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债务准备金比率从100%到115%至120%,金融体系的规定,这样做,增加的50亿美元泰铢($ 1.94十亿)的银行泰国的举动,旨在加强在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增强信心然而,金融市场,不仅没有发挥的稳定作用,反而使公众在金融机构,其中发生在运行上只有5天,6天,投资者的信心提的10个金融公司接近15十亿泰铢(约5.77亿美元),同时,大量的投资者抛售银行和金融公司的股票,导致泰国股市和外汇市场的连续下跌也下跌压力,银行的强势介入泰国,泰国股市和外汇市场暂时稳定在5月,国际投资机构泰铢投机更猛烈的0.5货币投机者的操作离岸业务的外资银行悄然建立的位置的现货和远期外汇交易。自5月8日借在泰国泰铢从当地银行突然发难,在现货和期货市场大量出售泰铢的形式,在市场上卖空泰铢,导致急剧下降,泰铢即期汇率多次突破泰国央行在浮动汇率限制,造成市场恐慌,当地的银行和企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市场,现货销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利亚美元远期对冲交易,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恶化,泰国的泰铢,泰铢兑美元贬值至26.94:1。面对这种影响,提高干预金融市场,银行,泰国,花耗资约50亿美元的外汇干预,对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银行的离岸贷款利率上升到1000%,投机泰铢成本的增长,同时也禁止银行进行贷款泰铢稳定的一系列措施干预泰铢,泰国中央银行和泰国的泰国转临时管制的情况.6月中下旬泰国前财政部长辞职,但也引发了金融部门推测,可能贬值的泰铢,导致泰铢暴跌到1美元兑28泰铢。泰国股市下跌461.32点,从1200点开始,其最低点在八年内,金融市场的混乱0.7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以放弃了泰铢盯住美元的汇率率政策已坚持了14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还宣布,利率从10.5%上升至12.5%。泰铢日期的气味听起来减少了17%,创历史新低。在这个金融危机在泰国爆发。泰铢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的经济发展,使泰国价格不断上涨,利率高企,企业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股市大跌,经济衰退。 
购买力平价理论,泰铢的崩溃
 
这个理论的要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因为它有外国的购买力的商品,两种货币的汇率,主要由两种货币的比例,他们的购买力,购买力平价决定。假设一组产品的购买在英国,在美国,这个比例为2的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的购买力:L,两种货币的汇率应该英镑= $ 2。 
 
当上述条件都满足时,如果明显偏离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的外汇交易,汇率,一个国家的相对价格水平将是另一个国家,这是一个最大偏差商品套期保值的机会。例如,假设外汇市场,汇率为£1 = $ 1,偏离了PPP,人们会用英镑买了很多来自英国的商品,并出口到美国,并获得了在外汇市场上抛出美元兑换成英镑。结果,汇率,英镑上涨,而相应的美元的汇率下降,直到它与PPP是一致的。 
 
让我们看看事情在1997年年初在泰国的外汇市场上,交易商可从银行借到100铢六个月,那么经销商100铢转换成美元(美元1 = 26泰铢汇率)。后,如果汇率跌至1美元= 50铢,经销商仅半年后,耗资2,你可以买到100铢,这些铢留给经销商是100%的利润。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6个月的时间,100%的收益来解释的理论,购买力平价计算,仅泰国飞涨的物价,通货膨胀,如果我们了解一个货币特殊的商品,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相对购买力=基期汇率国家的B /一个国家的物价指数(物价指数)。可以看出,从配方,确定相对购买力水平的因素是汇率不变的基期价格指数之间的比例。相对较低的购买力,这两个国家的比例较小,也就是说,分母越大,通胀指数是比较高的国家货币的贬值与低通货膨胀指数的国家。 
 
当然,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致命的攻击,它完全忽略了资本账户的汇率之间的差异。资本项目之间的汇率影响的差异越来越大。从发展趋势看,作为一个传统的理论购买力平价汇率的理论,其效果将继续减弱。来自泰国的实例,加快资本账户的大量赤字的泰铢的崩溃,政府大量抛售美元来稳定本国货币。 
 
 
 1,单一出口产品结构,严重的经常账户赤字在泰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出口带动的金融危机在泰国的内部原因(一)。据统计,从1991年到1995年泰国出口年均增长率18.17%,但是,由于泰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服装的一个单一的结构,随着经济的增长,显着??增加泰国在1995年,23%的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成本,增加促使劳动力成本比周边国家高出2?3倍,但质量的劳动力增长较慢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工资成本上升,出口下滑,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再加上需求减弱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的竞争(如重工业产品由韩国和前苏联国家的挑战),会导致在1996年出口下降,出口增速显著下降至0.1%,进口,扩大,导致贸易赤字激增,经常账户赤字总额达16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3%。 
 
