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另一个创始人 保罗~艾伦现在怎样了?在干什么?

2024-05-04 19:41

1. 微软的另一个创始人 保罗~艾伦现在怎样了?在干什么?

也许比尔·盖茨的前搭档保罗·艾伦应该是这样的幸运儿。 

6月21日,民间航天工程“太空船一号”成功飞行,资助者保罗·艾伦又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他在谈论这次非凡的太空之旅时说:“‘太空船一号’是人类实现太空之旅的明证,同时它也表明,私人也就是非政府机构将在该领域的探索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自从1983年因病离开微软后,媒体对艾伦的定义是,“一不留神成了亿万富翁”、“随心所欲的失败的投资者”、“最差经理人”等,似乎他只是因为早年幸运地与盖茨共创了微软,才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2004年,艾伦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名列第五,资产达210亿美元),而他在微软之后的商业活动基本上是失败的。 

但保罗·艾伦绝对不会同意这种评价,他要告诉人们的是:他非常乐意享受目前的成功,这是一种用不同的成功标准所衡量的与众不同的成功投资,他对这种现状很满意,他从事着非同寻常的或高风险的投资,而不用顾及季度收入或股东回报。也许作家斯格特·菲茨杰拉尔德的话非常正确:“让我告诉你非常富有的人是什么样,他们与你我不同。”保罗·艾伦就是这样,他有着与众不同的管理规则,也有着不同的成功标准。他也非常真诚,不愿意把自己当成游手好闲的富人。他说:“美好的生活就是创造,无论是做音乐,编写程序,还是组合投资。” 

美国《连线》杂志称:不善交际,但不是傲慢,这是理解艾伦处事方式的关键。由于他不善交际,因此媒体会得出关于他的简单定义,其实,艾伦是一个多层面的人,至少可以把他定义为:具有远见的人、热爱音乐的人、热爱运动的人、热爱航天的人、热爱家庭的人、与病魔抗争的人。另外,提到艾伦,人们总是称他为“投资家和慈善家”。总之,艾伦是一个特立独行、随心所欲的亿万富翁,他把源源不断的钱财投入自己喜爱的事情,而似乎对失败一点都不在意。 

具有远见的人 

如果没有抓住创立微软的机遇,艾伦可能只会是波音公司的一位工程师,或一家软件公司的雇员。艾伦非常谦逊,他并不认为自己有远见,也从来没有要求自己具备远见卓识,虽然他在高中时就具有创业家的气质。 

他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地出现在微电脑时代的开创阶段”。早在10年前,他就说过:“信息高速公路将是下一波潮流,你不能经常赶上两波这样的潮流。” 

当然,最能证明他远见的是微软的创立,任何为微软立传的人都不能回避那段历史:1974年12月,艾伦看到新出的《大众电子》上关于世界第一台微机Altair8800的报道,他拿着杂志去找同校的盖茨,说服他一同创业,这才有了微软。人们也不应忘记盖茨的回忆:“保罗看见技术条件已经成熟。他老是说,再不干就迟了,我们将遗憾终生。” 

随心所欲的投资人 

离开微软后,艾伦在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有线电视以及数字电器等市场频频出手,投入巨资,被吹捧为高科技最活跃的投资者之一。媒体形容他投资和兼并公司就像19世纪的大亨购买农庄、家畜、铁路和肉类加工厂一样。但这些投资很少有成功的,2003年《商业周刊》甚至将他列为最差经理人。 

艾伦集团的高级经理比尔·萨沃里曾说,有一种“艾伦效应”,即一旦艾伦投资某个领域,就因为艾伦投资了,这个领域就会变得很有价值。现在又有另一种“艾伦效应”:远远不能盈利,他的公司几乎不需要开发出适应市场的、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公司的员工反映,在公司他们可以畅所欲言,但他们也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些公司更像基金会,而不是竞争性的公司。 

热爱音乐的人 

与艾伦接触,人们都会意识到艾伦的确没有傲慢的企业家气质。在伟大的艺术面前,他会很谦恭,如谈到摇滚歌手杰米.亨得里克斯时,他说:“听杰米的音乐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事。”为此,他为亨得里克斯建立了一座博物馆。他说:“从严格意义上讲,我是一个业余音乐家,这里有些自学成才的人具有难以置信的天赋。” 

他还说过:“我十分热爱编程,但是这无法与音乐相比。”他经常与著名音乐人共同演奏吉他,有时还会唱他自己写的歌《时间炸弹》:“我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错的,但我的心气仍然高昂。” 

热爱运动的人 

他自己的家中有一个标准的篮球馆,有时还向员工开放。他先后投资了西雅图海鹰橄榄球队、NBA的波特兰拓荒者队,但这两项投资似乎也是失败的:队伍战绩糟糕,丑闻不断。 

热爱科学的人 

艾伦对科技的投资不止限于“太空船一号”,他从小就喜爱科幻小说,在他资助的项目中,科技占了很大比重,他曾捐资建立西雅图科幻博物馆及名人堂,博物馆里藏有各种科幻艺术作品,此外还捐资1350万美元用于寻找外星生命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 

热爱家庭的人 

艾伦的妹妹朱迪·艾伦·巴顿负责管理他的基金会,她还是艾伦一家公司的副总裁及亨得里克斯博物馆的执行总裁,他的母亲住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中,艾伦以已故父亲的名义向这座图书馆捐赠了1000万美元。 






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生于1955年。1972年高中毕业后,在波兰的一所大学中只念了一学期的书。1974年乔布斯在一家公司找到设计电脑游戏的工作。两年后,时年21岁的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尼艾克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他们开发的苹果II具有4K内存,用户使用他们的电视机作为显示器,这就是第一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个人电脑。 
乔布斯后来说:“我很幸运,当计算机还是个年轻产业的时候,我进入了这个领域。当时拥有计算机学位的人不多,从业人员都是从物理、音乐、动物学等领域半途出家的优秀人才。他们对此有浓厚兴趣,没有谁是为了钱进了计算机这个行业的。” 1980年11月,苹果股票上升至每股22美金,乔布斯和沃兹尼艾克一夜之间变为百万富翁。1986年乔布斯买下了数字动画公司Pixar。这间公司如今已成为畅销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和《虫虫危机》的制作厂商,它是乔布斯事业生涯中的第二个高峰。 

