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2024-05-01 06:00

1. 国有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王大高如何使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摆脱困境、迎头赶上,再创昔日的辉煌呢?对这一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我认为在当前企业改革中应遵循以下思路来运作。一、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政企分开的管理环境,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前提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我们喊了多少年,但仍然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机构改革滞后,政府职能部门机构林立,人浮于事的现象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婆婆”仍然过多,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使企业无所适从。二是随着党政机构改革的进行,又出现了一些“翻牌公司”,干扰企业日常业务,对此企业叫苦不迭。很显然.这种“企改政不改,下动上不动”的情况不改变,企业单兵突进搞改革是难以奏效的。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政企分开的管理环境,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合理界定社会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的职能,依照《条例》把该放给企业的权力坚决地、毫不保留地放下去,放的越快越彻底越好,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打折扣或截留。

国有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2. 国有企业如何走出困境之对策研究

李肖敏 寇志宏 曹恒轩 / 文 一、部分国有企业面临困境 当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处于困境,表现为经济效益较差,亏损严重,停产半停产问题普遍存在。而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部分国有企业不活,主要是体制原因,也有政策性原因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具体地说,首先是历史性原因。在传统体制下,利润全部上缴,国有企业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基金,企业的历史包袱沉重,富余人员多,企业办社会负担重。 其次,是现实的原因。国家拿国有企业上缴的利税用于发展和改革,可以说,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再次,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原因。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城市政府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责、权、利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多种经济要素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结构所形成的市场环境不健全,还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秩序。 此外,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波动,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等,也会增加国有企业发展的困难。最后,还有企业在承包制、股份制改革以后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因,如信息机制、动力机制、经营管理机制、领导班子、企业行为、财务管理报表、劳资关系、职工积极性等问题。 二、问题的表现形式 围绕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论述。 (一)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1.经济效益较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先后经过资产评估、两轮承包制改革、股份制试点改革,特别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试行“抓大放小”政策以后,主动对国有资产进行了“有进有退”的战略性重组以后,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股份制改革,这为国有企业注入了活力,我国的国有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较差问题依然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以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有序、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 2.国有企业税负重。改革以来,为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家对私营经济、民营经济、三资企业、合资合作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优惠政策,而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却没有获得相应的优惠。国有企业税负相对较重,即使实行了1994年税制改革和后来的税费改革,却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收效。 3.企业“办社会”负担。国有企业一般都有相当数量的离、退休职工须由企业来支付退休金、医药费等以保障其生活。因此,在现行体制下,必须建立合情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完善的多层级社会保障体系。 4.富余人员多。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多,必然会导致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绩效较差。因此,在1995年国务院制定并实行统一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以后,还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就业政策,并且解决好劳资纠纷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5.债务负担过重。从1994年对12.4万个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统计资料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上升为75.1%,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不到10%.同时,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所造成的负债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以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形成了不良资产和相互间的债务问题。 6.技术设备落后老化。许多国有企业技术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却无力更新改造。因此,要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并制定一系列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技术改造政策以解决好这一问题。 (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 1.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税收、货币、金融、外贸、投资体制等都逐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运作,国有企业旧的经营机制与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相矛盾。因此,要在体制创新、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健全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2.投资体制。从投资的宏观调控来看,长期以来,政府对投资总量的控制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对投资结构的调控。特别是在实行财政上的“分灶吃饭”体制之后,导致投资决策过于分散,虽然投资年年增加,却大量地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有了投资决策权和投资收益权,相应地,企业要承担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行为得到了规范。此外,还须综合运用价格、税收、汇率、利率、证券等经济杠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及其他配套改革,以有效加强投资管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 3.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的许多问题都同所有制结构有关。从改革的观点看,只有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从原先所有制的单一形式走向所有制的多元化,在实践中找到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管理的具体途径,才能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状况,从而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这种转变反过来制约着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例如:政府必须处理好国有企业的机构改造,处理好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的关系,并且还要制定相关的技术政策、就业政策、投资政策、优惠政策等等。 5.管理者缺位问题。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历史包袱过多。在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然而,在经历了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权、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以后,却没有建立起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的公司治理模式。再加上因为投资多元化等原因所造成的经营管理权限问题,产品结构滞后于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了“搭便车”、内部人控制、企业管理机制虚置、管理者缺位等诸多管理问题。 三、增强企业活力的对策分析 (一)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1.竞争机制。市场的活力在于竞争,企业活力最终是竞争力,而竞争的动力又来自何方?这就要求企业在重视信息机制、动力机制之外,必须要有竞争机制。国有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此外,还要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条件,加强市场的组织管理,为国有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较好的竞争环境。 2.激励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还必须建立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和优秀企业家评选奖励制度,积极推行新的企业文化和更新价值观念,努力保持企业家队伍的相对稳定。针对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与控制权不统一问题,必须研究国家统一宏观调控下企业微观规制和公司治理模式,并且以合理的举措维护企业经营者的权益。 3.资本市场。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还必须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建立了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就走上了规范运行的道路,产权市场和产权交易就成为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一条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可以推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从而主动地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造和重组。 4.企业制度创新。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要想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还必须从以往的政策调整转向企业制度创新,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且要以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带动企业组织、管理、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创新,创造出引导国有企业走向成功的物质条件。 (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 1.产权关系必须明确。在国有产权制度改革中,既要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的产权理论,又要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产权理论的研究成果。具体地说,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明确界定各方产权,赋予国有企业充分的法人产权(即企业产权),使企业成为拥有法人财产权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次,国家要在经济立法上有所作为,要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法规,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第三,建立健全包括产权交易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体系,并制定科学、统一的管理办法,以期有效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2.政企职责必须分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测不准原理、报喜不报忧,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扭曲了企业和职工的合理行为,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内在经济联系。实行政企分开,一方面是企业与国家的政企分开,另一方面是企业与社会的政企分开。事实上,政企分开后,企业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而只有产权隶属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推动企业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而且还可以促成企业集团之间的合理分工、科学定位和有序发展。 3.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要素市场——即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信息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发展和维护商品货币关系,培育各类市场,并有效地维护市场体系的秩序和均衡。同时,要致力于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组织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建设,加快经济立法,为国有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 4.必须实行科学、民主的管理。要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就必须正确认识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的关系。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要在国有企业中形成能提高生产效率、协调人际关系、激励员工志气等机制,从而有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在企业经营决策中,要努力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先进的经营哲学和经营管理理念,要尊重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正确处理“老三会”与“新三会”的关系,维护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务实进取,国有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国有企业改革才能走上一条希望之路。 参考文献和资料: 陈功 主编:《大转折 中国加入WTO十大预测》,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芮明杰 著:《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 彭致圭 主编:《经济发展环境纵横谈》,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罗殿军 著:《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 陈英 张俊山 等著:《重读〈资本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闻采 编:《吕日周访谈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文章原载于《山西统计》1999年第6期,曾转载于《中国当代思想宝库》,经作者修改后重新发表。)

3. 怎样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难点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关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

三、关于公开选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
四、关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五、关于加快和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

六、关于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
国有企业,在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怎样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难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