对外借款乞丐高的短期外债。 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争夺国外市场竞争加剧,泰国经常项目巨额赤字,巨额赤字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除外商投资的进一步自由化的范围,过分依赖外部借款,以弥补资金缺口,几乎达到了在泰国的乞丐,总外债扶摇直上,外债结构严重失衡。据统计,泰国的外债由1992年年底增加至$ 39.6亿美元,由1996年年底的93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0%,平均1560美元泰国的外债负担,包括短期外债占约45%左右的外债总额支付这巨额债务,泰国必须保持在今年超过15%,外资持续流入,出口增长速度。因此,一旦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会出现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3,过早开放资本帐户。泰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控制,全球当地货币可自由兑换0.1993三月,泰国政府批准在曼谷开设了金融中心的选项,并放宽了外资银行在泰国设立分公司,到允许外资以交易的选项金融中心在曼谷,1995年,泰国政府宣布,泰国将全面实现在2000年的输出资本自由进入事实上,泰国的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是远从成熟也早。泰铢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尚未成为市场的汇率,而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实际汇率水平不会达到经济和金融汇率调整的作用。泰铢存款和贷款利率仍然很高,高达15%的平均水平,国际资本市场利率的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泰国股市,外汇市场是非常容易受到国际短期投机资本套利的套利冲击三个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长期的预算赤字,严重赤字的的收支经常,水平低,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不能有效地调节社会总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并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之,泰国并没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过早地实施资本项目开放,势必导致无法控制的外汇输入和输出,提高国内金融风暴0.1997 - 六月,在面对外国短期资本拉出的情况下,泰国政府除了向中央银行出售外汇,以稳定,没有良策,无法防止短期资本外流。过早的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政策,泰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提示泰国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催化剂。 
 
 4,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坏账准备,坏账准备快速繁育到0.90以来,由于泰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飞涨,而驾驶人赚取高额利润房地产和股市,股市正在进入一个繁荣的时期,已成为主要的投资等不良现象,对泰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疏于管理和引导金融机构贷款给房地产和大规模的股市,包括借用外资的大量贷款给这两个行业。据统计,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约50%,金融类股占1/3泰国的股市。大量的钱去投资房地产,房地产,虚假的繁荣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严重的供应过剩,因此,房地产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企业无法偿还贷款,金融机构的坏账准备,坏账激增。受房地产低迷的股市繁荣到萧条。到1996年年底,泰国是国外贷款近30%和80%的外国直接投资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空置住宅达85万台,20%的空置率,银行呆帐1,550十亿,超过300亿美元,1997年6月。 1997年6月下跌,泰国股市的SET指数从1996年开始,超过1300点,500点,下降了60%以上的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破灭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各金融机构坏账准备坏账猛增的现实,摧毁了信心的人,在泰国的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在运行的金融体系的动荡波的频率。 
 
 5,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泰国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高经济增长乏力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金融监管的情况下。首先,泰国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外资的大量流入,使外国不平衡,有太多的短期资本流入;大量的外国投资,特别是短期外资投资的真正的房地产行业和证券业,据统计,截至1996年年底,大部分的泰国私人部门的700亿美元的对外债务(包括短期对外债务为40亿美元),以投资房地产和股市,这极大地促进了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的监管不力,不仅造成了通货膨胀在泰国,和泰国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很容易遭受了严重的投机资本的冲击。其次,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企业,特别是对房地产和银行业无效的金融监管机构,从而导致过度的信贷金融机构,房地产,社会各界的参与房地产开发商谋取暴利的浪潮。政府危机,直到被匆匆开始改革银行监管,提高财政透明度,企业破产法关闭金融机构的改革,限制房地产投资的公司,但这个时候危机已经发生了。再次,政府是没有的风险,经常账户赤字,以有足够的重视,1996年,泰国的当前帐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1%,更比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4年之前,7.2%,但泰国政府并没有学习从国际经验和教训,即使是IMF已经警告,泰国的经常帐赤字,但政府并没有作出必要的响应汇总,泰国面对的投机资本涌入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并持续8年的经常帐赤字,似乎漠不关心,充分体现了其风险意识薄弱,风险防范的情况下势必会吞下苦果。 
 
 6,外汇储备水平低。保持低水平的外汇储备,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泰国的长期实际储备库存是到被控制在了300到350十亿美国美元的,是仅相当于泰国3?4个月使用外汇进口。很显然,这样一个水平的外汇储备只能满足泰国的一般需求的对外支付,并无法应付的特殊情况下,由于在低级别的国家外汇储备,在泰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严重地削弱了。 1997年1年7月,索罗斯及其他国际金融大鳄“是投机性攻击,为了以避免在泰铢贬值,稳定的泰国股票的市场,国外外汇市场动荡,击退大鳄”泰国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进行干预继续以积累约20亿美元的外汇(可单独投资超过40亿美元)投入金融市场,但由于外汇储备水平低,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有限,最后的干预失败的泰铢大幅贬值,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
 
汇率制度,缺乏灵活性,长期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泰国自1984年以来, ,它的汇率波动被限制在0?15%0 16%的范围内,汇率制度缺乏灵活性..这种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对泰国经济的历史贡献,因为它带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非常大,以减少对汇率的不确定性,在相对稳定的泰铢价值的大幅增长的外国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固定的交换率的一个很长的时间一个大涌入泰国,泰国的低成本国际资本工业化进程中已取得了巨大的贡献;国外汇兑储备上升到1996年底,泰国的外汇储备总额达到37.12亿美元,成为一个12的世界外汇储备,一个固定的交换率系统带来的经济带来的好处繁荣的泰国,但泰国政府忽略的限制和放松金融监管,并不能在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对汇率进行调整,结果导致国际金融炒家的冲击,在6 - 1997年7月泰铢贬值的泰铢一晚了近20%,在金融危机的爆发。 
 