1996年,苹果公司重新雇佣乔布斯作为其兼职顾问。此时苹果经历了高层领导的不断更迭和经营不善之后,其营运情况每况愈下,财务收入开始萎缩。 1997年9月,乔布斯重返该公司任首席执行官,他对奄奄一息的苹果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公司改组和一连串新产品降价促销的措施。终于在98第四个财政季度创造了一亿零九百万美元的利润,让“苹果”重新“红”了起来。目前苹果最热门的产品是最近上市的iMac。这个 All-In-One多媒体电脑机身湛蓝透明,据苹果公司统计, iMac订单已高达15万份。 

乔布斯形容说:“当我重返苹果公司时,情况远比我想象的糟糕。苹果的职员被认为是一群失败者,他们几乎将放弃所有的努力。在头六个月里,我也经常想到认输。在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这么疲倦过,我晚上十点钟回到家里,径直上床一觉睡到第二天早晨六点,然后起床、冲澡、上班。妻子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再怎么赞扬她也不过分。” 

乔布斯一上任就迅速砍掉了没有特色的业务。他告诉他的同僚,不必保证每个决定都是正确的,只要大多数的决定正确即可。因此不必害怕。有许多难以做出的决定,像砍掉无特色的业务,在今天看来十分明智,但当初做决定时却令人提心吊胆。 

乔布斯有着火爆的管理风格,很多苹果职员多半不敢和他同乘电梯,唯恐电梯未坐完即被炒鱿鱼。但年届中年的他现在的性情已圆融了许多。他说:“我告诉你一个能够改变你看问题的方法的例子。一旦你有了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应该有人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他们,这听起来并不深奥,但是许多人忽略了这一点。所以现在对我而言,解雇苹果公司的员工要比以前痛苦得多,但我没有办法,这是我的工作。我设身处地地想象他们回到家中告诉妻子儿女自己被雇的情景,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情用事过。”家庭美满或许是乔布斯事业成功的另一个原因。 

乔布斯过去花许多时间寻找能够产生新产品的技术,但是现在由于工作的原因,不可能作深入的研究。他说有时在临睡前,会冒出一些平时想不到的点子。他在因特网的六个新闻站点上登记注册,每天能收到大约300份电子邮件,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在里面大谈他们的新构想。 

经历了多年的工作以后,乔布斯说:“太多的事情令人感到遗憾,但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那些你没去做的事。如果我早点明白现在才明白的道理,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些,但这又怎么样呢?关键是要把握好现在。生命是短暂的,不久以后我们都将走到尽头,这就是现实。” 

现在苹果公司的经营目标是成为计算机行业的“索尼”。苹果公司是唯一既搞硬件又搞软件,生产全套产品的个人电脑公司。这就意味着苹果公司能够推出更容易使用的系统,这是公司争取消费者的可靠资本。乔布斯表示技术不是最困难的,困难的是如何确定产品和目标消费者。除了电子、技术和生产能力外,你还必须有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专家认为,虽然苹果的盈余与过去相比大有改善,但面对类似微软和康柏等强劲的竞争对手苹果仍需步步为营才不致再遭失败。 

始终倾听消费者的需求、以极大的热忱贯彻“在一般人与高深的计算机之间搭起桥梁”的初衷,正是乔布斯最厉害的武器。不论是在苹果以艺术创造科技,或是在Pixar以科技创造艺术,乔布斯都孜孜不倦地设法使他的梦想变成现实:用计算机作工具,协助填补科技与艺术之间的鸿沟。 



姓名 史蒂夫·乔布斯 
英文名 Steve Jobs 
出生年月 1955 
学历 大学肄业 
所创公司 苹果电脑公司 
现任职务 苹果电脑公司首席执行官 




米切尔·卡普尔 





Mitch Kapor 
出生年月1951年11月1日 
出生国家、地点美国纽约布鲁克林 
教育背景1971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8年获Beacon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80年,获MIT斯隆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职业背景1999年-2001年,著名风险投资公司Accel的合伙人1994年-1996年MIT媒体实验室任教1992年-至今卡普尔企业公司总裁1990年-1995,创办电子边疆基金会(FFF),并担任主席1986年-1987年,1994年-至今MIT助理/访问教授1987年-1990年任On公司CEO1982年-1986年创办Lotus公司,并担任CEO个人博客网站blogs.osafoundation.org/mitch/电子邮件(网址)Mitch@kapor.com联系地址Kapor Enterprises, Inc. 177 Post St., Suite 900San Francisco, CA 94108+1 415 392-0963如果你在卡普尔大学刚毕业时认识他,你肯定不会想到,这家伙以后会成为计算机软件业最成功的改革者之一。” 

1951年,卡普尔生于长岛。卡普尔十分符合那个年代的的典型形象:无所顾虑又无忧无虑。从小爱好迪斯科和摇滚乐。并且多年来爱上LSD及其他非法毒品。在耶鲁大学,他专修心理学、语言学以及计算机学科,尤其是控制论,也开始对计算机萌生兴趣。1971年毕业后,工作漂泊不定。从电台的音乐主持人到滑稽演员都一一经历过。游荡4年后,他总觉得自己还缺点什么,于是25岁的卡普尔奔赴瑞士,参加一种"超觉静坐"培训。课程包括每天14小时的静坐冥思,以及学会能让人浮到空中的能力(特异功能)。当然,最终没能修炼成功。回到美国,卡普尔又花了数年时间来搞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人。1978年,他在Beacon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同时还在一家精神病机构工作,当一名服务员,其工作性质在精神上与"倒便盆"相当。期间,对计算机的兴趣帮助他消磨了大部分时间。 

1978年,苹果将苹果Ⅱ型降到了1500美元左右,卡普尔四处张罗,终于买到了他的第一台计算机。买下计算机后没几天,这位口袋空空的无业游民邂逅了一位年轻人。他正向一位推销员询问新计算机的用途。卡普尔走上前去说:"我可以帮你学。"于是他就开始给他辅导计算机应用,报酬是每小时5美元。没过多久,他就大摇大摆地将自己宣传为"独立的计算机咨询(顾问)"。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进入MIT的斯隆管理学院,想拿一个MBA学位充充门面,但没坚持几天,就退了学。后来到硅谷一家创业公司工作。 

