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有哪些成就

2024-05-18 10:17

1. 新中国外交有哪些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外交有哪些成就

2.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2. 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4、国力军力逐渐强盛,打了几场仗,朝鲜战争、中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西沙海战、中越自卫反击战等,打出了和平。

3.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

4. 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奥秘

  建国初期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60年代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升,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加入联合国
  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综合国力提升及政策调整,开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历史书上的: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产生此方针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又有改动,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③它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有
  ①中苏等17个国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参加万隆会议
  2.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3.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会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 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 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 影响: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双方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的改善
  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
  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美、中日关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原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
  2.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
  3. 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
  (1)、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4)、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从盟友到对手
  1.背景:①雅尔塔会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战后苏联实力、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美国敌视。
  2.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二、美苏"冷战"
  1."冷战"定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表现:①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政治
  ②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经济
  ③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从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军事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导致德国分裂;
  2、爆发局部"热战":朝鲜、越南战争;
  3、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下(古巴导弹危机)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欧共体成立的原因①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各国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
  ③美苏争霸的影响
  2.欧共体形成的过程
  (1)1951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后来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3.欧共体成立的意义:
  (1)【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2)【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③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
  ④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目的)。
  2.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1956年,广大亚非拉国家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意义: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③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原因:内因:①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是根源;
  ②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③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
  外因: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②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3、表现:
  (1)波兰第一个发生剧变,1989年
  (2)德国统一
  (3)苏联解体,1991年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主要影响: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冷战"结束后,新矛盾新冲突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
  2、表现(1)美国轰炸南斯拉夫
  (2)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多极化的表现:①1993年欧盟的建立;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
  ④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单元小结: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5. 新中国第一个外交成就是什么?

1953年,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打开中国外交关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在外交上不断取得新成就.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并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代表团促进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的达成,显示出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介入的国际性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推进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在亚非会议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并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

新中国第一个外交成就是什么?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有哪些?

1、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国建交。
2、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起了重要作用。
4、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5、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加强了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6、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随之也正常化。

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可简单地概括为“一边倒”,即与苏联结成全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一道开展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斗争,这也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学习苏联。
“一边倒”战略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第一个十年的基本格局,确定了这个时期中国在东西方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东方压倒西风”的论断,即世界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影响着当时中国外交的整体走向。

7. 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会议:1954年12月底,印度尼西亚政府首先提议,并获得缅甸、锡兰、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大力支持,决定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一次亚非国家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来讨论世界局势,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以制订一个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纲领。亚非会议也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日内瓦会议:
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次国际性多边会议,其议程是关于重建印度支那和朝鲜和平的问题。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

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8. 新中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外交成就?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会议:1954年12月底,印度尼西亚政府首先提议,并获得缅甸、锡兰、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大力支持,决定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一次亚非国家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来讨论世界局势,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以制订一个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纲领。亚非会议也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日内瓦会议:
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次国际性多边会议,其议程是关于重建印度支那和朝鲜和平的问题。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