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有其固有的缺陷,如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传输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的一些缺陷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首先,泰国银行的调整经济交流工具1993,所以很难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当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泰铢升值压力,银行泰国采取干预政策,国内利率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刺激了外国资本的流入,使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和非必要的部门增加投资,中央银行是难以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损害国内经济的0.1997五月,当国际金融炒家大肆售卖泰铢,泰国央行只能采取被动的干预方法,在使用Exchange,当外汇储备趋势在用尽时的危机。 
 
二,固定汇率制度盯住美元,以刺激的货币投机路口免费进入资本市场和相对稳定的和高估的汇率,大肆进行套利的套利活动将极大地刺激外汇投机者,对当地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三,固定汇率制度盯住美元在泰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加剧.90随着美国经济复苏,与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元相对于日元持续升值,以提高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泰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因此,出口进一步阻碍了贸易赤??字,经常账户赤字飙升至外汇投机者创造了机会。 
 
第四,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对泰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泡沫,金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泰国经常项目出现赤字高,以避免泰铢贬值的压力,泰国政府必须维持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因此不得不提高利率,泰国连续多年保持13%以上的市场利率。成为利率最高的国家,在亚太市场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资本的流入,有相当一部分追求高回报的投资在房地产行业,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的泡沫经济爆破,使投机资本的大量外流,泰国经济,金融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固定汇率盯住美元的泰铢,已明显被高估的目标将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狩猎0.90中旬连续多年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迫使泰国政府抛出了大量的外汇,泰铢大幅高估,“金融大鳄”预测,泰铢贬值将作为猎物。知名的国际货币投??机者所洛神(索罗)精心策划的五月初泰铢的攻击,终于迫使在7月泰铢大幅贬值,引发了泰国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 
 
(二)外部原因造成的金融危机在泰国
 1。在全球的战略形势在后冷战时期的调整,泰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快速经济发展,依赖于出口导向型经济走向繁荣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支持,在冷战战争,这个市场是美国和欧洲,主要是美国,但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泰国和在东亚的战??略利益发生改变作为一个整体,不需要大其他的安全利益,以换取经济利益为代价的,并且不需要在自己的市场,以支持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东亚新格局,必须减少对北美市场的依赖,但同时,许多东亚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市场需求有限,因此其经济结构,保持出口继续呈现导向的特性,需要协调该地区的经济要求,同时保持一个单一的经济体外发育,减少各经济体之间的结构上的相似程度之间的关系,扩大区域分工领域,从而降低了区域经济的一致性和依赖。不幸的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在东亚。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泰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逐渐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期,在此期间跳跃增长的资金需求,资金需求超出了国内的融资能力在泰国和其他国家,因此必须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优惠条件。然而,由于产业转移链断点的存在,也由于在泰国(和其他国家)的高利率刺激,过度的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入,大量流入房地产领域,这是泰国(美国),金融危机打下了伏笔。 
 2,热钱的投机性攻击。外国投机者套利套利蓄意攻击“铢”也是发生在泰国动机.90,因为外部金融危机,加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特别是促进金融的互联网,已经在金融领域的全球化走在前面的国际热钱,大量的投机套利行业日趋活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热钱更超过72万亿,相当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每日热钱在全球外汇市场美元以上的命运1.2万亿美元,在最近一个相当可观的实物交易。国际游资的炒作,流动性强,较强的隐蔽性和破坏性。导致这种投机性反弹,泰国,投机性的金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的国际水平投机者兴风作浪。 “他”翻手为雨“天才”在1992年的英镑危机和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至少300亿美元的利润手中,据估计,现有的财富,0.1997美元,25亿美元开始泰国的经济形势的恶化,索罗斯投机的时机已经成熟,容易出手约60亿美元五月攻击泰铢,直到成功为止。