几个月后,他遇到了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的发明人。脑子里也想开发一种相似的软件,可以将电子表格的计算结果画成图表。他和另一位伙伴一同开发出了VisiPlot。VisiPlot一炮走红,VisiPlot的销售很快达到每月10万美元。不到一年,卡普尔与合伙人就赚到了1200万美元。卡普尔创造了他商业生涯的第一次成功。卡普尔终于领悟,要让自己心满意足,只有一条路:自己开公司,当自己的老板。 

1981年,卡普尔与合伙人筹集资金开一家公司。定名时,想起了自己过去那段超凡脱俗的冥思经历,就将其定名为Lotus(莲花)。1983年,Lotus发展公司发布了它的第一个产品-Lotus1-2-3。这是软件史上第一个为用户提供屏蔽帮助内容并且在磁盘上附着使用指南的产品。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客户支持部门,这在1983年是闻所未闻的。卡普尔预测,第一年可望达到200-300万美元。结果第一年的实际收入破天荒地达到5300万美元,并且成功地上了市。第二年飙升至1.56亿美元。第三年更高达2.58亿美元。Lotus1-2-3上市仅一年,VisiCalc就停止了销售,无法存活。1985年Lotus员工已达千人,是当时最大的独立软件公司。直到1988年4月,微软才超过Lotus,成为头号软件公司。1995年,Lotus以32亿美元的身份卖给了IBM。 

1983年,卡普尔的地位就象苹果的乔布斯和当今微软的比尔·盖茨一样。但是,安稳永远不是卡普尔的天性。四年后,卡普尔卸掉官职,卡普尔说:"我只有保释,我恨这个公司也恨自己。我喜欢做自己内行的事。但是这份工作现在已经变味了。我也不喜欢权力。我对自己说,离开吧,去寻找新的自己想做的事。"卡普尔退了位,离开商业界,到MIT找了一份访问教授的工作。但是教了不到一年,他旧病复发,重新扎向商业的海洋。这一次,卡普尔成立了On技术公司,身兼总裁和CEO,一干就是三年。但没有人们期望中的成功。 

1990年,卡普尔与已故的著名抒情诗人贝娄创建了电子前线基金(EFF),这个非赢利的公共利益机构,时常被人称为是计算机业的美国公民自由协会(ACLU)。EFF成立之初,万维网还未诞生,全球电信仍处于发展初期。而卡普尔就已前瞻性地看到了未来,并认识到法律对计算机的介入和管制。他们起初是维护黑客的权利,后来则更多地介入到华盛顿的政治中。EFF已在计算机和通信立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卡普尔也经常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的权利被剥夺。

微软的另一个创始人 保罗~艾伦现在怎样了?在干什么?

2. 保罗艾伦当初不是只有320万股的微软股票吗,现在怎么有了一亿多股呢!

分红分的

3. 美国的微软如何发展起来的?

微软(Microsoft)公司是世界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机软件开发的先导,由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始于1975年,总部设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邻近西雅图)。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

 “Microsoft”一词由“microcomputer”和“software”两部分组成。其中,“micro“的来源是microcomputer“微型计算机”,而“soft”则是software “软件”的缩写。是由比尔·盖茨命名的。

美国的微软公司发展简史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又译培基。培基意思就是“初学者的全方位符式指令代码”,是一种设计给初学者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编程软件。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BASIC解译器为主。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也常常自行开发小型的BASIC解译器,并免费分发。然而,由于微软是少数几个BASIC解译器的商业生产商,很多家庭计算机生产商在其系统中采用微软的BASIC解译器。随着微软BASIC解译器的快速成长,制造商开始采用微软BASIC的语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确保与现有的微软产品兼容。正是由于这种循环,微软BASIC逐渐成为公认的市场标准,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此后,他们曾经(不太成功地)试图以设计MSX家庭计算机标准来进入家用计算机市场。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Tim Patterson(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QDOS的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提供给IBM,并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Disk Operating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1983年,微软与IBM签订合同,为IBM PC提供BASIC解译器,还有操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由于利益的冲突,IBM公司、苹果公司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Xenix是Unix操作系统其中一种个人电脑上的版本,由微软公司在1979年开始为Intel处理器所发展的,它还能在DEC PDP-11或是Apple Lisa电脑执行。继承了UNIX的特性,XENIX具备了多人多工的工作环境,符合UNIX System V的接口规格 (SVID)]、操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翻译为“视窗”)是微软公司最著名的产品,它占据了全世界几乎所有个人电脑的桌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微软在其MS-DOS操作系统的基础上推出了Windows 3.x系统,进行了一次有利的尝试。1995年,微软推出了独立于DOS系统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它迅速占领了全球的个人电脑市场。微软乘胜追击,在98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 98操作系统,这是其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最成功的操作系统之一,在此基础上,微软推出了Windows 98第二版(SE版)以及千年版(Millennium版,即ME版)接着又推出了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以及现在微软推出的最新版本Windows 8都为微软赢得了很大的市场。
  在服务器应用领域,微软先是推出了Windows NT系列操作系统,接着在此基础上推出了Windows 2000系列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系列操作系统和最新的Windows server 2008系列操作系统。
  2001年,微软结合Windows 98和Windows 2000系列的优点,推出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XP的意思是“体验”。XP系统重点加强了安全性和稳定性,首次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集成了微软自己的防火墙产品。它还拓展了多媒体应用方面的功能。XP系统主要有家庭版和专业版两种,其中专业版保留了Windows 2000中的用户管理、组策略等安全特性,并使其更加易用。Windows XP又一次成为软件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2007年,微软正式推出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Vista”有“展望”之意。Vista系统引入了用户账户控制的新安全措施,并且引入了立体桌面、侧边栏等,使界面更加华丽。它还添加了家长控制等实用功能。Vista拥有7个版本。然而,由于Vista 对系统资源的占用过大,它在推出后市场反应不佳,主要用户集中在OEM领域,大多数人还是愿意使用经典的XP系统。
  为了挽回市场,微软正在酝酿新一代的Windows 7系统,该系统的正式版已经上市,这将是微软的“救命稻草”!