1997年泰国危机使泰国经济倒退多少年

2. 如何认识经济手段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急。。。

一、大国博弈,一刻都没停止过的经济战争 
当今世界,经济战争已取代军事战争,成为一个国家夺取财富和利益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影响下,不断扩大的经济市场为经济战争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环境。也可以说,“地球村时代”的来临,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是改变了国与国之间博弈的方式。
倘若说核武器能够摧毁一、两座城市,那么隐蔽经济战的威力则足以令一个国家的整个工业乃至金融体系陷入瘫痪状态,摧毁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苏联战败造成的社会灾难恶果,频繁爆发的金融风暴横扫世界各地,东南亚企业家债务缠身廉价变卖工厂,戈尔巴乔夫损失了全部私人财产,显示了其隐蔽经济战争的巨大威力。当前,隐蔽经济战争较军事攻击,更具威胁性,不仅威胁到国家安危和经济命脉,还直接威胁到普通人的切身利益,包括就业、工资、存款、股票等等
经济战争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掠夺与反掠夺,制衡与反制衡,颠覆与反颠覆,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但却惊心动魄地上演。而且,每当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这种经济战争进行得更为猛烈和残酷。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弱肉强食的战场,危机过后,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无论对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战争已始,却不见硝烟弥漫。
二、掠夺与反掠夺,透视经济战争的内幕
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是人类面临的永恒命题。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财富。创造出财富后,就不得不面临如何分配等问题。人类的财富通常是通过社会分工和公平交换来实现流转和分配。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市场和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的涨跌,决定了人们所拥有财富的增值和贬值。而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市场价格常常被人为地操纵,这样,经济战争必然发生,财富必然成为掠夺与反掠夺的对象。
以前,经济战争通过实物贸易来进行。而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虚拟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战争以更隐蔽的方式进行着:贸易战、货币战、汇率战、贸易保护主义....人们的财富在不知不觉中被洗劫一空。
三、经济战争,大国博弈的“核武器”
21世纪,经济战争已经成为国家博弈的最重要方式,其实质就是全球范围内财富的掠夺与反掠夺。这种掠夺的过程,虽然看不见硝烟,也没有血流成河,但是比常规军事战争更加可怕。
当今世界的局势,因为有核武器的威慑,想爆发像“一战”与“二战”这样的世界战争的概率相对较小,因为大国都投鼠忌器,一旦发生世界性的大战,可能毁灭整个地球,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个无法承受的灾难。但是,经济战争已经替代了常规的军事战争,成为了大国之间博弈的重要手段,成为大国制胜的另一种“核武器”。
在经历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没有人会比亚洲人对“金融战”有更深刻的印象。不,岂止是印象,简直是锥心刺骨:一场由国际游资拥有者们处心积虑发起的金融偷袭战,竟把一个接一个不久前还被世人誉为“小龙”、“小虎”的国家掀翻在地,曾令整个西方艳羡不已的经济繁荣,一夜间秋风落叶般地萧条了。仅一个回合下来,便不止一个国家的经济向后倒退了10年。经济战线的失守,更使社会政治秩序几近崩溃。此起彼伏的骚乱造成的伤亡简直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而对社会机体的伤害程度甚至比局部战争还要严重。这是那些非国家组织用非军事手段向主权国家打响的第一场非武力战争。由此,金融战作为虽不流血但同样具有巨大破坏力的非军事战争形态,正式登上了曾被军人和武器、流血和死亡一统天下数千年的战争舞台。
与历史上贫穷弱小的国家无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前苏联拥有着强大到让美国寝食难安的军事力量,在军事实力仍然相当强大的状态下,整个国家遭受到外部势力如此疯狂与彻底的洗劫,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经济战争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经济战争的惨败,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经济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灾难已经接近16年。
由此可见,经济战争猛于虎,虽然它没有硝烟,但已然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真正的强者,就必须看透经济战争内幕,善于运用经济原理打赢经济战争。
四、“肮脏的手”,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为经济战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对待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必须审时度势,时时权衡自己的行为和政策,以避免全球化带来的巨额财富损失。
人类面临着的永恒命题是:其一如何创造财富,其二如何分配财富。在解答这两个命题的过程中,最经典的理论当属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经济学奠基之作《国富论》,其核心的论述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只要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那么不需要有人来管理,将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控,经济运行由此可自动达到最佳状态。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一般情况下,这只“看不见的手”能维持市场的健康运行,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实现财富的正常流动。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只“看不见的手”完全有可能变成一只“肮脏的手”,成为攫取他人财富之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这只手就更容易变得更脏。
许多人天真地以为,只要积极参与了全球化,就理应分享国际协作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但这里想要告诉大家的是,钱币有两面,剑锋为双刃: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对待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必须审视度势,时时权衡自己的行为和政策,否则全球化带来的也可能是巨额财富损失。尤其当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并且虚拟经济异常繁荣甚至居主导地位的时候,更是如此。
现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市场化不仅体现在实物产品市场上,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金融领域。随着世界各国金融领域的逐渐开放,加快实行自由化、深化以及金融产品的不断衍生,各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网络。在这个网络作用下,全球金融产品的交易额遥遥领先于实物产品的交易额。
在这个全球性网络中,金融产品的交易是全天候的。相对实物产品而言,金融产品的数量是非常少的,然而它聚集了几十倍于实物产品交易量的资金,而且金融产品的交易极其迅速,成本极其低廉。金融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更有可能成为“肮脏的手”。
1992年,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对英镑发起攻击,结果,英国损失惨重,而他本人却收获了10亿多美元。1997年,他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之后,那些国家人民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经济一夜之间回到了起飞前。
还有美国,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贬值货币,转嫁危机,夺取他国利益。
20世纪70~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就这样,“华盛顿共识”被创造出来了。即通过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的手段对拉美国家的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迫使这些国家不断开放产品和资本市场,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在私有化进程中,债权转股权的方法被广泛用来解决债务危机,从而保证了发达国家的债权利。

军事攻击最多摧毁建筑设施消灭人体,以大国的疆域之广,常规战争对经济命脉的摧毁不是毁灭性的。而金融战争的隐蔽性和无战例借鉴无实战演练的残酷性,对国家防务是一个巨大挑战。一旦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遭到金融战打击,会迅即造成国内局势动荡,由“外患”引发“内乱”。内乱和外患交织在一起,后果将不堪设想。
经济战自古就是敌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和平”地削弱甚至搞垮他国经济实力的一种不流血的战争方式。经济战的“和平”手段并不排斥其成为流血的军事战争的补充手段,并已经上升至战略层面。