  在专业应用领域,继Windows 2000后,微软又推出了WindowsServer 2003系统和 Windows Server 2008系统。

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诫:“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

更多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094664.htm#2

美国的微软如何发展起来的?

4. 微软公司有多强大?

微软(Microsoft,NASDAQ:MSFT, HKEx: 4338) )公司是世界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创始人。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PC(IBM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的缩写,意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机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MS-DOS(DOS是Disk Operating System缩写,意为磁盘操作系统)曾用在数以亿计的IBM-PC机及其兼容机上。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Apple Computer, Inc.)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Xenix是Unix操作系统其中一种个人电脑上的版本,由微软公司在1979年开始为Intel处理器所发展的,它还能在DEC PDP-11或是Apple Lisa电脑执行。 继承了UNIX的特性,XENIX具备了多人多工的工作环境,符合UNIX System V的接口规格 (SVID)]、操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又译培基。基意思就是“初学者的全方位符式指令代码”,是一种设计给初学者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语言程序编写本。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在91年后,由于利益的冲突,IBM、苹果公司已经与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    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5/98/ME/NT/2000/Me/XP/Server2003/Vista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诫:“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簿公堂。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政府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   微软在中国的情况  自1992年进入中国设立北京代表处以来,微软在华的员工总数已增加至900多人,已形成以北京为总部、在上海、广州设有分公司的架构。微软在中国也已经跨越了三大发展阶段。   从1992年至1995年是微软在中国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微软主要是发展了自己的市场和销售渠道。   从1995年至1999年是微软在中国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微软在中国相继成立了微软中国研 究开发中心、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这三大世界级的科研、产品开发与技术支持服务机构, 微软中国成为微软在美国总部以外功能最为完备的子公司。   从2000年至今,微软进入了在中国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微软中国将以与中国软件产业共同进步与共同发展为目标,加大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投资与合作,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IT产业发展自有知识产权。这不仅确定了微软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战略,表明了微软“把最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带给中国,与中国 计算机产业共同进步”的庄重承诺。   微软中国公司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业界伙伴的信任和广大用户的厚爱。翘首未来,微软愿与中国信息产业携手,继续努力,共同迈向更加灿烂的二十一世纪。

5. 微软的发展史

近日有传言称,微软将因不可抗因素断供中国,尽管官方已经回应辟谣,但却让人不禁开始思考,微软对我们的影响力有多大呢?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或曾使用过微软的办公软件和系统,不知不觉间,微软早已经成为全球最大

微软的发展史

6. 微软的历史介绍下?

微软

微软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核心。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PC机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MS-DOS曾用在数以亿计的IBM-PC机及其兼容机上。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操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语言程序编写本。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在91年后,由于利益的冲突,IBM、苹果公司已经与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 

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戒:“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薄公堂。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政府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 

微软的组织结构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业务组: 

个人服务组(PSG):由集团副总裁 Bob Muglia 领导, 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PSG 包含了微软的个人.NET倡议、服务平台部、移 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 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 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 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 –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此外,本组包括.NET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 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 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微软研究院 (MSR):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 领导,负责对今天或明天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 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微软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总部设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图的市郊)。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使得微软如此令人瞩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

在经济学,它是一个惊人的网络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创立者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别是掌门人比尔·盖茨多年来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开买卖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来它官司不断,和业界其他公司的明争暗斗已经成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软的产品

微软生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

Windows - 称为「视窗」的图形操作系统;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服务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几乎预装在所有的IBM兼容的个人电脑上。请参看Microsoft Windows的历史获取更多详细资料。

MS-DOS - 微软公司的早期产品,它是一个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运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后的产品已经可以脱离MS-DOS运行了,但基于用户因软硬件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运作,微软同时间继续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运行的过渡产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套件,根据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处理)、Excel(试算表)、Access(桌面数据库)、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Outlook(个人邮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项目管理)和Publisher(电子排版)等软件。微软也为Apple Macintosh生产使用于苹果电脑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软的网页浏览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浏览器,从Windows 95开始,被设置为微软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软投资了四亿美元来把这种浏览器预装在苹果机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软件。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个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的程序。

微软也生产一系列参考产品,例如百科全书和地图册,使用Encarta的名称。

微软还开发用于应用系统开发的集成开发环境,命名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发布用于.NET环境编程的相应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戏

帝国时代 (Age of Empires)

微软模拟飞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软模拟火车

微软模拟货车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环》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开发.

「生态体系」

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

网络产品

1990年代中期,微软开始将其产品线扩张到计算机网络领域。微软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线服务MSN(Microsoft Network,微软网络)。MSN是美国在线的直接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其他网络产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软以及美国的广播业巨擎NBC(国家广播公司)联合创立了MSNBC,一个综合性的24小时新闻频道以及在线新闻服务供应商。

1997年末,微软收购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欢迎的webmail服务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为MSN Hotmail,并成为.NET Passport,一个综合登入服务系统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个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由微软在1999年推出,是美国在线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竞争对手。

培训

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软产品的雇员。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称“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虽然MCSE确实认证对微软产品的熟悉程度,它却并不是一个工程师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评论人员将MCSE称作“必须咨询那些有经验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件产品

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个例子是微软鼠标,用来鼓励更多用户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由于使用GUI而不用到鼠标是很罕见的,因此鼠标的流行会帮助更多用户使用Windows。微软确立了IntelliMouse(中键带滚轮的鼠标)鼠标标准,新增的滚轮方便了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上下翻页。

微软还售卖游戏杆等游戏硬件产品。

公司还购买了互联网设备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联网服务。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戏机标志着公司开始进入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游戏终端市场,这个市场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两家公司主导。

微软历史

微软公司创立于1975年,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BASIC解译器为主。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也常常自行开发小型的BASIC解译器,并免费分发。然而,由于微软是少数几个BASIC解译器的商业生产商,很多家庭计算机生产商在其系统中采用微软的BASIC解译器。随着微软BASIC解译器的快速成长,制造商开始采用微软BASIC的语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确保与现有的微软产品兼容。正是由于这种循环,微软BASIC逐渐成为公认的市场标准,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此后,他们曾经(不太成功地)试图以设计MSX家庭计算机标准来进入家用计算机市场。