3. 国惠金融 骗局

这类项目大多为传销骗局。
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提示:
近期国内多地出现以“金融互助”为名,承诺高额收益,引诱公众投入资金的行为。其主要特点包括;
一、名目繁多。常见的有:“XX 金融互助社区”、“XX 金融互助平台”、“XX金融互助理财”、“XX慈善金融互助平台”、“XX金融互助投资”、“XX互助社区”、“XX财富互助平台”等。
二、发展迅速。依托互联网,通过网站、博客、微信、QQ等平台公开宣传,波及范围广。
三、迷惑性强。有的打着“境外名人”旗号,声称以“摧毁不公正世界金融体系、打破金融家的控制、创建普通人的社区”为目标,通过建立所谓“公平、公正、互惠、诚实的人助人金融平台”,让社会公众通过资助别人从而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同时妄称“经过市场检验,已在多个国家成熟运作多年,拥有全球数亿会员”等等。
四、利诱性强。宣称投资门槛低、周期短、收益高。例如,免费注册后,投资60元-6万元,满15天可提现,日收益1%,月收益30%,年收益23倍,无手续费。此外,参与者发展他人加入,还可获得推荐奖(下线投资额的10%)、管理奖(根据会员等级确定相应比例)等额外收益,发展人员无上限、返利无上限。
五、隐蔽性强。多由境外人员远程操控,投资款往往通过个人银行账户网银转账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流转。
此类运作模式违背价值规律,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面临严重损失。请广大公众切实提高风险意识,理性审慎投资,防止利益受损。同时,对掌握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
币圈比特币之家网和众多大众主流媒体均报道过类似虚拟货币传销骗局。

国惠金融 骗局

4. 为什么存在银行监管

银行是国家金融的媒介,而金融又是经济发展的工具或者载体。银行因为这种特殊的性质,被国家赋予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这两项最基本又极为重要的社会职能,如果银行没有监管,银行就会为了利益(经济利益和特权)而利用庞大的社会资金做很多事情,其中当然包括扰乱金融秩序、违法经济金融法律的事情,这种后果是极为严重的,甚至会摧毁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一旦国家的经济体系紊乱了,这个国家就快玩完了。

5. 如何认识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一、大国博弈,一刻都没停止过的经济战争当今世界,经济战争已取代军事战争,成为一个国家夺取财富和利益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影响下,不断扩大的经济市场为经济战争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环境。也可以说,“地球村时代”的来临,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是改变了国与国之间博弈的方式。倘若说核武器能够摧毁一、两座城市,那么隐蔽经济战的威力则足以令一个国家的整个工业乃至金融体系陷入瘫痪状态,摧毁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苏联战败造成的社会灾难恶果,频繁爆发的金融风暴横扫世界各地,东南亚家债务缠身廉价变卖工厂,戈尔巴乔夫损失了全部私人财产,显示了其隐蔽经济战争的巨大威力。当前,隐蔽经济战争较军事攻击,更具威胁性,不仅威胁到国家安危和经济命脉,还直接威胁到普通人的切身利益,包括就业、工资、存款、股票等等经济战争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掠夺与反掠夺,制衡与反制衡,颠覆与反颠覆,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但却惊心动魄地上演。而且,每当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这种经济战争进行得更为猛烈和残酷。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弱肉强食的战场,危机过后,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无论对哪个国家都是如此。战争已始,却不见硝烟弥漫。二、掠夺与反掠夺,透视经济战争的内幕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是人类面临的永恒命题。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财富。创造出财富后,就不得不面临如何分配等问题。人类的财富通常是通过社会分工和公平交换来实现流转和分配。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市场和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的涨跌,决定了人们所拥有财富的增值和贬值。而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市场价格常常被人为地操纵,这样,经济战争必然发生,财富必然成为掠夺与反掠夺的对象。以前,经济战争通过实物贸易来进行。而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虚拟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战争以更隐蔽的方式进行着:贸易战、货币战、汇率战、贸易保护主义.人们的财富在不知不觉中被洗劫一空。三、经济战争,大国博弈的“核武器”21世纪,经济战争已经成为国家博弈的最重要方式,其实质就是全球范围内财富的掠夺与反掠夺。这种掠夺的过程,虽然看不见硝烟,也没有血流成河,但是比常规军事战争更加可怕。当今世界的局势,因为有核武器的威慑,想爆发像“一战”与“二战”这样的世界战争的概率相对较小,因为大国都投鼠忌器,一旦发生世界性的大战,可能毁灭整个地球,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个无法承受的灾难。但是,经济战争已经替代了常规的军事战争,成为了大国之间博弈的重要手段,成为大国制胜的另一种“核武器”。在经历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没有人会比亚洲人对“金融战”有更深刻的印象。不,岂止是印象,简直是锥心刺骨:一场由国际游资拥有者们处心积虑发起的金融偷袭战,竟把一个接一个不久前还被世人誉为“小龙”、“小虎”的国家掀翻在地,曾令整个西方艳羡不已的经济繁荣,一夜间秋风落叶般地萧条了。仅一个回合下来,便不止一个国家的经济向后倒退了10年。经济战线的失守,更使社会政治秩序几近崩溃。此起彼伏的骚乱造成的伤亡简直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而对社会机体的伤害程度甚至比局部战争还要严重。这是那些非国家组织用非军事手段向主权国家打响的第一场非武力战争。由此,金融战作为虽不流血但同样具有巨大破坏力的非军事战争形态,正式登上了曾被军人和武器、流血和死亡一统天下数千年的战争舞台。与历史上贫穷弱小的国家无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前苏联拥有着强大到让美国寝食难安的军事力量,在军事实力仍然相当强大的状态下,整个国家遭受到外部势力如此疯狂与彻底的洗劫,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经济战争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经济战争的惨败,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经济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灾难已经接近16年。由此可见,经济战争猛于虎,虽然它没有硝烟,但已然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真正的强者,就必须看透经济战争内幕,善于运用经济原理打赢经济战争。四、“肮脏的手”,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为经济战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对待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必须审时度势,时时权衡自己的行为和政策,以避免全球化带来的巨额财富损失。人类面临着的永恒命题是:其一如何创造财富,其二如何分配财富。在解答这两个命题的过程中,最经典的理论当属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Smith)的“看不见的手”。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经济学奠基之作《国富论》,其核心的论述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只要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那么不需要有人来管理,将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控,经济运行由此可自动达到最佳状态。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一般情况下,这只“看不见的手”能维持市场的健康运行,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实现财富的正常流动。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只“看不见的手”完全有可能变成一只“肮脏的手”,成为攫取他人财富之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这只手就更容易变得更脏。许多人天真地以为,只要积极参与了全球化,就理应分享国际协作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但这里想要告诉大家的是,钱币有两面,剑锋为双刃: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对待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必须审视度势,时时权衡自己的行为和政策,否则全球化带来的也可能是巨额财富损失。尤其当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并且虚拟经济异常繁荣甚至居主导地位的时候,更是如此。现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市场化不仅体现在实物产品市场上,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金融领域。随着世界各国金融领域的逐渐开放,加快实行自由化、深化以及金融产品的不断衍生,各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网络。在这个网络作用下,全球金融产品的交易额遥遥领先于实物产品的交易额。在这个全球性网络中,金融产品的交易是全天候的。相对实物产品而言,金融产品的数量是非常少的,然而它聚集了几十倍于实物产品交易量的资金,而且金融产品的交易极其迅速,成本极其低廉。金融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更有可能成为“肮脏的手”。1992年,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对英镑发起攻击,结果,英国损失惨重,而他本人却收获了10亿多美元。1997年,他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之后,那些国家人民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经济一夜之间回到了起飞前。还有美国,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贬值货币,转嫁危机,夺取他国利益。20世纪70~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就这样,“华盛顿共识”被创造出来了。即通过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的手段对拉美国家的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迫使这些国家不断开放产品和资本市场,放松管制,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在私有化进程中,债权转股权的方法被广泛用来解决债务危机,从而保证了发达国家的债权利。军事攻击最多摧毁建筑设施消灭人体,以大国的疆域之广,常规战争对经济命脉的摧毁不是毁灭性的。而金融战争的隐蔽性和无战例借鉴无实战演练的残酷性,对国家防务是一个巨大挑战。一旦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遭到金融战打击,会迅即造成国内局势动荡,由“外患”引发“内乱”。内乱和外患交织在一起,后果将不堪设想。经济战自古就是敌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和平”地削弱甚至搞垮他国经济实力的一种不流血的战争方式。经济战的“和平”手段并不排斥其成为流血的军事战争的补充手段,并已经上升至战略层面。