1983年,微软与IBM签订合同,为IBM PC提供BASIC解译器,之后微软又向IBM的机器提供操作系统。微软之后购买了Tim Patterson的QDOS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通过IBM向市场发售,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MS-DOS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PC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在技术上并不一定比其所取代的大型程序要好,但它有两项无法超越的优点:它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且价格更低廉。微软的成功也是个人电脑发展的序幕。

微软开发过多种软件产品,包括了:

操作系统

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以及解译器

文字处理器、数据表等办公软件

互联网客户程序,例如网页浏览器和电邮客户端等

这些产品中有些十分成功,有些则不太成功。从中人们发现了一个规律:虽然微软的产品的早期版本往往漏洞百出,功能匮乏,并且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差,之后的版本却会快速进步,并且广受欢迎。今天,微软公司的很多产品在其不同的领域主宰市场。

微软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开发中的可重用工程,并且试图将其产品进一步组合,以提供用户一贯的开发环境。

微软也试图将Windows这个著名品牌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用于PDA的Windows CE以及「支持Windows」的Smartphone产品。

公众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内,微软被广泛认可为一个计算机软件市场上的“乖小孩”,提供低廉的软件以取代原先价格高昂的主流UNIX产品。微软也因赚入大笔钞票而受到钦佩。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微软被指责故意将其MS-DOS与竞争对手生产的Lotus 1-2-3数据表无法兼容。到90年代,微软是“坏小孩”的看法日益增多。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他们利用在桌上电脑市场上的优势不公平地剥削用户。

最近几年,有人指责微软涉嫌一系列合法性受怀疑的商业行为。

垄断问题

微软的Windows产品有效地垄断了桌面电脑操作系统市场。那些持上述看法的人指出,几乎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个人电脑都预装有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

一些观察家声称,微软作为一个垄断企业令其竞争对手处境窘困:

一方面,竞争对手不愿意承认微软的垄断地位。因为在一个被垄断的市场,只有一家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因此对竞争对手而言,将微软称为垄断者会将自己置于一个失败者的境地:这样作等于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或否定了自己能够生存、竞争的能力。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又希望将微软比作垄断企业,因为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好处。首先,这有可能导致市场管理者(政府)的介入。其次,被看作是“落水狗”的微软竞争对手有可能在公共关系上取胜,以刺激销售。

无论微软是否是垄断企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在多数微型电脑软件市场,微软是主导企业。

这种主导引发很多的不满。

这种不满不仅仅只存在于竞争对手中间。

微软垄断地位的滥用

有人批评认为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其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网页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软将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后,微软在浏览器市场获得了非常大的份额。正是部分由于这种行为,微软被美国联邦法庭裁定滥用其在美国的操作系统市场的主导优势。(详情参见微软反垄断案)。

在所有这些指控中,微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由为自己辩护。

也有人批评微软的“包围再扩展”(embrace and extend)的策略。微软试图在开放、已确立的标准之上加入专利功能,以最终达到利用其市场优势来控制“扩展”的标准。有些人将这种策略称之为“包围、扩展再毁灭”(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安全性

2002年,微软的多项网络以及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在多次出现安全漏洞后被广受讨论。一些恶意的程序员不断利用微软软件的安全漏洞搞破坏,例如通过互联网创造及发布能够消耗系统资源或破坏数据的蠕虫、病毒以及特洛伊木马。这些破坏行为一般的目标是微软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电邮客户程序,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网页服务器,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软件。微软辩解说由于其在互联网软件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自然而然的微软的产品会遭到更多的攻击,因为这些微软产品被广泛使用。而有人则反驳说这些攻击也对准那些微软并不占优势的产品,显示微软的产品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安全性上要低一筹。

在一些案例中,微软的产品为了让新手更容易使用、设置往往导致了这些蠕虫及病毒的散播。例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自1995年起就自动隐藏文件后缀名(档案副档名),这样那些恶意攻击者往往就能够让email收信人打开一些看起来普通却十分危险的附件(最近版本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禁止接收危险的文件类型,这样用户便无法打开)。批评指出微软是在用软件的易用性交换安全性。

盖茨在2002年1月启动了可信赖计算计划(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他将其形容为一个长期的、全公司性的计划,以寻找并修正微软产品中的安全以及泄漏隐私方面的漏洞。在该计划下,公司会重新评估和设计原先的一些规范及过程,也延迟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上市时间。对可信赖计算计划的反应各不相同,有观察家表扬微软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但也提醒公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微软的政治影响力

微软对这些法律威胁以及公众看法的反应就是紧凑的政治游说活动以及撒入上百万美元的政治捐款。根据政治反应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opensecrets.org)网站的数据,微软在上一次的美国联邦选举的政治捐款中,43%给了民主党,57%给了共和党。

微软产品的优点

微软产品的主要优点是它的普遍性,让用户从所谓的网络效应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广泛使用使得微软Office文件成为文档处理格式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的商业用户都离不开Microsoft Office。

微软的软件也被设计成容易设置,允许企业雇佣低廉、水准并不太高的系统管理员。微软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下降了的“拥有总成本”。

微软的软件对IT经理们在采购软件系统时也代表了“安全”的选择,因为微软软件的普遍性让他们能够说他们跟随的是被广泛接受的选择。这对那些专业知识不足的IT经理来说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好处。

微软产品的缺点

微软的产品十分倚赖软件的重用。虽然这样做对快速软件开发是十分有效的,它却导致了不同软件包之间的复杂倚赖关系。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举个例子,当微软的浏览器程序崩溃时,会导致操作系统的GUI同样崩溃。

同样的倚赖关系也意味着大多数微软软件的资源能够在其他微软的产品上使用。也就是说,大多数程序可以运行其他程序,即使是在不应当发生类似情况时也是如此。例如,嵌入在电子邮件的文档和HTML中的宏可以运行程序,允许攻击者控制用户的电脑。微软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就是“不是禁止就是允许”(permitted unless forbidden)。

这些问题从专门攻击微软程序的蠕虫以及病毒的泛滥中就可见一二。

上面所提到的关于允许雇佣廉价却未有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的优点有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更大的不可靠性,意味着你需要雇佣更多的这类管理员;

有可能导致安全漏洞,因为不管使用什么操作系统,只有受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才可能提升系统安全性。