如何认识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6. 泰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泰国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泰铢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造成泰国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企业 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股市大跌,经济衰退.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泰铢的崩溃

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商品的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这两国货币各自在本国的购买力之比,即购买力平价决定的。假定一组商品,在英国购买时需要1英镑,在美国需要2美元,两国的货币购买力之比为2:l,那么这两种货币的汇率就应该是1英镑 = 2美元。

在满足以上条件时,如果外汇交易的汇率明显偏离购买力平价,则经汇率换算以后,一国 的相对价格水平就会与另一国 出现极大偏差,这就为商品套购提供了机会。例如,假定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1英镑 = 1美元,偏离了上述的购买力平价,人们就会用英镑从英国购买大量的商品,并出口到美国,并把获取的美元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兑换成英镑。结果,英镑的汇率随之上升,而美元的汇率相应下降,直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

让我们回顾一下1997年早些时候发生在泰国外汇市场上的事:一个交易商可能从一家银行借到6个月的100泰铢,然后该交易商将这100泰铢兑换成4美元(按1美元=26泰铢的汇率)。如果后来汇率下跌到1美元=50泰铢,6个月后交易商只需花费2美元就可以买回100泰铢,并把这些泰铢还回,留给交易商的是100%的利润。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6个月的时间,100%的收益,按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只能是泰国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而如果我们把货币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话,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计算公式,相对购买力=基期的汇率*(B国的物价指数/A国的物价指数)。从公式可以看出,由于基期的汇率不变,决定相对购买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两国物价指数之比。相对购买力越低,两国之比越小,即分母越大,即通货膨胀指数相对高的国家相对于通货膨胀指数低的国家货币贬值。

当然,购买力平价论受到的最致命的抨击是其完全忽略了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作用正在日益增强。从发展趋势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一种传统的汇率理论,其有效性将会不断减弱。从泰国的实例来看,资本项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铢的崩溃,政府不得不大量抛售美元来稳定本国货币。

(一)泰国金融危机内部原因分析
1,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严重.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推动.据统计, 1991 ~ 1995 年, 泰国的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8.17 %.然而, 由于泰国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服装, 随着经济的增长,工资成本显著上升,1995 年泰国最低工资增长了23 % ,促使劳动力成本比邻国高出2~3 倍,但劳动力的素质却提高较慢,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工资成本上升,使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同类产品的竞争(例如其重工业产品受到来自韩国和前苏联国家的挑战),便导致出口萎缩.1996 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为0.1 % , 进口却有所扩大,导致贸易赤字剧增,经常项目赤字累计达到162 亿美元,占GDP的8.3% .