微软的批评者指出运行微软的产品需要花费更大代价,因为微软软件的用户事实上并不拥有他们所使用的软件:这对微软的商业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微软与自由软件的关系

微软将自由软件看作是它可能的主要竞争对手,特别是Linux。从万圣节文件(Halloween documents)中我们可以看到,微软已经对自由软件以及开放源代码软件采取了“包围、扩展、毁灭”的策略。

为了在桌上电脑市场上建立其领导地位,微软冒着失去低廉价格以及更多自由度——这正是个人电脑快速发展以及微软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风险。单就价格层面而言,微软很难与自由软件相抗衡。很多相信微软并没有赋予他们选择自由的用户已经从自由软件那里找到了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已经开放标准。

传统的微软策略,例如购买竞争对手,或者FUD策略,对于自由软件而言毫无作用。因为自由软件无法被收购或控制,自由软件即使失去了创造它的公司也依然能够生存。

微软首席行政执行官史蒂夫·巴尔默已经将Linux称作一个“坚强的竞争力量……它是非传统的,自由的,而且很便宜。我们必须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所付(给我们的)其实物超所值。我们的产品曾经都很便宜。我们要比Novell,甲骨文都要便宜。但这次我们不能这样办。”(CRN.com报道,2002年6月17日)

巴尔默在一个微软伙伴的会议上说:“我们曾经十分自豪,自己提供最便宜的产品——我们的价格最低,提供的内容却最多,不论是Novell,Lotus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过我们。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独特的竞争对手,Linux。对我们这样的公司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VAR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报道)

对于那些预装Linux的低廉个人电脑,微软的反应是他们不会降低Windows的销售价格。一些观察家指出,这种拒绝进行价格战的行为正是垄断企业的特点。

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正式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

7. 微软与英特尔是两家公司吗?

您好,微软与英特尔是两家公司,两者完全不同的公司。


微软公司简介。微软(Microsoft,NASDAQ:MSFT, HKEx: 4338)公司是世界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是它的创始人。品牌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在《巴伦周刊》公布的排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十二。该企业在2008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三十八名。“Microsoft”一词的来历
  “Microsoft”一词由“micro”和“soft”两部分组成。
  单词“micro”的意思是“微小的,微型”
  单词“soft”的意思是“.软的,柔软的,软件”
[编辑本段]微软的历史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又译培基。基意思就是“初学者的全方位符式指令代码”,是一种设计给初学者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BASIC解译器为主。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也常常自行开发小型的BASIC解译器,并免费分发。然而,由于微软是少数几个BASIC解译器的商业生产商,很多家庭计算机生产商在其系统中采用微软的BASIC解译器。随着微软BASIC解译器的快速成长,制造商开始采用微软BASIC的语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确保与现有的微软产品兼容。正是由于这种循环,微软BASIC逐渐成为公认的市场标准,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此后,他们曾经(不太成功地)试图以设计MSX家庭计算机标准来进入家用计算机市场。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Tim Patterson(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QDOS的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提供给IBM,并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DOS是Disk Operating System缩写,意为磁盘操作系统)。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1983年,微软与IBM签订合同,为IBM PC提供BASIC解译器,还有操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由于利益的冲突,IBM公司和苹果公司(Apple Computer, Inc.)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Xenix是Unix操作系统其中一种个人电脑上的版本,由微软公司在1979年开始为Intel处理器所发展的,它还能在DEC PDP-11或是Apple Lisa电脑执行。 继承了UNIX的特性,XENIX具备了多人多工的工作环境,符合UNIX System V的接口规格 (SVID)]、操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5/98/ME/NT/2000/Me/XP/Server2003/Vista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诫:“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簿公堂。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政府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近91,000人。
[编辑本段]微软拉开了史上最长的战线
  北京时间6月27日12:00消息(美国东部时间6月27日00:00),微软创始人、董事长比尔·盖茨(Bill Gates)将于今日正式退休,淡出微软日常管理工作。现任CEO、盖茨大学好友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将全面接掌微软大权。这意味着微软进入了“后盖茨时代”,在史蒂夫·鲍尔默的带领下,微软将与对手在一下八个主要领域展开争夺!
  桌面操作系统:Apple、Linux
  服务器系统:Linux、IBM、HP、Sun
  服务器软件:IBM、WebLogic、BEA
  商业软件:SAP、Oracle
  手机:Nokia、Google、Apple
  游戏机:Sony、Nintendo
  数字音乐播放器:Apple、Creative
  搜索/在线广告:Google、Yahoo!
[编辑本段]微软核心业务组
  个人服务组(PSG):由集团副总裁 Bob Muglia 领导, 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PSG 包含了微软的个人.NET倡议、服务平台部、移 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 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 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MSN汽车站点)、 MSN HomeAdvisor(MSN房屋资源站点)、MSN MoneyCentral(MSN私人财物管理资源站点)、MSN Sidewalk(MSN城市指南站点)、the MSNBC venture、Slate 和 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 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此外,本组包括.NET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 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是一个微软提供的免费的专业计数器,因为极高的准确度和定制功能,被很多专业人士使用,在很多专业BLOG中都可以看到bCentral计数器的身影)和Great Plains(这一微软商务解决方案属于跨越多个业务面的应用软件平台,其中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包括财务、分销、人力资源与报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rm、项目会计核算、电子商务、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 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 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英特尔公司简介


1.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港交所:4335),总部位于美国加利弗尼亚州圣克拉拉。由罗伯特·诺宜斯、高登·摩尔、安迪·葛洛夫,以集成电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创办Intel公司。现任经营高层是董事长克雷格·贝瑞特及总裁兼执行长保罗·欧特里尼。
    英特尔公司在随着个人电脑普及,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擎。
   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35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
2.CPU就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所以英特尔生产半导体和半导体芯片~~~
3.英特尔自己是不生产电脑的;
4.主板,内存以及其他等等电脑元件,都是要用到集成电路的。
5.其他生产集成电路的厂商还有ST,NXP(飞利浦),Atmel,ON,TI等,中国自己想要做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别的公司已经起步很多年,很多技术都是保密的,我们想要迎头赶上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到的;
6.其他电脑公司全部都是要从inter或是AMD买进CPU的,没有公司例外~~~
7.摩尔理论不是说18个月你所买到的CPU频率翻倍,而是说18个月以后,用你当时买CPU的钱,可以买到CPU频率翻倍的产品。
8.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CPU的,大部分电子产品只需要一块微控芯片,它们的工作压力,工作频率也和CPU差很多;
9.其实做电脑整机和作汽车不一样,所有的电脑整机的生产商都没办法生产CPU,所以牌子都是自己的,并不是像汽车那样名字和牌子不一致,电脑只需要标明什么处理器就好了!

微软与英特尔是两家公司吗?

8. 我朋友在作一个调查报告.谁知道Microsoft微软公司总部的注册资本和员工总数啊?

微软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核心。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PC机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MS-DOS曾用在数以亿计的IBM-PC机及其兼容机上。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操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语言程序编写本。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在91年后,由于利益的冲突,IBM、苹果公司已经与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 

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戒:“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薄公堂。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政府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 

微软的组织结构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业务组: 

个人服务组(PSG):由集团副总裁 Bob Muglia 领导, 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PSG 包含了微软的个人.NET倡议、服务平台部、移 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 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 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 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 –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此外,本组包括.NET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 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 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微软研究院 (MSR):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 领导,负责对今天或明天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 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微软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总部设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图的市郊)。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使得微软如此令人瞩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 

在经济学,它是一个惊人的网络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创立者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别是掌门人比尔·盖茨多年来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开买卖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来它官司不断,和业界其他公司的明争暗斗已经成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软的产品 

微软生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 

Windows - 称为「视窗」的图形操作系统;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服务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几乎预装在所有的IBM兼容的个人电脑上。请参看Microsoft Windows的历史获取更多详细资料。 

MS-DOS - 微软公司的早期产品,它是一个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运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后的产品已经可以脱离MS-DOS运行了,但基于用户因软硬件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运作,微软同时间继续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运行的过渡产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套件,根据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处理)、Excel(试算表)、Access(桌面数据库)、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Outlook(个人邮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项目管理)和Publisher(电子排版)等软件。微软也为Apple Macintosh生产使用于苹果电脑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软的网页浏览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浏览器,从Windows 95开始,被设置为微软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软投资了四亿美元来把这种浏览器预装在苹果机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软件。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个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的程序。 

微软也生产一系列参考产品,例如百科全书和地图册,使用Encarta的名称。 

微软还开发用于应用系统开发的集成开发环境,命名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发布用于.NET环境编程的相应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戏 

帝国时代 (Age of Empires) 

微软模拟飞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软模拟火车 

微软模拟货车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环》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开发. 

「生态体系」 

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 

网络产品 

1990年代中期,微软开始将其产品线扩张到计算机网络领域。微软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线服务MSN(Microsoft Network,微软网络)。MSN是美国在线的直接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其他网络产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软以及美国的广播业巨擎NBC(国家广播公司)联合创立了MSNBC,一个综合性的24小时新闻频道以及在线新闻服务供应商。 

1997年末,微软收购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欢迎的webmail服务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为MSN Hotmail,并成为.NET Passport,一个综合登入服务系统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个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由微软在1999年推出,是美国在线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竞争对手。 

培训 

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软产品的雇员。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称“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虽然MCSE确实认证对微软产品的熟悉程度,它却并不是一个工程师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评论人员将MCSE称作“必须咨询那些有经验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件产品 

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个例子是微软鼠标,用来鼓励更多用户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由于使用GUI而不用到鼠标是很罕见的,因此鼠标的流行会帮助更多用户使用Windows。微软确立了IntelliMouse(中键带滚轮的鼠标)鼠标标准,新增的滚轮方便了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上下翻页。 

微软还售卖游戏杆等游戏硬件产品。 

公司还购买了互联网设备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联网服务。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戏机标志着公司开始进入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游戏终端市场,这个市场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两家公司主导。 

微软历史 

微软公司创立于1975年,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BASIC解译器为主。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也常常自行开发小型的BASIC解译器,并免费分发。然而,由于微软是少数几个BASIC解译器的商业生产商,很多家庭计算机生产商在其系统中采用微软的BASIC解译器。随着微软BASIC解译器的快速成长,制造商开始采用微软BASIC的语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确保与现有的微软产品兼容。正是由于这种循环,微软BASIC逐渐成为公认的市场标准,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此后,他们曾经(不太成功地)试图以设计MSX家庭计算机标准来进入家用计算机市场。 

1983年,微软与IBM签订合同,为IBM PC提供BASIC解译器,之后微软又向IBM的机器提供操作系统。微软之后购买了Tim Patterson的QDOS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通过IBM向市场发售,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MS-DOS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PC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在技术上并不一定比其所取代的大型程序要好,但它有两项无法超越的优点:它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且价格更低廉。微软的成功也是个人电脑发展的序幕。 

微软开发过多种软件产品,包括了: 

操作系统 

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以及解译器 

文字处理器、数据表等办公软件 

互联网客户程序,例如网页浏览器和电邮客户端等 

这些产品中有些十分成功,有些则不太成功。从中人们发现了一个规律:虽然微软的产品的早期版本往往漏洞百出,功能匮乏,并且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差,之后的版本却会快速进步,并且广受欢迎。今天,微软公司的很多产品在其不同的领域主宰市场。 

微软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开发中的可重用工程,并且试图将其产品进一步组合,以提供用户一贯的开发环境。 

微软也试图将Windows这个著名品牌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用于PDA的Windows CE以及「支持Windows」的Smartphone产品。 

公众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内,微软被广泛认可为一个计算机软件市场上的“乖小孩”,提供低廉的软件以取代原先价格高昂的主流UNIX产品。微软也因赚入大笔钞票而受到钦佩。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微软被指责故意将其MS-DOS与竞争对手生产的Lotus 1-2-3数据表无法兼容。到90年代,微软是“坏小孩”的看法日益增多。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他们利用在桌上电脑市场上的优势不公平地剥削用户。 

最近几年,有人指责微软涉嫌一系列合法性受怀疑的商业行为。 

垄断问题 

微软的Windows产品有效地垄断了桌面电脑操作系统市场。那些持上述看法的人指出,几乎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个人电脑都预装有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 

一些观察家声称,微软作为一个垄断企业令其竞争对手处境窘困: 