2, 举借外债饥不择食, 短期外债居高不下.进入90 年代,发展中国家争夺外资的竞争愈演愈烈.泰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及财政收支的巨额赤字, 使得泰国除了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范围外,过分依赖于举借外债来弥补资本缺口, 几乎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使其外债总额扶摇直上, 外债结构严重失衡.据统计,泰国外债由1992 年底的396亿美元增加到1996 年底的930 亿美元, 相当于GDP 的50% , 平均每一个泰国人负担外债1560 美元.其中短期外债约占外债总额的45 %左右.为偿付这种巨额债务, 泰国必须保持年15% 以上的出口增长率和不断的外资流入.因此,一旦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就将出现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3, 资本项目过早开放.泰国政府于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实现了本币的全球可自由兑换,.1993 年3 月, 泰国政府批准在曼谷开设了期权金融中心, 并随之放宽了外国银行在泰国设立支行的限制, 允许外国资本在曼谷期权金融中心进行交易.1995 年, 泰国政府宣布泰国将在2000 年前完全实现资本自由输出入.实际上, 泰国实行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远未成熟, 为时尚早.一是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尚不是市场汇率,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汇率水平, 起不到汇率调节经济金融作用.二是泰铢存贷款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平均达15 % , 超过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平均水平2倍, 使泰国股市,汇市极易遭受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套汇套利性冲击.三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薄弱, 长期存在财政预算赤字,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严重逆差,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偏低,无法有效调节社会总供需平衡, 保持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之,泰国在不具备条件情况下,过早实行资本项目开放, 势必导致对外汇输出入无法控制, 引发国内金融动荡.1997 年1 - 6 月间,面对外国短期资本纷纷撤离的局面, 泰国政府除了令央行抛售外汇平抑外, 别无良策, 无法阻止短期资本外流.可以说, 泰国过早开放资本项目的政策是一大战略性失误.是促使泰国产生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4, 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 呆帐,坏帐迅猛滋生.90年代以来, 由于泰国经济高速增长, 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 同时带动了股票市场进入繁荣时期, 房地产业和股市成为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投资场所.对此种不良现象, 泰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却未能及时进行管理和引导, 金融机构大规模向房地产和股市放贷, 其中包括借用大量外国资本向这两个行业放贷.据统计, 到爆发金融危机以前,泰国各类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放贷占其放贷总额的50 %左右, 金融类股票已占到泰国股票市场的1/ 3.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 势必造成房地产业,虚假繁荣,房地产供给严重过剩,.结果,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商无力偿还贷款, 金融机构坏帐,呆帐激增.受房地产业不景气影响, 股市也由繁荣走入萧条.至1996 年底, 泰国近30%的国外贷款和80%的外国直接投资投放到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上,空置住宅达85 万套, 空置率20%,银行呆帐为155 亿美元, 1997 年6月增至300 多亿美元.泰国股市set 指数则由1996 年初的1300 多点跌至1997年6月的500点, 跌幅达60 %以上.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破灭, 房地产泡沫破裂,各类金融机构坏帐,呆帐猛增的现实, 摧毁了人们对泰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可靠性的信心, 致使挤兑风潮频发,金融体系剧烈动荡.

5,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泰国政府在经济高增长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金融监管缺位.首先,泰国政府对大量流入的外资缺乏有效监管,使外资比例失调.一是流入的短期资金过多;二是大量外资特别是短期外资投向了房地产业和证券业,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泰国私人部门的700亿美元外债(含短期外债400 亿美元) 中的大部分投向房地产和股市,大大助长了了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这种监管不力不仅造成泰国通货膨胀加剧,而且使泰国经济金融体系易遭受到投机资本的严重冲击.其次,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不力,尤其对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金融监管不力,导致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过度信贷,各行各业为牟取暴利而纷纷加入房地产的开发浪潮.直到危机发生以后政府才匆忙开始着手改革银行规章,增加财务透明度,改革企业破产法,关闭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并限制企业投资房地产,但此时危机已然发生.再次,政府对经常项目赤字的风险未予以足够重视. 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赤字已占GDP 的8. 1 % ,比墨西哥1994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前的7. 2 %还高,但泰国政府并未吸取国际经验教训,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对泰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发出过警告,但政府并未做出必要反应.总之,泰国政府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房地产业的泡沫持续膨胀和持续了8 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似乎无动于衷,充分反映其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防范缺位,必将吞下苦果.

6,外汇储备水平偏低.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泰国长期实维持偏低的外汇储备水平, 储备存量大约被控制在300 ~ 350 亿美元左右, 只相当于泰国3 ~ 4 个月的进口用汇量.显然, 这种外汇储备水平只能满足泰国一般性对外支付需要, 而无法应付特殊情况.由于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偏低, 泰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受到严重削弱.1997 年1 ~ 7 月, 在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大鳄"们的投机攻击下,为了避免泰铢贬值,平抑泰国股市,汇市动荡,,击退"大鳄" , 泰国央行对金融市场不断进行干预, 累计向金融市场投放外汇约达200 亿美元(仅5 月份就投放40 多亿美元) , 但由于外汇储备水平偏低,央行干预外汇市场能力有限,最终干预失败, 泰铢大幅贬值,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

7, 汇率制度缺乏弹性.自1984年以来,泰国长期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其汇率浮动被限制在0. 15 %~0. 16 %的区间内, 汇率制度缺乏弹性..这种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是由历史贡献的,因为它给泰国经济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繁荣.一是极大降低了汇率的不确定性,泰铢价值的相对稳定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大幅增长;二是固定汇率使低成本的国际资本长时间大量流入泰国,为泰国的工业化过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是外汇储备得以不断上升,截至1996 年底,泰国外汇储备达371.2亿美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12 强之一.固定汇率制虽然给泰国经济繁荣带来了好处,但泰国政府忽视了其局限性,放松了金融监管,并且不能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而对汇率予以调整,结果招致了国际金融投机商在1997年的6 - 7 月份对泰铢的猛烈攻击,泰国铢一夜间贬值近20%,金融危机爆发.

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有其先天的缺陷,如货币政策难以独立,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国际传导等,而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一些缺陷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盯住美元的 固定汇率制度使泰国中央银行难以用汇率工具调整经济.1993 年,当外国资本涌入,泰铢面临升值压力,泰国中央银行采取中和干预政策,导致国内利率不断提高,进一步刺激外资流入,从而使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这又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和对非重要部门的投资增加,中央银行难以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损害国内经济.1997 年5 月,当国际金融投机商大肆抛售泰铢时,泰国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采取动用外汇的方法进行干预,当外汇储备趋于枯竭之日,便是危机爆发之时.

第二, 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刺激货币投机.自由进出的资本市场与相对稳定和高估的汇率水平交汇,便会极大刺激外汇投机商大肆从事套汇套利活动,冲击本国经济,金融体系.

第三,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泰国经常项目赤字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而加剧.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元相对于日元持续升值,导致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而泰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结果,出口进一步受阻,贸易赤字乃至经常项目赤字大幅上升,给外汇投机商制造了机会.

第四,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造成了泰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严重泡沫.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泰国经常项目出现高额逆差时,为了避免泰铢的贬值压力,泰国政府须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因此不得不提高利率,泰国多年维持13%以上的市场利率.成为亚太地区市场中利率最高的国家,.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 而流入的资本中有相当部分为追逐高额回报又投向了房地产业,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投机资本又大量外流, 对泰国经济,金融体系形成强烈冲击.

第五,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得泰铢明显出现高估后便会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猎取的目标.90年代中期,连续几年的国际收支逆差已经迫使泰国政府抛出了大量外汇,泰铢明显出现高估,"金融大鳄"们预测到泰铢将会贬值,便将其当成了猎物.著名的国际货币投机商索罗什(Soro s) 在精心策划下, 于5月初开始向泰铢发动攻击, 终于在7月份迫使泰株大幅度贬值, 引发了泰国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

(二)泰国金融危机外部原因分析
1. 冷战后全球战略格局的调整.泰国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是依靠外向型经济走向繁荣的,而外向型经济需要有稳定的市场支撑, 这个市场在冷战时期就是美国和欧洲, 主要是美国.然而, 冷战结束以后, 美国在泰国及整个东亚的战略利益发生了变化, 不需要以较大的经济利益为代价换取其它安全利益, 不需要以本国市场支持该地区经济增长.因此, 新格局下,东亚地区必须减少对北美市场的依赖程度.但与此同时, 东亚地区许多经济体规模相对较小, 市场需求有限,因此其经济结构仍呈保持外向型特征.这就要求该地区必需协调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在保持单一经济体外向发展的同时, 降低各经济体之间在结构上的雷同程度, 扩大地区分工领域, 从而降低区域经济的一致性和依赖性.遗憾的是,在东亚地区,这一问题并未解决好.再者,90年代初中期以来,泰国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渐次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时期,这一时期对资本的需求呈跳跃性增长,大量的资本需求超出泰国等国的国内筹资能力, 因而必须以优惠条件从国际金融市场筹资.然而, 由于产业转移链条断点的存在,也由于泰国(等国)高企的利率的刺激,过多的投机性的短期资本流入,而且大量流入房地产领域, 这就为泰国(等国)的金融危机打下了伏笔.

2,游资的投机性攻击. 外国投机商套汇套利, 蓄意攻击"泰铢"也是泰国发生金融危机的一个外部动因.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特别是金融互联网络的推进, 金融领域的全球化已走在前面,使得大量以投机套利为业的国际游资日趋活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 目前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游资在7. 2 万亿美元以上, 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每天有1. 2 万亿美元以上的游资在全球外汇市场上寻求归宿, 相当于实物交易的近百倍.国际游资投机性强, 流动性快, 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破坏性.这次领头在泰国进行投机造势,兴风作浪的美国投机金融资本家乔治·索罗斯是"国际级炒家".他曾凭"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的"天才",在1992 年英镑危机和1995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至少获利30 亿美元,估计现有财富250 亿美元,.1997 年初, 泰国经济形势恶化, 索罗斯认为投机已经成熟, 便于5 月份开始出手约60 亿美元大肆攻击泰铢,直至得手.

7. 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97年金融危机爆发,泰铢惨遭做空,索罗斯是如何趁火打劫的?

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