一方面,竞争对手不愿意承认微软的垄断地位。因为在一个被垄断的市场,只有一家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因此对竞争对手而言,将微软称为垄断者会将自己置于一个失败者的境地:这样作等于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或否定了自己能够生存、竞争的能力。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又希望将微软比作垄断企业,因为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好处。首先,这有可能导致市场管理者(政府)的介入。其次,被看作是“落水狗”的微软竞争对手有可能在公共关系上取胜,以刺激销售。 

无论微软是否是垄断企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在多数微型电脑软件市场,微软是主导企业。 

这种主导引发很多的不满。 

这种不满不仅仅只存在于竞争对手中间。 

微软垄断地位的滥用 

有人批评认为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其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网页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软将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后,微软在浏览器市场获得了非常大的份额。正是部分由于这种行为,微软被美国联邦法庭裁定滥用其在美国的操作系统市场的主导优势。(详情参见微软反垄断案)。 

在所有这些指控中,微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由为自己辩护。 

也有人批评微软的“包围再扩展”(embrace and extend)的策略。微软试图在开放、已确立的标准之上加入专利功能,以最终达到利用其市场优势来控制“扩展”的标准。有些人将这种策略称之为“包围、扩展再毁灭”(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安全性 

2002年,微软的多项网络以及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在多次出现安全漏洞后被广受讨论。一些恶意的程序员不断利用微软软件的安全漏洞搞破坏,例如通过互联网创造及发布能够消耗系统资源或破坏数据的蠕虫、病毒以及特洛伊木马。这些破坏行为一般的目标是微软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电邮客户程序,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网页服务器,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软件。微软辩解说由于其在互联网软件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自然而然的微软的产品会遭到更多的攻击,因为这些微软产品被广泛使用。而有人则反驳说这些攻击也对准那些微软并不占优势的产品,显示微软的产品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安全性上要低一筹。 

在一些案例中,微软的产品为了让新手更容易使用、设置往往导致了这些蠕虫及病毒的散播。例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自1995年起就自动隐藏文件后缀名(档案副档名),这样那些恶意攻击者往往就能够让email收信人打开一些看起来普通却十分危险的附件(最近版本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禁止接收危险的文件类型,这样用户便无法打开)。批评指出微软是在用软件的易用性交换安全性。 

盖茨在2002年1月启动了可信赖计算计划(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他将其形容为一个长期的、全公司性的计划,以寻找并修正微软产品中的安全以及泄漏隐私方面的漏洞。在该计划下,公司会重新评估和设计原先的一些规范及过程,也延迟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上市时间。对可信赖计算计划的反应各不相同,有观察家表扬微软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但也提醒公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微软的政治影响力 

微软对这些法律威胁以及公众看法的反应就是紧凑的政治游说活动以及撒入上百万美元的政治捐款。根据政治反应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opensecrets.org)网站的数据,微软在上一次的美国联邦选举的政治捐款中,43%给了民主党,57%给了共和党。 

微软产品的优点 

微软产品的主要优点是它的普遍性,让用户从所谓的网络效应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广泛使用使得微软Office文件成为文档处理格式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的商业用户都离不开Microsoft Office。 

微软的软件也被设计成容易设置,允许企业雇佣低廉、水准并不太高的系统管理员。微软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下降了的“拥有总成本”。 

微软的软件对IT经理们在采购软件系统时也代表了“安全”的选择,因为微软软件的普遍性让他们能够说他们跟随的是被广泛接受的选择。这对那些专业知识不足的IT经理来说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好处。 

微软产品的缺点 

微软的产品十分倚赖软件的重用。虽然这样做对快速软件开发是十分有效的,它却导致了不同软件包之间的复杂倚赖关系。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举个例子,当微软的浏览器程序崩溃时,会导致操作系统的GUI同样崩溃。 

同样的倚赖关系也意味着大多数微软软件的资源能够在其他微软的产品上使用。也就是说,大多数程序可以运行其他程序,即使是在不应当发生类似情况时也是如此。例如,嵌入在电子邮件的文档和HTML中的宏可以运行程序,允许攻击者控制用户的电脑。微软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就是“不是禁止就是允许”(permitted unless forbidden)。 

这些问题从专门攻击微软程序的蠕虫以及病毒的泛滥中就可见一二。 

上面所提到的关于允许雇佣廉价却未有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的优点有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更大的不可靠性,意味着你需要雇佣更多的这类管理员; 

有可能导致安全漏洞,因为不管使用什么操作系统,只有受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才可能提升系统安全性。 

微软的批评者指出运行微软的产品需要花费更大代价,因为微软软件的用户事实上并不拥有他们所使用的软件:这对微软的商业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微软与自由软件的关系 

微软将自由软件看作是它可能的主要竞争对手,特别是Linux。从万圣节文件(Halloween documents)中我们可以看到,微软已经对自由软件以及开放源代码软件采取了“包围、扩展、毁灭”的策略。 

为了在桌上电脑市场上建立其领导地位,微软冒着失去低廉价格以及更多自由度——这正是个人电脑快速发展以及微软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风险。单就价格层面而言,微软很难与自由软件相抗衡。很多相信微软并没有赋予他们选择自由的用户已经从自由软件那里找到了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已经开放标准。 

传统的微软策略,例如购买竞争对手,或者FUD策略,对于自由软件而言毫无作用。因为自由软件无法被收购或控制,自由软件即使失去了创造它的公司也依然能够生存。 

微软首席行政执行官史蒂夫·巴尔默已经将Linux称作一个“坚强的竞争力量……它是非传统的,自由的,而且很便宜。我们必须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所付(给我们的)其实物超所值。我们的产品曾经都很便宜。我们要比Novell,甲骨文都要便宜。但这次我们不能这样办。”(CRN.com报道,2002年6月17日) 

巴尔默在一个微软伙伴的会议上说:“我们曾经十分自豪,自己提供最便宜的产品——我们的价格最低,提供的内容却最多,不论是Novell,Lotus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过我们。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独特的竞争对手,Linux。对我们这样的公司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VAR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报道) 

对于那些预装Linux的低廉个人电脑,微软的反应是他们不会降低Windows的销售价格。一些观察家指出,这种拒绝进行价格战的行为正是垄断企业的特点。 

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正式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